记得高中那几年暑假一直要去美术班上课,当时我们美术班就在旁边的一个城中村,当时记得很清楚一条很深的巷子,间距不过三米,一般楼层都不高,最高也不过六楼,越是顶层越是便宜。
当时的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殊,在陕西生长的这些年里,没觉得这样的地方跟其他地方有什么差别,我眼里的市井也不过如此。
转眼离开陕西已经十载,也看过大大小小的城市市井,满眼的繁华早已经浸透了眼睛,在看到曾经的城中村面貌,不禁让人反思起当时的人和事情来。
大家应该都知道城中村这个特殊的存在,他就像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结下的一个疖,虽然“丑陋”,但是终有一天他会脱落,会消失会被人淡忘,留下的是城市化后的干净和整洁。
其实我很能理解那些“怀念”这种村落生活人的感受,就像最近刚发售的《2077》,无论城市化多完善多美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人类终究是要遵循自然天性的,画地为牢这种事是没有办法掩盖内心对自由的向往的,无论是游戏世界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自由的憧憬永远都不会改变,城中村只是对于这种信念的一个折射罢了,不要瞧不起那些贫苦的人,为了活着大家都穷尽所有手段,不是谁都有一个完满的家庭,能在不完满的人生上去寻找生机,这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
我们住的那一栋楼在顶楼,老师自己租了单间在楼下,每天我们就去楼上画画,吃饭就去楼下吃,一楼的门面基本被开饭馆的包了,从菠菜面到砂锅米线,小炒盖浇饭和各种川菜馆几乎就是我们每天仅有的选择,那个时候还没外卖这种东西,吃饭基本上就是我们平常在村里里溜达的唯一理由了。
我们那个巷子因为相对偏僻一些,环境还算好,旁边正街的巷子,一到下雨天进去就是一脚泥,到处是堆放垃圾和厨余,没一块干净的地方。
这些年已经很少回去了,听说是拆除了很多村落,整顿治理了很多环境,我关心的是那些小商贩是不是会因为租金上涨搬了地方。
都说陕西是文化大省美食大省,其实我觉得这些都要依赖于陕西这种“慵懒”的发展节奏,我是上了大学后西安才开始修地铁的,我当时来上海后惊呆了,无论是跨江大桥还是水下隧道还有几十米高的高架,都刷新了我对城市的定义,西安一直是一个发展很保守的城市,这也给这个城市留足了去发展文化吸引外来人口的机会,因为不高的物价和相对宽松的生活方式,让这里成了西北5省一个很便利的汇聚交流平台。
这些年看到西安开辟了很多新区大搞基建,虽然知道这是要升级的一个必经之路,但是看着还是有点让人心疼,心疼那些被赶走的街摊烤串,心疼那些被压缩生活环境的底层百姓,我爱西安,我希望他能像大阪的京都那样,找到一个平衡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方式,真正把百姓文化做起来,不要再变成一个类杭州类上海的城市了。
感谢这部剧从城中村这个角度去展现西安,有些人说这是矮化丑化西北地区,其实不然,就像郭德纲说的谁家的烟囱不冒烟,你是没见过上海棚户区人的生活,即使现在去上海南汇偏远地区或者奉贤,依然能看到底层人为生活打拼的模样,这个国家不是只有北上广,更多人的更多的文化是在这些34线城市的,如果只愿意看光鲜的东西,看不得那些扎根在我们眼前的人和事,你的生活恐怕真的只能在线上来解决了。
再多说一句,如果《白鹿原》是陕籍演员的一次合作那么《装台》就是一部陕籍演员的狂欢!!
疤叔真的太棒了!!
为上戏有这么优秀的老师打call! 为陕西有这些优秀的演员打call!
其实我觉得这部剧还缺凌潇肃,绝对的好角,正经秦川汉子,估计也是某些原因所以没机会参演吧,希望以后还能看到这些陕籍演员大联欢!!
在看《装台》时,大家是不是都觉得菊姐挺让人无语的。
她成天糟蹋钱,还对自己亲爸大吼大叫,一点教养都没有。
我在看这部剧时也非常讨厌菊这个角色。
但过了段时间想想,菊其实也就是一个极度缺爱的可怜孩子而已。
她的亲生母亲在她很小时就抛弃她了,他爸爸后来又娶了梅梅的妈妈。
刚开始适应有梅梅妈的时候,梅梅妈却因生病去世了。
好不容易终于适应了和爸爸单独相处的日子后,爸爸却又不吱一声地领了一个新的阿姨回来一起住。
她很愤怒,因为从小没妈的她只是想过安安稳稳、充满熟悉秩序感的生活,但生活似乎总如不了她愿。
生活中的各种变数再加上爸爸的工作繁忙和不善言辞,菊变得越发没有安全感了。
为了测试爸爸对她的爱是否有因为新阿姨的到来而减少,她扮演得更加刁蛮任性。
当看到那么节俭的爸爸愿意在刚领到钱后就被自己“洗劫一空”而没有严厉训斥她时,她心里确定了爸爸还是很爱她的。
也许就像那只吃百家饭长大、孤零零、又因犯错被八叔追杀的小黑狗遇到坏人会大叫/开启战斗模式一样,菊外表的嚣张也只是为了保证自己如今拥有的不会继续减少。
从菊悉心呵护小黑狗和爸爸工友大雀儿的小女儿来看,她的内心非常火热仗义。
只是,一直以来严重缺爱的她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感情罢了。
那个外表看起来天不怕地不怕的菊姐其实也就是个内心敏感脆弱的可怜孩子。
*《装台》这部剧的题材挺有意思,也燃起来我对秦腔的兴趣。
人物大都诠释得比较丰满,演员们的演技也都过关。
但个人极度不喜欢蔡素芬在前半段的唯唯诺诺、任劳任怨的个性。
就算在一个自己爱的男生家里也不应该完全不顾自己的体会。
正常人应该不可能在顺子家呆那么长时间吧。
还有,就算是为了赶进度,编剧也不应该在还剩三集的时候开始疯狂让配角们过世吧。
为什么不能善良点把他们的那些支线淡出呢。
:( **我的微博(aka爱读书的丸子)上有更多电影/电视剧/书籍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https://weibo.com/u/3179898575
评论说菊花这样的人也可以是三观正又心地善良的,因为自己认识这样的人。
首先,我不认为不知感恩的掠夺挥霍父母的钱财、干涉他人婚姻、辱骂伤害父母及其配偶的成年人称得上三观正心地善良,哪怕她自认为最可怜、时不时吧嗒几滴眼泪出来,错的就是错的,言语攻击精神虐待也属于暴力。
其次,外人跟这种人既不涉及共同家庭财产利益、也不需要天天生活在一起,这种人没必要也不敢以恶毒的嘴脸对外人。
如果像菊花对她爹那样,对着再婚的同事熟人来一句“你不要脸!
就知道找女人/男人,只顾着自己快活,都不管孩子”,看人家不抽死他/她。
因为这样说话就是不对。
那为什么对着父母就能说了?
不就是看人下菜碟,以及为了自己的利益要赶走继父继母吗??
按剧情假设一下:作为再婚夫妻,本来要一起筹划未来的生活,对方的子女过来把积蓄拿走,还理直气壮的“我拿我爹/妈的钱,关你P事?!
”你辛苦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这孩子却随时可能冷嘲热讽甚至恶毒辱骂你,而再婚伴侣只会强调“我孩子因为xxx原因好可怜的,Ta只是不会表达,你不要怪Ta啊”。
如果处在这种婚姻中的是你,你觉得这日子还能过下去吗??
影视作品宣传的是牺牲奉献忍耐宽容大团圆。
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像顺子素芬那么能忍,当父母的婚姻已经被毁于一旦,我们如何认为这样的子女是三观正又心地善良的?
就算真有人能忍耐着过下去,这种病态互虐、靠一方忍耐而维系的家庭关系也绝不应该提倡。
我见过因为孩子自私算计作天作地而离婚的再婚夫妻,备受精神虐待又损失钱财,真的很惨。
所以如果只是外人视角、没切身体会过这种痛苦的话,就请不要替这种子女洗白了。
当然如果你觉得:对外人讲理就够了家人互虐不算事儿、越忍耐证明越有爱、言语攻击精神虐待不属于暴力、只要有个理由自认为很惨就可以伤害家人、孩子父母之间随意挥霍对方的钱不需要其伴侣同意……那咱们对尊重、善良、法律相关的定义就不同,请不必浪费时间往下看了。
下面是原回答。
首先演员的演技都是值得肯定的,给两颗星。
原著里的菊花是个彻头彻尾的恶人,但起码她作恶的理由还算是逻辑通顺,或者说一直作恶才符合她的本性:相貌丑陋又贪慕虚荣,嫁不出去导致她自卑又怨愤,一边不知感恩的榨取父亲的钱财,一边鄙视穷困窝囊的父亲。
有人说能带她去韩国整容、提供更好的生活,她就忙不迭地跟人跑了。
虐杀小狗(剧里成了爱狗人士),逼走韩梅和蔡素芬,甚至在书的最后一章暗示她还会逼走父亲的第四任妻子。
我们可以分析了解这种人作恶的缘由,但无法把她洗白成善人。
电视剧中改编的菊花简直就是个精神分裂,既有原著中的暴虐自私、侮辱、榨取家人,又要拼命往善人形象上靠。
一个嫌弃父亲没钱而处处侮辱打压父亲的女儿,有富二代追求不得高兴的蹦天上去,怎会对人家爱答不理??
(原著里就跟人跑韩国去了)一开始恶毒暴虐的令人难以置信,把周围的人虐了一圈之后,最后突变成可怜巴巴深爱父亲?!
这不是pua就是精神分裂,有病得治啊。
虽然能够理解是为了过审,必须要强行大团圆结局,所以为洗白提前埋下伏笔。
反正都打算改编了,就把菊花当成另一个人重新塑造,矛盾的表达方式稍微符合逻辑一些。
让菊花作为一个正常的、可教化的作B,而不是一个暴虐的变态,这样后期转变不至于太突兀。
比如《渴望》里的大姑子王亚茹,也不是善茬,但观众不会觉得她是个变态、甚至也能理解她曾经的痛苦。
编剧试图既体现原著里菊花的自私、虚荣、变态、暴虐、癫狂,最后又要帮她洗白成通情达理、关心他人的好姑娘,强行把两个极端的性格揉杂在一起真的太过突兀、不合逻辑了。
菊花在原著里是捆绑她父亲的命运的绳索,这么重要一个角色搞成这样不伦不类,实在是影响剧情质量。
从之前的《都挺好》就有种感觉:家人虐我千百遍,我待家人如初恋。
只要是父母子女间的关系,就不需要逻辑,甚至法律都可以不顾,算计挪用亲人的财产、辱骂殴打亲人或其配偶…最后宽容+大团圆就完事了。
我不否认现实生活中有这种病态的家庭存在,但试图把这种互虐的家庭关系当作伟大的亲人之爱,倡导“牺牲忍让=真爱”,这三观歪得真有些过分了。
人和人相处是双方的事。
不能一方找个理由说自己好可怜,另一方就得无条件忍让,甚至影响更多人的生活。
所以我反对给菊花这样的人洗白,反对宣传家庭成员互虐后强行原谅,反对“爱我就得忍让我的孩子/父母”。
顺子对菊花无底线的忍让被当作大爱来宣传简直扯淡,现实中软弱无能的家长只会任由孩子毁了自己的婚姻也害了再婚配偶。
我见过这般病态的再婚家庭,孩子又作又自私甚至教唆父亲算计继母的财产,父亲懦弱无能以自己的孩子为天,继母百般忍让受尽折磨、被讹了几十万还是离婚告终。
这种懦弱的家长和暴虐自私的孩子压根不该找人重建家庭。
真不希望有人因为相信对方一句“我的娃因为xx原因好可怜的,Ta本性不坏,你忍一下就会好的~”而把自己的人生搭进去。
毕竟再婚伴侣不亏欠任何人的,是最无辜的,凭什么因为别人的孩子可怜就活该承担痛苦??
作为孩子的家长,要么矫正孩子的行为,要么想办法保持距离少来往保护好再婚伴侣,而不是拖一个无关的人下水。
你跟别人结婚,难道不应该确保人家起码的生活品质和人格尊严吗?
一边找人再婚照顾自己,一边任由孩子给人家带来痛苦,这样的家长也是极其自私的。
作为孩子,有了缺爱、自卑、缺乏安全感等等理由、自认为最惨,就可以肆无忌惮的伤害别人了吗?
菊花是成年人啊,父亲已经没有养育义务了,她凭什么理直气壮的榨取挥霍父亲的钱财?
还干涉父亲的婚姻、辱骂伤害无辜的再婚妻子?
她的某些行为已经违法,只是人家不追究罢了,改编成爱狗+扣个不会表达的帽子,就变成三观正又心地善良的好姑娘了??
这做好人的门槛也太低了吧……菊花这种人就是最自私的。
只想着发泄自己的情绪,不顾他人的死活;怨恨家人就牛逼一点自己搬出去,大不了少往来,她却赖在家里一边挥霍父亲的钱一边侮辱父亲一边虐待无辜的再婚妻子。
她自私暴虐、好吃懒做,为了大团圆而洗白真的太突兀了。
就像《都挺好》的苏大强,得了老年痴呆就既往不咎,顺带两个自私的哥哥也强行洗白,多少人接受不了啊。
家人之间也应该互相尊重体谅,而不是找个借口就为所欲为。
与其倡导大家怎么无底线的退让宽容、为爱牺牲,不如展现一下如何机智的解决家庭矛盾、让人明白不知珍惜也会失去、勇敢离开过自己的生活也可以是一个选项。
既然剧中把菊花塑造成人渣,就让她恶有恶报,让观众知道肆无忌惮伤害他人是错的;或者像书中结尾那样,顺子注定因为懦弱无能保护不了爱人而单身下去。
这才是符合逻辑的。
如果非要大团圆,就不要让角色作恶的太夸张,变成“只要周围的人肯牺牲,人渣也能获得幸福”就太扯淡了。
《装台》最近各种好评,让萧瑟了一年已进入寒冬的庚子荧屏骤然春意盎然。
我曾说《装台》是《士兵突击》之后,十多年一出的好剧——好看的剧不少,但好剧少有。
就像漂亮女孩不少,美女则凤毛麟角。
有朋友闻言惊问:呀,你这娃瓜的,你到底说的啥吗?
好看就是好,好就是好看么!
咋?
不对?
那你说好剧是个啥先?
我笑答:好剧当然好看,但比好看的剧又好出许多。
好看的剧多情节跌宕,引人入胜,但几十集扑朔迷离最后解开谜底之后,便没有了当初的勾魂蚀骨,若看第二遍就有些索然寡味,除非多年之后忘掉情节再看才回复当初的观赏快感。
好剧不排斥情节,但引人入胜的不是情节。
就像《装台》,我基本是今天看之前,想不起来昨晚怎么结束的,勾着我看的不是昨晚结束时留下的悬念,而是完全与我融在一起的平凡琐碎但却鲜活的生活。
那种让人亲近共鸣的烟火味,来自原著的厚重,来自再次创作的灵性,来自于鲜活的人物。
那些鲜活的人物不是一个两个,是满坑满谷——每一个角色都立体鲜活,不只主角,剧中人物,不管戏份轻重,个个都扎进你心里——但凡角色,都堪成角儿。
好剧不是没有情节,但比情节更打动人的,是细节。
那些人物扎在你心里,然后他的举手投足,眼波流转,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传递的每一个信息,都妥妥地捶打着你的心坎,让你感受艺术带来的舒坦,感动以你每一个细节都不愿错过,你就是要沉浸于屏幕里那一群人的生活,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
细节不同于情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可以被反复品味,且越品越有味。
这就是好剧与好看的剧最显著的一个区别:好剧可以被反复看,并且是看完最后一集直接从第一集开始反复循环,有如张艺谋正在上映的《一秒钟》里的”大循环”。
当年《士兵突击》我看过八遍,而连续看过十遍二十遍的更是大有人在。
毋庸置疑《装台》,也属此类。
晚上看完《装台》,随手记录感受,和同看此剧的朋友共享。
听说《装台》今晚(18日)结局,心下一惊:这才哪到哪啊?
等看完大结局,心下大惊:这都哪跟哪儿啊?
论集数,才33集,央一的上限是40,咋不咋,不得整个39集?
论故事,感觉顶大到三分之二,因为蔡素芬才刚刚出走——小说的结局是蔡素芬最终离开了顺子,顺子继续新一轮的装台生活,带回了第四任老婆。
但从这部剧开播,我就坚信其结局蔡素芬一定会归来。
因为小说写的是生活的真实,电视剧要的是观众的共鸣。
而蔡素芬从离开到归来怎么也得五六集,所以,蔡素芬昨晚才出走,今晚就结局,着实有点紧张。
用一集让蔡素芬归来,让顺子大团圆,让观众获得终极观赏快感,导演该怎么惜墨如金?
看完最后一集,我知道是我想多了。
打死都想不到,导演不是惜墨如金,而是泼墨如粪,且把金子一样值钱的墨,泼到了一个微不足道刚刚出场观众还难以认知共鸣的角色小哑巴身上。
顺子把大哥初恋女人的哑巴孩子带回西安,本就是为了塑造完美顺子却导致顺子形象高大全假大空的一个蛇足,而小哑巴那场浓墨重彩的戏,更是荒诞到无厘头——身体强壮的墩墩因为乐感太差无法达到大雀推景的效果,反复多次无果,引得靳导、瞿团、铁扣、顺子快要吐血,满台的装台工没有一个挺身而出,关键时刻,竟然是不能说话听不见声音的小哑巴,搞定了这个需要眼、手、耳、心全力配合的“高难度”活儿——这场戏把本来多余的蛇足,成功放大成了一个大象腿。
如此骚操作的结果,硬是让我发明了“泼墨如粪”这个词…… 这还不够,顺子接下来的戏,是要把大哥留下来的金表金项链一克拉的钻戒送给大雀媳妇拿去给孩子做植皮手术。
好人顺子要多好,才算个头啊?
这是在践行鲁迅先生说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吗?
在小哑巴和大雀媳妇这里如此不惜笔墨,到了蔡素芬归来时,却偏偏简洁到了草率。
三皮一句我叔给我找了活我要离开,成了蔡素芬归来的密钥。
这个让人最为讨厌反感的三皮,全剧一直一根筋鬼魅一样存在,上一集还万丈雄心要与顺子竞争,转眼间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把蔡老师送了回来,人设崩塌得太让人猝不及防。
因为来的太不靠谱,顺子和蔡素芬的团圆,便缺少了力量。
尽管顺子把价值十多万的钻戒再次套在蔡素芬的手指上,尽管蔡素芬苦涩的脸上再次绽放出了微笑,尽管他们最后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但是作为观众的我,硬是没有一丝感动。
我前天还鼓吹为《士兵突击》之后十多年一出的好剧,硬是用结局狠狠地打了我的脸。
就是奔着张嘉译和闫妮去看的,太喜欢他俩了,赶紧锁死吧,不知有没有站这俩人CP的,我要报名!
我要做他俩的CP粉,他俩在一起演戏太自然太甜了,中年人也有纯纯的浪漫爱情,虽然爱情之路坎坎坷坷,有苦也有甜,只要有爱,生活就是美好的。
张嘉译太适合演恋爱的戏了💏,不管是什么阶层的爱情,都能让你嗑出甜来,顺子和素芬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出苦力的人,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第32集:大军“潇洒”的一辈子,最终黯然离世。
与此同时,菊十月怀胎,新生命降临。
主创人员通过这“一生一死”的平行对比剪辑手法,加强戏剧表现,引人深思,赋予“生与死”深层次的生命力。
大军咽气,下一镜头拉升:展现西安城中村全貌。
神来之笔的响起了秦腔快板《教学》:”一不吹牛二不喧,我家三辈坐过官。
我爷见过皇上的面,我婆跟娘娘吃过饭。
我爸穿过黄马褂,我妈穿过绫罗缎。
出门不走坐软轿,回来捶背有丫环。
吃饭端的是玉石碗,尿盆上镶的是五彩蓝······” 。
这唱腔,这场景,完美融合,直指人心,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此情此景,此景此曲,把大军的一生,把人性世俗,表现的淋漓尽致。
或许这就是生活吧!
当张嘉益蹲在舞台边,开口“铁主任,咱这活干得他满意不。
”作为铁粉,直接在弹幕回复了“很满意”。
接着他又开口“活干得ok了,那咱这工钱给的ok不ok”,嘴巴微张、眉头紧皱、眼神里充斥着几分犹豫和迟疑。
是那味儿了,没错。
张嘉益一开口,什么平民小人物、中年男人的挣扎,骑着三轮车、略微佝偻着腰穿梭在大街小巷,都不用解释,顺子就是他本人。
《装台》改编自作家陈彦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的是生活在西京城的刁顺子一边“打工”在舞台上进行装台工作养家糊口,一边面对生活的鸡毛蒜皮的故事。
借小人物的故事文本,描写人生百态,从影视剧剧本角度不算特别新鲜,但胜在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足够触动。
张嘉益扮演的正是主人公刁顺子。
他带领着装台队的一群人,接各式各样的装台工作,从秦腔剧团到各种大型小型的演出,甚至还有一些婚丧嫁娶的表演。
昨晚上线的第一个故事,讲的俄罗斯团装台之后,客户跑路的郁闷。
一开场,我就能猜到,这位客户会跑路,可看着顺子略带怀疑又带着期待发工钱的脸,还是免不了鼻头一酸,不由得就想起那些社会新闻里拿不到钱的民工、老板跑路的工人以及蛋壳骚操作下房东上门打砸,手足无措的年轻人。
生活原来就是这么苦啊,看够了那些舞台上王侯将相丫鬟家丁的故事,终于可以看看属于我们普通人的故事了。
而当顺子骑着三轮车赶回家,只为给妻子搓搓脚,瞬间就被画面里的烟火气打动。
更惊喜的是,此次和张嘉益搭档的是闫妮,扮演顺子的妻子蔡素芬。
剧照截图而在此之前,两人已经合作过9次,《少年派》里,闫妮和张嘉益就饰演了一对堪称典范的“严母慈父”,我至今都记得他们互怼的那些啼笑皆非的场面;在都市生活剧《一仆二主》中,两人以女老板+男司机的组合出现,完美搭档,诠释了都市生活中的中年人,提起中年cp,这一对必须榜上有名。
这回,《装台》再次合作,本cp粉,瞬间就能入戏。
目前来看,生活气息很足,人物处理也比较细腻,相信张嘉益和闫妮的能力,先给个4星,以资鼓励。
《装台》的戏唱完了,最后几集很匆忙:雀儿哥、刁大军、窦老师,三个人排着队,好像为了赶结局似的,一个接一个,被死神拉去斗地主,演完收工,回家吃饭。
生命无常的阴霾之下,大家看戏的情绪,也从前期的嘻嘻哈哈,变成了唉声叹气。
叹雀儿哥英年早逝,叹刁老大人走茶凉,叹窦老汉终生孤老。
如果说“刁老大的死是自作自受,窦老师的死是生命必然”这样的说法,可以让我们有少许安慰,那雀儿哥的死,就是最让人难过的。
为了给毁容的女儿一个正常的未来,身无长技的雀儿哥,只得凭借着自己仅剩的一身力气,来城市赚钱。
但相比于巨额的手术费,雀儿哥用汗水换来的工钱,只是杯水车薪。
所以,他只能省吃俭用,干最重的活,睡最少的觉,吃最没营养的饭。
尽管如此,兜里的钱还是离手术费遥遥无期。
就这样,在生活的重压之下,终于因为长期过度劳累而患上心脏病,雀儿哥倒下了,永远地睡下去。
导致雀儿哥倒下的原因真的仅仅是心脏病吗?
雀儿哥之所以得心脏病,是因为长期超负荷干活,省钱不好好吃饭。
所以,真正让雀儿哥倒下的,是穷病。
在《装台》中,相比其他角色,雀儿哥这条线是最完整的,从生到死。
所以我想:如果我们以雀儿哥为主角,去看《装台》,这无疑又是一部《活着》。
雀儿哥所代表的,正是千千万万为了养家糊口,从农村远赴城市的打工者们。
坐落于城市的城中村,便是他们来到城市的第一站。
因为这里离上班的地方近、房租低廉、而且社区功能齐全:超市、医疗、学校……地方虽小五脏俱全。
不夸张地说,在城中村的一条街上,你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早餐。
一言以蔽之:便宜、方便。
但同样,城中村也是一个繁华的现代城市,最不想让人看到的角落。
因为人口众多、鱼龙混杂、难于管理,城中村除了是打工者们的天堂,还是城市“脏乱差”的代表。
如果以“装台”来比喻城中村、打工者、城市三者之间的关系。
城市,就是被打工者们(装台工人)装点的舞台,城中村便是舞台看不见的角落。
就像剧中所展现的:舞台上莺歌燕舞,而舞台的搭建者——装台工人们则缩在看不见的角落。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脏乱差”的城中村必然变成废墟,被高楼大厦、繁华的商业街所覆盖。
由此问题便产生了:当城中村变成高楼之后,那些曾经寄居于,也只能寄居于那里的底层城市建设者们都去哪了?
——当“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时候,“大雀儿们”去哪了?
以上。
本文首发公众号「叶鱼影评」
好像是第一次看到以装台工作人员为演绎对象的电视剧。
张嘉译老师把刁顺子的善良、真诚、无奈演绎得淋漓尽致。
闫妮老师也演活了一个善良、质朴、隐忍、勤劳的蔡素芬。
顺子和他的装台兄弟们虽然都是普通人,被现实的无奈压的很低,但他们依然积极乐观,踏实勤劳,默默奉献,任劳任怨,依然在为自己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努力着。
这部剧的另一大看点就是极富陕西特色的人文特点和生活气息。
古城墙、钟鼓楼等西安古城的美景和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相得益彰。
肉夹馍、锅盔、胡辣汤、羊肉泡馍等陕西特色美食,传统戏剧秦腔艺术的表现 ,这些都让人印象深刻,让人更加想要深入了解陕西的美景,美食,文化。
看不下去
老实说没看多少,我妈在家看吃饭的时候看了两眼,开篇第一句话就让我不适,啥叫在内陆看到一场好表演不容易,还对城市的观众是个机会,啥机会,现在有10块钱上网吧什么表演看不到,大哥2020年的,还搞10年前那套吗?就冲这句话,给三星算我给张嘉译和闫妮一个面子
艰辛,困苦的日子,依旧可以活得有滋有味!普通,枯燥的点滴,依旧可以折腾的五彩斑斓…好剧!接地气!值得一看…
还是国产剧的老套路,受不了
还可以不过比较平淡
平凡的小任务平凡的感动
哎...反复讲述这种田螺姑娘的故事,复述所有的不写实的刻板印象,没啥意思。
这算是中央一这几年最结实的剧了吧
我说为什么里头一些感情戏那么别扭不符合现实,原来是改了吗,看了评论原来和原著差距还挺大的,为了讨好观众还是为了过审?可能大家不爱看太真实的剧吧,还是要有些美好幻想在里面的,原著都是俗人,电视剧把他们都改成没什么阴暗面的人了。觉得里头最真实的就是那个脸被烫伤的小女孩一家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才应该是央视黄金时段电视剧该有的品质
热评有个说张嘉译演的永远像自己,这剧里他怂的要死,白鹿原里他正直悍然,然后和蜗居里比一比,怎么就一样了?
二集弃,此片虽不是垃圾片,但真没啥劲,艺术高于生活,直接把生活照搬到荧幕上,不如直接看纪录片,看新闻,而且为了接地气而接地气,意即太刻意,直接用西安话,少点刻意,会好很多。稍微靠谱点的剧就被赋予极高评价,如大清盐商,国产二字还真是可悲。
还可以,挺好看的
烂片
故事散的搓不起来,就算配再多搞笑的音乐、刻意的运镜、喋喋不休的背景男声,也难以挽救。刁菊花这个角色立不住,男女主角再好的演技也会被行为不符合逻辑的女儿冲垮
魔幻年2020年有两部陕西大剧同时在年末来了,一个古代《大秦赋》,一个现代《装台》,《大秦赋》妥妥的扑街了,改名叫《大秦赋之嫪癌与太后秘闻》,别不好意思,大秦帝国之天下,留给别人吧。《装台》,我以在陕西长大保证,地道的陕西,陕北味的,陕南味,关中味,都有了,陕西美食,说话腔调,陕普,陕西人的性格种种,太接地气了,我仿佛切身回到小时候,说实话我想陕西早点了,想家乡了,老陕们。
以前很喜欢看张嘉译的表演。脊椎炎已经严重影响表演质量了。故事情节平淡。
说真的,自称是电视剧就好好按电视剧的形式拍好么,旁白算什么?伪纪录片?我寻思着这形式也一点都不像啊。一直念旁白我也能忍,没问题。那你说两句对话念一句旁白是干啥啊,哪个配音的那么闲
3.5星。农民工、城中村、衰败传统戏曲、被欺压的打工人、单亲家庭、再婚...看得出想表现小人物边缘人的挣扎生活和坚持,他们的忠孝礼义,前几集节奏慢,再继续看又喜又悲。结尾是现在此类国剧特有的欢喜结尾,硬转。
国产剧里的清流呢!一眼就被吸进去。再次证明文艺创作的生路是要回到基层中去,回到人民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