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

Judy,星梦女神:茱地嘉兰(港),茱蒂(台)

主演:蕾妮·齐薇格,贝拉·拉姆齐,卢夫斯·塞维尔,杰西·巴克利,迈克尔·刚本,勒温·劳埃德,芬·维特洛克,安迪·尼曼,费奈拉·伍尔加,罗伊斯·皮尔逊,约翰·达格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朱迪》剧照

朱迪 剧照 NO.1朱迪 剧照 NO.2朱迪 剧照 NO.3朱迪 剧照 NO.4朱迪 剧照 NO.5朱迪 剧照 NO.6朱迪 剧照 NO.13朱迪 剧照 NO.14朱迪 剧照 NO.15朱迪 剧照 NO.16朱迪 剧照 NO.17朱迪 剧照 NO.18朱迪 剧照 NO.19朱迪 剧照 NO.20

《朱迪》剧情介绍

朱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14岁的朱迪(蕾妮·齐薇格 Renée Zellweger 饰)因为其甜美的嗓音而被经纪人梅耶(理查德·科德里 Richard Cordery 饰)看中,就此走上了星途,但此时的朱迪并不知道的是,等待着她的,除了功成名就所带来的的名声和财富之外,更多的是痛苦。 时间来到几十年后,已经40岁的朱迪同丈夫西德尼(卢夫斯·塞维尔 Rufus Sewell 饰)离了婚,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罗娜(贝拉·拉姆齐 Bella Ramsey 饰)和乔伊(勒温·劳埃德 Lewin Lloyd 饰),经济状况十分的糟糕。无奈之下,朱迪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两个孩子留给前夫,自己前往英国继续打拼事业,可是此时的朱迪的健康情况已经非常的糟糕了,更糟的是,她早已经失去了粉丝们的信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天命玄女不可告人反黑英雄恶魔高校D×D街娃儿郎君不如意未来之卡神之同伴之战双世异闻录最好的我们恐怖阴影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鬼驱人搬迁的大名一起在一起沉睡花园90年代秀第一季悔恨金发野兽被困在大阪的男孩飓风奇劫异形浩劫少年们猫鼠游戏天真与闪电杀手请睁眼猎冰巨星总动员研究院天水围的日与夜归途如虹

《朱迪》长篇影评

 1 ) 朱迪背后的你

看完这部影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压抑,一代皇后在生命最后的日子让人唏嘘。

导致的原因,是从小无数次的克制,是安全感缺失,是孤独。

到后来,一个十分缺乏安全感的人,遇到了一个对你还不错的人,慢慢卸下了铠甲,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她的世界也温暖了。

在认识他以后,朱迪在舞台上的状态,是那么骄傲,那么的自信。

但男人的欺骗,让她崩溃,无法直视这现实的伤痛。

我一下想到了自己,未来的我是否又是另一个朱迪。

虽不曾璀璨,但也因安全感,麻木哭泣。

没有人在乎你怎么想,无数次孤独侵蚀着本就不强大的内心。

我只能说尽我己力,慢慢发现这世界的美好,温暖自己。

我也期待着未来能像朱迪最后的谢幕,那样美丽与震撼。

 2 ) 朱迪·加兰——一代好莱坞童星的陨落

影片的开头,是一个女孩略显迷茫的青涩面孔,大大的眼睛里藏着不安,又略显无助。

一个苍老、威严的男人声音在耳边响起,告诉女孩她绝不是最漂亮的,却因为有一副天生的好嗓音,这才让她与众不同、令她出类拔萃,男人问了句“然而我却听说你还是不快乐?

”,接着不可思议般地转身离开,女孩追着男人的背影急急说道:“我只是想要更多的时间”。

站在制片厂内的门廊下,朱迪的身影在男人肥壮身躯的对比下显得越发矮小、单薄,这种压倒性的姿态一如女孩目前的境遇——被眼前米高梅电影公司的掌门人路易·B·梅耶牢牢掌握。

路易·B·梅耶用成功学理论给女孩洗脑:你要珍惜自己的天赋,不要学那些普通女孩,“要那么多时间干嘛”?

而其实,大电影制片厂制造、生产所谓的“明星”,只不过是想从他们身上,最大程度地榨取经济价值而已。

如著名电影学者戴锦华老师所说的“在合同期间,所谓的‘明星’与制片厂之间处于某种近乎于人身隶属的关系。

在无穷辉煌璀璨的明星生涯背后,是一种近乎‘准奴隶制’的血泪故事。

”在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大制片厂制度下,“明星”只是制片厂给公众制造的幻梦,电影则是让公众暂时逃脱现实、抚慰心灵的乌托邦,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残酷的金钱法则。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获奖影片《朱迪》以一代好莱坞童星朱迪·加兰的真实人生改编而成。

朱迪·加兰1935年第一次与米高梅电影公司合作,当年只有13岁的加兰外形稚嫩、心智懵懂,在影片《每个星期日》中的她表现并不惊艳,剧组人员甚至给她取了“小驼背”的绰号。

直到1938年,因为秀兰.邓波儿的档期问题,朱迪·加兰幸运得到了电影《绿野仙踪》中女主桃乐茜一角,从此一举成名,片中朱迪演唱的歌曲《Over the Rainbow》也广为传唱。

此后朱迪为米高梅公司拍摄了一系列歌舞片,从少女演员到歌舞片明星 ,朱迪电影事业一路风生水起,然而在成功背后她却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电影《朱迪》开片后,情节直接跳到了中年朱迪的生活,她在饭店后厨给孩子们理衣,为了150美元的出场费,她带着两个孩子一同登台献艺。

舞台炫目灯光下朱迪笑容灿烂,却仍透出丝丝苍凉。

深夜演出结束后,朱迪带着孩子们疲惫地回到宾馆,却由于长期欠费,她在酒店的房间已被退房,无奈之下只能将两个孩子送往前夫家中。

这一系列的凄惨处境,不禁引发观众诸多疑问: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何以沦落至此?

影片开头处,少女朱迪放弃了平凡的安稳生活、一心追求的浮华世界为何最终成空?

面临着事业、家庭的双重失利,朱迪将如何直面今后的人生?

影片似乎并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从朱迪为了还清债务并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来到伦敦的一家酒店驻唱讲起。

顶着好莱坞昔日巨星的光环,朱迪初到伦敦时,受到了众人的热情欢迎和镁光灯的疯狂追捧,朱迪微笑着从容应对,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顶峰时刻。

现实中,朱迪·加兰童年出道以来,为了控制体重、为了入眠、为了醒来,她长期滥用各种药物。

而为了完美“人设”的呈现,她就像是大制片厂手中的提线木偶,跟随着“一拉一扯”扮演着给她设定好的”角色”。

这一切摧残着她的身体,也一点点毁灭了她的精神。

从18岁起,朱迪·加兰就定期接受精神治疗。

1951年,29岁的朱迪被米高梅公司辞退,诸多影片也均以"药物依赖导致状态迷离"为由拒绝她参演,她的演艺事业一度跌入谷底。

而朱迪在伦敦的演出,也并非一帆风顺,这儿是她深爱的舞台,有她期待的瞩目与掌声,却也一度成为她噩梦的来源。

伦敦驻演半年后,朱迪·加兰死于药物服用过量,终年47岁,她给世人留下了美妙的歌喉,也为好莱坞“黄金时代”增添了苍凉的注脚。

电影《朱迪》中“朱迪”的扮演者蕾妮·齐薇格却在现实中上演了“华丽转身”,沉寂六年后,凭借此片一举获得今年第9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齐薇格在本片中,从表情、体态、音调各个方面把朱迪人生最后阶段的苦痛、迷茫、纠结、挣扎和对“爱”与舞台的渴望、依恋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她的精彩表演让这部剧情略显老套的电影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3 ) 摘录

在米高梅的弗里德制片组( Freed unit )拍摄的歌舞片中,朱迪 · 加兰作为一位经常出现的重要演员,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偶像,既代表了好莱坞片厂体系的成功,也代表了这个体系的牺牲品。

当 L·B· 梅耶与加兰签约时,她还不到十三岁,在与米高梅的十五年签约期中,她拍摄了近三十部电影。

当这家“明星云集堪比星空”的片厂拒绝与她续约时,她才只有二十八岁。

那时加兰已经被毒瘾、抑郁症和酗酒弄得萎靡不振,于是将注意力转向公共音乐会和一系列“复出”中去了。

这些复出都建立在她的生活及银幕作品创造的神话和骚乱之上,正是那些作品将她的明星形象和知名度提升到高入云天的水平,罕有其匹。

加兰三岁时就初次登台献艺,五岁时又以“古姆宝宝”(“Baby”Gumm)为艺名,和姐姐们参加轻歌舞剧巡演。

稍后,这个家庭定居洛杉矶。

当时,秀兰 · 邓波儿和杰基 · 库根( Jackie Coogan )这样的童星正如日中天,极具商业魅力,因此加兰的妈妈雄心勃勃,希望她能踏入影坛。

加兰早熟的嗓音引起歌词作家阿瑟 · 弗里德( Arthur Freed )的注意,他说服梅耶雇用了她。

加兰的形象与天才很难调和:片厂为将她天真无邪的平凡形象与她成熟、感伤的歌声融合成形而大费周章。

她跟米基 · 鲁尼( Mickey Rooney )搭档,通过歌唱,她往往成为片中的主要解说者,不过却发现自己被归入健康的“邻家女孩”,而非爱慕对象。

尽管米高梅的“特殊服务部”一直不遗余力、近乎强迫地让加兰通过节食和服用得克西林( Dexedrine )来瘦身,可是跟拉纳 · 特纳( Lana Turner )和海迪 · 拉马尔( Hedy Lamarr )相比,她仍然处于劣势。

最终,她那可爱而狂躁的真诚和动人的歌声让弗里德确信她拥有承载一部影片的魅力和缺点。

尽管如此,她在《绿野仙踪》( 1939 )中扮演那个突破性角色时,仍不得不再次假装成一个尚未进入青春期的农家女,这就要求这位十七岁的女演员将自己的体形隐藏在一层层束身带子和平淡乏味的方格裙子之下。

不过,在那之后,朱迪 · 加兰就获得了出演浪漫主角的机会。

在这里,弗里德的影响力起了关键作用,因为他开始争取成为制片人,希望加兰的魅力能推进他设想的计划。

关于米高梅的弗里德制片组,已经有许多论述,不过很少有人意识到,弗里德对加兰潜力的认可让他赢得了梅耶对其实验性商业冒险的支持。

弗里德招募了一批作家、作曲家、服装设计师和舞蹈指导,组成一支庞大的团队,在他的雄心与远见背后,是他为加兰的多才多艺构建起理想媒介的实际愿望。

通过与文森特 · 明奈利( Vincente Minnelli ) —— 他最终与加兰结婚 —— 合作,弗里德实现了这个理想。

在一部部各式各样的影片如《相约圣路易》( Meet Me in St.Louis ; 1944 )、《情定钟声》( The Clock ; 1945 )和《海盗》( The Pirate ; 1948 )中,弗里德、明奈利和加兰展示了众多过度幻想、歇斯底里甚至疯狂的时刻,这是以往的好莱坞歌舞片所罕见的特征,但却为明奈利富于创意的风格和加兰的人格面貌提供了绝佳的共同基础。

她在《相约圣路易》中演唱的《过个快乐的小圣诞》(“Have Yourself a Merry Little Christmas” ),或者在《情定钟声》中那场婚宴上的表演,都展现了一种隐晦、忧郁的悲悯,那是加兰在塑造《绿野仙踪》的多萝西形象时首次显露出来的。

与此同时,在其他导演执导的影片 —— 如查尔斯 · 沃尔特斯( Charles Walters )的《花开蝶满枝》( Easter Parade ; 1948 ),她在里面跟弗雷德 · 阿斯泰尔( Fred Astaire )和彼得 · 劳福德( Peter Lawford )演对手戏 —— 中,她又证明自己仍然能够表现出单纯、天真无邪的魅力,这正是当初米高梅雇用她的原因。

在米高梅长大的加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产生了对兴奋剂的依赖,并最终付出了沉重代价。

她的名声不好,而且经常出于身体原因而无法完成影片拍摄任务。

就在米高梅与加兰解约后不久,她与明奈利的婚姻也瓦解了。

(加兰曾五度结婚,这是她的第二次婚姻,给她留下一个女儿,即未来的明星莉莎 · 明奈利[ Liza Minnelli ];加兰的第三次婚姻 —— 丈夫是锡德 · 勒夫特[ Sid Luft ] —— 又带给她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洛娜[ Lorna ]后来也成为一名歌手。

)尽管在她剩下的二十年生命中,她仅拍了不到五部电影,但她却一直在工作:录制唱片,参加音乐会的演出,出席电视节目。

她有过多次失败的自杀,并继续与毒瘾搏斗,这一切最终让步于一个新的形象 —— 脆弱的幸存者的形象。

如今,加兰最令人难忘的银幕表演似乎被她在生活和片厂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显而易见的困境激活了。

她第一次复出时,在由乔治 · 库克( George Cukor )执导的《星海浮沉录》( A Star Is Born ; 1954 )中,她演唱《生在大衣箱里》(“Born in a Trunk” )的片段,就完美地展现了成熟的加兰是如何在其星途神话中传达出痛苦与忍耐的。

她的嗓音和外貌越是一日不如一日,她悲悯的戏剧力量就越有影响。

在英国和美国,她成为同性恋亚文化的一个强大偶像,在这里,她那雌雄同体的超凡魅力似乎完成了一个有关疏离和接受的幻想。

她是个受害的悲剧演员,同时又受人喜爱,在加兰作为明星的潜在含义中,这样的身份构成了一个重要部分。

她在四十七岁时因过量吸毒而死,让她的一生更富传奇色彩。

她的去世也被视为“石墙起义”的催化剂,这次事件在不到一个月后就触发了同性恋权利运动。

—— 戴维 · 加德纳( David Gardner )(杰弗里·诺维尔-史密斯《世界电影史》)

 4 ) 人性的微光

撇开朱迪的真实经历来说,与Gay一起吃晚餐以及最后Over the Rainbow那一段时是打动我的,但是情感的共鸣是浅的。

如果不了解LGBTQ或者朱迪的人生,其实是很难共鸣的。

不了解朱迪生平的人可能在看2/3的电影甚至有点难受,因为不能够理解为什么朱迪会这么“草率”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排练、迟到甚至回怼观众,而一闪而过插入的朱迪童年剪辑也没有让人切骨地感受到好莱坞童星的悲哀。

可能作为在今天见惯明星轶事的观众,甚至会觉得享受着优质生活光环的明星或许就应该如此,正如开片经纪人所说“你难道想成为千千万万那些普通城镇里的普通妇女吗”。

在这个时代如果想要获得光环,似乎就应该承受非常人所能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影片的叙事其实并不优秀,但是演员的演绎让人感觉是真实的。

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太多,但每一样都是浅尝则止,整个片子让我唯一感受到的是人生的一地鸡毛,人性的脆弱和脆弱中本能的挣扎。

回到开头说的两个场景,也恰恰好是体现脆弱中挣扎的场景。

朱迪和自己的gay歌迷在各自糟心的生活中相遇并抱团取暖,在无法坚持下去的时候站出来唱完那首充满愿景和希望的歌,人性的微光也在于此。

 5 ) 我会爱你,无论下雨或天晴

倒数第二首的《Come Rain or Come Shine》是我认为编曲编得最成功的一首。

恭喜蕾妮齐薇格拿下影后,重回巅峰。

影片本身不算出色的传记片,出彩的还是在音乐、演技、镜头等等方面,剧情平铺直叙,很明显同类型的《玫瑰人生》、《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剧本编排就优秀许多。

同性情节的安排我觉得可以更好,引入稍显突兀了。

如果能把开场直接设在朱迪的伦敦演唱会开场《By my self》,把她在美国的辛酸插叙会更好。

影片比较失败的地方在于很多歌为了出场而出场,没有对应好的情节引入,也比较突兀。

和子女、前夫相关的情节可以适当砍一砍,安排在台词里即可。

我们不需要去歌颂一个人的苦难,没必要一直强调一个人多么的不容易,而是发掘出她感动人心的地方,这是这部传记片所缺乏的。

 6 ) 奥斯卡电影《朱迪》:一个巨星的陨落,撕开美国娱乐圈光鲜面纱

娱乐圈的光鲜亮丽,让无数人趋之若鹜。

好莱坞巨星朱迪.嘉兰是40年代票房最高的电影明星,16岁以一部奇幻歌舞电影《绿野仙踪》红遍全球,获奖无数。

电影《绿野仙踪》剧照20世纪末,她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8位,排名在费雯丽、秀兰.邓波儿、索菲娅.罗兰之前。

她的一生,曾经如此璀璨,却在中年濒临破产、婚姻不幸、47岁因服药过度香消玉殒。

美国传记电影《朱迪》没有重现她当年的辉煌,偏偏聚焦其人生最后一程,再现她中年的潦倒、困顿,直指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幕后因素——好莱坞造星模式。

如一把利剑,划开了好莱坞华丽的面纱。

01. 独特叙事视角:华丽开场、凄凉落幕朱迪.嘉兰的一生中,有很多流光溢彩的日子。

17岁荣获奥斯卡青少年奖、30岁荣获戏剧托尼奖、33岁、40岁两度荣获金球奖、提名奥斯卡,40岁荣获格莱美两项大奖,全球粉丝无数,连芭芭拉.史翠珊都是她为偶像……

青少年时代的朱迪.嘉兰

朱迪演出现场她的代表歌曲《跨越彩虹》,被评为美国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歌曲第1名!

那个名叫桃乐丝的小萝莉,美丽、善良、勇敢,成为无数人童年的美好回忆。

却少人有知道,华丽的舞台背后,朱迪.嘉兰凄惨的人生。

享誉全球的盛名、曾经的高收入,5次婚姻,为何她依然穷困潦倒、缺爱?

电影《朱迪》剑走偏锋,直指导致她悲惨命运的根源。

第一个镜头是一张少女干净无辜的脸,和长达5分钟的对白。

奥斯卡电影《朱迪》开场镜头那是朱迪一生高光时刻的起点——电影《绿野仙踪》拍摄现场。

米高梅公司老板路易斯·梅耶告诉朱迪:“在每一个城镇中,相信我,都会有一个女孩比你好看……但只有你有某种东西,这些漂亮女孩都无法拥有……你的歌喉。

”如果朱迪想做一个普通的女孩,那么她的天赋就会被平凡生活吞噬,等着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就像雨滴落入太平洋。

没人能拒绝出演 “桃乐丝”红遍全球的诱惑,何况一个童真未泯的16岁少女。

奥斯卡电影《朱迪》剧照在电影的结尾,满脸沧桑的朱迪,在舞台上对观众说:“你们不会忘记我的吧?

向我保证,你们不会。

奥斯卡电影《朱迪》剧照这部电影,正是人们缅怀朱迪的证明。

她曾飞上云端有多高,从云端跌落就有多惨痛,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而造成其悲剧命运的,表面上是因为她依赖药物精神不稳定、表演迟到发挥不佳,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从童年开始被逼节食、服药,摧毁了她的人生。

电影《朱迪》用穿插闪回她少年时的镜头,呼应潦倒的中年现况,娓娓道来。

只有了解朱迪在美国电影史、音乐史上、同性恋史有多辉煌,才能看懂貌似不好看的剧情,为人物的悲沧命运深深动容。

02. 鲜明主题立意:好莱坞造星制度背后的残酷朱迪.嘉兰47岁因服用安眠药过量,在伦敦寓所去世。

她的死,比玛丽莲.梦露36岁香消玉殒更令人扼腕痛惜。

2岁就登上舞台的她,47年生命中有45年在表演。

儿时的朱迪.嘉兰她的演艺才华,造就了她的成功,也因为好莱坞造星机制的残酷,孩提时代就开始被迫服药,换取了短暂的演艺生涯辉煌,却毁掉了一生的健康和幸福。

一个孩子,在娱乐圈巨大利益驱使下,根本没有反抗能力。

电影中闪回交代了几处细节,真实情况可能更糟糕:①关于童星秀兰.邓波儿和朱迪.嘉兰开场5分钟时,路易斯·梅耶提到秀兰.邓波儿来过片场,让朱迪好好表现。

朱迪.嘉兰、米奇.鲁尼、秀兰.邓波儿合影电影《绿野仙踪》原本属意的女主角,是当时10岁的秀兰.邓波儿,更符合桃乐丝12岁的年纪。

作为30年代最炙手可热的童星,秀兰.邓波儿电影票房连续几年全球第一,个人片酬高达20万美金。

在米高梅对外宣传的版本中,说因为秀兰.邓波儿要求片酬过高,其签约公司福克斯又不肯借用,才另外起用了自己旗下的朱迪.嘉兰。

但在秀兰.邓波儿亲笔自传《童星》中却控诉,当时米高梅的制片人亚瑟.弗雷德,邀请邓波儿和妈妈到办公室商谈该片演出事宜。

制片人当场脱下裤子暴露下体,不谙世事的邓波儿,傻傻地当场笑了起来。

左:秀兰.邓波儿 右:朱迪.嘉兰朱迪该片片酬仅500美元/周,演出近6个月,总片酬不足1.2万美元。

而一同出演的成年人配角演员雷·博尔格(饰演稻草人)、杰克·黑利(饰演锡人)、片酬高达3000美元/周,是朱迪的6倍。

正是这位制片人亚瑟.弗雷德大胆启用了朱迪.嘉兰,这当中有没有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呢?

②关于节食和药物朱迪.嘉兰出演《绿野仙踪》时,已经16岁了,正是少女发育阶段,剧中桃乐丝是一个12岁的女孩。

为了演出孩子的童真,剧组用束带绑住朱迪的胸部,让她服用尼古丁,苯丙胺和其他药物来减轻体重,睡不着的时候,又给她服食安眠药,导致她此后一生依赖药物,酿成最后的悲剧。

电影《绿野仙踪》朱迪剧照电影《朱迪》中用汉堡、药片、蛋糕三个细节还原了她当时的困境。

想吃汉堡?

对不起,只能吃一粒药片。

电影《绿野仙踪》朱迪剧照生日蛋糕?

不能吃,只是用来摆拍和假装吃的。

1938年路易斯·梅耶为朱迪在片场庆祝生日 直到最后在伦敦演出时,经纪人为她送上生日蛋糕时,她才能咬上一口,浅尝美味。

为了控制体重,她只能喝黑咖啡和鸡肉汤,成年后身高仅1.51米,每天要抽80支香烟来控制食欲。

普通孩子最简单的快乐,对于朱迪,都是奢望。

③关于性骚扰电影《朱迪》中,米高梅老板路易斯.梅耶捧着朱迪的小脸说:“你是我最喜欢的,朱迪。

电影《朱迪》剧照路易斯·梅耶发掘了无数好莱坞巨星,被称为“好莱坞之王”,电影中点到即止,并未再进一步展示。

在《绿野仙踪》拍摄的过程中,传闻朱迪.嘉兰也遭到咸猪手。

路易斯.梅耶曾以触摸心脏为幌子,将手放在16岁的朱迪左胸上,赞美她的声音美妙,是因为从那里唱歌。

声色犬马的娱乐圈里,美丽女演员被投资人、制片人、导演性骚扰的案例不断重演。

《朱迪》主演蕾妮.齐格薇,在美女如云的好莱坞,同样显得其貌不扬。

年轻时的蕾妮.齐格薇蕾妮.齐格薇凭着《BJ单身日记》、《芝加哥》、《冷山》蜚声全球,还曾两次提名奥斯卡影后,斩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金球奖最佳女主角。

她和美艳的南非奥斯卡影后查理兹.塞隆、詹妮弗.劳伦斯,都成为好莱坞大亨哈维.韦恩斯坦向其他女演员吹嘘的对象。

韦恩斯坦声称这些女明星因为和他睡了觉,就能换取角色,被捧获得奥斯卡奖。

查理兹.塞隆站出来硬核呛声,声称不是事实被诽谤,还被列入韦恩斯坦法庭审理的证人。

塞隆斩获奥斯卡影后的电影《女魔头》,是由她自创制片公司的第一部作品,就是为了对抗被制片人左右的命运,她才创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

而当年正是蕾妮.齐薇格,取代了原本由塞隆出演的歌舞电影《芝加哥》中角色,被提名奥斯卡影后,可惜当年惜败一同主演的凯瑟琳·泽塔-琼斯,铩羽而归。

蕾妮.齐薇格与韦恩斯坦合影

蕾妮.齐薇格2004年斩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电影《冷山》,恰好由韦恩斯坦担任制片人。

蕾妮.齐薇格的代理人,也对此正面回应,绝无和韦恩斯坦有过性交易。

03. 为何斩获奥斯卡影后:女主角蕾妮.齐格薇的精彩演绎2010年2016年,一度是全球最高片酬女明星的蕾妮.齐薇格,选择隐退6年。

当她重返娱乐圈出席公开活动时,年轻的观众已经不大认识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巨星,问:“这个女人是谁?

不同年龄段的蕾妮.齐薇格和朱迪一样“其貌不扬”,曾经辉煌又逐渐被人遗忘的经历,让她更深刻地理解朱迪的痛苦和困窘。

朱迪由于脊柱弯曲,没法挺直脊背,曾被路易斯·梅耶嘲讽为“我的小驼背”。

化妆师为蕾妮.齐薇格精心打造了剧中朱迪形象,从眉毛、鼻子到嘴巴。

朱迪.嘉兰和蕾妮.齐薇格扮演角色对比照更神似的是蕾妮.齐薇格惟妙惟肖的表情、略微佝偻着身子的仪态举止、颤抖的手脚……

电影《朱迪》动图电影用大量面部特写镜头,刻画出中年朱迪的辛酸和落魄。

为了演出这部电影,曾在《芝加哥》剧组受训歌舞的蕾妮.齐薇格,再次接受了专业声乐训练,自己亲自演绎剧中全部演唱,只求能接近疾病缠身、嗓音垮掉的晚年朱迪。

电影《朱迪》剧照朱迪.嘉兰曾经说:“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生活在暴风雪中。

绝对是暴风雪。

”朱迪真实的人生,比电影中表现的更凄凉。

她的五次婚姻中,19岁第一次婚姻被电影公司反对,怀孕后被母亲带着去堕胎,失去了生命中第一个孩子。

朱迪和第一任丈夫作曲家戴维·罗斯她有两次婚姻都嫁给了同性恋,一次是发现第二任丈夫大导演文森特.明尼里和男人睡在自家床上.另一次发现自己的第四任丈夫和女儿的老公睡在了一起,这段婚姻只维系了17个月。

第三次婚姻嫁给了自己的经纪人西德.卢夫特,就是电影中和她争夺一双儿女抚养权的前夫。

朱迪.嘉兰和第三任丈夫西德.卢夫特这任丈夫滥赌成性、挪用其演出收入,直接导致了朱迪经济的困顿,还被美国税局追讨几百万欠缴税费。

朱迪去世后,由于最后一任丈夫迪恩斯没有安葬费用,遗体躺在地下室里足足一年,大女儿丽莎.明尼里得知后,为母亲支付了相关费用,安排了葬礼。

04.迟来的奥斯卡影后朱迪.嘉兰的演艺和歌唱天赋,使她成为少有的童星成年后依然出众的巨星,在电影和音乐上都成绩斐然。

尽管获奖无数,却与奥斯卡影后擦肩而过。

1939年《绿野仙踪》,荣获六项奥斯卡提名,偏偏遭遇了鸿篇巨制的《乱世佳人》,结果《乱世佳人》斩获8项大奖,《绿野仙踪》最终只获得最佳原创音乐和最佳歌曲奖。

17岁的朱迪.嘉兰则因此荣获奥斯卡少年儿童特别奖,这是她收获的唯一一座小金人。

1955年,因为屡屡迟到、精神状态不稳定惨遭米高梅解雇的朱迪,重返影坛拍摄电影《一个巨星的诞生》,精彩的表演被认为是当年奥斯卡影后的大热人选。

记者到正在医院待产的朱迪产房架好了摄像机,最后却是格蕾丝.凯莉凭着《乡下姑娘》荣获当届奥斯卡影后。

一年后,富家女格蕾丝.凯莉嫁作摩纳哥王妃,朱迪.嘉兰依然在苦苦为星光日益黯淡的演艺生涯挣扎。

1962年,朱迪.嘉兰参演的电影《纽约堡的审判》以10项提名大热之势参选奥斯卡,最终荣获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朱迪.嘉兰再次和最佳女配角擦肩而过。

10年后,朱迪和第二任丈夫的女儿丽莎.明尼里继承了她的演技和歌喉,以电影《歌厅》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丽莎.明尼里1972年荣获奥斯卡影后1999年,格莱美授予去世30年的朱迪.嘉兰终身成就奖。

2020年2月,蕾妮.齐薇格凭着出演《朱迪》首获奥斯卡影后,发自肺腑地说:“朱迪.嘉兰并没有在她的生命中,获得这个荣誉。

但是我确定从我们的电影《朱迪》到荣获奥斯卡的这一刻,都是对她传奇人生的纪念和延续。

她的特别和优秀,她的包容与慷慨,比艺术上的成就更值得我们尊敬。

嘉兰小姐,激励和团结我们的英雄,这座小金人无疑是属于你的。

朱迪.嘉兰的魅力,不只是演艺才华,更在于她遭受的挫折和不停向命运抗争。

被米高梅解雇,公众形象受损重返舞台表演时,她克服着内心的恐惧:“10年来我失去了所有的自信。

我饱受怯场之苦。

人们强行把我推上舞台。

她挣扎着生活,却从未放弃,因此成为二十世纪第一位同性恋的偶像,因为他们都曾受到命运的排挤,依然要艰难顽强地生存下去。

不管有多难,生活,还要继续。

 7 ) Judy Garland是如何成为一代Gay Icon的

"他们看到我们爱她,因为她反映了我们自己生活中的痛苦和孤独。

这是废话。

我的父母是异性恋,他们是我所认识的最痛苦、最孤独的人。

我们不是孤独和痛苦的专有人。

我爱她,因为不管他们怎么贬低她,她都活了下来。

当他们说她不会唱歌的时候;当他们说她养不了男人……当他们说她很胖;当他们说她很瘦的时候;当他们说她摔了一跤的时候。

每天都有人倒地。

而她站了起来(People are falling on their faces every day. She got up.)”——一位Gay的信件在Judy Garland短暂的生命中,她曾经是全美的邻家女孩,也曾是众人奚落的对象。

她吃汉堡的照片被拍下来大肆宣扬,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和反转都被人津津乐道。

她在舞台上昏厥倒地,没有办法完成自己的演出。

她是米高梅最炙手可热的童星,但她的成功剥夺了她的童年。

她失败过,被打击过,但更重要的是,她再站起来的时候,仍然那么光辉夺目。

在旧金山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人问加兰是否介意拥有这么多同性恋追随者,她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在乎。

我唱歌给人们听!”

Part one.Judy Garland生于明尼苏达州大急流城。

1922年,加兰德来自一个演艺家庭。

在她四岁的时候,她已经开始表演了,在七岁的时候,在母亲的坚持下,她加入了姐姐们的演出。

1926年,为了给Gumm姐妹(Judy Garland家族的姓氏)争取更大的名声,Judy Garland举家搬到了加州。

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女孩们在母亲的安排和管理下继续表演。

她们出现在几部短片中,充满活力的Judy Garland很快成为了亮点。

13岁那年,年轻的朱迪与全球最大的电影制片公司之一米高梅(MGM)签约。

据好莱坞的传奇人物说,电影公司老板路易斯·梅耶尔当场签下了她,没有进行试镜。

Judy Garland在米高梅的日子并不轻松,她是米高梅娱乐童星的代表,受到公司管理层诸多限制。

当她迎来自己16岁生日时,她被要求提前两个月庆生,因为这是唯一符合她日程安排的时间,而且她不能靠近她的蛋糕,因为那会使她发胖。

米高梅强迫她保持美丽,在拍摄期间,电影公司会让她穿上非常紧身的束身衣,以进一步瘦下来。

随着她发育得越来越好,医生们还用绷带固定住她的乳房,以保持年轻的外貌。

Garland同期的电影形象依然是被束缚的乖乖邻家女孩,一种”丑小鸭“的形象:“她和米高梅的其他明星不一样……她是那种被拒绝的、不够性感、不够漂亮的人的化身”。

她的角色的存在性近乎被抹杀,从而鼓励观众为她加油鼓劲,维护她的自我价值。

除了对于形体的束缚,米高梅对手下的童星们压榨严重。

米高梅用药物来调节年轻演员在片场的紧张状态,令她们能够在精疲力尽时应付高强度的拍摄时间表,或迫使他们吃下镇定剂,得到足够的睡眠。

Judy Garland的母亲对此毫不反抗,甚至对Judy更加恶劣。

“我的母亲是一个真正的stage mother,”Judy Garland在1967年的一次采访中说。

“她非常嫉妒,因为她完全没有天赋……当我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如果我感觉不舒服,如果我肚子不舒服,她会说,’你出去唱歌,否则我就把你绑在床柱上,把你打断!

’我只能出去唱歌。

”她没有一个像多萝西一样可以心心念念回去的家,等待她的只是更多的要求和待办事项。

FlyAwayThey say dreamersnever die.Part two.二战前,米高梅为Roony和Judy Garland拍摄了Hardy系列,大获成功,甚至收到了奥斯卡的特别奖。

Judy Garland的公众形象一直是美国人心里美好的邻家女孩。

这个形象由米高梅的公关打造,小心翼翼的维护。

她普通,平凡,人见人爱。

在二战后拍摄的影片中,加兰的魅力在于她敢于在不落入深渊的前提下走多远。

Garland的不安全感、她对毒品的依赖,以及她自己对剥削和过度工作的指控的轶事开始让人们将Garland解读为一个“与苦难有着特殊关系”的悲剧人物。

影迷们已经在重新考虑她的形象。

媒体不再评论她的“活力”,而是开始经常提到她的“脆弱”。

早在1942年Judy Garland就瘦的只有98磅,她的工作室都为她的健康担忧得发疯。

战争期间的灯火管制让她充满恐惧,失眠和神经过敏也一直困扰着她。

1947年,她曾因精神崩溃而用碎玻璃轻微割伤手腕。

在《伏都教》(Voodoo)的拍摄过程中,加兰无法把自己从悬崖边缘拉回来,当她被领进满是火把的片场时,她变得歇斯底里,“尖叫着‘我要被烧死了!他们要我烧死!”哭泣,大笑,哭泣,她完全失去控制,最终被带离了片场”。

Garland精神和生理的病态阻碍了越来越多的项目,在与米高梅公司合作了大约30部电影后,他们在1949年将她从《安妮的枪》中解雇,因为她过多的缺席上班——主要是由于疲惫、抑郁、吸毒成瘾(处方药),以及与丈夫的离婚。

虽然在波士顿漫长的住院期间,她恢复了自己的健康,回到米高梅公司,与Gene Kelly演对台戏。

后来,她也与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一起出演了电影《皇家婚礼》(Royal Wedding),但那时她仍然处在上瘾的状态,再一次没能去上班。

1950年,米高梅暂停了她的合同,通知她要解雇她。

第二天,报纸上的头条新闻告知公众,她试图用碎水杯“割破”喉咙自杀(媒体夸大了这个事情,事实上这个伤口只需要一个创可贴)。

“我崩溃了,”她后来谈到被米高梅解雇一事时说。

“我想做的就是吃和躲藏。

10年来我失去了所有的自信。

我饱受怯场之苦。

人们强行把我推上舞台。

Part three.她像一个找不到家的多萝西,失去了她的魔力鞋。

她变得真正的平凡无助,她没有去向奥兹国,但她开始了寻找自己的路。

Garland的余生都在复出中度过。

1950年后,令她家喻户晓的招牌歌曲Over the Rainbow不再是简单的赞歌,而是她通向更美好的未来的见证。

它越来越多地表达了Garland艰难地度过生活中最糟糕的时刻的坚定决心。

她继续着自己不屈不挠的表演步伐,1954年她参与了《一个明星的诞生》,1955年与Capitol唱片公司签约,并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录制了十几张唱片。

她频繁的出现在电视上,首次亮相拉斯维加斯,并在美国和伦敦巡回演出。

她成功地重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这是有代价的。

1959年,她因患几乎致命的肝炎而住院。

医生告诉她,这会阻碍她未来的表现。

但她在60年代初又一次复出,这一次,她主演了1961年的电影《纽伦堡审判》,并因为这两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她还在卡内基音乐厅赢得了格莱美最佳独唱歌手奖和年度最佳专辑奖。

1968年,朱迪·加兰(Judy Garland)在伦敦的Talk of the Town cabaret club进行了为期五周的演出。

这一系列的演出将成为这位著名演员的最后一次演出。

次年,她死于服药过量,享年47岁。

“我总是被描绘成一个比我更悲惨的人物,”加兰说。

“事实上,我已经厌倦了自己是个悲剧人物。

”在Judy Garland因为吸毒嗜酒自杀被舆论一次次冷嘲热讽后,她的反击是擦好口红,画上妆,再一次不认输的站到舞台上唱出自己的心声。

她有勇气冒着死在一万个人面前的风险。

又赢下了每一次冒险。

在1950年前期,Judy Garland的公众形象一直是美国人心里美好的邻家女孩。

这个形象由米高梅的公关打造,小心翼翼的维护。

她普通,平凡,人见人爱。

而1950年后期,她画风突变,或者用今天的话说,“人设崩塌”。

她吸毒酗酒,离婚自杀,从一个美好的象牙塔女孩变成了众矢之的,多萝西被女巫下了毒。

她形象转变的经历也是她成为Queer Culture和Gay Icon的原因之一——很多同性恋在小时候是被视作平凡的“正常的”小孩,而随着岁月的变化,他们发现了自己,他们要去寻找自己,挣脱身份的束缚。

这个由“正常的驯养”到“自我寻找”的变化和Judy Garland的公众形象转变如出一辙。

如同BBC文化版采访中所述,在这一点上,Garland作为一个“幸存者”成为她的同性恋吸引力的中心。

《一个明星的诞生》进一步模糊了Garland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界限,Richard Dyer认为,这一刻Garland“受损商品”的形象成为了她的明星角色和同性恋偶像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从那以后,Garland的工作和生活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试图在一个注定要毁灭她的世界里维持某种形式的控制的故事。

就像一个真正的幸存者,加兰从一个明星的商业失败中恢复了过来。

作为一名现场歌手,她找到了一个新的定位。

在经济困难使她永久破产后,她在毒品引起的阴霾中进行了一场无休止的巡演。

Garland是这个娱乐巨兽的产物,她能直接表达出想要反抗的渴望。

利用电影作为逃避是娱乐建设的一个决定性特征,电影院与其他形式的社交互动之间的隔离以及同性恋与异性恋同伴之间的隔离感非常重要。

Garland就是电影中生活欲望的代表,因为她本人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却迷上了电影的魔力。

这种平凡生活和通过电影逃离生活的联系在Judy Garland演唱会大合唱“Over the Rainbow”的时候体现的最为明显。

当人们唱起这首歌时,仿佛回到了儿时看电影时候的样子,你会相信你敲敲鞋后跟转一圈就真的可以去到奥兹王国。

那是上一代人的霍格沃茨。

Garland也可以用在这种比同性恋更古怪的亚文化话语中,用受压迫群体特有的自我压迫模式来谈论同性恋身份——疏远、否认、诋毁。

她挣扎,但从未放弃。

这是给所有非主流群体的肯定。

她1961年的演唱会和唱片的经典歌曲When You're smile就是为她的形象量身定做的打气歌。

Smile though your heart is achingSmile, even though it's breakingWhen there are clouds, in the sky, you'll get byIf you smile, through your fear and sorrowSmile, and there'll be tomorrowYou'll see the sun come shining throughIf you'll....Light up your face with gladnessHide every trace of sadnessAlthough a tear, may be ever so nearThat's the time, you must keep on tryingSmile, what's the use of crying?You'll find that life is still worthwhileIf you'll just....Light up your face with gladnessHide every trace of sadnessAlthough a tear, may be ever so nearThat's the time, you must keep on tryingSmile, what's the use of crying?You'll find that life is still worthwhileIf you'll just....Smile从她的悲剧和她的成功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被代表的受到压迫的群体认同。

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Garland的悲剧性和过早的死亡也促成了她作为同性恋偶像的地位,使她成为一个永恒的人物(如同Leslie对于我们一样)。

传言说她的去世点燃了石墙运动的。

但不管如何,在Garland去世五十年后,她的遗产依然存在。

许多男同性恋向Judy Garland这样的女性寻求帮助,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世界和个人经历。

Judy Garland也是娱乐产业的一个代表,她的人设转变放在现代和雪莉或多或少也有相似之处。

Garland曾说过她渴望的“更友善、更温和的世界”。

可惜,这个世界,还没有如她所愿。

原载于个人微信公众号:一只开山怪(或搜索:herringcat)Related Source:Heavenly Bodies:Film Stars and SocietyTIME Article: https://time.com/5684673/judy-garland-movie-true-story/BBC Culture: http://www.bbc.com/culture/story/20190923-why-is-judy-garland-the-ultimate-gay-icon

 8 ) 蕾妮·齐薇格:从一个过气女演员到奥斯卡影后的翻身仗

北京时间2月10日,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举行,蕾妮·齐薇格毫无悬念地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这是她凭借影片《朱迪》拿下的第13个影后,之前在各大奖项几乎是每提必中。

《朱迪》是好莱坞巨星朱迪·嘉兰的传记片,作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童星,朱迪被米高梅公司的老板路易斯·梅耶发掘并包装,1939年通过《绿野仙踪》一举成名,电影歌曲《飞越彩虹》也广为传唱,此后她的邻家少女形象广受欢迎,为米高梅拍了一系列歌舞片。

然而在朱迪29岁那一年,她结束了第二段婚姻,而且还被公司辞退,自此陷入人生怪圈,曾一度自杀。

她最接近东山再起的一次,是1954年主演了《一个明星的诞生》,获得奥斯卡影后的提名,颁奖之夜,记者们都聚集在朱迪的产房之外等待做深入报道,结果奖项被格蕾丝·凯利领走,门口的记者们也迅速散开了。

1969年,朱迪服用过量安眠药致死,年仅47岁。

《朱迪》选取了朱迪·嘉兰去世前半年在伦敦巡演的片段。

此时的她生活落魄,带着一双儿女奔波在小剧场演出,换取一点微薄的出场费,因为无法支付房租被酒店赶了出来,只好让儿女们借宿在前夫家,为了有足够的钱争夺监护权,朱迪接受了去伦敦巡演五周的合约。

可是伦敦之旅并不顺利,舞台上朱迪偶尔再现巨星风范,但大多数时候她迟到、避演、精神恍惚、发挥失常、辱骂观众、被喝倒彩,合作方表示要跟朱迪解约。

在崩溃边缘的朱迪再次走上舞台,演唱了成名曲,和观众做着最后的告别。

《朱迪》运用过去与现在交叉的蒙太奇剪辑,不幸的童星生涯让朱迪·嘉兰的窘迫现状有迹可循,自从她被母亲推给米高梅后,每天吃不饱、睡不够,被强制服用各种药物维持身材形象,还要忍受高层的骚扰。

多少观众爱慕朱迪天真可爱美好的银幕形象,可谁了解她被拒绝、被限制、被剥夺的疲惫人生。

明星是一种不真实的职业,人见人爱的背后是什么呢?

女演员蕾妮齐·薇格简直是在用自己的灵魂与激情演绎朱迪,完全撑起了这部结构平庸的电影,在她那张岁月沧桑的脸蛋背后,观众看到了一个沉寂已久中年女演员的呐喊。

你很难想象饰演朱迪的女演员就是爱情喜剧《BJ单身日记》里那个笨拙、莽撞、可爱的大龄剩女布里奇特·琼斯,囧事一箩筐,是被两大男神追求的现代灰姑娘;

也很难将她和《芝加哥》里的性感丰满、雄心勃勃的洛尔茜联系起来;

还有《冷山》里手持猎枪、坚强勇敢的鲁比,《铁拳男人》中朴素美丽的妻子。

2010年之后的十年,蕾妮·齐薇格有整整6年没有拍戏,她的复出作品毫无水花,反倒是暴瘦、整容这样的新闻引人关注,直到在《朱迪》里,一向以健康自然的形象示人的蕾妮·齐薇格让人吃惊,堪称整容般的演技。

从外形上,蕾妮瘦成了皮包骨,她戴上了深灰色的美瞳以便更像朱迪的深褐色眼睛,之前的眯眯眼化成了圆眼,充满了惊恐和焦虑。

她脸上的皱纹如此真实,标志性的尴尬笑容这时候更让人分不清楚来真假,像一张面具似的揭不下来。

她不能自控的面部表情和夸张的肢体动作给人僵硬的虚弱感,同时也暗含着骄傲和自信。

她走起路来松松垮垮,左摇右晃,表现出朱迪用药多年,极度没有安全感的神经质一面。

这样即使不交代前史,观众也能从蕾妮·齐薇格的表演里看到朱迪过往的生活痕迹,找到一条清晰连贯的成长线。

那些怼着脸的特写实在太催泪了,将一个女演员破碎的内心全呈现到脸上,那么抓人,那么丰富,那么克制。

在影片结尾,坐在舞台边沿的朱迪对观众说:“你们不会忘记我吧?

答应我不会忘记。

”这一刻,她沉浸在舞台,还是那个光芒四射的女王。

《朱迪》不仅仅讲述了朱迪·嘉兰的人生,更是蕾妮·齐薇格的翻身仗,鼓励着所有身处低谷,历经波折,找到方向,开始新生的人们,就像《飞越彩虹》唱的那样:只要你敢做的梦,都会实现。

附2020年奥斯卡获奖完整名单

 9 ) 所以说还是音乐和命运最动人

直到最后的over the rainbow唱起之前,我都是带着点不耐烦来看的,刷剧嘛,投入什么感情呢。

无论Judy本人和作为Gay Icon的传奇经历,以及扮演者Renee Zellweger的个人遭遇是如何的与Judy重合的,我都不怎么感兴趣,甚至除了最后一首之外的音乐也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但最终我还是完全被表演征服了。

朱迪从始至终都在被安排着,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的形象,到最后也没有改变命运的束缚,除了偶尔的场景外,一直是战战兢兢受惊过度的样子——但你能理解她。

特别是年纪越来越长之后,那从失眠或浅睡中警醒,然后对自己当下的处境充满了陌生而无助的疑惑的时刻,我想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过。

唯有在舞台上,在某个你可能曾经辉煌过的舞台上你还能找回点自信和荣耀,所以当观众接起你失败而中断的表演,合声唱完最后的段落时,你知道你的精神得到了延续,那种感觉虽然依然洗刷不了失败的事实,你却得到了极大的抚慰。

 10 ) JUDY is CATS but apparently Academy loves another story about a fallen woman

There is a point in the movie where Judy asks her fifth and last husband ‘What is that you do, anyway, Mickey?’, criticizing his incompetence in negotiating an unlikely deal that has promised her to be financially-secured in the long run. My question to the movie is: What is that you do, anyway, JUDY? Initially, I was intrigued to see the life of the famous singer/actress/LGBT icon, but I grew furious as the story develops. It is not about acting. I like Renee and her performance is alright. The others okay. But the writing is so awful. I compare JUDY to CATS because they both have a good cast, but the execution is an epic fail. However, the awards season decides unanimously it is the movie for the Best Actress category, and I am dismayed by this decision. For me, JUDY doesn’t deserve a winner because a good acting cannot make up for the fact that it is a degrading, stereotypical, and lazy portrayal of yet another story of a fallen woman. The celebration of it is, therefore, questionable.Also, like CATS, JUDY demonstrates that not every story is fit for retelling, especially when you can’t figure out a relevant perspective to introduce this story to the contemporary audience. Let’s find out how the writers decide this story should be told.In the film, the biggest concern for Judy is she cannot be the custodian for her two young kids. She has to make money, not because she loves performing (or she won’t rejoice after learning Mickey’s plan will free her from her job), but because she needs money to be a good mother. Novel isn’t it? Obviously we cannot get enough stories of women desperate to be a good mother while they, in fact, are ill-equipped. To achieve this goal, Judy works as a resident singer in London, which is good. But notice how she is unprofessional on many levels: she doesn’t rehearse, she puts her business partners in an awkward situation (not that they are nice people), and she is often late. When she should be aiming at making money so that she may fulfill her motherhood (which, as the film suggests, is the only role that gives her peace and happiness), she does the job poorly. But she still needs money and – oh – here comes the rescuer! A man! To rescue the world-renowned Judy Garland, all you need is a young white man from nowhere. How inspiring is that?! How lovely to see Judy desperate for love and gets it?! (Mind, it’s not love for stage.) How refreshing to see a woman falling for man and blinded by love because 1) she’s desperate for money and he promises to get her money 2) she is appreciated by him (Mind, she doesn’t feel appreciated by the audience). Like everything in the film, the lovers’ break-up is predicable. But who is it to blame for the failure of the union? ‘You!’ shouted Mickey, throwing a glass away. For a second, I am actually convinced by him. The unprofessionalism by Judy certainly provides excuses for Mickey’s failure to seal the deal. There is a lot of screen time given to Judy’s unprofessionalism; the question then becomes: is professionalism worthy celebrating? Not necessarily so. The film, with its flashbacks of her early career as a child actress in Hollywood, does show the toxic working environment that leaves a long-standing bad impact on her (anorexia, insomnia etc). But the comment on the dark side of professionalism ends there. Instead of serving as an opportunity to reflect on the exploitative nature of show business, the early trauma functions more as a lead to what the film tries hard to demonstrate: that is, Judy does not love stage; in fact, she hates it. In return, the audience does not love her that much. Yes there are two gay men who are devout followers, but there are also boos and things thrown onto the stage from more than two men. This makes the last sentence the director decides to put on the screen saying Judy is ‘loved by others’ all the more weaker and unpersuasive.The last subtitles remind people Judy passed away six months after her London shows, amplifying and encapsulating the sad mood of the film. In fact, the film is obsessed with showing how miserable Judy is. As a result, it misses tons of opportunities to look into the why. It stops before delving into the details of how Hollywood abuses young actors (what it shows is really no news); it shows how inconsiderate the media (TV show host) is but it does not push further into the area where things are studied more closely. The host asks Judy questions about her not being with her kids and Judy is vulnerable and tormented, with her PR/assistant staring and doing nothing – it feels like this film was doing nothing: it shows the misery and abuses, but it does not feel the obligation to investigate and to engage. It is as if the film-makers were saying: don’t mind the bullies, let’s only look at the victim. The result is erring, an almost voyeuristic view into others’ vulnerability. It feels more insensitive if the later scenes between Judy and her assistant and the pianist guy are to be considered. The assistant is a flat character and there is no connection between Judy and her. Not even a cake can save the situation. The pianist has every reason to reject a lunch with Judy, yet he chooses to be there graciously. Both the assistant and the pianist are condescending. They are like, I am doing my job; you are not cooperating but we still put you in beautiful dresses and take you to fancy dining hall NOW SAY THANK YOU. The film’s take on show business, therefore, is completely perplexing. Although it has opportunities to raise awareness of how Hollywood destroys a talented girl, it is reluctant to do so. Instead, we see the ‘humane’ side of the staffs, regardless of how empty and incoherent their humanity is. Casting a beloved Michael Gambon as a high-end figure of the theatre certainly does not help.Judy Garland is regarded as an LGBT icon. Some claim that gay men feel an affinity with her because they see themselves in her struggles. There are also people who claim, as time passes, Judy’s icon status slips. Resilience to fight back, rather than being miserable, becomes the quality that gay people identify with more. My problem with the film’s take on the episode between Judy and her gay fans is that it attaches too much importance to how it is misery that ties them together. With the gay community’s changing perception of how they want to be seen, the film’s highlighting ‘the common ground’ feels anachronistic – it feels like we were given something that is no longer needed in today’s conversation. A historical autobiographical film is historical and autobiographical, but it doesn’t mean that creating ‘the past’ is all that needs to be done. Precision in portraying the past is a myth. Every shot is a commentary. What I read from the film is a message that doesn’t fly anymore: that gay community connects with certain celebrities only because they are all treated unfairly by the society. Needless to say, the unfairness exists, but if you want to revoke Judy’s gay icon status, why not find something enabling, empowering and forward-looking, or you can be more reflective: don’t just present the miseries, take an active instead of passive stand: stare at the bullies and ask why. But isn’t there anything brave about Judy? That brave qualities that people, gay or straight, find inspiring and endearing? It is scandalous that this film doesn’t present any of these; all it does is to show the fifty shades of miseries of Judy (and gay fans). Is that all they have? If that’s all you can think of saying about them, why do we need a film like this? Not we don’t love a story that assures us celebrities live a shitty life too, but this one is different. This film is about: a woman, abused by an industry that disrespects and abuses women from a young age, fails at something she is good at, only to be told by the society that she fails because it’s her fault – that she sucks at her job, that she is unprofessional, that she has bad taste in men, that she is not a good mother – oh yeah look how serene and stable life her ex-husband has provided the kids with and how can you not believe this?! When this film is about how a woman fall and it’s her fault; when it revokes the classic narrative where a woman’s destiny is chasing someone to love her (husbands or audience), instead of learning to love herself; when such a portrayal is actually celebrated – the whole thing feels like a mimic of the shitty deeds done to Judy, and it’s bad news.

《朱迪》短评

Reneé Zellweger职业生涯最佳。只拍最后五周伦敦表演也不知道是以小见大还是叙述力不足,年少闪回近乎comical,所有一切都往cliche方向走,改编下手有点重。

9分钟前
  • 习惯性目瞪口呆
  • 推荐

说着it is about hope 却唱的如此心碎,晚年的经历太过唏嘘,跟着如此强烈诉说感的吟唱我哭的稀里哗啦,想一想,曾经的成名曲到现在的一塌糊涂。是啊,it is about hope,little hope for the hopeless

13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第9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Renée Zellweger

15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撷取童星加兰生命最后一段来演绎。齐薇格神了,把个饱受娱乐圈摧残的迟暮美人演得形神兼备,潦倒而不失大气,作死又惹人怜惜,告别演出那段舞台上下的共鸣让人哽咽。而除了梅耶,终究片中的每个人都是温柔的,特别是那对gay。看完立马重温了明奈利《歌厅》里的最后一曲,简直就是在唱她母亲。

20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and the academy award goes to Renée Zellweger

22分钟前
  • 推荐

人生啊,真是一场推不掉的冒险,多高的智慧和多好的运气相加才能够安稳度过?

26分钟前
  • 胡小猴
  • 力荐

Renee Zellweger精彩细腻个人秀;朱迪加兰的人生挫折太过浅显和美化,却又不得不提年少往事,因为只能依靠如鸡肋一般的童年部分反衬当前自我困扰的局限的故事性

28分钟前
  • [Deleted]
  • 较差

从头到尾就没把眼睛睁开过。

29分钟前
  • 六便士
  • 较差

仿佛是朱迪·加兰的一生PPT,太过于碎片化丝毫找不到能共情的点。

32分钟前
  • 广州舒淇
  • 较差

把自己作死了

33分钟前
  • jibber-jabber
  • 较差

难看的逼逼洗骗奖电影,齐薇格挤眉弄眼的看着太难受了....而且她这个身高?真的演的是Garland吗?灵异哦【帝国大元帅的秃顶看起来可太喜感了哈哈哈

34分钟前
  • julianafrinks
  • 很差

(6.5/10)片头的黄砖路让人激动,片尾的OVER THE RAINBOW后半段让人泪目,可以说那个小女孩最终找到了回家的路。中间就比较乏味了,因为传主生命的最后一段也确实没有多少关键的时刻可以串联故事。在平凡中发掘伟大对创作者要求又太高。

35分钟前
  • cliosong
  • 还行

从头到尾可以看到Zellweger想拿小金人的野心,其它真的无甚亮点。如何避免传记片落入窠臼,拍出神采,是创作者应该考虑的事情。

38分钟前
  • Mr. Lei
  • 较差

表演5星,剧情2星

43分钟前
  • Xaviera
  • 还行

看她撅着嘴挤着眼晃着脑袋说话老出戏

46分钟前
  • kitty62888
  • 很差

硬要和斯嘉丽约翰逊比的话,那我还是堵寡姐的影后。

50分钟前
  • SEN
  • 还行

献给一代gay icon

55分钟前
  • 黄小米
  • 还行

女主在里面幽默了一下芝加哥2333

59分钟前
  • 给你我最亲爱的
  • 还行

三星半。影片可以将那个少女时期抽出去,这段摄影机、监督者和掌权者无刻不在的回忆在小说里会更加好,而电影也许只要蕾妮齐薇格精彩的表演就可以了,她眼中对于往昔岁月的复杂情感,对于好莱坞的时势与权力,甚至对于身材的胖瘦,我觉得是完全可以被调用到朱迪的身上的,她也做到了,所以在后半段舞台的歌唱片段,她可以做到那么的深情,但电影也拥有三分之一令她展露短板的片段,除了严肃和舞台的戏,所有平常的戏包括去粉丝家中做客的一大段,蕾妮还是有太多自己的样子,有的时候她不那么像虚弱和元气同在的朱迪,反而更像她的女儿丽莎明奈利。

1小时前
  • Morning
  • 推荐

唉,学院真的给传记类影帝影后的比例有点大。应该是我斯加冕路上最大的敌人了。

1小时前
  • 宅拾叁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