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惜,《谁是被害者》到了第二季,原本好看又好听的许玮甯,龙套得令人恍惚——恍惚那个又能干又有魅力的女记者是不是从未真正存在过。
然后对第一季残存的记忆却又会浮现出来,驳斥这种恍惚的念头。
当女主角只剩“女主角”的名头,那么许玮甯是干净利落的记者,是心怀正义的职员,还是一个路人甲乙丙,似乎都无关紧要了——女主角不过就是男主角的女朋友,仅此而已。
当然,看完全剧,观众可以明确指出:这部剧的女主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女主角,而是“谁是被害者”的那个拥有着某种“被害者”身份的人——或者更直接地说,是始终贯穿整个故事的那位母亲。
这个女主角的身份太有道理。
但我倒觉得,要这么讲,主角方毅任女儿江晓孟,才是既紧扣核心主题、又推动故事发展的真正女主角。
这部剧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做好了“父亲——女儿”的这条线。
江晓孟与她父亲方毅任的关系,在第一季就已交代,他们相处得并不好。
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方毅任,并不懂得和女儿交谈——当然,有一定沟通障碍的他,和所有人的交谈都并不那么友好。
第一季以方毅任成功拯救了准备跳海的江晓孟的生命作为团圆结局,可看似圆满的结局,便能让江晓孟真正美好地开启新生活吗?
当然未必。
续着这个前情,第二季点开了一个不错的延伸。
方毅任用自己的方式关心他女儿,每天设定的提醒她按时吃饭、作息的闹钟,冰箱中放满了的他为女儿准备的便当盒饭,便是这份爱意的明证。
可随着这种看似万全的准备一天一天地铺开,江晓孟只觉得她的父亲想要安排甚至控制她的生活。
一起血腥案件发生,一个歌手被杀害,作为歌迷的江晓孟与这起案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些许牵连,而作为父亲的方毅任,却依旧依照自己以往的方式“保护”女儿——不让她接触与案件有关的一切,也拒绝回答这位女儿对于这起案件的询问,哪怕她的询问只是想关心这位由于跟进案件而身陷于危险当中的父亲。
阿斯伯格综合征只是一个代指,实际上有没有它,或者有没有患上疾病毫不重要。
这一季中那些偷巴士去游玩的青少年,他们所谓的一时兴起,实际上就源于“逃离父母的束缚”。
父母的爱为何是束缚,又如何会变成束缚?
从这个角度来看,方毅任与江晓孟这对父女故事,就是整个代际关系主题的缩影。
若是单独抽出这一条线来看,这份父女亲情、这段父母与子女辈的相处故事,质量是不错的。
——譬如最后一集,两父女纵然在当面交流上依然不够融洽,或许也有些羞涩、有些不好意思,但依然可以通过记事本,以文字的方式去谈心。
这种方式非但不矫情幼稚,反而充满温情、积极健康,毕竟当下多少父母与子女困于沟通这一关无可奈何?
只不过,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谁是被害者》这部剧并不是讲家庭温情的,而是讲悬疑罪案的;而要命在于,在悬疑罪案上,它讲得一塌糊涂。
谁是被害者?
首先,被杀害的死者肯定是被害者。
所以这部剧的第一层,就是眼前的罪案故事。
第一集开头,就出现了一位从高楼中坠下的死者。
摔到脸部血肉模糊、内脏全部粉碎的这位死者,有可能是被人推下楼的,也有可能是自杀,这里先按下不表。
第一集结尾,本故事第一位明确的被害者出现——一位歌手在演出后台休息室中惨遭割喉,她的声带被摘除,一支录音笔直直插入喉咙的血洞中。
这般血腥惨状,总不可能是歌手自个儿弄成的。
而警方对现场的鉴定结果也很明确:凶手对于人体结构十分熟悉,精准开刀,场面优美。
场面优美是个很明显的特点。
尽管用这个词来形容一起凶杀案显得有些不合适,可“经常杀人的都知道”,这是个技术活。
本剧在罪案叙述方面一塌糊涂的开端,就在于这个优美的场面。
观众诟病于,能够这么“游刃有余”地开人,凶手是谁可想而知,但这个问题其实还要更糟糕——不是猜谜的问题,而是再难以有作案机会的问题。
这条线索使得凶手范围及身份被进一步限定,现代刑侦按照这个情况,在第二集就可以破案了,何必到第六七八集?
这是纯粹的故事设计问题。
这时候,编剧说大家多多担待, 把后门开大一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那行,咱们往下看其他为艺术献身的被害者的表演。
这些表演者——噢不,是被害者,他们一个紧接着一个出现了:一个女画家的双眼被挖出来,一个颓废男人的舌头被割了出来,一个男青年企业家的血液被抽掉。
这么有仪式感的心肝脾肺肾,按理来说,应该是凶手因为某件事而复仇的必要动作,再不济也是因为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必要仪式(是的,后面这句补充指的就是《唐人街探案2》)。
然而很可惜,这么优美的场面,没有任何实质信息附上,只是用来凑数的。
——甚至于这种凑数都显得不够得体。
看到后边就会知道,这些让人惊悚的血腥场面,只是本剧为了刺激观众而做的设计;倘若说摘掉女歌手声带器官、取掉女画家眼睛,还能勉强对应一种以牙还牙,那么割舌和放血,大概是因为那人呼吸有罪、那人血液带毒吧。
——这是第一重故弄玄虚。
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些被残忍杀害的被害者,逐渐暴露他们并不无辜的一面,他们是另一层故事的加害者。
上述死者,都与多年前一起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多年前那起案件,是一个女生持枪在森林中杀死一个男生,然后自杀;上述死者与那个女生,都曾是亲密的伙伴。
在多年之前这些小伙伴十七八岁的某个时候,他们相约逃离那个束缚住自己的家,离开令人厌烦的爸爸妈妈,偷一辆小巴,前往自由的重生之地。
那本是一场愉快的旅程,除了去加油站偷汽油的窘迫时刻,除了在轰鸣的雨夜感到害怕想家的时刻,除了那个擦枪走火的时刻。
为什么会有枪?
是啊,为什么会有枪?!
你问一个青少年为什么出去玩还带枪,他的回答是为了保护伙伴们;再问那个青少年为什么会有枪,他用眼色表示因为我爸爸是警察。
这个逻辑是如此地理所当然,让我以为美国网飞公司投资的本剧,讲的是个纯正无比的美国故事。
擦枪走火是在小巴中发生的意外,后续的抢枪又导致了另一件意外。
这两宗意外分别夺走了一位男生和女生的性命。
胆怯的青年们只能求助于长辈善后,而长辈让他们自己亲手布置伪造的场景,让他们共罪、共耻、共缄默。
然后这些青年,再次夺走他们伙伴那已经死去的生命,以及清白。
这一层加害故事,事情是清晰的,但在剧中的结构,古怪、混乱、荒谬,造就了第二重故弄玄虚。
共罪是一个蛮不错的主意。
警察能有这么好的主意倒并不让人稀奇,反而是如此大费周章又如此不严密的善后行为让人颇有些“这人脑子多半有问题”的疑惑。
比如,伪造场面时在一旁冷眼监督的刑警大人,到了焚毁证据时却放任他儿子埋掉必要证物;又比如,那把莫名其妙的枪在射出两颗子弹之后湮灭在空气中,一同湮灭的还有另一颗残留在别处空间的子弹,以及残留在此处空间那颗子弹的发射痕迹。
那位被抽走血液的青年企业家,承受了多年煎熬保守了多年秘密,却在许玮甯的逼问下向警方一步步坦白,直至彻底交代。
他的说辞是已经受够了良心煎熬的苦,但我的内心始终觉得,这份坦白的缘起,起码有70%是因为逼问的人是许玮甯,换其他的谁来都没用,哪怕是她在剧中的角色徐海茵。
看看吧,他对徐海茵这位与方毅任关系密切的人毫不设防,任由她潜入自己办公室偷记忆卡、翻照片、偷钥匙,便是知道了也毫不愤怒恐惧,友善得仿佛她是自己最亲密的人一般,我想在剧中除了许玮甯以外,没有任何一位女性有这个魅力。
至于为什么他要办公室的落地烟灰缸中焚烧证据——还是一条铁质钥匙、还得没烧完就走,我只能解释为,这不是焚烧证据,这是特地引出线索。
女歌手把恐怖的往事写成一首首平和抒情的歌以回味,女画家把可怕的回忆画成一幅幅天真烂漫的画以铭记,不管这种心态到底是享受还是自虐,这些人总归是个变态。
但无论如何,她们总还是得当一回不伦不类的变态,毕竟这些歌、这些画,隐藏着通往最深处的真相;她们要是不变态,这个真相就出不来了。
至此,这个故事到了第三层:成为加害者的他们,本身又还是被害者。
虽然第二季的这个故事中,绝对纯粹的被害者只有一个,就是在多年前意外死掉的那位女生萧家颖,但她其实是一个代指,她本质上对应着所有与父母不和、与家庭不和的青少年。
与她一起偷小巴去游玩的伙伴们,都是想要逃离束缚住自己自由的“家”的孩子。
他们看似向往自由,实际上只是希望不受束缚,或者说不受过分的、他们所不能接受的束缚;他们喜欢和小伙伴成群结队游玩,实际上内心渴望的是能够理解自己、认可自己的人。
——他们的父母本身,也可以营造让他们感觉轻松自在的氛围,也可以是他们所亲近的朋友。
只不过很遗憾地,这些孩子或许生长于一个不太愉快的环境中,又或许他们在伤春悲秋屁大点事都感觉天塌了的年纪中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总而言之,他们脱离了父母逃离了家,带着美好的畅想任性流浪天涯。
青年企业家林明诚,当年带枪出走的是他,要身为刑警的父亲来善后的也是他。
他的父亲爱子心切,让这位乖儿子亲手沾上他最亲密也心生爱慕的小伙伴的鲜血,这份感人至深的厚重父爱,想必能教会这位小青年何谓责任。
萧家颖更惨一些,她目睹了母亲应激杀害父亲的场面,她知道母亲被家暴的为难,理解母亲的苦衷和一时冲动。
只是,从当年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经“被害”了——她和小伙伴想要去的、藏在多年以后歌中、画中的“重生之地”,这个目的地寄托了她对父亲的思念。
倘若她的母亲能正确引导女儿,当年那场离家出走、那次擦枪走火意外就不会出现,她的女儿就还在;然而她的母亲并没有理解到女儿的想法——全然没有。
而讽刺的是,多年以后为了女儿的清白和性命复仇的这位连杀四人的母亲,正是害死她女儿的最根本凶手。
主题脉络至此全部收束。
然而——又有然而,这个很讲得通的代际关系主题有道理,不代表这个罪案故事有道理。
甚至于,因为要做这个主题故事,这里的罪案逻辑不但飞到了美国的天际,还飞出到外太空。
姑且不论当年萧家颖父亲下落不明、其亲属也不去寻找这件,也不论这些说发就发的罪案是否真的能安然无恙地待到剧中主角侦破的时刻,让我们把注意力回归到本季故事的第一起命案——前文按下不表的第一集那起坠楼案。
随着剧情铺开,大家都已知道,坠楼案的死者,身份是萧家颖的母亲。
如果只有这一起案子,从相关线索来看,她是自杀的这个结论可以形成闭环——她对多年前的那个案子的翻案已然绝望,作为母亲的她无法维护女儿的清白,她只能带着这份绝望,悲哀地死去。
可不巧,一起血腥案件出现了,而这起案件的死者,同样也与多年前那起案子有关。
接着又是连续三起的心肝脾肺肾。
这里头便出现了一个很诡异的矛盾——这位母亲如果是自杀,那在她自杀以后,为何会有其他人以明显的复仇形式被杀害?
在没有其他人介入的这个背景下,她只能是被杀——而如果她是被杀,那么凶手,是怎样脱离现场的?
这个问题,GAME OVER。
当然再往后,观众会看到一个信息:这位母亲其实并没有死,她整容混进了警察系统里,顶替了法医位置。
观众可以理解一位普通医生能够熟练掌握解剖查验技能,也可以理解这种整容技巧神奇得可以超越时间与经验精准掌握模仿技能,还可以理解原来的法医基于人性的恻隐而无视警察系统大原则故意放水让她替身。
这些都可以理解,除了一件:如果那位坠楼的死者不是自愿跳楼——哪怕自愿跳楼也还有其他问题——而是被害的话,那么凶手能在这么多摄像头、这么多关卡的现代社会高楼中消失?
大概这个故事真的发生在美国吧,否则,在第一集里,整个罪案故事就已经崩塌了。
推理这回事,其实点破了,也不是很值钱。
就比如,大多数推理题、推理小说,其实都是要努力对上作者的思路。
什么叫对上?
说的不是梳理那些表面上的线索,而是作者这样的写法、这样的描述措辞,是为了什么?
一个简单的例子,嫌疑人X的献身的叙述核心,就在于不经意间留下了一句“用哪里哪里提取的毛发做比对”这里的叙述其实是很冗余的。
可这次,真的有点错愕。
因为作者的思路明明很明显,但是最后却给出了一个很烂的另外的答案?
我不懂为什么。
比如,对最后凶手的定性,前面反复强调过的,每一个人的死法不但是很恐怖的,而且他们死前也很痛苦,更有甚者还特意把被害者的身体的一部分寄给被害者的家属,要让他们的家人一起痛苦——这已经极端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了,应该说,这种复仇方法已经不是极端能形容——我认为应该形容为,邪恶。
凶手的动机并不难想,既然都是围绕萧小姑娘的案件,那只可能是复仇(如果是为了灭口,大可不必如此大费周章)。
可是,这样的邪恶的凶手的复仇,会让观众认同吗?
不行啊。
要让观众认同倒也不难,现实里的张扣扣、小说里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都很典型。
那么,执行一场邪恶复仇的凶手,作者肯定是想要大加批判的,结果最后反而在字里行间感到在为其开脱,着实有点疑惑。
再者,第二季的题眼是什么?
第一季我们可以提炼出的题眼是【自杀】,第二季呢?
毫无疑问是【原生家庭】。
案件核心的七个叛逆少年,有比较多描述的袁歌手、刘设计师、林执行长、和萧小姑娘,他们都表现出了严重的原生家庭问题。
袁歌手被强迫学习不喜欢的钢琴;刘设计师丧母后父亲酗酒,对她非打即骂;林执行长因为父母忙于工作被忽视;萧小姑娘的母亲关系虽好,但母亲似乎生怕她离开,而表现出严重的控制性(toheart2里的久寿川莎莎拉同款),我大胆推测,原本其他三人也有设计这方面的问题。
并且,一开始主角方毅任和其女江晓孟的问题,不也摆明了 是原生家庭吗?
甚至一闪而过的 赵承宽 警官的家庭关系(含第一季)不也让人感觉到这个题眼的存在吗?
可为啥最后却偏离了呢???
那么,整个最开始是怎么样的?
或者说,这个悬疑能做得更好吗?
可以的啊。
而且不难——但是更重要的是,明明能看出编剧有为这个结局埋伏笔的迹象和思路啊?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彻底强化最后凶手的癫狂——就目前来看,凶手的形象依然模糊,不称职的母亲和过度的邪恶,混合起来过于怪异。
不如,就让她一错到底。
她的虐杀部分不用改,但是最后,她一直追求的真相,其实都是泡影。
真相是:她的女儿在误杀陈后,为了防止牵连到其他人,于是设计了“先杀人后自杀的”现场,包括在尸体上放动物粪便等,最后她负疚自杀——也就是说,警方结论其实大差不差,只是这个母亲不愿意接受罢了。
甚至为此,让女儿的多个朋友痛苦离世。
为什么女儿有设计现场、骗过警方的能力。
第二集的时候其实有铺垫萧小姑娘的文字能力,随口就帮帮袁歌手唱出了很好的歌词。
可以拓展啊,萧小姑娘其实想当作家,并且喜欢的就是推理小说,所以平常就有在关注刑侦学,加上故事里的“连日大雨”,骗过警方应该还算合理?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的剧情出现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茉莉的最后一天》,吊诡的是,该剧主演妈妈的演员尹馨,正是萧美君的演员。
并且,这样还能深化主题。
实际上,从第二三集(袁刘先后被杀)开始,我几乎可以听到某个角色在(结局)感叹:可怜的孩子们啊,他们经过努力,终于摆脱了原生家庭的影响……而萧小姑娘努力保护了朋友们,结果,她的原生家庭却毁了她的美好愿景。
大家,都好像和原生家庭这个词,脱不开了。
——该让谁来说呢?
方毅任无共情能力;江晓孟虽然很合适,但二十岁的年龄也不太适合;赵警官自己家庭的问题都束手无策;这种话多半会出自徐记者之口,她也是一个和原生家庭有问题、并且长期受困扰的人,但是上一季结尾正好和解了。
——又对上了?
实际也不太自然。
从黄子佼的metoo新闻中可以看出,原生家庭这个词在港台地区实际也很流行——而整个剧里充斥着原生家庭问题,却没有任何一个角色说到这个词,这难道不是一种刻意的回避吗?
剧情不行:查案过程中一直在追究已逝警察的过失,全然不思索当下的连环杀人犯是谁。
这是不顾及下一个受害者。
作为悬疑剧,最后两集尤其拖拉,小女孩包庇妈妈杀人的设定又把她打回了不清白的处境,也无法表现原生家庭的存在的矛盾。
不应该用包庇和恐惧来体现爱。
罪犯只负责杀人,没有交代她如何知道十五年前的真相(在废弃公交车上是第一次知道才受到冲击)。
枪走火意外杀人有可能,但争执中害人窒息却没察觉很假。
妈妈一直介意老师误判案件,却没有向老师复仇而是对付男主也是奇怪。
方毅任最后的挣扎里说他是怪胎,老师是“唯一”理解他的人。
这句话真的把赵承宽的信任和庇护,徐海茵的容忍和体谅,晓孟试图相处的付出,友情爱情亲情全都抹杀了。
而且剧情里老师只是从思维方式上理解他教导他,而朋友情侣女儿是在日常里尝试努力与他沟通相互理解,男主不该说这样的话,显得他懦弱自私自我。
第二集的人物亮点只有晓孟,演员倒多是亮点。
六千很适合当烟雾弹,他既可以表现地像是无力的弱者,有些表情也可以充当一点嫌疑人。
结尾里男二号迎接了罪犯出狱,看起来像是要铺垫第三集,而且想要揭示警队权力内部的腐败。
但怎么讲,一个退休警察的家里都有完整的案件记录、赵可以让法医压下证物、警队里极其信任的同事都没有调查过背景。
剧情表现出来的警队本来就制度不严明,不需要权力也可以遮天,就不劳烦权力屈尊下场了。
第二季不好看,第三季请不要来了。
以及,奔驰很炫。
在第一季探寻生命的意义在第二季探寻如何爱人 如何被人爱不只是爱情 是友爱 是亲人的爱 是神爱世人谁能想到在最后一集不过短短的最后十分钟里面 我竟可以再一次泪流满面晓孟提起笔那一刻 我突然很想念我逝去的家人 很想念每一个我拥有他们的曾经生活总是不明朗 但我们最大的本事是可以在苦难中仍然热爱生活。
萧家颖一个从小看着妈妈被家暴男打的小孩竟然这么怀念爸爸这点不是很能懂 有点抽象了 家暴男难道能很好地转换坏丈夫跟好爸爸的形象吗大家都同住屋檐下 作为看着妈妈被欺负被打的小孩不应该恨死爸爸吗 编剧是不是秀逗啊 一开始以为录影的三姐妹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原来是我想多了 然后又以为林家父子中要么有一个是变态又是我想多了最后以为萧母是不是控制性人格啥的窝草原来只是一个常年被家暴的最后终于反击了的可怜人儿……所以萧母的秘密女儿难道不应该保守吗?
死了一个该死的人有啥好可惜的 还铺垫这么多 真的很纳闷萧女这么喜欢家暴爸爸吗 我觉得她爸爸死一百次都不解气 还有公交车上持枪那一段也太扯了吧 这么drama 吗 那个第一个死的男同学是最无辜了吧 难道中枪的第一反应不是应该快点想办法去救人吗 萧家颖竟然拿枪威胁不准救🫠然后最后又是被捂死的服了…PS前两季越来越喜欢妹妹了(有些剧情片段不合理的暂且不说哈)这么一个有精神障碍的父亲然后从小没有太多陪伴然后父母离婚后到长大真的很不容易还能有这么一个比较健全的性格 也从第一季算是个小boss到第二季做特殊清理工作明显有了成长 蛮喜欢第二季这条线的 反正比她烂爸爸强多了 所以就说方毅任这种人就不适合组建家庭啊 妈妈也好惨
存在牵强的地方,但关于青春疼痛和父母子女关系的地方,我很喜欢,并流下了眼泪。
7个小孩,都是被杀。
但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句话:每个不幸的小孩,都想过死在父母眼前,希望父母懊悔、愧疚,以证明父母的错误和对自己的爱。
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都过着怎样的日子,还小的我,根本不感兴趣。
因为,我以为,家就是我全部的世界,我的父母,就是我的全部,还没有主体意识的我,或许还没有很渴望或拥有父母的爱,但如果被冷落、被忽视、被大声呵斥,我会害怕、恐惧。
如果他们流露出了关心,我会感觉温暖、安心。
坏、好,交替或交杂地出现,让我的世界变得割裂、矛盾,产生很多的困惑,变得有些傻、慢慢的。
被当做钝感力强,被理所当然地忽视一些根本的情感需求。
于是,忍耐、不解、愤怒、爆发……什么是爱,爱又是否是我真实需要的东西呢?
好像至今无解。
什么是大人,什么又是小孩,我的妈妈能否能明白,就是有这样的孩子,能敏锐地越过很多表面的情感,却依然脆弱地需要最坚定的爱,不加杂工具利用、情感宣泄和寄托。
绝了,21号当天才看了九龙城寨就看到这部生了,这不是瞌睡有人递枕头,本来我还大放厥词讲我只能get信一的皮肤,但是刘俊谦真的有点帅哈哈哈哈(嘴角留下不争气的口水(不是)。
如果说第一季前6集是好看的,这季就剩一半了,压缩成5集应该稍微好点,顺便刚开始本人直接预言(没办法悬疑剧看太多了),队长第一季已经学乖了所以会信任,没有上帝视角的话很难相信男主吧,所以另一位你不对劲,再讲剧透了就;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张检的质疑是完全合理、客观的,主任的中文真的很流畅但是说快了还是有点鬼子味就突然变好笑;顺便我反而觉得徐海茵的人设在基金会剧情里没有跑偏,包括后面展现出的相对冷静的分析方毅任的视频,用搜查令限制检方,但同时有执着于失足儿童的感性,这些都是符合她的最初设定的,所以和方毅任搞对象才是最离谱的部分,如果作为和第一季的联动角色,对外为了维护基金会的形象但是内里偷偷调查林明诚,后面再联系老熟人给出关键线索会好太多吧;男主已经尝试过正常的生活但是失败了真没必要继续,太爹了真的好烦啊凭什么要被原谅啊打着爱的名号就能当做前面的苦没吃过吗,顺便虽然我发现社会派很喜欢这种迷途青少年故事但是有一说一叛逆和中二的同时没有是非观和脑子真的让人觉得无语。
PS:曾敬骅的方毅任出现的时候我真的有点想笑,第一反应是这能被欺负马华看起来一个能打十个但是又想起来张孝全也能打十个(不是)。
再嘴一句,不知道是因为方毅任设定和女儿的故事在情感线上占了太多比重,所以专门围绕亲子关系来做文章吗?
但是很难看啊,主线案件大逻辑是完全站不住的,剧情中的几对重点关系人:方家父女,林家父子,萧家母女,都过于脸谱化;总之还是强有力的宣传反婚育主题哈,真的尊重一心扑在工作上大人们,有时候我也想说凭什么啊工作一天都累的要死了还要带小孩而且一不小心还会有心理问题,这种事又没个公式化的教程,普通家庭都难保不会有个二百五小孩再有点特殊情况真就一个大型豪赌,还是算了吧省点精力专心自己。
啊我是不是发现了主创的真正意图啊。
看大陸或者港台刑偵劇最大的一個bug就是你完全可以根據卡司去制定自己的嫌疑人名單,再結合一下犯案動機去考慮最有可能性的那一位,凶手就出來了。
於是蘇慧倫一出場,就是妳了。
雖然dean桑的人設也覺得似乎妙了一點,但是當第二季結束,dean桑飾演的張檢說有七大懸案的時候,你就默默os了一下:欸、還有六季?
第二季的案子尺度依然是很大,比如第一集鏡頭慢慢拉起的墜樓的變形臉,當時大半夜看劇的我一點兒宵夜的心情都沒有了。
gay圈天菜張孝全扮演阿茲伯格症患者,確實少了曾經影視劇裡一貫有的魅力,少年覺得是馬華演的,那份少年氣比成人款更能get到,尤其是這一季方毅仁的表現我並不覺得那麼好,你當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對於師傅的那份思念,但是畢竟你是調查員啊。
這一季其實我更喜歡江曉孟作為死亡現場清潔員那條線,雖然整季加起來不到十分鐘的劇情,但是很動人。
然後是劉俊謙。
啊,謙仔真的太好看了。
這個死亡的場面,讓我想起了當年亞麻P隨著黑色羽毛倒下的畫面,超級藝術超級美。
他身上的破碎感也好強烈。
就像是一塊被復原了的玻璃,雖然已經盡可能被父親拼湊了起來,但是502膠水沒有用,15年前的就已經死亡的心,隨時可以讓這個人物被輕易地擊倒——他看上去、隨時隨刻都可以破掉。
与第一季相隔太久,除了记得男主有亚斯伯格症之外,其他基本当新剧来看了。
简单伏笔男主与老师的关系后,立刻抛出案件进入主题,而且用有力的环境证据直接把男主置于绝境。
上帝视角的观众深知无辜,又共情男主,急于探求真相,是悬疑剧抓人的不二法门。
随着剧情推进,台剧拿手的“案说人心“渐渐浮出水面,这也是悬疑剧能否上台阶的关键一环,可惜本片在合理性方面差了一点。
几个孩子性格上的反叛似乎不至于离家出走;意外的命案似乎不至于要所有人付出一生陪葬;即使是老师护子心切,也不至于如此安排现场处理——要达到完美犯罪效果的偶然因素太多了,比如碰巧可以糊弄男主就是借助了偶发事件。
当然,影片所呈现和倡导的,人与重要的人之间,直抒胸臆、开诚布公、坦诚相待是消除误会、深化感情的直接方式。
对此我深表赞同。
演员方面,张孝全有第一季的经验,毫无难度。
倒是苏慧伦,再次看到这个名字,好似与少年的自己久别重逢,满满的惊喜。
越看bug越多,简直bug压路了。
首先没脸的尸体一出来就已经够让人神经敏感了,直到第七集,警方才匆匆忙忙的怀疑死的不是萧母,住址,工作单位信息,dna这些基本的东西全是男女主在研究,也不知道其他人装模作样的在查啥。
男主演的不像阿斯伯格,像眉毛bug了,被男主视为精神信仰的导师平时对儿子不闻不问,对男主无微不至,儿子一出事了分分钟违法乱纪甚至砂仁,隔壁鸣龙少年大呼内行是吧。
刘俊谦演的男主导师他儿,不知道成天装瘸给谁看,都没人查到当年两个被害人不是死在公车里,甚至连男主都认不出这是他亲亲老师的儿子,那这十几年的瘸子装的纯属导演🍵瘾大发行为艺术。
而且你既然这么愧疚恨不得对凶手说:快点把我嘎了吧我洗干净脖子等着啦。
那你爸一嘎你直接自首啊。
男主女儿全程老mean上身,强行呼应凶案主题:东亚家长blahblah……请你不要操控我的人生。
最后又带着男女主歌词破案,还一个词一个现实地点,我说万一当年那群中二病就纯押韵你们咋整……槽点太多,法医一手遮天,整容一出来我人麻了……但是整体节奏还可以,比逆局那种纯褪黑素还是强不少,许玮甯刘俊谦藤冈靛就起到一个装饰性的作用吧,浪费,另外藤冈靛你中文退步不少。
前面不行,后面真的是扯啊,难怪分数这么低,逻辑重大瑕疵。又让我想起来那个韩国把body拼接的,真的虾扯蛋。
好老套、似曾相识的案件,而且谁做的也很好猜,有些很违和的巧合,反倒没有第一季设定来的有意思
一群无病呻吟的倒霉孩子,前脚口口声声我们才是最亲的家人我们要永远在一起,后脚闹出事了就各种害怕逃避了。其实最可恨还是男主的老师,作为警方鉴识官,伪造现场保护罪犯就已经知法犯法了,还要嫁祸人家无辜的被害者。你的孩子是孩子,杀了人还要被你包庇。别人家的孩子就不是孩子,被杀了还要被诬陷成杀人犯。所以这次我反而比较能理解罪犯的报复行为,真的太冤了。江晓孟这一季还在整天阴沉着脸跟爸爸过不去就显得有点刻意了,你明明知道你爸有病,不能用常人的情感方式来要求他吧。PS:表扬靛桑的中文,好到评论里好多人都没觉得他是歪国人,只觉得他台词有一点生硬。最后还挖个坑,告诉我们这个人物还有故事,看来还要拍第三季咯。
真的受不了男主的性格和人设。。。
四年憋了个大的。张的癫样也有些看腻了。这ip算完犊子了别再续了。
可看可不看。青少年事件的氛围还不到位,加个可有可无的日本人进来是为了当男几,全是为了给第三季铺路。
next level
比第一季好看太多张孝全发福成这样我依然爱他 削减了我对曾敬骅的感情这一季的故事有想法到底谁是凶手 到底谁是受害者这个问题回答得很好最后会长那一出着实有点多余
你自己觉得离谱吗?
故事还不如第一部,倒是几首配乐挺好的。竟然有刘俊谦!苏慧伦好久不见,有点用力过猛,几个年轻演员反而不错。结尾的铺垫,张检这条线也是要大崩坏的节奏。
冲着刘俊谦来的,没有想到台湾悬疑还蛮好看
差评真的很搞笑 这个质量怎么也比唐探网剧质量高多了
制作很精良,演员表演也很出色,张孝全演的这个阿斯伯格症的法医低情商表现真得想让人吐槽,对女朋友对女儿关系都是一团糟。本季的案件,有那么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美剧鲜血淋漓第五季的剧情。剧情给的线索很丰富,大概第二集第三集就推断出凶手是谁,只是不明白动机。男主角没有上帝视角,就被凶手耍得团团转。
依然好看,就是矫情了点
立意不错,剧本很糟糕,编剧在编织悬念上很吃力,剧情牵强且断裂,主观视角变来变去,很跳戏。演员里晓孟演得太表面太刻意了,方毅任更糟(和本子也有关系),内心戏应该通过关键动作,而不是扭曲的表情来呈现,但苏慧伦演得很好,堪称整容式演技。最近两年好几部台剧都有类似的毛病,立意很好很高,完成度很低,感觉本子花的时间不够。
不如第一季好看。特不喜欢藤冈靛饰演检方长官,咋看都有种媚日的赶脚,全剧吃相非常亲日派的丑恶鬼脸。从这么拧巴的剧情中也看出时下湾湾青年们思想有多灰暗社会是有多黑暗。反正从头到脚就差全程说日语的模仿日剧悬疑很重的作品了,而且案件bug不少,情节也拖沓的可以堪比大陆迷雾剧场里面作品啦
剧呢就麻麻的漏洞百出 但是到底为什么张孝全这么多年一直陪跑 明明就很会演啊!
前面刺激眼球的杀人手法让人期待剧情发展,但后面节奏拖拉有些bug,给女主加的主角光环让人恶心(蠢的得死好多次却依旧坚挺),老掉牙的煽情桥段,主角线真的很没意思!前面破案线索有些烧脑但不多后期差不多都猜对了(他们高中生这么有才还弄那什么密码的啊😳)怀疑到法医的时点实在是太晚了!也可能是和“怪胎”男主在一起所以更好隐藏吧…不过案件收尾确实意想不到!怪不得女儿也疯疯的…挺适合给家长看的,还行的家庭教育片。最后不会还有第三季吧😂(执行长能整个新角色返场嘛,挺帅的)
從頭用到尾的濾鏡。。。令人看得很辛苦
忘了打,反正記得看到三分之一就失望到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