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看过一次,看睡着了,后来匆匆浏览结束,也就没有太深入这部影片,但一直对此耿耿于怀。
今天重温,感觉与当年完全不一样,不知道是年纪大了,心态问题,还是因为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个极昼的世界。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是经过Christopher Nolan之手就变得很紧张刺激。
电影前半部分着重描写对于凶手的调查,后半部分演变成了对凶手杀人动机的揣测。
这种老式悬疑的节奏在现在看来虽然稍嫌缓慢,但导演处理的却相当老道。
按照一般手法,这种黑暗题材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同样黑暗的场景之下,但利用无比光亮的极昼场景来造成鲜明对比,就更加使故事充满了强烈反差的戏剧冲突。
Al Pacino的表演就不用多说了,失眠的疲惫状态,以及内心的强烈矛盾,被他演绎的相当真实。
尤其老帕的气场强大到他的身边不可能出现第二个主角。
这样也就导致本来就不适合凶手角色的Robin Williams显得更加滑稽与不可信。
就片尾的这句话,有些印象。
诺大叔虽然犯了错,但在最后关头还是迷途知返重拾正义,年轻的女警官想要为他销毁罪证,他却说:不,你别走错路…… 一个前辈对弟子最后的教诲莫过如此,他是一名好警察。
如果诺兰翻拍的《失眠症》“帕西诺”和“威廉姆斯”不是素昧平生,而是积怨已久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reviews 之前两年的评述链接以及相关“电影人”评述豆列(应该需要登录豆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doulists/all还有香港电影魔鬼辞典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2095448/(电脑页面 可点击“香港电影魔鬼辞典”各条目开头的“李翼的广播”链接 进入比较“人性化”的排版:(2002年的《失眠症 Insomnia》几乎是诺兰至今唯一的翻拍作品,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说,《蝙蝠侠》系列也属于翻拍,只不过诺兰那时在华纳的话语权要大上很多,较深度参与剧本创作,而且大家更习惯称这种漫画英雄的“再就业”,为重启。
此片翻拍自1997年的同名挪威电影,也是导演埃里克·斯柯比约格 Erik Skjoldbjærg的首部作品,他后来导演的电影,以及剧集,都未能复制这部处男作在国际范围的影响力。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妨把本片看成是挪威的《无间道》,双雄人设上都有依稀的共通之处,只是彼时的诺兰,还远不能跟斯科塞斯相提并论。
跟诺兰别的作品相比,不管前后期的,《失眠症》都有些过于简单,甚至是平铺直叙,此处的区别不仅仅是局限在剪辑上。
故事讲述的无非是在天时地利人(不)和的情境下,一个资深的好警察,不得不蜕变,跟一个同样认为自己不过是由于意外才变坏的犯罪分子同流合污的故事,当然这样的梗概简述,并不代表这个警察是在当卧底……原版片长九十多分钟,诺兰的版本接近两个小时,两版《无间道》的片长对比,大致也是这么一个状态,也就是说美国版都试图在其中加入更多的细节,以丰富,或者合理化。
诺兰的版本里把斯万克扮演的女警塑造得更像是帕西诺所演角色的铁杆粉丝,后者是资深的前辈,甚至可说是警界的传奇,只是近来因为一起旧案,正在被内部调查,因此也造成他与搭档间的矛盾,还被“驱逐”到阿拉斯加来查案,添加这些原版中没有的前因后果,是为了让帕西诺的角色后来不肯承认自己误杀,显得更为合理。
而且他接下来,先是试图栽赃罗宾·威廉姆斯所饰演的反角,但后者虽然是个写小说的,但文体两开花,竟然很快就识破了“帕西诺”的诡计,还能将计就计。
两位资深演员前辈之间的斗戏,显然是本片最大的戏剧性,与卖点,而原版中帕西诺的角色由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Stellan Skarsgård来扮演,他虽然也为很多影迷所熟识,但在所谓的“国际影响力”方面,自然不能跟帕西诺相比,更何况原版中威廉姆斯角色的扮演者,实在是很普通的一个胖大叔,连演技本身都难以让人留下印象。
可能只是巧合,斯卡斯加德的长相其实跟诺兰有几分相似,都是那种人高马头,脸形方正,头发不多不少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是一张被揉捏成方正形状的娃娃脸,同时又不失睿智与深沉。
虽然是双雄题材,但不管在哪一个版本中,反角出场都比较晚,罗宾也是在电影进行到一半后才亮相,虽然之后很快双雄就坐在一起,在大庭广众之下“依偎”着斗智斗勇,戏剧性火花自然是足够的,但因为整体时间比较短,所以感觉不是太过瘾,再加上此片中的反角,虽然很机警,也挺独特,但终究有点轻描淡写,不够重口,从而不像凯文·史派西在《七宗罪》中那样只需在片尾出场,在极短时间里就能独领风骚。
据说罗杰·艾伯特当年对于原版推崇备至,认为“不仅仅是一部惊悚片或动作片,而是一次心理学上的探索与学习”。
诚然这部电影结合了特殊的地理与天象,在极昼和内疚中失眠,给人一种别样的地方特色,这自然跟在大城市中的连环命案,与变态,以及警匪交锋,或互换,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问题是,这样的本土特色,既是优点,也可能是软肋。
当然这样的判断,并不是简单的为诺兰的版本进行辩护。
很多影迷认为翻拍版本里加入的情节,大多是败笔,破坏了原版中的那种“大白”,疏离与阴郁,这其中应该也包括结尾,原版中是较开放性的收尾,警察几乎是全身而退,开车离开,光线消褪,定格于他一双白得吓人的眼睛,而在诺兰的版本中,他最后是幡然悔悟,而且其言亦善,劝阻女警别跟他一样走错路,虽然从所谓人物弧光,甚至是价值观的角度来讲,翻拍版更合理,但原版中那种高冷的氛围,确实被翻拍版本画面与光线的精细悦目,给“破坏殆尽”了。
不过,可能就如同原版导演后来的作品,都无法再复制这部处男作的大成,挪威电影在国际影坛上的影响力应该也差不多,偶有佳作,但远不够确立标准。
诺兰的这部翻拍之作,便只能在这种他国特色,与美国标准之间“左右为难”,最后的结果,两边都不讨好的可能性最大。
两个版本都是其它地方的警察过来“支援”调查,而且都是有执法权的,都是过江龙的感觉。
但为什么要这么设置呢?
不能就是当地警察在自家地界查案吗?
两版这么弄,都是要让这两个警察,当然特别是男主角变得孤立起来。
而且如果是当地警察被反角给干掉了,整个警察局的同事没准就炸了,挖地三尺也要把反角抓起来,这样一种同仇敌忾的热血氛围,显然跟阴冷孤立的主基调是背道而驰的。
而另一方面,正如上文提到的,反角出场都比较晚,而且所犯的罪行也可以说是跟警察男主所犯的类似,都是一起意外,虽然反角有变态的地方,但跟美式变态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于是反角虽然跟男主角后来一直在斗智斗勇,尔虞我诈,但他的犯罪本身并没有继续升级,依然只是意外,或者故意栽赃的级别。
而且更重要的是,正反角之间更像是那种《火车怪客》“交换杀人”式的戏码,却没有那种让人血压飙升,典型的新仇旧怨。
于是这种几乎可以算是社交恐惧症式的警匪对决,会让通常的影迷时不时感觉温吞。
这是原版骨子里的气质,不是当时的诺兰添加一些元素,和“滤镜”就能调节,或者说平衡好的。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把本片进行美国“本土化”,其实也压根不是难事,只要调节一下正反角之间的关系便成。
比如罗宾不是一小时后才出场,他跟“帕西诺”早有旧怨,两人是一对老冤家,“帕西诺”在洛杉矶时就一直想抓住他,甚至不惜做一些小动作来“栽赃”。
但即使如此,“罗宾”还是没法被定罪,或者是逃脱……然后他来到了阿拉斯加,“帕西诺”也跟来了,还因为一件新案的证据足够,觉得这一回肯定能将他绳之以法。
可没想到在追捕中,“帕西诺”误杀搭档,还被“罗宾”目睹。
接下来反角想劝正角转换立场,跟他站到同一立场上,这对于“帕西诺”来说,要面对的心理压力更为沉重,因为对方不像现在的两版中,只是一个素昧平生的罪犯,而是追查了这么多年,志在必得的一个对手。
但因为极昼造成的意外,他必须放下职责和立场,跟反角同流合污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帕西诺”的失眠症,应该会更严重至少一个级别。
算是自己能叫得上全名的第一个外国男演员,因为小时候电影频道总是放他的电影。
印象最深的一部是《勇敢者的游戏》,还看过《博物馆奇妙夜》,还有一部讲小飞侠(彼得潘)长大后的电影,忘记叫什么名字。
他的电影是真的适合给孩子看!
因此,也无意中记住了他的名字。
然后,我长大了。
然后,追诺兰的片单。
然后,在片单的最后一部电影里遇到他。
意外!
特别意外!
他和阿尔帕西诺的表演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太喜欢这部电影!
罗宾走了也已经快7年了!
一瞬间好像回到童年。
感谢你带给我美好的回忆。
RIP,my captain!
乘着盗梦的热映回顾下诺兰大导演的旧作阿尔帕西诺+罗宾威廉斯 两大影帝,题材也是我最喜欢的探案类,影片无处不散发出a film Directed by Nolan的特有气质。
故事设定在阿拉斯加的一个世外小镇, 一种冷冷的气氛贯彻始终,而另一个独特的设定是小镇由于靠近南极圈,一年中5个月白天其余都是夜晚,老帕作为一名资深警探从洛城被派来破案正是在白天的这5个月,所以就有了片名 失眠症。
虽然在网上只有7分的平均分,我还是很喜欢此片,感觉迷雾中误杀和圆木追逐者两段算的上经典。
奥本海默上映前终于看完了诺兰开头那一段飞机戏,太好莱坞了,太三幕式了,太工整了。
不能说不好,但是毁灭吧作家与警探的合谋,一个想象丰富心思缜密,一个经验丰富手段越界失眠是因为良心不安,睡着意味着良心无亏。
结尾帕西诺的入睡(死亡)意味着他的良心已安。
年轻的女警探是帕西诺的精神传人,结尾差些完成了一个轮回,明日的人活成过去的人,过去的人在明日的人身上重生。
但没有。
帕西诺让自己的继承者,明日的警探遵守程序正义,不要为了实质正义而手段逾越法律。
(所以这片子推崇的是程序正义。
一般的法学学者、法律相关从业者好像都是推崇程序正义)(因此 罗翔才那么特别或难得,因为他出身推崇程序正义的法学领域却重视“圆圈正义”即实质正义)帕西诺比作家更诚实,自己想不起自己杀人动机就说想不清,而不会笃定自己无意杀人(不会拒绝政治的动机而只认同哲学的动机),为自己辩护。
作家这样做,并以写作/虚构的逻辑为之背书(现实里的众人/书里的众角色各得其所其乐融融,没人在乎真相是什么,真相不重要(美、和谐才重要)),实际上就是罔顾正义。
身体/行为有罪是人之常情,但当灵魂/思想都开始骗人,那就真的再没什么可说的了。
这个片子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按文艺的标准被人们评判为质量上乘的文艺作品里一般来说是如何处理女性角色的:新手,晚辈,学生,下司,传承者;面对男人们对她探寻真相展开工作的嘲笑/打趣只是置之不理,没有翻白眼也没有反击,一切常态化处理。
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个人生活,那些真实可感的细节,只是老警探的精神传人,(肉体宿主)。
其实这片子像是诺兰为黑暗骑士打的底稿,帕西诺的警探身份,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矛盾,手段是否该逾越法律,都是蝙蝠侠探讨的核心内容。
这本子感觉是被诺兰修过的,很多地方还是有诺兰味这片子像是文艺+商业的混合,文艺在于极昼、失眠、极端精神状态的呈现,商业在于本身没啥深度,就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三幕故事帕西诺演的还是很不错的,没有很炸裂的感觉但很匀称很贴很到位
0-13分 主要人物上场,介绍极昼的背景,介绍凶案背景,杀手可能是女主的情人。
13-16 B线索,警局内部的政治斗争。
男主和朋友有一些污点。
朋友要自首,男主不愿意。
男主下决心要把案子结了。
(更极致的“侦探类型”电影,直接一开始主角就有污点,并且在触碰自己的底线)16-34 找到被害人的书包,在用书包钓鱼的过程中,朋友被男主失手杀死。
男主自责。
34-39 男主喝酒,失眠,想起一些非常模糊的之前破案的碎片记忆。
警局警长认为是凶手杀死了搭档,男主只能顺着他的话往下说,虽然他知道不是真的。
39-41 一方面女主在找男主搭档被杀的证据。
另一方面男主在找凶手更多的线索。
41-46 男主调换了搭档身上的子弹残骸。
46-50 男主接到凶手电话, 凶手称他看到男主射杀搭档。
他要和男主合作,他需要男主的帮助。
女主发现搭档死亡的现场疑点。
50-57 男主找到死者的最好的朋友,她透露了疑凶的名字。
通过死者的背包,他找到疑凶的地址。
59-66 男主找到疑凶住处。
两人追逐,凶手逃脱。
(浮木上的追逐和掉下水的窒息感还不错)疑凶约和男主见面。
66-74 女主告诉男主她查到了线索,是疑凶的名字。
男主和疑凶见面,他是一个当地的悬疑小说作家。
疑凶挑明他和男主的状态一样,男主误杀搭档,疑凶只是给死者洗了尸体而已。
疑凶希望两人联合。
男主同意了,疑凶离开时告诉男主自己录音了,以此威胁男主要合作。
女主找到了搭档之前带来的报纸,她发现了男主和搭档之间可能的冲突。
75-79 男主和疑凶通话,疑凶承认了自己杀人。
80-85 疑凶被警局叫来审问,男主也参与审问。
(戏非常精彩,因为面子和里子都有戏,两个人心怀鬼胎)因为疑凶暗示枪在被害的男友家,男主愤怒不已,爆发。
85-90 警察开始搜查被害者的男友家,男主提前到了男友家,但没有找到枪。
警察找到了枪,抓住了男友。
男友成了最大的疑凶。
90-94 男主去和疑凶对质。
并决定坦白一切。
但被疑凶说服。
女主在搭档的案发现场找到了另一颗子弹,是男主的。
94-97 女主验证了男主可能是搭档的杀人凶手。
97- 102 男主在失眠状态下,向酒店前台诉说他之前和搭档制造伪证的一起案件。
前台告诉她,要做出忠于内心的选择。
103- 结尾男主冲进疑凶家,找到了新线索。
女主前往疑凶的湖边小屋取男友疑凶的物证。
女主被疑凶打晕。
男主前来拯救女主。
女主质疑男主,最后相信了他。
男主和疑凶大决战,双双被枪击死亡。
闪回和对话中的陈述。
很有意思,大反派代表的就是男主内心的邪恶,他是男主的反面,他引诱他,与他合作,最后企图杀死他。
这是一种典型的隐喻做法。
一人两面。
每个人都有原则,有底线。
但是,有些东西很容易被打破。
或者说,不是你的底线坚定,而是诱惑不够大。
当一个正义的警察发现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将一个恶棍定罪,这对他而言是多大的痛苦?
他不能忍,于是触碰了自己的底线。
底线这玩意儿,一旦没了,自己将是第一个魂不守舍的人,所以那个擦血的场景一再出现。
然后浑浑噩噩地枪杀同伴,迷迷糊糊地与罪犯交易。
终于在最后一刻幡然悔悟。
最精彩的是最后对女警说的话,大意就是,这一步罪恶的路,绝对不能跨出。
因为一旦跨出,你就再也回不来了。
这不只是犯罪的事儿,让我想到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事儿。
说谎,劈腿,骗爸妈……每件让人发指的事情不都是从这点滴的小事儿开始的?
原则之所谓为原则,就是永远不能让步。
never, ever.
阿尔帕西诺演的《白夜追凶》初看不觉得怎样,情节简单,原以为是一部悬疑片,结果不是。
但主演的功力很好,把情节,人物心理刻画得很到位,我原不知道这主角是谁,但是搜索一番,才知道是个好苗子,主演过教父三部曲,的确很强。
有些电影初看很简单,却很吸引人,细腻。
像巧克力,丝丝入扣,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不像吃快餐,塞饱后就打几个臭嗝,难受
失眠症 (2002)7.62002 /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犯罪 / 克里斯托弗·诺兰 / 阿尔·帕西诺 希拉里·斯万克 一直以来都有诺兰是否“作者”的讨论,显然比起一位艺术家来说,他更似一名技艺精湛的类型片匠人,但纵观他曾经的这些作品,没有人会不承认其“个人风格”的鲜明性。
而这部被称为最不诺兰的片子其实某种程度上仍带有不少诺兰的个人烙印,如迷茫不知所措、内心矛盾挣扎的男主角,在两难选择中面对身份危机,受至亲死亡的影响而常处于痛苦内疚之中(大多数片子会是妻子),往往也会在一定的自我毁灭之中完成自我救赎。
当然,若不了解诺兰的其他片子,单看这部确实更像是好莱坞时而会出现的某部类型佳作,叙事花样变少,其中的哲学意味也去掉不少,大概也是非诺兰亲自编剧以及翻拍的原因吧。
但抛开这些讨论,光看诺兰功力也足够沉浸,每每展现恍惚状态时,就通过剪辑炫技,快速的闪回插入配上跳剪,宛如失眠中。
场景的使用与氛围感营造也是首屈一指,大雾之中的迷失,对于地貌等环境的使用也叹为观止,宛如一出光天化日下的“黑色电影”。
最后台词的“let me sleep”也是让人直呼别太会写了。
死穴!剧本差你就没救了
“好警察失眠是因为茅塞顿开,坏警察失眠则是因为良心难安”。诺兰个人风格最不明显和评价偏低的一部,尽管如此,但整体完成度和节奏掌控还是相当不错的。帕西诺和威廉姆斯两大戏骨势均力敌剑拔弩张的心理博弈尤为精彩,水中浮木、浓雾错杀和小屋对峙几场戏的场面调度功力不容小觑,诺兰初来好莱坞时的商业执导能力就足够让诸多年轻导演汗颜了。
对于昨天来说太晚,对于明天又太早
诺兰练手片
好莱坞流水线产品 娴熟但无新意
这片在诺兰电影中算一般,情节做作的厉害,而且这故事显得荒唐,作家动机过于单薄,失眠一事贯穿全片但最后也不知作何用意,诺兰的编剧、剪辑才华完全没体现出来。
剧本所限,主线叙事少有诺兰印记,但我喜欢这个因信念而入歧途,最终挣扎着(不够清醒)地自我清算的故事。构架圆融。暗示性的闪回和不稳定的镜头极具张力,此类格式规则却精确细致的表达正为我所好。角色塑造也很妙,似乎一切都直白摊开,内里却有复杂变化。远景冷近景暖,恍惚不激烈,却是透明的入侵
有硬伤 可惜了这一票实力派 还有让人疯一般美
侦探小说家和一流刑侦警察互相把持对方谋杀尾巴相遮相杀的故事。意外杀害就这么突然发生了——小说家说得好,生命如此美好却如此脆弱。从警察想要抓住罪犯到因为要互相掩盖而短暂合作到最后双方殒命。极昼的城市、内心的煎熬、惊天的秘密、良心的谴责、想脱罪的摇摆,所以说,有良心的人不要撒谎,过不去自己这一关。老头被盖上了《闻香识女人》的章。
基于类似谜案原版的想法,是制造存在主义的困境,并让角色陷入其中筋疲力尽;而新编则是建立一个明媚的世界,让复杂的选择清晰而紧迫地推进。一部惊悚探案片的主题是道德和内疚,但诺兰的重演并不能避免好莱坞的某些强制性要求...
没错,这是最差的诺兰比信条还要差,我觉得失眠症状前段表现的太少后面我都快看到睡着才被吓醒,剧本太差演员不够卖力死者的朋友们也太水了。
显然我和大多数观众对于本片的评价类似,确实是诺兰10部电影里最不诺兰也相对最不那么好看的片子。即便是有阿尔帕西诺和罗宾威廉姆斯两大影帝加持,依然让我昏昏欲睡,与片名失眠症格格不入啊。主要还是电影的戏剧性冲突性太弱了。电影对于极昼这个背景设定的表达和利用其实也相对欠缺,表现得不够强烈,也是相对可惜的。而电影主题层面,我只想说,做错了就要认,不要试图去掩盖,否则你将永无安宁之日。
Days never end. Nightmares are real. No one is innocent.At the very last end,he can finally sleep peacefully for good.三个主演都是我喜欢的,所以第一印象就很好。
对不住各位演技派高手……可是这片子真的好慢好慢……回头我一定振作精神重看后认真交出影评!!
生前何必久睡 死后必定长眠
要立场见底 不要老换(还改名了···我以为我没看过)
名副其实的“白夜追凶”,将极昼与失眠巧妙嫁接,侦察压力与掩盖杀人的焦虑彼此缠绕,情绪介于清醒与奔溃的暧昧边缘。就人物受困于阴影不得不做两难抉择而言,诺兰还是在这部翻拍片里留下了作者烙印,迷雾、水木两段追踪很攥呼吸。即便是诺兰最低发挥也强过大多数。胶片打卡。
好莱坞翻拍版比起原作不仅极地惨白的阴冷气氛相去甚远,类似的桥段编排也不如原作一样流畅,结尾剧情的改动使其彻底沦为好莱坞叙事模式,黑色意味大减。诺兰最大失手。
其实诺兰这部最不诺兰最被冷落的片子才是他在好莱坞拍的最好的片子,比他后来那些大片强多了,仅次于记忆碎片。4星半。
叙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