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世界尽头

Juste la fin du monde,爱到世界尽头(港),顶多世界末日(港),不过就是世界末日(台),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

主演:加斯帕德·尤利尔,纳塔莉·贝伊,蕾雅·赛杜,文森特·卡塞尔,玛丽昂·歌迪亚,西奥多·佩尔兰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加拿大语言:法语年份:2016

《只是世界尽头》剧照

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2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3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4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5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6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3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4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5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6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7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8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9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20

《只是世界尽头》剧情介绍

只是世界尽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时隔12年后,一位作家回到了自己出生地,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只有在与家人重逢后,才能感受到就算不断争吵也遮掩不了心中的爱意,而怨恨则以疑虑和孤独的情感所诠释。本片改编自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作品。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第五名乘客爱上你治愈我大佛普拉斯恋爱指南我指北电击少女革命之路明日情圣地表惊旅很高兴遇见·你逃狱者大项目死的赞美艺术空间愚者信长守望春天的我们尼斯湖谜案大奕棋家五福临门功夫之爱的速递SF8起司美国梦超能含片尼斯湖怪勇探五人组煤工歌手冈德曼#窨井盖追梦实习手册奥普拉+维奥拉:Netflix特别节目一塌糊涂宾果:晨光之王

《只是世界尽头》长篇影评

 1 ) 《只是世界尽头》:你低估的不仅仅是泽维尔多兰

《只是世界尽头》剧照前两天,我总算把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看了。

看完激动,发动态把“世界“打成“时间”。

后来想想也没什么不对。

对于每个人来说,世界尽头,也无异于是生命的终端,时间的结点 。

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点观看本片,无疑是一场重大的考验和洗礼。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看完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家//本片讲述一位同性恋作家,在独自离家12年后,再次重回故乡,打算告诉家人自己即将离世的故事。

在这十二年的时间里,主角路易斯没有和任何一位亲人见面,没有电话联络,只有在重大节日和生日上,他们会陆续收到他那短短的三两字亦或是一个微笑表情的明信片。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落叶归根”,人之将死,即使无法做到真正的归根,但主人公也想要在自己患上癌症以后,回到这个自己生活近二十多年的地方看看。

每个人对家的概念都有不同的理解,在观影过程中,我脑子里不止一次想到一个朋友圈的女孩,她曾多次形容生养自己的土地:她唾弃这个地方,她厌恶十八线以外的小县城,她恨这里的人们所拥有的劣根性。

她偶尔会发动态嘲讽自己的所在地,以及发着再也不愿回去的誓言。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往前冲的动力,只希望在她冲往理想生活的大都市以后,能回过头看看身后那片事实上不那么讨人厌的地方。

最近看《软埋》,末章有段话让我十分动容:所有的历史,最核心的部分,都是不为人知的。

而所有的推测,又是那么不可靠。

世上很多事情,我们都无须知道。

因为你以为你知道,但实际上你所知的或许根本不是原来的样子。

某天,我在翻刷社交动态时,看见这样一条信息:一个电影从业者,他自曝自己的父亲把他当作提款机,母亲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自己曾抑郁快到自杀。

最终和世界妥协的办法是,拒绝回家,以及痛恨地接受这样一个原生家庭。

无数句抱怨,简单的百来字,彷佛就已经能看见了他前几十年生活的不快。

家,一个看似温馨柔软的字眼,却总是藏着无数不为外人所知道的故事。

多兰此次跳出了母亲与儿子的单线关系,而是以一对多,来展现整个家庭的全貌。

//你了解我吗?

//电影开初,在主人公路易斯回家后和与家人短短相处的一个小时内,便发生了无数场可大可小的争吵。

女儿与母亲的争吵——为了迎接儿子/哥哥,两人在房间悉心打扮,女儿不满意母亲的浓妆艳抹,母亲厌烦女儿打扮时间过长。

哥哥和嫂子的争吵——嫂子和这位素未谋面的弟弟聊孩子,遭到了丈夫的反对。

以及单方面认为没人对“孩子”的话题产生兴趣。

哥哥和妹妹的争吵——妹妹认为哥哥行事无理,哥哥则为妹妹一反常态的抱怨和教训感到生气。

母亲和哥哥的争吵——在母亲眼中,哥哥是无理的、莽撞的,而哥哥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揭穿母亲,认为她总是无聊地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

母亲对儿子的表白在这个充满戏剧化的电影中,所有人的情绪都被无限放大,每个人心中的恶魔都从身体里跑了出来,在不断叫嚣、发狂,甚至于带着毁灭性的冲击在对待身边的一切。

所有的矛盾都不是没有由来的,大家的异常也正是由于路易斯的突然回归。

没人知道这位熟悉的陌生人此次归来的缘由,大家依旧不敢过问下次见面的时间。

而这十二年的猜测、妒忌、憎恨、埋怨,以及所有的不理解,都在看见真人的那一刻,统统爆发。

全片中我最喜欢母亲和儿子单独在房间聊天的部分。

作为一家之主,她保留了所有的情绪宣泄,而是一种迂回无奈的方式与儿子沟通。

她请求路易斯对家人的原谅,希望他能鼓励每一个人,鼓励每一个人拥有自由的权利。

像路易斯本人一样,做他自己。

即使哥哥把弟弟当“陌生人”,即使他错过了妹妹的成长期,只能在电话这边摇头说“我不了她”,即使在嫂子说哥哥“几乎从来不曾提起你”时,路易斯依旧能清楚感受到,这种“谁也不能夺走的爱”,又让真正的了解与否,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

//同性恋//提到多兰电影,就不得不把视线聚焦在“同性恋”和“母亲”身上。

很多人说,由于导演本人是同性恋兼单亲家庭孩子的缘故,所以他的拍摄题材是离不开这两样东西的。

不管是像《我杀了我妈妈》和《妈咪》这样强烈打上“母亲”标签的电影,还是像《汤姆的农场旅行》这样同性恋题材鲜明的作品,甚至在他后来出演的我本人十分喜欢但依旧不被大众叫好的《大象之歌》里面,也同样能感受到,多兰在对待女性时候的特殊处理。

这部《只是世界尽头》,作为导演兼编剧的他依旧着眼于同性恋主角,并将“母亲”的话题探讨扩大到“家庭”以及“亲人”。

该片在去年戛纳电影节放映后,很多媒体人及影迷纷纷给恶评:电影试听不行、大量特写处理及mv拍摄风各让人不知所云,更有言辞犀利者,认为《只是世界尽头》的故事结构混乱,只是一场大型的集体狂飙。

当然原话我忘了,也根本没想去记住。

多兰在回答某记者的采访时说,这是我电影中我觉得拍得最完整的。

所有因素都到位了。

我同意“完整”这样一种说法。

家庭话题本自是一项经久不衰的讨论题材,而有关于同性恋的表现手法,多兰则在不断尝试用新的视角与家庭结合。

最近在豆瓣看见一个因教科书污名同性恋而三诉教育部的大学生的故事,所有人都清楚正名同性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难道不是每条路走的人多了,才渐渐形成路的吗。

生而为人,势必需要在紧张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找一个活下去的平衡点和支撑。

《只是世界尽头》是一次很好的与自我对话的电影,我喜欢多兰在这部电影里的表达,喜欢那些混乱而繁杂的情绪,喜欢压抑覆盖全身到最后终于能大舒一口气的快感。

甚至我开始庆幸,选择在这样一个特殊时间观影。

大年初一晚,偷偷更了一条微博:这话我已经不止说一年,每年春节我都想哭一场,外加再次肯定,春节是狗屎。

我真的不适合过春节,平常日子比春节开心。

春节让人变得焦躁、烦闷、不能自己。

我知道,很多人对春节的感受比我还糟糕,对于家庭、亲人、朋友,甚至对任何“旧”字有关的人事都无比厌恶。

事实上,看完电影我的状态已经好很多了。

 2 ) 电影真心没那么差

不可否认,冲着多兰看得这部电影,纯文艺片。

拖拖拉拉、磨磨唧唧,人与人的对话、争吵构成了整部电影,但是最后还是很喜欢。

多兰很喜欢拍家庭片,尤其是塑造母亲形象。

家庭有很多种表现方式,但是多兰选择了一个同志时隔12年再回家的故事。

家庭,永远是幸福港湾和矛盾冲突地的双重存在,我们永远绕不开。

男主逃离了12年,但是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还是选择回家,当然那个家和他逃离前并没有什么变化。

岁月增长,争吵依旧,没有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每个人拥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彼此还是相爱的,但是表达和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得每一顿饭,都是这世间最美的风景。

不仅是东方,西方人民也是要吃饭的,正餐开始故事也将进入高潮,但是你会发现,最终好好的一顿饭还是不欢而散。

哥哥那种分分钟把天聊死的性格着实让人生厌,但是你也会明白,他懂弟弟,知道他会在机场看杂志,但是我们了解彼此,并不认为我们可以认同接纳彼此。

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慢慢理解这句话,但是慈悲的谁?

我的慈悲能否换来你的慈悲?

妈妈、妹妹、哥哥、嫂子,每个人物都是善良的,但是有没有一个人可以融入男主的生活。

生活是什么,也许就是一些琐碎的不能再琐碎的故事,聊聊孩子,聊聊东家长李家短。

最尴尬的是当我们坐下来——却发现无话可说。

这种节奏超慢,特写镜头超多,人物对话密集的电影,确实不讨喜,但是到最后矛盾集中爆发的时候,你还是会被触动到,这不是为了文艺而文艺的电影,多兰也还是一个导演,演员也足够优秀,所以电影真心没那么差,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也不该有那么大争议。

最后:永远不要把生活活明白,永远不要把人性看得太透。

否则人生就没有意义了······

 3 ) 我嘘地一声不带走任何一丝

ps. 只是观影零碎感受的记录85,有点沉重。

全片就落泪了两次,第一次落泪开头的第一首歌,第二次落泪母亲喷香水与男主拥抱。

接下来的时长里都沉浸在男主与家庭里的每个人之间的矛盾。

苏珊和安东爱路易,却不知道用何种方式去表达,怕自己太卑微,不够格与路易说话,怕路易讨厌自己过分热情过分亲昵。

拧巴式的爱,明明很在意却非说自己不在意。

路易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对于这个家而言原来是很重要的,那么就准许每个人有表达自己的思念的权利,像这个家庭里缺位的父亲一般,给予他的哥哥他的妹妹某种精神上的支持,让他们放心地去表达自己对路易的爱。

最后的结局,似乎安东的妻子在问出“多久”亦或是对路易说“不要和我说”的时候就已经猜到路易回来是为了什么。

在全家人因即将与路易分开,安东疯狂式地想要帮路易想要让自己赶紧与路易分开,因为他怕自己会越来越想念这个弟弟。

🤫,我走了,像那只在房间里横飞的鸟儿一样,在不断的挣扎中无声无息地躺落在地,慢慢地死去。

 4 ) 懂不懂不重要

看的揪心压抑,这部作品所表达的内容。

有的人看的很有触动,有的人看的就没有什么感觉,感觉很无聊什么的。

并不是看不懂,只是大家的感触等级不同罢了。

就好比,吃过苦瓜的人,他知道苦的滋味,但是形容不出来,但是他知道。

没吃过苦瓜的人,听过别人说味道是苦的,所以他知道认识苦瓜是苦的,但是他没有感受过这个苦是什么样的味道。

一个知道苦的味道,一个知道苦,无论尝过或未尝过,这个味道是形容不出来的,只有体验过的人才明白。

 5 ) 只是语言的裂缝与尽头

多兰把特写作为一种(镜头)语言写入了电影始终,特别是放置在(台词)语言的消隐处和断裂处。

其中的典型,是路易斯回家后,沙发对话场景中间路易斯和凯瑟琳的慢镜正反打,这组镜头正好出现在谈话被安托万打断之后,可以说是全片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

路易斯先是低头陷入空洞

凯瑟琳尝试用温暖的微笑来挽回交谈气氛

路易斯抬起头后流露悲伤的眼神

凯瑟琳的笑容渐渐消失

路易斯再次低下头陷入情绪中

凯瑟琳露出同样空洞而哀伤的表情

路易斯勉强的微笑

凯瑟琳回以同样没有灵魂的笑容在这组慢镜里,情感的转折和气氛的切换被无言地表达得淋漓尽致,就像投石入水后的涟漪泛出强烈暗涌的余波,而这种处理在全片俯拾皆是。

为什么电影会被笼罩在这样一种“风格化”之中呢?

实际上,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只是世界尽头》对于多兰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在先前的电影中,故事的矛盾和发展可以这样来概括:《我杀了我妈妈》:【儿子—母亲】矛盾通过成长困境推进和爆发;《幻想之爱》:【理想化—现实】矛盾通过第三者的介入起承转合;《双面劳伦斯》:【男性—女性】矛盾随着社会现实的抵触递进;《汤姆的农场旅行》:【依恋—丧失】通过鬼魂一般的替代者(弗朗西斯)推动情节;《妈咪》:【母亲—孩子】通过对“法律”的极端化来激化困难。

从《妈咪》已经可以看到多兰比以前的成熟,这种成熟以重复的形式对母子关系进行了再处理。

这一次更多的从母亲角度出发,并且引入了失败的救赎者来反面刻画命运。

但即便这样,这些电影的核心矛盾还是可以概括为三元关系——以第三方面因素来催化核心的二元矛盾。

在《只是世界尽头》,这一点发生了改变。

故事的矛盾看似是路易斯和家的关系,实际上是互相纠缠的多元关系,而这些矛盾并无主次之分,只是用镜头语言平行展开:【路易斯—苏珊娜】:想象中的哥哥,感情有仰慕、渴望和失落……;【路易斯—安托万】:竞争中的弟弟,感情包含了轻视、愤怒、自卑和攻击……;【路易斯—玛蒂娜】:表面是心爱的儿子,深层被寄予代理父亲的期望;【路易斯—凯瑟琳】:矛盾的缓冲区,但后者只是默默忍受的主妇,包含隐忍、恐惧、带着绝望的希望……。

除此之外,【玛蒂娜—安托万】、【玛蒂娜—苏珊娜】、【苏珊娜—安托万】、【安托万—凯瑟琳】……这些人物纠的缠穿插其中,使整部电影从始至终都浸泡在浓厚的焦虑和紧张之中。

这些相互关系被避实就虚地安置在大量的特写、细节和快慢镜之中,使得影片的重心被放逐在(台词)语言之外,这是一种对电影的溯流,是对演员演技的考验,同样也是争议的核心。

为什么路易斯直到最后也无法说出自己即将死去的消息呢?

自他踏进家门的一刻起,家里的气氛就薄如蝉翼。

他唯一一次露出真心的笑容,是在瞥见领家女孩从蹦床上弹起后的面容。

他立刻回忆起了自己少年时的恋人。

记忆中的潜入、交合、药物,是对于家庭之“善”的背叛,是对盘根错节的解脱。

十二年过去了,他发现一切并没有因为时间而改变,最终又因为同样的理由离去。

看似关心自己的家里人,实际上关心的只是他们自身的纠结和困境。

反过来说,路易斯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正如安托万所说的,“我们都是孤独的,理解不了也没人能理解……这就是其迷人之处了,是吧?

 6 ) 只是世界尽头

片名‘只是’一词用得太妙,当“家”字不再保有温暖滤镜的时候,“只是”显得掀开了家庭应有的险恶的一面,藏在冰山下的一角显得尤为黑暗。

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无所作为的,像嫂子一样在旁边唯唯诺诺,害怕说错话,心有余而力不足。

春节将至的日子里看《只是世界尽头》,显得格外的讽刺,有的时候节日在维护和睦表象显得尤为的重要,大量的人物特写镜头放大了人物的情绪,十二年的爱与恨快要从屏幕内喷涌而出,最后那只小鸟,我理解为男主本人的内心写照,回家后的内心挣扎与混乱,都无法使男主述说真实,于是只能报以轻描淡写的微笑,轻轻告诉自己:只是世界尽头

 7 ) 不算是影评,应该是个人感悟

借用网上的一句话,“《只是世界尽头》就是一道上好的法式鹅肝配上浓度极高的精品红酒——精致,醇厚,腻人,一口之后,有点上头。

” 百度上看到了一些报刊杂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几乎是骂声一片,但我实在是不能赞同。

《只是世界尽头》展现的是一个戏剧的封闭的空间,刻意而为之的压抑气氛,神经质的咆哮表演,尽管依然可以看出多兰的风格与心思,但感觉他在走《妈咪》的老路。

(《The Guardian》评) 《只是世界尽头》是第69届戛纳电影节最令人失望的影片。

这部电影是根据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作品改编,但它只是扒了皮,而丢失了灵魂。

让·吕克·拉卡尔斯于1995年死于艾滋病,但是多兰避讳了提及此事,影片所呈现的只是一个处在家庭无休止争吵之中的优秀的却摆脱不了命运安排的作家。

(《Variety》评) 该片中的角色无一有背景介绍,这让观众很困扰,该片无非就是在展现一个家庭成员不停相互恶意攻击的家庭的日常。

(《London’s Evening Standard》评) 即便是对于多兰的死忠粉丝而言,这也确实是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

不明白为什么多兰将创作激情投入到这样一部作品中,也许他认为自己无法拍摄一部平静的影片,但却拍出了一部令人无法满意的作品。

(《The Hollywood Reporter》评) 这部影片是根据法国当代剧作家让·卢克·拉卡尔斯同名戏剧作品改编的,与其说是作品不如说是自传,34岁的拉卡尔斯在柏林创作这部作品时,已经得知自己身患艾滋病不久于人世。

改编影片里未曾交代引起了影评人的不满,但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已经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孤独、无助、脆弱、惆怅而又充满浪漫情怀的不问世事的艺术家形象,再去交代现实中的事还有必要吗?

片中Gaspard Ulliel饰演的路易斯场面漂泊在外,远离亲人故土,在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后,希望回到家里,一方面通知家人这个噩耗,另一方面回顾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路易斯满怀期待与渴望回到家中,决定暂时不说出事实,只希望和家人度过一段幸福的时光,然而多年未见的哥哥安托万充满敌意、陌生的妹妹显得十分疏远、母亲的疑惑不解和发自内心的爱与思念、嫂子的紧张与无奈都让他感到失落、自责和后悔。

时钟滴答滴答的响着,路易斯时不时地看看手表,过往与当下浪漫梦幻的剪辑穿插,处处体现着他对仅存不多的时间的珍惜,他想尽可能多的找到家的感觉,然而家人表现出来的只有对他长年在外、家庭成员角色缺失和丧失责任感的不满和习惯,夸张的言行更深的反馈出人物内心的纠缠,家人习惯了无趣的生活,习惯了生无可恋的态度,路易斯的出现让他们疑惑而不知所措。

路易斯的母亲和他的对话让他明白,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他的眼神里像是在说,我一直感觉自己的生命之轻,却从未考虑过家人赋予我的生命之重,他很后悔,母亲的话让他难于开口,在家庭看不见未来的时候怎能说自己即将离去,他只好跟随母亲的意愿,说出了对未来的畅想,而内心却是无比的痛苦,餐桌旁终于迎来的短暂平静被哥哥打破,长久以来安托万感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在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家非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位不负责任的弟弟身上,他不明白他的弟弟为什么要回来折磨这个支离破碎的生活,安托万驱赶着路易斯,路易斯的表情从不解到无奈再到坦然,再加上之前哥哥告诉他自己曾经的男友已经死去的消息,所有的希望都已化为乌有,此刻只剩下绝望,他在这个家里得到的只有母亲那一句“我不理解你,但是我爱你”,还有妹妹对他的那些细微情感,或许还有嫂子隐约感觉到的事情背后真相的眼神,再没有别的什么。

风雨停了,夕阳洒进屋子,墙上的时钟报时了,路易斯看到原本木制的小鸟从时钟里飞了出来,在房间里到处乱撞,似乎撞得头破血流,路易斯看了看这个家,走出屋外关上门,屋子客厅的地毯上躺着一只奄奄一息的如同路易斯的小鸟,最终闭上了眼睛。

似乎在诉说着路易斯的内心,纵使胸怀再为宽广,也终究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外界的事物有再强的引力,也无法让你摆脱家庭的囹圄,而留给自己的只有无尽的孤独和悲伤。

生命尽头,世界尽头的思考配上毫无违和感的音乐真的是让人回味无穷,我认为每个人都应去感受一下,也许它会唤醒一个沉睡着的灵魂。

 8 ) 如果不知道男主角得了艾滋病,是看不懂这电影的

其实看这部电影首先要知道一个背景,才能理解主角的心理和环境的设定:这电影其实改编自一个自传性的剧本,电影的主人公其实就是原剧本的作者,他已经感染艾滋病,并在写完这本剧本后不久就去世了。

他回家就是为了向家人宣布这个噩耗。

电影中有很多次他都想脱口而出,但是却因为缺乏勇气或家人的原因,到最后离家都没有说出口。

他就像片尾的那只小鸟,在这个家里横冲直撞也没能飞出去,到死也无法释然。

电影里多兰没有明说【男主得了艾滋病并将离世】这一个关键的线索,只有了解原作的观众才能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个隐藏男主角病因的手法,也让一些国外媒体对多兰的这部电影有所诟病。

但其实见仁见智。

我觉得从一开始就知道男主角死期将至,会更好的理解电影想表达的情绪和环境。

观众可以看到男主角在开始的时候,还是相对比较健康的,但随着电影的深入,他面容的病态越来越加深,到最后得大汗淋漓,头发都已经被盗汗浸湿,严重的面色苍白和深陷的眼窝,都在说明:死神将至!

观众可能会觉得男主从头到尾都是寡言少语,面无表情。

其实这正是艾滋病人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心如死灰的心境。

回到这个家,其实是要做一次正式的永别。

但这样沉重的话,对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无疑将是沉重的打击,无法轻易说出口。

他十几年前离家出走的原因,电影没有明说,我猜很可能是他出柜导致的。

而他的离家出走,对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母亲一人要撑起整个家庭,母担父职。

他的哥哥作为家里惟一一个男性,养家糊口一定艰难,同时还要隐瞒弟弟是gay这个家庭丑闻,所以心理压力很大,脾气很暴躁,其中有个他要打男主的特写镜头,可以看到他的拳头上有未愈合的伤口,说明他经常对老婆实施家暴,这也恰好说明了为何男主的嫂子为何如此沉默寡言,唯唯诺诺,不敢大声说话,只敢小声劝说丈夫的性格。

而他的妹妹,从小就缺失了他这么一个哥哥,在这个缺少父亲的家里,长兄又是这种暴脾气,所以她是那种表面很坚强,很酷,但是内心很缺乏父爱,缺乏兄长关爱。

电影里有很多镜头多兰都别有用意,最后家庭大吵的一幕,外面却恰好雨过天晴,斜阳照亮每一个角色,说明所有矛盾在这一刻揭开,好似《雷雨》的暗喻。

哥哥在告诉男主他的初恋男友(就是有一段粉色MV风格的两个男孩子里最后在窗边离开的那个)死于“癌症”,其实也是在暗示他的初恋男友一样死于艾滋(在当时艾滋被称为“同志癌症”),而他哥哥对此都没有明说,很可能让男主明白他的哥哥永远也无法理解和接受他感染艾滋这一事实。

在最后,家庭成员撕逼大战,也让男主明白,这个家庭的矛盾不管是不是他的离家出走引起的,还是他的父亲的离开导致的,都已经无法弥补,他如果在这时候说出自己得了艾滋病就要死了,这样的重磅消息无非是破釜沉舟,压毁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他对嫂子比出了“嘘”的动作,暗示自己要沉默离开,带着他即将死亡的噩耗,独自承担。

他嘴上邀请妹妹和哥哥去他的城市玩,也保证会经常回来看他们,多写信。

但其实他心里明白,这一走,就是生死的永别。

这只是让摇摇欲坠的家庭短暂维持的美好谎言。

他就像片尾的那只小鸟,在这个充满矛盾的家里横冲直撞,到死也没能飞出去,到死也没说明白,到死也没解开这个家庭的心结,这已经是解不开的死结,他满心苍凉无奈,却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9 ) 家是港湾,却也是让我伤痕累累的地方

本片的导演或许天生不凡,他是总被业界冠以奇才的泽维尔·多兰。

这位曾启发过冯小刚拍摄圆形画幅的加拿大年轻导演,继技惊四座的《我杀了我妈妈》《双面劳伦斯》《汤姆的农场旅行》《妈咪》之后,这一次携法国全明星阵容带来新作《只是世界尽头》。

电影《妈咪》独创性的方形画幅本片继《妈咪》之后再次帮他斩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并代表加拿大冲击于今年二月举办的第89届奥斯卡。

据说本片入围戛纳后,曾让多兰在电影发布会的媒体提问环节紧张到飙脏话。

戛纳电影节上导演多兰与主演玛丽昂·歌迪亚

《只是世界尽头》根据法国作家让·吕克·拉加斯(法国戏剧节先锋)的作品改编,讲述了一个同性恋作家在异乡漂泊12年后重回故里,此时的他已身患艾滋病,他要将自己濒死的境遇告诉家人,结果却引发了一场风波。

原著作家与主角路易斯的命运相似,拉加斯身患艾滋,并于38岁的时候死于并发症。

与多兰以往电影多由他自己或友人客串不同的是,本片汇集了奥斯卡影后玛丽昂·歌迪亚,《阿黛尔的生活》的“蓝头发”蕾雅·赛杜,法国影帝文森特·卡索、加斯帕德·尤利尔,以及娜塔莉·贝伊等一众大咖,可谓是多兰影片中最明星阵容的一部电影。

这是一个不那么契合年味的故事。

说起来,它的内核有些悲伤。

然而,它却是一个和归乡有关的故事。

34岁的作家、编剧,身患重病的路易斯回到阔别12年的家,见到了他有点歇斯底里,喜欢大惊小怪的妈妈,妈妈在路易斯进门前忙活的是化妆、涂指甲油和吐槽儿子是同性恋,好像她对这个儿子的归来并没什么期待似的。

和路易斯略感疏离,讲起话来有些刻薄,情绪易激惹的大哥安托万。

初次和路易斯见面,待人亲切,聊起孩子来就滔滔不绝、喋喋不休的嫂子凯瑟琳。

还有,对早年离家的路易斯没什么印象,性格充满棱角、烟不离手的妹妹苏姗妮。

而整部影片,就在这一家人琐碎的聊天中展开了,就像你我每一次回家的开始一样。

家人们总有太多的话要对你说,你也有太多的新情况想要跟家人分享,然而又不知该从何说起。

回家之前,我们抱着要和家人好好沟通的愿望,然而真的回到家,却发现每一次“好好沟通”都被一次次打岔切割成了碎片。

而且言多必失,聊着聊着,就祸从口出,家人间起了争执。

哥哥嫌嫂子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称根本没人想听她絮叨孩子的事情,突如其来的责怪让嫂子紧张到口吃。

(嫂子给路易斯讲孩子的事,哥哥始终背对着嫂子,兀自看着窗外,始终表现得很不耐烦。

妹妹想替嫂子鸣不平,怼了哥哥两句,哥哥立刻将矛头对准妹妹。

就连最简单的日常穿着,都能成为兄妹俩嘴炮的话题。

哥哥抨击妹妹的妆画得像鬼一样,妹妹嫌弃哥哥的西装太老土。

嫂子似乎对这种争吵习以为常,在兄妹俩拌嘴的时候,她只是无奈地对路易斯苦涩笑笑。

影片就是用开头短短的十几分钟,就表现出家人各自的性格和彼此之间的矛盾,路易斯的家人间存在的问题,仿佛和寻常百姓家并没什么不同:比如,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家人间恶语相向,能做到对外人客气周到的他们,却把最难听的话留给家人。

往往最亲密的人之前,才知道对方的软肋在哪,并且能在争吵中很戳对方的痛处。

眼看家人间矛盾重重,路易斯感到无所适从,原本准备好向家人们坦白一切的他,变得有口难言,如鲠在喉。

似乎没有人真正关心路易斯在外面的世界经历了什么。

心思细腻的路易斯很想和家人重新变得亲密,他起初满怀善意,对嫂子表示他愿意听她絮叨孩子的事,因为他深知哥哥脾气乖戾,如果他不听的话,嫂子便失去了最后的倾听者。

哥哥甚至会对嫂子说“你想说什么你就说,不要显得我像个让你噤声的恶霸一样”。

路易斯极其认真地听嫂子讲起,她给孩子起名的事情。

哥哥不愿意让孩子叫自己的名字安托万,说这个名字会带来坏运气。

于是,嫂子给孩子起名叫路易斯,和他这个叔叔重名。

可惜的是,这天聊到这里就崩坏了。

路易斯和家人之间好像不止隔着12年的时光,也隔着一道12公分的墙。

片中有一段路易斯在后院抽烟,抽了很久,然后落下泪来。

然而这不过是一顿家庭聚餐, 又不是世界末日。

路易斯只有反复给自己打气,做足心理建设才能面对家人,并告诉家人一个坏消息。

而家人对于路易斯的理解,也仅止于妈妈说的那句“他是在做他必须做的,他向来如此”、“你总是用三个字来回答我,老样子,跟你的明信片上写的一样”。

还有妹妹吐槽他“你总是往家里寄明信片,就好像你是出去度假一样,这挺怪异的,而且邮递员都能看到你写些什么,难道你写的所有重要的话语都可以让任何人随便看吗”,潜台词是,你也并没把这里当成家,把我们当成你的家人。

是的,就像他的家人不了解路易斯一样,路易斯同样也不了解他的家人。

他不了解哥哥的工作情况,不知道妹妹成长成一个漂亮但坏脾气的姑娘,甚至不知道哥哥什么时候结了婚,有了小孩,也没关心过妈妈喜欢什么样的口红色号,所有关于家人的细节,路易斯过去都不知道,也没想过去了解,他和家人间的联系,只有那一张张从外地寄回的明信片,那些连邮递员都能随便阅读的明信片。

假如不是他命不久矣,甚至他都不会回家。

无法逃避的是,路易斯还是坐到了这张餐桌前,他听着家人们之间琐碎的对话,虽然身在其中,却好像站在世界的尽头,每个人都变的离他很遥远,他无法靠近其中任何一位,正如任何一位家人也无法真正理解现在的他。

这一刻,路易斯的情绪透过忽远忽近的镜头传递给观众的,是一种焦虑和担忧,他不知道该不该把自己将死的事情说出来。

虽然电影演的是歪果仁的事情,但碰到家人这一话题,好像外国的月亮也并没有比中国的圆。

哥哥嫌弃妈妈总是不停嘴地痛诉革命家史每逢过年,回家就成了中国人无法避开的话题。

然而又有多少矛盾就是在回家的时候发生的,夫妻不和,兄弟反目,长辈心寒……甚至有数据表明,很多夫妇会选在春节假期结束的第一天跑去办离婚。

一年过去了,我们有多久没有好好地坐下来听家人讲讲他们的心里话了,然而心里话总是最难听到的话,大多的时间我们用来八卦邻里的趣闻,说着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有人刚起一个话头,就被无关的闲聊打断,大家好像失去了好好说话的能力,在每一个话题上都想压倒对方,陷入了抬杠、挤兑、互怼的死循环,展示着各自最莽撞和笨拙的一面……家人之间,从起初重逢的喜悦、新鲜变为日久相处的尴尬和不安,使得好多人过不了初五就想赶紧买票回去,为什么我们每一次带着美好的愿望千辛万苦也要回到的这个家,最终却变成了我们想尽快逃离的地方。

也许你也很想问,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就像片头那首关于家的歌中唱到的:家不是港湾,家是让我伤痕累累的地方。

尽管多兰常因在电影中频繁使用大特写镜头和BGM被业界诟病他是一位“MV美学导演”,媒体又喜欢把他的外貌和同性恋身份置于作品前提及,还因为戛纳电影节对他的偏爱使媒体戏称他为“戛纳的亲儿子”甚至是“戛纳的亲孙子”,但多兰总在电影中探讨的关于家人、亲情的主题,那些在琐碎对话中让观众产生共鸣的细节,还是让他收获了大量的影(mi)迷(mei)。

作为一个明明可以靠脸,却偏要靠才华的年轻导演,多兰的每部作品似乎都围绕着同一个母题展开,那就是家人间的牵绊和逃离,如何重塑破裂的亲情与信任,他不断填充着基于自己同志身份对这一母题的理解,并一次又一次地用细节击中观众的心。

或许在多兰心中,有一块非常柔软的地方,不管外部世界多繁华喧闹,充满诱惑和吸引,他都想要回去,这一点无论是在《汤姆的农场旅行》,还是这部《只是世界尽头》中都有所展现,农场旅行里的汤姆回去男友家参加丧礼,却被男友那位不知道弟弟性取向的恐同哥哥囚禁,最终又逃离了农场。

多兰电影《我杀了我妈妈》台词:我是爱你的,虽然有时候我不是很又爱又恨,相爱相杀。

这是多兰电影对家人的注解。

回家大概是一个既让多兰期待,又感到害怕的事情,你也可以说,正是多兰的同志身份造就了他对家和家人多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感。

渴望靠近,渴望被理解,却又无法共享秘密,不得不保持距离。

渴望关心,渴望被爱,却很可能无法满足家人的部分期待,内心充满矛盾。

正如影片中,路易斯和妹妹闲聊时说起他回来的原因。

苏姗妮觉得路易斯多年前突然离家无论对家人还是对他自己都是件很操蛋的事情,然后妹妹说,或许他也需要他们。

这时路易斯忍不住说,这就是我回来的原因。

紧接着,他又补充了一句,部分原因。

影片里也有让人很暖的地方。

就是这个对路易斯印象不深,只能从别人口中想想路易斯样子的妹妹,竟然会经常读哥哥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还会把刊登文章的部分剪下来,贴在她卧室的墙上。

在路易斯不知道的时候,家人其实也在时刻关注着他的动向。

还有,啰嗦的妈妈硬拉着妹妹跳起滑稽的怀旧健美操时,全家人都忍不住笑了。

多希望,家能像这样重新变回港湾,而不是那个会让我们满心伤痕的地方。

让我们能打从心底里说出那句:回家的感觉真好。

但我们真正想要的,也不是红红火火恍恍惚惚一团和气的假和谐,是真正的互相关心,互相体谅和互相理解。

毕竟每一次回家,都是一次久别重逢。

 10 ) 只是,世界尽头

假期结束,不是世界尽头。

你可以带着埋怨坐回电脑桌前,Louis面对的却是真正的尽头:死亡。

飞机上,坐在我后面的孩子捂住我眼睛的瞬间黑暗,彷佛是一次次的练习。

孩子母亲不厌其烦地道歉,可是她却不知这孩子的嬉闹和阔别十二年的家人来比,一点也不烦人。

Louis不知道为什么要回来。

告知家人有这个必要?

我都怀疑Louis寄出的明信片是不是家人的一种负担,一种想视而不见却又不得不见的定时提醒,提醒着这世界上还有一个有关系的存在。

为了防止气氛僵掉,每个人穷言尽语,掩饰着各自的不安。

焦虑,愤怒,激动等拉扯本已紧张的关系;眼泪,笑声都是那么不自然。

我为什么要回来?

我紧张到浑身冷汗。

抽几口烟,那是仅有的平静时刻。

可我依旧冷汗不止,再强烈的阳光都觉得冷。

十二年了,Louis的回来自然让大家局促。

为什么?

家人之间也要问为什么吗?

他试图缓和着这次聚会,就像精心打扮的妹妹Suzanne。

可那不是她,那也不是他。

他听了妈妈的话,鼓励妹妹,和哥哥聊天。

可是谁又理解了谁?

哥哥Antoine不想听,也不想说。

Louis告诉他机场日出的那杯咖啡,Antoine问为什么要告诉他。

买烟剩下的车程里,只听得见车轮声。

我的回来是人之常情,不是吗?

人到临死,想做一次告别:告别亲人,告别过去。

导演Dolan的几场回忆拍的唯美动人。

我怀念老房子,怀念单人床,怀念和哥哥的嬉戏。

新房子大是大了,也空了。

过去,在家人眼中,是不值得一提的。

只是,我回来了。

十二年的空白,让他们只能去搜索记忆片段,与我交流。

是我的到来唤起了他们或多或少不开心的回忆。

也许,是我的自私吧。

可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不能满足一下临死前的愿望吗?

当Antoine用编造的理由让Louis赶快离开,Louis尊重了他的决定。

开始Louis还有些挣扎,后来想想也是对的。

他们需要知道真相吗?

或许未来的一通陌生电话或者一封信,就像那些他写的明信片,足以通知他的死亡。

Antoine这么做,兴许也是不希望知道弟弟十二年到访的真正目的,想让这场尴尬提前结束。

对,他们见了,十二年后。

一顿饭的时间已经很多了。

一年一张的明信片突然变成了几个小时的面对面,着实有些过量了。

电影开篇的那首《Home Is Where It Hurts》一语中的。

我离开时,夕阳很明亮。

那是导演的一种充满希望式的表达。

在回忆里跌跌撞撞,还不如一场明亮的结局。

解脱,我解脱,母亲解脱,哥哥解脱,妹妹解脱,嫂子也解脱了。

世界尽头何足畏惧?

就像那只鸟,在夕阳里躺着用掉最后几口气,什么也不想,多好。

可惜的是,Louis是这个家里唯一“活着”的人。

《只是世界尽头》短评

影史上都很难找比Vincent Cassel这个角色更令人生厌的了。影片中大家对Cassel说“你在干嘛,你为啥要这么说话,我啥也听不懂。”——这番话我想复述给所有主创。2星给仅剩的那点视觉风格。

6分钟前
  • 小A
  • 较差

主题让经过的人感同身受,没有经历的人莫名其妙

10分钟前
  • 圣墟
  • 还行

依旧是无尽的争吵,情绪过于渲染,音乐铺得太满,近景特写太多,为什么多兰的片子总是在争吵,只有天赋没有沉淀,当小聪明用完也就无计可施了,所以起点太高之后会摔得很惨

14分钟前
  • 彌張
  • 较差

有的人血里有风,天生注定孤独与漂泊。长久的分别注定相顾无言,再浓的感情也会被时间不知不觉稀释,因为器皿变了,而唯一的喜悦又怎能忍心用残酷的真相打碎。后半部简直像换了主角一样全是卡索叔的反叛与狂躁,中间插了一段和氛围完全不搭的回忆mv。

19分钟前
  • Onceinaredmoon
  • 推荐

不算一无是处,但再多的特写也毫无代入感,反而让人抗拒这个故事。每个演员都出色且努力的把握了人物,但空洞的剧情让最后只剩下四处喷溅的情绪。

2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多兰有三宝 撕逼隔阂美gay子~

23分钟前
  • 第三个人
  • 较差

完全莫名其妙一团糟。倒是和春节的气氛颇贴合。就你美你聪明别人都是傻逼咯?然后就你死得早。(白眼)你那么美,为什么执着于撕逼呢。这样拍下去可是不行的。(摊手)

26分钟前
  • 年逝
  • 还行

8.8 大特写吵架+巨型MV,果真名不虚传。除了路易斯抱住母亲直视到“我”的那双眼睛无比抓心之外,其他特写看到的都是毛孔胡渣痘印和鸡皮疙瘩。可自从那双眼睛开始,我才渐渐发现小矮子的电影里总有那么几个人物就“在”我的生命里,那种极度压迫感的镜头加上充斥着的音乐,就是我的片段。‖220904法文-五降三。「我突然回来与你们的一对一访谈」原来这里就有致敬泰坦尼克车后窗手印了。

30分钟前
  • La~jum~bo
  • 还行

加拿大郭敬明

34分钟前
  • 蕊蕊
  • 很差

故事不俗,卡司豪华,但多兰这次真的是个很lame的story teller,真不能怪好莱坞恶评如潮,摊手

37分钟前
  • 萌萌
  • 较差

维系亲密的不是获得,是付出;支撑家庭的不是喜爱,是讨厌。多兰持续表达对家庭强烈的厌恶和一丝带着奶味的依赖。餐桌的两头是彼此完全曲解的两个世界,而镜头却贴近每一个人的表情,让人心生抗拒,几近控诉地道出家庭给人带来的尴尬、聒噪、虚伪和无效的沟通。我不认为这是多兰最差的作品。

39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青春期自恋文本 能get到多兰要说的那种爱无能的境遇 不过这种小情绪自己消化缅怀下得了 拍出来很没意思

44分钟前
  • NickyROி
  • 很差

1. 多兰又进步了。西方的戏剧冲突,东方的细腻只是我们的固有成见。多兰就没有这些个障碍,用起来得心应手。2. 他对音乐,声音,光影,特写等的运用完全为情绪氛围,电影的推进服务,把观影者吸的牢牢的。3. 本片太考验演员演技,这几位都是优秀的。

45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自我情绪太浓,看着真累

49分钟前
  • 雨二厶
  • 还行

能将情绪的空隙掌控的如此绵密,这天赋也是没谁了,加斯帕德的眼睛真灵。

50分钟前
  • 推荐

男的女的吵个没完,实在是喜欢不起来啊

55分钟前
  • 鱼主播
  • 较差

最近看的電影發現主角都讓人喜歡不起來,氣又很無奈。可能是所謂的時間太短,看到的全是生活裡面突出來的矛盾,讓你不夠如真的在生活那樣,擁抱另一部分平和。也可能是影片在拷問自己,究竟身邊人有多少存在?

60分钟前
  • lamslee
  • 推荐

太无聊了吧

1小时前
  • eviloan
  • 较差

脑残沙比太多 打个一星先平衡一下

1小时前
  • 吉姆先森
  • 很差

最后的一幕没忍住,电影院里瞬时一堆人开始抽鼻子。三星半,背景音乐的目的是让人一秒出戏,戏剧感十足。以及vincent说法语的时候为自己听力默哀一分钟。

1小时前
  • 𝙎𝙥𝙖𝙧𝙠𝙮 | ✟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