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斯蒂芬妮·科尔克
主演:弗里达·伯恩哈德,阿诺德·博斯,杰尔默·哈尔基奥普洛斯,朱尔斯·埃尔廷,莫妮克·海因克-维赫曼,马伦·耶宾克,佩品·科法杰,多洛雷斯·雷温,汉斯·莱格特
类型:电影地区:荷兰语言:荷兰语年份:2023
简介:在孩子死产几天后,罗宾的乳房开始分泌乳汁,她无法将乳汁扔掉,于是决定捐赠,但寻找捐赠场所比她预想的要困难得多,于是越来越多的乳汁开始挤满了她的冰箱和她的生活。详细 >
还是第一次大银幕上见到如此无遮挡、无美化或篡改的乳汁形象。梅毒的抗体成为大坎儿。最后无台词的母亲们的见面很震撼,找到点事情做体现自己的价值,和排遣逝去的苦痛。
【14th BJIFF@英皇电影城·映后场】感谢导演,将一部注定是小众题材的影片带到大众的视野之中。影片的镜头语言极为克制(影片镜头大部分都与人物保持了抽离),台词较少、情节简单,配乐不多但是出现的非常契合当时的情境,期间还有一大段的省略(女主流产),给观众留足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据导演映后所说,该片改编自自己和她人的真实经历,没有夸大和过度渲染,再结合着影片中女主的历程,便显得那么真实有力。女主之所以要徒步和寻找乳汁的接受者在影片中是同时进行的,一个是无声一个是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随着影片的进行,女主的特写镜头也不断增多,表面是为了让我们越来越与女主产生共情和认同,内里其实也是女主的自我告解、寻求自愈的诉求不断被接近。(结尾色调终于变成了久违的暖色。)
目前北影节最佳 虽然观感上更像是一个短片体量的影片 我觉得影片的重点不在于展现女性的困境 更是在展现女性的坚韧和力量 在静默中嘹亮 喜欢导演的映后 是最近观感最好的一次映后
3.5,题外话:女主所处的真是非常i人友好的社会呀,羡慕……
感觉一般
📌BJIFF2024-6 20240422 耀莱成龙五棵松本届北影最喜欢的片子,真正的女性主义!
我们如何化解悲痛
BJIFF2024 我不太爱 整体看下来有点压抑 调色黄种人的皮肤都变成绿色了
【BJIFF2024 No.09】
映后谈梳理清了我的许多困惑。整部片几乎是沉默的,在旁人为自己的孩子默哀的时候,罗宾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为他人的哀悼感到不解。她只是感觉到乳房胀痛,一次又一次地吸奶,直到填满整个冰箱。家中夫妻几乎是沉默的、与朋友的聚餐是沉默的、徒步哀悼也是沉默的,沉默即是一种哀悼。导演说有些人走出悲伤的方式是与他人交流,有些人是埋在心里,这都是可以的,我们不能忽视创伤,因为我们生活中终会遇到。脑海中畅想了一下,如果做成舞台,应该会有很多创意。映后导演演员和观众都分享了一些很私人的感受,那些时刻非常动人。
观后留痕
坚强的女性。
7.9/北影节第二部 女性的出口永远在自己身上 禁言也是一种出口
虽然是北影节主竞赛的片子,不过买这场其实是因为出品地区是荷兰🇳🇱。当然这个题材也挺好,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命题,导演在映后交流中也表示自己也正在哺乳期(第二个孩子),所以会有很多切身感受,也有参考自己亲戚的案例和对荷兰当地的母乳捐赠制度有充分的调研。查了一下,中国也已经开始陆续建立母乳库了,数据显示,上海市儿童医院母乳库自2016年6月成立至2023年10月,累计母乳捐献者895人,累计捐献母乳量为800多万毫升,受益人数2339人。不过我震惊的是母乳放在冰箱内可以保鲜这么久吗?看到女主存了这么多还是蛮震惊的!也查了下,如果用冷冻形式保存得当的确可以到两三个月。能理解主角靠母乳捐赠来缓解内心悲痛吧,电影不错,就是感觉整体有点单薄,徒步线与主线似乎也结合得不够紧密,还可以更好。
#BJIFF14 第六部。一部纪录片形式的北欧电影,感叹一下北欧那边的生育医疗体系还是非常健全的,在这种情况下都能感受到女主内心因为生育这件事内心复杂的变化。神奇的是在场居然还蛮多年轻男性观众来看这部电影的,可能大多都是好奇心理吧不过也是一种好的方向。我们当然应该从各种角度去学习和了解生育这件事,它远远不止对女性的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影响。
还挺是枝裕和风格的,但这部电影把我变成了一个似乎没有任何共情能力的精神男性
我也仿佛真的在观影过程中闻到了乳汁的气味。还是值得一看到,安静,细腻,悲伤,淡淡的,个人觉得可以更浓郁一点。
流产后产生的乳汁,就像小说中老人拥有却没有使用的超能力,失去价值,也意味着流产的女人(罗宾)在牺牲正常生活多月后一无所获,陷入价值空虚。罗宾竭力使这些乳汁产生价值,其背后是未能成为母亲的女人对自我付出寻求肯定的过程。片中展现出失落,失望,而后坚定的乳汁捐献之旅,伴随这一过程的是罗宾本人在自我哀悼中寻求内心自愈。不过这一自愈的完成不仅仅靠内在的愈合,同时也有同一境况之人无声的同情。两条线索,一方面主线寻找乳汁的接纳者,一面在无声徒步中mourning。两条线索同时进行,当哀悼被重新发生的人与人的交流化解时,意志也重新建立,并在最后得到的接纳中获得肯定。乳汁重新拥有价值,罗宾完成了其追寻的认同。
2024.4.22.BJIFF#14@耀莱成龙影城。新片慎选,没太get到
关于「语言」,乳房胀痛,乳汁溢出,都是一种身体语言,和「静默徒步小组」的原始宗旨一致。但当身体语言发出的讯号无法被接收和理解时,则要回到语言本身,所以「静默徒步小组」最后必然会打破它的宗旨。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还是第一次大银幕上见到如此无遮挡、无美化或篡改的乳汁形象。梅毒的抗体成为大坎儿。最后无台词的母亲们的见面很震撼,找到点事情做体现自己的价值,和排遣逝去的苦痛。
【14th BJIFF@英皇电影城·映后场】感谢导演,将一部注定是小众题材的影片带到大众的视野之中。影片的镜头语言极为克制(影片镜头大部分都与人物保持了抽离),台词较少、情节简单,配乐不多但是出现的非常契合当时的情境,期间还有一大段的省略(女主流产),给观众留足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据导演映后所说,该片改编自自己和她人的真实经历,没有夸大和过度渲染,再结合着影片中女主的历程,便显得那么真实有力。女主之所以要徒步和寻找乳汁的接受者在影片中是同时进行的,一个是无声一个是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随着影片的进行,女主的特写镜头也不断增多,表面是为了让我们越来越与女主产生共情和认同,内里其实也是女主的自我告解、寻求自愈的诉求不断被接近。(结尾色调终于变成了久违的暖色。)
目前北影节最佳 虽然观感上更像是一个短片体量的影片 我觉得影片的重点不在于展现女性的困境 更是在展现女性的坚韧和力量 在静默中嘹亮 喜欢导演的映后 是最近观感最好的一次映后
3.5,题外话:女主所处的真是非常i人友好的社会呀,羡慕……
感觉一般
📌BJIFF2024-6 20240422 耀莱成龙五棵松本届北影最喜欢的片子,真正的女性主义!
我们如何化解悲痛
BJIFF2024 我不太爱 整体看下来有点压抑 调色黄种人的皮肤都变成绿色了
【BJIFF2024 No.09】
映后谈梳理清了我的许多困惑。整部片几乎是沉默的,在旁人为自己的孩子默哀的时候,罗宾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为他人的哀悼感到不解。她只是感觉到乳房胀痛,一次又一次地吸奶,直到填满整个冰箱。家中夫妻几乎是沉默的、与朋友的聚餐是沉默的、徒步哀悼也是沉默的,沉默即是一种哀悼。导演说有些人走出悲伤的方式是与他人交流,有些人是埋在心里,这都是可以的,我们不能忽视创伤,因为我们生活中终会遇到。脑海中畅想了一下,如果做成舞台,应该会有很多创意。映后导演演员和观众都分享了一些很私人的感受,那些时刻非常动人。
观后留痕
坚强的女性。
7.9/北影节第二部 女性的出口永远在自己身上 禁言也是一种出口
虽然是北影节主竞赛的片子,不过买这场其实是因为出品地区是荷兰🇳🇱。当然这个题材也挺好,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命题,导演在映后交流中也表示自己也正在哺乳期(第二个孩子),所以会有很多切身感受,也有参考自己亲戚的案例和对荷兰当地的母乳捐赠制度有充分的调研。查了一下,中国也已经开始陆续建立母乳库了,数据显示,上海市儿童医院母乳库自2016年6月成立至2023年10月,累计母乳捐献者895人,累计捐献母乳量为800多万毫升,受益人数2339人。不过我震惊的是母乳放在冰箱内可以保鲜这么久吗?看到女主存了这么多还是蛮震惊的!也查了下,如果用冷冻形式保存得当的确可以到两三个月。能理解主角靠母乳捐赠来缓解内心悲痛吧,电影不错,就是感觉整体有点单薄,徒步线与主线似乎也结合得不够紧密,还可以更好。
#BJIFF14 第六部。一部纪录片形式的北欧电影,感叹一下北欧那边的生育医疗体系还是非常健全的,在这种情况下都能感受到女主内心因为生育这件事内心复杂的变化。神奇的是在场居然还蛮多年轻男性观众来看这部电影的,可能大多都是好奇心理吧不过也是一种好的方向。我们当然应该从各种角度去学习和了解生育这件事,它远远不止对女性的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影响。
还挺是枝裕和风格的,但这部电影把我变成了一个似乎没有任何共情能力的精神男性
我也仿佛真的在观影过程中闻到了乳汁的气味。还是值得一看到,安静,细腻,悲伤,淡淡的,个人觉得可以更浓郁一点。
流产后产生的乳汁,就像小说中老人拥有却没有使用的超能力,失去价值,也意味着流产的女人(罗宾)在牺牲正常生活多月后一无所获,陷入价值空虚。罗宾竭力使这些乳汁产生价值,其背后是未能成为母亲的女人对自我付出寻求肯定的过程。片中展现出失落,失望,而后坚定的乳汁捐献之旅,伴随这一过程的是罗宾本人在自我哀悼中寻求内心自愈。不过这一自愈的完成不仅仅靠内在的愈合,同时也有同一境况之人无声的同情。两条线索,一方面主线寻找乳汁的接纳者,一面在无声徒步中mourning。两条线索同时进行,当哀悼被重新发生的人与人的交流化解时,意志也重新建立,并在最后得到的接纳中获得肯定。乳汁重新拥有价值,罗宾完成了其追寻的认同。
2024.4.22.BJIFF#14@耀莱成龙影城。新片慎选,没太get到
关于「语言」,乳房胀痛,乳汁溢出,都是一种身体语言,和「静默徒步小组」的原始宗旨一致。但当身体语言发出的讯号无法被接收和理解时,则要回到语言本身,所以「静默徒步小组」最后必然会打破它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