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个星期看的小说,昨日偶然得知有电影版的,因为太喜欢漱石笔下的少爷了,所以也去看了电影。
个人认为改编得很成功,两个版本各有所长,都很喜欢。
(以下评论离不开原著而谈的)一、电影版增强了喜剧和反讽效果。
几乎从一开头少爷出场,背景音乐、镜头、转场等等都奠定了喜剧的基调。
尽管镜头里的少爷总是皱着眉头一本正经的样子,然而这很符合人物特点,少爷总是正视着大多数人敷衍而过的事情,他的较真与“装睡”的现实形成讽刺效果,让人或大跌眼镜、或忍俊不禁。
这都体现在少爷当上数学老师后对抗反派的不公对待上。
对于反派,首先体现在,“红衬衫”的挂画刚上墙时,众人滑稽的反应。
再者,就是电影刻意放大夏目漱石式幽默,几次数学课上的学生写的调侃少爷的黑板,以及增加了对“红衬衫”的黑板嘲讽的情节,都能让人发笑。
对比之下,小说更注重于对少爷的描写,而在电影里原本将只集中在少爷身上的“喜感”扩大化了。
少爷正在训斥不愿意承认恶作剧的住宿学生二、反派的聚焦 对比原著,电影里对反派的刻画主要都是集中在“红衬衫”身上,我们几乎只见他凭大学学士的身份弄权造势,其他人都是附和、跟班。
这样的处理方法有个优点,便是让观众的视线聚焦。
而且我认为这个“红衬衫”是这里影视化最出彩的一个角色,乡下学校的第一个镜头便是给了他,看过原著的人第一眼就能反映他是“红衬衫”,即便没看过原著,凭他那发音纯正如演讲般的讲话方式和趾高气扬的神情给人留下印象,也足够深了。
但也因此,电影里的反派力量是较原著稍弱的。
三、个人比较喜欢的改编的地方①古贺老师的表白 呜哇此处有点甜!
很喜欢扮演古贺老师的演员的表演了(有点眼熟?
),眼神戏很好!
啊发不了gif图……虽然这个角色的定位就是软弱、弱小、逆来顺受、家境贫穷的英语老师,无钱无势,你想“怒其不争”,却又会“叹其无奈”。
这个表白的桥段原著里是没有,我理解为古贺是受了少爷潜移默化的影响才做出来的,反过来也是与后面证明少爷“细雨润如酥”的影响力收束成一条线②少爷给同学们上了一节不是数学课的课 少爷抒发了对古贺遭受的压迫的感慨,其实没说许多人生大道理,并且没头没脑地提起了大家都不认识的阿清,“没接受过教育、没有身份的阿清要高尚得多”。
这里的少爷心境已经有了明显变化,失望无力慨愤的情绪直抒无遗。
同时,不得不提到,两个版本对于少爷思念阿清的处理,电影里是伴着失意愈发地在人前主动提起阿清,并且夸赞她的好品格,也是一处由少爷口中发出的对现实的嘲讽了。
小说里则是更多的细节描写,写信的时候、做梦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想到阿清,因此显得更细腻而柔软一些,我也是更喜欢原著里这些细节。
③“圆的体积公式”的呼应 少爷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便被为难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问题,他也坦率地回答自己的确不懂。
而最后一节课,则又兜回来,少爷没有食言,他还是给学生们解答留下来的问题。
从始至终没有变的是讲台上的人,而讲台下的学生却早已受了影响,是好的影响。
④关于“歪斜的树”的画的隐喻 一开始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个隐喻,以为只是重复、强调、衬托人物性格而特地增加的笑料。
到了给古贺老师开欢送会过后才重新审视起画的内容。
这棵树是斜的,而且斜的不只是树,还有地面也是斜的。
强迫症去看的话,应该会非常难受吧。
这幅画整个画面都是“不正”的。
而“红衬衫”以此作为自己高雅审美趣味的体现,真的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幅画正看斜看都怪怪的。
另一方面,每次经过的少爷则一定把画“纠正”过来,整幅画倾斜几度,但又让“红衬衫”重新摆正过来了。
其实按万有引力来说,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即便在地上的树长歪了,但地底里的根的长向怎么看也不协调?
而且这个又不像是在倾斜坡面长成的树,以至于曾经疑惑过该怎么看才是正确…… 这个桥段重复了许多遍,“如何对待这幅画”这个问题,在电影里,正好暗喻两人的不同价值观:一个为了自己利益不惜歪曲事实,一个正直勇敢,直面人生不公。
在最后,这幅画随着少爷对“红衬衫”的一拳挥就而轰然落地,也是象征着恶势力注定落败。
(此处怀疑自己是不是过分解读了……) 嘛,对于观众来说,怎么看这幅画的问题答案,就不必纠缠是否存在正确之说啦。
⑤两场送别的一致 电影里将少爷的告别和古贺老师的告别场景剪辑在一起,都表了同样的寓意:对于现实的反抗,而且这种反抗是以成功告终的。
少爷并不是没有改变什么而离开,古贺她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这种理想化主题的塑造下,作为女性的玛利亚甚至有了自己的声音——
我觉得这句台词真的要酷上天!
(不能讲粗话...) 这是不多见的。
为何说是理想的表达?
单从女性角色来分析,在明治时代,或者说在夏目漱石笔下的女性都是不能完全觉醒的,体现在她们身上的时代局限性仍然十分强,因此说原著更接近与真实的现实,这便是原因之一。
再者就是,少爷的正直战胜了“红衬衫”的虚伪,并且对那个落后的乡下地方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还不是影响到某一个人,而是多个,学生、房东、古贺玛利亚、豪猪等等。
小说里则是更多体现他的失意而归,虽然也有予以“红衬衫”的报复,但悲剧性意味仍深潜其中。
总的来说, 对小说做的删减使得剧情更为流畅,而且紧凑。
但少了一些更为柔软的东西,就是在阿清的情感线上,真的非常喜欢小说里描写阿清的细节,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守护。
电影的改编更倾向于一种理想的圆满,也是人人得以乐见的欢喜结局。
纵使少爷与豪猪落败而逃,但报应不爽,最后他们仍是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也给那个小乡村留下革新的气息,予人对未来新的寄望。
而且看到最后,一个坐在河边的现代女性合上书页,再回去看开头,那个如在朦胧梦境中出现的女子打开书页,“少爷”精神在两种时空的呼应,我理解为,可能寓意着小说家记录下的少爷永不会磨灭在现实的历史的长河中,而是始终勉励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临别时,另一个大概是小说家的房客对少爷的评价
最后房东对少爷说的话(呜哇再也不是阿清的专属台词了)
的确,正义和城市是需要勇气的。
你以为那些勇敢说出来的人比你勇敢多少,其实并没有,或许咬咬牙,暂时放下所谓的担忧,所谓的私心,你的一句话就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别人。
灰色地带的确很舒服,不会像白色的亮出那样有时候亮的刺眼,也不会像暗处那样有时候让你因为伸手不见五指而感到担心。
但是你站在灰色地带也永远不会感受到触碰到真正地光明的舒适感和喜悦。
这本书很好地刻画出人物心理。
以"少爷"的口吻,将内心活动描写得淋漓尽致,以致于让我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愤懑不平。
例如同红衬衫和马屁精一起去钓鱼时,对于他俩的每一次对话,都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让我们推测少爷心理的起伏和波动,来随着情节推动继续读下去。
可以说,对少爷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所以将少爷的性格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但不得不说我跟少爷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也喜欢由着性子来,但是内心还是有股正义感,会为遭受罪恶的人打抱不平。
至少,还有很多人都不敢迈出这一步,去展现自我
一部好剧在于有鲜明的人物个性,记得银魂里面有一集要做“人物刻画得分不分明可以通过背影的剪影来区分”,这部剧做到了。
素直对于一个人的是否是一个人成长中非常宝贵的品质,这个我举双手赞成,特别是老师的这个角色。
换言之,你的一举一动可能会对一个学生的三观产生影响,我想每一个曾经是学生的我们十分能够体会。
学生们今后都会变得素直了吗?
可能会,可能不会。
就像跟在“红衬衫”后面的马屁老师三观真的被感动到,甚至改了吗?
如果知道现实情况的自己得罪了“红衬衫”的后果是开除的话,还能被主角的光环照耀到吗?
‘我觉得很可能不会,现实的情况可能是接下来和“红衬衫”哈腰鞠躬赔礼道歉了之,因为除了野猪老师之外其他的老师应该都还有家庭等现实因素,这些通常会影响甚至操弄自己的价值观判断。
不是不懂,是知道如此处事的后果后的迷茫,看到有弹幕说:“是不是在讽刺日本民族的心口不一,两面三刀”其实何尝是岛国呢?
过了二十,二十五,三十呢,大家身上的棱角还能剩多少呢?
少爷向一道光芒可以照亮很多人,但仅仅是对于学生而言的。
我们其实应该是保护和崇敬少爷这类人的同时,能够包容社会上像其他没有吱声的教师的这一类角色,毕竟不是每个生来就是卫道士,他们的理想不是被淹没了,而是自我封印起来了。
最后我想吐槽的是就是像天朝反腐剧通常的套路反面人物是市长,最终要靠市委书记拨乱反正一样,坏权贵果然还是二号人物啊日本的老师剧基本是用来描述如何给少年们开启理想的,数学老师的nino上的是哲理课,体育老师的nino上的是哲理课,他有明弟弟语文课的锦户亮上的还是哲理课,穿越大半个星球来教书的武士锦户亮上的还是哲学课......ps:准备去啃原著了,能印在日币上面的大能果然名不虚传。
再看这部sp之前,我对夏目漱石的印象停留在最美情话,今晚月色真美。
夏目漱石原著改编,nino演的是新版。
演绎一个超级耿直的男子,他的家里只有一个叫阿清的老佣人。
不管外界的人认为少也怎样一根筋,阿清总会夸奖他觉得个正直爽朗的人。
少爷在阿清的保护下能保留直率的性格成长。
后来,少爷到一个偏远小镇上教书。
结识了小镇上最美的姑娘,学习里则是老狐狸一样的校长,自恋的教导主任,拍马屁的老师,唯一比较正常的老师懦弱的老师和调皮却本性善良的学生。
而少爷的到来打乱了这个平淡的小镇。
他的耿直使他不愿迎合任何一人,最后他离开了,也是带着一身正气。
他从未改变,保持初心。
无论是在温泉池游泳,还是与学生打成一片,还是纠正画,还是最终打向教导主任的那一拳,都体现了他的性格。
这样的一气呵成,让人快意淋漓。
最让人感动地是阿清对少爷的感情,就是那份温柔,保护着少爷那颗本心从未改变。
最后,少爷还是回到阿清身边。
夏目漱石的小说改编,如果排成话剧应该也很棒。
背景是江户时代,最后学生们勇敢地一个一个站起,bgm好燃,但是最后几个站出来的会不会长大后变成在像教务主任发表意见后随声附和的那种人?
片尾没有戏剧性地二宫和也被追回继续当老师或升任教务主任,他走后,教务主任是不是依然作威作福,校长是否依然“我知道了”就啥也不做?去九州的那个老实人才是幸福的吧,是说老实人表面上吃亏最后会享福吗?
二宫和也颜值即正义,帅帅的坏坏的,倒不太像个鲁莽的人。
古田新太在这扮演的角色倒是和《逃避可耻却有用》里面一样,热心正直好似没用对地方,暗搓搓地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别人。
里面还有作者的化身,一个长发怪蜀黍。
本来想给三星的,但看完电影后看了下评论,发现原著是夏目漱石的小说,那就再扣一星。
扣这一星倒不是说电影改编的烂(我没看过原小说),而是说这个电影之所以能得到8.4的高分,必定有“夏目漱石”光环的效果。
这个电影,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主角存在感太低,甚至大过俗套的剧情。
比如,开篇一直在点的主题,就是女仆一直念叨的“为人正直”。
但这个“正直”在影片中的表现很难让人苟同。
比如直接向校长说要辞职,当被恶搞后,直接冲进学生宿舍质问,这些说明了主角正直吗?
这些只让我觉得主角傻,因为他做的这些事缺乏合理的逻辑。
主角没能很好的诠释这个主题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配角太“抢戏”,剧中最大的冲突其实是英语老师和甜品店女店员的爱情,结果主角在这里成了英语老师的人生“导师”,“正直”的执行却由这对恋人来执行了,这大大削弱了主角和主题的联系。
数学老师也有同样的问题,看完电影,你不觉得数学老师更具有“正值”的精神吗?
而主角在数学老师的“衬托”下,宛如保姆怀中的幼儿。
正是配角的出色表现,主角完全丧失了行动力,以至于让观众无法与他共情。
当我看到甜品店的女店员出场时,我就一直在猜,主角到底要通过什么方式来与她产生纠葛,进而推进剧情,没想到的是,主角在这里彻底成了工具人。
最后要说的是反派——教导主任,教导主任作为与主角最直接的对手,结果与主角全都是间接冲突,或者说,在很多问题上,教导主任都不是直接针对主角,这一点也大大降低了主角的存在感。
因此,在看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这电影实在是平淡,而用这样平淡的故事,讲了“正直”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实在是令人乏味。
电影的色调配合故事背景颇具历史感 在一个舒服的调子里向大家娓娓道来一段往事 但完全不会让人感到无聊 反而让人觉得感动又不乏俏皮可爱之处 小小一个办公室也有人间百态 有为权势和金钱溜须拍马者 有为与人处好关系人云亦云者 有仗着权势颠倒黑白表里不一者 但也有一腔热血的少爷和大爷 有人帝大毕业 却远不如阿清嫂这位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得纯粹 遵从内心是件了不起的事 故事发生在松山 让来过这里的人们更有熟悉感 电影从内容到表现手法都很出色 演员阵容强大 并且细节瞩目 送别会的主角最后被冷冷清清一个人丢在角落 其他人不过是借这个场子狂欢一下罢了 谁又真心在送别呢那幅不断被扶正又被摆歪的画 反反复复 但谁又知道看上去正的真的正吗 看上去歪的就一定歪吗 重要的是内容 感觉是一个很好的隐喻 还有那一块五 原来不想收受伪善者的好意 意识到是误会一场时啪地收走这两个硬币 还是让你请我好了 哈哈 最绝的是老板娘给我们可爱nino优惠了五厘 猴孩子们想不到吧wwwww 二宫实力偶像派阿清嫂让我想起家乡的奶奶 在车站目送我远走 就算她没受过教育 但就像阿清嫂一样 把她带到哪里都不会觉得丢人 希望奶奶身体健康!
结尾酣畅淋漓 「明治の女は自分に正直じゃないと」还有那一拳打在伪君子脸上 两个镜头切换自如 绝了 还有那帮终于敢勇敢站出来的猴孩子 还有不再奉承的老师 以及校长那一句 他真的给孩子们树立了好的榜样 引人思考 给人以鼓舞的好作品
看了这部片子以后,第一印象,作为一个在小学里呆了多年的老师,觉得一直替主角捏了一把汗,老觉得他要倒霉了,他做的事太出格,他会穷困潦倒。
幸而故事发展下去,他总是转危为安。
那些学生也看过去蛮听话的,跟老师开的玩笑也很有分寸,一度到了集体对抗老师的燃点,但又都被某种自我控制压了下去。
校长和教导虽说不那么站在老师一边,但至少还会召开民主会议讨论是否处罚学生。
换了我们这儿,老师只会被一干人暗笑没本事,抛下他一个人在那儿与众学生对抗,而学生背后又有奇奇怪怪的家长支持,学生本身又不学无术胡作非为,老师只好用考试成绩或各种冷眼冷遇去压制那些个带头的。
教导主任赤衣狂虽说虚伪,但是这种虚伪算得了什么呢,到处都有啊!
倒是崛田老师仗义直言,与新来的不知底细的同事倾心吐胆地交往,令我觉得震惊,这么单纯。
阿清对少爷这么好,我也老是担心她被不谙世事的少爷给抛弃。
因为他知道了做人的艰难以后,他自顾不暇,而且他知道报恩一说吗?
看不出他有这种对工作的珍惜,对上司的感激……但是,看了诸多评论以后,才知少爷的人生观世界观才是正确的。
我已被污染得不知什么是正义了。
说起来,本村里好多人包括我自己的亲戚得了各种癌症,在煎熬中一个个离世,而村子上游有排放有毒物的工厂,下游近海又新造了垃圾焚烧厂,村子中间也曾有可疑的企业偷偷排污,村民们还认为这也许是以前的人也是得癌症只是医学不发达不知这是癌而已,认为得癌症去世是正常的。
我作为本村少数读过书的人,既没有勇气也没有精力去调查揭发上告。
为了谋生,精神与身体都被牢牢地束缚起来。
就像一锅温水煮着青蛙。
夏目漱石的名作之一“少爷”,没想到竟然有电影版,毫不犹豫看了!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日本综艺,采访“少爷“这个小说的日本的发生地,当地居民都以这本小说引以为豪,但是真实情况是夏目漱石写的那个地方都是不好的,说当地人文不好,不建议居住之类的。
虽然小说很有名,但是真正读过的人不是那么多。
不管怎么说,看完这部电影,算是对这部名小说,有了一个印象,知道大概是讲什么内容。
看完电影就觉得少爷是一个脑瓜子直到不行,而且做坚持做自我的老实人,其他人说什么不管,我认为对的就是对的,说简单一点就是脑子一根筋吧。
算是稀有物种吧。
还有一个感受就是,电影里面的少爷的仆人,老奶奶一直在重复表扬少爷,在一定程度上让少爷有了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心。
反正我是相信表扬教育的,像是正反馈一样,越相信自己越敢做自己。
我确实不喜欢夏目漱石的故事,读过的每一个都不喜欢,这个电影也好弱智^_^
看到50min 看不下去了。。
哈哈 正义感爆棚的大少爷
先开始感觉二宫和也并不适合这个耿直固执的角色,但整体看完其实是我不适合这个少爷的人设和电影的表达能力,得确少爷的性格直爽,品性难得,可本片展现的是这个人毫无智商,就是个愣头青,结尾大家的改变也没有多大感触,尤其是女主跟了草包教师,我都要WTF了!有一些镜头带来的细节小幽默还行。
久负盛名,有点失望
日式死亡诗社
我觉得nino到了六十岁也是一个伶俐的少年。
站在员工的角度说,一个口无遮拦时常顶撞上司的下属,和不分青红皂白就和同事起冲突的员工,说婉转一点就是片子里被重复了无数次的金句:为人正直,品行难得,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情商为负,我虽然不认同职场里面阿谀奉承,但至少也懂得分清场合处理问题,这种情商为负的处理方式,我是真的很难接受;站在教师的角度说,向学生灌输的只要做好被惩罚的觉悟就可以做恶作剧这种观念细思极恐,如果被学生理解为只要做好了被法律严惩的觉悟,犯罪也是被允许的,后果不堪设想,何况学生恶作剧后,采取的是强硬逼迫学生道歉的方式,难道不会引发逆反心态吗。虽然结局是向善的,但给我感觉过于理想化了。
嘴炮加吐槽,还有直率的性格,这位少爷角色太适合nino了。另外,及川光博和山本耕史都演得好,一个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一个是胆小懦弱的受(mei)气(nan)包(zi),加一星。
太合适他了,太合适他了,光是看他演得这么得心应手我都要感动哭了。比前面17岁的谈春更像17岁的少爷。太喜欢。
看完后查了一下,原来是电视特典,我说怎么没什么电影味。简单的剧情,一板一眼的表演,nino在里面也没发挥出来,估计是受电视制作限制。
二狗真适合这个角色啊。
夏目漱石原作在形式上被蒙太奇语言丰富了,内涵方面依然保持了对霓虹金的国民性的深刻描写。四国的一座小学校,几场小风波,少爷拳头揍是教导主任,实际对抗的却是民族的劣根性。
一个正直的人的处世哲学很纯粹:直接,简单,真诚,没有弯弯绕绕。二宫还挺适合这种死脑筋角色的
明治时代的市井浮世卷帙寓言,“为人正直,品行难得”是之于各色人群相处时坚守的不变原则,并终将为之收获应得的尊重。二狗的演技在一众实力派卡司中也毫不逊色,拍摄画面电影质感十足,已超越一部电视SP所承载的制作水准。唯一诟病的还是改编自经典原著的剧情实在羸弱,说教味的小故事太浅显。
爱憎分明的品质在社会中不可或缺,爱憎分明的人能感染身边很多人,可他本人注定在社会里过的苦......ps.夏目漱石什么的一点没看过,主角吃饭真香
这真的是一部电影么,中间怎么还有神奇的感谢页面。简版死亡诗社。
一个人要做到率性而活,好像说不容易也容易。
3.5,挺有趣的,果然,做人要正直啊~
少爷最后没有搞砸!一个为人正直,品行难得的人真的会影响身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