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豆瓣上抒发自己的评论,以往都是在备忘录上随便写几句话。
可能是因为谢飞导演说他也在写豆瓣写影评(年少是在笔记本上写),可能是因为在这个闲暇的周六心情还好(主要是不想做作业),可能是因为“电影”。
小时候便开始看电影,当然属于是无目的地观看,且大部分是在电视上,DVD上,属于是有什么就看什么,什么吸引眼球就看什么,比如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比如谍战片战争片等等。
第一次在影院看电影,应该是初中时候某个周末坐车去看的《哥斯拉》,那时的我连3D眼镜都要靠朋友帮助夹在我自己的眼镜上。
一同去看电影的大概四个人,除我之外他们好像大部分时间都在刷手机打游戏上厕所,现在想一想好像也不是那个电影有多好看,只是觉得应该“看完”。
以前的以前,看完一部影片的第一时间我都会想知道其他人对它的看法,可能是想了解他们想的跟我心中那个模糊的答案是否一样。
直到我的老师禁止这一行为,并让我们每看完一部电影就可以立即写下当时的想法,哪怕几句话也行。
OK,废话就以上三段吧。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首先是一部完整的影片,有剧情一波三折的发展,有明线暗线多线索叙事的设计,有人物的成长转变。
一个热爱电影的少年第一次担任导演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少年是典型的有能力但自卑的性格,用英文记电影笔记,还记了好几本且全都记住了,一直有些黑眼圈看着萎靡不振的样貌普通的“不正常”男主吉恩。
怀揣着电影梦独自一人从玉米地来到大城市靠着一周七天兼职(服务员、工人、甚至spider man)养活自己的娜莉塔,从小收到电影熏陶的庞波,偷偷吃药的亚兰,当然其他人的形象也同样鲜明有力。
几天前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名字是我在搜索韩国电影《小姐》时,它自己就弹了出来。
然后今天刷短视频时发现了,就直接看了。
影片前面最吸引我的是男主弱弱的孤独的气质,然后是独具一格的转场方式(想到了千年女优),然后是拍电影这件事。
戏中戏,电影中所展现的《MEIETER》的拍摄,显然是简化的了好多好多的步骤,真拍起来是挺困难的,还有就是竟然导演一个人剪辑,是我当场就吐血了。
这两个“戏”都比较完整的讲述清楚了各自的表达,且互通之处较多。
比较有意思的是“90分钟”,电影放到最后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还有好莱坞、奥斯卡奖的影射。
这部电影适合全体学习电影的同学观看。
都能小小地感动一下。
在镜头语言、作画、剪辑和配乐上都不错,但剧本和一些情节的细节是硬伤,导致观感上上成为了一部传统的爆米花励志电影。
如果仅是日式画风尚可,大概是脱宅许久的缘故,如果说主角在早期比如剧组宴会时严重缺乏自信的表现算体现他的特立独行与天赋异禀者的怪异,一直到片尾颁奖典礼上依然对倾注自己心血的作品能够获奖紧张到冒汗,有些让人不适了,求制片人追加拍摄的时候土下座更是过于违和。
无论从故事背景的好莱坞,还是镜头、剪辑都贴近电影风格的情况下,主角的形象塑造都让人觉得用力过猛且刻板,在加上剧情上对他的成长过程还是套路化,并没有多么出彩,其本身和成长过程都缺乏魅力与感动。
当然本片的高光时刻也有许多。
比如将剪辑比作战斗的作画表现力就很出色,也算是高燃的片段,还有阿尔卑斯拍摄过程的作画,除了主角外的角色塑造也各有特色,米斯缇娅小姐太对味了(各种意义上)。
关于制片人庞波小姐这个角色,和主角成为鲜明的反差,倒是有很好的搭档感,不谈她拥有天选之子般的优越资源条件,大方活泼性格和识人用人的能力,为吉恩这样内敛的人才提供了展现和闪光的机会。
在现实中,类似制片人的角色有很多,他们或许不像导演和演员那样毁誉加身,更偏向于后台工作,但对于能力与素养的考验一点也不低。
同理还有导演的工作,许多现场拍摄的每一天都是高昂的资金消耗,能够统筹服化道等不同部门有条不紊的完成拍摄任务,同时达到尽量好的艺术效果。
此外,借助本片,首次对电影工业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根据澎湃网作者 季平常 的影评《拍电影哪有如此美好》也认识到这部动画电影中体现的电影制作流程与现实还是有诸多差距。
电影与文字是不同的内容表达形式,但如同剪辑者需要在倾注心血的片段中进行取舍,各种创作乃至生活都需要懂得放弃,保留最重要的部分,这也是一种修行。
对自己而言,内容创作、组织能力、和果敢行事态度,是从这部电影中收获的部分。
我跟大多数给差评的友邻看法可能不大一样,差评的友邻所关注的点其实都蛮雷同,所体现的是对其中价值观的一种关切。
但在我看来,片中貌似崩坏的价值观其实质是融合于,其动画载体本身的特质,以及动画载体自身所特有的表现手法当中的。
具体来说就是:全程“狂奔幻梦”般的情绪,受益于动画自身的虚拟特性,只要具备了动画特有的剪辑运镜技巧,那么即便在叙事上貌似“仿真”,作品自身实质上依然还是会实现一种对个体精神的深层挖掘。
有没有想过?
正是因为是真人电影,《八部半》和《内陆帝国》才需要将自己处理得“七零八落”,来告诉大家自己在拍“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而动画若要达到同样的目的,“动画”及其特有的手法本身的存在,就已经做到了。
所以如果在认识到这一前提下,反过来重新审视该片其内容的话,会发现导演非常清楚地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做到了:这个故事并不是简单地,把一个不可能发生的制片流程用“客观”角度来“欺骗”地展现出来。
而是一直围绕着主角——————里面所有的“环境”当中展现出来的事物,均是带有强烈的主角个人的认识or理解的痕迹在。
因此很显然,所谓作品当中“价值观”的“虚假”特质,实质上是对主角自身精神状态的极致刻画。
体现这种“极致”的,是作品自身体现了,一种对观众与其共情的“放弃倾向”。
对于真人电影来说,其本身就容易令观众“感同身受”。
所以必须大量运用非线性手法等等方式,去实现观众与其的“间离”,来实现观众自身的思考。
然而对于动画来说,其自身本就充斥着“间离”,这是不足以让观众思考的。
因此,和真人电影若在线性叙事下包含着荒诞情节会起到“蛊惑”作用不同,对动画而言,“造梦”反而意味着一种对精神的钻探,是一种更深处的“真实”。
动画相比于真人电影而言,确实是一种“带着铐镣的影像”,但这主要体现在动画完全丢失了“记录真实”的“再现”职能上。
而对于“假想真实”的“精神”职能而言,动画也许可能是一种比真人电影更“自由”的产物。
先夸下画风,很有儿时的感觉,尤其是灵感的幻想和冲击,非常大胆和惊喜。
剧情这块,以动漫讲述电影人的荣光,是有难度的,尽管呈现上可以不受局限,但要做到艺术性的感染观众,离不开创作者的脑洞和用心,换句话说,其必须接受全方位的考验。
至于角色,我很喜欢吉恩和波庞的塑造,一个从能力上实现反差,另一个则在外表上萌翻了……电影诞生的背后极为艰辛,编剧、表演、拍摄、剪辑和服化道,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带来极大的瑕疵,这也是台前幕后者令人尊敬的地方。
以本片为例,用倒叙插入的剪辑手法来展现两位新人的发展过程,释惑和趣味并存……有句台词,大意是指没有青春活力和眼中光芒的人通常会逃避现实,却也在内心构造着世界,且深度和天赋挂钩。
我听到后是极为震撼的,那种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活不下去的孤寂和偏执,远险于在不喜欢的工作中痛苦沉沦……最后,只要找对方向,每个人都是天才吧……
这不是完美满分的电影,但是却也实实在在的打动了我,里面的故事非常理想化,美好得不真实,但是传递出来的感情和道理却非常真挚动人。
其他的年轻人都有双讴歌闪亮青春的眼睛,但是这种满足的人,对事物的干事会很浅显。
幸福是创造的敌人,他们没有成为制作者的资格。
从现实里逃开的人,会在心中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世界,和社会分开的精神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就是一名创造者潜力的大小你是因为什么喜欢上了电影的呢?
你是不是在电影中找到了自我呢?
通过故事,看到了共情、梦想、憧憬与现实,那么吉恩,你的电影里,有你的影子吗?
如果找到了,就把你属于自己的咏叹调融入电影里吧。
那么,你是要通过电影,传递给谁,又要传递怎样的感情呢所谓活着,就是不断的选择,选择了一方,就意味着舍去其他,所以要舍去对话,要舍去友情,要舍去家庭,要舍去生活,为了不放弃,舍去!
这就是,我的,咏叹调重复看了很多遍的镜头,重新编排后仍能够强烈地冲击到我,这部电影告诉我,这就是剪辑的力量
品质、选题、演出都拥有超越的审美和水准,虽然是变相的轻闲版《好莱坞往事》、亦如《白箱》那样讴歌着职人梦,影片自始至终都聚焦在电影人和作品本身,超宅超职人的切入点,回顾近年同题材作品、也只有日本制作方且用动画载体才能充分驾驭了。
GENE的内心世界和成果提炼的过程被近乎无限放大,GENE那双电影镜头般的瞳孔、捕捉到的美丽瞬间是2.35:1的、关键的镜头会让人浑身过电、哪怕本应很无聊的剪辑都有近乎“癫狂”的快乐。
GENE内心的‘放映厅’,象征着所有孤独时如无人陪伴的孩童一般点滴铸造起小世界的我们...
电影上映后的《極上音響上映》活动,重映了剧中重要彩蛋 《爆裂鼓手》和《出租车司机》影片更为大胆的是将《爆裂鼓手》作为剧中剧《MEISTER》的致敬样本,最终呼应指挥家的导演的心声同步、画面串场,更是仿佛和追梦的自己重合,燃到飙泪。
中盘‘半泽直树’阿兰的登场也很有现实的呼应意味。
“幸福感会剥夺创造力”、“不相信直觉的人还能相信什么”、“电影应该在90分钟内完成!
”,波彭小姐的“电影哲学”看似满嘴‘歪理邪说’,却是字字句句直抒胸臆,简直是献给电影宅的情书。
影片台词如是:“内容是不错,但太长了。
”“要求观众付出两小时以上的注意力,在当代的娱乐当中会提高门槛。
”“友情,剪了。
家人,剪了。
生活,剪了。
”“为了不放弃的唯一,剪了。
”这部动画正如台词所讲,剪去现实,剪去苦难,乃至剪去影响事态发展的常识,所有的所有都是为了故事服务。
最后呈现的如梦似幻、既幼稚又完美的作品便是这部九十分钟整的动画影片了。
---“比起用催泪电影让人流泪,还是用搞笑电影让人感动更酷吧。
”早在电影的开头它便告诉了我们它将讲述什么样的故事,诸如此类的对话数不胜数。
它不只是在和吉恩对话,亦是和戏中戏的达尔波特对话,更是在打破第四面墙和你对话。
---归根到底,这是部考验能否对上制作者的电波,一部偏执到极点的影片。
为了展现自己的故事,为了既定的想要的结局,哪怕阉割设定,机械降神也不为过。
这是吉恩、达尔波特和制作者的三重奏。
“电影不是为了观众”,剪去一切‘不必要’的其他,最后上映的那部、这部电影便是他们极端自我的答卷。
给电影人的爽文,剧中剧剧情,很多炫技转场过渡。
对吉恩眼睛的评价,导演忠告说为谁而拍的电影(只给一个人看),电影为谁存在(自己)印象比较深刻(好像都是说教剧情?
)。
这部对电影人的理解是沉溺幻想的孤独之人,有些人可能比较难以接受这种理解,其实比较像黑人叫自己尼哥的那种调侃自嘲的心情,但本质是热爱。
融资直播和得奖这两段真是又爽又土,但很爽。
遗憾的是剪辑狂打字那段确实有点出戏,我想这段戏让主角进入一个幻想世界会更好一点,不真实的剧情只会让电影的说服力下降。
电影我认真看了一下,除去片头和演职员表就是90分钟喔,普通观众或者不知道感受,这可能是经常和剪辑打交道的人才能有的感动,因为电影就是时间的艺术,每一帧都是一个宇宙,需要的功夫和技巧观众都是无法直观看到,最后只能通过“感觉”去侧面接触到导演的功力。
所以最后他强调了这点,我觉得很感动。
关于梦想:1.梦想啊,能让我一想到就浑身细胞都兴奋得乱撞的梦想,是什么啊?
去想明白,我为何要来这人间一趟,用一生的时间,去想明白。
2.“梦想没法生钱”,这样的话掐灭了多少萌芽的奇迹,抱着这样信念的人的一生大概过得安逸却平庸吧。
3.让我回想起,很久之前写给自己的一段话:永远怀揣热忱与梦想,永远热泪盈眶。
关于性格:1.孤独但坚毅的人内心世界是饱满的,和阴翳而猥琐的人完全不同,即使表面看起来状态都比较低和冷。
2.在思想、潮流和技巧都飞速跃进的时代,真诚、质朴、憨厚等等在现在人看来落伍的旧时代残党,我却觉得那么的熠熠生辉。
3.努力向上的人不妨再自信勇敢一些。
关于电影:1.虽然我完全不懂电影创作,但里面的很多观念都让我备受启发,技巧性镜头衔接得也很自然天成。
2.编剧、导演、演员、剪辑、观众等等是一体的,在每个场景下都应该产生共鸣。
3.最后,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第一次看完整部电影呢。
4.这熔铸吉恩全部梦想与成长的最精彩的90分钟,一分钟也不能多,一分钟也不能少,这也是吉恩作为最佳导演的最引以为傲。
5.这部电影拍得真好!
6.真的非常感谢!
「我来这里是为了实现梦想 而不是抛弃梦想」「拜托了,他们拍摄的是一部,让一无所有的人也能够展望梦想的电影啊!
」「你认为电影是为谁而存在的?
你是不是从电影中找到了自我?
你是否在自己的电影里呢?
你究竟想通过电影传达给谁?
又想要传达怎样的情感呢?
」「想要留下什么,便意味着必须舍弃此外的事物。
所谓的活着,便是不停地做出选择,选择了一方,就必须舍弃其他所有。
舍弃,舍弃,为了死死抓住仅剩之物!
」「-那么请问导演,您最喜欢这部作品的哪个部分?
-最喜欢的部分吗?
我最喜欢的是...电影时长为90分钟整」
电影本身运用的拍摄手法以及人物设计都是很不错,剧情上面也颇具新意,各种画风切换我认为不是经费不足,而是为了突出角色。
总之就是将一部动画排成一部真正的电影了,唯一美中不足就是后半段男主赛博朋克风的歌舞有点尬,但是不讨厌,不影响这是一部佳作可以的话我想给9.8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虽然热血到离谱,但真的很好看!!片中片的设定特别有心,很喜欢。
《小妈妈》→《驾驶我的车》→《援助》→《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看片名还以为这是部关于“影迷” 的电影,结果讲述的却是关于“拍电影”的故事。因为个人对电影行业有些了解,不免觉得片中关于“制作电影”的剧情存在虚假成分,好在这是动画片而非真人电影,片中某些夸张热血的桥段于我就不那么违和了,整体观感也还可以。—— 我很久以前就喜欢看电影。虽然一个朋友也没有,但是没关系,因为全世界到处都是还没看过的电影。有个女孩也在,不管是哪家电影院,都会遇到她。但每次一放片尾字幕,她就不见了,所以我没记住她的长相。但我总是在想,那个人是为了什么来看电影的?直到片尾字幕放完,都忘记起身离席,沉醉在电影的世界中,这种感觉她有过吗?这么一想,我就想要自己制作电影。就像我被电影拯救了一样,希望有人看过我的电影能够获得拯救……
虽然有些理想,但这就是酷爱电影的我们
SIFF2021/来听听清水弟弟的声优初演,果然不抱希望的就很好看!虽然故事是热血中二子供向的,但是分镜很厉害的样子,剪辑电影那里好燃。就是不太明白这是发生在什么年代又算哪里的故事?霓虹金写的美国人逐梦好莱坞?但是大家都说日语啊)然后这场是内嵌简中字幕,终于不用忍受字幕机了,观感提升了太多,简直感动!
制作水平还行,就是故事太一般了,甚至过于朴素,如果仅仅当作一部动漫作品来宣扬积极努力拼搏,它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把它当作励志片又太过于浪费时间,因为结局一切已经写好,甚至连跌宕起伏都没有,少数几个片段张力还是足够,能带入,片名很奇怪,一看片名以为是大女主,结果是大男主。
3.5 “电影傻瓜电影”容易显得傻瓜,这部也不例外,过于明确的理想主义光环下的励志童话,戏中戏甚至还有点“金酸莓相”。幸而动画形式上让靠不住脚的内容靠住了,监督在作画分镜的想象力上是有东西的,并没有脱离主流,又展露出自己的独特之处。最后有一场视觉呈现,影院电影在固定时空中控制观众意识流,而观众反向以自身记忆获取主体性,处理得也不错。最棒的当然是,这是一部刚好90分钟的电影。
很俗套 太理想 但是又不影响表达这股热爱电影的快感
别说吉恩的成功来得太容易,他成功的真正方法已经告诉你了。就是真心,豁出一切。
“幸福,是创造的敌人”“和社会分开的精神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就是一名创造者潜力的大小”。很多鸡汤和热血,其实这个并不太好看,但是有一点迷影情怀在里面。但,现实世界的电影可不是这个样子吧?
后面有点俗了。。可惜了
旁波小姐回来了哦!
这种热血中二动漫的故事背景怎么能选在美国呢?特别是名利金钱和阶层圈定的好莱坞。拍电影是一个社会底层挣扎者的梦想和希望,他被一个伯乐相中,和影帝合作,碰巧还有一个过去的朋友在可能丢掉饭碗的压力下给他贷款,这么多巧合才能凑成的故事,发生在哪里都会觉得奇怪,不如虚构一个城市。不过本片给我很大的一个惊喜是过场动画,很有设计感和衔接性。
siff,在电影节上看主题是电影制作过程的片子,自然会吸引我的兴趣。青春热血漫吧,但主角似乎是男导演而非庞波小姐,平行剪辑、动感BGM、大范围的动态镜头、励志口号几个三板斧一用让片子血量蹭蹭往上升,至于真实就别太较真了。前面拍摄居然畅通无阻,剪辑师出身的导演居然在后期剪辑里翻车,后期就他1位,人员配备还没我拍个短片多居然补拍又是众筹又是融资,初出茅庐的小子就获得最佳导演,啧啧,就是玩儿
一星给有意思的转场,一星给蒙太奇的剪辑。剧情真的太弱了
有几句话挺喜欢的。人物和剧情都有点刻板,单薄,简单
拍不好动画电影的人来讲拍电影,连画面都难看
唯一的看点就是一些挺有意思的转场了。理想主义的意淫,这边建议多看看电影制作纪录片呢,记得看再见了所有的福音战士的时候,唯一的感受就是,太痛苦了
会对想从事电影业或银行业但还未入门的朋友产生严重的误导
哈哈哈,剪片子的部分搞得好热血。不得不说,关于拍电影的理想主义,还是挺让人有触动的。不过,戏中戏的那个故事,终究还是个挺俗套的设定,很难相信那种片会获得很高的评价。
画面很美,但还是觉得自己被诈骗了,这根本就是酷爱电影的吉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