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取材于圣经里的经典故事,但导演似乎并不满足单纯的诠释原本的教义,为故事注入新的思想内涵,成就一番人性与信仰之间的苦命挣扎而成为电影区别与圣经故事的闪光点!
电影不仅仅是讲述整个诺亚方舟的故事,只是借圣经故事的名义来表达导演突出信仰与人性之间的权衡!
电影已经背离了宣扬宗教的布依施道,反而着重展现了人类的贪婪与信仰的无情,以刻画两种极端的行为方式来探讨真正意义上的毁灭与新生!
所谓的摧毁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只是片面美好的一种寄托,真正的根源还是来源自人们内心那毫无怜悯之情的思想与过分贪婪的生存动机!
电影里面没有人们想要的所谓的真善美,存在的只是以杀戮换来的生存!
我们不能说电影里面的诺亚是个好人,因为好人不会夺人性命,不会见死不救!
电影里的诺亚只是一个保全家庭不顾一切的守卫者而矣,所谓的先知也只不过是一个听命与盲从于上帝指令的工具罢了!
电影为我们重新打造了一个末世的圣经故事,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为我们讲述上帝安排的这次伟大的任务,而是真实反映了人们对末世环境里的挣扎与抗争!
诺亚也不再是什么正义的化身,反而更多的展现的只是听从上帝命运安排的卫道士!
从电影里我们能够深刻的感受到人类的贪婪与本性,直面的感受与批判上帝之所以要毁灭人类的缘由!
世界已经承受不起人类恣意的毁坏与贪婪,也挽救不了人类那颗永不满足的心!
既然难以拯救人类罪恶的本性,就不如将人类全部毁灭!
我们能够看到导演很刻意很用心的安排这样设置的原意,也明白电影不只是简单的讲故事,导演仿佛就像上帝一样对这样的安排抱有太多的无奈,所以才将人类最丑恶的本性刻画的暴露无遗!
电影批判着人类对罪恶的肆无忌惮的发泄,同时也批判着对宗教盲目的信仰与服从从而变得冷酷无情毫无温情可言!
导演从两个方面为我们探讨了在灵魂深处两个极端思想的人性丑恶,同时也告诫着我们要对自然与世界尊重与爱护!
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想把诺亚方舟这个古老的圣经故事赋予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散发着一种和谐自然的人文主义思想!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话题性太过沉重与压抑,以至于电影有一种让人产生深刻的赎罪与被救赎的思想!
它让我们不断的反思,进而不断的改变与救赎自己的罪恶!
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为我们演绎了一个苦苦挣扎在温情与信仰之间艰难抉择的先知诺亚,也让这个角色开始变得与善良无关,电影的设定似乎就不包含善良这样一个主题,因为诺亚背负的就是一个毁灭全部同类的罪恶!
电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末世救赎的故事,里面只有无情的抗争与挣扎的存活,不管是不是有上帝的指引,一切都与善良无关!
电影里面有太多对宗教过于极端的描述,也违背了伊斯兰教的教义,它有一种诋毁神与先知的寓意与暗示,也让众多信徒难以接受!
而且很多宗教理念过于极端与冷酷,在众多宗教中存在争议与疑问,对宗教信仰也有过于负面的影响与抹黑!
不过整体来说电影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圣经故事,成为了一部有独特思想与内涵的独立电影,从而让电影不再显得过于传统与宗教!
电影特效可谓是气势磅礴恢宏大气,不管是海上漂流还是水淹世界,都有一种让人说不出来的赞叹与惊讶!
不管是末日场景还是人物情感变化的处理,都很真实与巧妙的表现出来!
导演对人类本性最深层次的把握十分到位十分透彻!
只是电影整体感觉有点太过消极太过压抑,尤其是经过罗素克劳的演绎,总让人有一种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的感觉!
不过电影的明星阵容十分强大,众星加盟,星光璀璨!
罗素克劳,安东尼奥霍普金斯,詹妮弗康纳利,艾玛沃森和英国老戏骨雷温斯顿都有不错的表演!
而且对手戏十分抢眼,演技飚到爆!
这是一部很有思想的电影,如果想要探索一下导演深邃的思想内涵,可以值得一看!
相当一般的故事。
我相信人定胜天。
接受不了这种向天妥协的文化。
反派像工业化的中国。
负分。
相当一般的故事。
我相信人定胜天。
接受不了这种向天妥协的文化。
反派像工业化的中国。
负分。
相当一般的故事。
我相信人定胜天。
接受不了这种向天妥协的文化。
反派像工业化的中国。
负分。
相当一般的故事。
我相信人定胜天。
接受不了这种向天妥协的文化。
反派像工业化的中国。
负分。
负分打给故事本身。
电影还是不错的
对于基督教和天主教我的兴趣索然,所以并不能就电影核心内容的深意进行挖掘。
就我所知的是,本片情节上对《圣经》关于诺亚方舟的传说进行了很多戏剧修改,不管如何改动,不能改变的是人类特别是西方文明对自身罪恶的追根寻底的质疑。
如果造物主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类,他是否满意他的创作?
我们是否让他失望?
他是否想要洗牌重来?
这种思虑不曾烦扰东方人的头脑,中国的女娲和印度的佛陀都是为了拯救人类于世间的苦难而呕心沥血,东方文化不曾深刻怀疑过作为人类的我们的存在危机。
从诺亚方舟开始,西方人就没有终止过对自取灭亡的警惕,所以新教徒的美国人们特别喜欢拿世界末日来大做文章,他们不断地以各种形式意淫着人类的毁灭和重建,而这种思路的本源,来自于《圣经》里上帝对人间的惩罚。
电影《普罗米修斯》中,人类痛苦地寻找他的创造者,尔后更加痛苦地发现正是创造者决意毁灭人类。
这种痛苦,和诺亚方舟中诺亚一家的痛苦一样:既然上帝造我们为有思想有情感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为何又要剥夺我们选择的自由?
邪恶的该隐并没有说错,我们是人,有我们的意志,人的命运应该由我们自己掌控。
倘若真的有创世者,他也太久放弃了与他的追随者的沟通。
诺亚绝望地跪在天空下,质问上帝何在。
是做造物主的忠实奴仆终结自己的种族,还是遵循自身被造就的天然意愿拯救人类最后的种子?
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对于现实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是一个杞人忧天庸人自扰的谬论。
何苦这样烦扰自个儿呢?
放着老婆孩子热炕头挣钱吃饭的好日子不过,去想这种有的没的东西。
哈哈…… 这就是缺乏反思的东方与一直在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西方本质的差别。
净空法师一直在讲末法时代的到来,人心不古、灾难重重,地球在失去原有的平衡。
人是恶的,也是善的,让自然决定我们的去与留。
倘若真的有万能的造物主,人类的烦恼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们存在,仅仅因为我们存在,对于地球和宇宙来说,没有意义,没有利益,没有差别。
是我们自己想太多了,也把自个儿看的太重要了。
作为历史类型片的一个组成部分,带有宗教色彩的影片历来都不太受待见,尤其是与基督教(天主教)相关的电影很容易与教义发生冲突,以致在上映发行过程中遇到各种掣肘。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马丁·斯科塞斯的《基督最后的诱惑》,曾因刻画耶稣人性真实的一面而被宗教人士批为亵渎圣典,在多个国家遭到禁播。
具有相似遭遇的还有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从立项到拍摄再到公映,其间也是步履维艰。
不过与以上两部涉及「耶稣基督」的影片不同,虽然同样出自《圣经》,但「诺亚方舟」这样的题材显然要宽松得多。
在《圣经》中,诺亚只是个「义人」,同耶稣这样的「救世主」难以相提并论,因此只要别改编得太荒腔走板,便不会受到什么非难。
「诺亚方舟」的故事在《圣经》中所占的篇幅其实很短,大致是从《创世纪》的第六章(THE WICKEDNESS OF HUMANKIND)到第八章(THE FLOOD SUBSIDED),寥寥数语,内容也很简单。
唯一值得提醒的是,在《圣经》中记载能够进入方舟的动物并非以讹传讹的每种一对,而是分为洁净与不洁净两类,前者(包括禽类)可以有七对,而后者只能有一对。
应该说,这个故事的粗线条给了编导很大的创作空间,然而相应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把一个情节简单到乏味的故事编得丰润圆满,这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导演达诺·阿罗诺夫斯基绝非籍籍无名的鼠辈,《梦之安魂曲》、《摔角王》、《黑天鹅》都是名噪一时的经典作品,不过在这部《诺亚方舟:创世之旅》中却未能让观众看到任何惊喜。
在本片中,达诺为了增加戏剧冲突以及拓宽故事的深度,加入了几个虚构人物(土八该隐、伊拉等),并且植入了关于人性救赎和家庭亲情的内涵。
遗憾的是,由于剧本和技术方面的硬伤,使得这部影片既难以表现出洪荒时代大灾难的史诗气质,在情节上也显得生硬造作,而着力打造的内涵方面更是充满了说教的意味。
受限于资金,影片在特效上的粗鄙是显而易见的。
俗话说「花多少钱办多少事」,现在1.25亿美元的成本很难制作出拿得上台面的特效,同样是讲洪灾的灾难片,2009年那部《2012》的成本就已经达到了2亿。
如果说技术领域的缺憾是编导无法左右的话,那么在剧本上达诺就有点难辞其咎了。
最致命的一点就是影片在可有可无的段落花去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前面几乎三分之二的部分中都在时不时地整些有的没的,反而忽略了在人物塑造上的精益求精,除了男主诺亚,其他角色都相当酱油,真为安东尼·霍普金斯感到可惜。
反观最后的高潮部分,由于缺乏有序的情节铺垫和情感累积,人物的选择和行为动机显得仓促而突兀,予人草草了事的感觉。
自二十一世纪以降,大多数历史片或者史诗片都走入了「大资本制作、重电脑特效」的窠臼,原本应该具有叙事性特征完全被各种奇观化视效所取代,娱乐性成为了制作方考量的第一要素。
在这种情况下,历史片的人文内涵以及角色的神性气质逐渐消散殆尽,跌入了人物故事与影音特效本末倒置的深渊。
而这部《诺亚方舟:创世之旅》不仅没有动人的故事和人物,在视听方面亦丝毫不具竞争力,虽然在票房上收获颇丰,但终究难掩平庸的实质,只能沦为沧海一粟。
这个故事作为神话寓言我还蛮接受,走写实路线就完全让我反感它的三观,即便最后落脚点放到个人选择还算不错。
单说电影,时间飞逝和讲故事等段落很迷幻很达伦,但主体故事的表达方式太平庸了蛮荒大地上,人类恶贯满盈。
造物主决心以一场无尽豪雨,让一切罪恶及人类从此淹没;唯有受命于天的挪亚才可独善其身。
正当争分夺秒打造方舟求生之际,挪亚儿子Shem和Ham却同为恋上养女Ila 而兄弟反目。
Ham不惜阴谋勾结挪亚家族的世仇Akkad。
为争夺方舟和逃出生天的唯一机会,Akkad、Ham和冥顽不灵的罪人向挪亚发动洪荒灭世前的最后激战…
观看影片是令人矛盾的。
当然了,一如既往,宗教层面向来不是自己的关注重点,毕竟“上帝已死在失火的天堂,只有温情的太阳才能照耀大地——米兰·昆德拉”同样在昆德拉看来: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发明的“电影”并非天生自然的“艺术”,毋宁说这是一种“让人得以捕捉、呈现视觉影像,并且保存、做成档案的技术”。
这种新的技术直接导致了两种结果,第一,让人变笨的主要行动者,第二,全球性偷窥行为的行动者。
电影,从此也分道扬镳,一种是“作为艺术的影片”,另一种是“作为技术的影片”,且前者的重要性远低于后者,如果我们够老实的话。
在几乎每一次作为艺术的影片与作为让人变笨的行动者的影片之间直接交锋,结果前者都毫无悬念的败阵了。
这不单单指此片的剪辑权利、商业收益、大众评论……同时也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Darren Aronofsky自己内心挣扎的交战的结果。
影片冥冥中拥有着真正史诗级别的胸襟与B格,但总还是没能让人觉得拥有进入影史的综合质感,看来在早期几部神作之后,金狮与奥斯卡的“恩惠”显然令其还是迷失过程之中,不过还好看到了他回神的迹象。
让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来拍一部圣经的故事,备受争议在情理之中,其实这部电影的问题不在于宗教人士的愤怒,就电影来说,达论·阿伦诺夫斯基这次做的格外保守,除了尝试用宇宙诞生的科学性影像和创世说交融外,看不到导演一贯犀利的解读。
影片开场像一部代入了现代环保观念的影片,诺亚的使命是保全无罪的动物,让堕落的人类彻底消失,从某种角度讲,我特别能理解诺亚不辱使命大义灭亲的精神动力,人类对地球数百万物种的生存绝非“善事”。
但是在这个时代,这种命题还特别敏感,搞不好就从不尊重基督徒的骂名变成“反人类”的恶名。
所以拍出过《π》、《梦之安魂曲》、《黑天鹅》的阿伦诺夫斯基在好莱坞的势力下,终于抬头45度迎接阳光了,影片到后来没动物什么事了,变成了常规的意义上的人性的仁慈和宽恕,让一部史诗大片变成了一部家庭伦理迷你剧。
诺亚一家人逃离故土,因为他看见一朵凭空开放的花和未来水世界的梦。
去一座极高的山上,寻找诺亚的祖父,希望得到逃脱灾难的启示。
大洪水隐喻着人类当前的生态灾难和自我困境,人类的贪婪造成了动物的灭绝和生态的失衡,人类的仇视导致自相隔阂和残杀。
在巨人的帮助下,诺亚开始建造方舟,方舟带着世界上幸存的动物们,接受洪水的考验,驶向新的世界。
动物们成双成对的来了,安静有序地沉睡在方舟里。
只有人类依然带着仇恨和敌对,一方为了生,一方为了死,自伤残杀。
当灾难来时,不仅在外界,人心其实也是善恶的角力场。
正直,善良,勇敢,将对抗贪婪,邪恶和胆怯。
暴雨落下,洪灾来临,石巨人回归天堂,人类的战场被洪水淹没。
此片的深刻之处在于没有将诺亚塑造成一个完人,为了保护家人,他见死不救,心如铁石。
为了完成神的使命,他甚至不惜要杀害自己的孙女。
此片演绎了圣经中创世纪的故事。
上帝创造世界,但因为人类在伊甸园犯下原罪而借大洪水灭绝人类。
为了消除原罪,为了维持上帝对人类的终极审判,诺亚决定不再繁衍后代,在世界中清除人类的存在。
圣经中,诺亚方舟是人类的一个避难所,而此片中,诺亚方舟则是诺亚一家人自我终结地方。
正因为有了人类,世界才变得充满罪恶和痛苦,无数动物和地球生态都饱受灾难。
因此诺亚一心要终结人类的存在。
电影的主要冲突,是该像诺亚那样相信神的旨意,清除人类的罪孽?
还是像国王那样相信人的力量,继续为所欲为?
在激烈的搏斗后,国王死了,伊娜生出了两个女孩,成为诺亚猎杀的目标。
但诺亚没有执行神的使命,是爱重新唤醒了他的人性,方舟靠岸,生命又在新的大陆上重新开始了。
神不仅给了人类自我灭绝的使命,也给了人类重新开始的选择。
选择向善,选择与自然和谐相处,选择对世界对同类的仁慈,选择爱,选择和解与赎罪。
诺亚与神和解,不再秉持着神残酷的使命,而是接受神温柔的选择,在荒凉的上古大陆上,在洪水退去的丰饶的土地上,播下人性的种子,收获着繁盛和希望。
人类自此生生不息,充满光明。
这是罗素克劳和珍妮弗康纳利继《美丽心灵》的又一次精彩合作。
此片借圣经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与世界相处,怎样与同类相处,怎样与自我相处。
我们应该秉持人性的光明,与同类和自然和谐共生,从而为子孙留下一个充满希望的美丽未来。
此片获第72届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提名。
《诺亚》本片源自诺亚方舟的故事,讲述的就是现在的人类终其根本都是失散多年的亲兄妹,所以为了避免基因方面问题,大家都放弃结婚生子这档子事吧。
玩笑,回归正题。
我搁置达伦最后一部影片这么久是看豆瓣评分才5.7,不想自己失望,今天没网没闭路,只有看它,看完之后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这么低的评分。
首先,达伦看似在给我们讲述一个应该是基督教(?
不知道,信仰不在这方面)的神话故事,其实是通过一个既有的故事去阐述他擅长的关于人性方面的理论。
我认为主要这几个角色其实代表着人原有的七宗罪,即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及色欲。
主角诺亚代表傲慢:傲慢的认为他作为造物者的选民,可以代表造物者决定人类这一物种的存亡延续,即便在他得知儿媳妇怀孕然后造物者停止灭世大雨代表原谅了现存所有物种仍然傲慢固执的认为他应该代表造物者灭绝人类这一物种;长子闪代表欲望和色欲:欲望是影片中表明的,色欲是因为他延续了人类的繁衍,而且只有他在影片中表明了有隐晦的ooxx;次子含代表了贪婪和嫉妒:贪婪表现在他不断的要求媳妇儿和他相中的姑娘被诺亚放弃后的不忿,嫉妒表现在他偷看长子闪和他媳妇儿亲热和他不断跟诺亚要求媳妇儿的方面;诺亚妻子(忘了名字)表现了贪婪:过分爱孩子和孙女,即便违背诺亚所谓的造物者的意愿;反派代表人物该隐(为啥各个传说该隐都代表反派?
)代表了贪婪、暴食、懒惰、暴怒、嫉妒:反派么,代表的多一些,贪婪是他在得知真的有灭世后的贪生,暴食是贪吃诺亚方舟里面的动物,也暗示人类因为一己私欲导致很多物种灭绝,懒惰是因为他是人类的皇帝就可以什么活都不干,暴怒是得知诺亚拒绝归顺后的不忿,嫉妒是因为造物者不跟他沟通而跟诺亚托梦。
综上所述,这部影片其实只是借了一个神话故事和达伦惯有的涉及信仰方面的表述手法才看起来平淡无奇,这部影片绝对值得深究,光看表面我也会觉得没意思。
而且这是唯一我不反感的大团圆结局,因为它结局的美好是因为第一人类传承了下来,无论盘古开天辟地还是上帝造物,人类传承下来了,所以存在即为道理,对神话故事的美好结局我一般都很赞成,虽然我信仰不是这些。
说到这我不得不提一句作为和达伦相提并论的我大神诺兰的新片《星际穿越》也是大团圆结局,跟这个一对比其实也可以接受,他是对人类未来的美好祝愿,而本片是对人类现在存在的肯定,都是人类发展层面的,好吧,我收回对《星际穿越》大团圆结局的不屑。
回归这部影片,这是达伦评价最次的评分最低的影片,却偏偏是我想说的最多的影片,谈不上推崇,只是十分喜爱,不过细品之后确实不如《梦之安魂曲》一样简单却能触动人心。
综评三星半,本来应该四星,半星扣在赫敏演技和选角方面。
观影之前听了些坏消息:电影公司担心影片会引发宗教人士抵制,剪了若干个版本,安排了几次试映会,均不甚理想,然后才把剪辑权还给导演。
无论是《基督的最后诱惑》,还是《达芬奇密码》或者《天使与魔鬼》,似乎很难做到“交口称赞”。
对于一部脱胎于宗教的电影来说,这样的争议往往并不能带来高票房。
娱乐导向的电视剧需要争议,以此吸引眼球;严肃的电影作品,即便导演再想做到平衡各方口味,依然逃不出“众口难调”这四个字。
在这部影片中,末世的到来,是人类的罪恶所致;在洪水滔天之前的那个夜晚,诺亚潜行到人类聚居的社会,看到了世间的种种丑态和恶相,于是在末日降临之时,他拒绝让其他人登船求生。
诺亚相信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而他是“神选之子”,自当身体力行,完成上天赋予的使命。
虽然这个使命,看起来颇有些残忍。
方舟之外是洪水泛滥,方舟之内一家人围坐听诺亚讲述世界起源,这其中也包括了人类的诞生和繁衍。
以诺亚的理解,人类需要经历一次完全的“重生”,从最初的形态渐渐演化到人形,这是上天交与他的使命,他必须完成。
随后影片着力描述的,是诺亚内心的挣扎。
家庭在左,信仰在右;执念于信念,就要面对家庭的分崩离析。
虽然他的最终选择了家庭,避免了人类的最终灭亡,但是他却无法宽恕自己,登岸后终日借酒消愁。
故事写得严肃,却有些严肃的过分了。
正如烂番茄上一条Topic Critic所言“Rock Transformers",导演试图让整个故事变得合理,但是过于合乎逻辑的安排却让这个故事变得有些戏谑。
石巨人,一日成林,铸成了方舟;治不孕的偏方,推动了后半部分故事的发展;诺亚对于自己的自责,与回归家庭,升华了”救世“的主题。
只是可惜,这一切都有些牵强。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很想去写一个”人“本的诺亚,去除过多的宗教意义;只是这次的命题有些难写,毕竟末世的经历,我辈很难体验。
那种性命攸关的时刻,一个完整的信念,会帮助受难者战胜内心对灾难的恐惧。
或许这也就是,众多描绘了末世与救世的宗教, 能一直存在的原因。
不觉得差啊。撇开宗教的角度不说,剧情不说,一些画面和特效还是很美的。宇宙之初,世界变化什么的好像纪录片我爱那些色彩与辽阔的视野。艾玛姑娘真美。壁花少年长大了有点帅,小时候好像囧子。诺亚吻婴儿的时候还是被感动了(′;ω;`)。配乐还可以。还有,一些逆光剪影的画面简直美惨。
真是浪费了
这是一个为什么要乱伦的故事
四星给那些场景 狗血剧情给跪了
人类重来也还是这个鸟样子啊。。。
上帝:淹了一整个地球的水,抵不过闪的5毫升……细菌、病毒和抗生素的寓言
剧情太拖沓,看睡着了要。
我类个擦,这部电影请看预告片足够了。特效剧情都是坑爹货啊!!!乱七八糟啊啊啊啊啊啊!!!!什么鬼!科幻惊悚灾难和家庭伦理啊,还不如看2012啊!预告片拍得这么让人期待就是看这种狗血和故弄玄虚啊!和宗教有个毛线关系啊!看到大牌我以为我看错了啊!!!看嘛首映不好好在家睡觉啊!
真是记不得是看谁推荐好看的,总之有种被坑的赶脚。
创世主给予了我们选择的机会,而你选择了仁慈与爱,于是人类得以繁衍。❤️ 为爱而生,携爱而行,令人动容。
预告太欺骗人了!剧情细节乏善可陈,心理角度也不出彩。艾玛的演技能再好点吗。Patti Smiths好棒!
跟《2012》剧情很像,难道天灾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
前四十分钟相当棒,到后面达伦似乎有些撑不住,只能规规矩矩的来了。驾驭这种题材本身就不容易,起码没乱喷狗血,也不乏闪光之处,只能说达伦牺牲掉的不少,争取到的不多。
据说在看的时候我一直在叹气 其实我没有意识。真心基督徒电影 感觉诺亚真的压力好大 面对家庭爱人 还有信仰尖的选择 好艰难 EM我特地来看你诶结果演技真心有点烂 然后 好几个熟面孔 RL演技还是挺好 然后帅!!!真的有矮凳!还以为看错了 0
would somebody let logan lerman fuck emma watson already, jesus christ i dont know how many more of these movie I can deal with!
穿着夹克工装裤和皮靴的诺亚,潮咧
哈哈哈看到那个史前集装箱的时候我很想问2012你还好吗。阿伦诺夫斯基的故事前卫得让人脑洞顿开,可惜诺亚一家人的打打杀杀太像韩剧了。在我以为罗根开始变残的时候他居然又变帅了,不过还是赫敏的那个“壁花少年”...
想象与现实的拼接,荒谬可笑和庄重大气,莫名其妙的感觉贯穿始终,古老寓言故事的全新解读……
喜歡聖經那段故事。故事兩顆星,剩下兩顆星給跟我一起看的人❤
看哭+_+那种咔咔咔式的经典剪辑(请用东北口音念)基本没有了,要是不说看不大出来是达伦的电影。可是能感觉到他的作品一直都深沉而纯真。爱你哦爱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