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人轻物——对生命个体饱含深情的王全安《纺织姑娘》是导演王全安2010年的影片,获得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上一部是多年前的柏林获奖影片《图雅的婚事》。
导演在《纺织姑娘》中讲述的并不是一个大病摧垮一个家庭这样一个医疗体系的不足,而是一名普通女性在巨大困难面前自己对理想的坚持。
从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都是女性作为视觉焦点,都诉说了女性在困境中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体现了导演对于他们的理解和深深同情。
这与国内其他“勇猛”导演(主要是贾樟柯)的宏大角度不同,我们看不到对于社会残酷环境的反映与揭露。
导演王全安一头扎在社会人群中,对群众的贫苦生活给予仰视的角度,报以同情。
这也是导演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实际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说,面对强大的一个充满惯性慢慢向前翻滚的巨轮,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看清巨轮的结构,我们也真的没有一点力量与之抗衡,甚至发出一声呐喊。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环境,我们总要产生疑惑:为什么我们生活的这样难,导演没有讲述这个问题。
影片叙事整体上整洁工整,但戏剧化的情节,降低了影片的感染力。
血癌的这个特定情节,本身就不具有普遍性,定位普通纺织女工的不普通遭遇,让故事从一开始就呈现了戏剧化,这与图雅的婚事是有很大相似的。
主线和中心都是女主人公,丈夫和情人的在全片中占比重很低,显示这两个人物在女主人公的生命线中的地位,情人是浪漫、理想、自由的一个代表,丈夫是现实、残酷的一个代表。
这种全部重心压在一个女性个体身上的安排,直接的结果就是给女主角很大的一个施展舞台及其同时带来的全部压力。
观众更多的关注都在女主角身上,这让女主角的无助被放大,镜头变得“主观”,环境的根本影响被冲淡,影片笼统的提到了“失业”这个直接结果,却没有继续分析其他的社会原因,因为情节本身的不普遍,让其他情节看起来都不重要。
两个男人的性格变得比较模糊,仍旧相互挂念的情人沉稳异常,没有什么让人惊喜的表示,让人看不出昔日的风采;不爱的丈夫压抑着内心无可宣泄的愤怒也少言寡语,最后却非常“不合理”的卖了房子为她进行无意义的治疗,虽然这显然比有感应的情人在时空另一边拉出充满幽怨感情的“纺织姑娘”要温暖的多,让看似没有轻重的两个男主人公有了一丝倾斜,但这显得是道德上的最重需要更多一些。
纺织姑娘们去歌厅陪舞赚钱看上去是对当时环境的一个揭露和讽刺,但是回避了陪舞的主体和当时其他整体环境的交代,不够代表当时时代的变迁,和洗澡一样,是为了触动观众感官的两次“现实主义描写”,是影片“漂亮”的又不会触动当权审查的两件泳衣。
导演对于时空的对比非常熟练,影片唯一明亮整洁有生命气息的场所竟然是宣布死亡信息的医生办公室。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女主角在铁道工作者追逐下的小跑,节奏欢快,女主人公第一次自然流露出的微笑,导演把唯一非正常时间顺序情节剪辑在这里,给观众一个小意外,把影片沉重的基调在结尾挑破。
镜头语言方面很古典很美,影片绝大多数采用了手持摄影方式,强化纪实感觉,空镜头和长镜头的使用,让本片的文艺气息愈发浓厚,自然光的熟练使用(非常明显的就是结尾情人在厨房的灯光下拉手风琴),既增加了真实感,也显示了卢茨摄影的强大功力和追求,但这些手段都关于偏向对美学和艺术流派讲究,纺织厂除了追求视觉美感的几个广角镜头(车间震撼的纺织机几何构图,室外空旷的排演场),没有给人留下更多的印象,苏制、共和国时代的印记等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当然主要精力都是去洗澡了。
部分地方细节处理有进有出,细致的地方:韩国留学生的拍照一场:第一次快门是尴尬回避的女主角,第二次快门是觉得过意不去的弄了弄头发的女主角,但是,邮寄给女主角的是稍好的第二张,寄给情人的是残酷的第一张。
这反映了路人甲的主观逻辑选择,两次快门下的女主角都没有笑,这是符合女主人公的实际心态的;不细致的地方:与情人吃涮羊肉的饭馆里,听不到邻桌的声音,这与影片的纪实风格不符。
影片沉重的风格贯穿始终,唯一的幽默在“北戴河一日游”这个情节。
一个镜头:一群穿着羽绒服人呆呆的看着眼前的景象面无表情、一脸茫然,切一个反打:原来大家站在海边,然后导游举着旗子从镜头右上角进入,有很强的仪式感,仿佛一个牧羊人,来到她一群迷茫的羊群面前,然后说去玩吧,这里是著名的草场(虽然这个季节什么也不长),半个小时后我带你们走,大家一哄而散。
这与《图雅的婚事》中的相亲队伍的黑色幽默风格非常相似。
结尾的演职人员表中播放的俄语“纺织姑娘”非常好听,不应错过。
通过王全安这部影片,我们感受到了导演在讲述庞大社会机器下的弱小女性个体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叙事结构上的精练手法和个人特色,但同时也发现这种“人文关怀”在残酷的社会环境前的苍白与无力,于此,我们会再次想到鲁迅“发现医术并不能救人”的残酷现实。
买纺织姑娘来看,完全是冲着语焉不详的简介,幻想着一个女人在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刻,与其一直思念的男人相见,虽然隐忍但终能释怀,然后回到现实,重新发现自己、审视自己,涅磐新生的故事。
但看到一半我就发现自己彻底错误,所有的人物都很压抑,无力。
赵鲁寒无力怀念,无力激情;胡小光无力承担,无力发泄;甚至李丽,面对爱人也无法有一丝哪怕是短暂的,毫无负担的浪漫。
整个影片里,唯一鲜亮的是李丽红色的围巾和铁路边的笑容,唯一有力的则是她的痛哭。
命运能对人的折磨不过如此,心里都已没有了波澜。
人只能在某一时间点,或者某一阶段,可能对一些事情真正释怀,然而过了这个节点,生命的发展又把我们带向未知的方向,心中的焦虑与不满也会慢慢滋长。
从这点说,死亡,对于自觉这辈子过得不值的李丽来说反而是种解脱,所以,很多人并不怕死,因为即使痛苦也短暂,但很多人怕生,因为有无尽的难奈,还有那些身体与自己心灵孤独相伴的夜晚。
1,余男、郝蕾和秦海璐是最爱的女演员了(也提到郝蕾和秦海璐,我称之为“躺枪爱”——提到别人的时候,总能想到他或他们的一种爱。
) 2,我要说,余男真好看。
1999,王全安拍了《月蚀》,2009他拍了这部《纺织姑娘》,主演都是余男和程正武。
这是10年整一回吗?
3,又是讲的血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然后医生自取的“难治性贫血”这名也怪有意思的。
),去年徐峥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也是讲的这个病。
4,女警,女护士,纺织女工。
5,这可能是余男拍电影笑得最多的一次。
那么真实好看的笑,让我想她那年一定常遇见了好事儿。
另外,好演员最懂得以喜形表哀情了。
6,方言拍的片普遍比普通话拍的好看。
7,169的余男跳舞真的不咋地,应该不是假装动作青涩,而是真的就不咋地,哈哈!
8,程正武和医生都演得相当好。
那眼神真诚、有度。
9,一个简单的故事,没有伦理争论,没有狗血剧情,却让人愿意记住。
在看简介时我以为这会是部非常压抑苍凉的电影,没想到却这么的温柔。
导演缓缓的为我们拉开帷幕,克制的讲述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李丽是个纺织工人,在快倒闭的工厂里做着枯燥重复的工作,丈夫已经下岗了,在菜市场卖鱼,是一个不善言辞没什么表情木讷的男人。
他们有个儿子,在学钢琴。
然而有一天,李丽被查出来血癌,噩耗就这么降临在这个平凡清苦的家庭。
没有歇斯底里,没有悲痛欲绝,他们依然按着以前的节奏过着乏味重复的生活。
对自己的遭遇只字不提,即使偶尔的哭泣都是无声的,独自的。
李丽决定自杀,她买了个平时难得买的粉红色蛋糕,打开煤气,在蛋糕里放上安眠药,一口一口面无表情的吃。
但提前回来的儿子让她中止。
她在儿子的钢琴声中痛哭,不知道是为自己无法解脱而痛苦,还是侥幸活下来的百感交集。
她决定用生命最后几个月时间去找年轻时的情人,去质问他为什么寄出去上百封信却没有一封被回复,去解开这个困扰她每一天的心结。
而那个已经苍老的男人说:“我一封都没收到。
”
“怎么可能呢?
”李丽质问。
怎么可能呢,我寄出去上百封信,我对你的所有情爱,我因此赌气嫁给了我不爱的男人,我甚至直到父母死都在怨恨他们。
怎么可能呢,我这些年所有的决定,却只是命运的阴差阳错导致。
可是生命无法重来,我也即将死亡,我除了默默咽下这苦果,什么都做不到。
一起去看了北戴河的海后,李丽悄无声息的离开了,留下男人在空空的旅馆房间站立许久。
他从杂物里找出十年未动过的手风琴,在无人的客厅拉起《纺织姑娘》。
她回家,在火凤凰昏暗的灯下跳舞,仿佛在燃烧自己最后的生命力。
她终于还是倒下。
在知道丈夫卖掉房子来救她时,这段因为赌气的婚姻终于和解了。
她在进手术室时伸向丈夫的手,被紧紧回握。
然而李丽还是去世了,在新年的第一场烟火之前。
她的灵魂缓缓起身,抚摸为她守夜的丈夫的头,走到窗边,沉默的看烟火。
王全安的这部低成本电影硬刚生死,也难得记录了世纪之交下岗潮倒闭潮给工人阶级留下的创伤。
下岗女工一抹泪,转身走进了夜总会,中间一句忘了,最后一句是呸,那是万恶的旧社会。
影片也有对六七十年代遗留下来的破败的老国企民族志式的记录,破败的厂房和机器,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工资,唯一温暖的就是工厂的合唱队,那些旧苏联的歌曲和带来无限遐想的手风琴,当然也还有集体的淋浴房。
但影片最难得的仍是正面硬刚一个女工的生死。
李丽患了急性白血病并知道了病情,丈夫早已下岗,工厂即将倒闭,这外在的困难压得他们走投无路,最终只好卖房。
从内在来说,李丽该何去何从?
生命还剩下三个月该如何去过?
她去了趟北京,找到初恋对象,她要了却心中的结,然后又一起去了趟男友在她心中种下的有大海的北戴河,那是生活在别处,是理想之国。
望弃卧轨自杀后李丽回家,厂子已经倒闭,李丽和女工们只能结伴去做舞女💃赚钱,丈夫们集体在外面等候。
最终李丽在医院里痛苦的撕抓着喉咙,切管手术不久就在昏迷中去世。
她灵魂起身,安抚着病床前沉睡的丈夫,站在窗前看着新年的焰火燃放,她或许能听到远在北京的旧恋人重新拉响的手风琴。
李丽和纺织女工的时代过去了,国企的共和国翻页了,手风琴偶尔唤回一点回忆。
然而如同李丽说的,她们这一辈子活的不好,不快乐,然而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唯一能做出的表情是撕扯着喉咙,无声的哀鸣,痛不欲生。
笑傲江湖一书中,衡山派刘正风与魔教长老曲洋因为音乐相识相知,结为好友,结果却惹上杀身之祸,二人同奏一曲《笑傲江湖曲》之后结伴而死。
这一段典故,大家应该都知道的。
二人在逝世之前论及好曲子的标准,是这样说的:莫大先生奏胡琴一味凄苦,曲调又是尽量往哀伤的路子上走,引人下泪,未免太也俗气,而好曲子讲究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这个哀而不伤,就是《纺织姑娘》给我的感受了。
这不光光是一个凄苦的等死的故事。
死寂的车间里那一排排再也无人问津的机器,集体失业的纺织姑娘们在风雪中的礼堂里高歌,忍者神龟们有说有笑的送老婆们去上班,还唱起了歌,《纺织姑娘》不断的响起来,片尾苏联红军歌舞团的演奏...... 这一幅幅场景展现了转轨期间一群普通人的生活,却又是那么的悲壮,或者是生命的壮美吧!想起了东非的角马迁移,老弱或年轻的生命有的在迁移中死去,而其他的或新的生命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片尾女主死而复生,沿着铁轨快乐的飞奔,或许也是此意吧。
几十年过去了,新的体制下,年轻的纺织女工的生活幸福多了吧
这次王全安把镜头对准了中国转型期的一个纺织厂女工。
在生命垂危之际,她决定去北京看一眼老情人。
《纺织姑娘》几乎可以看做是《团圆》的练笔,同样是关于生命中的一个情感缺憾。
那些熟稔的固定机位和长镜头,以及朴实低调的自然光,以非奇观的视角展示了一个被病痛和生计剥夺了尊严的女人,如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去追随心中的那一点点坚持。
和《团圆》一样,故事的主人公试图在几十年之后,倔强地回到过去,要一个答案。
纵使山河破碎,物是人非,故人容颜已改。
王全安的电影里,充满了这样一个个刻舟求剑的小人物。
善于刻画时代与人物关系的导演,最先当然会想到贾樟柯。
相比之下,贾樟柯电影里总是塞满了各种高屋建瓴的符号,而他故事里的人物大多以边缘人的身份去背负起整个时代的茫然。
而《纺织姑娘》里的李莉,只为了却私心,踏遍万水千山,去圆一个多年的遗憾。
这使得王全安对他的人物,总有一种温柔的平视。
他不同情,也不煽情,只是不疾不徐地为你呈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再从这个人生活的无数个切片里,拼凑出属于那个时代的韵味。
偌大的纺织厂里,纺织机器在跳着机械的舞蹈;空旷的主席台上,合唱团伴着风琴声一遍一遍唱着前苏联的老歌;热气腾腾的公共澡堂里,不再年轻的纺织女工们光着身子,正在老去的身体也不能带走她们仍旧雀跃的心……是这样的一个集体,在滚滚的时代车轮中,仍然站成拒绝的姿态,固执而习惯性地操弄着旧机器,遵循着旧制度,活在过时的光景中。
当倒闭成为必然,下岗成为现实,集体外出仍然是他们的惯性动作,于是有了冰天雪地里几个男人用单车载着老婆去火凤凰的场景:他们的老婆去舞厅陪人跳舞,跳一个可以挣五块钱。
而他们自己只能把单车停在舞厅门口,等待着各自的女人跳完以后,从陌生男人的怀抱里回来——男人的尊严在难以为继的生活面前,早已置换为苦涩的插科打诨。
除却那层表皮的笑料,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情。
当李莉在舞厅里和人起了冲突,男人们一窝蜂涌进了舞厅。
这个让人哑然失笑的瞬间,无比精准地描摹出了昔日的“领导阶层”如今所面临的末路与困境:工人阶级被打倒在街头,谈尊严更像是一种奢侈,而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原貌。
除了工业时代下纺织工人对集体主义的凝视与眷恋,王全安也拍出了东方人表达感情的隐忍含蓄,它们们在王全安的镜头下都有一种妥帖而精确的描述。
在《团圆》中,年逾古稀的老刘和玉娥,相见时没有一个拥抱,李莉和她的初恋情人亦然。
再汹涌的感情都被按捺得不动声色。
于是导演迂回地拍着东方人的餐桌,在这里,摄影机看到了中国传统的人情之美。
它是《团圆》里玉娥给老刘的接风宴,是老刘为老陆做的“佛跳墙”,它是《纺织姑娘》里沉默寡言的老胡给李莉做的一大锅鱼,也是李莉和旧情人再次相聚时吃的热腾腾的火锅。
吃火锅时,摄影机隔着玻璃拍着这对旧日恋人,玻璃上斑驳的霓虹光影,映射出他们同样斑驳的内心。
当摄影机悄悄从火锅店外移到店内,这对昔日恋人之间多年未见的隔阂也渐渐被氤氲的温情所替代。
王全安的电影常常被公认为是探讨女性主体意识的典范。
无论是《团圆》还是《纺织姑娘》,故事里都有一个行将就木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多年来无法解开的心结,和一个踏遍万水千山始终要见的人。
老年的玉娥和中年的李莉一样,阴差阳错嫁给了一个不爱的人。
于是他们自认为对现在的家庭没有感情,所以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要任性而为,遵从本心。
但或许,这种主体意识中也包含了某种人性的执拗和自我美化,甚至也可能给身边的人也会带来某种伤害。
在故事的最后,《团圆》里的老刘没能带走玉娥,《纺织姑娘》里的李莉也只能与旧情人不告而别。
玉娥最终发现老伴无法离开自己,他故作豪爽的成全下是一颗破碎和叫屈的心;李莉发现旧情人早已成家,还有一个七岁的女儿。
而在自己病重时,医生虽然给出放弃治疗的建议,丈夫却仍然固执地变卖了房子,为她治病。
她们曾经以为自己活在无爱的世界,曾经以为自己真的可以抛下一切。
曾经缺憾的爱情,丰富了她们的生命,也耗尽了她们的生命。
如风般的美丽女子,最终也得服从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节律。
他们将记忆中的爱情粉饰得太过美好,以至于让自己的追求有一种奋不顾身的悲壮。
他们并不明白,这样的自由更像是自私的变种,而理想不过是偏执的代名词。
因为《团圆》里大时代刻下的一个政治伤痕,或《纺织姑娘》中李莉年轻时的争强好胜,女主人公们不得不生活在一种隐痛和遗憾中,并由此幻想错过的岁月里有她们最好的爱情。
这是人性深处那一点止不住的喧哗与骚动,令她们与理想人格无缘。
她们用这种自以为是的一往情深和身不由己,来逃避生活的平庸和无爱。
王全安恰如其分而不带道德批判地描摹着这一种情绪。
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李莉曾经有过两次主动求死的经历。
第一次开煤气、吃药,被回家的儿子打断。
儿子唤醒了她身体深处作为一位母亲的“母性“意识与“母爱”的本能;第二次在告别旧情人后,她卧倒在铁轨上,最终在隆隆的火车轰鸣声中抱成一团,狼狈地活了下来。
从铁轨上匆匆逃离时,在车站工作的老头儿举着小旗子,在身后骂骂咧咧地追赶着李莉,她惊慌失措地向前跑呀跑,表情从惊恐转化为不安,又从不安转化为自嘲而开怀的笑。
或许是在那一刻起,她看破了执著的无用,造化的弄人。
或许是在那一刻,她决定去接受命运,包括命运里所有无法挽回的错失与缺憾。
最终,在旧情人《纺织姑娘》的琴声里,李莉停止了呼吸。
这首前苏联歌曲是李莉青春时代的写照,也是一种时代情愫消亡的记忆。
随之而去的,是一个国营厂时代的垮塌。
王全安是一个如此冷静的记录者,无论是描摹大时代的消逝,还是小家庭的创痛,他都有一种冷静旁观的克制,从未激起猛烈的煽情。
在东方人内敛含蓄的情绪表达中,似乎只有女主人公在独自经历这种创伤。
她看到这种代价,也最终认可这种代价。
至于那百十封寄给初恋的信,谁知道它们被风吹到了哪里。
或许就像海子那首美丽又哀愁的《历史》,写尽了时光匆匆,岁月蹉跎:公元前我们都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谁见过,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
该片讲述了李丽在一间濒临倒闭的纺织工厂工作,日日过着重复而平静的生活,工作、照顾丈夫和孩子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突然一日,李丽被查出患有绝症,余下的生命变得弥足珍贵,李丽决定去北京寻找自己的初恋男友赵鲁寒,了却自己最后的心结。
两人终于在北京见面,李丽问赵鲁寒为何当年从西安调往北京后就杳无音信,而自己连续两年寄出的长信也始终没有回复。
赵鲁寒听后十分震惊,表示自己一封信也没收到过,也因此结婚。
李丽回到了西安,发现丈夫正四处筹钱给她治病,李丽作出了最后的选择……既然孩子的命运已经注定,或者说李丽自己已无法把握,那么在有限的时光里,她所能做的只有再重温一次初恋情怀了。
于是,她动身去北京,找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
这是她真正的爱,也是她唯一爱过的人,相比较而言,她现在的丈夫只能是一个合法同居者。
在最后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了李丽在卧轨自杀未遂后,被铁道工人追赶,追着追着自己到笑了起来,她为什么而笑,她临死之前大概没有了什么痛苦,该做的都做了,该见的都见了。
纺织姑娘》是王全安夹在《图雅的婚事》与《团圆》之间的作品,三部都是在国际上获大奖的作品。
但不同于其他两部载誉而归后的高知名度,《纺织姑娘》被提到的机会很少。
影片的国内是准许上映的,但也只是小范围点映而已,片中女纺织工人集体裸浴的片段能通过光 腚总局的审查还是说明了导演的强势,多年前《疯狂的代价》片头中伍宇娟和妹妹隔着玻璃的洗澡的片段也通过审查了,想想也很奇妙,摸不透光腚总局有关领导是怎么想的,也许在他们心里哺乳与洗澡的裸 露不算 色 情的事,嘿嘿。
一个好强的女人,突然被命运打击,生还无望,没有钱,没有社区拯救,没有背景,家庭本来就是假的,不爱丈夫,孩子太小,残酷面对,在最后的日子里,去找自己的情人,在舞厅里放纵,没有走向卖淫,不过是卖色。
在生死的伦理之下,她选择了了却自己曾经的希望,那个曾经的爱情悲剧,命运弄人。
如果没有病,也许就这样熬着,过下去,但是病了,就要面对自己最内心的愿望,找自己的情人,同时所谓的享受生活。
她讨厌自杀,而是选择了最后的病死。
纺织姑娘很坚强,但是在命运的打击背后,又能怎么办呢?
这里无所谓亲情支持,无所谓社区朋友支持,无所谓爱的力量,这里只有一个人孤独面对的残酷的生活境况,这一点,是中国女人孤独的命运!
中国电影人的女性角色,顾长卫的立春,李玉的苹果,还有这一部,都是让我很动容的!
大时代变迁和个体命运之间的互文,纺织厂一景抵全片。王全安的确需要更好的编剧。
王全安也是一位陈凯歌式的导演,一路走低。逆着时间看他的电影真是享受,同样也是对于男演技的享受。
这剧情,这前苏联歌曲,很让人联想。
5/10
在家断断续续地看着王全安的《纺织姑娘》,感受片中的情绪和优美段落,并挑剔几处略有生硬的地方,却在最末尾忽然被深深打动。我希望自己能保有这份敏感,虽然要打动它略显浪费,不合国情。
剧本就是个渣。
死之前去见见自己的老情人,说说那些遗憾和不知道的事情,走走看看,再落叶归根,挺好的!
很真实,很真实
余男长得真有味道 不过电影看完就一个感受 压抑
似乎期待太高了吧
桥 自行车 风扇 王全安你也要和老杨一样来折磨我对不?不过 经过了广院的一个半月 确实能多留意到很多电影元素哇。。总体感觉 比《左右》要更淡定些个人些 但非常有嚼头 douban打6.8分可真是委屈了 余男的表演的确很好
女性片加文艺片,是我的软肋
澡堂里的纺织大妈
拍草根故事但扎根不穩,表現得很輕浮虛假;敘事過分直白,看不見導演情懷;配角很差,臨時演員超級差;攝影平庸,完全無法配合題材發揮;情人重逢段落幾乎是整段地模仿《一一》,變相抄襲毫無新意。
人生就是一个个无奈
很遗憾你没有击中我的神经。唯独喜爱故事之外的最后一个她在铁轨上奔跑的镜头。
下岗工人是时代洪流冲击下的无奈群体,而女主又经历突如其来的绝症,这种祸不单行的绝境轻松击垮一个家庭,身体的痛苦和内心的悸动,最后归于死寂的病房,长眠于歌声之中。
无奈的哀伤
也许在当年会有更好的观感,时至今日文本表达已不新鲜,而电影语言也没有太多惊艳之处。
纺织女工群体在时代的洪流里逆来顺受。王全安用两段群体裸浴的争议镜头表现她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女主角的书信传情竟然被中国邮政无情捉弄而杳无音讯;一群男人为了生计有说有笑地把自己女人送到黑灯舞厅跳舞,投入陌生男人的怀抱。这些离大谱的情节,也是生活被剥落后的原貌。结局定格在了女主角的笑容上,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她选择了坦然地拥抱死亡,余男演绎得十分动人。片名除了代表女主角的职业,也是一首前苏联民歌,它承载着一代人的美好回忆,也流淌着时代消逝的悲伤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