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一部电影来说,可能就三星吧,有些过长了,但私心真的挺喜欢的。
女主的演员之前看过挺多作品的,演技很不错。
虽然在情感上出轨,无理取闹这些都不是特别能接受,但还是挺喜欢加奈的,喜欢她抽烟的样子,虽然醒了但只是蜷缩着身体不想起的样子,在路上无所事事闲逛的样子。
前男友一出场照顾喝醉的加奈,感觉挺好的,对演员还停留在上一部《阿菊对世界》的挑粪小哥,前男友基本占了片子的一大部分笑点,什么被上司强拉到风俗屋,然后立不起来被甩了,以为自己对不起加奈所以被分手了,其实是加奈另有所爱,后来遇到加奈因为大吼,加奈跑了,就大马路上土下座。
对大地金子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个女孩爱上gay里面脫要那个gay,小胡子没有增加沧桑感反而遮了颜值,不过也有可能是故意为之,因为也不需要他特别帅的样子。
其实还挺能理解他所说的,恋爱后保持个人的独立空间,但这也许也算是一种不够爱的表现吧。
邻居女孩说的,在别人说我懂你的时候,你表面上厌恶,其实心里是开心的,也的确是这样。
一开始两个人食物喂来喂去的就够可以了,比较开眼的是马桶上女的坐着尿,然后男的也要尿,就直接面对面坐女的腿上尿,匪夷所思的神奇姿势。
当他们还没有同居的时候、加奈每次飞奔去见男人的时候,快乐的像自由飞翔的小鸟,但同居以后,就变得抑郁狂躁、男人几次夺门而出但都被加奈拉了回来。
那段加奈在跑步机上看他们扭打的片段的画面,又意味着什么。
加奈对男人说“捡起来”一共有三次:第一次,男人埋头干活不理饿了的加奈,加奈就朝他扔东西,然后加奈让他捡起扔向他的东西;第二次,加奈将胎儿的照片扔向男人让他捡起来,这件事无论男人忘记没忘记都是错;第三次,加奈把男人吃泡面的筷子扔了让他捡起来。
加奈摔伤以后,两人之间的关系缓和了一些,男人给加奈拿烟点火服务到位,加奈满意的样子很可爱,但加奈胳膊好了以后,就没有这种待遇了。
男人能忍受加奈一直的纠缠感觉好不现实,有些性别倒置的观感。
最后片尾是加奈一直挺喜欢看的野生世界自然动物直播画面
本片导演编剧山中瑶子出生于1997 年,《纳米比亚的沙漠》已经是她第三部长片电影,获得第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2024)导演双周单元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她非常喜欢娄烨导演。
电影从加奈(河合优实 饰)与老同学一花(新谷柚实 饰)的聚会开始,但实际上一花更像一个幌子,加奈更期待的是随后和林(金子大地 饰)的约会。
林准备了一束天堂鸟花,加奈见到林也是发自内心的开心,两个人一直叽叽喳喳,有说不完的话,开不完的玩笑。
加奈回到家中面对男友本田(宽一郎 饰)则安静许多。
在林面前加奈像个淘气的孩子,在本田身边加奈像被宠溺的公主。
林和本田是完全不同的状态,林热情洒脱,激情澎湃,会突然跑到树下撒尿,会在加奈上厕所时和她抢马桶;本田憨直沉稳,温雅内敛,他会体贴地照顾加奈的饮食起居,会时刻注意加奈的情绪变化。
本田是裙下臣,已经无可挑战,林是棋逢对手,还能拉扯较量。
某次亲热后,林提出了分手,他不愿再继续这种状态,但还想继续见面,这像是一场以退为进的试探游戏;本田忐忑地道歉,出差时被同事带进了风俗店,但因为紧张什么都没做,加奈说没什么,笑容里弥漫着失望。
加奈想要的是什么?
恐怕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加奈的工作是在一家美容脱毛中心担任助手,日常工作的简单机械,按部就班。
她对工作和赚钱没有热情。
开场的对话里,一花告诉她另一个同学去世了,是用手机线上吊死的,她们惊讶着这样的死法,隔壁桌几个男青年在热烈地讨论着色情涮锅店的新奇体验。
加奈告别朋友,路上却遇到了陌生男人的骚扰和辱骂。
几段话,几个镜头,可以窥见年轻女孩初入社会需要面对的乌云遍布。
离开本田,和林的生活会更好吗?
加奈参加了林的家庭聚会,可以看出林的家庭比较富庶,林的家人风轻云淡地谈论着加奈和林的成长,加奈的祖父是中国人,林出生在纽约。
加奈感受了被审视被俯看。
他的家人知道林曾经让别人怀孕吗?
加奈收拾房间时发现一张B超照片,淤积在心的疑虑最终变成一次激烈的争吵和扭打,两个人互不相让。
愤怒中的加奈还不小心踏空摔倒,坐了一段时间轮椅。
这仅仅是开始,电影后半段充满了肢体冲突,两个人床头打架床尾和,关于B超照片的事最终也没有问出所以然,吵架却成了两人日常PLAY的一环。
当加奈再次见到本田,她骗他说自己堕胎了,本田先是震惊然后惶恐地道歉,他对自己造成的伤害痛心不已,在他心里他们分手是因为他做了越轨的事,现在是错上加错。
加奈尖叫着跑开,她在“表演”被辜负被抛弃的女人,但本田却痛苦地匍匐在地。
加奈看到被自己欺骗的爱自己的人是什么感觉?
她似乎也有愧悔,但更多是扫兴,“好奇怪的人”。
她不理解压抑的痛苦,她想要宣泄,想要简单的疯狂,想做爱就做爱,想分开就分开,大喊大叫,大吵大闹。
她看不出来其实自己做的也只是另一种自我虐待。
加奈像落水的人会紧紧抓住任何救命稻草。
她也知道自己的状态不正常,开始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但她很快尝试突破医护关系,想要私下约医生吃饭,医生当然拒绝了,加奈经历了又一次沉没。
住在隔壁的神秘女人(唐田英里佳 饰)亦真亦幻,她与这对冤家保持着距离,但又时不时和加奈彻夜长谈。
她们距离足够远,所以加奈愿意听她说话。
加奈会把筷子扔地上,然后看着林,林没有反应,然后两人会大吵。
如果是本田,本田会迅速捡起筷子擦洗干净,然后换双新的放在加奈手边。
所以加奈选择了林,放弃了本田。
她在顺遂中只看到距离,在对撞中才感受到力量。
痛感是存在的证明。
最后十分钟是几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蒙太奇,加奈在和林的扭打、心理诊室的穿行、森林沐浴夜色中丝滑切换。
最后一幕是加奈和中国的亲戚视频连线,视频那头非常热络地关心她,但她的中文其实很差,只好说“听不懂”。
林没有听懂这句中文,加奈解释说意思就是“不明白”。
当“不明白”脱口而出,加奈若有所思地笑了,沉默了。
加奈怎样成为加奈,电影没有直接交代,而是逐渐抖落出一些线索,女性处于弱势的社会环境,在日华人后裔导致的暧昧的身份认同,躁郁症,糟糕的父亲。
她是一块放错的拼图,既然无法融入,不如自我放逐。
她和世界的关系就是“听不懂”“不明白”。
“纳尼比亚的沙漠”来自加奈喜欢看的网络直播,架在非洲的摄像机实时播放着沙漠的画面,一洼水,来来走走的小动物,一望无垠的沙漠。
加奈喜欢在休息的时候看着这片又远又近的广袤天地发呆。
住在隔壁的神秘女人说,一年后现在的事情都会忘掉,一百年后现在的人都会死掉。
熊猫蚁不是蚁,熊蜂不是蜂,海猫不是猫。
语言,记忆,态度,思想,生命,一场游戏一场梦。
本片当然不能简单当做一个三角恋和出轨的故事,女主角的目标不是“背叛”,而是“寻找”。
没有人、没有事物让她找到确定感,只好继续飘零。
电影精准捕捉到了当下青年一代迷茫、浑噩的生活状态,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疏失了对个体的关注和对心灵的照抚,电影后半段把女主的“异常状态”暗示为原生家庭、身份认知等具象原因导致的心理疾病是人物塑造的遗憾之处,只呈现不解释也许更能体现普遍存在的身心失序的生存状态。
沙漠一直被文明社会当做荒芜之地,而现在有一些人正在用“荒芜”对抗“荒芜”。
纳米比亚的沙漠里,藏着人之为人的秘密。
这部电影让我马上想起了韩国电影《燃烧》里面的女主。
如果国内要拍类似剧情的电影的话,我认为最适合演加奈的应该是李庚希。
我很喜欢电影里面用跑步机来描述加奈解离症状的镜头,某种带有虚无的、抽离的、空洞的情绪,就像加奈幻想出的自己处于的隐秘又漆黑的森林。
生活的一切充满了随机性和草台班子式的荒诞性--不够熟的好朋友也可以一起共享时光,两个人的relationship不需要去问太多serious的情节,站在岔路口也不用太费脑筋去想-随便走就好啦,美容院的每个客户就算有意识到这是骗局也无所谓...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实感,躺在沙发的加奈懒洋洋地看直播可以看一下午,纳米比亚意味着-什么都不存在。
我觉得这样的电影虽然能拍出后现代精神不稳定的社会里很多年轻人的虚无主义和双相障碍,但是生活中,如果要开开心心活着的话,还是应该(或者说希望)少一些文青的自我意识过剩(多看看新说唱里的哥们如何虚空索敌就乐啦)。
允许无意义的发生。
偶尔庆祝无意义。
做人最紧要是开心啦。
#SIFF26久违的五星日影!
赞美献给山中瑶子!
新导演真灵啊~健康菜肴不如一只冰淇淋,太过言听计从的控制也许因为无趣成为一种反控制,但看起来可以控制的人也会附带不可控的社会关系,Sub同样也会不安定,一些细微的不爽快在累积,她会失衡。
确实是在经历艰难的过程啊,但这理解无法言说,只存在于偶遇的对视。
我们也可以翻弄他们的情绪,可以嘘つき,可以ふたまた,还得是女导演,她分明是在说这又如何呢?
非得要个解释,那就是双相还是别的什么尚未定义的情绪病,但这些理由也许不是理由,失衡是另一回事了。
(以及展露身体的镜头也可以没有凝视感。
)女性权利被显性隐性剥夺的苦难叙事当然是女性主义作品天然的议题,但它是否该是全部。
还得是95后导演,21岁的年轻女子,可以握住一些看起来全心全意的钦慕和爱护去辜负,被追逐反而是一种主动吗?
她有两性关系诱发但更泛化的不安。
男女之间的暴力撕扯转为粉色摄影棚跑步机上看的视频,她说着好累在沙盘种树,化作密林篝火、理解对谈、跳跃与歌唱。
最后房间布置的镜像和“听不懂”,更是跳出框架。
内心与外界,真实同想象毫无界线。
一个月剧本和15天拍摄,山中监督真的灵。
需要一些静,配乐的量恰到好处。
另,河合优实奔跑起来长手长脚很是敏捷的样子,宽一郎帅得越来越自然了,唐田(虽然…)果然是美的。
另另,把看片当阅读理解,以能看懂为目的和评价标准,算是应试训练成果?
————————#Summer IFF 二回目。
问了监督房间的镜像,回复是女主从粉色房间出来以后发生了一些变化的体现。
kana好像只在前段游走两任之间的时候才跳脱灵动。
后来就越来越疲惫,果然対人関係的拉扯是消耗啊……
加奈的一天。
1h57s正片开始,画中画中棚拍的跑步机运动特写镜头和室内发癫互掐的镜头缓慢调换,再通过手机屏幕切换回上一幕,这一层衔尾蛇的影像套件除了隐喻着Z世代像可切换操作介面一般可以任意调取的青春外,也隐喻着这里的“窗口”(手机屏幕)是女主唯一可以随意抽拉、臆断、任意掌控的主观时空。
跑步机的镜头除了方便制造两种音效的摩擦让他们互为底噪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我猜是因为片中大量镜头(不管机位)都是跟运动轨迹同步的追随镜头(女主通过上台口和下台口走出框外时这一场随之结束),影片情感节奏是以女主运动的伸张和收缩姿态一起同步的,而跑步机是人造的机械运动,也最接近在轨道中机械进行拍摄来假充扩展时空的摄像机,实际上创造反复压缩并拉伸行动但不创造轨迹的“伪运动”,身体大量冒汗但停留在原地。
跑步机这一场不得不以女主再次通过上行离开摄影机取景范围而“结束”,下一秒后她的运动姿态再次被禁锢住(只能看到手臂摆动带来的肌肉收缩但看不到运动的姿态和轨迹)。
这一场漫长的吵架戏三次切回到发生的空间(加奈将Hayashi拖回室内、加奈手机中纪录并快进的场景、以及摄影机随着女孩跳过篝火转圈肉搏的主观场景)中间的做梦和跳接是人造的上台口和下台口。
如果电影的前半部分通过“时间+运动轨迹”推动一个个微观时空连续体切片的流动,并且在这一小段用跳接创造了昼——夜——昼的循环,那么这一小段时空坍缩(女主短暂地在这里放弃身体主导的增熵),是方便时间轨迹回到这个第三次被重复刻画的室内场景中,强调这一刻的实感:这一刻起,影片回到了运动—时间一比一等单位的日常并持续到结束。
最后一场争执戏被扩大了三倍,像是一个坐了过山车刚刚落地的人感受到自己手脚血液的回流,遗憾的是用“听不懂”这个语言的桥段和解太仓促了,中间的梦全是两层现实之间夹着的褶皱,用来服务这么一个故作轻盈的结局有点遗憾。
觉得有很多细节都可以处理的更精准一些,比如跟家人视频的镜头视频中对于家宴的镜头调度细节就远远不如玩手机和跟心理医生视频的几次;导演似乎一直追求跟拍到出镜的样子,为了追求镜头之间的连续感而宁愿舍弃简洁。
给我的想象是正广泉桶装水,桶是用了二十年的那种。
主角,戏弄、松散、自毁、精神病、玩世不恭,两只伴侣围着她团团转,好在没有俗套的情敌戏,一张B超片拍死本就惭愧不已的前任,真正的主人之一却不那么以为然,一切都顺着主角的意思,随她受伤、随她疯狂。
其他细节挺恰到好处的,始终存在医患界限的心理医生、因受扰已久而神色复杂的邻居、开朗善意的小同事、跨跳篝火时脑中响起的歌谣、抽离现实的场景、剧本创作家爱人类却不能向具体的人示爱。
厕所里俏皮的亲密展现出欲望中纯洁的一面,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也有很巧妙的厕所戏。
厕所场景我也能拍,哈哈。
攫取拼合我生活中那些片段和思想,我也能拍电影了,放弃那些我强聒不舍的口吻,换成一种私人的叙述,不要掺杂那么多旁人的主义、世俗的眼光,那都是密密麻麻的杂质。
纳米比亚的沙漠,那个心理医生的沙盘,想起我小学时数学老师给我做心理咨询,也叫我摆个沙盘,还以为让我玩玩具似的玩呢,我摆得很正常,我可能永远没法知道他分析出了些啥子了。
忘记了,难道我那时有心理问题?
当河合优实饰演的加奈蜷缩在粉色摄影棚,用脱毛仪扫过客人皮肤时,我忽然想起侯麦《绿光》里那个在海边寻找信仰的巴黎女孩——她们都在用身体丈量自由的虚妄。
山中瑶子的《纳米比亚的沙漠》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日式治愈片”,这位95后导演用15天急就章拍成的影像实验,像是把滨口龙介的话痨哲学塞进寺山修司的荒诞剧场,再浇上一勺Z世代特供的电子迷幻剂。
你很难不为影片的隐喻系统着迷:脱毛产业成为消费主义规训的解剖台。
加奈每日操作的激光仪器,如同现代社会批量生产“合格人类”的流水线,那些被灼烧的毛发与渗血的毛孔,暗合着当代青年被社交媒体、职场规则与情感焦虑反复“修剪”的生存状态。
导演在香港夏日电影节访谈中透露,自己曾为脱毛花费三年积蓄,“当你付钱让别人摧毁身体的一部分时,其实在购买一种被社会认可的残缺”——这种刀刃向内的批判,让每个涂抹身体乳的镜头都变成温柔的凌迟。
爱情在这里退化成一场符号游戏。
前男友Honda(宽一郎饰)把“我们分手吧”说得像便利店买烟般随意,新欢Hayashi(金子大地饰)的暴力倾向裹着糖衣炮弹,就连唐田英里佳惊鸿一瞥的客串,都像是从滨口龙介《夜以继日》里借来的幽灵符号。
最妙的当属那场镜像房间的戏:当加奈用中文对男友说出“听不懂”,而对方以同样词汇回应时,侯麦式的话痨突然坍缩成贝克特的荒诞——我们何尝不是在语言的沙漠里种植海市蜃楼?
或许有人诟病后半段争吵戏的冗长,但那些在榻榻米上翻滚撕扯的肢体、在便利店机械吞咽饭团的瞬间,恰恰构成了山中瑶子对“存在主义困境”的影像注解。
就像她刻意使用的手持镜头与错位声轨,让观众的注意力在非洲沙漠直播与手机消息提示音之间溃散——这不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显影?
当加奈最终将天堂鸟花扔进垃圾桶时,我突然想起北野武在《3比4X10月》里让向日葵燃烧的镜头:自由从来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的开始。
“建议关掉手机分屏模式观看,毕竟连导演都说‘这是献给ADHD世代的情书’。
” 若朋友问起资源,不妨眨眨眼:“某些平台已有HD中字,但蓝光碟可能会收录唐田英里佳删减片段…你懂的。
” 至于看完后该做什么?
买束天堂鸟放在窗前吧,然后打开非洲沙漠24小时直播——当我们共同凝视那个永不干涸的人工水坑时,或许能暂时忘记自己正身处名为“纳米比亚”(意为“什么也没有”)的人生片场。
来源deepseek
或许远程连线的心理医生说的对,不应该关注疾病的定义,生活的具体事情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样的话,所谓的已定义的心理问题多少能解决。
中途差点儿看不下去,不会又是一部莫名其妙发癫的电影吧,但这种表现仅限于女主,虽然每个人多少都有点不正常,就表现的激烈程度而言,女主的特征性更加明显。
从这一视角去切入,就继续看了下去。
女主多次展现出诡异的微笑,都是在面对讨好型人格的长发男友时候,二人最后一次相对,女主终于忍不住反问了,你他妈有什么毛病吗?!
讨好型人格真的是,受伤的人是自己呀,把自己处在一个被动的局面。
即便是面临躁郁症的激烈表现的女主,即便是需要不时面对女主发癫的短发男友,最需要人文关怀的反而是长发男友,他在无尽的深渊中总需要有人帮他走出来。
短发男友,他的性格其实属于比较直接的类型,这样的人通常能够直观的给出正面或者负面的反馈,不会把情绪憋在内心太久。
他是心理健康的人。
他和女主互相打斗和叫嚷 ,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女主的心理压抑。
所以这样的性格天然的和女主是搭配的,也更能帮助女主走出心里的漩涡。
而女主的家人,也属于心理健康的一群人,从视频聊天中也多少能感觉出来。
以及他的友人,他们回忆童年的场景,等等等等。
这样的话,即便女主面临很大的困难,他身边的人是能帮她走出来的。
纳米比亚的沙漠,片尾彩蛋中的饮水的羚羊,应该指的是这片沙漠的一角所展现的自然风貌吧。
我们透过镜头来观看,观察,亦或说审视羚羊这种与人类不同的物种的生活,就像女主透过录像观看自己和男友冲突和打斗的场景,如出一辙。
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人类多样性,大抵如此。
所有的宇宙万物都无时无刻不处在人类意识的judge之中。
2024SIFF137分钟的电影在两个日本人笑着说着“听不懂”中结束,听不懂是说女主虽然是华裔、但其实听不懂中文,也是说这个21岁的女孩对这个世界不懂,她不懂为什么要工作,不懂为什么要吃饭,不懂为什么要对客人撒谎,不懂为什么男朋友不宠她,不懂为什么自己不是生活在纳米比亚沙漠的一头鹿看到电影名字的时候在想,女主是不是因为厌倦了生活最后去了纳米比亚,抱着自己无法逃离现实生活但是想在电影里魂穿这种自由意志的想法,我开始了这137分钟的旅程,睡懒觉、不想工作、在聚会中很社恐、在大街小巷漫无目的地走并且时不时翻个跟斗……加奈没有去纳米比亚,作为一个21岁的女孩,她没有太多的想法,可能只想自由自在地消磨时光,看着纳米比亚的沙漠的直播入神,她或许觉得自己更适合那里,睡觉、喝水、吃草,过上最简单的生活加奈出轨、工作被辞退、与新男友热度褪去出现越来越多的矛盾、疑似抑郁,本以为积攒的一切会带来一场冲突,但是电影却慢慢归于平静,很多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最后ending在两个日本人笑着说着“听不懂”,所有观众则笑着送上了掌声一些难忘的画面:在马路上突然侧手翻、“你能不能把我那份工作也做了”、“捡起来”希望我们都能自由自在,灵活洒脱
高度的流动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
这种流动性不仅体现在高度原子化的人际关系之上,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现在,也体现在人们几乎无法停驻的注意力之上,造成了非常普遍的“疏离”感受,即无法完全投入当下。
呈现时代下人们普遍的存在状态一只是描绘当下精神的优秀影视作品的目标,然而,由于电影对“沉浸性”的天然追求,这种日常生活的“疏离”感一直在电影中缺乏描绘。
在此,这部《纳米比亚沙漠(2024)》通过呈现加奈这个角色,非常好地用影像传达出了独属于当代年轻人生活中的抽离状态。
I就表面而言,加奈是非常不随大流的女生。
最直观来看,加奈极具表现力的肢体语言让我们从见到这个角色的第一面起就意识到了她的反叛与散漫。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车站的远景,然后逐渐开始推进,直到我们看到了主角加奈非常随意地边走边拿出也许是保湿露的东西开始涂抹脖子。
在中国,这大概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在日本这个对不同公共场合有严格的行事标准的国家,在大家的注视下边下楼边把手伸进衣领涂抹的行为足以让观众对加奈这个人物形象的反叛性充满期待。
紧接着的第三个镜头,加奈从远处走来的姿势让她“毫不在意”的态度更加明显。
她几乎像是“甩着手脚”一般走路,被拎的包在她的腿边大幅度晃荡,仿佛随时就会砸到旁边的人。
我在日本旅游时对一件事印象颇深:在地铁上,人们为了不要打扰到他人,会主动把背包调整至正面。
而加奈“甩来甩去”的行为完全是这种“小心翼翼”的反面。
而继续深入,她对感情的态度也与循规蹈矩毫无关系。
她理所应当地让长发男友照顾喝酒后不适的自己,对自己刚刚的出轨行为毫无负罪感。
在他向加奈忏悔自己去了夜店(但是没有生理反应)后,她高高兴兴地以之为借口搬去出轨对象家了。
甚至,在长发(前)男友重新找到她表达歉意时,她还编造了堕胎的谎言,让这个八尺男儿躺在马路上大哭。
而与短发男友相处时,虽然一开始十分甜蜜,但二人之间的关系也随着时间展开逐渐开始变得奇异:加奈享受自己对短发男友的支配,在发现这一套行不通后便开始尝试用情感操纵、道德绑架控制对方,最后双方的交流方式以及从语言完全转化为肢体——打架成为了新的语言,二人势均力敌,短发男友把加奈抬起来,而加奈则扯他的头发。
无论从社会层面还是亲密关系层面,加奈都是个非常强势的角色。
II然而,加奈呈现出的“非主流”并非主动、有意识的选择,而是来源于一种底层的空虚。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反叛运动成为了青年人的一股潮流。
嬉皮士们打着反战的旗号追求身心灵的解放,其中的文化代表约翰·列侬的名言“make love, no war”至今仍然让人为之一振;70年代朋克运动更具有毁灭性,大跳大叫砸碎一切的青年们画着烟熏妆永远站在建制的对面;虽然在80年代后,反叛精神逐渐以另类偶像的形式存在而淡出了主流视野,但他们依然强调某种特定的(反)意识形态;然而,与这些著名的反叛青年相比,生活在2020年代的加奈,非常明显地,并没有对于某种价值的明确追求。
再次回到影片的开头,当她的朋友一花在讲述高中同学自杀一事时,加奈毫不在乎地一边发表着轻浮的评论“原来那样(门把手上吊)也能死啊”“啊,充电线有这么长吗(死者用充电线自杀)”,一边准备自己的饮料。
当一花想要继续这个话题,隔壁桌讨论工作的声音开始变得越来越大,加奈也开始明显地走神。
对死亡的漠然很多时候会被当作一个人具有独特价值观的表现,但是,与其说她的态度来自某种深度的思索,不如说,在这里,死亡也成为了被随意消费的一种内容,这恰恰是价值观追求的反面——因为没有观点和态度,所以一切都分类标准都只有一个:“是否无聊”。
如果说这一点在这个场景内尚不明显,那么,影片剩下时间着力描绘的加奈感情纠葛则提供了更多深入的机会。
大多数观众都会同意,加奈并不爱长发男友,二人之间并没有真正的情感交流。
长发男友不是在照顾加奈,就是在被她戏弄于股掌之间。
然而我们也很难说她拥有施虐型人格,通过虐待他人获得快乐。
更多时候,她就像小孩一般,戏弄过他人后便很快忘记了,又回到了一种无聊的状态。
也许正是为了脱离这种无聊状态,加奈才选择了新的短发男友。
在影片前期二人相见的片段中,影片很难得地呈现出了一种纯粹的快乐:加奈在城市间纵情奔跑,电子乐突然间充满了整个空间,带来强烈的解放感。
在终于找到借口与长发男友分手后,她在阳光下跑到天桥上,对不远处的短发男友,大笑着,用双手在头顶用力地比了一个爱心。
但在他们同居的第二天,在短发男友出门后,无聊又开始出现。
渐渐地,激情迅速消散,短发男友无法给她所需的关注。
吵架成为了避免无聊的一种方式,在加奈因为夺门而出摔下台阶而行动不便时,对方处于愧疚的照顾让她十分享受。
但当她恢复后,对方的态度又回到了从前。
于是,加奈开始使用各种情感和道德绑架的方法:指责短发男友让前女友堕胎并要求他忏悔;辞职后要求他为自己赚钱但同时鄙视对方的创作,并在男友表示没兴趣吵架后暴打他。
我们很难看出加奈做这些事情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她似乎只是在追求对方的反馈以打破无聊状态,而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短发男友在影片最后看到加奈与母亲用中文打视频电话后,问了她“听不懂”是什么意思。
这也许能够非常好地概括加奈的状态:只知道自己很无聊,很抽离,但听不懂自己要什么,所以别人也听不懂你要什么。
III加奈的这种“抽离”在日常生活中其实非常普遍,大抵人人都体会过,但这种状态是影像非常难以捕捉的。
“抽离”的本质是对当下的无法投入。
在这个信息密度极高的社会,当代人无论做什么都要multitasking,例如,做家务或运动的时候听有声书或博播客,在看剧的时候还要刷手机。
而这种习惯让人注意力变得短暂而碎片化,如影片中的加奈一样,稍有无聊就马上开始走神。
但如果说当下还有什么内容是反碎片化的,那大概就是电影了。
关于电影,最常用的一个描述大概是“沉浸感”,它能够让人全身心投入而短暂地忘却现实。
近年争议非常大的“电影院”与“流媒体”之争,某种程度上也在反映电影人对于电影沉浸感的坚持——只有影院的条件才能让人不受干扰地完全进入电影。
不过,电影终究还是时代的反映。
“抽离感”早已经从社会进入了电影中。
最常见的做法是引入彩蛋和让影片角色对影片本身进行评论让人从情节中抽身而出,这类电影的典型是漫威和死侍,它们成功的票房证明了这种做法与当下观众的兴趣点十分契合。
不过这些电影并不呈现人物本身的抽离状态,因此也不能使我们从反思的角度看待这个现象。
有一些偏艺术向的电影对此有些尝试,但很少能够准确地描绘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这一状态。
但《纳米比亚的沙漠》,非常神奇地,用电影的方式做到了这件似乎反电影的事。
我们跟随晃动的镜头走进加奈的日常生活。
我们看她因为无聊随意地开始神游、找寻新的刺激,又因为不理解(“听不懂”)自己为什么有这种感觉而与男友大打出手,并在同时无聊地用第三视角进行旁观,最后去找心理医生也没得到什么帮助,还得靠一个幻想的朋友尝试理解自己。
通过观察这样一个似乎特立独行又其实无处不在的角色,我们意识到了自己与之同样的日常的抽离状态。
IV “抽离”大概是这个时代的一种精神状态,在电影上,这也许意味着影片将逐渐关注从人物情感像人物形象的转移。
在访谈中,导演曾提及自己是娄烨的粉丝。
有人也认为,影片中的手持晃动感可能在效仿娄烨标志性的手持镜头。
但二者作品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
在娄烨的影片中,角色的社会形象非常模糊,他们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时代背景与环境下,然而他们的情感却不受其干扰,永远如同最原始的人性一般生猛清晰。
但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上世纪版本的加奈。
在山中瑶子的这部作品中,人物高度依赖于一个特定的清晰背景,但他们的情感却尤其地困惑模糊。
与娄烨作品中不顾一切的气质完全不同,山中瑶子作品给人的感受就像加奈走路时的姿势一样:whatever,毫不在乎。
也许除了导演个人的风格差异外,造成这种差异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当下年轻人的状态本身,相较于前几代人,更缺乏情感支撑与个体性。
因为高度的流动性,他们只能作为某个群体的一员存在,因此,呈现这种状态的影片不由自主地会带有某种来自这个群体的社会态度,而缺乏了属于个人的独特感受。
当然,这也意味着,现在的人越来越无趣了(我相信是真的)。
当代日本导演对时代性有非常敏锐的把握,而且能够用独特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当下的社会状态。
在山户结希的《热情花招(2019)》后,我又一次被新生代的日本女导演作品中对现况的精准把握所震惊。
描绘通过加奈这个角色,《纳米比亚的沙漠》不带批判地展现出高流动性下人们由于注意力的碎片化导致的无聊的受困状态。
作为一部先驱性的作品,《纳米比亚的沙漠》也许正指示着当下电影描绘对象从情感到人物状态的转移。
所有的情绪都能外化成躯体动作的女孩。我们可能也曾经短暂地这样过。
太典型的有佳句无佳章 某些镜头单拎出来实在太过天才级的美味 然而整个故事的串联实际上更多还是依靠一些boring乏味的线性进程 更能理解双相了吗?当然 但是能原谅吗?不能
让我看在银幕上看见男的坐在女的腿上一起共用马桶尿尿这种场景,还是太超过了,你们异性恋啊啊啊啊。
-
我们时代的精神病,每一次都是死去一点点。
#SIFF26 很当下、很现代,女主角自我、自恋又有着自毁倾向,陷入一段又一段病态的恋爱。很多情绪都是只有这个时代才有的产物,身处自然,她不会也不屑于社交,依旧要去寻找自己唯一认识的男友。比如前男友跪地痛哭,她会露出那样的嘲笑,一边和现任扭打成一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我想和你好好的》。。
?
+属于当代的、年轻的人物电影。
就是一作女啊……和纳米比亚有几毛钱关系?!明明自己先出轨还要甩掉体贴温柔的长发男,跟了短发编剧又天天打架……此女导演的叙事能力真的零散的差强人意……
隐隐约约三宅唱的影子。某种程度上比三宅唱强(至少可以看完,而三宅唱的电影根本看不下去),狭隘,狭隘到认为自己所认为的就是这个世界的一切。很有意思的点就是,很多电影经常会出现“出轨者”在面对“出轨者”时松了一口气这之类的情节,好像在表达世界原来和自己一样的那种小人得志。哈哈哈。自恋,潇洒,无知无畏,玩弄感情,服从性测试,家暴,登味式打压,爹味式发声,戏谑面对比自己某些方面要好的人,自己是糜烂世界即是糜烂,外化的情绪,暴力的处理……等等,口号即是:当代性独立。
河合优实在黎明的街道上走着走着突然翻了一个跟头绝对是我在近几年的日影新片里最喜欢的一个瞬间,那么鲜活的生命力,那么美妙的感情,那么跃动的青春,在这一瞬间我简直要落下泪来。佳奈或许代表了新世代中的一类年轻女性,可以说她坚韧不拔,也可以说她脆弱得不堪一击,她体验着多面的生活,偶尔随波逐流,但也在这个越来越糟糕的世界里保持着一些自我。喜欢这部片子晃动的镜头,也喜欢这部片子捕捉到的街景。另外,唐田英里佳惊鸿一瞥。
导演不愧是娄粉,拍了一个超级大号女人渣(换成男好理解吗?)的作妖记。然而这套四处都似乎在哪里见过的手法真的不顶,我已经见过N个日本女孩在窗口站起伸长腿撅屁股的背影了。新人needs something fresh.
正如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将在不同的都市景观下留下其燃烧的痕迹,她的恣意、自由与内耗、自毁,只有这一代女孩才能拍出的女孩电影。
拍的是现在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吧。听说导演很喜欢娄烨,也的确可见一些端倪,颇有春风沉醉夜晚那种湿气。可是当最后她说出听不懂,我却有些看不懂。是不是过了那个年纪,对于这种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drama打闹的恋爱关系,对那些现在年轻人各式各样的综合症已经无法共情了。
迷惑,太迷惑了,令所有卷人无所适从的电影。
剧本可以再打磨打磨,前半部技术层面和叙事相结合,再配上演员生活化没痕迹的表演,像流淌的水给沙漠注入绿洲。后半部还是被情绪裹挟了,就是剧本没想明白去往何处,既然上情绪,那就只能看和观者的情绪能否共振了。以及,有点太长了没必要/
#SIFF2024# 只喜欢最后半小时,大部分时候都在想我要一天25小时反异,这就是异性恋的世界吗皱眉.jpg. 上海商城剧院的观看体验非常差,起坡对于剧场或许还能看但对外挂字幕机的电影放映完全就是灾难。能不能不要在这么多剧院放电影了啊!!!
不好看,但非常值得一看。
我觉得这片子对我来说似乎有点太年轻了,年轻到我已经不懂人物的行为逻辑、所思所想,只是觉得抓马、狗血、无病呻吟,和国内一众青年导演拍的重形式悬浮内容的作品没啥区别。
背着帅男找丑男,几乎不洗手,光凭这两点,真值得人低看两眼好恶心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