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电台

The Boat That Rocked,出位乐人谷(港),海盗电波,Pirate Radio

主演:比尔·奈伊,肯尼思·布拉纳,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尼克·弗罗斯特,汤姆·斯图里奇,瑞斯·伊凡斯,瑞斯·达比,克里斯·奥多德,妲露拉·莱莉,凯瑟琳·帕金森,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德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海盗电台》剧照

海盗电台 剧照 NO.1海盗电台 剧照 NO.2海盗电台 剧照 NO.3海盗电台 剧照 NO.4海盗电台 剧照 NO.5海盗电台 剧照 NO.6海盗电台 剧照 NO.13海盗电台 剧照 NO.14海盗电台 剧照 NO.15海盗电台 剧照 NO.16海盗电台 剧照 NO.17海盗电台 剧照 NO.18海盗电台 剧照 NO.19海盗电台 剧照 NO.20

《海盗电台》剧情介绍

海盗电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66年,大西洋北海上漂浮着的一艘船,是深受不列颠听众喜爱的摇滚电台的大本营。因吸毒而退学的 Carl(汤姆·斯图里奇 Tom Sturridge 饰)被母亲 Charlotte(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饰)送到这里,认识了 Quentin(比尔·奈伊 Bill Nighy 饰)、The Count(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饰)、Dave(尼克·弗罗斯特 Nick Frost 饰)等热爱音乐崇尚自由的人。另一方面,政府高官 Sir Alistair Dormandy(肯尼思·布拉纳 Kenneth Branagh 饰)决定设法取缔非法电台。随着政府向电台的赞助商施压,电台的收入持续降低。此时,出国两年现已享有国际盛誉的 Gavin(瑞斯·伊凡斯 Rhys Ifans 饰)决定海归,解决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模范刑警第二季上帝加我好友第一季红鲨突击如何在网上卖迷幻药第三季山水恋人相棒第14季情锁防弹兄弟第一季完美男人借脸眼之壁暗物质第三季七囚徒骑偶难下半妖的夜叉姬第二季72家租客被征老爸凡妮莎海辛第三季保镖圣诞千里情名侦探柯南:侦探们的镇魂歌别让我看见念书的孩子别告诉任何人呼啸山庄绿魔之夜丽人保镖之IT狂人圣诞老火车回归秀扯平第一季冷血狂宴

《海盗电台》长篇影评

 1 ) 这是最好的时代么?

这就是政府的意义,你不喜欢什么事情,你就出台一项法律把它变成违法的。

政府反对人们自由。

——这是多么牛逼的台词啊,还好《海盗电台》是一部英国电影,否则我连感慨它牛逼的权利,都没有。

不止一个朋友,在看完这部影片或者仅仅是看到海报的时候,都言之凿凿表示我一定会喜欢这部电影。

还真让他们说对了,这种洋溢着英伦范儿、搞点小文艺、充斥音乐和激情、构筑一个理想国的电影,重点是结局还不是悲剧,那真是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台词都卡在了我堕落的审美情趣上。

《海盗电台》的故事夹杂真实的时代背景和荒诞的虚构主体,一群行为乖张、性格各异的家伙,在一艘公海上飘荡的船舶上,建立了一个24小时不间断播出的草根摇滚电台,以这种方式来对抗英国对民间电台的管制,并借此愚弄BBC每天只肯播放45分钟的流行摇滚节目的愚蠢和保守,这一切的桎梏和反抗,只因为摇滚和嬉皮在当局看来是“下流而肮脏”的。

电影的主线人物是被母亲送上船寻找未来的年轻卡尔,而爱之船上的几乎每一个DJ都得到了足够释放光芒的空间,连那个唯一的蕾丝边女厨子也不例外。

从时间节点上,《海盗电台》几乎是《这就是英格兰》的前传,整个大不列颠帝国还在60年代的保守中摇摇欲坠,从气质上,《海盗电台》则是《制造伍德斯托克》的英伦版。

导演理查德·柯蒂斯和李安一样,在缅怀了摇滚乐作为社会改革急先锋的伟大和不朽同时,以青春的放纵为旗帜,以狂欢的有序为底线,歌颂了记录他们成长的美好60年代。

唯一不同的是,局外人的李安以自己的方式解构了真实存在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他越是试图还原历史,越处处显露出自己的主观臆断,谁让他当年只是守在收音机旁来感受摇滚乐摧枯拉朽感染力的一名台湾学生呢。

而身处时代洪流其中的理查德·柯蒂斯,反倒是在电影中小心翼翼创造了“海盗电台”这样一个虚拟载体,不过,我相信那些诸如两代台长桅杆对决、新婚17小时别妻等看似荒诞不羁而又让人激情澎湃的细节,一定都有时代真实的摹本。

看《海盗电台》最大的乐趣是在表达一个相对严肃的主题时,影片用了憨豆先生式的英式无厘头幽默,这也让影片后段诸位DJ誓与电台共存亡,捍卫摇滚“Rock&roll”的狗血台词也变得举重若轻起来,那句堂吉诃德式的“我是为音乐而活,但现在没有活着的理由,我愿意为它而死”,轻易地让我热血沸腾并心生向往。

影片的另外一个卖点,则是贯穿影片始终的60年代伟大的英式摇滚流行乐,从经典到不能再经典的Skeeter Davis的《The end of the world》到完全跳跃时空的Duffy的《Stay with me baby》,一部讲述摇滚乐的电影,没有什么比那些经典的音乐本身,更能煽动观者的影情绪的了。

坦率说,李安姑且还能称得上那个时代的旁观者,成长在中国封闭80年代的我们,只能算那个时代的眺望者。

我们现在即使能感受那些经典音乐的美好与震撼,也只能通过导演的作品去憧憬那段岁月的激情和迷幻。

其实,我相信这种电影艺术所呈现出来的激动人心的叛逆美好,也一定是导演对记忆过滤美化后的产物。

就好比是嬉皮士最后也要打上领带,摇滚电台的海船也要沉入大海,但看完这些作品最让人嫉妒的是,不管怎样,那确定是一个值得让他们记住的年代,有放纵才知道能走多远,有沉沦才更理解什么是自由。

当我们不用再靠电台和黑胶片,就能下载全世界的音乐时,我们确认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么?

很多时候,我都庆幸自己活在当下,甚至无法想象,没有电脑和网络,整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而更加无奈的是,回首我们成长的年代,那也是一段国家慷慨激昂而个体灰头土脸的时光,我现在所能想的起来的细节大多写上无忧无虑和不咸不淡的标签,那些听卡带、混电子游戏厅、溜进录像室已经是其中难得的亮点了,而这些因为在被提速的工业化进程里,因为无人提及也很快就要被时代忘记了。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最大的悲哀是,青春来不及或者说容不得叛逆,就已经行将结束了。

 2 ) 理想只属于那个年代那个半球

听到过太多的那个年代的形容,也看到过太多那个年代的影像记录,总是有种感觉,似乎那个年代的那群人才是真正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并且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和影响着他人。

那个时代中国在干嘛?

God·······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除了阿波罗计划以外,几乎所有我所想得到的元素,在此不一一叙述,对此,我有2个初步感想。

1. 看到他们的碟,我口水直流,一船的唱片,天呐~天呐天呐~~,我觉得自己家里那点还不够他们一抽屉的。

2.明明说这船人是以商业广告的形式支撑运营,但是,我貌似没觉得里面太多广告····莫非藏的太深了,对此我的理解是,咱现在看到的广告上的产品那个时候还没出现过,要是真植入了,那就是穿越了。

另外,又有1个深层的感想:朋克起源于英国,起源于法律体制最完善的国家,这点在电影里也有体现——要找个Bug还真找不到,而这些人不管平时有多punk,思想永远是那么积极,影片中我没看到有纹身的镜头,最多就是抽烟,对待性,他们展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良好的freestyle,对待同性恋,他们也早已接受。

而在此之前,科学家阿兰·图灵却遭到了一贯保守的英国政府的强暴。

想起了地下丝绒,感谢这些名校的教授,是他们盗取了火种(其实用小火苗好点),给我们带来了这40年不息的燎原。

其实朋克,真的只是一个自由的理想,我们在这个理想的驱使下,去寻找或者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价值观念。

4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怀着朋克的心,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太多的束缚,让我们只能选择在体制内活动。

另附一则:看完电影后我越发觉得中国是不可能产生朋克的,也不可能真正的朋克起来,原因很多,我们的国土上诞生不了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大街小巷那些染黄毛穿花衣服嘴里叼着根烟的所谓的朋克青年的眼神永远是空洞的,因为他们无法探寻自身的价值,而那些国内的所谓的朋克的摇滚乐队,也只是在玩着所谓标新立异,其实是哗众取宠,对此我一直不觉有任何好感——是的,注意是所有的和朋克有关的乐队,国内的摇滚为什么热不起来,不是因为政府,而是自己没学好本事,技术不到家,糟蹋了摇滚的真正内涵。

这种东西的产生属于厚积薄发一类,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文价值观,没有一定的受教育程度,是无法真正体会这种自由的精神的。

过国内的高校有几所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

只有当我们拥有了健全的法律,自由的学术,已经成熟的商业体系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时代才会到来。

 3 ) 《海盜電臺》讓人HIGH爆的幾個場景

一。

SIMON結婚前,衆人在街上瞎逛。

那股無憂無慮的快樂確實地感染到了我。

最后一幕,SIMON只着內褲大喊:我要結婚了!!!

在午夜,因為這一段無與倫比地剪輯,HIGH了。

二。

COUNT和GAVIN在爬桅桿比賽中同時到達頂端。

此時,COUNT很含蓄地看了一眼桅桿兩端。

最后,GAVIN大喊:ADIOS AMIGO!!!

COUNT則大喊:TUTTI-FRUTTI!!!

兩人都跳入大海。

當時我隻想說:老外真不把命當回事。

三。

Quentin告知衆人政府宣佈海盜電臺違法時。

一片沉默。。

接着,COUNT站起來說:我會在這裏廣播一直到我死的那天,死后幾天也會在這裏。

緊接着GAVIN說:我們一人12小時如何?

然后衆人一個個站起來,都用詼諧的語言表達了自己不放棄的決定。

Quentin大叔挺直腰板的一個別扭敬禮引爆了G點。

所有人都用獨特的敬禮方式像戰場上的士兵一樣,向這位船長回敬了一個豪氣幹雲的禮。

四。

接下來的一個HIGH點是如此的緊密。

就在COUNT正在播報RADIO ROCK的死亡倒計時時,就在全國人民都以為ROCK N ROLL行將就木時,就在政府人員在家中飲酒慶祝時。。。

一片死寂后。。

COUNT大喊:Only kidding,dudes.Let's rock!!! 全國人民都狂歡了。

五。

這個或許不能說是一個HIGH點:船長Quentin啓航了長久沒有啓航的RADIO ROCK,一副歷經滄桑的口氣說:We should have set sail years ago..雖然不到半分鍾,船就出事了。

但伴隨着雄壯的音樂和振奮人心的俯拍鏡頭。

還是很令人興奮的,六。

政府遲遲不派船營救。

COUNT又很英雄地要堅持播報到最后一刻。

所有人掙扎在高高翹起的船頭上,最酷的MARK也說出了他把馬子的祕訣。

看起來真的到了一切完結的時刻了。

但SIMON大喊:BOAT! 接着,在一段“船有多少隻”的睏惑對話后。

我們看到了無數隻船。

“We heard you"!!

七。

其實我一直認為COUNT應該死。

因為在沉船的播音室里,他已經給了即將離去的GAVIN一個很拉風的手勢了。

不管從情理上還是技術上,COUNT都不太可能生還。

但,”ROCK N ROLL“的口號必須由一個最狂熱的人來喊出。

而GAVIN已經把他的最高點放在了跳水的那一剎那,所以這個重任隻有讓COUNT擔當了。

于是,在整艘船都入水之后,COUNT奇蹟般地浮出了水面,并且高舉右拳吶喊:ROCK N ROLL!!在淩晨,冰冷的北海上,無數聲”ROCK N ROLL“的熱情將融化寒冷。

而影片最后定格在Quentin一個無比性格的手勢時,所有熱情都被完美地釋放了。

題外話:BILL NIGHY大叔真是越老越有型了。

相比片中的萬人迷MARK 和 GAVIN。

我真的比較喜歡這個穿衣很潮的老頭了。。

還有一點,他的姪女真的很絲襪誘惑,可惜居然甘願給NICK這個死胖子做了。。

 4 ) 自由本是件肤浅的事

昨晚回到宿舍就已经快过零点了,懒懒的,实在不怎么想继续看书,想着看部没什么营养的电影消磨下时间就早早洗洗睡了。

基于这样的原因,才选择下了很久的《海盗电台》,然后出其不意地心澎湃了一把。

“地下电台”是个历史悠久的概念,即使在我们的教育中,地下电台也并不陌生。

举凡海内外,说起地下电台,总是与红色政权、革命、民族解放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同20世纪中叶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共沉浮。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一次去上海广播电台,直播间大门口有荷枪警卫把守,甚为震惊,心想不就是播播新闻报纸摘要,990广播,百灵鸟广播么,又不是市政府。

大人们开玩笑说,如果要占领一个国家,第一件事情就要先把电台给打下来……或许直至互联网诞生之前,电波应该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最高效的媒体工具,毕竟不是谁家都买得起二十九寸大彩电,但是路边摊一个调频收音随声听的价钱,比一份新奥尔良烤翅都贵不了几个子儿。

或许故此,空中话语权的争夺战,成了所有战争中另一条至关重要的隐形战线,地下电台象征着彻底而绝对的自由,它可以横越所有洋海高山,所有的铁丝网和禁令,冲破一切阻隔,在空中穿梭传递着信息,因此成为了最具革命性颠覆性的象征符号。

风雨飘摇的革命年代过去之后,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地下电台也理应伴随着烈士们的鲜血与传说共同沉寂,走入博物馆。

但《海盗电台》告诉我们,即便是经济昌盛国泰民安的和谐年代,即便是繁荣似锦的60年代英国,自由永远不是一纸红头文件,一句合法的口号,或者一尊纪念碑那么简单。

60年代的英国人,认为追求自由的需要从来不能停止,更不会伴随着民族自由的实现而走到尽头,还有其他甚至更多的自由需要被唤醒吁求,并用同样的热情与疯狂去追寻,那不一定必须是高尚的,复杂的,形而上的,可以仅仅只是听音乐的自由,听摇滚乐的自由。

在当下自诩自由已经多如高速公路上的废气的和谐社会中,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才令屏幕前的观众心有戚戚然焉。

当然影片鲜艳的色彩,夸张的服饰,经典的音乐,舒缓有致的节奏,轻松明快的调子,煽情的高潮,骨子里的英伦浪漫喜剧范儿,还有那一群有爱又型格的老男人们……都可以是让人爱上这部影片的理由,但总有那么一些其他的,有足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让上述这些因素变得更可爱,才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沉醉在剧情之中,跟着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屏息,一起默哀,一起流泪。

对于并不属于,也未曾见证经历过故事所发生的年代的我们来说,海盗电台是一个我们承受不起的乌托邦,它代表的不过是一个最简单最普世的梦想,无论我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追求个人自由的自由。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能够实现这一点,并能够尊重宽容每个人拥有同样追寻自由的权利,才可以实现真正的天下大同吧。

海盗电台确实是肤浅的、商业化的、非摇滚精神的、讨巧的、程式化的,甚至可以说是媚俗的,但这并不妨碍我给它打上五颗星。

让我们把摇滚精神留给音乐人,把文艺电影留给影评家们,把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的争论留给哲学家们,把实现自由的范畴的讨论留给伦理学家们……然而追寻自由,争取自由,渴望自由的权利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因为自由本是件肤浅的事。

 5 ) 最美好的年代

我们出生在20世纪最平庸的80年代,可是我们很快就迎来了民用科技发展得最快的90年代和21世纪,大多数的物质欲望似乎已经实现得差不多了,于是我们几乎随时随地以任何方式来娱乐来填补剩下的空虚,你似乎不应该感到一丝的无聊。

可是我始终最向往的还是那个离经叛逆的60年代,那是个真正有趣的年代,那个属于摇滚的年代。

任何一支七十年代以后乐队,无论这是在做最先锋的实验音乐还是做最媚俗的流行摇滚,如果假设他是坐标上的某点,那么从这个点往回延伸,你会发现原点一定是某支六十年代的乐队。

那个年代的摇滚洋溢着乐观、新鲜活力和幽默,当然还少不了有点颓废和玩世不恭。

他们用简单、直接、热情而且有趣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拒绝一切教条、虚伪和矫情。

不是看不清世界的复杂性,只是喜欢用一种坦荡的方式去面对。

就像电影里面各种不同身份的电台听众,身体随时随地跟着音乐扭动,情侣会情不自禁的拥抱、亲吻、嘿咻。。。

这样已经足够美好了最后推荐电影里面我最喜欢的一首歌,名字是女神一般的《Elenore》http://www.songtaste.com/song/1454217/

 6 ) 不许联想到中国电影!

叛逆与颠覆是每个人血液的底色,而音乐往往能将这一底色放大,能让这血液沸腾。

正如《海角七号》的开头,伴随着音乐的旋律,随着那把被摔碎的吉他,一句“操你妈的台北”在一瞬间响彻天空;《放牛班春天》里,一阵阵天籁童声和无邪眼神那么的涤荡人心;不搭调的小家伙们在《摇滚校园》里像模像样地玩着摇滚让全场疯狂;《曾经》里,无法相守的有情人只有在音乐中彼此依偎……而在这部来自英国的音乐喜剧《海盗电台》中,政府和法令,在rock-and-roll的面前,都显得那么虚伪和可笑,仿佛它们的诞生就是为了被颠覆的。

本片的剧情源自真实事件,上世纪六十年代,流行音乐席卷全球,而大不列颠王国的境内却对流行音乐在电台的播出严加限制。

一群热爱音乐的疯狂DJ,漂泊在汪洋大海中,利用海盗电台向全英国的人们24小时不间断地广播,而这正触动了政府的敏感神经,开始了对海盗电台的百般绞杀……本片的编剧,导演是大名鼎鼎的理查德柯蒂斯,《四个婚礼一个葬礼》看过吧?

《诺丁山》喜欢吧?

《BJ单身日记》听说过吧?

《真爱至上》牛逼吧?

都是这哥们的作品,此番出山,果然出手不凡,他从自己小时候躲在被窝里偷听广播的真实经历中吸取灵感,重新勾勒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音乐的狂热,剧中十几个人物,每人身上的故事都经过仔细打磨,清晰明了,个性鲜明。

让我们不仅能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音乐的渴望,而且会被片中这群视音乐为生命的人们深深地打动。

制度,从其被制定出来的那一瞬间开始,就孕育着秩序与变革,附带着压迫与反抗。

二者仿佛硬币的正反面,当政府当局希望永远是顺从的正面朝上的时候,总会有一股相应地甚至更为强大的力量让抗争的反面重见天日。

就好像《海盗电台》的片尾,当船体倾斜,沉没在即的时刻,曾经被寄予希望的政府船只并没有出现,相反,那些同样热爱音乐的普通民众成群结队地赶到了现场,呼救变成了欢呼,灾难幻化成了狂欢,音乐沉入海底,却早已在每个人的心中扎根。

落笔至此,又一次很不争气地想起了国产电影以及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审查制度,赶紧打住,摇头叹息,洗洗睡吧,不许联想!

梦里,我会梦到一个不那么让人垂头丧气的国产电影界吗?

回头告诉你答案吧。

 7 ) 我个人的私密电台

看这类电影,要听从身体的召唤。

如果觉得欢乐,就别把绽开的脸使着劲缩回来,看完后非得板着脸说它不够深刻,山寨了泰坦尼克。

因为这欢乐是多么明净灿烂。

它让人飞扬舒展,而不是一般搞笑片叫人扭曲着狞笑。

它甚至和摇滚乐谈不上多少关系。

摇滚乐各派别的拥簇各自举着一套深幽顽固的精神标牌,拿这个简单明亮的片子上去比划,自然只会有“简单化”“肤浅化”的鉴定结果。

它只不过告诉我们,音乐可以让我们快乐,让我们自由。

这音乐,也可以被置换成文学、运动、绘画、书法、电影、游戏甚至美食,或者还有性。

英国当局视电台为眼中钉想方设法拔除之,当然会让我们联想到我们的广电总局、剪刀手、出版署、网络警察。

但是我们看到,电台人员并不因此而更不自由,相反,他们似乎更加热情高涨,激情四射。

种种阻挠,把他们逼到茫茫海上,反而让他们有了自己的乌托邦乐土。

在我们抱怨写的文字不能发表,期望的电影并非完整版,买到的唱片被删歌时,是不是反而会更加倔强地守护、珍惜、渴望、挣脱?

再怎样凶狠紧张的钳制,我们仍然铸就了自己的热爱。

我们永远有办法得到被删掉的那一部分,也永远有办法把自己的想法传出去。

这样斗智斗勇的过程,是不是也让我们的热爱变得更加精彩戏剧性?

所以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得到了一些不是初衷过后却会回味的经历。

即使有一天,有些东西会像摇滚船舰一样沉入水底,我们甚至无法发出声音,我们的热爱被逼上绝路,最终也仍然可以得救。

最后那一幕,海上驶来无数船只,有人高举着牌子,上面写着“I heard you!”。

我们一直相信,我们并不孤单,你听不见我,你也可以感应到我。

即使,即使,连感应也不能体会,那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心里的所思所想,为什么就一定要让别人知道?

为什么只是播放音乐,就一定要离开大陆漂流远洋?

为什么骂出F字头的脏话,就一定要让它穿过话筒让几千万人一起听见?

我看完喜爱的电影,写一篇观后感,假如发不出来,不能与人分享,是不是就一定要恼羞成怒?

假如发不出来,就用字母替换敏感词。

假如还是不行,就存进自己的电脑。

假如怕电脑被搜查,那就把评论删了吧。

电影看完,我爽到了,就够了。

我们可以听公共调频广播,感受几千万人在同一频率;也可以听豆瓣电台,感受心水曲目被猜出也感受意外的惊喜;还可以自建个人私密电台,用自己的播放器播给自己一个人听。

音乐已在,耳朵也已张开,自由的条件已经齐备,可以尽情听,尽情舞,尽情骂。

 8 ) 我们才是那群沉船的海盗

在所有人类经历过的时代中,我最向往的一直都是西方的六十年代。

嬉皮士叼着烟卷在街上聚集,毒品使用如梦如幻,有人举着I’m a man的牌子走过大街,和平人士围在公共绿地上商量讨论,学校的树林里有人集体读诗,oh captain,my captain.我们曾经也有过,可是很快有个著名的运动,将所有热血激昂的大学生镇压了。

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运动,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人在付出血的代价。

所以当我看到Radio Rock被政府人员打压并且沉船的时候我开始感到恐慌,那些迅速涌进破烂船舱的海水漫过陈旧器械,所有黑胶唱片像是无根野草一样漂浮在海面上,老DJ伸手打捞却一张都够不着,Count在绝望中对着麦做着最后一次演播,他说“你们当权者别以为这样就一切结束了,年复一年,为了让世界更美好政客们将继续一事无成,但是全世界的年轻男女们将永远怀抱梦想并将它们写在歌里。

”那些摇滚,那些不死的热血,才是人类世界的奇迹。

我可能从来都不是按照正常轨迹走下去的女生,自闭、摇滚、抽烟、喝酒,甚至从初中开始就强烈地想要纹身。

可是我的双眼依然时刻充满鲜血,等待着病态社会在崩溃的那一天喷涌而出去殉葬。

我喜欢站在路边隔着乌烟瘴气的空气看着城市,听着吵闹的汽车声寻找风笛的源头,那声喧闹人群中轻轻的口哨是带领我紧握拳头走到出口的安魂曲。

六十年代阳光下的人们早已死去,他们抑或葬身大海抑或死无全尸。

雨水或是海水都不能让他们的身躯腐烂,即便长出紫色美丽的尸斑全都大口诉说当年的故事。

我们俯下身子,看着湖泊里的诗人渐渐老去。

曾经在《我爱摇滚乐》上面看过一篇《穿过骨头抚摸你》,他说“我们曾经信誓旦旦地说要听摇滚听到死,可是当我们工作了生子了,我们还能坚持多久”,看那篇东西的时候还是个高中生,披着好学生的皮暗地里愤青的高中生。

那时候戴着耳机,满脸冷漠。

可是我还是很记得在那个下午,我扭头对我的同伴说“我会的,我会听摇滚听到死的。

”摇滚是一个内心暗自骄傲的梦想,当我们在与各类不公对抗疲惫的时候,当我们觉得周围都已经风声鹤唳牛鬼蛇神的时候,当所有的政客都顾着自己权力不惜暴露自己二逼的时候,我们就像那群海上DJ一样,听着一张黑胶唱片,用F开头的字母冷笑他们看着他们气急败坏。

唯一不同的是,我们,所有的网民,所有的人民,我们这条船已经迅速地下沉,并且所有可见可能里,除了我们自己,再没有人能救我们。

我们不是嬉皮士,我们没有那个自由的时代,我们只是一群准备被放上流水线洗脑的木偶,只是一群注定会死在刺骨海水里的海盗。

 9 ) 删了恶心的部分,很好看的超长mix MV一部

【按】大半是摘抄,那天弄好不知道放哪儿,索性作罢,刚才不下心又找到了,就来贴上一帖。

看完片子,不爽,于是挑了豆瓣前五页三星以下的评论,不多,却都说的挺靠谱,且有人妙语连珠。

四星五星的,姑且认为大家都太渴也太可怜了,人家海盗电台有人说fuck,我们只有HX的豆瓣电台和充斥着阳痿广告的电台,奶奶的,于是失去了冷静的判断力。

或者,是一种情结的满足,于是真觉得有意思。

所谓爱上别处的生活,爱的不是某种生活,而只是别处。

那艘船就是他们的别处。

我的观点如本文标题,有些镜头还是很漂亮的,摄影和剪辑都有出彩的地方,音乐就不用说了(只是挑一些牛逼的老歌串串,有一亿人可以做到)太多恶心的内容了,比如所有正儿八经秀精液的和空不垃圾I love R'nR' die for music的;连青春都不生猛,娘兮兮的。

另外这部电影对女性的态度令我很不爽,傻屌崇拜的厉害,搞得我看的时候连性欲都很低落。

“山寨泰坦尼克+粉丝是多么有用啊!

”的结尾,简直就是瞎逼烧钱。

说实话太让我失望了。

不装逼的说,《真爱至上》那样水准的主流温情喜剧我超爱的。

理查柯蒂斯怎么堕落的这么厉害。

生生浪费了我钟爱的销魂老戏骨比尔奈伊。

我是不是该怀疑这部电影不是赞美摇滚的,它根本就是反讽的。

它要说的就是:摇滚除了能让人在麻木的现实中YY一下,爽一把,骗几个妞儿,别的也干不了什么了。

而大家爱的,就是这点精液+精神鸦片,瞎逼崇拜崇拜,再糊弄糊弄自个儿。

不过,有一句台词超爱的,私人青铜老师的“最亮点最英国”点出我的心声:西蒙同学说,老婆跑了我之所以活下来,因为我为音乐而生,我也能为音乐而死。

我正一阵恶心,哪知那个小个子新闻联播说,我为新闻和天气而死。

至少是为天气。

这句台词太英伦太牛逼啦... @摇滚还是失败者大聚会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60778/以下摘自豆瓣评论。

马克用诚然,摇滚这个常和性与酷沾边的词汇,略带神秘而又很难解释清楚,于是乎一大堆的青年蠢蠢欲动,仿佛哥摇滚了就是酷,哥摇滚了那姑娘就那啥了。

from 小角色 @教你如何成为一名伪摇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67860/昨儿一朋友跟我说了一句话“摇滚乐是好多人的G点,稍微碰一下就射了”,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的观点是跟摇滚乐沾边的就不是傻逼,但凡有人喊一声“摇滚”,他们准不假思索的喊“万岁”并且痛哭流涕,可能这电影是拍给他们看的,摇滚乐里没傻逼么?

有,多了去了。

from 鲍勃辛 @珍爱生命 远离烂片 http://www.douban.com/review/2585403/希望有人能告诉我这不电影怎样看才能好看,我现在还坚定的认为把屏幕关掉看这部电影是最好的选择。

from 狩魔猎人 @真让我伤心啊!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07817/摇滚乐来自生活,没有发自生活的情绪只能停在摇滚乐的表皮。

此片的生活在哪里?

在船上?

之所以在船上,正是制作者无法在生活中反映摇滚乐的影响,干脆取巧把故事的矛盾安排在脱离生活实际的船上。

扒掉那层比基尼,剩下的就是瘦骨如柴的肉体,我看着,没有欲望。

此片,煽情来的赤果果,就像类似“团结就是力量”的口号,你们欢呼吧。

from 早米庵 @摇滚乐就是文青的潜规则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02126/我们来分析一下此片中比较high的因素:一:大量的老歌儿。

对于不知道为什么喜欢怀旧为什么喜欢摇滚的怀旧青年而言,这就是大量的tits和hips,本能的刺激。

二:以摇滚的名义互相操。

对于当不上骨肉皮以及当过骨肉皮的朋友,这里属于拉近生活距离的手法,就好像毛片儿里虚幻的都是上门送外卖的诱奸主人公,让男的女的都觉得自己也可能赶上一样。

三:打着摇滚的旗号做宁死不屈状。

这个类同于被容嬷嬷扎针,纯粹是自找SM,而且极假。

不过,快到高潮的时候哪管那么多,只管看就是了... from 死人青铜@手淫片儿之一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73887/

 10 ) 总有一些东西,我们爱之如生命

不得不说,这是我在大荧幕上见过最美好的一次沉船。

现在这艘沉没了的摇滚海盗船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再次驶入我们的视野,直击我们的心脏。

知道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后,我就把它列入“今年必看”的名单。

上世纪六十年代, 我热爱的年代。

我不知道把这10年从历史中抽掉,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美好还是更糟糕--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六十年代,我们的世界一定比较无聊。

有句经典的话:“如果你记得六十年代发生过什么,那么你没有真正经历过。

”对于一个以大麻和迷幻摇滚为标志的年代,你知道这话并没有言过其实。

但总还是有些东西被铭记下来。

六十年代是革命的时代。

但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场革命像它这样迷人,以后也不会再有。

这场革命的关键字有:反战,民权,反政府,性解放,女权主义,黑人权益,同性恋权益。

这么多的运动,现在穿好衣服去参加你的游行吧~如果你是女人,你既可以像肯尼迪夫人一样装扮得优雅而得体,也可以套上刚刚流行起来的紧身牛仔裤和迷你裙展示你的曲线。

当然,还有裙裤和空军装提供更多的选择。

如果你是男人,不如留长头发蓄起胡须,哪怕卫生状况真的堪忧,但只要女孩们喜欢,管它的。

那个年代有太多迷人到死的家伙。

安迪沃夫用他堆砌的番茄罐头征服了美术馆;肯尼迪总统和他的夫人夜夜在白宫举行派对;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震撼了所有人的心灵;永远的战士切格瓦拉以自由的名义不懈奋斗;当然还有所有人的上帝――甲克虫乐队。

而比这些迷人的更加迷人的,是那一张张饱含希望和梦想(当然还有吸食大麻和LSD以后的晃神)的年轻面孔。

“如果你要去三番市,请记得在发间别上鲜花”也许很多人都还记得这首著名的“San Francisco”。

六十年代的年轻人称自己为“花的孩子”。

只要你在头发或者口袋插一朵鲜花,那么你就是兄弟姐妹中的一员。

爱与和平是他们的口号。

每个人拍照的时候都摆过这个姿势吧――食指和中指一起组合出一个V――恭喜你,那就是爱与和平。

快坐时光机回六十年代,你是他们的一员。

那个年代绝不会缺少的东西除了游行就非集会莫属了。

最著名的是1967年的“爱之夏”。

超过10万的年轻人从世界各地蜂涌进三番市,交流彼此不同的价值观。

当然,在大麻和音乐的催化下,交流进行得顺利极了。

夏天结束后,年轻人们都带着新的经验和想法回到各自的城市, 精神高昂。

美国是这场革命的中心,但它的影响波及了整个西方甚至全世界。

在《海盗电台》里,我们看到了反政府,女权,同性恋,性解放,毒品,连越战都以玩笑的方式提到了。

当然还有摇滚--这几乎是这个电影的全部。

片中大部分主角从年纪上来说,应该属于“垮掉的一代”。

但他们的精神无疑是花之世代的。

比四五十年代要来得积极和明亮。

我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船舱进水的时候,Bob倔强地抱着他那一箱子的唱片,在“father and son”悠扬的调子里缓缓下沉。

无论Carl怎么劝说,他坚持着一味摇头。

最终亲情占了上风,箱子落在了甲板,唱片脱匣而出漂浮在水中。

他挣脱开Carl在水里不停翻找,挥手紧紧抓住了其中一张――在这命悬一线的生死时刻,他对着这张被救下来的唱片竖起了大拇指,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有没有什么东西,你爱之如生命?

每个人都被问过这样的问题吧:如果可以穿越,你要回到什么年代?

我的答案很久以来都是六十年代。

我书房的墙上并列着三张照片:毛泽东,切格瓦拉,甲克虫乐队。

共同点?

唐诺在他为《刀锋之先》所作的序言中写道: “什么样的人最爱谈死呢?

答案是:恋爱中人、宗教中人和革命中人。

恋爱时,它叫生死相许,宗教时,它叫殉道燔祭,革命时,它叫慷慨献身。

”生命无疑是可贵的,勿庸置疑。

但在那个年代,大部分人相信有的东西比生命更可贵。

比如爱,比如理想,比如信仰。

跨过一个千年的我们,站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世界每天都以光怪陆离的崭新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

永远有新的面孔,新的影像,新的声音,新的文字。

我们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变得疑心重重。

人口膨胀,环境污染,恐怖主义,金融危机……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于是我们堵上了耳朵不听,捂住了眼睛不看。

电视里开始充斥着无聊的笑料,大荧幕成了爆米花的狂欢。

我们一边欢笑一边嫌恶。

爱?理想?

信仰?

大家可能会说:哦,你莫装B了好伐?

莫装B。

可是,我真的不知道,除了相信爱理想和信仰,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除却爱理想和信仰,我们还剩下什么。

宣布船体进水的那一刻,全部的人都表现得非常平静。

他们的平静并不是因为预知之后会有人来营救,也不是因为面对死亡毫无惧怕。

你害怕死亡吗?

废话。

谁不害怕。

但有没有什么,强大到让你能够战胜这种恐惧?

他们是怕的,当然害怕。

但是对摇滚的热爱和对自由的信仰,让他们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即将到来的命运。

1969年,阿波罗号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走向太空的梦想。

好了,现在我们必须跟六十年代说声再见了――这真是一场完美的告别,不是吗?

就像那个年代的吸毒者宣言:Turn on, turn in, drop out. 那些花儿,开在了时光里。

If you’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 please take me with you――I mean, San Francisco in the year 1967.

《海盗电台》短评

虽然有这么多熟面孔,但我真的只觉得一般

3分钟前
  • 普赖尔蒂斯
  • 还行

体制禁锢下通过电波流转的那一点点人心渴望的自由,尽管故事本身并无事实依据。

4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人物脸谱化,小丑化,剧本处理凌乱粗糙,基本上没有细节呈现,为戏剧性而戏剧性。一众人在追捧山呼,颇有文革气氛。据说体现了“摇滚精神”,但除了点蹩脚笑料,实质是反而直接将摇滚精神简化至一个时髦口号。配乐虽好,但音乐早已先于电影而存在,在一部到处充满噱头的影片里,摇滚乐不过是另一个噱头

8分钟前
  • 匡轶歌
  • 很差

Rock'N'Roll,摇滚不死,爱摇滚的人永远年轻。

11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力荐

摇滚、毒品和性永远是吉祥的一家。

16分钟前
  • Ran
  • 还行

Wow~~~This is Rock N' Roll~~~~

19分钟前
  • 肉一
  • 力荐

实在太crary

24分钟前
  • 威廉季风
  • 较差

【C+】频繁的快速剪辑和一句接一句的台词搞得人心烦,各种假high伪高潮,小聪明耍的再多也挽救不了片子的不尽人意。难怪烂番茄只有60%。

27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着实证明我还没有文艺到这种程度

29分钟前
  • Emanuelle
  • 较差

拍得有点装

33分钟前
  • 放把火烧了
  • 较差

不是摇滚挂。。。

35分钟前
  • 旧垣结衣
  • 还行

仅供娱乐结尾矫情,打着摇滚旗号却找不着britpop的感觉,对其OST没兴趣。

36分钟前
  • 撒么而
  • 还行

这电影要是不打五星那我真是疯了。只是没啥后劲

40分钟前
  • 凹凸代餐
  • 力荐

冲着整个船舱的鲜嫩的肉体再加一颗星

44分钟前
  • Serenity
  • 推荐

Rock&Roll,rock the world!!!!!!!!!!!

46分钟前
  • neeeeeverland
  • 力荐

其他的好看不代表接下来的也一样,被评价牵着走真是让我浪费了宝贵的一小时啊,二星纯属鼓励奖,表演那么卖力,=口=|||

51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较差

英国三俗片

55分钟前
  • 石中剑
  • 还行

一次浪漫的沉船~~

56分钟前
  • 棲qi木聪
  • 力荐

年度最酷

1小时前
  • 四月物语
  • 力荐

最后他们的粉丝们驾船来营救时,泪奔了~~

1小时前
  • 虫二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