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罗雪山

碧罗雪山,Deep in the Clouds

主演:汪普则,娜真叶,积阿迪,黑皮,胡春华,丰春梅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傈僳语年份:2010

《碧罗雪山》剧照

碧罗雪山 剧照 NO.1碧罗雪山 剧照 NO.2碧罗雪山 剧照 NO.3碧罗雪山 剧照 NO.4碧罗雪山 剧照 NO.5碧罗雪山 剧照 NO.6碧罗雪山 剧照 NO.13碧罗雪山 剧照 NO.14碧罗雪山 剧照 NO.15碧罗雪山 剧照 NO.16碧罗雪山 剧照 NO.17碧罗雪山 剧照 NO.18碧罗雪山 剧照 NO.19碧罗雪山 剧照 NO.20

《碧罗雪山》剧情介绍

碧罗雪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西南边陲。碧罗雪山下,怒江奔腾不息,这天傈僳族小伙木扒举行婚礼,全寨子乡亲赶来凑热闹,一派欢喜气氛。迪阿鲁爱着木扒的妹妹吉妮,而受老观念影响的爷爷多利拔坚决不同意,他要迪阿鲁守着丧夫的嫂嫂阿南恰,并帮她一起哺育尙在幼年的侄女阿亚。熊是傈僳族供奉的祖先,但在目前收获季节它常常跑出来毀坏庄稼和牲畜,很是让人头疼。身为村民组长,迪阿鲁天天奔波在为村民讨赔偿的路上,同时磨破嘴皮地宣传国家林业法规。木扒偷剥珍稀植物红豆杉皮,被执法部门拘留,救儿心切的父亲要女儿吉妮嫁给混混阿达,以期讨来彩礼交罚款,迪阿鲁闻讯痛苦万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封神榜:托塔天王沉默梦想成真逝者亲情接力只有我不在的街道门徒包青天之开封奇案天地无限幸福谷第二季我会变成巨人萨博马蒂报告南宋猎人之决战御街父母天下尸忆玩命快递3并肩作战寻梦环游记追捕者鼠国流浪记绿夜红萼纷纷爱在湘西大灌篮魔诡转账狗不理传奇魔法学院穆桂英挂帅又是圣诞灵魂运营商

《碧罗雪山》长篇影评

 1 ) 碧罗雪山

有人会说,好坏不谈,这已经不是艺术片的年代了。

别说刘杰,就是贾樟柯也没用,把戛纳威尼斯柏林轮着上也没用。

持有这般观点的人,必然不在少数,何等偏激狭隘就不说了——因为从没有一个国家的放映体系是用以绞杀艺术片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观众不再信任艺术片,却更愿意相信一个拍小破艺术片的导演能花600万去买鸽子蛋。

很显然,已经不是电影的原因,而是整个社会风气使然。

电影外边是谈钱,电影里头还是关于钱。

钱钱钱,人心自然不古。

索尔·贝娄曾说:人活着的时候,金钱压在你的周围,就像死了的时候,大地压在你的周围。

 2 ) 熊出没 注意

《碧罗雪山》有一个很诗意的英文名字“Deep in the Clouds”,看看开头就能明白个中韵味:怒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喜玛拉雅山的余脉,碧罗雪山在云朵之间半掩其身。

有着自己独特文化的傈僳族族人们在此间采撷、畜养,自足度日,在大山大水里浑然天成。

民风民俗本身就是一个看点,深到云里的是山,深到山里的的是人,深到人心的是信仰。

与其说这电影是环保主题,不如说旨在探究原初信仰准确一点。

【搬演?

】在百老汇看完电影有朋友纳罕:21世纪现代化光芒照四方,还有几个这么原生态的地界?

如果山上真有熊出没,原住村民们应该早就搬走了,那《碧罗雪山》岂不是搬演的?

其实真真假假无谓争辩,弗拉哈迪能搬演个《北方的那努克》名留青史,凭什么刘杰不能搬演个《碧罗雪山》“还原”现实?

【原住情怀?

】影片没有一个职业演员,原住居民演绎自己(或自己祖辈)的生活,即使剧情上有夸张之处,情绪上的起伏跌宕也绝对是对路的。

族民有自己的信仰,他们笃定地供奉熊为自己的老祖宗,他们朴质地相信只要遵循一定的法则(熊只伤害坏人,人要送牛羊给熊以求福)人与自然就能够友好相处。

直到熊生存繁衍的欲求开始膨胀,直到“老祖宗”踏进了人类的村落,直到族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直到自尊和生命在信仰面前不堪重负……人性开始走进困境、生命价值遭到质疑、原初的信仰渐渐迷失、未来陷入不可知论。

他们笃信的天然法则摇摇欲坠,他们终于不得不离开“祖宗”和故土。

【人与自然?

】影片有两个主题。

表面的主题是环保,倡导原生态、保护野生动物,这一主题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纠葛;另外一个主题是对生命价值和信仰的探究,弥漫着信仰迷失的恐慌、对现实状况的错愕以及控诉无门的绝望。

这一主题的核心可以延伸到民俗与现代化的对垒,或说个体与大语境的碰撞。

【主旋律?

】看短评里有豆友称本片为“主旋律”,我想“政府的熊”和“熊的子孙”一定不愿意。

人被熊拍了,羊被熊叼了,村民的生活无望了,上头的补贴还迟迟不到,这哪是咱ZF的效率和作风?!

主不主旋律,这事不可言。

【温存还是冷酷?

】影片有两个温暖的点:①小孙女为“留住”爷爷,拿苞谷去喂猪的情节虽说不算是原创,但小女孩温润润软绵绵的感情还是让你没法拒绝;②吉妮和迪阿鲁的爱情纯洁美好,哥唱妹和的感觉小清新不止一点点。

但片子的整个基调还是偏冷的,现实的凛冽呼之欲出,最典型的几个情节:①吉妮的牺牲:迪阿鲁无意间透露:熊吃人,ZF会赔钱。

赔多少?

4万!

这对于陷入困境的吉妮来说无异于提供了一条解决的“捷径”。

想帮助她的人帮不上忙,其他人或袖手旁观或决意牺牲她或只想从她身上尽情攫取,于是,“解决”的办法她以为她找到了,路的尽头她走到了。

面对熊的一笑,是解脱也是欣慰,是最懦弱也是最勇敢,是最有意义也是最无用功。

②搬迁的老人:老族长布满沟壑的脸本身就是一幅感人画作,他本身的形象也让人又爱又恨。

他对熊的“愚忠”是导致村民受扰的重要原因,而他对信仰的坚持又让你无话可说。

但到最后,还是那一个坚定的老人,终于也在****的威逼利诱下妥协了。

信仰、家园都渐行渐远,带着草帽的老者,也只能回首祭奠那片收藏了自己一生光阴的土地了。

③女人的命运:无论是牺牲的吉妮、吉妮的嫂子、迪阿鲁的嫂子,影片中所有的女性形象都处于被摆布的弱势地位。

其中两位嫂子基本上没说过什么话,吉妮的话语权也被男性亲属们“剥削”至稀薄得可怜。

族长在政策面前是他者,村民是臣服于族长规定之下的他者,女性又是身负“第二性”束缚的他者中的他者。

就像老族长所说的:女人是地,男人是犁。

身处这样一个有古老信仰和文化传统的族群中,在现代性的阳光尚未烛照之处,女人的命运也只能是被动等待开垦的土地了。

【半纪录片半故事片?

】我个人给这部片子下了个不甚准确的定义,我把它归为半纪录片半故事片。

影片没有在记录乡土民情、民风民俗上止步,运用大量小景别和主观镜头关注到了人物内心深层的情感浮动。

纪录风格体现在长镜头、实景、自然光、手提摄影上和非职业演员的采用上;而这又无妨抒情性画面和段落的存在;小景别捕捉到的老族长的微表情,小孙女“偷”苞谷时灵动的神气,吉妮面对老熊时超然的一笑,以及三坡叔纵横着老泪为女儿唱歌时涌起的悲凉……“碧罗雪山”和“傈僳族”的意象都可以被理解成一种文化符号,或说精神象征。

这个故事不是不可以放在别的时间地点来讲,但是选材此地,除了披上民风民俗的猎奇外衣外,更重要的是它自身的灵魂:雪山的神秘、傈僳族的古老信仰、现代化的悄然入侵、自然界的法则、大语境的规章……这所有的一切恐怕也唯有在这样的地方才能碰撞出电光石火了。

你在这光辉照映的迷茫里能看到人性的困惑、听见每个人有理有据的辩白,这里没有人是错的,也无所谓对错。

但是毕竟流逝了的东西,再难以觅回。

 3 ) 再小的社会群体也是一部人间百态

该片以爱情为主线,家庭、族群、国家、宗教都在这个小社会中交叉上演。

其实仔细想一下每个人物后,才发现他们的立体与丰满,所以决定单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这部电影。

全片90分钟,除去迪阿鲁和吉妮两位主角外,还有百岁老人多利拔、吉妮的哥哥木扒和爸爸、阿达等4、5个个性鲜明的配角,加上一些边角人物、群众演员等应该有15个左右。

整个人物关系总结起来,其实是1个物种(熊)+3个家族+1群政府之间的爱恨情仇,利益纷争。

熊是类似于图腾之类的东西,作为村里的祖先,为人们敬畏和尊重,全片实际出现过3次,第1次是迪阿鲁在村口偶遇,第2次是阿达盗红豆杉时,第3次是吉妮寻死时。

喜欢第1和3次的熊镜头,迪阿鲁碰到了一只饥饿的熊,却用装死躲过一劫;吉妮看到3只玩耍的熊时脸上的笑容,那一掌下去的结局因嘴角的笑容让人更加心碎。

第2次至今有疑惑,其实有被误导,以为阿达最后是去卖熊胆了,可能导演是暗合熊会惩罚坏人这一爷爷的思想?

迪阿鲁的家族中爷爷是村内权威级的人物,爷爷拥有敏锐的观察力,他能从无数个苞谷中发现少了代表一年时光的苞谷粒,爷爷在解决村内纷争的时候运用的是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充满了自然的哲学,虽然导演从剧情需要或自我角度等方面,削弱了爷爷的魅力与感染力,但一个族群中,这样的人是平衡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支点,虽然他也有缺点,虽然他固执,虽然他也有做错的时候,但他德高望重,是族群的灵魂人物。

吉妮,对你,爷爷内心一定充满了内疚。

爷爷是有原则的人,百年的岁月在爷爷的拐杖和宽大的脚趾间流淌,迪阿鲁该犁的地也许是吉妮,但爷爷觉得还可以等等,爷爷不想要家庭散掉,如果迪阿鲁的哥哥死掉,那迪阿鲁就该去犁他的嫂子,这是这个民族的传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族的延续。

迪阿鲁是爷爷的接班人,按照理想的轨道,如果村子一直这样发展下去的话,迪阿鲁会运用和爷爷一样的智慧去保护村民,敬畏祖先。

但是时代在变化,虽然只有一条滑索与外界相连,迪阿鲁也在更多的与社会接触,并带来了镜子、梳子等外界产品,迪阿鲁的心中是年轻的声音,关于祖先的疑问,对传统的无力反抗,对政府补贴的无力。

迪阿鲁是善良的,他更多的在接受社会给予的;迪阿鲁是温顺的,他在家族的权威下放弃自己爱的女孩;迪阿鲁也是聪明和强壮的,他有面对熊的沉着冷静和对待无赖阿达的强硬。

迪阿鲁代表了我们这个国家中千千万万的青年男子,他们流着传统的血液,在现代的光怪陆离中艰难的决策,时代的变迁,促使一代人滚滚向前,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习俗究竟能否在另一个地方得到传承?

搬迁,将更多的空间留给自然,而人终究要被集中在水泥混凝土的森林中独自存活?

有些时候,我们是不是或多或少地屈歪了某些自然规律?

如果说爷爷是主流与高贵信念的代表,那吉妮的爸爸就是平凡人的典型形象,他有利己的狡黠与朴实的快乐,他是全片的亮点人物,但我没能记住他的名字,很多笑点都来自吉妮的爸爸。

他虽然珍惜自己的财产,但他知错,会贡献自己的羊给祖先,他有敬畏心;在常规纠纷的处理上,服从族群决定,背了牛肉回来,虽然埋怨媳妇,在木扒拿钱出来后,又可爱的不去卖牛,让大家把肉全部吃掉;在儿子身陷囹圄时,虽然痛苦,但依然毫无悬念的要牺牲掉自己女儿的幸福,当然,不否认他是善良的,他也曾试图让吉妮和迪阿鲁在一起,也硬着头皮作为女方家去男方家提亲,但是要15头牛呢,爷爷是个每天坐在火盆前的人哦,爷爷可能真的是有心无力的。

吉妮的爸爸结局很惨,由一个儿女绕膝的幸福老人变成了孤独的人,他最后抚琴独唱那段让人黯然泪下。

木扒作为他的儿子,是一件合乎逻辑的事情,所谓“言传身教”,木扒身上有更为严重的自私性格,算是片中的反角之一,不招人待见。

木扒是这个家族中唯一的男性,他与迪阿鲁不同,迪阿鲁是家中的二子,较之更温顺一些。

木扒很会利用自己的男权优势,对妻子和妹妹的各种辱骂都理直气壮,在老婆怀孕后才态度缓和起来。

木扒安于男权至上带来的特权。

吉妮,善良、美丽、勇敢的女孩把主角放在最后写,隔了几天再品味,虽然是个悲剧,发现吉妮传递的永远都是向上的精神。

在一个族群里,她遵循传统,用自己的技能承担家庭的责任,这个时候,她是好女儿和好妹妹,似乎要沿着既定的轨道走下去;在与迪阿鲁对唱山歌时,她是敢爱敢恨的姑娘,她确定自己的爱情,拒绝不爱的人,并最终坚持了自己的爱情理想;吉妮在无法改变传统的时候,毅然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在她心里,那是对得起爸爸、哥哥和自己的一条好路。

吉妮有反传统的心,但以她个人的力量,无法对抗这所有的状况和复杂关系。

吉妮似乎有很多选择,而只有这一条是真正听从自己内心的。

虽然最后发生变动,4万元钱也不一定能拿到,但是吉妮的微笑永远的留在了大山里。

爷爷、爸爸、迪阿鲁.......你们所有的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都没有吉妮勇敢,也许吉妮的死是无为的,但她对每个人的触动是一生的,愧疚也好,后悔也好,在吉妮的微笑中,活着的人需要好好把握生活。

 4 ) 云端虚构

我们一直以来总有这样的感觉,少数民族灿若繁星的民歌艺术中,传达的感情一般不会超出这样的范畴:爱情,亲情,干劲足,家乡美。

我们再联想到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或者民间故事,其主题基本上也跳不脱这四类。

哪些主题鲜有表现呢?

比如追逐梦想啦,成就事业啦,国际局势啦,肤色包容啦,压力抑郁啦,财迷肉欲啦——这是少数民族的特点决定的,在那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农耕社会中,(至少表现出来的是)终极梦想是守护大山,其次就是努力劳作,娶上好媳妇。

别无他求。

除非——除非现代文明在那个封闭的世界打裂出一条豁口子。

影片中那条通向外界的渡江铁索,可以说是导演极度夸张,极度扭曲之后的一条路:轻盈,也有命悬一线的危险感。

这其中的隐喻不言而喻。

在这个模式的设计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电影的影子了:当处女地被开垦,古老的信仰陷入现实的困境,冲突矛盾挣扎,最后甚至要用鲜血来祭奠纯真自由。

刘杰的做法是:媒妁之言的原因,是物欲入侵了山林(父亲“卖”女儿是为了救出因为贩卖珍稀植物而入狱的儿子)。

这是一个生硬并且讨巧的结合,单看哪个故事都像是少数民族千篇一律的传说的复述,然而经过这样的结合之后,仿佛升腾出了一层深意。

这也是《碧罗雪山》收获一致好评的原因。

然而这种深意是怎么被击垮的呢?

《碧罗雪山》必将成为讨论纪实性与故事性的一个极好的范本,不论是影片中原生态的景色的展现,门上贴着的艳俗的“防治疟疾”的挂历,全篇傈僳语言的对白,还有那DV作品一般的自然用光,给人感觉不经雕琢,带来了一丝清新之意。

这是特别重要的地方,当一个影片以如此坦诚,如此冷峻,如此公正的角度来给观众以“记录”之感时,其实它已经赢得了观众的信任,或者说,观众此时更愿意去相信叙事的合理性与真实性。

当族长将熊奉为神圣的祖先之后,即使出现在镜头中的熊,是那么的黑不溜秋,那么的不壮实,那么的不神圣,我们还是把它符号化之后,屏息敬畏。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部电影的幕后故事:现实生活中的族长,竟然是一个基督徒,而“熊”也根本不是傈僳族的祖先和图腾——完全是导演的设计。

这让我懵了,(内心OS:“全都是泡沫哦呜哦”)两段平庸故事的连接点被抽离了,好像一巴掌打醒了我,告诉我:现实生活中根本没那么多禁忌,没那么多冲突,你自以为是观注伦理困境的斗士,可我们都过得好着呐!

影片最精彩最用力的一个情节,便是为了逃离逼婚的女孩,盛装打扮之后上山寻找“熊祖先”,希望能被咬死。

这是她死前的微笑。

本来一个极具残酷与讽刺的循环之旅,却因”熊祖先“这个环节可信度的缺失变得支离破碎。

这样的虚构我们本是可以接受并且产生很强的带入感的,比如经典影片《阿凡达》,那样一个完全架空的叙事中,我们把构建的任务完全交给编剧和导演。

然而《碧罗雪山》不是这样,尤其是当里面牵扯到了法律法规,政府机关这样的现实因素之后,我们又把它和《秋菊打官司》的那种观众可以依据常识来进行自发构建的类型联系在一起。

如果导演像《阿凡达》那样把这个村子抽象出来进行虚构呢?

也许它又削弱了其”纪实“那一方面的吸引力,也许有很多观众正是冲着当代中国,冲着碧罗雪山,冲着还原大山生活原貌,冲着体会少数民族面对现代化的困境的心理去买票。

结果……也能算各取所需吧。

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导演想要通过虚构的冲突来描述现实的困局,这样的野心让人不是特别舒服。

(甚至女演员在拍摄时是拒绝唱民歌的)

 5 ) 马背法庭的命运就是碧罗雪山

刘杰的两部戏探讨西南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后的命运。

马背中,老冯这样的毛时代干部死了或者被职业化所替代。

而现代官僚制下的阿洛又跑了。

这连无人之地,就只有碧罗雪山里时不时撒手不管的村长与政治心智不足的阿鲁。

最终的命运就是在国家强制力量之下消灭村庄,走向城镇化的同时也意味着这个部落的祖宗、习俗的全然格式化。

阿鲁不用娶自己的嫂子了,但也永远不会成为老祖。

因为宗已经消失。

 6 ) 唱支山歌给党听

如果问到这些原生态少数民族的未来会怎样,这部片子就是他们的下场。

从废除武装开始,一个民族就丧失了明天。

枪炮、病菌与钢铁应加入此片事例。

假如给这个村落一个重新的选择,势利市侩不尊重女性的木扒父亲应该成为村里的一把手,多利拔退居村寨的精神领袖。

一来政府不好下手,二来还能气疯一群女权跟环保分子。

软弱和自我反省是个性的沦落,对民族亦然。

当老汉决定要上山捕杀恶熊时,迪阿鲁就做起自我审查,举头三尺有政府,不得不说是青年的悲哀。

无处不在的政府警告着乡民的行为,熊与马列吞噬共同体,撕裂少女,践踏希望。

有人能反抗吗,迪阿鲁的转变只是瞬间,骨子里还是喉舌,带领大家搬出家园消磨记忆。

右翼归于酗酒与贫困,如没落的图瓦人鄂温克人,成为内亚帝国的形象祭品。

 7 ) 喜气欢乐

故事发生在西南边陲。

碧罗雪山下,怒江奔腾不息,这天傈僳族小伙木扒举行婚礼,全寨子乡亲赶来凑热闹,一派欢喜气氛。

迪阿鲁爱着木扒的妹妹吉妮,而受老观念影响的爷爷多利拔坚决不同意,他要迪阿鲁守着丧夫的嫂嫂阿南恰,并帮她一起哺育尙在幼年的侄女阿亚。

熊是傈僳族供奉的祖先,但在目前收获季节它常常跑出来毀坏庄稼和牲畜,很是让人头疼。

身为村民组长,迪阿鲁天天奔波在为村民讨赔偿的路上,同时磨破嘴皮地宣传国家林业法规。

木扒偷剥珍稀植物红豆杉皮,被执法部门拘留,救儿心切的父亲要女儿吉妮嫁给混混阿达,以期讨来彩礼交罚款,迪阿鲁闻讯痛苦万分......

 8 ) 刘导说

某同学问影片主旨所在,刘导反将一军,说其观点态度全部体现在片子里了,并很愿意听听观众的想法;假若同学们都不能理解影片,那么10年之后的中国电影界只剩下一棵疯长的树“洋”树。

刘导说,十多年前他在电影学院念书的时候,谈论最多的一个词是“艺术”。

人们是耻于提及票房、商业、好莱坞的。

社会发展很快,当一方价值观占上风的时候,就要把其对立面狠狠踩在脚下不得翻身。

刘导说,文艺片前半部分都很闷很缓慢,导演把你带入这种境地,目的是更方便影片跟你进行精神讲述。

刘导说,片子里演员文化水平最高的是寡言少语的媳妇,她念到了初三;其次是木扒和咕噜,小学念了半年。

 9 ) 雪山下的花环

去年,我个人最喜欢的五部华语片是《让子弹飞》、《金城小子》、《钢的琴》、《碧罗雪山》以及《我们天上见》。

这其中,《碧罗雪山》是比较特殊的一部,它在上海电影节拿下了四项大奖,又在金马载誉,然而近一年过去,除了偶尔在报纸上被提及,影片上映之类的事,消息全无。

好在四月时候,《碧罗雪山》在百老汇电影中心放映,并在大学生电影节上再度获奖。

据导演刘杰说,他不愿意吆喝买卖,也难以理解市场规则。

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真实现状:一边是好片子无人理会,排不上院线,观众自然就见不到;一边是糟糕的春季档期,一堆破片在狗咬狗,满嘴的毛。

有人会说,好坏不谈,这已经不是艺术片的年代了。

别说刘杰,就是贾樟柯也没用,把戛纳威尼斯柏林轮着上也没用。

持有这般观点的人,必然不在少数,何等偏激狭隘就不说了——因为从没有一个国家的放映体系是用以绞杀艺术片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观众不再信任艺术片,却更愿意相信一个拍小破艺术片的导演能花600万去买鸽子蛋。

很显然,已经不是电影的原因,而是整个社会风气使然。

电影外边是谈钱,电影里头还是关于钱。

钱钱钱,人心自然不古。

索尔·贝娄曾说:人活着的时候,金钱压在你的周围,就像死了的时候,大地压在你的周围。

拍摄《碧罗雪山》时,刘杰基本处于韬光养晦的一种状态。

他已经不太在意是否能拿奖,或者说送去哪儿拿奖。

他更不在意电影是否能够在边疆少数民族题材里另辟蹊径,是否可以达到第五代以往的高度。

他拿的是国家的钱,说的是现实的事,讲的又是敏感的法。

一般情况下,这必然会促成又一部主旋律电影的诞生,然而刘杰成功化解了众人的顾虑。

他只是精准地找了切入口,拉上了滑溜索,连接了现代与传统,重写那些快要消失殆尽的少数民族文明。

片中的熊、祖宗和政府,三方构成一个牢固的等边三角,它们制造了一片雷区,随便踩上一脚,都会引发连锁反应。

而村民恰好处在中心位置,处处受制,步步危险,他们无法在任何一方那里寻得解脱途径。

从这个角度来说,《碧罗雪山》充满了戏剧冲突,里面还有一条爱情明线,纯洁动人。

然而跟祖宗一样,政府在片中也只是嘴上说说,从不轻易露面。

所以,电影又演变成了人与熊的正面对抗,胶着不下。

与此同时,祖宗和政府还站在了熊那边,简直是不让人活了。

其实在活与不活的背后,那关系到整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一旦他们离开了原乡故土,那么他们还能叫回自身的名字吗?

显然不能。

好的电影不一定要煽情,更不要让观众沉湎在感伤当中,如能带来清醒的感动和真实的触动,那已是相当之不易。

《碧罗雪山》并没有摆出苦大仇深的姿态,来个万箭齐发,批完祖宗干政府。

它只是隐约提到了钱,金钱已经渗入到村子里头,并且开始产生腐败。

即便没有熊的到来,这个村子的躯体损坏,那也是早晚的事情。

这些问题其实不算新鲜,但绝不意味着不用再提。

《碧罗雪山》巧妙地埋藏了多数矛盾,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了爱情上。

它就像雪山下的美丽花环,见证了时间和岁月,慢慢凋谢,守护着那些远去的灵魂。

【玩家惠 专栏】

 10 ) 这不像一部电影,像一部纪录片

这不像一部电影,像一部纪录片。

我感觉像是住进了这个村子,看着他们生活,这部片子拍得太真实了。

真是不论贫穷还是富贵,不论身在何处,你总有属于你的烦恼。

小姑娘和小伙子的感情很真挚,但也有各自的烦恼。

小伙子的哥哥出走七年不回,传统的爷爷要小伙子娶嫂子。

但他喜欢的是吉妮。

不能娶喜欢的人,很无助,但你不够勇敢。

绝望的吉妮,傻傻的吉妮,以为自己被熊咬死就能换来4万赔偿,去救哥哥。

上山后,她依旧回头看了一眼这个村子。

最终同意搬家的老祖宗,此刻他身上的神秘光环消失了。

我很担心结局是小姑娘为了救哥哥,被迫嫁给混混,但是这个结局竟让我有一丝欣慰。

就像另一位豆瓣盆友说的:为爱出走,以身饲熊。

不管到什么时候,不论到什么地方,最勇敢的,都是恋爱中的姑娘。

《碧罗雪山》短评

论文

9分钟前
  • S.Dummy
  • 推荐

1.还是少数民族语言让人感觉电影比较高级(因为听不懂吗=_,=我好贱啊)2.片子节奏好慢啊3.除了小姑娘和爷爷那段没有任何共鸣点4感觉没什么新意。。。

12分钟前
  • 清茂叶
  • 较差

人和熊同框是实拍吗?

17分钟前
  • Eleuterio
  • 还行

今年在大屏幕看過最好得國產電影.

20分钟前
  • 九时用茶
  • 力荐

和将近8分的高分相比,象飞机场

22分钟前
  • 思语
  • 还行

面对大自然的敬畏、宗族的生存、与环保及现代生活制度的冲击,一个傈僳族小山村的生存状态。少数民族语对白和原生态环境。结局是残忍的,吉妮自我奉献与村落搬迁。(ps,吉妮最后的微笑反衬了现实的苍白。大部分演员均为当地少数民族村民。)

25分钟前
  • 千寻|Scorpio
  • 推荐

小女孩看到熊的那一刻,笑了。她说,熊孩子,我来了。

3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真实。

32分钟前
  • 一又
  • 力荐

果断2010华语最佳,开头稍弱,此后几乎完美。摄影极赞,空镜做标点,故事逐层推进,愈发绵密。传统,法律,现实在此纠结起来,又是个颇具基斯洛夫斯基味道的故事。小姑娘盛装去找熊时那个笑容,华丽又残忍,戳得死死的。能把主旋律献礼片拍到这样的水准,刘杰真是神人。

35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在不带主观情绪的严肃纪实与纯个人情感的宣泄中摇摆不定,有点尴尬!

37分钟前
  • 发霉胶片
  • 还行

熊、村民、政府,环境保护、爱情、传统文化,各种东西交织在一起,让人理不清头绪。确实是好电影,让人无法评论

40分钟前
  • Arcadia
  • 推荐

少数民族。情理法。在叙事、影像、表演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掌控能力。该片既关注了现实,又富有诗意,将写实与风格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显示出导演驾驭创作的能力。

45分钟前
  • 清影照心
  • 推荐

有些问题仍未提出,有些诗句尚未写成。电影还是一个外人的视角。气质在哪里?这个民族和地区的气质在哪里?人是要变的了,但应该流传着的血脉我一点都没看到。人和家到底是什么关系?也没拍好。所以这片子虽然拍社会关系和人情拍得极好,但也还是只是一个剧本扎实,故事好看的故事会电影。

50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无论在哪里,金钱、女人,总是男人争夺的重要资源。

52分钟前
  • 飞翔
  • 还行

这导演的品味也太低了,视听完全失败,没有一场戏经得住看的,故事和情绪完全通过台词说出来。真是又低级又功利。

56分钟前
  • 沉默在冥王星下
  • 很差

非常不错 看这样的片子 不阴暗不冷漠 看着男女主角淳朴无比的笑脸 会觉得真实得好可爱 看到小姑娘扑在老祖的怀里哭着希望老祖不要死的时候 觉得无比动容 看到他们干农活的时候 对唱着淳朴的山歌 觉得这一对天造地设的多好啊 但是 最终熊 贫穷 观念 政府 毁了他们的爱情 他们的家园 他们的生活 甚至生命

1小时前
  • 李小庫
  • 推荐

突然想起来去年还和蔷薇婷婷李老师去看了这个~~冒充鸟院学生~

1小时前
  • 史小星Diana
  • 还行

祖宗,政府,黑瞎子!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女孩咧嘴一笑,影院便沉寂下来。

1小时前
  • Diealright
  • 推荐

她决定被熊吃掉,4万块

1小时前
  • 到哪哪倒龙经理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