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美国灾难片的凡人单个英雄主义和中国正能量爆棚的好领队模式,法国的这个片在平铺直叙的剧情里涵盖了很多相同而又不同的因素。
当年听闻卡西莫多上班的地方遭遇如此大的火灾,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是比较痛心的,巴黎圣母院建成耗时182年,时代涵盖中国宋元两朝,哥特式建筑的代表,天主教圣地,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典籍故里,如此瞩目的一处遗迹差点灭顶之灾,影片里从多个角度描述了火灾的起因经过结果。
人为灾难的产生肯定有玩忽职守,处置不当和软硬件欠缺的问题,这点全世界都一样——老旧的安全流程,靠个人人眼监控,在禁止吸烟警示下不以为然还乱扔烟头,散落的化学燃剂,裸露的电线等等,而且,作为如此重要的人类瑰宝,当所有人都看见烟火冒出,两位“将军”依然不以为然,缺乏必要灭火设备的同时,国人常常津津乐道无比仰慕的所谓“保持传统”,已然成了严重的阻碍!
庞大的消防车在“胡同”宽度的马路上龟驰,从黑人新手发现异常到白人领导不认为是报警系统故障,过了20分钟!
而消防车真正抵达火场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对这种内部大量木质内饰的房屋而言,如果没有几百吨铅板和周围石头的加固,恐怕早就倒塌。
老旧狭窄还层层上锁的上楼通道堪比死亡之路。
本片有所不同之处在于,没有歌颂某个人的力挽狂澜,也没有讴歌“我们的好领导”的英明神武,在用大量篇幅描写火灾战场的惨烈之时,着重描写两个重点: 一、对人的保护和重视,无论是几位安保人员大规模疏散游客,还是在自愿的前提下,选出敢死队勇闯火场,都强调了不能牺牲,没有玩命的硬闯,将军,牧师,安保,消防员,设计师都是在层级,职位下,足够的完成任务,当然那个高个子下士功不可没,但也不是盲目冲锋;总统放下所有工作亲临现场让我很是意外,影片里的马克龙是友情出演,还是新闻片段和电影的镜头拼接呢?
二、宗教批判和信众忏悔:几位消防员“拯救大兵瑞恩”式的抢救国宝,是唯一的不顾个人安危的行为,这是当时的帝国耗费几十年财政力量置办的宝贝,历史和财物双重价值难以估量,牧师的痛哭流涕让人非常动容,只有一个人知道真迹藏匿之处且掌握从700把钥匙里揭秘的本领还要打开层层门柜的高度负责制度,充满着对圣母院水火安全保护流程的嘲讽(顺便还讽刺了一下巴黎的共享单车建设)。
影片里有多处桥段的设计堪称无比精妙——火灾从穹顶中心着起,火花和燃烧物从天空坠下,似乎控诉着上帝的怒吼,建筑四周的几个面目狰狞的怪物雕塑好似嘲笑世人的轻浮(烟雾从怪物鼻腔喷出,铅融化成液体从嘴巴流出)。
天主教里有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那啥。
我想,本片起码隐喻的控诉了其中几个。
尤其在圣母玛利亚雕像的几个特写镜头里,开头做祷告时,玛利亚的神情温暖而慈祥,中间大家手忙脚乱到处灭火时(那个可笑的“巨人“机器人),玛利亚的表情轻蔑而无奈,最后楼顶大面积坍塌时,玛利亚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我不是信众,但我尊重各类宗教,只要是团结,友爱,善良和平静的。
影片结尾处,围观群众齐声歌咏上帝的宽容和自我的忏悔,音乐,镜头,氛围让人无比震撼,比起哭天喊泪的生死离别,这种肃然起敬的赎罪式团结,请用正能量的眼界赞颂!
消防员无疑是现实里的圣母玛利亚,,最后冲进大钟内部的桥段,俯拍式镜头好像上帝化身给人间去除灾祸,高压水枪撞击大钟的特写和水敲钟声创意十足,牟和着汉语里的——警钟长鸣!
影片描写了巴黎圣母院被各国游客喜爱的盛况(没有美国),综合着各国电视台对火灾的电视报道(还是没有美国),特效镜头和新闻镜头兼顾,场景真实,表演朴实,节奏紧凑,是这几年里难得的好作品,缺点是演员的演技比较一言难尽,整体水平“伪纪录片”。
本人非常喜欢,九分推荐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片头信息,中文字幕是“意大利狂野之面影视公司”,但logo是wideside,a French xxxx,这是随着马克龙访华上映的片子,翻译应该不会错,但是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破案了,微博上“安安以迁迁”告诉我,Wildside的标记上写的是a Fremantle Company。
Wildside是意大利的,母公司是Fremantle,总部在英国)从人口学角度看《燃烧的巴黎圣母院》。
1.出场的前两位人物都是有色人种。
(可能是有色人种从事建筑业的比较多) 2.台词的前一百句里,出现了两段中文。
(中国游客多) 然后才出现日语。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里,监控室里守警报的是个壮年黑人男性,穿着工装。
火警报警之后,居然是穿西装的白人老年男性监察员气喘吁吁地爬到楼顶上,看起来还挺危险的,去检查的。
然后看完了火警报警的圣器室,觉得没事,就下楼了。
全然没发现身后的房顶在着火……是个游客,可能是网红,发了自拍照,下面的评论最早发现楼顶有烟的。
键盘党立大功。
第一波响应火警的消防车迟迟到不了现场,各种堵路车开不过去。
云梯是第一位消防员下车步行过去勘察后才调度的,对着对讲机说“呼叫支援,需要一辆云梯车。
” (我:???只要一辆吗?
)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有点像“帝国的陨落”,教堂楼顶的消防员拼命扑火,大喊“把水压开到最大”,但是消防水管就是不出水,巴黎圣母院外立面的消防铁管已经锈蚀了,下面开到最大也没用,水都从中间喷出去了。
古建筑着火确实很难救。
雕塑着火了居然冒黄烟,往下淌汤,是有毒的铅水……第一波响应的消防员是背着沉重的装备步行爬狭窄的阁楼楼梯,然后被一道锁着的门挡住了。
这个门锁看起来很老又很高级,要三把钥匙一起插进去才能打开。
后面荆棘冠的保险柜的钥匙也很高级,四个锁眼,一把钥匙,要分别插进去拧不同的圈数。
巴黎圣母院荆棘冠的保险柜的钥匙也很高级,四个锁眼,一把钥匙,要分别插进去拧不同的圈数。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里,最感人的一幕是,巴黎圣母院火势不可阻挡,眼看着要塌的时候,消防队指挥官对着总统、主教等人说,“我对我的队员们的要求是,要不惜自己的生命去拯救生命。
但是仅限于生命,不包括石头,无论是什么石头。
” 但是有一个小年轻消防员,应该是有宗教信仰,悄悄爬上了钟楼,发现钟楼内部有消防栓漏水,所以内部情况尚可。
向指挥官提议后,自发组成了敢死队进楼。
确实有无宗教信仰不一样。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里,圣母院在熊熊烈焰中,消防员冒着生命危险找到荆棘冠,如果是我,就用消防毯一裹圣物,赶紧往外跑。
但是消防员是双手捧着慢慢往外走,另一个消防员在上面用手挡着,怕落物砸到。
剧情看来巴黎圣母院也没有工作证。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里,掌管圣物荆棘冠的保险箱钥匙的工作人员在圣母院着火后,往圣母院一路狂奔,却被最外侧设置警戒线拦住人群的警察拦在外面,“我有荆棘冠的钥匙!
让我过去!
”“人人都说自己是红衣主教”…… 剧情也非常辛辣,圣母院着火了,这么大的事,总统马克龙自然到场了。
现场消防指挥官将军熟门熟路,“总统来了,启用备用指挥车,启动屏幕共享,让这些外行以为自己在指挥……” 马克龙访华,在“中法文化之春”活动中致辞,专门推荐《燃烧的巴黎圣母院》,格局挺大。
看《燃烧的巴黎圣母院》才知道,在火场,消防员浑身被水淋湿了反而是很危险的事情。
他们身上有防火作战衣,是可以抵御一定程度的高温的,但是湿透了,再遇到高温,蒸汽就会把人蒸熟…… 热传递有三种形式:热辐射,热对流,热传导,防火作战衣应该是能够有效隔绝热辐射,延缓热传导,被水淋湿透之后热对流就大大加强了。
PS:好懊恼!
没有带本书或者带个本子!
想要让-雅克·阿诺的签名也不知道让签在哪。
让·雅克·阿诺会且仅会一句中文——(喝酒的时候)“走一个”…… 同传好厉害。
为让·雅克·阿诺准备的同传是中法同传,但是一开始同传机器有问题,大家就用英语交流,让·雅克·阿诺英语非常自如。
同传机器好了,同传也就继续中英同传,我是没听出来有什么翻译问题,翻的挺好的,直到主持人主动提醒让·雅克·阿诺可以说法语,同传是中法同传……
巴黎圣母院起火的前两周,陪第一次来巴黎游玩的朋友经过圣母院前的长队时,我说反正这样的著名景点跑不了的,下次再来参观也无妨,我们达成共识,抬头看了看塔楼便离开去看那些有时限的艺术展览了...当天看了什么样的当代艺术新展已经不再记得,但我永远忘不了不久后看到新闻里报道圣母院大火时自己后悔的心情。
想到自己剥夺了朋友这辈子也不会再有的体验,简直有些寝食难安...作为一个对宗教和历史了解都很少的人,虽然在欧洲看了太多教堂,那阶梯一层层走上去,累到不行好像最后就为俯瞰一眼城市全貌,总觉得没什么意思。
但圣母院起火后,电视报道以及身边法国人真实的悲伤深深戳到了对历史无知因而一直拒绝关心和欣赏经典之美的我。
毕竟是法国拍出虎兄虎弟和熊的故事这类家喻户晓经典的导演,本片的叙事完整成熟,处理这样结局人尽皆知的剧本,也做到了悬念十足,牢牢揪住了观者的心和眼。
从一个新员工平凡的一天开始,一场灾难在日常的平静下缓缓铺开。
对于火灾究竟从何引起的,导演给出了几处明显的暗示但并没有深究这个问题,许多历史建筑的火灾都发生在施工维护期间,所以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质疑和追究是否有人蓄意纵火,重要的是,火势是如何在警报即使响起后依旧一步步走向失控... 这部分影片表现真实又生动,我在观众席上也摒住了呼吸。
对某些危险预兆的习以为常,回头看总惊的一身冷汗,但在发生的当下却显得那么平常,琐碎的仿佛忽视它才是明智之举。
对文物的保护和对所有脆弱又珍贵事物的保护(比如环境,自然,动植物)其实很有共通性,经典的历史建筑,仿佛融入了人类建设的自然环境,变成了仿佛不会坍塌的山一般的存在,然而就像氧气,水,咖啡,蜜蜂,这些再日常不过的生活元素一样,火星一点点燃烧,烟雾一开始总在我们看不见闻不见的地方,警钟早已响了又响,听多了我们便可以像早上赖床按掉闹钟那样轻易将它们忽视... 等事态真到了十万火急的境地,突然开始有相关当事人争分夺秒,有领导和政客出场应对围上来的新闻媒体,有关心却又手足无措的路人饱含热泪的歌唱祈祷,也有出生入死在火线的人,急着从火舌的好胃口中,抢回点什么对人类文明至关重要的遗迹... 在大火燃烧时,最先救出什么?
这个心理测验里常常出现的问题放进现实里,也很给人启发,有官方决定的,众人不惜生命代价也要抢救的重点文物,也有在场的个人,觉得值得自己一番个人力量冒险去珍惜的宝贝...本片作为纪录片来看,真实又可谓面面俱到,作为寓言故事来看,也值得借其中选择的重点来反思生活的日常啊。
不然浑浑噩噩日复一日,十万火急,大厦轰然倒塌的那刻才发现最珍贵的东西还锁在火场里,并且自己还丢了钥匙,那就...嗯?
一场历史性的重大灾难,真实的重现了火灾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从人们的无视、散漫、好奇、担心、着急、无助,到消防队员们的英勇与坚持,最后更多的是感动!
庆幸没有人员伤亡,藏品全部被抢救出来,给大家带来希望与信心!
这场灾难不光是给法国人一个巨大打击,更是给世界敲响了警钟,上了沉重的一课!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感谢#一点资讯观影团#
“火”作为电影主角进行叙事,将时间拉回2019年震惊世界的灾难新闻,三年疫情足以冲淡公众对人类文明受损的历史记忆,壮烈的燃烧场面又将伤疤重新撕开一遍,提醒所有人逝去之物不可追。
精巧设计的各种巧合情节对于快节奏的剧情有所稀释,教堂的福音与暗涌的火势更凸显危机四伏。
对于巴黎的城市形象来说,影片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巴黎的交通拥堵、行政懒惰、管理陈旧,也从巴黎旅人、居住者的憧憬虔诚感受出他们对这座城以及世界文物、历史文明的热爱。
视觉体验是大片质感,逻辑也相对工整,对于救援者的刻画也是正派的、肯牺牲的惯例形象,总体感受是以记录为主的商业大制作院线电影,伴随着马克龙访华,它也是法国向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电影的一个画面让人记忆深刻:航拍的欧式建筑群像中燃烧的教堂穹顶那一团火焰就像一颗心脏,所有人为了它的继续跳动而甘愿付出生命,这也对应着法国人虔诚的宗教信仰,愿世界更加美好,不再辜负“圣母的一滴泪”。
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的尖顶在烈焰中轰然倒塌,这场世纪火灾的影像在社交媒体上形成全球性哀悼仪式。
三年后,让-雅克·阿诺用《燃烧的巴黎圣母院》将这场灾难转化为艺术文本,在焦黑的木梁间搭建起记忆的圣殿。
影片采用精密的时空解构手法,将火灾发生的九小时拆解成无数个震颤的瞬间。
消防员在玫瑰花窗爆裂前抢救圣物的特写,文物专家跪在灰烬中筛找铅制公鸡的慢镜头,无人机镜头下火焰如液态黄金在飞扶壁间流动——阿诺的镜头语言在纪实与诗性间找到了危险的平衡点。
当4K超高清画面呈现出石像鬼被火舌舔舐的惊悚美感时,观众仿佛目睹哥特建筑在火中完成最后的狂舞。
导演刻意回避了灾难片惯用的英雄叙事,转而捕捉人性褶皱里的微光。
那个在塞纳河畔拉奏《圣母颂》的小提琴手,用琴声与烈火构成复调;文物保护员在撤离前将荆棘王冠交给消防队长时,两个陌生人指尖的触碰胜过千言万语。
这些散落的叙事碎片,拼贴出比火焰更炽热的人性光谱。
最具颠覆性的是对"灾难"概念的重新诠释。
当镜头扫过烧焦的橡木穹顶,阿诺暗示我们正在见证的不是毁灭,而是一场暴烈的重生仪式。
火焰褪去后显露出12世纪建造者留下的建筑密码,修复团队在灰烬中发现的中世纪铁钉,成为连接古今的时间胶囊。
正如片中修复专家所言:"大火烧掉了19世纪维奥莱-勒-杜克的修复层,却让我们触摸到了最初的圣母院。
"这部燃烧的影像史诗最终超越了灾难纪录片范畴,成为关于文明韧性的哲学注脚。
当片尾字幕升起时,我们忽然明白:圣母院从未真正死去,它只是以火焰为笔,在人类集体记忆的羊皮纸上,写下了新的诗篇。
作为首部在国内公映的法国IMAX电影,本片确实能让观众产生一些共鸣。
当象征着一个国家文化标志的建筑,在烈火中熊熊燃烧,似乎是将过去璀璨的文化撕碎点燃,在夜空中焚烧殆尽。
所以,最后巴黎的市民们围着圣母院齐唱《Amazing Grace》时将影片的主旨深化了。
另外,本片的拍摄叙事手法很有半纪录片风格,没有太多波澜起伏的突发事件,只是真实的展现消防人员在接到灭火指令后,如何一步一步进行灭火,以及想尽一切办法抢救出圣母院里的珍贵文物。
整部影片的画面没有太多炫技的成分,但却让人看着很入心,或许我们在电影上看到的就是当时圣母院燃烧时的情况吧。
最后,强烈建议在所有的历史文化遗迹里都严禁明火,防火安全,人人有责。
1. 巴黎的气质,自由 随意 所以艺术 所以混乱。
消防栓漏水 消防车不足 没水 价值连城藏品钥匙只在一个人手中 反复狼来了式火警 路况 街区 对消防员生命的看重重于百年地标和藏品。
这些都毫无效率,放在中国牺牲几百个人也要第一时间救回的程度。
但是还是那句话,这些都是巴黎人的气质,对自由和生命的追寻 一次次革命 没有这些甚至不会有圣母院。
作为中国人我其实一直都觉得巴黎在吃老本,但是,战狼式全力扑救真的比看着它毁灭更好吗?
2. 我不是基督教徒,从石膏圣母像和植物编织的荆棘皇冠中看不到神的存在。
但看完这个电影我觉得,如果他真的存在,不在历史 考证 和景点中,他存在于人们相信他存在 为之眼含泪水寄托自己的愿望 为之受苦 疼痛 爱 和流血 为之一同唱圣歌共享命运的时刻中,god is a verb
学校每月放映会看的。
转来行政岗之后看这部电影有了不同的角度:这是一次考验标准工作流程的熟练度、不同职能部门调度的配合度、应急预案的完备性、掌权与放权的平衡度、公信力与公民责任的微妙反应的硬战。
历史事件从上帝视角回看总会给人一种大声说“当初就是xxx才会xxx”的莫名自信,不过坦白说,如果这部片子是媲美纪录片的纪实程度的话,我感觉这个级别的动员和效果已经是不错的权衡利弊了。
如果非要事后诸葛,或许可以是这一些接连出错的行政细节:基层前线员工日常上报被无视导致狼来了悲剧、发现端倪但作为基层没有动力/能力干预的局外人心态、依赖逐级汇报信息不做现场调研的寻租/甩锅心态、事不关己攞景赠兴的看客心态、逐级汇报/授权/强制力在紧急状况下的拿捏尺度过于保守…那个唯一掌握钥匙的人此刻不是庄严神之人,反倒是呆板简陋的行政机制下生出的傻叉蛋子,即使在神的圣殿里,单一授权与现代化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相比显得力不从心。
所幸影片安排了勇敢突破官僚体制压力、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而大胆谏言的基层消防员一桥段成功给救火/救文物/救人类文明一个结局。
不过我在想当年现场冲锋陷阵的有多少可以真的豁出去逞“匹夫之勇”,“用人命救石头”这笔帐应该在每个人心中都未必是一个计算结果,那么文物抢救事件的结果,就要取决于用哪一种计算方式了,而这件事最重要的起因应该是平时对教堂的维护投入就很不足,从铺设的现代化监控设施有但没用就可见一斑:老化的电线水管、缺失的摄像头、具有巨大安全隐患的旧式门机关设计、重要物件存取流程的繁琐冗余、施工工人及工作人员素质和公民责任良莠不齐,换句话说,对于拯救这座需要用人命换石头的圣殿,前期是否有视其为同等重要的对象去做预防性保护呢?
说是行政灾难,更像是一个注定的结局,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堪一击的朽木被击碎主要还是因为它腐朽了。
整部片子看得很舒服,节奏适宜、没有尴尬及令人生厌的感情纠结和角色过分雕花,把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个中滋味点到为止,留给观众自己衡量这次文物抢救的是非对错。
题外话:从没去过巴黎的我在这部灾难片的航拍镜头中依然对它心驰神往:马赛克街道贴砖、放射性的建筑街道布局…单车缓慢穿梭在大树夹道的林荫路上,流连近两千年的历史底片,透过这些砖瓦石塑,仿佛簿记上的雨雪风霜也近在眼前。
要不是冯叔推荐都不会知道这部片子的程度,排片的影院太偏场次太少,看一场好不容易。
影片最先交代的巴黎圣母院之举世闻名和安全隐患的层层叠加,以阿诺导演之功力自然镜头语言流畅,却总觉得匠气稍重,心里还暗暗怀念当初导演拍狼图腾时云卷云舒下人马狼的恣意野性。
故事渐入高潮,火灾一起,心还是不由揪紧,以为是人性面对灾难天性使然,后来才知道已落入导演的叙事圈套。
救火前半程,年久失修的防火设备,拼尽全力也没能赶上火车的管理员,堵塞消防车通道的庸众,纸上谈兵的专家,不可信任的上司(总统)……这个故事里,没有英雄,没有神明,没有奇迹,人类文明最后只会被吞噬的只留一片灰烬。
没有所谓的主人公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人力之微让人不敢相信熊熊燃烧的是21世纪世界级文保单位,被寄予厚望的现代文明之光救火机器人也败下阵来。
极致的绝望后,卡西莫多栖身的钟楼到底保住了。
是全片最精彩的片段,高压水流冲刷过炙热大钟的水声,与岸边为巴黎圣母院祈祷的“庸众”齐唱,合成一曲圣母颂。
歌声中,勇敢的年轻人找到了起火点,大火终被扑灭,“荆棘王冠”被救出火海,人类精神的传奇得以延续。
神明照拂不可期,现代科学不可恃,点滴人力汇聚成河的神迹,是每一滴水珠都自有的神性。
7.5。MM导演映后聊天有意思。
我感觉如何拍主旋律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基本的电影水准。
民族IMAX 虚实结合,一声叹息……
阿诺的电影叙事方式很特别,他喜欢在设计紧张的情节中反而突出细节,从开始的一只烟头到最后小女孩的红头绳,电影让人从开始屏住呼吸到最后松一口气。而镜头语言让古老的建筑和艺术在水火交融的特写中展现出了另一种绚丽。
?
法国人一点都不急啊,只有音乐比较急。拍得挺美的。
商业灾难剧情片,bc映后导演好会说话
飞机片——南航的选片今年感觉很不错呀,看了几部都是好片!去年上映的时候就想着去看,结果错过了。有follow到四年前事发时,媒体报道的情景,再从片子里看到一些有亲身在现场参与的各种人员视角,再次勾起了令人心痛的回忆。不知道片里有多少情节是真实的呢... 20230827 Amsterdam-GZ
一些(3-4个段落)火场燃烧镜头的拍摄技巧,甚至让人错意为在歌颂光明,在场诸位皆是火种文明的见证者,sigh。愿荆棘王冠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与人乐队:?)。
原来是部主旋律电影。。。。我还以为法国因为这件事情可以拍出什么新奇的角度呢。
以法国人的散漫和这种反应速度,只是烧了一个圣母院,没把巴黎都点燃已经是烧高香了。这哪是灭火,这是能烧的都基本烧没了才灭的!
三星半 群像戏 从影像质感看应该是用了很多当时的真实镜头 有点纪录片的感觉 但是主要的剧情线又有强烈的抓马感 消防员线抓马还能理解 救荆棘冠线抓马可能得是信徒才能get了 镜头语言还是能看出一点态度的
英雄的城市
巴黎圣母院烧成那个鬼样子,大火的原因30%,70%是政府部门问题。水(救援船),陆(消防车、机器人),空(直升机、无人机)都用上了,精神上很着急,身体上跟不上。消防车堵在路上,法国根本没有跟消防车让路一说。救援过程没有章法可言,毫无智慧。最后,有个中士想了个办法,然后还是自愿去救,就是谁愿意上谁救上,不强求。就是说都没人愿意去救火,也就能让巴黎圣母院一直烧,直到自己火灭了为止。救火就是能救就救,不能救就不救,消防员是放在第一位的。这一点,不能说谁对谁错。我们有奉献精神,别人也有注重自我生命的权利。他们的意识是教堂没了还能再建,消防员人没了,消防员的背后还有他们的家庭。总之,就是法国人天天罢工游行示威不是没道理的,自己的利益永远必须第一位。我怀疑法国总统马克龙有友情出演。
首先还是要感叹一下,MM这块全上海银幕面积第二大的激光IMAX确实视听表现能力十足,对于电影的增益效果非常明显。我觉得尤其像《燃烧的巴黎圣母院》这样的电影,如果在普通2D小面积的银幕上看,体验一定是天壤之别,激光IMAX银幕所呈现的巴黎圣母院熊熊燃烧的场景,视觉冲击力确实非常强,带来的印象极为深刻。至于电影本身的内容,朋友的说法很准确,直接引用一下。片子有对事件调查的重现与对公共记忆的唤起,也有对在系统里的个人的无力、以及人的无知/荒诞被放大,然后也有对信仰的物质性(圣物还是建筑)的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在路演时指出自己其实是无神论者。
4星半
一部以建筑为主角的电影,一部以信仰为载体的表达。躲过几次世界大战却败在和平年代的星星之火,很像是圣母对徐旭众生的一种考验,消防员救火,民众手捧蜡烛高唱圣歌拯救信仰。很杂,很碎,也很动人
看完两个感受:1.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英勇的中国消防官兵万岁。2.比隔壁的《惊天救援》拍的好。至少导演想表达的意思,用龙文章的话改编一下我认为就是“欧美鬼死于傲慢与偏见”。看到最后民众合唱圣歌的时候,恶心得差点吐了。。
难看在难看,好看在允许难看。
开头镜头略过不同国家参观游客的人山人海,还以为是来到了“万国园”,但紧接而来的大火又让人屏气凝神。消防员接警的对比讽刺,用分屏展现在不同地点共时发生的事件。大火蔓延,圣母流泪,让-雅克·阿诺“真实记录”巴黎圣母院火灾现场的几个小时,这一次,电影仿佛真的是纪录片一般,观众好似亲临现场,与现场各司其职的工作人员们一起揭秘火灾的全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又巴不得电影只是电影,那场大火并无发生。巴黎圣母院虽已毁,但它早已在人们心中和不同影像中成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