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上映时的宣传悄无声息,人们对它印象也就是那个爱招黑的主持张绍刚演的,票房十分的惨淡,但是因此就可以判断这是一部烂片儿吗?
显然不是。
现在的观众其实真的普遍浮躁,也难怪那个大嘴导演冯小刚骂现在观众都是垃圾观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如今超级英雄电影横行,有几个人愿意静下心来去细细的品味一部文艺片,像《百鸟朝凤》的导演跪下来求观众才总算收回了本,可是怎么可能每部文艺片都让制作者们跪下来求观众去看,那男儿的膝盖也太不值钱了。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的眼睛时不时的都会湿润,这是一部大师走过中国20世纪百年沧桑的历程再现。
影片的开头,启功在讲台上讲述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结果眨眼间,文革便发生了,学生们从教室里一哄而散,只留下启功落寞的擦去了黑板上的诗句。
红卫兵运动兴起,对他们的老师们百般羞辱,我们都知道,很多的文化名流就是在这场劫难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傅雷,老舍……相比之下,眼前这个唯唯诺诺,老实巴交的启功,反而是个幸运儿。
很多人知道启功是爱新觉罗氏的皇室后裔,他的祖先就是那个有名的爱吃祭品的荒唐王爷弘昼,人们说弘昼此举其实也是极富智慧的,用荒唐的举止破除皇帝的戒心,保全自己一生平安富贵,启功无疑也继承了祖先的一些生存智慧。
也或许是曾经被打为右派的经历,让他知道如何在政治风暴中小心的保全自己,不反抗不还嘴,让他往东不要往西,就这样让他熬过了十年浩劫。
如今很多人提起现在的国学大师都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同辈的大师们都早早的故去,颇有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感。
可是实际上,中国历朝历代知识分子,铁骨铮铮,宁折不弯者固然可敬,但是知道保全自己,留下文化命脉传承后人者也同样可敬。
在逆境中保全自己,不忘初心,传承文化者,考验的并不仅仅只是知识,更是心胸和智慧。
现代很多人都实在看不上郭沫若,无论他在新中国文化史上地位有多高,很多人提起他,都认为他就是个御用文人。
我们不提他的学术成就,但就其道德而言,不可否认的是有缺点的,无论是他对政治风潮的阿谀奉承,还是在私德上,对众多女性的始乱终弃,都实在让人们对他难有好感。
相比之下,启功或许政治地位,学术名气上比不上郭沫若,但是却让人觉得他和蔼可亲,令人尊敬。
固然是时代所逼,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也没有必要对政治闻风而动,曲意奉承。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就是启功给老校长陈垣磕头,献寿桃祝寿,在那一刻我哭了。
启功那时也已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了,可是对着他的老师,依然尊敬有加。
在文革中,这些老知识分子们被打成了臭老九,噤若寒蝉,道路以目,生活困窘,可起启功愿意拿出宝贵的白面做成寿桃给老师祝寿,因为陈校长真的帮助了自己太多太多。
在影片中只是短短的反映了启功的青年和中年时期,但却是与中国上世纪最跌宕的岁月相伴的。
我们从启功的教学生涯也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些背景,中国教育的崇洋媚外,其实到现在都没有消失。
启功是国学大师,他的英语却实在是不好,也没有闪亮的学历,所以他最后只无法继续中学教师的工作,幸好有陈垣把他推荐入了辅仁大学担任国学讲师,让他得以养家糊口,并且潜心学问,很多人都说西南联大如何如何,但是这些坚守在敌占区的学者们同样是令人仰望的。
同样的,启功和发妻章宝琛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也让看的人满含热泪。
其实他们夫妻很像胡适与江冬秀,都是看起来很不般配的一对儿,但是却白头偕老,走到最后。
还记得近代刚刚思想解放时,追求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多少的名流大家抛弃了父母包办的发妻,转而追求新派的女学生们,徐志摩,郭沫若乃至鲁迅都是当中的代表。
可是在今天,人们更愿意提起的,还是胡适与江冬秀,林语堂与廖翠凤这样看起来不般配的包办婚姻,因为事实证明包办婚姻并不一定就是不幸福的,现代人婚恋倒都是自由了,可是婚姻反而更加不幸福了。
人们更加羡慕的是那些白头偕老,细水长流的稳定婚姻,比如说英国女王与菲利普亲王70年的白金婚,固然中间有许多的波折,许多的诱惑,但是能走到最后,依然让人们心生向往,相信人间真情。
像是徐志摩倒是风流倜傥,追求婚恋自由,结果怎么样呢?
把自己的命都给折腾进去了,也没有换得幸福。
章宝琛无疑是位贤妻,也许她不够漂亮,不够有文化,不能给启功红袖添香,但是她贤惠豁达,帮助她照顾母亲,照料生活,在困难的生活中不离不弃,鼓励她积极面对困难,钻研学问。
当启功失望的要将自己的心血手稿付之一炬时,她可以冒险把书稿抢救出来,我想起了凡尔纳的妻子,当年凡尔纳找了17家出版社都不能出版自己的书稿,一怒之下要把它付之一炬,也是他的妻子把书稿救了出来,然后鼓励他不要放弃,这才有了今天科幻大家凡尔纳。
尽管章宝琛没能给他留下一个孩子,但启功无疑是幸福的,所以发妻去世后,他没有再续娶,再找老伴。
其实通过他们的婚姻也可以看出来为什么像胡适林语堂等人会守着自己的发妻过了一辈子,相濡以沫,其实婚姻之道就在于相处,轻松自如才是最好的。
胡适,启功,其实都是豁达圆融之人,他们懂得发现身边人身上的优点,包容她们身上的缺陷,这才有了幸福的婚姻。
很多人都说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姻如何如何幸福,但在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不顾众人的反对迎娶了林洙,哪怕造成与儿女及朋友的隔阂。
其实原因很简单,梁思成亲口说过,他和林徽因在一起很累,一个才貌双全,光芒完全盖过了自己的妻子,跟她在一起,哪个男人能不累呢。
而林洙却懂得崇拜他,仰慕他,让他的男人心得到满足。
其实查尔斯和戴安娜何尝不是这样呢,戴安娜看起来再怎样的完美,也终究不能满足查尔斯的一颗男人心,你不能简单地指责他们是渣男,因为夫妻之间的相处,如果不自在,又怎么能持续下去呢。
这真的是一部你需要静下心来用心去看的电影,你会从中发现很多很多,无论是知识分子风骨的坚守,还是对现代社会浮躁的警戒,我们只需要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很多,明白很多的。
该剧追求诗化的现实主义,力求形式上侧重轻灵、轻逸,在诗意中不失剧作本身内在的严肃、庄重与大气。
通过启功先生的人生经历, 将逐渐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前尘往事,以艺术的样貌凝固、传播开来,以启功先生的人生故事折射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境遇。
主创团队以竹喻人,以“竹笋”成长为“高竹”来喻其历经黑暗与挣扎却能“坚”、“净”自守的品格与人生,提炼出“竹笋精神”概括启功先生的人生轨迹——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折腾,破土而出,甘愿奉献。
话剧《启功》将启功先生一生浓缩在九十分钟内,先生学养深厚,诗、书、画享誉当代中国,但最令他引以为傲的身份却是——教师。
着重表现了启功先生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自身的教育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奉献,解析了他一生坚守的内在原因与动力。
结构: 故事从老年经历文革讲起,过程中插叙往事。
内容: 人物传记,启功大师生平。
主旨: 纪念启功先生。
宣传经历画面,剪辑,音乐: 中规中矩。
演技: 青年启功令人出戏;中规中矩的镜头和配乐没给演员很多发挥空间,唯一有印象的是启功完成二十四史标注任务后回家看到宝琛病重的告示时的惊慌神情。
印象深刻的片段:1.教授的书法知识:无论什么字体,一个字都有其固定轨迹,着墨与否都得经过。
2.讲述知己。
知己是指知晓自己的情,意,心的人,那么想要成为知己,则要通情,达意,从而交心,即通透他人情感,情绪的来龙去脉,并传达自己的意思从而交心。
吐槽:看不明白文言文,成语,看英文反而易懂。
刚才在电视上看了《启功》这部电影,因为没在电影院看,所以看的不是特别仔细。
但尽管是这样,还是有几点感触,所以想写点东西跟大家分享一下。
最先触动我的是启功他老人家对老师的尊重。
他在老师过寿的时候送去老婆亲自做的寿桃,并且给老师磕了一个头。
这种师道尊严在现在是无法相比的。
当然在当今社会,也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值得受到这样的尊重。
其次启功和他爱人的伉俪情深也深深的打动了我。
启功生于1912年。
记得在上大三的时候经常对人说,特别喜欢1900年左右出生的人,那时候出了好多大家呀。
比如我的朋友胡适之,徐志摩,林徽因,金岳霖,梁思成等等。
那个时候的人还有另外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婚姻。
他们大多为包办婚宴,且一般另一半为文盲,却在婚后培养出非常深厚的夫妻之情。
现如今的自由恋爱根本无法与其相比。
上面说了亮点,一个师道尊严,一个伉俪情深,当今社会都无法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相比。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到底是现在的社会好,还是疯狂的社会好呢?
我的答案是:那个社会好!
这么肯定吗?
对!
就这么肯定,眼都不带眨的。
为何?
因为现在的中国没有信仰,大家只信一个字,“钱”。
那个年代是大家都信毛主席,虽然个人崇拜很不好,但是有总比没有强,强太多了。
姜文在其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就表述了这种情感——对元首时代深深的怀念。
在那个时代,大家都信毛主席,路上捡个东西就要主动给别人送到家去。
做生意的也都不会像现在那么去用什么地沟油,大家都在毛主席语录的指导下各司其职,井井有条。
现在社会呢?
首先,这是一个没有信用的社会,前面已经说过,这个社会只信钱嘛。
别说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就连亲戚邻里之间也是没有信任关系的,谁信谁吃亏。
这真的是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
路上老人倒了没人敢扶,当然,倒了的老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很可能他的职业就是讹人。
医生也没有医德,你去医院,要是先不把医药费凑齐了,这些个冷眼医生绝对会看着你的病情一步一步恶化的。
对了,医生收入不高。
他们自有来钱道。
他们主动与那些卖药的勾结起来,沆瀣一气,专门把那些贵的要人命的进口药给你吃。
这是一个怎样病态的社会啊?
没有一块没毛病。
说说教育吧。
听说啊,现在老师都学到新技能了。
那些该教你的不会在上课的时候教你,上课时候不教那啥时候教呢?
那简单,补课呗。
这就是我们的辛勤的园丁。
不仅如此,他还要你送礼给他们。
要是不送礼,他就会冷落你家孩子。
你说老师这是有坏啊。
小学中学如此,大学也是如此。
现在的大学完全不能和80年刚恢复高考那阵相比,那时候的大学生出来可以独当一面,现在根本不可能。
现在上大学就是为了让你交钱而已,谁让你还这么乐意的交钱呢。
科研也是同样,大家好像都比较躁动,完全静不下心来去做点真正的有研究价值的东西。
大家都特别着急,急着拿项目,急着发SCI,因为有考核。
这完全不能和西南联大那时候的教育相比。
那时候虽然艰苦,但是一群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引领着一群未来的知识分子在努力。
现在则不同了,现在是已经走歪了路的博导们在继续把自己的学生往歪路上引。
说了这么多乱七八糟的。
别介意啊。
还有几点想说呢。
1,在电影里面,启功的老师告诉他,书画之意境居第一,技巧第二。
并且举了王维的例子说明了其意境之高远。
我体会很深,这些天我也思考过这个。
人活着无非是活个境界而已,绝对不是活金钱。
一味的追求金钱只能自食其果。
书法有意境,画也有意境,如果恰巧有境界的人看到了有意境的书或画,那么他会感到身临其境的。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境界呢?
我现在的答案是:多思考,多问一问为什么。
对了,忘了告诉大家了,我现在是有信仰的,我信仰王阳明先生的心学。
蒋介石也信仰这个,所以我可以大言不惭的说,“蒋介石是我师兄,哈哈哈,笑死我了”。
还有一个人信仰王阳明,陶行知,行知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意思。
2,在电影里面,启功教授他的学生时,告诉他,每个字都有自己的自然轨迹。
然后,还写了两个具有不同自然轨迹的鸣字。
这就是说,字虽然是启功写的,但这个字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我对这个的体会较深。
我认为,世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台车。
比如同样的两台凯迪拉克,这两台车绝对是不一样的,并且会随着你对它的态度而改变,它们本身是有生命的。
这在生活中可以举出很多个例子,比如没有两台电脑虽然牌子配置价钱都一样,但是性能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就是因为他们虽然都出生在流水线上,但它们的生命轨迹不同。
我现在研究的城市也是如此。
我现在就是想通过大量的数据,挖掘出那些属于城市本身的规律,这些规律与人为干扰无关,这是城市这个生命体本身就具有的特征。
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启功都在讲王勃的这首诗。
什么是知己呢?
启功说“知情,知意,知心”。
人若有了知己就不孤独。
看的时候我就在想,我的知己是谁呢?
我有没有知己呢?
有吧?
真的谁能完全懂我吗?
好像不是。
好像和我要好的朋友都只能懂我一部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充分说明了知己难得。
我觉得以后我会有个知己的。
4,启功是北师大的老师。
记得2014年去北师大考博的时候,李耀光告诉我北师大大楼上的那些字都是启功写的。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启功是谁。
我与北师大也是有缘无分啊。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一个堂哥就考上了北师大,那时候就觉得我也可以考上的。
读高中的时候,自己想考西北工大和北师大,想考西北工大是因为我叔叔在那里卖刀削面,并且给我寄过西工大的照片。
考博的时候,葛老师给我推荐北师大。
我考试成绩是第二名,却因为不会C语言而没被录取。
后来得知,北师的老师要的是我们其中的第三名。
唉,这是造化弄人。
后来去了中科院东北地理所,跟老刘做城市异速增长。
你说巧不巧,北师大系统学院有个张江老师也做这方面,他还会把很多进展写在他自己的博客上。
我还与他通了几次邮件,邮件和他的博客都让我受益匪浅。
如有兴趣,也可以看看张老师的博客:集智俱乐部(http://www.swarma.org/swarma/)。
对了,我还认识了一个很厉害的师兄,他是张老师的博士生,Ricky Lee,特别优秀还特别谦虚的一个人,脑洞很开,思维很活跃,逻辑能力很强,编程能力很强。
他对我的帮助也特别大。
看百度百科说,启功除了书画家,还是红学家和国学大师,好开心,以后可以多看看启功老师留下来的东西了。
好的传记电影我看过数余部,印象深的有《巴顿将军》《美丽心灵》《知无涯者》,如此赋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传记又拍的这么好的我是第一次看到,整部电影都弥漫着书香,电影中把中国元素用得淋漓尽致。
中国式亲情,是爷爷的宠爱,母亲的刀子嘴豆腐心。
中国式爱情,是妻子的支持和关怀,若得此妻,夫复何求。
中国式师生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又表现出特别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文化,中国的画,区别于素描,色彩画。
“见意境,而轻技巧,薄异能”。
中国的字,“经史为上,诗词在后,最后为画”。
还表现了中国文人的品质,面对小鼻子的威胁,坚持不退。
还有一些轻松的画面:中国式客气“您坐,您坐,您坐,您坐”。
中国的谦虚,“都比我写得好”中国的宽容,“都过去了”看到打招呼那段,买菜回来啦,翻译为“Hi”,就忍不住笑。
让我酸的一个场面是,小同志可以找到启功老师说:您帮我看看字啊。
荆霄鹏老师,您也帮我看看我写的字啊。
最后,在技术层面如果能更细腻点就更好了。
昨天在网站上翻到一部叫《启功》的电影,看完了,还不错。
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启功先生逝于二零零五年,十年过去了,应该可以当作“历史人物”去评点,鉴于书法鉴赏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谈启功的书法成就意义并不大,况且启功先生生前自言自己是个老师,书法绘画只是副业。
我欣赏先生的豁达,事实上近几年启功的书法拍卖价格都在百万级别以上,已经证明其书名之盛,遑论如今我们身处于网络时代,传统书法陷入几千年未曾有的尴尬处境,我断言启功或许会是最后一个合格的书法家。
仅仅简单的几个启功书体的文字就很具备美感了每想起这些让人沮丧。
导演应该是考虑了这些问题,并没有把书法当做核心内容去加以讨论,而是把启功定位在学生和老师两个角色里,重点突出师道传承,不但契合启功先生的遗志,并且把人物形象刻画的很深,启功为陈垣庆寿,两人对面而泣的那一幕让人不禁潸然泪落,对近代史有了解的人都会感同身受,那十年浩劫里中国的知识分子究竟遭遇了什么,对比现实的文革,电影中的刻画其无耻程度不及现实的百分之一,真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影视作品能直面这一段历史,扯掉这一块令人作呕的遮羞布。
电影里的一个镜头,苍下面的口写坏了仅就还原历史这一点来看,这部电影是基本合格的,情节拖沓一点,结构松散一点都在意料之内,毕竟只是一部写人的伪纪录片。
这里不得不说马老饰演的老年启功,真是神形兼似,几以乱真;叮当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唯独张绍刚饰演的中年启功,老是皱着八字眉,实在让人出戏,找不到工作那一段情节更是讽刺,换做现实的张绍刚肯定是急头白脸了,还好是在拍电影。
关于电影就说这么多,也没啥可发掘的了,整体比较平庸的一部作品。
斗胆谈两句启功先生的书法。
现在网上一些人谈近代书法必提启功、太祖、郭沫若。
结论往往是启功书法是馆阁体,呆板没有气节之类的。
而太祖书法大开大阖,有枭雄气。
谈郭沫若又要扯到人品上去做文章。
我觉得没啥意思,书法应该是建立在美学的基础上,再结合个人特点加以分析,不能本末倒置。
跳过审美的分析,直接谈论书法的内在气势,根本就是扯淡。
启功是近代书法家,这一点毋庸置疑,其历史地位,远的不说,肯定在吴昌硕,于右任等人之下,但他对书法的影响也许要高于这两位,真正做到了雅俗皆赏,殊为难得。
个人浅见,启功书法不仅不呆板,反而有些“匠气”,细节一丝不苟,少了一点疏狂烂漫,算是白璧微瑕。
斯人已去,过多评点已是索然无味,回首启功一生,由其亲手所题的北师大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当为其一生之写照。
我辈只能高山仰止。
去年教师节上映的《启功》电影,根本没有什么档期,也没什么宣传,更没什么电影院上映。
就这样一直等资源,等资源,等资源,等资源。
爱奇艺上出资源了。
太阳我都没舍得买会员。
找下载就可以。
这是一部好电影,值得尊敬,虽说没能贡献电影票,但是购买会员,也算是花钱看的电影。
大水瓶看这种电影,完全的从头哭到尾。
开篇启功老师在红卫兵小将的命令下,开始抄写毛主席诗词那一刻开始。。。。。。
本来想仔仔细细的看,认认真真的写评,但是实在不敢认真看,怕哭的太辛苦。
老师给启功讲怎么当老师,哭。
在火炉旁边,烧字画,哭。
(字画都有演技)启功老师跟前来学习的红卫兵小将讲,不要再来了,我怕连累你,也哭。
红卫兵小将回头给老师鞠躬,说老师明天给我留门,我还来,还哭。
反正就是每个画面,每句对白,每次凝望。。。。。。
启功老师说,真正的好老师,是可以让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变得爱读书反正这是一部好电影,溢美之词实在憋不粗来,总之感兴趣的,快去看。
想起来去年看过一本倪萍的《姥姥的语录》里面的一段话,摘抄下来吧姥姥说:“天黑了就是遇上挡不住的大难了,你就得认命。
认命不是撂下,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
天亮了就是给你希望了,你就赶紧起来去往前走,有多大的劲儿往前走多远,老天会帮你。
被宰黑夜里耗着,把神儿都耗尽了,天亮了就没劲儿。
孩子,你记着,好事儿来了他预先还打个招呼,不好的事儿咣当一下就砸你的头上了,从不会提前通知你!
能人越砸越解释,不能的人一下子就被砸到了。
”
“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
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
”很喜欢这种传记类电影,看过之后能了解一个人大致的生平。
电影选角也很好,没有小鲜肉看着就是舒服。
启功的演员确实有股子儒雅随和的气度。
在当时抗日文革的历史背景下,演员也演出了启功的无奈,还带了点唯唯诺诺,全片没有啥矛盾冲突,就细水长流的给你讲启功的一生。
看看这种片子算是给自己打打冷鸡血,学学启功的治学精神,让自己坐的住读得进书。
最让我动容的地方是启功为自己的老师祝寿,师徒二人垂垂老矣,启功叩头贺寿,老师捧着两个寿桃一幅画泣不成声。
学问一代代传承。
最喜欢的地方是前面有穿插古琴,指法音乐都配的上,真不错。
还有一个小地方我很喜欢,启功住的鞋垫子大小的屋里养了盆郁郁青青的兰花,果然兰花是君子气度,摆在启功房里,浸润在书画间,相得益彰。
《启功》作为求学时期的学生,启功是我们当时习字时的偶像。
因启功的字写得太好看了,然后通过观看他的书法教学视频,了解了他是个风趣幽默,非常亲和的老师。
启功自述,他的第一位首先是教师,其二是画家,接下来才是书法。
启功那时候作为我们的偶像,他的书与作品画册价格不菲,整套买下来,对学生也是吃力的。
但我们还是买了一些,以便临摹欣赏。
启老悟通了书法的真髓,便是字的结构,不论是行书与草字,不能一笔将就带过,每一字都有它的规矩和存在,只要结构在,字的风骨就在。
我在求学时,非常敬重的哲学老师黄铿老师,对启老字的评价是:十分秀气。
讲起旧事,黄铿老师也是书法家,五体皆通,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当过多年中学校长,博阅群书,对学生极好,一生致力于教学,同样的风趣幽默,出口成章,还有满腹经伦后的自嘲,和生动灵活的举例,这样的老师,我遇见唯一,但一直在我的脑海,影响至今。
启老的秀气文雅一直沿用下来,于是方正用了他的字,叫启功体。
启老对名利之事,经过文革,早已淡然。
电影着重拍了启功文革的遭遇,与妻子的感情,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的故事。
遵师敬长,情深意切,可惜,把启功表现得略有木讷,失确了人物的风骨,电影终归只是一个角度,但对幽默生动的启老先生这一面忽略了,所以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完整的启功,十分可惜。
也许,读几本启老的书,才是对他最深情的缅怀,他古文国学造诣,博古通今的学问,才是安静下来,当代人的财富。
今早观悟了前日我的老师推荐的传记电影《启功》。
感受了一代书法大师启功的风骨和德行,影片处处动情,感人肺腑。
三尺耕耘一片天,翰墨文香绕余梁。
影片讲述启功老先生自幼习书习画,专心研修国学,一生淡泊名利,于三尺讲台上传道育人的人生历程。
然而,老先生的人生道路并不平坦,在上世纪中国那个文人愤懑,小人得志的动荡的文革年代,老先生的书画研修和创作全然被迫停止,生活窘迫,所著诗书难以出版,心中惆怅失意,加之发妻病重,他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影片中,我们从文革时期看到的是一位落魄顺从,事事小心而唯唯诺诺的老先生。
虽至此,他的文人风骨和节气却没有因为乱世的浮沉而丢失。
不禁让人唏嘘嗟叹道,命运何等多舛!
在中国那个为后人痛感愤恨和惋惜的文化迫害年代,有多少位拥有像启功老先生那样高尚情操的文人墨客为红卫兵的"革命"棍棒所乱指和“打倒”?
这时候,他们深感时不我与、失意落魄。
哪怕他们肺腑之中有一万个不愿意,也不得不为了求全性命做出曲学阿世的事情。
但,乱世中的他们依旧能够坚毅不屈,为思想自由的光明年代的到来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影片中,抗战时期,在日军占领南京城后对辅仁大学宣传抗击日寇的老师们进行逮捕之时,陈校长一行敢于反抗日寇,坚持为国立言的事迹振奋人心。
在死亡面前,这些平凡又伟大的老师们言为师表,毫不惧怕。
他们誓死也要立在三尺讲台前,奋战到光明的到来之日!
)。
影片末,启功老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启功奖学金颁发典礼上教导年轻人,“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
”四言直戳心窝。
告诫我们年轻人,我们该怎样看待学习、修身和实践在人生道路上的占比,突出了修身的重要性。
一个无品行,只会闷头写字的人是出不来的。
这也是我的老师教导我的道理。
督促愿之。
师生父子的忘年之交,结发夫妻之间相敬如宾的真挚爱意,以及那个年代学生求学的刻苦和对老师的恭敬之态、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呵护之情意,都深深地打动着我。
我原来说过,我感怀那个出门人人互称同志的年代,原因正在于我向往那时候的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
而这个处处充斥金钱的社会和年代,人们越来越丧失对自我精神节操的修行,甚至为了金钱和名利连最起码的做人准则都可以不要。
己都不律,何谈去真挚待人?
我们总是要回归的,文化层面的东西还是要有的。
看多了充斥打杀情爱的商业电影之余,静静地观赏这部讲述启功仁师研习书画、教书育人的生平的文人传记影片,如同给自己浮躁的心灵来了一场神清气爽的沐浴,又如同听一曲古筝,品一杯香茗般心神澄静。
我们感怀启功老先生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文人操守,正是当代学书的我们所要学习和秉承的,致敬清骨,永垂不朽!
那时候人都在演戏,戏唱完了,就过去了。
为现代人展示几十年前的暴乱革命
“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先生,画境何为最高?”“空灵,画即抒胸臆,见意境,而轻技巧,薄艺能。抒胸臆,在逸,在适;见意境,在空,在幽。”“你到哪儿去了?到处找你。”“我去城外跟老乡借点面,没借着,半道上,钱没了……”“粮票领了,粮食买了,咱们回家。”“那时候人都在演戏,戏唱完了就过去了。”
演员表演简直不能忍,一点灵性都没有,本就不喜启功的字。再把他演成这幅德行真是日了狗了,完成任务的制作就是这操行。
张绍刚还欠缺一些,不过马老爷子演的是真不错,相抵之后还是值得五星
这种东西不好叫电影吧,麻烦各位把化妆功夫留在真正的电影里。不如你们好好研究下启功手稿,用事实描述下你们的恩师,也不至于弄得这么干瘪。啧啧。
补记~个人认为还不错,不知道为何票房如此之低!也许我们文化撕裂了吧!
浮于表面的脸谱化演绎,中段插叙的内容绵软无力,配上冗长的抒情垫乐简直就是灾难。未提及先生喜欢布娃娃等私人轶事,与刘雨辰一段文革乱世里的师徒情颇有看点,但被自以为聪明的时间乱序打散了。对章宝琛叫姐让不了解的人一头雾水,宝琛病床上说先生瘦了引发全场爆笑。片子看做北师大的校史片也无妨。
用张绍刚绝对是败笔
咋不说说辅仁怎么不办了,溥心畬下落几何,还是挑好听的说啊
启功老师是一个乐观风趣,豁达质朴、天真烂漫、真实不装的大师,我最喜欢的就是他的乐天和真实,说话永远带着笑意,不屑于装门面说假话。电影老中青三个阶段演的都很好,其中与陈垣老师的师生情,与章宝琛的夫妻情都表现的不错,但是总体剧情还是感觉有点粗糙,毕竟这么漫长的一生要压进一个半小时,确实很难取舍。
总不缺默默无闻,严于律己的正义人士。现在太浮躁,安心多为正义做事。
我有一次参加社会实践在某博物馆做某临时展的讲解员,有一个地方就讲到了启功和宝琛的故事,我那时才第一次知道这么个人。但我也没仔细查他的资料,就装模作样学着另一个讲解员老师讲的台词给观众讲,我发现,在北京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启功,而且对我讲的故事都知道个大概,还有人能补充启功的奇闻轶事,就感觉启功在老北京还是有点名气的一个人。然而,这个电影并没有展现给我太多新的东西,这里讲的故事我本来就知道个七七八八,我更关心的是启功这个人的性格到底是什么样的,他是怎么为人处世的。而电影在这些东西上做得很不饱满,不知是演技的问题还是剧本的问题,就觉得这并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点不接地气。
启功先生是很好的,只是这个纪录片电影拍得连央视记录频道的都不如吧?
还算不错吧
单当它是人物传记未免褊狭,启功在政治压迫下收起文人风骨,被迫忍辱偷生;宝琛收起丈夫遗弃的手稿视如珍宝;小刘在“政治正确”和重文重道中的拉扯纠结;校长与老师的惜才和坚守,此类种种难道不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文人缩影?从影片刚开始几个铺纸落笔的空镜头,就能看出这部电影的重心是在文墨,故事反而是其次,对于讲述文明在那次运动前后的兴衰枯荣来说,我觉得它相当不错了。
行云流水账。
启功狮子座的 启功很萌的 别的人都没有启功萌
除了文革元素与张绍刚的扮相令人悚然一惊,其余都乏善可陈。看到一半才发现启功的吹替,和《走向共和》里的李鸿章是一个人……
像高考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