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里的宣传海报是打着“惊悚”牌的,心情有些压抑的周五傍晚,去看了这部电影。
最初是为了释放压力,诚然还抱着看美女的期待。
苏菲玛索的嘴角眼角都太勾魂,美人总是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展示她不同的魅力和风情。
国外大概上映的比较早,看到的影评大都模糊,负面较多,影院里的人也很稀疏,整个大厅大概只有六七个人。
女作家在对自己的童年做纪实回忆录的时候掉入了一段因车祸而丢失的记忆中。
整个影片可以理解为,在寻找爱和记忆。
人脑是个缜密复杂的组织,一段记忆因外力而失去,也可以无意识的被唤醒。
一个在意大利出生的女孩Maria是妈妈的私生子,在母亲改嫁的时候她不被继父接纳所以送给一个法国家庭收养。
法国新妈妈带着全家——丈夫和一对儿女去意大利接她,留了一张合影,照片中有法国妈妈、法国姐姐、她自己和意大利的亲生母亲。
法国家庭对她表现出了很大的友善和爱护,尤其是在收养前的接触中和法国姐姐的友情,对她的影响非常大,她以为自己即将拥有的是新的美好生活,但不幸的是在返回法国的途中他们遭遇了车祸,幸存下来的只有她和法国妈妈,与此同时她失去了记忆。
但是对于爱的渴求感仍在并且变得非常强烈,车祸的后遗症致使她看到的都是自己认为的画面,法国妈妈的爱plus意大利妈妈的面庞,成年成家后丈夫的爱plus童年意大利哥哥面庞,对自己儿女的爱plus幼小时记忆里自己和哥哥的面庞,车祸后她就这样活着,也许是对于爱的强烈渴求让她在昏迷中期待自己能像Jenny一样的被妈妈爱,而法国的妈妈也无法从失去自己全部的家人的痛苦中解脱,所以,Maria的生物学躯体被注入了Jenny的回忆,所有的细节和经历,她像Jenny一样活着,法国妈妈也像Jenny一样的待她。
这种对于缺失的填补满足了同样被伤害过的无血缘关系的一对母女。
Jenny拥有的写作天赋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在Maria的身体里延伸,Maria眼中的自己就是Jenny——金色的长发,褐色的眼睛,清秀的脸和天生对写作的敏感以及想要对此终生的追求。
直到最近她在对童年细节写作的一次追忆过程,零碎残破的记忆像是受了启发一般,跌跌撞撞的想要回归自己正确的位置,而回归的过程中的一些凌乱也就成了这部影片的卖点——惊悚——她眼中的一切都开始变化,先是女儿无意识的动作触发了自己幼年记忆里深埋的画面,接着是丈夫那本是幼年哥哥的黑色瞳孔开始变成浅蓝色,甚至儿子女儿自己的脸都开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让她恐惧。
童年的自己在深夜里对她召唤,她因悲伤而泪流满面却不自觉。
她看到自己的金色头发变黑,浅褐色的温柔细眼一步步变成意大利家族遗传的黑色大眼睛,家具的位置、墙上的照片,旧有的记忆和真实的画面错位的出现开始颠覆她所有的逻辑——看到丈夫平静的脸她认定是自己出了问题,医生的检查报告却显示生物神经的各项反应都正常,由此她认为一切都是自己是因为最近一部小说的压力过大而导致,所以开始吃药,宁肯吃药也绝不承认他人对她写作天赋的怀疑,这个时候“她是倔强而执著的写作天才Jenny”,抗抑郁和保持安定的药片让她产生幻觉:无论如何都走不出的马路湾、儿子突然移位的胎记…… 药片也无法抵挡意大利的Maria像春天动态的嫩芽一般从“Jenny”的身体里成长和复苏;她的恐惧和不安想要得到解决,她想回到妈妈的身边——是妈妈给她记忆的画面,而妈妈的脸也是唯一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是最安全的。
但是当她回到妈妈家的时候,她捕捉到了做早餐时妈妈慌张的表情(可以理解为法国母亲精心维护的爱和美被打破),紧接着妈妈的脸也变了(从之前的意大利妈妈变成了法国妈妈),妈妈成了陌生人——她终于崩溃,而偶然间翻出的收养时留下的合影让她产生了要去意大利执念,去有着陌生脸的法国妈妈告知的“Jenny”一直以来“看到”的并且认定的意大利脸庞妈妈生活的地方,去追寻根源。
“Jenny”在去往意大利的火车上,车窗玻璃中反射的自己仍是她自己的意识,那是成年后的作家Jenny,坐着的却是成年后希望了解清事实的Maria。
她放佛是去过意大利并且生活了很长时间一样,街道、路线,她被童年的意识产生的影像小女孩引导,此时的“Jenny”不认识自己幼时的脸。
餐馆里看到妈妈她很兴奋,妈妈却对她的到来紧张、冷漠和抗拒,因为她是自己的一段不堪的回忆,她应该不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她无法面对突然出现的这个不能暴露在阳光下的女儿,她不喜欢她,她选择逃避。
而“Jenny”的意识里,这个妈妈伴随着自己成长,这个妈妈是最亲的人,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亲生哥哥对她在餐馆的出现表现出了很大的惊喜,“Jenny”却认为这是她的丈夫,“Jenny”的世界里活着两家的亲人,丈夫的爱和哥哥的脸庞,而此时的哥哥感兴趣的却是她长得实在是太像他妹妹了,所以哥哥来到了宾馆去看她,而“Jenny”认为是hubby来找她,满心的欢喜,但是仍旧不能在sex上灵肉统一,她疑惑惊恐他既是丈夫又不是丈夫。
她随着童年的自己来到意大利家里的party,家具、墙画,一切的一切都让她恍然所悟,一切八岁前的时光开始复苏,现实的自己是个成人,她拖着Jenny、Maria和小Maria步履沉重不堪,她无法停止去追寻的步伐,记忆仍旧不能完整地展现,她在一步步地靠近,就像拼图游戏一般,在最后的完善中总是惊心动魄!
童年的自己,仰望着高台的琉璃器皿,她变得幼小,曾经的烫伤也开始鲜活,她缓缓站起看着镜中的自己变成了那个陌生童年小女孩的脸,意大利的妈妈轻轻的抱着她,讲述着自己的无奈,同时也揭示了所有事情的真相,她终于知道原来自己是Rosa Maria!
抓狂!
惊恐!
跑出门外,彷佛又是重演,那熟悉的场景,来接她的法国妈妈,就像八岁那年一样!
她终于记起了那场车祸和车祸前所有的事情,沉浸在回忆里的她,幼小而无助,如同那个八岁的Maria,幻觉年轻的法国妈妈抱着她,告诉她一切都已经过去,问她是不是又做了恶梦?
温暖、慈爱、怜悯,就像她的Jenny生涯,她恼怒地推开此时不认识的这个年轻的法国妈妈,妈妈却不生气,说会在外面等她回家。
穿好衣服走出门,已经满头银发照顾了她八岁后所有生活,包容了她无数个噩梦和坏脾气的老了的妈妈微笑在阳光下等着她。
回到法国,换好衣服,又回到Jenny的生活,记忆已经找回,家人的爱一直都还在,她已经明白Jenny不是她,姐姐Jenny站在门口看她和孩子们亲昵,暖暖的鼓励和笑。
Rosa Maria继续开始写作,继续Jenny擅长的工作,不过这次,是有着姐姐强大的精神支持,书写她们共同的童年回忆……有家,有爱——They are one……
冲着两大欧洲女神的名头,看了这部心理惊悚片《不要回头》。
不得不说,欧洲人还是比较“有文化”,连我这种还见过些世面的观众第一遍还真没看懂。
在第一遍的整个过程里,我都在猜,这到底讲什么呢?
魔法?
阴谋?
直到网上看了些提示,把关键部分看了第二遍,我才发现,这是在说心理,而前后两次换衣服就是关键的Hints,快到结尾处才安排的车祸桥段则是一切的源头。
说实话,由于这片子实在太费脑子,等看到车祸的时候,我脑子早就处于半罢工状态了,完全转不过来,当然也就无法把关键桥段一一串起来了。
回头想想,片子的主题还是很清楚的简单的,只是,镜头语言和桥段前后安排太难懂。
当然,另外一个原因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一直忽视对心理问题的关注,以至于,我完全没有往这个方向去想,我猜欧洲观众猜这些会容易些吧。
唉,人家早就从生理健康阶段奔向心理健康阶段了,我们这里还在禁止手机转发“黄段子”呢。
我一直在想,这样的环境是不是已经扼杀了我们大脑的某些功能,并且,我不确定,当然很可能的,进而影响到些生理功能,比如,时不时的莞尔一笑,耸耸肩。
总是绷着,很累,有可能再也松不下来。
靠,太可怕了。
看段子,是一种心理和生理需求。
而且,我觉得对这些需求最旺盛的人恰恰是那些叫喊着想灭了它的那群人。
太好玩了。
只要不放弃渴望,我们总能找到乐子,总能给自己心灵放假,可是,那些人呢?
他们不累么?
想想就很累啊。
最近还在看《晚明七十年》,里面所有的人,都有一个特点:累啊!。
当然,我是说心理上。
回头来看这个片子,我觉得,难卖的东西,一定要有可靠的包装,苏菲和莫妮卡无疑是好包装,就像王家卫喜欢用梁朝伟这种御用包装袋一样。
不过,难卖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真材实料,还有一种就是“三枪”(我觉的上海那个内衣厂应该和张导演谈一下品牌价值损失问题)妄费了那么多花花绿绿的包装纸啊。
PS: 整部片子我感觉最好看的场景出现在最后一幕:
《不要回头》由Entre Chien et Loup、 StudioUrania等公司联合制作,于2009年5月16日上映的一部剧情片,该片由玛丽娜·德·范执导,苏菲·玛索、莫妮卡·贝鲁奇等人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个作家和两个孩子之间的心理故事。
该片不是关于一个漂亮女人失去美貌的故事,而涉及到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确认。
它的主题源于担心自己所熟悉和亲近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变得陌生的恐惧。
主人公让娜看着围绕着自己的世界一点一点发生变化,她的环境在未知中失去平衡,自己的脸渐渐变成别人的面孔。
导演想把这种对自己体内正在发生的变化有所感的焦虑用影像表现出来。
主人公让娜的焦虑和对真实的渴望是粗暴的,她想看到真实,为了获得真相她宁可让自己的直觉经受痛苦的扭曲。
导演表示,他曾经需要了解这种充斥着暴力的情感纷乱,但接下去,暴力并不是吸引他的元素。
他相信他的人物和观众都不希望只看到暴力。
他不喜欢刺激,也不喜欢惊悚效果。
他只是将自己融化在情感之中,并将此与观众分享。
影片的最大卖点是两位欧洲美女的“对决”。
最为津津乐道的,还是让娜变脸的过程,通过3D技术对脸部特征的重构,眼部和鼻梁的精妙化妆,让观众们见识了电影史上最完整最细致的“变脸魔术”。
我认为剧情应该是:黑发的女孩是玛丽娅,金发女孩是珍妮,死去的是金发珍妮,活着的是黑发玛丽娅。
影片中时不时出现的那个黑发小女孩是玛丽娅残存而努力扑捉的儿时记忆。
玛丽娅的母亲与婚外情人生了玛丽娅,不为其母亲的丈夫所接受,只好叫她跟随好朋友(其养母,也就是珍妮的妈妈)一家走。
玛丽娅与养母一家在路上遭遇了车祸,珍妮死了,玛丽娅也受了重伤,失去了车祸前的记忆。
珍妮妈妈把玛丽娅当着珍妮来抚养,从此玛丽娅就以珍妮的身份活着,在其生母的丈夫和同母异父的哥哥那里却告知玛丽娅遇难了。
玛丽娅跟珍妮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却一直把记忆中生母容貌影在珍妮妈妈脸上,把同母异父哥哥的容貌影在丈夫身上。
在她写小说的时候,尽力去回忆八岁以前的事,就出现了人物影像的不断变化,其不断地在珍妮和玛丽娅之间转换,玛丽娅的影象还原得越多其困扰越大。
后来,其在珍妮妈妈抽屉里发现了那张相片,激发她回到意大利去寻找真相。
当她回到自己的房间坐在梳妆台前,终于回忆起了儿时的往事:自己是如何跟珍妮一家出走、遭遇车祸,然后替换珍妮活着。
黑发的玛丽娅终于完全还原了自己,金发的珍妮(苏菲马苏)只是一个影子旁观玛丽娅回到丈夫和孩子身边。
影片最后,玛丽娅、珍妮合写小说,寓意着小说的内容里玛丽娅与珍妮的角色就是如现实一样在不停地转换。
能写透彻女人的中邪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因为那是一件自我都无法阐述的神经质。
分不清梦与现实,分不清过去现在,很多事都在脑里集为一堆不停旋转。
不停的想哭任何无法阐述的事都是原因,身体因为恐惧根本没发生的事情不停颤抖。
也许这时候需要一个安稳的肩膀,可是根本无济于事,人只会歇斯底里。
或许究竟没人会忍受得了,或许最后最痛苦的也是自己,谁清谁楚。
老师说,如果你够想了,你就马上去死了。
不过是在以一种最有益的生活方式留在世界上而已。
我亦无法解释。
再长的人生,也不够想。
我们是冲着美女苏菲玛索、哪怕是迟暮的美女苏菲玛索去看这部电影的。
然后发现女导演把女主角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拍得十分惊悚,惊悚的原因是真实。
这部片子里有一个女主角和几个主要演员,分别是女主角的童年、女主角自己、女主角理想中的自己、女主角的丈夫、女主角理想中的丈夫、女主角的母亲、女主角理想中的母亲。
可能每个人眼里的哈姆雷特不同,我是这么理解的,也许能给其它观影后的人有所参考。
首先,还是童年的阴影,这来自于弱势儿童因生活常态发生改变产生被抛弃的恐惧,如搬家、亲人生病、异地求学、与亲人分离等。
这种恐惧激发了童年女主角以毁灭真实自我来进行自我保护,从此,她是理想中的她自己---珍尼,她慢慢长大,如常人一样拥有了正常生活,结婚生字。
但是无论现实中她获得了什么都不能令她感到安全,因为她常常发现自己有伤痕累累丑陋的一面。
勇敢的珍尼回到家乡寻找答案。
珍尼发现正是那次缘自9岁的被抛弃,自己早就死了,真实存在的其实是女主角,而自己只是女主角理想中的自己。
面对真实的力量,珍尼发现承认事实其实也不是很差,毕竟她还是莫妮卡贝鲁奇,西西里岛的美丽女人。
一旦确定真实的自己,她渐渐意识到,身边的人也不是那么糟糕。
丈夫还是一贯的英俊优秀体贴、孩子们始终未变。
她理想中的母亲不值得她抓狂、她的母亲和阿姨都很爱她。
甚至她童年的伙伴、与她产生异性吸引的哥哥都是一直记念着她。
从“我是谁”到“接受真实的自己”,电影混杂女主角成长的隐秘、对亲人的理解和宽恕。
童年她被迫离家是因为与兄弟发生不伦的异性吸引?
这样的接受之后,真实的人继续生活,理想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分享属于自己的天地。
欢欣共存。
试想,网络难道不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自己吗?
有的人习惯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即使是出嫁的女儿也对娘家不过分期待。
有的人喜欢将网络与现实紧密结合,网聊之后还要结婚、见面、做生意之类。
这都是各自选择的自由吧。
由玛丽娜·德·范执导的影片《不要回头》可以说赢得了很大反响,本片讲述了一个作家和两个孩子之间的心理故事,女作家由于自身的精神问题会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变换成为另外的一个人。
曾经看过一部影片叫《黑天鹅》,与这部戏有异曲同工之妙。
压力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就看你如何面对。
《黑天鹅》中的女主角为了演好黑天鹅而虚构了一个世界,最后自杀。
可是《不要回头》又展现了另一种画面,在压力的迫使下,珍妮女作家想象自己的头发变黑,脸部发生变化,就连手腕和小腿也起了许多脓包。
一般这种题材的电影都会归类与惊悚和悬疑,因为那里面展现的东西过于虚拟和古怪,就例如一个人站在镜子面前,她看到的居然是一些照片。
本片的主线就是寻找照片上的女孩子,在珍妮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她和丈夫的感情也出现了危机。
她的胡思乱想使家庭乱成一团,为了寻找真相,她离开了家,离开了丈夫和孩子。
但是,当她再度回到丈夫和孩子身边时,却发现孩子已经不认识她了,而那个虚构的女人代替了她的位置。
最后,本片展现了两人合为一体,却又彼此分离。
其实,那个女人就是珍妮的内心,是无法消失也挥之不去的。
本片最精彩的看点就是苏菲·玛索的一次次茫然失措的眼神和她的害怕的心理活动。
我们平时看到的法国电影都是浪漫而唯美的,这部法国电影同样是这样。
虽然在浪漫中加入了惊悚,但是家庭的生活却足以展现一个和谐的画面。
本来是不想来做影评的,但是发现豆瓣上都有很多人没看懂这部电影。
一开始可能大家都会对这部电影有所疑惑,到底哪个人才是真实哪个人才是虚幻?
看到后面,我们就可以知道,其实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照莫妮卡贝鲁奇的话就是:这是一个我用2分钟就能讲完的故事,但是,还是希望大家自己去看去理解。
它的复杂在于加入了很多主人公复杂的心理世界。
而这正是这部片子吸引我的地方。
导演是一位女性,一位出色的女性导演兼作家,站在一个新颖的角度,她用具体的影像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童年时期受过极大创伤,以致后来一直活在臆想世界里的一个女人极其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个女人长期生活在别人为她安排的世界,她身边的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臆想出来的,包括母亲,包括丈夫,包括孩子,只有工作,是她自己的,她通过这种渠道发泄,通过这种渠道去寻找真实的自己。
可以说,影片前半部分完全是她作为另一个女人而活着,那本该是另一个女人的人生轨迹,她被迫接受这个人生,而内心底仍是自己深爱的人的影像,才能有所抚慰。
她在这种长期压抑下,长期代入下,活了那么久,外在的强迫(养母的强迫),内在的压抑(对逝去伙伴的深深怀念),让她自我催眠出一个臆想出来的世界,却仍然不自觉的时常怀疑这是自己的人生吗。
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她想通过创作来回忆起自己的过去,然而幼时的记忆却被牢牢封锁,随着压力越来越大,记忆一点一点跳出,她感觉到了自身的变化。
在这里,导演用她那奇特的电影手法,呈现了渐变的变脸,其实这些正是女主角心理变化上的具象表现,更为直观,也为电影增添了神秘感。
难度在于,苏菲和莫妮卡两人的气质迥异,又都是公认的女神,导演不仅要突出这种变化,也要兼顾两位美女的美貌与气质,用了相当多的特技。
我们从中也更能体会到这种自我挖掘的过程是多么痛苦不堪。
影片后半部分,主要是莫妮卡的戏份。
其实莫妮卡扮演的部分是先拍的,这个具有鲜明独特气质的演员,使得苏菲也不自觉的放慢步调,向莫妮卡的表演节奏靠拢,使得全片基调协调统一起来。
所以影片前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苏菲表演上的诸多变化,眼神感觉用的更多,而她擅长的肢体语言尽量内敛。
影片一开始就出现的绿色衣服的小女孩,其实在全片担当了引领女主角寻找真实自我过去的重要角色。
后来由莫妮卡变脸为小女孩,自然过渡到女主角的过去,故事到这里真相大白。
原来,这一切都不过是女主角臆想出来的世界,她的前半生,是以已逝去的儿时伙伴的身份来活着的,找到这里,女主角才终于放下了那段极力不想回忆起来又不断自醒来的过去。
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些一起的美好时光,都残忍的映衬着这出悲剧。
她终于找寻到丢失的记忆,也找回了自己。
影片的翻译名为不要回头,我是不懂法语的,但是翻译成不可追忆应该是更为妥切。
人说,有些回忆不可追不可追,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段不想去追忆的过去,越是藏的深越是能时时刺的我们痛彻心扉,甚至影响到我们整个人生。
只有找到那个根源,不管它有多么痛苦,直面它,正视它,最后才有可能放下。
最后一个镜头,莫妮卡和苏菲一起在键盘上敲下新的小说名,两个人影像叠现,那个时候,她们才真正融为了一体,我想女主角也会因为拥有这段过去而更加坚强的面对未来的人生。
这就是一个女性导演用她那细腻而新颖的角度来为我们诉说这样一个道理,直面自己的内心,直面自己的过去,才有可能找到出口,获得内心的安宁。
影片中,只有一点,让我想不透,一开始出现的那个老公,后来却知道他其实是女主角的亲哥哥,但是他们却因为寻找过程中彼此误会而发生了关系。。。。
这个,有点囧啊。。。。
如果把2位主人公换作是2个电子的话、那么这部电影里面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是很正常的:在车祸的一瞬间、2个电子纠缠在啦一起、之后2个电子之间会以非定域作用的形式交换信息和作用那么为什么纠缠态在微观就很常见、在宏观就很不常见、几乎看不见呢?。。。。。
我再去研究一哈。。
哈!
:):)
《不要回头》:世界两大美女之间的羁绊关系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我是谁”是哲学命题中的根本母题,而由此派生出来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但当莫尼卡•贝鲁奇与苏菲•玛索在同一部影片中试图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命题无形中有些变味了,换句话说,“我是谁”潜意识地变成了“选择谁”?
这是一个商业手段,很值得玩味的,相信每一个男性观众都会在内心深处得出一个答案。
本人的答案是莫尼卡•贝鲁奇,其实也与影片本身的最后的答案相吻合。
导演是一名女性导演,据说善于将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拍得十分恐怖与惊悚,对于这类导演来说,她的镜头中最拿手的便是细节,而相对于此片,对细节地把握便更加有难度。
用视听语言来讲述一个普通人所遇到的外界的改变,这无疑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
所以,本人虽然陶醉于两大美女的替换关系,更钦佩导演镜头上些许的改变,哪怕是一个角度,一个花瓶的位置。
关于细节让我想起了《罗拉快跑》,值得注意的是,在《罗拉》中的第一个变化的细节都是动态的,飞驰的城铁,收破烂的人,等等,这种动态的细节改变能够让观众十分迅速准确的掌握,但此片中在许多情况下细节的变化是静态的,例如餐桌方位的改变等等,观众在不经意见一定会错过这些改变,所以便需要演员的表演来加强效果。
从某种角度来说,苏菲的演出要比莫尼卡更具有难度。
苏菲面对的是所有的熟悉成为一种陌生时的惊恐,而莫尼卡所面对的则是惊恐已经成为习惯后对真相的寻找。
将两位大美女如此比较是很八卦的一件事情,但在此片中却不能不做出比较来,而这种比较又是许多观众内心的一种反映。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女人由于打算写自传而逐渐发现自我的过程,最后的答案在常理之中,但过程却是相当恐怖的,而这种恐怖绝不是血腥等残酷手段所体显的,恰恰是一些生活中的琐碎,从一些家庭布置的变化到身边人物的变化,还有自己身体与心理的变化。
导演按照对心理冲击的力量所进行着这种变化的深入,一直到女主人公承认了这种变化的存在为止。
这是苏菲玛索所要担任的工作。
下面就是莫尼卡贝鲁奇开始寻求变化的真正原因。
可以说影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心理悬疑剧,第二部分则是推理剧。
在许多影片中,一个人发现了自己或者周围的世界在改变,通常会采取同一个演员来演绎的措略,但在此片中,导演运用了两名女演员来演绎同一个人,而其中并不掺杂着时代断层的故事成份,所以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那个过渡的阶段。
影片运用了高水平的化妆技巧,当苏菲玛索与莫尼卡贝鲁奇的各半张脸组成一个过渡人时,本人首先由衷的感叹,美女永远是独一无二的,是无法制造出来的,要知道那张脸令人感到一种诡异的悲哀,其次才真正进入剧情本身。
在过渡人的段落中,影片进入到了一个巨变的过程,丈夫,孩子以及母亲都变成了另一个人,而家的原貌完全成为了另一种样子。
根据结尾来看,这是一个想象与真实之间的改变,那么过渡人实际上也是想象与真实之间的过渡,这样看来,苏菲玛索是一个想象中的人貌,而莫尼卡贝鲁奇才是真正的人物。
本人在观影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想法,导演会不会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将这所有改变搞乱了,换句常用来形容中国导演的话就是自己都不知道在拍些什么,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
但整体看下来,主人公珍妮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她忘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幼年里死去的好友,而事实上她也的确由于车祸的原因而过着那个幼年好友本来应该拥有的生活,但即便这样,在她的印象中,周围的所有人都蒙上了车祸前真实家庭的烙痕,母亲,转换成丈夫的弟弟,还有童年记忆中的小时候。
如果一个人始终在替代着另一个人在生活,那么唯一能够解释真相的便是她童年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反作用于他现在这个虚假的生活。
影片大体上讲述的便是这么一个故事,而我是谁这样的命题恰恰就是通向真相的起点!
反过来看女主人公写自传的前提,其实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认识自我,我是谁,一个用来替代他人的生命还是一个真实自我的生命?
我的生活中经历的所有事情是我记忆中的还是真实的?
这样的思考在影片不经意的惊悚中传达了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中国编剧或影片的做法,最后将有一段正经而又非常做作的解释,对整个故事做个流水式的交代。
但欧洲片绝不会这么做的,于是,我们在观影后似乎知道了一切,又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其实这很重要吗?
真正重要的是,主人公试图在写一部自传,无论她是苏菲还莫尼卡!
韩兮2009-11-11于通州
精神分裂/ 最后 我还是选择让你留在我的世界里。
虽然是苏菲玛索,我还是要给差评
要说倒霉的还是内男人,被两位美女先后踢下身,真不是一般的衰
这部片子要想很久啊= =尼玛导演太搞了。俩女神啵一个先
阉割版的果然是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的不连贯。这么多年下来,我突然觉得两女神都已不再闪闪发光咧。
【720P】要看影评才看得懂的电影
看完这片感觉挺累的,不适合作为娱乐观看!
费解无比啊,看了影评才总算明白了一点
糟烂至极,无以言表
精彩变脸秀连结两个魅力女人
看的有点神经错乱。。。==#
感觉上挺好 可就是觉得不好看 看不下去
相比之下苏菲比莫妮卡的演技好点,但身材都不好好,有个变脸的过程还是比较恐怖的有点不像人,一半是苏菲,一半是莫妮卡
情绪化,追忆,私人体验和时间题材。
感性的法国人拍不好这种悬念片
拥有这两个不同气质的美女固然是我的梦想,但拜托别拼在一张脸上
有點小搞腦子~歐洲女人就是有味道丫
2 stars for pretty faces.. that's it。 不要回头... 我超后悔在电影院路过 回头去看这部片...
央6播出,两段兔电
字幕太操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