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爱这一幕了~谢耳朵这个微笑~表演的太好了!
作为基佬经纪人看到一直被自己欺负的洛克勇敢的和爱人牵手走过红毯~虽然很生气的责骂了他~但是他内心肯定是开心的~ps.我是生活大爆炸的死忠粉^O^字数不够.那我只能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刷完剧随便记记以为结局颁奖会有反转,结果还是大团圆结局,人手一奖 倒也多少显得现实的悲哀。
或许是对原型人物了解多一点,黄柳霜获女配那段戳中泪点,假若那时真有meg这部戏该多好啊,这么多年后大家还是替她感到不值。
最佳女主那段话也挺点题,希望每个女孩抬头看向大屏幕都能看到自己,但现实并非这般美好顺利,这讲的并不是那时好莱坞的故事,只是一个幻想,是现在我们对那时的好莱坞,对那个时代不同声音受到的不公和区别对待的呐喊和讽刺。
虽然到今日依旧还有歧视现象的出现,依然有标签打在演员身上,认为你是什么人就该演什么角色,依然有人觉得女性该回家做饭.......但看回这部剧,看着是有那么点不切实际,但也是反映出这些现象正在改变,这部剧也是让大家意识到改变想法的重要,希望若干年后看回今天的好莱坞不会再需要〈好莱坞〉这样的剧又讽刺一波了P个S.演卡米尔华盛顿的妹纸真的....一言难尽啊.....感觉只有一个表情,眼睛也很无神,试镜那段和女二更是明显差别啊,和老戏骨们比就有点欺负人了,但这位和年轻那几位比也差一大截,这选角我觉得实在没有太大说服力
好莱坞的成人童话而已,不要当成一部严肃剧嘛。
我们有时候的评分总是因为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才放低的,但有些电影和电视剧就并非可以用同一个角度去审视,正如这个好莱坞。
先说缺点:节奏不稳,无论是铺垫还是高潮部分,有点被牵着走但又感觉好像应该如此。
演员质量参差不齐,显得老戏骨和嫩肉的反差特别大,但或许这个是导演自己的一个小把戏,所谓戏中戏,可是因为过于明显让观感略有不适。
喜剧成分不明显,更多是黑色幽默,这让期待这部是一部严肃剧的人大跌眼镜。
但这些所谓的缺点完全没有辜负这部剧真正的价值,就是让你把好莱坞最黑暗和最痛苦的曾经不为人知的过往让你当成早餐麦片一样下肚,好像一部童话,本来就是悲剧,但却有着让人安稳入睡的效果。
所以这只是一部Feel Good剧,仅此而已,但展示得非常得体,把细节做到了极致。
美国演员的假口音,好莱坞的同性恋群体,权利和名声的交易,演艺圈的潜规则... 揉碎了包了一层糖纸给你每集含着,糖心还专门加了巧克力,苦尽甘来基本每集都有体现。
以下是粗剧透:为了挣口饭钱,一个精神小伙每天来到电影公司大门等着跑龙套的差事,但没受过演员培训,每每被冷落。
因为家中有个已经怀了双胞胎的妻子,不得已去了一家加油站兼职牛郎。
因为接受不了男宾,扮成警察抓了一个黑人同志来替自己接客。
谁料到黑人同志却是一个落魄作家,写了一个剧本想着破圈,却被精神小伙说服一起给人“加油”。
接到的第一个客人是一个憨憨小伙,这个憨憨接着被一个大牌经纪人签了下来,谁料到这个大牌经纪人就是男同届的哈维,签约仪式就是吃冰棒。
精神小伙接的第一个客人就是电影公司老板的老婆,这个徐娘知道小伙有逐梦演艺圈的想法后帮了他一把,最终让他成为一部电影的男主。
而这部电影的剧本作者,就是之前那个被精神小伙拉去做牛郎的黑人。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一个长得像白人的亚洲混血,有着一半菲律宾血统,本来想着找一个美籍中国裔女人来主演他的下一步电影,但却被电影公司的制作总监劝退了,他就从一堆扔给他的剧本里挑选出了那个黑人作家的剧本,打算拍一部白人电影。
本来也风调雨顺,但他的黑人女朋友也是逐梦演艺圈的一员,直接女上位给他来个枕头吹风让他改剧本,把女主改成可以让她演的黑人。
导演清醒之后居然没觉得不妥,反而觉得很有意思,跟总监聊过之后虽然有分歧,但最终也得到支持,可是电影公司老板却极力反对,怕这部电影拖垮整个公司。
阴差阳错,在一次风花雪月中老板心脏病发,徐娘顺位而上,她觉得这部电影的创意非常好,但同时也知道大老板的顾虑,本来也不支持用黑人女演员。
但演员培训大臣,同时也是闺蜜和制作总监极力推荐之后,最终认可了黑人角色,但把预算卡死了。
徐娘女儿本来也是电影女主的竞争选手,但看到母亲为了女权,为了黑人权利而不惜牺牲电影公司的干劲后,突然把自己足以当影后的试镜搞砸了,拱手让给了女黑人。
这样一部由黑人写剧本,由亚裔血统的导演,女黑人主演,并且配角是中国裔的电影就此杀青了。
以上这是主线。
背景音乐和剧情,加上经典好莱坞调色和绝美的背景设置,美工道具和服饰,不得不说是一部赏心悦目的迷你剧。
老戏骨的张力非常到位,极其有说服力的对白和细微的口音区别让整体的剧情发展很连贯。
爽点频繁,感人的部分也很多,亮点更是数不胜数。
老电影画面感的穿插虽然充满了现代话的演绎,但是也毫不违和。
这不是一部可以老少咸宜的迷你剧,但却是一部可以在星期六下午,用着慵懒睡姿吸着冰沙看得很爽很舒服的成人童话。
别太较真。
我很荣幸,作为第一个获得奥斯卡奖的华裔女演员,不是扮演黄种人或东方讽刺形象,而是扮演一个女人,一个有心有灵魂的复杂女人。
在网飞新剧《好莱坞》中,墨菲用新历史修正主义为好莱坞边缘人群发声,让好莱坞华裔女星黄柳霜凭借一部虚构的影片《梅格》拿下1953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黄柳霜(杨雅慧 饰)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女性是美国在西方现代性为核心的世界话语秩序中所传递的他者想象,具有鲜明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特征。
好莱坞在西方与东方二元对立的模式中建立男性与女性之间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彰显西方凌驾于东方之上的种族优越感和文化优越感。
其展示的中国女性形象或者美丽妖娆,极具诱惑性; 或者野蛮、愚昧、邪恶,满足了美国社会对中国的好奇心和征服欲望。
在东方主义的话语秩序下,好莱坞通过对中国的“女性化”描述,建立西方在性、种族与政治的绝对高位。
一、东方主义与好莱坞电影 著名批评学家萨义德指出,东方主义是“建立在关于东方与西方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区分基础上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表达的不是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的了解,而是控制、操纵、吞并东方国家的愿望和企图”。
它并不是关于东方的真正话语,而是西方权利、欲望、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投射和反映。
在西方现代性为核心的世界话语秩序中,西方与东方的对立意味着现代与古老、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民主与专制、科学与迷信、理性与愚昧等一系列的对立。
西方国家以自身的价值和权利秩序为中心,有意地贬低、边缘化他者文化,树立和巩固自身的支配和霸权地位。
好莱坞电影通过塑造野蛮、愚昧、堕落的中国女性,构筑美国人眼中的腐朽衰败的中国形象。
好莱坞影片中的中国女性通常妩媚妖娆、裸露性感,带有异域情调,充分满足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好奇心。
中国女性的温顺驯服折射出美国的自负以及自诩的西方文化的所谓先进性和优越性,灌输着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是必然趋势的一种理念。
二、早期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女性形象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女性形象的塑造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消极到积极、负面到正面、两极化向多元化、刻板化向丰满化、程式化向个性化的演变过程。
前期主要包括以下角色类型: 蝴蝶夫人、妓女、龙女、娜拉、蜘蛛女、小妾、公主、地母等。
(一) 20世纪早期到1949年: 两极化的女性形象 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中出现两种极端中国女性形象: 一种妩媚动人、温顺驯服; 另一种野蛮邪恶、蛇蝎心肠、行为放荡。
前者往往沦为西方男子的性工具,后者则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这时候的女性角色多为配角,且角色单一。
她们通常浓妆艳抹、暴露性感,穿着夸张的服饰,充满了异域情调和性诱惑。
这些刻板而抽象的女性形象是美国社会对东方的想象,以满足其对东方的占有欲和优越感。
好莱坞于1919年拍摄的《红灯笼》第一次把中国女性形象搬上了大银幕。
黄柳霜饰演的情妇角色美丽妖艳、对白人男性卑躬屈膝,极尽讨好之能事。
此后电影中出现的中国女性也多以妓女、情妇、小妾为主,她们往往肌肤裸露,服饰神秘古怪,气质妖冶淫荡,充满了性诱惑,成为依附男人的性工具。
红灯笼 (1919)暂无评分1919 / 美国 / 剧情 / 艾伯特·卡佩拉尼 / 艾拉·娜兹莫娃 诺阿·比瑞 黄柳霜常出演的另一类角色则是蝴蝶夫人的中国翻版——甘愿为白种男人牺牲的纯洁华人少女,这种类型的代表作是《海逝》(1922):温柔美丽的中国女性莲花在海边救起美国青年卡伦并与他相爱。
当卡伦离开她的时候,她已经怀有身孕。
几年之后卡伦带着白人妻子返回中国,莲花并没有申诉和维护她的爱情,而是把孩子托付给卡伦和他的妻子,告诉孩子“我只是你的中国保姆,这才是你的美国妈妈”,随后跳海自尽。
无论是孩子纯西方人的外貌还是莲花对母亲权利的放弃,实质都是对中国文化的完全否认。
而那些不被驯服的中国女性则往往被塑造成邪恶的妖女。
海逝 (1922)7.31922 / 美国 / 剧情 爱情 / 切斯特·富兰克林 / 黄柳霜 肯尼思·哈尔兰 《龙女》(1931) 塑造了野蛮凶残、阴险狠毒的凌公主,戴着高高的羽帽,穿着暴露的软甲,剪影投射到墙壁上恰是一条形状狰狞的龙。
作为“傅满洲”系列电影之一,《龙女》同样是“黄祸”的拟人化身。
她以美色诱惑男人,在白人世界兴风作浪。
对白种男人而言,她既充满了诱惑,却又极度危险,因此逃脱不了走向灭亡的命运。
龙女 (1931)暂无评分1931 / 美国 / 剧情 犯罪 / 劳埃德·科里根 / 早川雪洲 黄柳霜 “龙女”与“蝴蝶”的角色模式具有强大惯性,直到今天仍旧能从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角色身上找到她们的踪迹,以至于那些想要在好莱坞立足的华人女星,要么必须身手利落,能够胜任“打女”的角色,要么必须有着性感的外形。
刘玉玲在《霹雳娇娃》中的打女形象(二) 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被消费、被抛弃与被征服的女性形象 20世纪40年代开始,尤其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性角色在好莱坞电影中逐渐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或有正面的描写,但是她们通常成为西方男性的猎物,摆脱不了被消费、被抛弃与被征服的命运。
好莱坞借助女性身体构建一个假想的东方,通过白人男性对中国女性身体的征服,传递西方征服东方的东方主义话语。
《上海快车》(1940)中冷艳孤傲的上海名妓百合和英国青年哈利分手后对他念念不忘,并为了救他而委身军阀。
《上海姿势》(1942) 中的金司令是统治上海地下赌场、拥有庞大权力的东方贵妇,但她无法摆脱被白人抛弃的命运。
《生死恋》( 1955) 中的韩素音是拥有良好英式教育背景的新华人女性,就职于香港最好的医院,有三个分别来自中国、英国和美国的追求者,但是她最终嫁给美国记者怀特,暗示着美国对香港的地域征服。
上海快车 (1932)6.91932 / 美国 / 剧情 爱情 冒险 / 约瑟夫·冯·斯登堡 / 玛琳·黛德丽 克里夫·布洛克 《大班》(1986)讲述了清朝末年,在广州和香港两地经商的英国商人领袖史杜(人称大班)与其他商人和清廷间复杂的争斗,最终赢得商战并携手美人归的故事。
大班的妻子美薇美丽、温柔、顺从、怯懦,有着典型的中国女性形象特点。
然而,在这种地位完全被动,只能依附的关系中,美薇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抗争,寻求正式的妻子的身份,而不仅仅是等待大班的施舍。
美薇在知道大班喜欢一位白人小姐时特别嫉妒,质问大班:“为何我只能日复一日地在家里做家务,不得见人?
” 美薇在大班参加舞会时按照舞会的样式打扮好了自己, 希望能够由大班引领参加舞会,成为社交场合中的一员。
而大班见后则大吃一惊,这一惊中包含了斥责、不满和赞许,这一惊也彻底打消了美薇进入社交场合的愿望, 她 “只想穿给你(大班)看”。
美薇后来改变策略,以仆人的身份面对大班,低眉顺眼,时时处处绝对服从,言必称主人,行必屈膝下跪,谦卑之极。
更为极端的是,她甚至愿意享受受虐的过程来表达对大班的无限依赖。
但是,影片表现出甘当女仆是美薇自觉自愿的,甚至是她逼迫大班 “虐待” 她的,大班即使抽打她,也只是装装样子给外人看而已。
她告诉大班,在中国一夫多妻是正常现象,言下之意,美薇不强求做大班唯一的夫人。
正是这种绝对的服从与体贴满足了大班对东方女性的想象,后来大班心甘情愿地将美薇正式“封”为夫人,一夫一妻的夫人。
美薇从直接争取一个公开场合的合法身份,到后来“曲线救国”一心在家里服侍大班,到最后登堂入室成为唯一的夫人,她没有坐以待毙,表现出以柔克刚的智慧和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主流媒体,如《时代》周刊,在报道陈冲出演《大班》中的美薇时,耸人听闻地渲染‘中国最红的女明星,曾是中国革命电影中的女英雄,现在扮演最腐朽堕落的洋大人奴婢’,这是‘资产阶级精神污染’的胜利”,可见当时华裔演员好莱坞的尴尬地位,角色扮演成功却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尴尬地位。
大班 (1986)5.41986 / 美国 / 冒险 / 达里尔·杜克 / 布莱恩·布朗 陈冲三、中国女性形象嬗变原因解读 早期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女性形象多为性感妩媚、依附于男人的情妇、妓女、小妾。
这不仅是西方男性对中国女性的幻想,也是美国社会对中国的他/她者镜像,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
1949年前的中国对好莱坞而言还只是模糊的幻象。
虽然早在元朝时期西方国家就开始了解中国的古代文明,西方真正开始了解中国并形成国家形象认知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
在一系列的侵华战争中,西方人把中国跟衰落帝国和劣等民族挂钩。
对美国大众来说,银幕上的中国就是野蛮、落后的东方景观。
在《海逝》中,中国是一个由海岸、礁石、花园、茶花树下的长凳组成的优美剪影。
没有人在意它究竟像不像中国,它只是一个由东方少女单方面做出奉献、牺牲的祭坛。
而在《龙女》中,中国则凝缩为傅满洲父女在加州的公寓,公寓墙壁上挂着倨傲的龙形图腾,角落里装饰着巨大的陶瓷花瓶,墙边精心摆放烛台香案。
这是一个从白人光明理性的世界中隔绝出来的、阴暗而封闭、充满异教徒色彩的空间。
这些空间在时间的维度上都是相对静止的,悬浮于充满活力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西方世界之外。
莲花和傅满洲的女儿都是一个静止的剪影,并未能身处历史,更确切地说是西方的历史之中,只有当她们与白种男性发生联系时,无论是逢迎还是对立,她们才体现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获得行动能力,有了进入历史叙事的机会。
四、结 语 好莱坞早期电影通过塑造边缘化的女性形象,贬低中国文化。
但上世纪80年代之后,好莱坞看待中国逐渐有了多样化的视角,东方主义想象正在淡出观众的视野。
中国被作为全球化景观中无差别的存在,“中国题材”也被好莱坞所征用,推出了《花木兰》《卧虎藏龙》等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木兰、俞秀莲、玉娇龙等女性形象深入人心。
但近年的“摘金奇缘热”也不难看出好莱坞通过塑造西方化的中国女性,植入其价值观的趋势。
而未来好莱坞电影的中国何去何从,还需要更多优秀的华裔导演,在普世价值观与民族价值观之间找到平衡。
《摘金奇缘》(2018)
也太好看了吧!怎么只有七集演员 编剧 导演逐梦好莱坞,然后集体在加油站做鸭🦆 hhhhh最后梦想实现了,剧情发展真的很好莱坞啊,我不喜欢女主,好喜欢安娜梅王,亚裔获得奥斯卡那里真的感动哭了T﹏T。
看的根本停不下来了。
还有谢耳朵倾情出演变态爱你们!加油鸭!希望还有第二季呢
一部高颜主演和老戏骨的基佬R级剧一度看的我热泪盈眶,本片讲述了一群拥有不同年龄 不同背景 不同境遇 不同肤色 不同性取向在好莱坞追寻梦想的人,为一部有争议的电影上映所做的努力。
从小心翼翼保护着自己的“阴暗面”到认识自己 接受自己,甚至时候站住来为同类发声,打破所谓“社会”阶级的社会观念的牢笼追求真正的自由平等。
真正的自由不是身体的自由,而是思想的自由。
真正阴暗的人不是那些性取向不同思想观念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人。
如果上帝创造了我们 但我们却因为条条框框不尊重自己的想法 不敢表达,只为了顺应时代迎合世界,那没必要创造你。
正因为是有这些勇敢的人 社会才会进步 才会越变越好。
剧中每个人都有他的所谓的“人格缺陷”但谁又知道这是否是一种缺陷?
可能不正常的是这个社会而不是你本身。
好莱坞的金字塔也映射着社会金字塔,喜欢里面的角色设计 ,略显夸张但这也是历史。
所有的思想家革命家都是伟大的社会进步推行者,以电影为主题 演绎不同的人,精彩。
电影中导演和制片还有统筹 编剧 制片人到职责与关系也体现的玲离尽致哈哈哈,还有对艺术极致的追求,每个人对电影的热爱与想法,以及触及到自己剧本需要改事内心的抵抗,却最终发现别人的建议很有用时的欣喜,喜欢这部电影。
电影的魅力也在于此,一个有声有色充满艺术 历史 心理学 政治学 行为学等文化的载体,以视觉的方式传递给人们,带给人能量,推动社会及人类意识与思想的进步,岂不是伟大的?
当今中国社会也缺少一批思想先进勇于表达自己的人,然而 经济已经快赶超美国,但是思想及意识还可能落后于美国半个世纪甚至更多。
文化与思想的先进才是推动社会文明的主要动力。
而不仅仅是生活爱情故事产物的电视剧。
如果你是理想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同性恋,无性恋,电影爱好者,正在遭遇不公,不敢替自己的想法发声…推荐去看!
伴随我们12季的《生活大爆炸》最后一期是2019年的5月16日,到今年正巧一周年。
在怀念这部2B青年欢乐多经典喜剧同,我很好奇,主演们是不是都开启了新的生活?
只听说大爆炸完结之后,Penny执行制片并且声音出演的动画版《Harley Quinn》,目前已经进行到了第二季。
《Harley Quinn》第二季对比令人尴尬的真人版《小丑女和猛禽小队》,这部动画片充满惊喜。
而其他人,似乎都还在长时间的休息之中,没有太多的新闻出来。
当你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人物,似乎你就永远的和这个人物绑在了一起。
是幸,抑或是不幸?
所以大家都选择长时间的淡出,为了能够更好的出发。
显然Jim Parson并不这样认为。
离开生活大爆炸,他就被Ryan Murphy拐走了。
Ryan Murphy是谁?
Ryan Murphy如果你还不认识他,来看看下面的作品列表:《Glee》(欢乐合唱团)《American Horror Story》(美国恐怖故事·系列)《American Crime Story》(美国罪案故事·系列)《Feud》(宿敌)Pose》(姿态)《Eat pray love》(美食,祈祷和恋爱)《The Normal Heart》(平常的心)部部叫座,剧剧精彩这位电视界的大佬,可谓全能型人才,既能编剧,也能导演,制作也不在话下。
就凭他推出的两部“美国”系列,说他是美国文化推广大使也不为过。
关键是,多年经营下来,他有了自己的一个固定的演职员“后宫”团——Murphy 剧本写的好,就是能吸引一众的人气演员,比如我们熟悉的香蕉姐Sarah Paulson已经与他合作5个系列了,是五个系列,而不仅仅是剧集。
Sarah Paulson & Ryan Murohy而Jim Parson也视自己为这个家族中的成员之一。
我可以理解之前他们合作的《The Normal Heart》,为了LGBT群体发声,每个人都认为站出来参与这样一个项目是无上的光荣。
《The Normal Heart》但是,Ryan Murphy掌勺的菜品,从来都不是清汤寡水的小清新鲜爽麻辣的川菜才是他的本色,社会热点必须要蹭,吸引眼球的桥段一个不少而生活能力低下,走到哪里,就尬到哪里的“谢耳朵”Jim Parson能扛得住这重口味吗?
耳朵本朵我不允许有人利用单纯无知的“谢耳朵”Us nerds必须团结起来,捍卫最后一片未经混沌世界染指的处女地。
然而,结果却真香了。
seven veil dance看他在剧中的长袖善舞,尖酸刻薄,甚至有一点点变态的折磨压榨旗下艺人,丝毫没有偶像包袱,你很难把他和当初那个傻白甜联系到一切。
Jim Parson是铁了心要转型了,他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演员。
这就是今天的重头戏,5月1日上线的迷你剧,《Hollywood》
故事发生在战后——好莱坞的黄金年代退伍大兵Jack Castello (David Corenswet) 带着“全村的希望”和青梅竹马的Henrietta 来到了好莱坞,梦想凭借自己过人的外貌和对表演的热情成为明星。
然而,此小镇非彼小镇,一表人才的Jack在故乡也许是菇凉们的梦中情人,但在这个遍地都是俊男美女的小镇完全没有任何优势。
反而是那些形象不那么赏心悦目的人倒是能在这一行里讨一口饭吃。
屋漏偏逢连夜雨Henrietta 怀孕了而且是双胞胎Jack只得委身于某星级加油站成了一名普通的服务人员加油站也许是普通的,但服务绝壁是不能普通的所谓谈笑可以没有鸿儒,但往来一定不是白丁。
享受服务很简单,你只要说出暗号“dreamland”,自然会有人带你驶向梦幻的彼岸。
用“Dreamland”来形容好莱坞,再贴切不过了。
Jack终于明白,颜值高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要内外兼修好啊。
客人出手大方,Jack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一边糊口,一边等待出头的时机。
就是这么凑巧:他的第一位恩客是Ace Studio的老板娘Avis (Patti Lupone)——犹太人;接着又阴错阳差的招募了同样待业的编剧Archie (Jeremy Pope)——Gay+黑人;他有一位好友——导演Raymond (Darren Criss)——半亚裔Raymond家中尚有一前途无量的女演员女友Camille (Laura Harrier) ——黑人Camille正好签约了Ace Studio,和Avis的女儿Claire是竞争对手,而Ace Studio的实际执行人Dick——GayArchie通过加油站的“工作关系”结识了自己的男友——演员Rock Hudson——GayRock Hudson的经纪人Henry Wilson (Jim Parson)——Gay各种争议性的标签一出,你大概已经发现Murphy老板想要说什么了,而且毫不隐讳.好了,集齐7颗龙珠,可以召唤神龙了
召唤神龙 愿全世界的Gay和有色人种团结起来,提前70年实现世界和平。
但,真的这么简单吗?
不知Murphy老板是喝了多少二锅头,才能写出这么上头的桥段。
Jack每天去片场蹲等招募群众演员无果,却因在加油站认识了电影公司大佬背后的女人,分分钟逆袭。
full service明明是初出茅庐的菜鸟导演Raymond,为身上一半的菲律宾血统而深感肩负民族大义,公然叫板电影公司老板,捍卫华裔女影星利益;
同样热爱表演的Claire,平时磨练演技毫不松懈,却在关键时刻放水,让出了女主角,一部白人女演员真实事件改编的传记片,变成了激励人心的黑人女演员奋斗史;
经费不够,演员导演集体下海加油站赚外快;他们的天真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加油站老板Urnie凭借一己之力,加班加点,两周内就凑出了这笔巨款,成了天使投资人
黑人编剧Archie写出的第一部剧就能被电影公司赏识,也许是因为讲述了一个白人女孩梦想破灭的故事,但在加油站认识的第一个“客户”就变成了真爱,莫不是天下真的有狗屎运?
关键是,这部由一群菜鸟组织出演,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电影一举拿下了当年的多项奥斯卡最佳。
Ryan Murphy此次出手怕不是来搞笑的?
我可以理解演艺圈声色犬马,但是好莱坞一半的人都在买春,整个电影行业建立在皮肉生意之上,这是在讽刺影视界由来已久的“光荣传统”,还是在自毁前程?
看得出,当今的美国,恐怕真的很需要这样的一剂强心针。
这强心剂的外壳上恐怕还写着Made in China,正能量明明是我大天朝的特产啊。
Murphy先生,你要是被绑架了,就眨眨眼。
有色人种,LGBT,女性群体,杂糅权力,梦想,XING,甚至还有出轨,热点话题全方面覆盖。
这不是跪舔,这绝对是经验老道的集大成之作,而且这样的题材,你都不敢打低分。
但如果平权之路都如剧中描绘的,只是几个人的一念之差(多数是掌握话语权的白人精英),就可以颠覆既有社会秩序,改变历史,那那些为了平权牺牲掉的人,脑子都瓦特了吗?
既然是在“文艺界”闹的革命,那我们来看看现实情况是怎样的?
第一个获得奥斯卡的亚裔女演员:梅木三吉《樱花恋》1958第一个获得奥斯卡的黑人女主角:哈利贝瑞《死囚之舞》2001第一个获得奥斯卡奖的华裔导演: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3第一个获得奥斯卡奖的黑人编剧:Jordan Peele 《逃出绝命镇》2018除了出演西方刻板印象中日本女性的梅木三吉,奥斯卡这个好莱坞最具权威的奖项对黑人的肯定是2000年以后的事了。
好莱坞从不缺乏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但《好莱坞》仅凭一部影片就扭转了整个社会群体的意识,显然是一场笑话。
当要求“平等”的声音,变成了声嘶力竭的要求“平分”权利,一片定乾坤的设定像是某中年男人窝在沙发里高高在上的一场意淫。
Ryan Murphy对黄金时代好莱坞的执迷有目共睹。
前有《宿怨》讲述了贝蒂戴维斯和琼克劳馥之间在事业和感情上的恩怨情仇,当时的Murphy出于对前人的尊敬还是蹑手蹑脚的不敢大做改动。
而《好莱坞》一出场就杂糅了许多对真实历史人物戏说的成分:比如当年华裔女星黄柳霜与《大地》中的角色失之交臂,电影公司出于票房考虑选用白人女星出演中国女性
右为黄柳霜《乱世佳人》费雯丽从1937年就开始对抗躁郁症令人唏嘘
右为费雯丽乔治·库克的俊男泳池派对是当年深柜们的胜地
右为乔治·库克Rock Hudson在经纪人的建议下换了一口牙,为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性取向娶了经纪人的秘书并在三年后离婚
右为Rock Hudson如果要从中找出一个有真人背景的角色,非Jim Parson所扮演的Henry Wilson莫属了。
右为Henry Wilson,竟然很像叱咤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Henry Wilson出生于电影世家,父亲是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的副总裁,成长于这样的家庭之中,对演绎事业自然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
他特别擅长打造那些来自乡村,身材壮硕,面容姣好,头脑单纯的愣头青,亲手栽培了一系列的明星。
给旗下艺人改名是他的拿手好戏,比如剧中提名的Lana Turner, Rock Hudson都是真实存在的,但他也因潜规则旗下艺人而为人不齿。
潜规则是业内的“光荣传统”他是压迫剥削旗下男艺人的恶棍,也是被传统观念打压不敢出柜的受害者。
为了帮助隐藏艺人的真实取向,他不择手段。
比如与黑社会勾结,买断新闻;也为了支持艺人为他们打开星途挥金如土。
晚年的Henry Wilson身无分文,寄居在养老院里,死时只有一口聚酯泡沫的棺材葬于好莱坞公墓。
多年后有好心人捐钱为他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Star——StarMakerRyan Murphy凭借自己的“吸星大法”网罗了如此之多的明星,客串出演这部网飞出品的迷你剧,只是为了展示一下“What if”的世界有多美好。
但罗马并非一天建成,好莱坞也是一样它是无数青年心中的梦想之城 La La Land不要让它变成只能在空想中存在的Dreamland 本文首发于WX: Z_CHANNEL
《生活大爆炸》完结之后,“谢耳朵”鲜有露脸。
想念许久,我终于又在5月份上线的网飞新剧《好莱坞》里看到了他帅气的身影。
《好莱坞》是网飞的限定剧,只有短短7集,一次性放出,豪爽。
这部剧官宣的时候,影迷们非常期待,它由高分美剧《宿敌》的制片人瑞恩·墨菲操盘,本来大家以为《好莱坞》会像《宿敌》一样,爆料好莱坞里不为人知的八卦,暗搓搓讽刺名利场。
没想到,《好莱坞》上线后,打鸡血、聊梦想、政治正确,最后还走向了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
有观众觉得被辜负了,痛批该剧“太假了、扑街了”。
但我细细看完全剧之后,觉得这部剧不至于扑街,依然值得入坑。
《好莱坞》的故事主线相当正能量,不被主流社会接纳的小人物/少数派不畏人言、反抗世俗、跻身名利场实现梦想。
剧中主角有退伍军人、亚裔导演、同性恋编剧、黑人女演员,这样的角色配置,加上完美走向的故事,的确无比政治正确。
它隐隐带着一股“见风使舵”的讨好气质,无怪乎有些影迷不喜欢,在他们眼中,这不够现实、不够批判、不符合观影口味。
不过,政治太正确不代表不可取。
对《好莱坞》失望的人,大概是追求更深层次观影体验的迷影人士。
然而,钻研影史、对好莱坞内幕如数家珍的资深影迷毕竟是少数。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历史知名影人的身世如何、有什么秘辛,他们其实不太关心。
一部作品制作是否精良、能不能吸引人看下去、有没有把故事讲圆,这才是重点,在这些层面上,《好莱坞》做到了。
《好莱坞》从第一集开始,就展现出一种野马脱缰式的放飞。
乡下仔胸怀大志,背井离乡当“横漂”,为了追梦不惜放下尊严去卖身,感人肺腑。
圈中知名经纪人是同性恋,利用职权潜规则旗下艺人,逼迫小帅哥“观赏”自己穿吊带长裙跳肚皮舞,幸好该经纪人找了“谢耳朵”来演,不然可能会被观众一巴掌拍死。
著名导演喜欢在豪宅内开派对,叫上一批牛郎服侍派对客人,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海天盛筵”吗?
演艺圈就像一个原始森林,缓缓拉开帷幕,狮子正在张开血盆大口,豹子全速飞奔捕捉小白兔和小鹿,猩猩懒懒地吃着香蕉,树上两条蟒蛇交缠在一起……圈内人被一张由权力和欲望密密织成的巨网套住,挣不开、逃不掉,圈外人看过去,带着三分艳羡、四分挑剔、五分幻觉、十分迷惑。
可以说,在对演艺圈的描写上,《好莱坞》就像是圈外人,不一定足够客观,却相当具有想象力。
在20世纪40年代的好莱坞,掌握话语权的统统是出身高贵的白人,这个用血统、种族、阶级作为标志的圈层里,少数族群注定沦为陪衬甚至是“不得入内”。
穷人、黑人、LGBT这些边缘人士,别说是在风气保守的年代,就算是放在当下,他们也依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
瑞恩·墨菲不信邪,他用《好莱坞》制造了一个乌托邦,在这里,少数派拥有平等机会上位,无论什么族群都可以得到尊重,没有人滥用特权,阶级跃迁变得很容易。
然后,该乌托邦走向了“好莱坞式结局”(最后一集标题)。
这个设计很有意思,他明明白白告诉你,乌托邦只存在于幻想里,天下大同的世界始终不会到来,但我们应当拥有随意做梦的权利,而影视作品则承载了我们的梦。
《好莱坞》呈现出了追梦人的理想主义。
真实的人生太残酷,只有中产阶级以上的后浪才会出现在大时代的官宣演讲里,那些在工地搬砖扛水泥的、在风里雨里送外卖的、在小山村里挖煤的后浪甚至不配拥有名字。
而在《好莱坞》里,这些小人物则成为了打破规则、推翻高墙的主角,就像青椒当了那么多次配菜,终于成为了餐桌一番虎皮尖椒。
在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的年代,鼓励小人物比歌颂大人物更值得流泪,记录努力比赞赏天赋更值得欢呼。
我想起了刚过去不久的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提名最佳女主角的郑秀文又一次为别人鼓掌,这已经是她第六次陪跑,有人说,她很努力,却差了点运气。
伍迪·艾伦在电影《赛末点》里借主角的口说,“我情愿做个幸运儿而非优等生。
”这句话点穿了人生的本质,在大多数时候,运气比努力重要。
无论在好莱坞名利场、还是生活里的“斗兽场”,出身与天赋决定成功率,努力不一定有回报,好运气却能让你节节高升。
郑秀文出道这么多年,“努力才能被爱慕”唱了这么久,却迟迟未能捧回一座影后奖,她努力得让人心疼。
我们见识过太多“努力无用论”,比如在明明应该靠努力、靠实力说话的选秀节目里,让一个富家千金靠“作秀”拿到第一,这是对“努力”一词的可笑讽刺。
于是,《好莱坞》出来“主持正义”了,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奖,它用光影为你加冕;在现实中失去的尊严,它让主角为你找回来;它建立梦乡,为努力喝彩。
当然,《好莱坞》也有它的缺点,主角奋斗的过程太顺利,遇到太多贵人,编剧开了金手指,是个小遗憾,但剧中每一个角色都立体丰满可爱,又弥补了遗憾。
尤其是吉姆·帕森斯饰演的经纪人亨利,一个脾气暴躁、愤世嫉俗、游戏人间的圈中名gay,完全颠覆了他在《生活大爆炸》里的呆萌科学家形象,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当年一开口就是理论物理的谢耳朵。
在最后的颁奖典礼上,亨利面对旗下艺人的公开出柜,先是震惊,然后转身离开、有话说不出来,面对媒体记者挤到眼前的闪光灯,回头露出一个失落又释然的邪魅笑容,那一瞬间,他配得上这世间的所有帅哥。
《新鸳鸯蝴蝶梦》里唱,“花花世界,鸳鸯蝴蝶,在人间已是癫,何苦要上青天”,这首歌形容《好莱坞》也合适,有无奈也有快乐,既残酷又温柔,不如挣脱枷锁,一起坠入梦乡。
所以,不管有再多争议,我都喜欢这部剧,主角告诉我,出生时没有拿到的入场券,后天努力踮起脚尖也可以够得到。
给努力的“nobody”机会,而不是只给既得利益者机会,这是《好莱坞》最正确的政治正确,它敲开了让人窒息的现实,从裂缝中透进来一丝希望,在梦里,阶级壁垒不复存在,鸡蛋能轻易翻过高墙。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幕味儿(movie1958)
瑞恩墨菲的片子总是很敷衍很狗血,像是理想化的平行宇宙,同时又很牵强跳跃,经常不能自圆其说,表达的也很僵硬。
不过在看了他们讨论《梅格》的结局那集之后,我开始懂他了。
如果说《佩格》是一种现实的缩影和暗喻,在表达已经迈出自己追梦脚步却又不能如愿以偿的人们的愤怒和悲伤,那么《梅格》就是一部鼓励不被接受的弱势群体不被自己内心的恐惧所限制而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的励志片。
试想,在柏拉图的洞喻里,那些回过头去看到火光与物体的并最终来到了洞穴之外的人们,他们中仍会有一些在来到洞穴之外后迷失自己,得不到心里所想所愿,内心充满苦闷哀伤绝望,那便是《佩格》所要表达的。
而回到洞穴里,你要对那些没有回过头没有看到火光和物体的人说一些话,你会说什么?
你会告诉他们外面也有很多痛苦吗?
不,即使到最后人生也没有意义,但回头和看外面的世界这个过程,也是值得去争取和体验的。
你会告诉他们,你们也可以回头看看哦,也可以去洞穴外面探索哦,外面还有个更大的世界呢。
毕竟,你作为一个在洞外的人内心清楚,外面的经历再让你绝望,也比在洞穴之中做一个看影子的傀儡更像一个活人。
回到墨菲的《好莱坞》。
现实有多糟糕不需要影视作品来告诉我们,我们每天都在经历。
影视作品存在的意义之一在于展现世界如何可以更美好,提醒我们记得自己所要去争取的东西,提醒我们不要放弃,勇敢地为自己发声。
艾维斯(女老板)作为白人女性群体代表,洛克(傻大个)作为职场新人/同性恋群体代表,卡米尔(梅格女主演)作为黑人女性群体代表,阿奇(编剧)作为黑人同性恋群体代表,都在向观众传达,如果权力是别人赐予的,总有一天会被夺走,只有做到autonomy(个人层面的自治),为自己争取,才能获得尊重。
如果有更重要的东西使自己没有办法去争取,那么就做一个迪克(制片人/二把手)的前半生那样诚实的人,不会让自己迷失,也不会让自己的精神处在煎熬的状态里。
然后我想到自己对这部片子的除了价值观之外的感受:这部片子的剧情就和欢乐合唱团一样,没有歌舞的欢乐合唱团,可以想象有多糟糕多尴尬。
这些让我觉察到,之所以我会觉得它尴尬糟糕不能自圆其说,是因为深知现实的残酷性。
这里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矛盾之处:我认为一部/在我内心深处明知道里面的故事是符合自己的期望/的电视很糟糕的原因/是因为我深知现实的残酷,因此我赞同它的价值观(人需要勇敢的鼓励,不给自己设限)却并不认可它,因为我觉得在现实中不可能有这样美好的事情发生,而这正是在给自己设限。
也就是说,我被鼓励到之后,仍然在不断地主观的给自己设限。
当我们说它狗血说现实残酷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内心认为“现实的残酷是令人畏惧的不可突破的不可改变的”。
这意味着自己从内心深处有那么一些地方不敢相信现实可以被自己的努力改变。
而这正是片子里所要表达所要鼓励突破的东西。
我写下我自己的这些觉察是想说,剧里的这些情节放在今天的好莱坞已经屡见不鲜了,但在我们的社会里,关于平权的斗争才刚刚开始不久。
我们的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也大多是鼓励服从现状,而不鼓励突破现状的。
我作为一个中国的女性,虽然有着自强自立的能力和精神,但一些内心深处的东西,还需要多觉察。
觉察便是突破的第一步。
(道理我都懂,但这片子真的质量一般。
)虽然千万般嫌弃,但还是要说一下为什么我说我赞同里面的价值观。
以下内容受到@Arooooo 剧评的启发,感谢~我所理解的本剧着重讲述的有两点:一是作为弱势群体的一员,学会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参与游戏,改变一些规则;二是如何面对无意义的虚无的人生。
艾维斯(女老板)在最后的晚餐向艾斯(大老板)声明独立自主,使用温柔坚定非暴力的沟通方式,是通过自己努力获得认可获得合法的权益。
就像卡米尔在奥斯卡入口时那样,向观众展示如何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是这部片子想告诉大家的:想为自己发声可以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温柔而坚定的非暴力沟通。
女性自有女性的斗争方式,不同于枪杆子和暴力,这是我认同并引以为自豪的一点。
这部片子想表达的是不惧怕权威,与权威直面对话,而不是废除权威,或者自己做另一个权威。
历史证明,权威的颠覆不过是带来更多的痛苦。
不恐惧权威,意味着不怕面对潜在的暴力,但也不通过暴力的手段达成目标,否则原本的弱势转眼做了另一个权威。
这个世界的好坏不在于谁做权威,而在于权威和弱势的权力差距有多大。
从个体层面来说,他们已经做了自己的规则制定者,实现了自治。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关于规则制定者和当权者的争夺,其实仍然是困囿于控制权的争夺中,不利于一个人自己的幸福。
就像Jack(梅格男主演)求婚那句台词“being somebody doesn't mean a thing unless unless you're somebody to someone”(成为大人物毫无意义,除非你是某个人心中的大人物)。
尼采宣布上帝已死之后,这么多年人们一直在寻找各种途径去适应空虚无意义的人生,消费主义,性,等等。
现在逐渐成为主流的解决方案是人和人之间的纯粹真实深入的关系。
21世纪之后,出现越来越多的影视剧探讨这一主题,比如豆瓣高分的《我们这一天》《柯明斯基理论》。
而《好莱坞》这部剧,用走马观花的方式快速的讲述了很多很多东西,像极了我十年前在考场上构思半个小时却只留下十分钟时间写的作文。
【本文同步微博@一直风和日丽的风和君/公众号风和日丽(singthelife),未经授权,请勿转载】Netflix新剧《好莱坞》刚刚全集上线,一共七集,适合小长假一口气追完,虽然后面几集有点走迪士尼童话路线。
剧中狗血潜规则以及各种演员经营干货还是可以看看的。
剧情围绕二战后的好莱坞展开,片头设计主题为「摘星之旅」:
一群小透明,摸爬滚打,终于爬到了好莱坞顶峰。
这一幕,让我想到《金枝欲孽》孔武爬上房顶看到紫禁城全貌,然后切入那段野心膨胀的bgm。
作为该剧导演兼编剧之一的Ryan Murphy,他非常擅长打磨复古系画风,比如此前的《宿敌》与《Pose》。
作为这两部剧的忠实观众,我找到了各种熟悉配方。
《宿敌》中慢慢过气的影后Joan Crawford准备变卖家里的昂贵家具,贴补家用。
《好莱坞》正好解读这个家具品牌的来龙去脉。
原来老板是被好莱坞退货的影星,因为他是gay,在那个冥顽不灵的未开化时代只能被迫退圈。
心有不甘的他,另辟山头,做起了家具生意。
Joan Crawford是他第一批顾客,难怪琼奶奶是好莱坞黄金时期的Gay Icon。
这位来势汹汹的选角负责人,不是《宿敌》里的彪悍女助理Pauline么。
这位贵气十足的名媛太太,去年还客串了《Pose 2》里的碧池包租婆。
还有谢耳朵,这次演了一位毒舌金牌经纪人。
夜幕降临,他习惯性喝下一吨恒河水,化身舞娘。
表情醉人,人更醉:
这部剧的潜规则画面很多。
Jack是位怀揣明星梦的退伍军人,老婆临盆在即,还是双胞胎。
一贫如洗的家庭,赚钱重任当然在Jack身上。
去做群演,他次次落选。
可能他长相耐看,做群演容易刺激主演的敏感神经。
于是,他去加油站上班。
这个加油站是好莱坞的「隐形妓男院」,所有工作人员皆为有型有肉的年轻后生。
他们要招待各种城中权贵:名媛太太、以及各种躲在柜子里的男人。
Jack第一位女客就是这位老阿姨。
她老公是电影公司老板,婚姻被娱乐圈岁月磨成了名存实亡。
开放式婚姻让这位大姐毫无避讳周围的眼光:我就是大摇大摆地花钱感受美好肉体。
开工之前,老阿姨和小鲜肉进行了一轮神交:你觉得我能做大明星么?
当然,我马上迎来自己的久旱逢甘露了。
第一次卖肉,Jack略显生涩,但为了打开自己的一扇窗,他必须蹂躏别人的一张床。
加油站客源很多,Jack不做男客生意,但为了赚钱,他拉来了一位新人加入。
Archie是黑人编剧,默默无闻,为了生存他一直兼职卖肉,除了赚钱,也是为了赚人脉。
他第一位客人Rock也是等待飞升的小透明演员:两个人在生意现场开始畅谈起各自理想,慢慢流露出谈情说爱的真挚画面。
好莱坞很现实:你有能力,但没有人脉,你永远等不到铁树开花。
被现实捶醒的这群年轻人,放弃了所谓自尊,只要能换来机会,哪怕是只有几句对白的角色,睡一场又如何?
Jack终于在温柔乡里认识了剧组大姐,睡一场,他就迎来了久违的新角色。
这部剧揭露了贵圈陪睡产业链:1,加油站这种隐形怡红院,可以有机会结交好莱坞的次要人脉。
2,定期别墅派对,画风堪比海天盛筵,这里才是权贵世界的选秀现场。
都是一锤子买卖,睡能实现你的资源飞升。
当然也有例外。
Rock在海天盛筵现场,原本要被推荐给一位电影大佬。
衣服都快脱完了,他突然丢了一句:你确保我们睡完,我会拿到资源哦?
大佬怒了,赶紧叫停:你真是没见过世面的小镇青年,我不喜欢这种强买强卖的感觉。
也不知道这位大佬哪根神经被刺激了,他开始讲述自己的成长史。
他在娱乐圈待太久了,久到脸上自然而然戴上了厚厚的面具,他已经忘了如何做真实的自己了。
他奉劝这位年轻人抓住机会,做自己,不要被外面的经纪人绑架了,这里的经纪人都是恶魔。
这位经纪人说的就是谢耳朵饰演的Henry。
他非常擅长经营明星。
个性强势,尤其面对新人,他展现出膨胀的占有欲。
先甩明星运营干货,用专业感征服你。
我有一双慧眼,你的脸非常值钱。
经纪人往往会从阴阳两极去评估明星面孔的未来价值,你在直男受众中有没有冲突感?
你受不受女性和gay的欢迎?
有了这个基础条件,再往后加工打磨,从形体到嗓音,全方面升级。
真的有明星会利用感冒去嚎啕大叫,强势撕裂声带,之后养成全新的低沉男中音么?
还有改名字,演员名字永远是个玄学,念起来要顺口,要有画面感。
娱乐圈,颜值确实有优先的权利,毕竟造星行动先看脸,即便这位新人演技差到无法无天。
干货说完,进入湿货主题:
还有挺多演技养成现场——比如台词培训,幕后大佬亲自坐镇教学,每天带着新人们读台词,重音在哪里,一个一个纠正。
顺便还要分享一些表演流行趋势,现在什么口音受欢迎,你们就要去学。
更有一对一教学。
比如Archie和Rock激情过后,两个人进入对戏环节。
Archie是有潜力的编剧,他知道如何打开演员的能量,比如说出台词之前,你的潜台词是什么,你内心必须要有这个潜台词(这就是演员常常要修炼的表演动机),你才能把后面的台词说好。
眼神戏很重要,新人一定要懂得用眼神演戏,而不是靠各种张牙舞爪的手势。
还要懂得现在流行什么表演风格,在那个从默片到有声电影的黄金年代,这一点至关重要。
新人对自己的要求永远要严苛,「可以」是远远不够的。
《好莱坞》剧情融合了挺多政/治/正/确元素,比如种族不平等、以及LGBT话题。
黑人演员、黑人编剧很难熬出头。
新人Camile演技不俗,可惜她是黑人,永远撕不到好角色。
她只能韬光养晦,小姑娘很有拼劲,即便演配角,她也会把这个角色演活。
有时她还会自己改台词,让人物看起来更顺更有逻辑,合作的主演都表示称赞,但导演直接开骂。
她只能继续煎熬,等待开花结果。
Camile的男朋友Raymond是导演,他有着菲律宾血统,虽然外表看不出来,但他内心很在意,亚裔血统当时在好莱坞是很不受待见。
这部剧虽然是架空,但故事还是扑捉了好莱坞第一位华裔女星黄柳霜的坎坷星途。
Anna May Wong事业受阻,但活得异常顽强。
她演技超群,尤其在试戏环节,吊打其他候选人。
但因为她是亚裔,她只能绽放于试戏环节。
片中有一幕很有泪点:Anna看着别人凭借此片拿下奥斯卡影后,她作为试戏最佳人选只能留下不甘心的眼泪。
(杨雅慧是美籍华裔演员,出生在台湾地区,曾凭借《面子》入围金马奖最佳女演员,陈冲在这部电影中出演她妈妈)剧中还有费雯丽的身影,这次找的演员外型服帖度不够,故事展现了这位传奇影后情绪暴躁的一面。
如果拿之前的《宿敌》做对比,这部《好莱坞》显然稚嫩些,人物棱角和层次感不够丰富,演员内心的澎湃感没有那么强。
可能也是因为人物众多,每个人的故事线篇幅受限,只能看个热闹了。
但这种古早娱乐圈社畜的生存现状,今时今日应该还存在。
亚视经典剧《戏王之王》里有句台词很毒:演员就是棋子,大部分人运气都不好,只能做一个小卒,你只能摇尾乞怜去讨一个角色,或者讨一句对白来说。
难怪《乱世佳人》拍摄现场,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毫无对手戏火花,盖博每天像个上班族,准时收工,而费雯丽早九晚九地撑满五个月,几乎没有休假,演完这部剧,她直言我快进疯人院了。
盖博这么做也是有自己道理,他早就看破了娱乐圈规则,他不想被当成棋子,索性就做好自己分内的活儿,无功无过地活着也挺好,不愿被娱乐圈规则捆绑。
可一入圈门深似海,做了明星,真的能独善其身么?
就很虎头蛇尾吧
非常看好Rock Hudson这个演员(杰克·皮克金)!其实通篇都是很正面的鸡汤,太过俗套,但是有几次我还是不争气地哭了,最喜欢Dick。最后一集烂到极点,当然肤浅如我,还是看得蛮开心的。
在平行空间里的好莱坞,造一个只要努力就能拿奥斯卡的梦。
虚假的童话好莱坞,但总有那些会心一笑和直击心灵的共鸣。goodbye Hollywood, 不要因为戏份被剪掉就从标志上跳下来,一辈子还很长
一个打破常规的好莱坞 片头非常扣题开放式结尾 留下了太多美好幻想 哪怕是好莱坞泡沫 全员NICE 颁奖礼温馨感动女性权利 黑人主角 同志爱情 一部梅格一个荧幕上的image给了太多人希望
欧美娱乐圈爽文2333 黑男配和黑女配太做作了
满是编剧白日梦般的意淫……
一部制作精良的逐梦好莱坞。毫无新意,毫无诚意,毫无深度,辜负了这批好演员。
哇哦当富婆真好(22.1.18)结局有点假有点煽情有点完美有点政治正确但也挺好
不知今夕是何年
乡下美男进城寻明星梦,屡屡受挫为钱下海上演「好莱坞猎人」——就是这么俗套的开头,但是瑞恩·墨菲就是知道观众会边吃瓜边流泪,然后暗下决心:我也要当糖爹包养小狼狗。
前段时间看《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盘点LGTBQ角色在美国电视荧屏上的历史,边缘化的角色如何能够在电视上争取机会讲述自己的故事。现在看这部《好莱坞》,干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件事情,很多人觉得这年头的好莱坞,拍这种这种政治正确的故事太套路,不可否认的是好莱坞的电视节目一直在承载这个平权的功能,用来传达价值观,让不同种族的人都有机会发声,被看到。昆汀用这种平行宇宙的方式拍好莱坞,就是写给电影的情书,电影就是造梦的艺术,瑞恩·墨菲为什么就不能给自己的群体造一个梦呢?
肤浅……
如果不是架空历史,直接上5星,本剧制作真的还是非常精良的,卡司也还可以,但只有少部分复刻历史,看着就没有《宿敌》那么过瘾了。整个太过于理想化,好莱坞的drama还是不够多,可惜了
Ryan Murphy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好莱坞,一个现实残酷、欲望外露、种族歧视(本就如此)的好莱坞,同时他又重写了好莱坞,把可能性植入到历史中:有勇气面对世人改变世界的同性恋黑人编剧,扬眉吐气得到应得的华裔影星黄柳霜,得到尊严的黑人奥斯卡最佳女主获奖者,愿承担风险的混血导演,用于出柜的男演员...
画面干净,配色明亮,营造出了特有的年代感。主角团又都是俊男美女,很赏心悦目。至于故事,非要苦大仇深地揭露黑暗和不公才值得高分吗?呈现一个值得憧憬的浪漫版好莱坞有何不可?
制作层面是真的精良,几个演员也很好,打发时间还是可以的。但还是在想涉猎严肃主题时,却又一次次流于轻浮,戏剧也很僵硬,内核是极其虚无的,都是强硬表达的产物。Ryan Murphy又一次自我迷醉,真替网飞不值。
这不是情书!这他妈是墨菲自己YY的同人!!!
同样延迟三年才看。Ryan Murphy还是有点东西的,尤其是对顺直社会的批判讽刺,别的剧里不会这么大胆。除了男主角是顺直白男之外,其余主要角色全是女性、少数族裔、LGBT,而男主又是最后唯一没拿到奖的,着实有趣。剧情有些浮夸,但服化精美、演员养眼、议题讨喜,很容易看下去。或许被批判不真实、太造作,但其中要表达的概念无法抹灭,好莱坞或是奥斯卡光鲜亮丽,但也当然不干净,少数群体被打压多年,如今的自由也是斗争而来的。David Corenswet迷人得过分了,从政治家到这部再到新超人,越来越好了。Daren Criss和Jeremy Pope无疑出彩,剩下的配角也都很好。还好是限定剧,这样收尾很好,再多也就消化不了了。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