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可能嚼劲脑汁想到一个合适的片名《Welcome》,他应该想了很久把关门那一刻地毯上的Welcome植入进去。
来到中国首先被《非法入侵》这样有政治味道的名字所取代。
超市,街道,市民,海关。
法国法律规定庇护外来非法移民是犯法的。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志愿者冒着违法的危险去帮助他们。
这也只是众多有关人权人性主题中的一个。
至少人民有权利对权利say no!你可以有你的法律,我也可以有我的观点,我不知道法国以及一些欧美国家会不会有广电这一类机构,对作品直接进行删减或者禁播。
再看中国电影,有思想的导演,张艺谋,姜文等,他们只能说是生错了地方。
再细数电影史上,高分电影,奥斯卡。
多多少少与历史或者一些人性人权的主题有着必然的关系。
大部分与德国有关的必定都会写到纳粹。
中国上下五千年,经历多少朝代,抗日战争,改革开放,文革。
哪一个时代都不缺很好的主题。
随便拿出来一个做细微的研究随便的一个奖既新颖又写实,如果说欧美电影代表者资本主义,那我们必定可以将社会主义很好的诠释。
我们从小学开始学习鲁迅,哪一个语文老师不称赞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北斗,他弃医从文,希望用笔杆子换醒沉睡的愚昧的中国人。
他们是学者。
早年的张艺谋早年能制作出《活着》这样好的电影我们一点也不奇怪。
我们有早年学着用鲜血和勇气写下了那样细致的剧本,我们中国有历史有各种主题,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如果拿来拍电影一定可以是电影史上很奇妙的一角。
为什么张艺谋的电影越来越无足轻重了,可看可不看了。
他有他的幸运与不幸,他生在了好时代,我们这一带,与技术接轨,与历史相连,你有着很多你做也做不完的理想,他早年应该也是一个有报复的导演,无奈他却生错了地方,他怕他生在香港活着台湾,他应该早就被提名了。
他的才华也远不止去导演春晚。
我们通过读书,电影和旅行去了解一个地方,他本可以带给全世界人民一个真实的中国,他应该是一个传播者。
伴随着《武媚娘》的改播,我写下了这一片颇带个人感情的影评。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个游过了整个海峡、最后倒在了800米上的难民男孩,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死在了追寻爱情的路上。
如果单纯说是为了爱情,也许太过肤浅,一个难民,一个伊拉克的难民,一个徒步了30天才到达法国的难民,期间还经历过土耳其方的黑麻袋关押,然而这个男孩才17岁,米娜对他来说不仅仅只是爱情的方向,更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难民,在法国,在强调自由和民主、爱与和平的所谓文明的地界上,所有人都对难民这个群体或深或浅的厌恶与嫌弃。
当他们想要进入超市,最终只能被拒之门外;当游泳教练收留他、教他游泳,收到的是警察的问询以及恐吓,理由是扰乱社会治安;让难民留宿,就会引起邻居的不满与报警。
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谴责超市的员工和邻居,然而,他们就真的做错了吗?
教练男主好心收留了他们一晚,小男孩的朋友却偷走了人家的金牌。
本国人对难民的抵触貌似也情有可原、可以理解,大部分人,也只是平常人,谁也不想把危险放在自己的身边,哪怕是疑似的危险。
也许,对待难民,能够像教练妻子那样做到心有同情、做个志愿者为他们发放食物已经超过了很多,大部分人会为了自己的安全与利益选择远离难民,当然也会有部分人心存同情与善心,但也仅仅限于表面,就像教练妻子也只能做到有界限的帮助,当教练越过界限、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后,反而她就成为了那个抵制者。
能够像教练那样敢于收留难民、帮助难民的,应该是很少很少的吧,毕竟开个车载一下难民都要被警察问询。
小男孩为了偷渡到英国孤注一掷,再次尝试游过海峡,如果没有碰到英方巡逻队,他就成功了,但是,很不幸,他遇到,为了躲避追捕,他最终还是遇害了。
一个17岁的少年,一个充满蓬勃生机的年轻生命,假若他不是出生在伊拉克,他可能就是一名足球运动员,或者一名出色的游泳者。
但是,他却出生在伊拉克,这就决定了他的人生悲剧。
电影最后那一段,看着男孩不顾一切的在惊涛骇浪向前游,没有很悲伤的音乐,没有很绚丽的镜头渲染,然而还是让人看的潸然泪下。
游泳馆里的法国孩子是为了兴趣而游泳,就像玩游戏一样轻松愉快;海峡里,伊拉克的孩子为了爱情与生存不惜一切的奋力挣扎。
同是孩子,为何一个正要冉冉升起,而另一个已经陨落呢?
如果没有战争,如果没有那些侵略者,如果没有那些为了利益罔顾生命的始作俑者,比拉尔原本不需要远走他乡、去游过那没人能游过的海峡,也不会在17岁的花季里死去。
非法入境 (2009)8.22009 / 法国 / 剧情 / 菲利普·里奥雷 / 文森特·林顿 菲拉·阿伊维尔迪
补看的影片,欧洲难民问题的大背景。
海曼之后又一回被泪目了。
爱情的内核很煽情,因为比起更常态的生存、亲情等等,被现实碾碎的时候,爱情迸发的声音更悦耳更有共鸣,而后者则是一地鸡毛。
库尔德男孩的演技确实,欠缺爆发力。
当决心再泅渡一搏的前夜,不应该还是那样冷静甚至泄气的神态,如果是人物性格设定,那至少可以捕捉到通红的眼睛和须发皆竖的神态,你知道,一个要赴死上战场的人,身上的血都在烧。
印象深刻,卡拉勒那样单纯的眼神,简单直白的爱那样无邪。
为了米娜而游过需要十个小时,10度的海水里。
他只是还差800米就到岸边了。
不得不愤怒为何他们就那样的冷漠无情,硬要把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逼向绝路。
“本片在2009年的柏林电影节获得欧洲电影标志大奖和天主教人道精神奖两项大奖。
”恩,终于,一部好片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重视。
虽然片子内容不是那么刺激,平平淡淡的,百姓的那点事儿。
但是这样一部引人深思的片子,是这段时间以来,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
最大的感觉:人与人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
人与人的距离,可以很近,也可以很远。
就像比拉尔这对情侣,相隔千山万水,一切的努力都是在缩短人与人的距离;又或者西蒙和他的妻子,面对面站着,如此之近,却分道扬镳。
心与心的距离,可以很近,也可以很远。
就像比拉尔这对情侣,哪怕相隔千山万水,也可以步行4000多公里走到海边,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泳10小时,就为了缩短人与人的距离;又或者西蒙和他的妻子,相隔一条街区,时常还能相见,却没有勇气去求他的另一半留下,心与心的距离永远那么远,虽然他们相隔如此之近。
特别贴切的是片名,很不喜欢中文译名“非法入境”,更喜欢英文名称“Welcome”。
从头到尾,最明显的就是西蒙呆看着邻居的地毯上鲜明的写着“Welcome”,但是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
结局——死亡。
也许只有死亡才是最完美的结局,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这部电影更加真实,更加完美!
Welcome,很久没有看到的好片子!
从法国加莱到英国多佛尔的30公里的海峡,每年有12万艘次以上的货轮从中渡过,百万计的车辆从海底隧道,千万计的人流乘火车渡轮或飞机,从中往来。
而对于徒步4000公里来到法国的17岁伊拉克难民Bilal,为了到英国见将被逼迫结婚的女友,除了顶着汹涌的海浪和10度的水温勇敢的游过去,再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在距英国海岸线仅剩800米的时刻,却被海岸巡警发现,他尝试遁入海洋中躲避,最终不幸溺亡。
可以说在观影过程的始终都贯穿着窒息感,就算在法国这样被认作启蒙运动摇篮的现代文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一位仅是对幸福生活心怀憧憬的少年,在法律内外却没有任何一条能够满足他简单诉求的途径。
更令人绝望的是,身处于自诩“文明国度”的公民(如Simon),就算有勇气对抗制度(诘问威逼的官僚)、法律(闯入的警察)、社会舆论(超市老板、邻居等),就算有社会团体或个人能牺牲掉生活的一部分供给他们衣食住行,但仍旧没有力量帮助他们解决本质上的问题。
如果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是困扰人类数千年的难解之题,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全球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对于身处优势国度的人们,面对一个发展不平衡的世界,也愈渐无法忽视发生在别国的苦难。
如影片中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男孩,对于国家的战乱,对于社会的法律,他做错了什么?
他的形象俨然成为Simon等人心中社会悲剧的一种象征,为什么会有源源不断的难民宁肯冒着极大的生命风险也要偷渡到他们的国家?
为什么自由、平等、博爱这样的资产阶级普世价值观对真切需要关怀的人不适用?
为什么国家力量不再用来维护治安,舆论力量不再用来公益,而是用于压制弱者与制造暴力?
这一切都指向当今人类处境的一种败局:如何在比自己不幸的人面前审视世界和我们自己。
如集中营中的幸存者不会觉得自己幸运,被“冻死骨”包围着的杜甫不会觉得自己幸福。
影片中最颤动人心的莫过于以下几个情节:一、在第一次尝试偷渡时,男孩和他的同伙躲在货车暗室里,将塑料罩蒙在头上,试图躲避入境口岸拿着呼吸检测器的警察。
但男孩最终无法坚持,拉开了头上的塑料罩,致使行动败露。
当携警犬的警察在货车中找到他们时,男孩却发现随行的同伴恩亚兹昏倒在货车上
事实上,这只是非法入境惨案中的冰山一角。
影片上映的十年后,在2019年10月23日,就发生过一起举世震惊的惨案。
在英国埃塞克斯郡的一辆冷柜货车中,被发现39具越南偷渡者的遗体。
据英国媒体报道,这39名死者被发现时衣衫单薄,口吐白沫,曾在死前奋力拍打过货车墙面和车门。
之所以选择用冷柜运输偷渡者是因为冷柜通常被密封,且温度通常在零下20度左右,不容易引起警方的注意。
据后续调查,他们的家庭为这次的死亡之旅花费近三万八千欧元的费用,而为了向蛇头支付偷渡费用和利息,一些偷渡者在抵达英国后都需要无偿为其打工几年甚至几十年。
根据国际移民组织2019年1月发布的报告,在2014年至2018年间,全球至少有三万人在非法偷渡过程中死亡。
他们或是因躲避家乡的战火,或是希冀于移民所带来的幸福生活。
从一方面,对流入国家来说,难民的涌入会影响到国家的财政分配、增加失业率、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但一方面,严格的遣返政策和严峻的入境关卡可以阻挡住他们前进的道路,但不会影响迫使他们走向这条道路的决心。
从另一方面,还滋养了跨国人口贩卖、偷渡等犯罪行径。
贫困、战乱导致的人口迁徙与难民危机,或许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的难解之题,但遗憾的是,大批国家消极与抵制的态度,反映着当代文明依然无法为此提供一条有效的措施。
二、在办理完离婚手续后,Simon和妻子的对话:“你知道为什么他想穿越英吉利海峡吗?
因为那样他才可以和他的女朋友在一起。
他从伊拉克徒步4000公里来到这里,又打算在天寒地冻的现在游过海峡去。
而我,当你离开之后,我甚至连穿过街道去求你回来都做不到。
”
我认为这段对白是导演对Simon这些人最有力的精神生活描写。
我曾一度怀疑Simon女友出现在影片内容中的重要性,在起始,Simon在超市里偶遇她。
她面对正在驱赶两位来买香皂洗澡的难民的超市保安,替两人说理,并质询无动于衷的Simon,Simon在此刻的说法是:“他们很倒霉罢了。
”,“你能做什么?
”(她为什么不去买两块香皂送给他们)。
诚然,处于情感破裂与事业瓶颈中的Simon很难与一位倒霉的难民共情。
在后续的镜头中,我们又得知了她还是供给难民食宿的组织成员。
但事情的转折点在Simon教Bilal游泳的过程中,他不禁被这个男孩心中的勇气和决心所感染,得知他试图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计划后,决定帮助他完成这个他深知不可能完成的计划。
反而这时妻子却恳求他不要去帮库尔德人,不然会坐牢。
不可否认,她的心中怀着对弱势群体的怜悯、关怀与强烈的公平正义感,但在面对着自己近身利益的损害时,却一再软弱退却。
Simon看着自己年轻时赢得的金牌,想到曾经那些被生活磨灭掉的美好的梦想,面对着被歧视,遭遇不公平对待的难民们,不禁想到生活的荒唐和自己被掩埋很久的勇气。
他意识到自己同Bilal一样处于人生的危机中,而Bilal那份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同样也鼓励着他承受着所有。
三、Simon为Bilal送外套时。
当第一次尝试游渡海峡失败的Bilal被遣送回法国后,在一个阴冷的夜晚,Simon独自开车来到Bilal所在的难民营来看望他。
他带着坚毅的眼神,在一排同伙中找到了他,面对监管者的制止,说完了他的话,将身上的外套脱下赠给他,而这一幕正好被在志愿组织工作的前妻看见。
这一镜头令我感动的是Simon在说过“我甚至连穿过街道去求你回来都做不到”后,他真的走出来做了些什么,虽然送一件外套,这点努力,像他最初认为的那样,改变不了什么。
但是他终于鼓足勇气去做了,根本不在乎大家都在看着他。
从这一镜头里,不禁看到了Simon与Bilal之间情感上的联结,荒谬的世界里,他不过是想跨过海峡见他的女友,他不过想帮助一个无助的孩子,此刻只关乎属于人类中共同拥有的情感,即对爱与幸福的向往,而为什么世界连这一点小小的希望都不能容忍,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是非诘难中无动于衷。
他面对世界的冷漠,用简单的动作,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另外,影片中还有许多令人回味的细节处。
如最终在溺亡的Bilal身上发现的Simon被偷走的金牌。
若真的是被Bilal偷走,恐难以令人信服。
从导演前面安排的Simon质问Bilal时Bilal诚恳的反映,和Bilal询问和他一道被Simon留宿的朋友你从哪里得到的钱,大致能推演出,是Bilal帮Simon从偷走Simon金牌的朋友那里设法赎回了金牌,并打算在他上岸英国时与Simon联系。
又如Simon邻居家门口铺的一张写着Welcome的地毯,正呼应着电影的英文名,表达出一种文明中的人们对于另一部分——苦难之中的人(可能还是因为他们落难)的悲悯、同情、关善,大多只是故意装出来的友善,如那铺着welcome地毯却报警陷害Simon帮助难民的邻居,正应证了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述:“他们只有在安全的时候才是勇敢的,在免费的时候才是慷慨的,在浅薄的时候才是动情的,在愚蠢的时候才是真诚的。
”导演可谓是用这张讽刺性的地毯,撕碎了我们文明的外衣。
此外导演还大量着墨于同处于世界之中的迈着正常的步调生活的人的影子,如Simon游泳班里日常的学生们
如影片结尾一群在酒吧里欢呼着C罗进球的曼联粉丝们,和电视机里C罗得意的庆祝动作。
进一步让观众体会到世界的割裂,有人学游泳是为了健身、夺金牌,有人游泳却是为了想办法跨越英吉利海峡。
有人手指一挥能令电视机前万千球迷倾倒,有人却连踢球的机会都没有。
而处在这个世界的人们,却着力构建着割裂开人们的圈层,如国界线、俱乐部、游泳课。
他们司空见惯了那些表达他们诉求的游行与口号,供他们消遣的娱乐,却对乞讨者救命之声充耳不闻;他们厌倦孤独与人们彼此心中的坚冰,却不敢迈出那关键的一步。
而面对着现实的利益,只能在道德困境、信任危机中无所适从。
而限制他们的,便是一个他们共同构建起的伪善的世界。
这个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模式就像片尾Simon飞往英国去见的Bilal的女友Mina。
在得知为自己跨越千山万水,想要横渡英吉利海峡来见她的男友在海岸线前最后八百米去世的消息,她难掩留下一阵悲痛的泪水,并告诉Simon,十天后我就要结婚了,我要走了。
回顾整部影片,发现一个不可思议的真相————女人要比男人理智的多。
从贵州到长沙,12个小时的火车,躺在硬卧上看完了这部电影。
昨晚还是满满的感动,今晚再次回想影片,剩下的唯有对导演满心的佩服。
人的情感,真的是有层次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一件事情中抽离出来之后,我们会变的更加理智和客观。
首先,说一下法国大叔西蒙。
一开始,超市拒绝伊拉克难民进入卖场购物,他和老婆两个人刚好结完账,亲眼目睹了整桩事件的全过程。
西蒙的老婆很是看不惯超市管理者的这种做法,前去为难民争取购物的权利,无果。
走出超市的时候,西蒙的老婆表示对他很失望,因为西蒙竟然没有为这些可怜的人争取一下,哪怕是说上一句话。
可见,这一阶段西蒙对难民的态度似乎并不友好。
17岁的比拉尔第一次出现在西蒙上班的游泳馆时,西蒙对他也是爱理不采的。
在看到比拉尔有钱付游泳课的费用时,态度稍稍有点儿缓和(可能他认为,经济基础不错的孩子,不会为了钱去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吧)。
在教了比拉尔几节课之后,西蒙发现比拉尔在游泳方面极具潜力。
在餐厅用餐的时候,电视屏幕上游泳选手夺冠的画面,再次燃起他心中的参赛热情。
这次,要上赛场的不是他,而是17岁的比拉尔。
(后面,在西蒙和警官聊天的情节可以获悉,西蒙是400米游泳比赛的冠军,之所以后来没有继续参赛,主要是因为没有了教练。
然而,他想,比拉尔不一样,他有天分,而且有一位身经百战的教练——西蒙。
) 西蒙的老婆以为他是为了唤回她的好感才收留比拉尔在家里居住的,我想,起初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
因为,看的出西蒙很爱她的老婆,并不想和她离婚。
只是出于尊重对方的感受才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的。
然而,事情并非西蒙老婆所想的那样。
在西蒙看到比拉尔的毅力和潜能后,彻底爱(赏识)上了这个少年。
于是,后期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训练比拉尔。
特别是当比拉尔的朋友说,比拉尔是一名踢足球的好手,因为他的速度非常快,这更加肯定了西蒙的想法。
甚至,在得知比拉尔想要徒手游过拉芒什海峡,偷渡到英国和女友相见的时候,西蒙并没有立马否定他,而是用一种激将的方式去鼓励他,告诉他,只有顶级的游泳选手才能游的过去。
这让比拉尔看到了一丝希望,更增加了他练习游泳的动力。
再说一下西蒙的老婆,在超市为伊拉克难民争取权利的是她,为难民们免费分发食物的也是她。
然而,劝说西蒙不要留宿比拉尔的也是她(因为官方禁止难民进入法国当地公民的生活)。
从她的做法里,我们可以看出:帮助他人要建立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一旦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就应该适时终止。
应该会有很多人赞同她的这种做法,认为西蒙的行为有点越界了,然而,西蒙并不这么认为,显然,西蒙已经把比拉尔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种情感的产生也不是没有可能。
步入中老年的西蒙膝下无子,17岁的少年比拉尔只身漂泊在异乡,聪慧善良,孤苦无依,很容易令温情人设的中年大叔西蒙产生恻隐之心。
) 西蒙为比拉尔做了什么?
带他回家,让他留宿,管他餐饭,给他专业游泳装备,脱下自己的棉服给他穿上,给他钻戒(没看过电影的朋友不要误会,是让他送给他女友米娜的。
戒指是为了让米娜的爸爸看看比拉尔的能力,从而换回米娜爸爸的认可,让她爸爸不要把米娜嫁给别人。
)甚至,在金牌被盗的非理智状态下,能够快速的调整心态追回比拉尔。
这太像一个父亲的所为了,甚至有点儿像爱人。
下面说一下比拉尔,完全是一个不谙世事的纯情少年。
他来到法国的目的,是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偷渡到英国和女友生活在一起。
他离开伊拉克,越过边境被土耳其士兵抓住,并套了十多天的黑色塑料袋;他藏在大货车里想要偷渡到英国,被法国警察抓捕并接受法庭的审判;为了躲避边境的呼吸探测仪,他试着克服在土耳其造成的心理障碍,练习头戴塑料袋呼吸;甚至,他拼命练习游泳,希望自己可以穿越拉芒什海峡,期间有一次还差点儿淹死于深海之中。
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能够能和自己心爱的米娜相见。
事与愿违,终于,他还是死了。
当比拉尔得知米娜的父亲要把她嫁给一位远方表哥的时候,他迫不及待的想要见到米娜。
是日,天还未亮,他就偷偷的带着西蒙的游泳衣冲向了大海,就在他游的距离英国沙滩只有800多米的时候,为了躲避英国边防警察的逮捕,他拼命躲藏,力竭而溺死海中。
之后,西蒙前往英国找到米娜,当他把比拉尔遇难的消息告诉米娜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出米娜确实很伤心。
然而,西蒙掏出那枚从比拉尔的尸体上找到的钻石戒指,米娜并没有收下。
当她转身离开的那一刻,似乎都不用挥一下衣袖,就轻易的和往事作别了。
西蒙看着留在桌上的戒指,若有所思。
掏出电话给他老婆(确切的说是前妻)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她丢失的戒指找到了。
西蒙的老婆笑的很开心,似乎西蒙找回的不是一枚戒指,而是她丢失许久的老公。
影片从西蒙在沙发上找到戒指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当他把戒指送给比拉尔的时候,似乎导演就想要说明西蒙把感情和精力用错了地方。
回顾整部影片,发现一个不可思议的真相————女人要比男人理智的多。
西蒙和比拉尔,一个对陌生少年投入太多的情感,一个为心爱的女孩献出生命。
西蒙的老婆和米娜,一个懂得不失温情的与他人保持恰当的距离,一个懂得与悲伤的过往说再见。
(关于那个被盗的金牌,据说是字幕翻译导致的误解,并非是比拉尔所盗。
原文应该是:警方在偷渡者的身上找到了金牌,在比拉尔的尸体上找到了戒指。
另外,根据影片前半部分的提示,也可以推理出金牌是比拉尔的朋友偷走的。
他们在荒野烤火的时候,比拉尔的朋友说自己还要再偷渡一次,但是不能带比拉尔一起。
比拉尔问他哪里来的钱付给中间人,他的朋友没有说话。
)影片经典台词:Simon: "Tu sais pourquoi il veut traverser, lui ? Pour aller rejoindre sa copine. Il a fait quatre mille kilomètres à pieds pour aller la retrouver et maintenant il veut traverser la Manche à la nage. Moi, quand t'es partie, j'ai même pas été foutu de traverser la rue pour te rattraper." 你知道为什么他想穿越英吉利海峡吗?
因为那样他才可以和他的女朋友在一起。
他从伊拉克徒步4000公里来到这里,又打算在天寒地冻的现在游过海峡。
而我,当你离开之后,我甚至连穿过街道去求你回来都做不到。
人性的贪婪造就了世界发展的不平等,贫穷战乱之中的民众在自己国家艰难地生存着,却看不到任何希望。
他们中有不少不满现状或者怀揣梦想的人想尽办法、历尽艰难险阻想偷渡到发达国家去,甚至许多人为此失去生命。
而那些出生在发达国家或者富有家庭的人们自从出生以来就一直享受着他们的幸福生活,对那些都是同为上帝的子民的偷渡客却充满鄙视了不满。
同样对于我们的国家,地域不平等一直伴随着我们,户籍制度一次次刺痛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人类社会充满了不公平,这些现状的表象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背后的根源却是人性的贪婪与自私。
但是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却是物尽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现象无论在动物界还是植物以至整个生物界都一样存在。
没有哪个狮子谁会为出生腿残的狮子惋惜,而人类与这些低等生物的最大差别是我们人有发达的思维神经,我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懂得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尽管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我们至少能不断做到更好,否则任由动物本性而产生的原始欲望来指挥我们的行动的话,也就失去我们人类存在的意义。
另一方面,重新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的表现主线-爱情,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我们人生不同时期的爱情,到底什么样的爱情是值得的呢?
年轻的17岁男孩为了自己海峡彼岸爱的人而不懈努力,以致最后搭上自己的宝贵的生命;而年过中年的游泳教练却似乎已经无法挽留且轻易地失去了自己的爱人。
爱情到底是什么?
当我们爱得死去活来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已经不再重要。
常常听到这种说法:“她是我命中注定最爱的人”,那么你又是怎么知道她一定就是你一生中“最”爱的那个人,错过了这个就一定不会有下一个最最爱的人了,最爱或者最值得爱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或许游泳教练曾经也认为这个妻子是自己最爱的人,自己愿意为它付出一切,可他到最后却连努力尝试挽留自己爱人的勇气都没有了。
爱情的确是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之一(因为我不知道亲情与真爱到底哪个最重要,而且对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心里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一般都会为那些海誓山盟,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感动得泣不成声,但是这种爱情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而且没你想得那么甜蜜。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淡而充实的爱情是常态。
如果爱情已经出现,而且你相信你能得到并会好好珍惜它,那么请你好好把握,不要轻易失去;但是如果两个人的爱太幸苦,因为客观原因太不可能圆满,那么只要你们放开对任何一方会有好处,请你尝试放弃。
待你的生活恢复平静后回忆这段经历或许不再痛苦,你或她以后都还会碰到另一个值得爱的人,只要你不尘封你的心。
“又是那些乞丐,他们身上有虱子,还偷东西!
”这句话引用自影片中一位法国公民用来形容非法移民。
影片开始几分钟 的确向我们描述了这样的景象:这是法国北部的加莱,港口环境脏乱差,人群无序与嘈杂,移民清一色破旧的衣着,一顶粗线毡帽,千疮百孔的围巾,他们排着队领救济粮,冻得直哆嗦,哈出的热气在寒风中化成白雾,弥久不散,仿佛可以嗅到臭味。
然而与我的预期相反的是,影片接下来并没有着重铺陈这些非法移民的生活惨景,没有严正声明站在以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穷苦大众为主体的无产阶级一边,并没有直接大肆兜售兼济博爱的左翼软教条,呼吁国家给予“非法移民”更多关爱甚至干脆打开移民政策的大门。
而是着重将笔墨注入在了bilal,这个毫无星相,表情永远木讷的17岁毛头小伙子身上。
与Zoran等普通非法移民一样,bilal经济拮据,衣着简朴。
但不像其他人蓬头垢面的那样,bilal眉清目秀,穿着整洁,丝毫不会让人反感。
之后得知,他竭尽力气从伊战区逃了出来,逃亡西欧初衷是欲打工往家里寄钱,改善下家里的生活。
多么善良的孩子啊!
无数观众心中感叹道。
确实,无论是否是导演的刻意美化,从人性角度出发,这个毛头小伙子实质上是受尽苦难被逼无奈自寻出路的普通年轻人,似乎怎么都无法和“非法移民”四个字联系起来。
而通过bilal,导演既巧妙地借代了整个移民群体,将他们的窘迫通过一个弱势但不弱小的年轻人传达出来,又通过放大这一个移民个例,将他们的劣习巧妙掩去。
在多道艺术加工形成的特定语境下,影片婉转地向所有法国人提了一个极具普遍性问题:我们为什么如此厌恶移民(尤指中东地区)?
因为粗鲁?
邋遢?
偷盗?
而这些东西在在bilal身上根本找不到存在的影子!
那是因为什么?
点击继续播放按钮,顺着随后的故事展开,影片正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
自古以来,移民问题的根源只有两个字——差异。
正是移民地区与本土国家之间存在的经济、政治、文化差异,导致了不同程度的摩擦冲突。
如法语中Xénophobie 一词Xéno表异国, phobie表示害怕,害怕差异,正揭示了移民问题的本因。
然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差异这种东西,尤其是生理外貌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那难道说这两者之间真的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
不,影片后半段给出了解答:要想使外来移民与本地人口和谐共处,唯有求同。
“这个小伙子穿越海峡去寻找他的女孩,而我甚至连穿过街道去求你回来都做不到。
”求同即寻找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在影片的框架下自然转化为寻找两位主人公bilal与simon之间的共同点。
Bilal与simon,这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之间如何寻找共同点?
随着影片继续展开,导演给出了令人惊喜的回答:运动与爱情 (或许法国人的浪漫正在于此罢)Bilal的足球天才从影片20分钟几个短促的颠球镜头不难看出。
而与之相呼应的则是simon房间书架上整齐陈列的游泳奖牌。
Bilal的家乡因为战乱,无法提供他一个安安心心踢球的场所;而simon昔日的全国400米游泳冠军,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参加奥运会,如今一个小游泳馆里的游泳教练,而听到bilal想去英国去曼联踢球的梦想,simon更是找到了这个年轻人与自己的第一个共同点,越发欣赏bilal,甚至可以说已经萌生了协助他过境的想法。
影片第50分钟,simon得知bilal去英国是为了一个女孩的时候,那一瞬间,他脸上的表情Vincent Lindon诠释的十分到位,那是一种惊讶兼带钦佩,羡慕夹杂些许懊丧的、复杂的表情。
至于这表情的寓意,没等我发问影片随即开始讲述到这幅表情的背后的故事:Simon是一个独居的中年男子,他的生活面临孤独的困扰,正处于中年危机和个人感情的灰色时期。
这个年轻人的出现想必在Simon心里掀起了一阵波澜。
于是顺理成章的,在影片55分钟时Simon与妻子面对面而坐,发生了以下的独白:“你知道为什么他想穿越英吉利海峡吗?
因为那样他才可以和他的女朋友在一起。
他从伊拉克徒步4000公里来到这里,又打算在天寒地冻的现在游过海峡去。
而我,当你离开之后,我甚至连穿过街道去求你回来都做不到。
”对于爱情的渴望,是他们之间第二个的共同点。
也正是联系到自身的感情背景,让simon对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产生一种强烈的理解认同感,并由此催生出协助他的冲动。
而稍有差异的是,bilal对于恋人的执着巨大地投影在他对于感情的懦弱之上,唤起了simon抗争的意愿之后的日子里,或多或少,simon已经把bilal当成了自己,把mina当成了femme,想直接或间接地,在爱情面前再冲动勇敢一次。
再回到非法移民的问题上。
如果说移民遭遇歧视排挤是因为与本土人民之间的隔阂界线。
那Simon与其妻子之间的隔阂难以跨越,中年的他不正也沦为了爱情的移民么?
如果说,非法移民就是指那些与本土民众存在隔阂的人并试图跨越这道沟壑的人,那simon与妻子之间就存在有隔阂,他本人就是个不折不扣的非法移民。
毕竟谁敢说民族的界线就比心理的隔阂更具区分性?
由此普适到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隔阂,或是缘于生理外貌,或是缘于性格品性,于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每个人都成了非法移民,每个人都被不同程度地排挤或提防着。
如此求同之后,差异被大大稀释乃至过滤。
既然大家本来皆为一族,何来排挤歧视?
何来移民问题???
“比拉尔•卡尔马特,他是我的儿子。
”短短的一个名字已足够感人,或许这正是影片所想表达的主张:移民问题其实同普通人之间的矛盾一样,只要彼此给予足够的理解与沟通,最终都能美好化解,走向和谐。
就这样,一个涉及复杂政治法律范畴的国际性的问题,在短短100分钟内被浪漫的法国人煲成了一锅暖暖的心灵鸡汤。
没想到是09年的电影,现在是2019年,情况有些改变。
德国因为接受难民问题导致人民对政府很不满。
到2018年,德国共有1,781,750难民,从2015年开始增速减少。
大部分难民来自叙利亚,伊朗,伊拉克。
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难民。
有那些不工作不学习只靠救济金过活的人, 喝酒抽大麻,到处想办法从政府手里多闹点钱。
也有很多努力学语言,努力读书,努力工作的人。
这部电影还是太有法国的浪漫气息了, 17岁的少年为了爱情非法移民到英国。
现实则残酷得多的多。
有个朋友,叙利亚过来的,到德国花了4个月,走路坐船游泳,睡在海边,东躲西藏的。
他们家里在叙利亚是很有钱的,有农场的那种。
为了让他过来,因为汇率贬值,家里卖了好多地才能让出来。
小伙子20岁,我觉的有种超过那个年龄的成熟。
(当生活中处处面临的是危险,死亡,会变的意外的成熟,而且要的很少),他学习挺认真,我们偶尔抽烟喝酒,偶尔喝个咖啡。
他不经常吃饭,最后期末时搞坏了胃。
每个月从政府那拿400多欧,自己再打点小零工再挣个一两百的,每个月还定期往家里寄100欧。
后来语言班结束,段了联系,whatsup也没有了信息。
希望生活善待努力善良的人。
难民,指的是逃离武装冲突或迫害的人,他们的生存状态正在受到威胁和难以接受。小男孩是为了爱情,比起战乱的伊拉克,在法国已经可以有了立锥之地,需求层次已经不再是生理和安全,这就超过了同情的界限。所谓的爱情,旁观者看起来也就是单相思,双向奔现的才是爱情。一方都舍得以死相搏,另一方只懂得原地踏步。既然签证到手,女孩肯来法国先团聚,男孩就不会差那八百米溺死在海峡。作为有丰富游泳经验,一个成年人的教练,明知道这种一无补给,二无向导,三有低温大浪,四有海上巡逻的泅渡无异于送死,还鼓励他搏一搏,在我看来只是实现他的精神上的自我满足。
但愿不止被打动,还能有行动
虽然这部电影在精神上没有我想象中的力度,但仍然为这种无硝烟的人性战争下所表想出来的对于爱,对于人格尊严所保持的矜持所感动,值得推荐。
什么时候开始温情的电影对我来说刻意甚至虚假
比拉尔和西蒙两条线很相似,都为了追回女人,得罪旁人,忍受不住时不顾一切,最终失败。西蒙最后“我会回来”与 曼联进球,作为一个美好的骐骥。音乐很煽情,但整片力道不足,还有进步空间
你能为一个人徒步到巴黎,游泳到伦敦么?...
不觉得是励志的剧情,反而觉得奇葩无比。剧情走向,结局设置。有毅力和信心去训练自己游河也没脑子选择练习闭气,恭喜编剧。难道只有一组人不停地尝试过境时闭气?精英team?老人家的感情线也很无解,前妻的脑回路更无解。警察局么,人情味儿太足?欠编剧很多人情债?哈哈,笑死。梦想这个主题真是廉价
1即便是难民,也那么彬彬有礼。2外国片总是看不全懂,关于戒指,关于教练的心理。。。
太平凡了,很难从几千万部同类影片脱颖而出。
伊拉克青年难民欲从法国到英国偷渡的故事,着重展现了年轻人为爱的执着和坚持,以及法国好心人的帮助,男主越看越好看,但电影始终有一种圣母和理想化的感觉,不知道现实世界是否会有这样的故事发生,电影里是个悲剧,很戏剧化的无奈。
Arranged Marriage!!! What the Fuck!!!
原来是个爱情故事。
梦想永远距离现实彼岸还有800米或者更多,而伴随轰然倒塌的所有信仰而来的丁点怜悯都是奢侈的。
你知道为什么他想穿越英吉利海峡吗?因为那样他才可以和他的女朋友在一起。他从伊拉克徒步4000公里来到这里,又打算在天寒地冻的现在游过海峡去。而我,当你离开之后,我甚至连穿过街道去求你回来都做不到。
一个人,到底能为另一个人付出多少的爱和勇气?
西蒙是出于怎样的感情?
爱与永恒,生与死~不可避免的议题.
striking music unbelievable courage heavy mood
他将自己对爱情最后的挽留和深情,全部付诸于那个17岁情窦初开的伊拉克少年,在10摄氏度的海里,游了近10个小时,离成功的彼岸只差了一个800米,离婚姻的挽回只差了一个电话的骚扰。但愿不止被打动,还能有行动。
【7.5】 又见一些情感的流露。 Philippe Lioret 的意图没有他设想的那样出效果。然而对一些剧情的交待也是非常的幼稚。 整部电影剪辑线路也不是特别突出,不过他依然喜欢表达内心的活动。 有与《心理医生》相同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