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去看完吴君如主演的新电影《我谈的那场恋爱》,综合体验是不错的。
它同样讲述女性遭遇感情杀猪盘的故事,但这部新电影较比周冬雨在去年主演的《鹦鹉杀》要好得多得多。
它没有那种让人难受的工具化设定追加,也没有莫名其妙的角色犯傻以及生硬的反转,主要人物的行为都能找到性格上的依据,而他们的行为也存在正面或侧面的酝酿过程。
比如男主就不是什么纯坏种,他进入诈骗集团就纯因为爱情经济社会地位上的失利所逼迫导致的。
同时更有意思的是,为了强化男主最后选择正义的说服力,制作人还给他安排了一段特有人情味的经历---他居然和抛弃他的前女友的父亲玩成了犹如父子般的关系,他们会一同去追捧足球,会互相为对方的生活和工作担忧。
这段经历是很纯真很友爱的,因为它强调了男主对伤害自己的人的善意,而它的存在也给男主品行下限画了一条足够高的线,从而为他共情女主做好了铺垫。
至于高龄单身且高知富裕的女主,她之所以会陷入杀猪盘骗局,除了明面上看到的丧夫后的孤独,以及诈骗集团一系列专门针对女主制定的甜言蜜语式的关怀外,最最最关键的因素还得是邓丽欣饰演的琼姐所代表的女性感性的特质---任凭她们是何等专业和高社会地位的女性,哪怕本身就是诈骗集团的核心成员,但在面对感情的时候也都会感性先行,一次又一次被玩弄,也都会一次又一次的扎头进去。
同时有了这份烘托和阴谋设局,那女主的沦陷就不是什么恋爱脑作祟的工具人表现了。
再加上男主对女主的愧疚能够契合诈骗集团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以及男主对女主的感情投入又有着从上一段感情伤害中寻找宽慰,替代,乃至成就感的需要...在种种设定和铺垫的基础上,也就让这部电影在各方面都具备说服力和可行性。
这部电影自然不是一个具备典型意义的现实题材故事,但这绝对是一个相当可行相当能让人喜欢起来的具备童话色彩的故事。
注意了,“童话”不是一部电影拍得降智和糊弄的托词,不是说你披着童话的外衣,就能像《胜券在握》那般,随便让一个角色在一个起心动念间就能够从苦命打工人,瞬间就能变成真能够端出强大AI产品的创业明星。
同时一部电影的合理不合理也不是看它契合不契合现实,而是有没有足够的铺垫说明。
就像吴君如饰演的女主在最后撤销诈骗控诉一般,这不是单纯的恋爱脑作祟,而是有着男主在最后的通话铺垫在里头。
在当时那绝望和恐惧的情境中居然响起了最期待的来电,同时该通话还昭示着来电者就在身边。
那如此情境下女主究竟会想到什么?
或许是她明白到被诈骗的事实,也即勒索视频是假的。
同时她也应该会回想起那一晚上和男主的无声通话,她大概感觉到骗局里头还存在一些可信的东西,她想去再相信一回爱情的真实,而这或许就是她大笑起来的原因。
再然后才有了她放弃控诉,以及在一年之后奔赴约定的行为发生,以及最后的最后走向大团圆的发展。
你要说这部电影是过于理想和纯真的?
那答案确实如此。
就像女主的前夫在离婚前夕给她留下的记忆依旧是美好和遗憾的,他通过笑颜来回应女主的泄愤,以及通过在家附近来回转圈的方式来表达对感情的眷恋...这些行为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女主继续保有对爱情的期待和相信,而不是憎恶和排斥。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其实就属于对爱情的纯真式刻画。
但是但是,一部交代清晰铺垫合理的理想且纯真的电影,不就是一部极具关怀力的好作品吗?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短期内进行了二刷。
我觉得,这是一部对世界充满着善意的电影。
首先,它献给所有中年人。
电影里的中年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跌跌撞撞,无论成功与否,都仿佛特别麻木。
女主角是一个妇产科名医,资产过亿。
也许过惯了那些需要“假笑”应酬或者冷静决断的日子,她也慢慢习惯了冷静,冷漠,冷酷。
从行为上就表现出特别独立,而独立的代价是什么?
就是孤独。
她不撒娇,不会说爱,面对丈夫的好或不好,她都尽量维持住体面。
习惯克制自己,渐渐的,就失去了相信人的能力。
而不相信人的代价是什么?
就是不会爱。
她仿佛一个冰凉的机器,过去的种种年轻的疯狂的记忆,都离得那么遥远。
男主是作为“中年”的对立面出现的,他26岁,无业,无房,无亲,只得在一个诈骗集团谋生,他的代号就是“少年”。
少年的处境很艰难,他是一个 loser,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于是特别迷茫。
迷茫着,被别人操控着,天真地虚假努力着。
“少年”是纯粹而善良的,就算在行骗,他也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在帮助一个失落的灵魂。
“中年”和“少年”在一场骗局里相遇,然后竟然心心相惜。
因为他们尽管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境遇不同,可是,都没有紧急联系人,在“孤独”这一层面,他们同病相怜。
其实,“孤独”是都市人的常态。
既然,孤独是常态,那就没有什么好悲伤。
这部电影里的“欺骗”其实基本都没什么恶意。
男主是一个很会说谎的人,电影一开头,他介绍自己:家庭幸福、才华横溢、伴侣关系稳定。
没有一句是真话,可是这些就是他最真实的期望。
他骗前女友的父亲,说他也是曼联的球迷,就是不想让老人失望。
他希望他开心,希望他有人陪伴。
电影在这里其实也给观众设计了一个小小的骗局,让观众以为这个塞钱给他,不计较他是否有工作,且真心关心他的老头是他的父亲。
这也许也是他的期盼,所以他被女友甩掉后,离开那个家的时候才会那么痛苦。
女友对他的抛弃也是骗局,她把他骗出来见面,还带了新的男友,对他是莫大的伤害。
但是她给了他公司的名片,真心希望他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他对女主的精心设局是整部电影的主线。
而在这个局里:她温暖地安慰他的丧妻之痛,也同时安慰到了自己;她内疚地向他认错,因为一开始她也伪装了身份;她喜悦地倾听他积极的人生经历,幻想着他的幻想;她惊喜地被他当做最重要的人,以为他在心理医生面前喊出了她的名字。
她热情地帮助过他,也欣喜地收到过他的礼物;她终于在一个特别孤独的时刻感受到火热的心跳和关怀;她会为他的消失而沉郁,为他的失约而愤怒;她找回了遥远的年轻的记忆,真心哭了一场,甚至失态地倒在一个陌生人的肩头。
她的内心,开始波澜起伏,她不再是麻木的中年人了,她时而内疚时而欣喜时而紧张时而窝心……在这场骗局里,她谈了一场美好的恋爱。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是“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去爱”,而我觉得,具备爱的能力,能够勇敢去爱的人,永远年轻。
而少年呢,也在与她的交流中明白了自己身份的尴尬,他哪里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他扮演的那个人永远不可能出现,而他总有一天会令她失望。
少年的成长就是越来越走近“真相”。
清醒的纯真少年要粉碎虚假,那个永远都在谈恋爱却永远得不到真爱的“骗局编剧”,那个总是装模作样穿着白色套装来掩饰自己其他面的“骗局老板”,那群每天辛苦陪聊但也许会白忙一场的“骗场打工人们”都被抓了起来。
我甚至觉得他们也都是一群没有恶意的人,他们干这个,也许只是曾经很倒霉而已……这部电影真是极致浪漫。
它给你看这个世界里最美的风景,札幌这个地方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去一次,就选七月。
这个世界里,就算欺骗也都是温柔的。
它告诉中年人,不要麻木,要相信,要去爱。
它让孤独的灵魂得到治愈。
真是一场太美丽的梦境。
PS.电影镜头真是太浪漫了:靠在心上的手机,背对背坐着的两人,加海盐的啤酒,电车里红色连衣裙和墨绿色的西服,电车玻璃窗上二人模糊的倒影,还有一年后的两两相望然后电车驶去。
因为只有一瞬间,所以特别美好。
有段时间我对“情绪价值”这个词无感,觉得连心情平复都需要与数字挂钩,人类这个坐拥七情六欲的物种在大数据时代逐渐廉价。
直到11月16日我买贵价票在户外泡了一晚上还不怎么怨怼喜欢的乐队,才理解可以舒缓情绪的所有东西对于当事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
大概是日子越发艰难,只要有可以陪伴渡过艰难岁月的事物或经历,总会有人愿意溢价去购买。
所以有人为播主投火箭,有人收集限量ip公仔,有人沉迷做手工,有人(比如我)很麻烦很折堕还是去听一次现场,有人(还是比如我)顶着“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去看这场港产小妞电影,所以我理解有人需要去谈一场明摆是诈骗的网恋。
有导演、有剧情、有话术、有美术指导的恋爱诈骗,和内娱的恋爱综艺如此相似,甚至还可以让观众本人避开层层幕后工作人员和看起来很聪明又话多抢镜的观察员,直接活在粉红泡泡里。
它又比看绿江小说的代入感更强,美术组提供实时图片联想,诈骗犯提供即时反应。
写到这里,i人忍不住跟点赞最高的短评对话:直男们,你们在讨论故事的合理性时,怎么可能理解无论几岁的女士,都需要一份无微不至的温柔,甚于一个有逻辑的故事?
大概直男思维设计出的AI也不能理解,168.5cm并地包天的男主角,笨拙地去跟随诈骗对象游札幌,身水身汗地去破坏自己的业绩。
理想的AI只会精密计算诈骗对象细节后,步步为营降低丧偶高学历中年女士的警惕心,进退有度创造模板化的甜蜜场景,精准并流程化地提出汇款要求,得寸进尺向指令目标金额逐步推演。
那此刻,精明刻薄如余医生的女士会被骗吗?
“或者有一天,全世界的女人都不相信爱情”,也不相信能演算多种解决方案的大数据。
真诚是最好的必杀技,也许AI会有暖心一刻的金句,但尚好还未进化到能持续与尸体微暖的生活产生情感共振。
可以让人产生情绪价值的不仅是手机里未曾谋面的“男朋友”,还有那个不按规矩上班打电话的加油站职员。
与陌生人的互动,跨越界限的共鸣,是一块安全的魔镜,可以透过人设,让人冷静地看到真正的自己是怎么样的人。
余笑琴在网恋中,想起了十多年前和亡夫的快乐时光,看到自己不是一个无趣刻薄的中年女人,可以从衣着、微动作、表情变得鲜活颠丧如“吴君如”。
她也在油站女生的对话中,发现可能因为父母爱情的缺失,对爱情才会有憧憬渴望。
点到即止的加油站夜话,一晃而过的满月镜头,是爆米花电影里难见的“反套路”。
这部电影甚至没有用“香港顶流演技”、“角色穿搭”这些常见的包装噱头去宣传。
没有演技的顶流就老实紧张地继续他在全民造星已有的微表情,在少年反水时看破不说破的Stephy,陷入网恋期间穿得像春天一样绚烂明媚的吴君如,果然老钱就爱穿亚麻套装的亡夫君,换装前只是泯与街头地铁的普通阿叔“白先生”,长得尚算天然的美丽新人护士、前女友、加油站职员……每一个演出人员、制作单位都没有抢头条的野心,诚诚恳恳地完成一个“中女梦”。
而真诚,会在票房、讨论量等等数据后,最终到达同频者,收割情绪价值。
“我只收你一半/我也感到很闷/我也想找个伴/把这宇宙填满”感谢人类情感与欲望光怪陆离,留有科技仍未算计出的表达输出。
看了吴君如的《我谈的那场恋爱》,笑屎。
讲杀猪盘题材到,却没有像大陆拍杀猪盘的那么血腥暴力,解读方式倒是文艺浪漫。
诈骗局这件事,只要当事梦中人永远不醒,那就永远是真。
一如爱情,一如鬼神,信则有,不信则无。
里面l配角还有郑中基,太子爷扮抠门就是很有喜剧效果。
还有那个天秤座的梗,cue一次算了还要补刀再cue一次。
再就是从只爱为路见不平挑剔投诉而拍照片,到为了记录生活的美好而拍照,到每张照片隔很久之后放大发现背景里的npc原来就是有情感交集的人,这个点是《向右走向左走》里也有过的吧。
不经意到背景人物其实早就再不经意的适合走入你的生活的角角落落,一如交往过的人早已走远,而ta的某些习惯或语句,却在很多年之后鬼上身一般 突然在自己的肢体动作或者无意脱口而出,一时被自己愣住。
少年男主长得不算帅,但是被拍得很有味道,想了半天觉得不知道像谁,想起来之后应该是感觉很像二十多岁的时的刘亚仁吧,那种倔强青涩不屑的街头感,又不失朴实的野性真诚。
吴君如真的是越老越好看啊,越是喜剧演员染色的女演员,一动容去流泪就会更因为反差感更打动人。
影片的色彩和打光我都很喜欢啊,哈哈哈,那个车厢的男女互动画面都很美。
对比色也用得很别致。
喜欢喜欢,我要去豆瓣打五分。
哈哈哈哈哈。
本片無論故事架構、劇情敘述、拍攝手法、鏡頭語言和演員演技,完全達不到一部電影基本要求,我會形容極其量只能算是一個比較有故事性、加長版並由吳君如領銜主演的張天賦MV。
導演的野心是想用一種不落俗套和極度浪漫的方式去講一個近年頗熱門的殺豬盤故事,以吳君如飾演的婦產科名醫余笑琴用第一身角度帶出一個盲點,原來受害人對被騙錢和感情可以豁達地形容為我只是談了一場戀愛💝其實cyber love 就預了伴隨著各種謊言,余笑琴自己也是用假資料在交友網站平台登記,以護士的身份開始談這場戀愛的,她錯在想在虛擬世界𥚃開始並發展一段真感情,以為隨時可抽身,但卻越陷越深。
余好像未能接受自己婚姻的失敗,試圖在法藉工程師Alain 找回初戀那種心如鹿撞的心情,最後重遊札幌再一次踏上和前夫經歴過的旅程。
這個故事本來可以拍得比現在好看得多,但敗筆在於執行上的嚴重不足和選角上不當。
吳君如演技流於非常表面,看得出她很想擺脫以往喜劇形象,但卻演不出婦產科名醫的專業沉著和冷靜,外形衣著氣質像富婆多過名醫,表情生硬刻意造作,不能讓觀眾感受到她與Alain那種幻得幻失的網上情,就她的演出不覺得她應當被提名金馬影后!
張天賦飾演的「少年」人設也存在缺陷,從他和前女友爸爸權叔的相處和偷偷地把錢放在權叔背包說明他是重情的人,但另一方面為了賺快錢而當電話詐騙員?
親身和余遠距離一起遊札幌?
最後內疚懸崖立馬背叛詐騙集團中止詐騙?
整個過程令人難以置信。
瓊姐屬於演得比較好的一個,但因角色所限,背景空白的她只是一個工具人。
白先生除了搞吓gag其實沒太大作用。
戲中所有警察也極不專業,女便衣警察到余診所竟然錯誤地出示自己超聲波BB圖片代替證件表明身分?
明顯想制造喜劇效果,但並不合適。
而且那兩個男差人在差館落口供盤問「少年」時完全不像在盤問疑犯,反而像在請教他如何情騙余。
余的閨蜜谷祖琳、前男友鄭中基和女油站入油員本來是要豐富余的性格,但出來的效果是過場式的客串,沒有功能性。
故事架構鬆散兒戲,特別是詐騙集團主腦白先生,他親自會見應徵者陳偉祖(少年)做詐騙工作?
不怕被放蛇斷正?
而且一班年輕人在工廈單位排排坐打電腦詐騙,氣氛輕鬆,不是要你像KK園那樣虐打他們,但也不應是像大學生圍爐做Group project那樣「柴哇哇」?
個個自出自入如普通朝九晚五文職那樣返工放工,甚至可以如「少年」那樣隨時深夜回來過夜?
用一句黑色幽默可合理化這些問題?
拍攝過度唯美,余在濾鏡和過度曝光及過白背景下像在拍MV多過電影。
「少年」遠距離和余重遊札幌,走過大街小巷,背對背喝過沾了鹽的Sapporo 啤酒🍻,為正在大哭的余遞上紙巾。
在電影海報裡出現札幌JR行走中的車廂裡肩並肩如陌生人地坐著,「少年」體貼地借了膊頭讓酒醉了的余像情侶一般依偎著。
奈何這些場景空有浪漫的氛圍但卻沒能拍出浪漫的感覺,更不要說片尾他們再一次在札幌JR那種刻意的不期而遇了。
如果青春是要談一場會痛的戀愛,那麼本片要展示的是,人到中年,要和最熟悉的陌生人談一場很昂貴,即使被騙也無悔的網路戀愛?
看完了,感觉和当时看完《夜以继日》产生了相似的感受,可能源于两部作品对爱情本质有着相似的深刻解构吧,都通过极具戏剧性的设定,揭示了现代情感中虚实交织的荒诞性、自我投射的欺骗性,以及孤独对亲密关系的异化作用。
本片通过“杀猪盘”设定,让余笑琴在虚拟人设(法国石油工程师)与诈骗者“少年”之间游走。
她明知对方身份虚假,却在情感需求的驱动下主动参与这场互相欺骗的游戏,甚至通过“少年”的谎言确认自己被爱的可能性。
余笑琴的职业精英身份与私人生活的崩塌形成反差。
浴室摔倒无人救助的狼狈场景,直指都市人“情感真空”的生存状态。
诈骗团队利用的正是这种孤独——无论是余笑琴的缺爱,还是“少年”在现实中的挫败感,都成为情感操纵的切口。
这种孤独甚至超越了道德判断:余笑琴明知被骗却不愿清醒,本质上是都市人试图通过他人填补自我空洞的绝望尝试。
虚实交错,通过交互界面(如社交软件、动态地图)和角色形象的视觉分裂(如“少年”在工程师与诈骗者之间切换),将网恋的虚拟性具象化。
暖光与冷光的对比、法语文字的奇幻投射,则外化了余笑琴从理性压抑到情感释放的心理转变。
好喜欢邓丽欣演的女骗子。
诈骗团队中的女性编剧设定,更暗示了女性对情感需求的深层洞察——余笑琴爱上的实则是另一个女性灵魂的镜像。
(你爱上的男性角色其实是女编剧的灵魂)。
余笑琴的角色设定也很棒,拥有很强的主动性。
主动建构虚拟身份、发起网恋,甚至在受骗后通过坦承经历完成自我疗愈,主动把握自己的人生。
爱情的本质可能是一种自我催眠,人们爱上的并非具体的人,而是被理想化的情感符号。
正如余笑琴的沉溺则是对中年孤独的逃避。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爱情的本质是照见自我的工具,余笑琴的情感经历最终成为重构自我认知的契机。
正如片中“谎言说多了,最想欺骗的是自己”的台词,承认了情感的混沌本质: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分辨爱情中的真实与虚幻,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人性最深刻的真实。
还蛮喜欢结尾处理,耐人寻味。
以札幌电车的对视收场,克制地保留了浪漫的余韵。
这种“悬置的结局”拒绝给出明确答案,反而使得结局更贴近情感的真实状态。
悲剧的内核是喜剧喜剧的内核也是悲剧首先,整部电影都非常搞笑,骗子的各种套路你会忍不住“OMG”地发出质问。
“甘都得?
”带着这样的灵魂的拷问。
电影以电信诈骗为主题,描述一个穷少年男屌丝骗子,专业诈骗团伙和成熟的成功女精英的诈骗“伪装爱情”故事。
故事男女年纪相差太大,我个人感觉不涉及爱情。
就像邓丽欣说的,女人对爱情的幻想会终止吗?
不会。
那么诈骗就永远可以做下去。
你收到的,不过是系统群发而你回复的,就是一条条陷阱邓丽欣也太美了。
我的娘亲。
诈骗头目邓编剧常年以身试药,游走在癫狂和疯魔之中,造就她又疯又狠的角色人设,真的很合适她!!
电影带着典型的香港人风格,对生活的嘲讽,怼天怼地怼老板,我时常觉得,香港人对恋爱对梦想的态度,深深培植于对于生活的悲观中,所以恋爱中带有国人传统的奋斗向上努力寻求真爱的基调,又带上日本韩国的悲观现实的态度。
挟持之下,大家又丧又积极,又嘲讽又乐观,我们看到废青又看到愤青。
我们心怀梦想,又时常失望。
吴君如的表演很松弛,跟之前的浮夸表演也不一样了,表现了女人对于梦想中的爱情期待与痴迷,你可以说她是恋爱脑,但是你想看看恋爱脑的男人,也可以去看看甄嬛传的温实初,他也是恋爱脑。
说实在,电影里她的穿着可以学一学吴君如的表演,我还是还是蛮感慨的。
故事进展到许久之后,以为迎来了爱情的她再次来到札幌,被网络未见面的英国工程师,实则是“少年”骗说在缅甸救助爆炸小屋的小孩而延误了跟她的见面,她居然信了!
无奈的她在札幌喝着啤酒,把盐加进啤酒。
想起自己死去的丈夫。
潸然落泪。
你经历的一切,造就了你,成为了你她说当你爱过一个人,那个人的习惯会在你生命中留下痕迹,你受到他的影响,可能你一辈子都不会忘,甚至它会成为你的一部分。
听到这个话,骗子少年,他也把盐加进了啤酒里面,喝了一杯又一杯,他陪了她一路,在这个充满了回忆的札幌。
他们无关爱情,少年看着她的眼神充满怜悯虽然很难说这个ending想说明什么,吴君如后来发现,原来在一年前的日本之旅,这个少年已经陪她走过了这么一段路,他们在一年后的札幌又再次相遇。
他们也许经历了一场不存在的爱情。
(千万不要告诉我少年爱上了吴君如)所以本来我还期待着这部电影的反转再反转。
最后却高高拿起,轻轻放下。
甚至都没放下,太飘了。
原理应该是穷屌丝青年将昔日不可一世的高知精英成功女性玩弄于股掌之中(这里本应该带着反转的优越和对现实精英阶级的讥讽却没有做到),他自己也说隔着手机就可以操控对方的喜怒哀乐,他却要亲眼看看,跟着在札幌晃乱一圈(怎么突然有钱!?!
都说了组织管理太松散了!
)明明他们代表香港社会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群阶级,他们通过电信诈骗“交换财富”,实现白先生的“食脑的人不劳而获”。
男主明明抱着不洁的目的而来,却最后干干净净没有道德瑕疵。
还给他戴了知错悔改的帽子,女主几百万的转账只为感受一场虚幻的爱,最后也不追究,这也太…不食人间烟火了吧。
我想说你日日夜夜的看诊,做手术和忍受病人的坏脾气是为了什么?
果然快乐不需要计算代价吗?
本来,讨论现实主义话题,例如阶级对立,传统行业衰落,没有出路的年轻一代走上道德犯罪,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泯灭,这些话题都很屌!
但是,讲着讲着,从诈骗,从人生苦果,讲到高龄丧偶女性的空巢寂寞,讲到我如果幻想我爱过我不追究,这落脚点未免有点强行结果。
虽然过程是搞笑又无厘头的。
话说大陆的五十二岁面对的是老无所依,想不到香港电影居然告诉我们,你们面对的52岁是缺爱。
在浴室里面跌一跤爬不起来然后听到来自对方的呼吸和心跳声真的有那么自我满足的感动吗?
最后拍得稀碎,我以为电诈集团是要给吴君如上人生一课,最后没来得及上课却被小年轻的自我道德觉醒给打的稀碎。
只能说香港的电信诈骗团伙管理组织太松散,洗脑太随便,人员招聘和管理太弱鸡,你们办不成大事的。
有空抽点骨干去缅甸学学吧。
吴君如最后在机场出口迎来了自己的梦碎时刻少年也说不准,最后他怕的是什么?
他比起被发现他是骗子,也许更怕的是这个慷慨又浪漫的女性,她的梦碎时刻。
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道心不稳”。
要骗,就要心狠手辣。
小年轻,还是太善良了。
虽然是路人,但是他不忍心那群骗子的头目说的对,这个少年他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诈骗者。
他最后拼了命抢了手机,飞奔到中区医院为了阻止吴君如再次被骗,那一段看的我好紧张哈哈。
既怕姐妹过得苦,又怕姐妹开路虎。
又怕他被抓,又觉得要是不被抓,这主题就不升华了!
吴君如最后也知道了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曾经 she is happy like a bird吴君如说,爱情就是一场相信,只要你相信自己是被爱的,相信自己爱过,那么你就是在谈一场恋爱,而不是被诈骗。
说真的,信我者得永生这话术今时今日居然可以用在恋爱上我也是服气那么恋爱如果不是实质的付出与获得,只是一场颅内高潮?
那么的确今时今日大家的精神状态的确堪忧当然,从一个现实角度上说,庆幸的是,这个拥有3亿身家的女性没有被骗走500万美金,不然对她来说,我觉得绝不仅仅是一场虚幻的爱情。
而是一场重大的事故。
比起金钱更多的面子的损失和对自己过去的否定。
它会让你变的破碎。
电影里面独立女主的人设的确很赞。
单身无子,事业有成,财富自由。
有影评说“对她来说的,她失去的只是钱财,但是却同等收获到了来自心底的温暖和爱。
”我忍不住😂😂真的!
电影人设固然貌似美好,但是很难共情。
而且诈骗不可取。
爱过的人会成为你的一部分,但是诈骗不算数。
恋爱为0,舔狗不算,不也是这个意思?
这件事告诉我们,当你觉得遇到了soul mate那么你第一件事怀疑,就是这个人有你的人生履历,是诈骗,是关注你的社交账号和朋友圈而非真爱
当然,我的性格是按照你喜欢演的
我最近常看甄嬛传,甄嬛跟皇后华妃她们一起看戏,华妃非要选樊梨花被休三次的事情来膈应皇后,甄嬛选了南柯一梦来为皇后解围。
的确,对后宫的女子来说,人生潮起潮落就如南柯一梦,皇上的宠爱,皇子中谁能重登大业。
有时候时代的扭转纷纷不由自己做主,自己只是一缕浮萍。
但是放在当代的香港以及大陆的自力更生的女性身上是不同。
人生如果做这么一场南柯一梦,损失不仅仅是金钱,时间和精力,更有可能是自己未来安稳的晚年。
自己因此而走上不归路。
如果没了400万,你还能这么笑吗所以撇开浪漫来说,每个女孩子都是,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活在Disney land。
你就是活在reality里面。
王子和公主的事情不会发生。
英国的工程师也不会买上一片土地,建一个教堂跟你住。
梦想里面,你们可以在深夜里相互安慰,却终究不能相伴一生。
香港的商业电影现在近年来就会有这个噱头,很多知名的香港港星会在里面客串一下,表演一下,虽然不是担任很重要的角色,但是却能起到一个令人会心一笑或者忍俊不禁的一个喜剧效果。
郑中基那个为了省四块钱高兴的手舞足蹈,“松毛松翼”的样子,真的是笑死了。
吴君如在后面摇着头说。
就为了4块钱,这个男人还跟我谈什么soulmate.soul你的头。
Soul什么mate,有钱才是真但因为太搞笑了,我给满分。
希望我也有一天,可以为一场虚幻的爱情豪掷千金!
几乎看遍了剧透才走进电影院,没想到被一些细节触动了。
遇上“骗子”之前,余笑琴对生活抱有敌意,经常满腹牢骚,会拍下各处的投诉电话,留着心情不好的时候打电话挑事发泄。
遇上“骗子”之后,她放弃了投诉,反而给陌生人善意的建议;穿衣的色彩也越来越鲜亮,整个人焕发出生命力。
“骗子”被前女友甩掉,被迫面对她优秀(而幼稚)的现男友,只能灰溜溜从她家里搬出来,露宿街头。
恰好独居的余笑琴在浴室滑倒,动弹不得,却叫不到一个人来送她去医院。
两个孤独无依的人打了一通电话,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听着对方呼吸的声音,在不同的地方掉眼泪。
“骗子”怕暴露身份,找理由爽约,让余笑琴独自在札幌旅行。
按理说,他只需跟她维持线上联系,但他就是想亲眼看一看,于是赶去札幌,偷偷跟在她身后。
余笑琴和前夫见最后一面时,两人即将离婚。
前夫拉着行李箱走远,她从楼上往下扔花盆,让他去死,他居然笑了。
几个小时后,前夫突发心脏病离世,余笑琴一直想知道他在笑什么。
长久以来,她记不起自己和前夫的过往,也许是不敢,因为感情已经破碎,死亡成了遗憾,之后的生活也烦恼压抑,让人很难面对过去的美好。
但如今,“骗子”的爱包围了她,她有了底气直面过去,在札幌故地重游,想起当年和前夫一同旅行,从桥上把花束扔到他面前,和最后一面扔花盆的动作一模一样。
她终于可以说出“我没有释怀”:因为现在拥有了爱,所以承认失去旧爱,也不会那么狼狈;她不需要故作姿态地否认,爱情就是美好的,又在她身上发生了。
她经历了三次失去,前夫突然去世的时候,在机场误以为“骗子”有了恋人的时候,得知“骗子”是骗子的时候。
但她依然会说“我只是谈了场恋爱”。
其实我并不觉得,余笑琴和“骗子”之间是通常所说的“爱情”。
余笑琴只是享受爱与被爱的感觉,重新打开内心,和“骗子”扮演的角色无关;“骗子”只是受到挫折,享受操纵女方喜怒哀乐的感觉,找回存在与价值感。
但是我喜欢这种似是而非的情感,它和生活一样,并非完美又绝非一无是处。
这部电影是我近几年看的电影中很特别的一部。
1 聊天app版本的《她》(her):电影中的女主事业鼎盛但中年丧夫,且当时和丈夫的感情接近破碎,丈夫去世几年之后很自然有情感需求。
但她竟然选择了聊天软件来解决自己的情感需求。
2 剧本杀情感本:首先我是一个剧本杀老玩家,虽然主要玩的是硬核本,玩过情感本有限。
电影中的男主很像情感本的DM,陪玩陪恋爱那种。
这么一说,女主投入了金钱好像又有一定合理性。
3 情感版本《孤注一掷》:这次是组团骗人感情了。
团队分工明确,在网上打造各类人设,吸引不同的受害者。
但是这明明是一部诈骗的电影,但因为是骗感情+骗钱,整个电影就是一种虚假又浪漫的矛盾感觉!
对,我骗了你,但是我给足了你情绪价值,你为隔着手机的我魂牵梦绕。
对,我被骗了。
但是我确实感觉经历了一场爱情。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跟其他的反诈电影不一样的是:其他电影是直接告诉观众,这些人是在骗你钱,骗你感情,他们的手段有多残忍和狡诈。
这部电影涉及到反诈的部分则是,你心理上出现了哪些弱点或者问题?
坏人是如何利用你的弱点骗你的。
2000年《朱丽叶与梁山伯》里,吴君如扮演酒楼前台,是一个切掉半边乳房,与丈夫感情破碎的底层女子,幸遇还是土狗的吴镇宇收获幸福,“有情饮水饱”是那个时代对女性来说最朴素的追求,贫穷男女的爱情也令人反复咀嚼。
24年后,吴君如在《我谈的那场恋爱》里进阶了至少10个等级,达到一个女人最完美的状态:中年丧偶,身价上亿,自有事业,是妇科圣手,年薪几百万起底,身材皮肤保养良好,丝毫看不出是1971年生人。
物质上的优渥却拯救不了情感上的癌症晚期,富婆余笑琴虽然表现的古井无波,与异性甚至与社会绝缘,难搞且冷漠,但内心深处依然缺爱且渴爱。
《我谈的那场恋爱》开局便是,年轻黄毛误入诈骗机构,第一个客户就是“姐什么都没有只剩下钱了”的富婆余笑琴。
诈骗机构首席女编剧帮黄毛精心编写了一个剧本用来诓骗余笑琴,因丧妻而失语的法国中年帅大叔,不可救药爱上跟自己同命运的那个真命天女。
余笑琴起初嗤之以鼻,假扮25岁护士玩弄对方,但也许是因为剧本无懈可击,也许是生活无聊,也许是骨子里向往纯爱,余笑琴逐渐陷入这场情感骗局,甘之如饴。
乍一看像是港版《鹦鹉杀》,但整部电影看下来,我却觉得跟隔壁的《好东西》形成了互文,本质上都是以绝对的女本位视角来展现女性的情感困境,被欺骗,被拿捏,被折磨,又如何治愈自我重获新生。
在困境中,她们已经不是受害者的角色,也并非猎物,感情游戏里,规则和意义由她们制定,甚至,她们也不需要是真或假。
电影中,表面看余笑琴爱上的是黄毛少年扮演的法国大叔,一步步被其温暖治愈,但细究,她爱上的是另一个更懂自己的灵魂——情感骗局的编剧琼姐。
正如读着爱的每一个言情男主,都出自女性作者。
她为之沉沦的,根本不是一个具体的男人。
爱情这件事,只关乎她自己的感受。
所以她才说:“爱情,你相信就是真的。
”“恋爱不分年纪,开心就好。
”而这些台词和《好东西》里对“好东西”“恋爱脑”的重新诠释可谓异曲同工。
《好东西》觉得,只要令你感到快乐的,就是好东西。
恋爱脑也并不都是无偿奉献的蠢人,爱本身并没有错,缺爱、渴爱、求爱,另一种层面上,恰巧证明当事人更拥有爱的能力。
或许几年前的我也对这个观点嗤之以鼻,但崩塌的当下,每一个还努力爱人的人,都很伟大。
与之形成的互文的《我谈的那场恋爱》,也处理得相当微妙,结尾余笑琴把这段受骗经历定义为“恋爱”,本质上实现了自我认同的成长弧光。
余笑琴从始至终也没因为恋爱丢失自我,恋爱是工具,使她重新找回快乐的自己,变得更爱自己、更爱身边人。
她反转了女性受害者必然悲惨、愚蠢的身位,夺回了我本位的主动权和主体性。
她不再是24年前那个倚盼男人回头的女人,而是手握雄厚砝码,更有实力和底气为“恋爱”买单的大女人。
金钱都是浮云,感情不过是她的游乐场,玩玩罢了!
所以,是谁说港片没有新东西,能够仍然以轻盈的方式去关注女性的恋爱生活,拍了十几部同类作品的杜琪峰看了恐怕也要说声,good job!
大湾区观众暂时看不到《好东西》的话,完全可以睇下这部“坏东西”嘛!
#BJIFF14th 所以張天賦究竟有冇一米七
不算很讲道理的爱情喜剧片但是拍得蛮可爱。这场hker太多了,全场大笑氛围拉满。ps原来白先生就是买凶拍人里的“两小时任做见血”呀
剧本成熟视听舒服,男女主的故事线都很扎实,笑点也插的很棒。所谓杀猪盘,明明周围被骗的故事那么多,但还是有人前赴后继,而只要人类仍然追求感情就永远还会发生。听说张天赋是下一代顶流,这部确实拍出了帅气#hkiff48圆方百老汇
太好看了,杀猪盘的浪漫谁懂
把一个俗套的故事拍得绘声绘色,查了下,原来导演是编剧出身,这是她作为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篇,整体比预期好太多,歌手出生的张天赋和邓丽欣都很惊喜,吴君如肯定要入围明年金像奖的影后五强了,发挥自如潇洒,看得出她对这个丧夫的老女人角色做足了功课,算是我难得喜欢的吴君如角色了。@ 高先电影院,挺多人的。
只有在日本的段落可看,其他部分都异常难看!电诈和爱情本来就相隔甚远,拼凑后这种不协调感更加严重。另外,国配可以做到这么差的吗?
惊人!把诈骗拍得这么浪漫= =
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情,除了花钱
對這個電影感受很複雜。我很喜歡電影對中年人內心空虛的關注,且沒有從俯視受害者的角度去詮釋被騙者,而且很多非常浪漫的場口也做得很好。但也正是「浪漫」讓我心情複雜,儘管我很肯定這個電影不具備宣教意義,但作為觀眾我沒辦法忽視目的性詐騙本身的嚴重性,更何況電影開頭就拋出一串騙案數字。如果真的要用浪漫劇的手法去處理的話,不套團夥作案騙錢背景而是改為個人行為的話可能會讓我好受一些吧,我是真的很喜歡看真話假說的橋段的啊!PS:吳君如演這種角色真是讓我覺得好親切,仿佛身邊的老廣親戚,好幾個地方都幻視我舅媽······
把一个罪案题材拍成文艺爱情片。其实主题还挺清晰的,就是想借机讲当代人的孤独与爱缺失,两个都市中孤独灵魂抱团取暖这种设定。但是,这个点实在太理想,太文青了,缺乏起码合理性,也太容易被吐槽。
超乎我意料的可爱和好看,札幌的背对背举杯和最后在骗局里赴约真是浪漫死我了!
【2.0】倘若关照的是特定语境下女性空虚,我完全可以消化电影对社会新闻式选材的无害化处理,建立在杀猪盘上的浪漫道德与否,之于大银幕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电影真正讲的却是余笑琴走出亡夫阴翳。当骗局果不其然引她到札幌,那个未被创作者觉察的巨大恶意,那个男性幽冥挥之不去的伤害便显现出来:一边是找回遗失的美好带来变本加厉的痛苦与自责,一边是永远悬置在心口那根“与异性同房有否同床”的刺,导演怎么能心安理得让她打开心结?
“如果有一天,你可以骗倒全世界,你会发现,其实你最想骗的人,是你自己” 男女两位主角演的都非常好。#20250516
记住里尔克说的 做爱的那个
实在是…难以评价
文本漂浮好像仍然悬挂在上个世纪,唯一的现代性元素反而是智能手机。老旧的爱情观,腐烂的狗血情节剧…
有很多处理很是特别,有d地方又好似mv咁… 还是值得观望的,展现出了细微的心理变化。
記下了要去一趟七月初的札幌。
带着【我不接受中年妇女和杀猪盘“衰仔”谈恋爱的设定】的心情去看,结果并不感到厌恶,观影体验舒适。有时候价值判断很简单,而坦诚的表达更难。在这个流动的信息时代,爱的形态确实早已发生改变。与其说吴君如跟杀猪盘谈了场恋爱,还不如说她(差点)花了一大笔钱体验了精神马杀鸡。忠告是,理想爱情是昂贵的,它会在付款后结束。
HKIFF 3# 过了半程最喜欢的还是这部,太惊喜了。吴君如终于遇到了一个让她可以有所发挥甚至能再冲影后的角色,一袭黄裙在马路上翩翩起舞的场面太美了!《鹦鹉杀》主创麻烦来看看不装的女性心理刻画和诈骗细节是怎么拍的,不少本土梗和放下热门话题的置入也不尬,相比起《孤注一掷》和《鹦鹉杀》,这部跟台湾那部《莎莉》反而更像,但这部是更精制的版本。mc虽然青涩了点但胜在可可爱爱很合适这个角色,尤其是他的声音(星星眼),没想到演唱会还没看上倒是先见到了演员身份的mc。希望内地能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