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恩兄弟2016年的影片,聚焦电影制片厂的高管艾迪的一天,以戏中戏的方式向各类经典影片致敬的同时,发生在拍摄之外各路明星、编剧、记者等各类公私状况的应接不暇,暴露着荒诞丑陋光鲜背后的明星私生活、宗教影响、麦卡锡时代的共产主义思潮,对各种梗的调侃几乎出神入化,而手法上接近伍迪艾伦,各种冷幽默不禁令人忍俊不已。
本片片名《hail Caesar》实际上在调侃hail maria万福玛利亚,而小标题a tale of the christ实际上是 a tale of Eddie(布洛林饰演的男一号)而他的玛利亚其实他的妻子😂😂Eddie为何是christ其实从本片的前三个镜头已经交代,前推镜头看教堂中十字架上的耶稣.告解室中忏悔的Eddie及他手中的小十字架。
capital在本片中有三个意思1.电影公司、资本论、资本主义,eddie只想对自己老婆衷心对两个孩子好,但他作为capital电影公司的ceo,他必须为各位擦屁股沟通各种关系,他是capital的耶稣。
至于其他子题和命题比较多,大家自己看主题:赎罪是无时无刻的。
就像本片只讲了20多个小时的事情,Eddie却没有一刻休息,他需要为了电影事业赎罪!
科恩兄弟的调侃幽默无处不在,只是看你看不看得出来
Eddie询问神父们和主教们本片和宗教教义是否冲突,你看主教们说些撒子
没有上身的男性雕像和被切割的dick
要不是画质和演员,眼花怀疑一下这是部用无数老电影经典片段拼剪出来的故事,镜头取景十分刻意使用老电影运镜方式,倒是呈现出一种做作的幽默感,拿多少老片桥段作梗您自个儿数,虽然就故事而言,是一个没有科恩味儿的轻松喜剧故事。
大牌明星演员智商堪忧,小报记者围追堵截,困难的去做简单和对的事。
克鲁尼史诗大片一脸海斯顿正气,塔图姆歌舞踢踏金凯利上身,斯嘉丽出水人鱼威廉姆附体。
我认为科恩兄弟的电影牛逼,就在于他们能把对重大问题的严肃探讨,包在轻松荒诞的壳里。
看热闹的和看门道的可以各取所需。
这部《凯撒万岁》就是最新的例子。
明星、怀旧,荒诞、讽刺,绑架、丑闻,这些点足够成为噱头,让《凯撒万岁》好玩、好看。
但是科恩兄弟真正要干的事情,正如共产编剧联盟对克鲁尼(以下除了主角,主要以演员名代替角色名)所说,是在剧本中夹带自己的意识形态私货。
这篇评论几乎全篇都有剧透,所以不再提示。
但是由于讨论的是表层之下的解读,所以不得不如此。
亲爱的读者选择立刻离开还是继续看下去。
说一部作品有多层的解读,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切入点,露个破绽告诉受众,“我要说的不只是你看到的”,看到的人,就可以走进去我看的时候,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是在Mannex看《凯撒万岁》的毛片时。
克鲁尼和一众演员、灯光布景表现完美,由远而近一镜到底,穿过人群走到十字架下,超特写落在脸上时,他忘词了。
大费周章一番却功亏一篑,而废掉无用的素材却放给负责人看,不有些蹊跷么?
接下来,大家纷纷提醒克鲁尼,他忘记的那个词,就是Faith是的,在我看来,《凯撒万岁》说的是信仰。
从这角度去看,一切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解读。
比方说,主角姓Mannex,就是说,这是一部讲人和信仰的电影。
接下来,就从人与信仰的角度,看看《凯撒万岁》讲了什么。
50年代的美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
在花团锦簇之下,Capitol影业充斥的是婚外情(女星约翰逊和导演兰伯特——Highlander主演)、同性恋(导演费恩斯和男星克鲁尼)、酗酒等行为;亚伯拉罕教四派代表人在教义的火热探讨之后,对剧本和角色交口称赞,并不真正关心自己教派的现状。
宗教信仰一片衰败,意识形态就会占领相应阵地。
代表好莱坞头脑的编剧联盟,抛弃了宗教信仰,投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怀抱。
如果只到这里,那《凯撒万岁》所做的还只是呈现层面。
接下来,他们(再次!
)深入探讨了人类的处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首先,他们告诉观众,Mannex是无力的。
他的控制感,全是幻觉。
妻子告诉他儿子希望换一个在棒球队的位置,他彻底忘了,结果儿子在新位置上很开心;约翰逊怀孕需要结婚,但孩子的父亲兰伯特已婚,斯嘉丽无法跟他结婚,于是Mannex想出假收养的天才计划,结果约翰逊和乔纳希尔一见钟情立刻结婚;斯温顿(姐妹)一直威胁Mannex要曝光克鲁尼和费恩斯的同性恋丑闻,他左支右绌想用新的八卦换来封口,结果信源钱宁叛逃苏联,丑闻永远无法再见天日;克鲁尼被编剧联盟绑架不知所踪,Mannex焦头烂额完全束手无策,结果新来的动作演员埃伦瑞奇无比机灵立刻平安带(都说不上救)回了男星,损失也就一天不到。
这四件事上,Mannex的努力全部白费;而这四件事全部发生在同一天当中,究竟是太多巧合凑到了一起,还是如《圣经》所言,“God Moves in a Mysterious Way”呢?
接下来,他们呈现了不同信仰下的人及其境遇。
丧失信仰的一众好莱坞人群,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克鲁尼听了一次共产主义布道,立刻想要加入,被Mannex痛搧一顿后,又回到了一片空白的状态;信仰共产主义的钱宁和众编剧,失去金钱和自由(叛逃苏联的钱宁相信也是这样的境遇);信仰(广义)基督教的Mannex和埃伦瑞奇(来自德州或南方其他某州的人,不信教的概率太小了),则风雨过后终见彩虹;这里一个重要人物是Mannex救下的剪辑麦克多蒙德;没有她的妙手,埃伦瑞奇拍的言情片就是一坨shit,他跟Mannex都不好过。
乔尔让自己老婆上镜可不是随便安插的角色。
最后,他们把落脚点放在了“选择”。
Mannex是个虔诚的教徒,不仅每天忏悔,(在他看来)所犯的sin也顶多是背着老婆抽烟;虽然打了克鲁尼,但也把克鲁尼从走向共产主义信仰的路上拉了回来,对他的教徒身份而言,未必一无是处。
而本片中他面对洛克希德的offer,不仅是份工作,其实是一个悠关正邪的大哉选择。
在本片中,洛克希德是做为邪恶诱惑的代表出现的。
他们参与的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氢弹研究;他们提供的是一次次不断加码的金钱诱惑;最重要的是,招募Mannex的猎头每次都会递烟给他——只要Mannex在这一点上失守,就等于被攻破心防,接下来的隐喻不言自明,说他是Mannex的撒旦也并不为过。
在影片最后,一直摇摆的Mannex在牧师的启发下做出了选择,拒绝了邪恶的美好诱惑,选择了心中艰难但right的道路。
至此,科恩兄弟对信仰的呈现和探讨,终于告一段落。
他们的态度,也明显不过了吧。
翻回头来说,是不是可以说科恩兄弟面对当前的信仰状况,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呢?
而看到这里的你,对自己一开始的选择,又是怎样的感受?
科恩兄弟,凯撒,重量级明星卡司云集。
这些关键词足以成为吸引观众的卖点,但事实上IMDB打分只有6.7,不禁令人唏嘘。
整片看下来,不难明白为什么分数不高:啰啰嗦嗦的话唠风、人物对话语速很快(并不好懂的冷笑话)、场景切换略显突兀而不容易令人产生完整印象等等,使得许多人在看片时半途而弃,觉得它烦闷无聊,不知所云。
实际上故事的情节很简单,讲述的是电影制片人Eddie Mannix一个典型的工作日。
在影片中,观众看到Eddie每天需要处理的种种琐事:同时听取多部影片的拍摄进度汇报、演员私生活混乱而需要危机公关、导演投诉愚蠢的演员、主演被绑架、捕风捉影的娱乐记者、应付电影公司老板的质询。
制片人处理的这些琐事看似与电影这门艺术关联甚小,却是推动一部影片生产的重要角色。
可以说,若没有制片人跟在这些混乱、琐碎、毫无意义的事背后擦屁股,很难想象影片是否能够顺利被生产出来,投放到大荧幕。
影片所表现的是一种内在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根植于好莱坞电影生产的制度。
Eddie所在的电影公司叫做“Capitol Pictures Studio”,电影多次向观众展现那座影厂大门的形象,暗示了现当代以资本运作电影的规则。
Eddie作为制片人,总是带着沉默而深邃的神情,他在秘书的协助下,每日接听不同的电话,忙于应付一桩又一桩狗血的突发事件。
内心里,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切没有意义,与创造艺术毫不相干,只是资本家的生意经。
深夜开车时,他眼中透出深刻的疲倦与厌烦,当面对来自一个航空业的职位邀请时,他没有断然拒绝,而是半推半就地赴了约。
席上,航空业的男人调侃了电影业,提出只有航空、氢弹、科技才是真正的未来,并指出,若Eddie接受邀请,就不必再为了工时、薪水、琐事、合同期而担忧。
Eddie并非不心动,他接受了男人的礼物,向妻子严肃地提到了这份工作邀请。
但是当片场有任何事情发生时,他还是第一时间出现在了那里。
他胸有城府,深谙这个行业的一切污秽角落,却戒不掉心底存对电影本身的一片温柔。
他一定觉得自己像条狗。
乔治·克鲁尼在片中扮演了饰演Autolycus的演员Baird Whitlock。
他被一批所谓共产主义分子绑架,来到了一座孤崖上的房子。
那里有一群白人知识分子,不断向他灌输电影,甚至历史都是资本运作的结果,它导致人的异化,人类就要灭绝而产生新人类!
而新人类的模板,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Baird对此产生了深深的认同。
这群知识分子将绑架Baird而从电影公司获得的赎金,交给了Burt(是一名演员,暗中类似苏联间谍),认为自己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救赎。
可讽刺的是,赎金没有被完好地转交给新人类的理想代表,而是沉入了海底。
Baird被解救后,向Eddie大谈所见所感,讽刺电影只是资本的工具,人们盲目地遵守那些经济规则,其背后没有艺术精神的存在,电影工作室只是滚滚金钱利益中的一环。
Eddie听了,抽了Baird好几巴掌,告诉他,没错,这就是电影工业,和其他导演、编剧、场记一样,你们赚来的那么多钱都是这种制度运作的结果,你TM给我乖乖去把戏演好,你的价值就是要给电影带来收益。
Baird悻悻地收回了高谈阔论的激情。
大棒之后,Eddie还不忘喂根胡萝卜,提醒道:“Baird, go out there and be a star.”Eddie Mannix是身处电影工业之人的重重矛盾心理的缩影。
他们当中不乏有识之士,透彻地明白电影从剧本、拍摄、发行的所有阶段中,都包含着金钱至上的商业运作;有太多毫无艺术价值的垃圾电影被流水线一样地生产出来,送到观众面前(正如影片中播放的那部《Lazy Old Moon》);有太多愚蠢而毫无才华的演员被包装成了完美无瑕的闪亮明星;有太多抓住人们窥淫欲心理的无聊八卦由娱记产出而在民间流行;有太多没有艺术鉴赏力的观众对着陈腐老套的情节在发笑,而制作团队仍旧要去努力投合这样的大众口味。
然而最让人感到不解及着迷的是,这些所有肮脏的机制合力做出来的一种叫“电影”的东西,是那么神奇美妙。
比如那些西部牛仔骑马、水中表演、海军踢踏舞,视觉效果十分华丽、流畅而扣人心弦,让人无法挪开视线。
没有人在观赏的时候会去深思电影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而只需要窝在座位中,捧着爆米花,不动脑子地观赏它带给人的愉悦感。
这不就是好莱坞、电影制作的本质吗。
它们切切实实是人工制造的产物,却裹挟着一定程度的艺术神性;既让人遗忘现实,又暗示着现实的持续介入;它高贵又低贱;它似梦而非梦。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很有野心,展现了多个题材的电影拍摄,比如西部片、歌舞片、剧情片、史诗片、甚至宗教片。
我们作为观众,能看到画面里的导演、剧组,影片布景,工作人员等,了解电影是如何被拍出来的。
但在心底,我们知道,眼前一切的背后,存在一个真实世界中的摄制组,刻意为我们呈现出这里影中影、片中片的层叠效果。
这是科恩兄弟开的一个狡黠玩笑,就像小说家在自己的书里创造了一位作家。
因此可以说,这部影片是智性的,需要花一些脑筋去理解,什么是科恩兄弟的真正用意。
其中不乏幽默,其幽默或蕴藏在电影创造的本质中:电影作为造梦手段而体现出的知性气质同其根植于现世而存的实现方法间的差距。
比如,工作人员询问被绑在柱上的“基督”演员应该领取什么样的早餐片段。
又好比人们看到绝色美女,总认为她不会拉屎一样。
但是话说回来,《凯撒万岁》与其他影片一样,它屈从于商业运作,有收回制作成本的压力。
虽然它讽刺了好莱坞,却形同轻轻的瘙痒,只是一场智性的牢骚,而非深刻批判。
不仅如此,那只沉到水中的钱箱,也化为一丝无形的小小嘲讽--你大共产主义没有钱怎么拍电影呢?
到头来,不论是虚构的Eddie Mannix还是现实中的制作人员,望着那道光线,他们还是传递出了对电影的热爱。
对电影发牢骚对他们、对我们而言是一样的,它是必要的态度,却不是出于极度的厌恶,而是真切的爱。
梦再怎么会醒,也还是需要做下去。
“我所追求的电影,它所表现的内容必须是制作影片时的喜悦或者痛苦。
我对除此之外的任何东西不感兴趣。
”---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弗朗索瓦•特吕弗
在我看来,最让人敬仰的电影人总是那些既作为导演掌控策划全局,又作为编剧撰写故事的人。
而这些身兼两职的电影人,就像特吕弗上面所说的一样,很容易在漫长的生涯中有那么一两部作品像是要告知天下自己所喜爱行业的真面目一样,描写着他们镜头后的生活。
对于特吕弗来说,这部作品当然就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日以作夜》了。
往当代的电影人身上看,在终于拿到了拖欠已久的奥斯卡之后,马丁•斯科塞斯为我们带来了一封对电影的情书《雨果》;又比如在圣费尔南多山谷土生土长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从小就对色情片行业充满好奇心的他在27岁的时候就带来了那部关于美国色情行业黄金时代的混沌杰作《不羁夜》(我真的应该找个时间好好写一下这部电影…);少不了的还有对电影历史有着百科全书版知识的昆汀•塔伦蒂诺,他在《无耻混蛋》中对电影历史数不完的致敬已经被影迷们津津乐道个没完没了了。
科恩兄弟作为当代最好的电影人之一,当然也免不了这种不成文的习俗。
早在二十五年前,他们就从编剧的角度为大家带来了讽刺好莱坞刚愎自用不求创新的《巴顿•芬克》。
不少影迷都认为那是他们最好的作品,而他们很明显也相当满意,甚至打算在老了之后破例为那位悲惨的编剧芬克写一部续集。
然而他们还没老,然而他们还有其他关于好莱坞的话要说,所以就有了这部《凯撒万岁》。
<图片2>我们的主角是资本影片公司的其中一位高管,艾迪•曼尼克斯。
当然,如果你对电影行业的历史足够了解,又对科恩兄弟的作品了然于心,相信很容易就会发现仅仅在前面这一句话里这两位好事的电影人已经给我们开了两个玩笑。
资本影片这个虚构的电影制作商,上一次出现是在哪里?
当然是之前提到的《巴顿•芬克》。
而艾迪•曼尼克斯,这可是一个好莱坞早期真实存在的著名人士,效力于米高梅(MGM)的他专门为公司和巨星们解决各种棘手问题。
而我们的这位由乔什•布洛林饰演的艾迪•曼尼克斯,也是一个专门解决各种难题的操手。
他要说服知名导演劳伦斯(伏地魔拉尔夫•费因斯饰)让一个没有演技的动作片演员牛仔霍比(阿尔登•埃伦瑞奇饰,本片一大亮点,相信很快会成为一个电影明星了)参演他的最新剧情片;他要维护狄安娜(斯嘉丽•约翰逊饰)的形象,想办法不让媒体知道她将会成为一个单亲妈妈;他还要时刻留意狗仔姐妹(蒂尔达•斯文顿一人分饰两角)去挖掘公司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当然,他还要监管片商今年最大的影片《凯撒万岁》的制作,但主演的巨星拜尔德(乔治•克鲁尼饰)却被由另一名影星伯特(查宁•塔图姆饰)所率领的一群神秘人掳走了。
除此之外,他还要思考该不该接受航空巨商洛克希德的邀请离开影视行业。
影片中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好莱坞巨星以外,客串出演的还有一大批影迷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包括科恩兄弟常客之一,哥哥乔尔的老婆影后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以及《龙虎少年队》里面的另一位双子星乔纳•希尔。
哦对了,我好像还忘了说他们两个加起来的出场时间甚至连两分钟都不到吧?
在感叹科恩兄弟选角时的这种巨大号召力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他们对不同类型电影的尝试。
众所周知,科恩兄弟最开始是以犯罪悬疑片打响名堂的。
但除此之外他们还尝试过喜剧和惊悚剧,一直到近年来多次制作的西部剧。
而这一次,由于五十年代好莱坞的故事背景,他们终于忍不住要把所有类型片都玩一遍了。
《凯撒万岁》穿插着五部不同类型影片的制作过程,而主角曼尼克斯的存在就是为了去解决这些制作中的各种窘境。
我们有霍比主演的西部剧和劳伦斯执导的剧情片;我们有狄安娜主演的水中音乐剧和伯特主演的舞蹈剧。
而点题的《凯撒万岁》,相信你也能猜到是史诗剧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戏中的小电影展现给观众们的有限片段甚至比市场上很多真正的同类电影都更有娱乐性,以致于最后影片结束的时候,我甚至因为没能观看这些小电影的完整版而感到意犹未尽。
而科恩兄弟在电影中不断给我们展现这些小电影的片段以及它们的制作过程中,当然不乏各种让人忍俊不禁的笑料。
虽然科恩兄弟甚少制作一部真正的类型片,但要称《凯撒万岁》是一部喜剧其实并不过分。
导演劳伦斯和牛仔霍比的对手戏堪称科恩所有电影中最搞笑的场面,甚至没有之一。
而如果你能找到埋藏在电影中众多对50年代好莱坞致敬的彩蛋,相信你会在吃爆米花的时候发出更多的笑声。
电影的另一个亮点则是由罗杰•狄金斯操刀的摄影。
这位十三次提名奥斯卡无一获奖的大师(今年估计也不会拿奖了),很好地为观众们制造了电影里戏中戏的基调。
《凯撒万岁》中让观众们所看到的每一部电影制作一开始都是从最后成品的角度出发的,然而当我们还沉浸在观看这些精品的喜悦时,镜头总是很快拉开让我们看到整个制作团队。
这一方面跟之前的喜悦气氛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一部电影制作所需的庞大资源以及制作人们的劳心劳力。
至于曼尼克斯每次忏悔时那类似黑色电影的光影效果,想必我也不需要作太多的评论了。
尽管《凯撒万岁》有着上面提到的这些让人称道的优点,我在走出电影院时却有一种莫名的失望感觉。
这有可能是因为钻石级别的演员阵容让我的期待值过分上升,但106分钟的片长却让所有的演员们都有一种没有被充分利用的感觉。
主角曼尼克斯外的很多人其实都应该得到更长的表演时间,比如格外让人捧腹大笑的牛仔霍比。
我甚至觉得乔纳•希尔的角色值得一整部番外篇电影,因为他是那么的神秘有趣。
除此之外,那些精心考量的戏中戏并没有在电影最后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给观众们一个惊喜。
虽然这对普通电影人来说可能是一个过分苛刻的要求,但科恩兄弟可不是普通电影人能比的。
对于这些被给予大量篇幅充分铺垫的分支,到最后却没有一个汇总的收尾,稍微让人感到遗憾,更别提那些关于党派政见的讨论了。
实际上,对于电影产业意义的探讨,或许是看起来肤浅的《凯撒万岁》中为数不多尝试让观众有所思考的问题了。
我们能从每一部小电影中清楚看到科恩兄弟对电影的热爱。
但作为普通观众,我们总是只能在镜头中看到一片欢乐祥和,却不知道镜头后有上百人日以继夜地为之努力辛劳。
科恩兄弟作为电影人中的佼佼者,当然有权利用一部电影去讨论电影业了。
到底好莱坞电影产业是什么,或许就像那个滑稽的洛克希德代理人在尝试挖曼尼克斯跳槽时说的一样,“与其在这个马戏团里服务,还不如做一份正正经经让人敬佩的工作”。
除此之外,《凯撒万岁》在简单地让人大笑的同时,看似并没有尝试着去探讨其他更深层的问题。
或许这只是我没有太在意罢了?
<图片4>话说回来,科恩兄弟其实给他们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注入了足够多的材料。
但是否要过分解读这些电影,他们总是完全留待观众们去自己决定。
而《凯撒万岁》也并不例外。
在所有表面上关于好莱坞电影产业的讨论后,电影的一个潜在大主题很明显是关于信仰的探讨。
包括一开始对耶稣的讨论,一张大桌子上四个不同信仰的人给出了截然不同互相矛盾的说法。
这个有着犹太教教士和基督教神父的讨论本身已经足够欢乐了,但是否要去更深刻的解读则完全视乎不同观众的选择。
再比如曼尼克斯这位主角,如果普通观众只想好好享受贯穿电影关于他工作信仰的讨论,确实也无妨。
但《凯撒万岁》这部电影的有趣之处就在于,这位到处为别人擦屁股的主角,这位电影中唯一一个半点错事都没做的主角,却也是我们看到仅有的会在道德上感到冲突的人。
其他观众们稍微接触过的角色都多少有些见不得人的坏事,却从来没有听他们后悔过。
而曼尼克斯呢?
他可是二十七小时内两次去教堂忏悔的人,甚至会为多抽了一根烟而感到罪恶感。
或许科恩兄弟就是想通过这个角色告诉大家,社会上这些身正影不歪的人,实际上才是最受折磨的。
当然,还有关于好莱坞黑名单中政见不同的讨论,以及其他更多更多深刻而有待解码的话题,我就不一一详述了。
尽管我通常都是那些会过分解读电影的人,但这次我却不想对《凯撒万岁》所呈现的想得太多,因为电影本身很明显地并没有选择去追求更深刻的意味。
对我来说,这没什么问题。
《凯撒万岁》就像是科恩兄弟在度假时突然想写一部《谋杀绿脚趾》般的喜剧一样,懒散地躺在沙滩椅上轻描淡写创作出来的充满娱乐性的剧本,只是这次的主题是电影行业,背景设置是五十年代的好莱坞罢了。
作为观众,如果能读懂电影中那些微妙的致敬以及必不可少的宗教笑柄,当然能够更愉快地大笑。
但不理解也无所谓,因为电影的表层上已经有足够的故事让人开怀大笑了。
它会成为我今年的十佳作品吗?
很可能不会,但我却在电影院里好好地捧腹大笑了一回。
真的,不是所有电影都需要像《严肃的男人》一般有着过分深刻的解读的,而《凯撒万岁》恰恰就是一部只要好好享受过程就可以了的舒服电影。
克鲁尼被艾迪揍时,露出了无比自然的恐惧表情(之前害怕耶稣的戏一直拍不好),这时我才意识到艾迪就是那个耶稣,也就是神。
艾迪的一拳是惩罚,也是救赎。
【克鲁尼台词】他看见了我的罪与贪婪,但是在他的眼中,我并未看见责备,只看见光明。
艾迪是一个非常本分、虔诚又有原则的人,会因为复吸向神父告罪,恪尽职守,同时也业务繁杂。
导演用维斯安德森一样的对称构图,把艾迪塑造成一个美学上“神”的形象(如最后晚餐里的耶稣)。
艾迪甚至本分到要请基督教的几派人士来审视影片的宗教形象,但这几派人却争论不清,就引出了本片主题:信仰的存在性。
我们看到影片里共产主义者的信仰是迷人的,它甚至让一个明星主动参与到自己的绑架活动中。
而最后,这帮爷爷们发现共产国际需要的还是年轻人,且这个人还为了一只狗让十万元沉入水底,这种反差让信仰变成一种讽刺。
那几个基督教人士的争论同理,艾迪那一拳同理。
信仰本身存在于人心,不是那些高大上的理论中,不是那些神性与人性的争论中。
职业为什么不能像宗教、党派一样成为信仰呢。
艾迪像神一样经营、管理、关心着这个电影厂,整个厂子就像一个微缩的教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仰:电影。
看到西部片、歌舞片、历史片重现荧屏,导演、摄影、剪辑回到了黄金时代,我突然有一种自豪感,这种信仰也一直存在于我的心中。
当克鲁尼念出那个激昂慷慨的台词时,忘记了“相信”这个词,是啊,如今电影这么火爆的时代,我们是不是也忘记了“相信”它呢。
艾迪最后还是去忏悔那一拳。
他终究是个小人物,但是他选择继续做这里的神,或许这个“天堂”里每个人都有做神的机会,他们卑微、不起眼却兢兢业业,我们应该尊敬这样的人。
我信仰电影,凯撒万岁、电影万岁。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真是一点儿都不知道我到底看了些什么,片子打了个怀旧牌,影片不长算是正常的一个半小时,伴随着旁白对主人公的描述真的是说结束就结束了。
感觉这片子还不如阅后即焚,更别提伟大的勒博斯基了。
冲着科恩和众多明星的效应看了这片子,还以为是部黑色八卦幽默电影,但是全程的笑点真的是出奇的少。
斯嘉丽只出场了三次左右,化妆和表演实在非常伍迪艾伦,其实本片也非常的伍迪艾伦,但是又欠缺伍迪式的最后一锤定音的幽默,无论是她在片场闹情绪还是后来为了给孩子找个爹,乔纳就出场了几分钟结果成功的被斯嘉丽看上,有点儿突兀,如果是伍迪的话一定会用一两个特写或穿插镜头来描述斯嘉丽是如何被乔纳吸引的。
编剧小组们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有点儿这个意思,但是克鲁尼的话痨表演还是不好笑,感觉没表现出一个被洗脑的好莱坞明星的反差萌。
查宁倒是贡献了全片不多的笑点,最后登上核潜艇又恶搞又好玩。
还有拉尔夫的那场戏,他也只出现了两场,和牛仔对词那里算是有趣,要是其他电影拉尔夫早就一枪或一杖轰死对方了哈哈哈,而且居然和查宁有一腿。
蒂尔达的双胞胎设定很萌,可惜没让两个双胞胎同台对峙,要知道如果长相相同的两个角色,是一定要在荧幕上同时出现一次来增加戏剧效果的。
主角是个制片,全片就是他在到处奔走,帮助协调各方的关系,甚至还要应付犯罪案件,感觉像个高级家长,但是他的主角戏份真的都被其他配角抢光了,个人魅力没表现出来,这也是编剧的错。
说起来,本片倒是有几个很好看的场景,一个是查宁的踢踏舞,一个是没见过的演员的牛仔套索戏,尤其是面条那段,不知道是CG还是真的,很好玩。
水上芭蕾那里有点儿出水芙蓉的意思,但是略小家子气。
这片子其实是编剧自嘲写出来的吧?
一帮投靠了共产主义的好莱坞编剧的点子不错,可惜太流于表面了,其实光这个点子都能拍一部电影。
片名原来是剧情里一部正在拍摄的电影,而且好像最近有部类似的片子要上映,我举得让各路牧师神父一起去拍摄现场,向没露面的耶稣演员各种品头论足可能更好玩。
片子里致敬早期好莱坞片子和明星的细节很多,但是还是那句话,都没怎么表现出来,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感觉连编剧和导演都不知道该怎么表现那个时间段吧,看看当年的伪黑白片《艺术家》做的多好。
首先,还是那句话。
跳着看,不论是书还是电影,都是要跳着看。
不跳着看书,看电影,那就没办法看,因为太多了,会有压迫感。
《凯撒万岁》首先跳到的就是凯撒被绑架后醒来的那一段。
他爬起来后,遇到一个打扫卫生的老太,然后走进了那间绑架者的屋子里。
故作的幽默,一股平庸气息,顿时就是知道这部电影是完了。
科恩兄弟的电影里经常有这种平庸气息。
感觉他最好的电影应该是《雪花高离奇杀人案》和《老无所依》。
前者究竟有怎么好看,因为有真正的幽默,以至于前不久还有一个写日本人跟着剧情去寻宝的电影,竟也不俗。
后者呢,只感觉看电影看得太早了,以至于看原作小说时里面总是感觉那个高大的杀手在晃。
看任何一部作品,第一步就是要嗅出它是平庸还是会带来乐趣,首先要有乐趣,才会到达伟大。
怎么嗅,不可说。
在柏林的严肃到显得无聊的建筑之下,在二月时时袭来的寒风冷雨之中,科恩兄弟选择将他们的《Hail Caesar》放在柏林电影节首映,实在是给我们这些不远万里而来的观众们的巨大福音。
《Hail Caesar》以独特的幽默方式,影片从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一个虚构的国会山制片厂(Capitol Studio)的负责人Eddie Mannix经历的20多个小时出发,再现了当时美国电影行业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细节。
片中大段的表现当时典型的影片的拍摄现场,包括由斯嘉丽.约翰逊表演的类似《出水芙蓉》中的出水场景,还有用长镜头拍摄的致敬金凯利的水兵跳踢踏舞大段歌舞剧,乃至片中的西部片演员小伙子用意大利面演示如何用绳子套住牲口的典型桥段,当然还有作为电影情节重要支撑的乔治克鲁尼主演的反应耶稣生平的历史大制作,大量的这类细节,使得对于熟悉好莱坞经典影片的人来说,观影成了巨大的享受。
而片中好莱坞编剧们组成的共产主义小组、劝说主角换工作的洛克马丁公司高管拿出的比基尼岛核试验照片,种种情节将50年代初美国的社会风貌和大事件自然融入,颇有怀旧的味道。
然而本片的核心,还是科恩兄弟看似漫不经心的玩世不恭,以各种颇有些荒诞的“贵圈真乱”,好好的讽刺了一番好莱坞的制片制度、明星丑闻和薪酬分配。
顺带着,以一段主角为了所拍大片中涉及耶稣的情节邀请来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四家的宗教领袖来正确意见的情节,演绎了一段相当出彩的对宗教的打趣。
而在共产主义学习小组送别潜伏的踢踏舞明星(查宁塔图姆饰演)登上苏联潜艇的一段,则将50年代美国电影圈里这些对东方阵营的制度充满幻想的左派们好好的揶揄了一番。
这是一部充满了丰富层次的影片,从简单的怀旧,到当时社会思想和问题的展现,到哲学层次的政治、宗教的观点探讨,无怪乎科恩兄弟声称这并不是一部喜剧片。
不管怎样,在愉悦的看完众多大咖演绎2个小时之后,只能说是意犹未尽了。
为了那个电影的黄金时代,以及背后对人生的众多思考展示。
很出戏
风格上更像是伍迪艾伦的作品,画幅比例频变的戏中戏嵌套将黄金时代好莱坞各种类型片予以反讽【尽管有过度戏仿而过于娱乐性】,由于借鉴新浪潮因而剧情略松散情有可原。好莱坞并不是艺术,它是一种从上至下不道德的工业体系,而与此同时这两位存在主义导演同时也揭示了XX主义及基督教的荒谬性
实在是没文化 看的一点都没看懂 但这也对不懂历史的人太不友好了
各种代入,整体感觉和气氛像《严肃的男人》的延续。可惜收尾太平了。。还有克鲁尼,这是要彻底放开偶像包袱的节奏吗?越来越喜剧脸。
整體結構散亂沒法投入;但每場戲單獨拎出來都好看,很多時候只是在玩一種趣味,致敬部分很精彩
3.5; an idiosyncratic lark referencing the 1950s Hollywood
各种致敬、黑色幽默和反讽的大乱炖,了解好莱坞历史上一些电影和影星的话会更好的欣赏此片。
失望
虽然虔诚得不那么严肃,但资本代言人仍然算是在上帝之光指引下克服焦头烂额和commie的小小干扰,坚守他热爱的电影事业。不需要什么所谓猜谜和看懂致敬,你也能轻松愉快地看完本片。评分这么低太奇怪了,都是commie在打分吗
1. 打牌太多了,其实并没有对内容有太多帮助。反而分散了主题,不知道导演究竟要表达什么。2. 是不是大导演发展到一定阶段,再突破难度就极大了。
多年后又一次看到科恩在认真的调戏世界,某些对白甚至伍迪艾伦了,犀利
制片人每天告解一万次也控制不了突发事件,大明星背出所有台词唯独忘记了“faith“。第一层是好莱坞旧事第二层是冷战背景的谋杀绿脚趾,第三层还是犹太兄弟俩不变的主题:悲观无序又宿命的人世。明明爱深刻,假装拍娱乐片干嘛捏?
情怀满满,恩科兄弟用一个隐喻故事奏响了一曲电影的赞歌。滚去写长评。PS:影片确实存在情节稀碎、有段子感问题,且隐喻其实有些刻意了,但这依然不失为他们的水准作品
又不好好叙事又不好好玩讽刺,最后变成四不像。关键是连喜剧也算不上吧。
献给迷影人的电影,众多大牌打酱油数星星,但是剧情松得像把散沙。
体验不太好,看这个片子需要了解那个时代好莱坞的体制。
5.9
梗太深啊……
这是什么玩意儿啊?科恩兄弟什么时候也开始贩卖情怀了吗?
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