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时旸)从题材上讲,这部《天空之眼》不可避免地会让人们联想到《猎杀本拉登》,但当电影进入正题,就会发现,即便都是有关打击恐怖分子的题材,而这二者之间其实并不相似。
《天空之眼》在于提出了一场严肃又残忍的道德拷问,一堂没人能给出答案的人性公开课。
凯瑟琳上校追踪一名女性恐怖分子头目已经六年,终于确认了她的出现地点。
准备实施无人机定点轰炸。
但此时,在那所目标房屋的门外,出现了一名贩售食物的无辜小女孩。
围绕着这个“附带伤害”的致死可能性,从军方、政客到具体实施轰炸的士兵,都陷入了各自的考量和纠结。
这部电影的视角设定明显经过特殊考量,极具象征意味。
这次袭击,根本没有正面冲突和厮杀,一切一直处于“上帝视角”之下。
英国的情报机构利用各种高科技的侦查手段以及卫星和无人机系统,在天空中监控着一切,敌人感知不到他们的存在,但他们却可以看到房间内每一个人的动作甚或表情。
正是这种高高在上、可以洞察一切的视角,让原本代表着正义一方的人们真的像上帝一样注视到了世间百态——不只是作为敌人的恐怖分子,还有作为牺牲者的平民和儿童。
上帝视角让死伤不再是一个符号和概念,而变成了具体的、鲜活的人。
那些士兵可以看清女孩坚毅的、苦中作乐的生活细节,这对于他们内心的波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除了视角,空间的设定也布满心机。
所有做决定的人们,无论军方还是政客,都坐在远离战争现场的房间里遥控指挥,这是现代化战争的常态,也恰巧形成了一种有趣又残忍的隐喻。
一群主持着外交内政的中年男女,坐在镶嵌着桃木护墙板,悬挂着枝形吊灯的房间里,喝着咖啡,吃着曲奇,看着大屏幕上对恐怖分子的实时监控,一切都显得无比诡异,他们正在“观看”一个生死攸关的场景,他们是抽离的,但同时又是他们在决定着那一群人的生死。
这一切荒诞又令人唏嘘。
战争电影是最易于生发出道德拷问的题材。
但把所有拷问都融化到一个一直悬念紧绷的故事中,却并不那么容易。
《天空之眼》从始至终,都只运用了几块屏幕和几个房间去讲述一切,没有大开大合的动作,只通过凝重的表情和紧绷的身体语言塑造情绪。
而正是这最简洁的场景却延展出了最深刻的道德问题。
一边是无辜的小女孩,另一边是房间内正在试穿自杀式爆炸背心的恐怖分子,到底如何抉择。
这不可避免地让人们想起著名的哈佛公开课中有关道德的争辩。
一列火车开来,在撞死一个人和三个人之间,到底选择不选择扳下道岔?
恐怖分子造成的威胁可能是杀死数百上千人,但那个场景是当下看不到的,而那个孩子无辜的牺牲却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在这种情形之下,人类的理性有时无法跨越道德和情感的关口。
而更残忍和冰冷的一幕发生在高官云集的指挥部中,他们一边盯着大屏幕,一边说,“如果让恐怖分子出去实施了自杀式爆炸,我们就赢得了人心,但如果我们因为附带伤害而炸死了那个小女孩,那他们就能获得了谈资。
”也就是说,在某一个瞬间,他们曾经想过,放任恐怖分子实施行动,以换取对自己有利的舆论环境。
而这样,自己还能赚取道德加分。
相比于战场上真实的血肉横飞,他们更在意youtube上一段轰炸视频带来的民意倾斜。
不可否认,在这场战争中,致力于打击恐怖分子的这群人是正义的一方。
但当他们把别人的生命当做筹码进行计算的时候,是否也让人们感觉到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恐惧呢?
《天空之眼》设置的几个层面非常耐人寻味,操控导弹的士兵,军方高层,文官政客,以及远在他国访问的国家元首和作为盟友的美国高层。
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也是以战场为圆心,由近及远的距离。
你会发现,越是切近真实战场的人,道德感就越强,人性浓度越高,而越到外围,道德与人性就逐渐稀薄。
指挥部中的人们,算计的是政治上的得失,而当电话打到远在他国访问的最高层,他们根本不把这一切当做需要审慎考虑的事,随便在几秒钟之内敷衍地做出决定。
电影故意显示出了戏谑又残忍的场景,权力最高层中的人在马桶上,在球案边随意决定了他人的生死。
恐怖分子被消灭了,用了两颗导弹,小女孩作为“附带伤害”也没能逃过一劫。
从理性上讲,谁都知道这笔账要算到恐怖分子头上,但这一切会永远压在那两个按下导弹发射按钮的年轻士兵身上。
那些掌握权势的高层最终会把这次袭击浓缩为一次胜利的演讲,然后将之遗忘。
影片从表面上呈现出观点百家齐放。
实际上在引导着观众往沟里带。
1- 影片里很多平民可能受伤,但是偏偏只关心一个小女孩,为什么?
因为这个女孩有美国价值观:她看书她玩呼啦圈。
其他的人死活是不管的。
潜台词是:我们谈人性和道德,前提是,你是自己人,如果不是,sorry,即使你不是恐怖分子,人性和道德也不适用你身上,2- 英国内部开会那个女的,要么跟将军争吵的时候总是占下风;要么占上风的时候确总是显得很不近情理。
导演就是能用镜头,语言,情节的暗示来引导你去判断。
表面上是公平的,实际上观众已经主动产生自己需要的观点了。
3- 中国乒乓球队训练,特写眼镜男打乒乓球。
为什么打乒乓球的时候要戴眼镜?
为什么选这种身材的男人?
你讽刺领导站姿(这真的很好笑也很形象)我没意见,那是政治角力,但是你从生物角度上来丑化亚洲人,我觉得很恶心。
关键是我们去剧院看这种电影,亚洲人花自己的钱给自己洗脑暗示自己天生长得不如白种人。
现实就是这么地黑色幽默。
4- 黑种人的选角。
自己去看看几个角色的长相。
我就不多说了,真是百里挑一。
无非要给我们脑里安放一个白种人为美的审美标准。
想想我5岁的时候从杂志上第一次看到白种人感觉的丑陋,到后来整个社会以高鼻梁和深眼窝为美,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成功被洗脑的个例。
5- 角色的美化和平衡。
两个基层飞行员,同情心泛滥,正面角色。
那么脏活总要有人干吧?
英军和美军的军官这两个直接下命令开火的人如何?
想象一下,一个穿军装的肌肉男下令对女孩开火,观众会不会冒火?
但是如果性别改成女的,年龄在60岁左右,你感觉会不会好点?
一个问题解决了,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又来了,英国军队司令显然不可能是女的,好吧,那么就加上他给孙女买玩具的情节,温情多了吧?
这种情节,在真实战争中根本不可能发生。
美国海豹突击队的狙击手Chris Kyle在自己的传记中也强调当年杀了小孩后他根本不后悔。
战争中的人之分成两种:能杀我的和不能杀我的。
没有平民这个类别。
政客把事件分成两种:能让我下台的和能让我上位的。
没有道德这个类别。
道德是拿来写书和拍电影赚钱的。
政客给军队立法规。
士兵绕过法规杀到自己觉得安全为止。
这本来都是人性,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一旦你出版影片来美化战争,问题就开始严重了。
电影看完了,各位看官可以移步淘宝官方旗舰店下单了,现在下单还可以赠送精确度高杀伤面积可以控制在100平米的导弹2枚,至于普世价值,那是军火商赞助的,没那玩意我怎么忽悠你国内乱,你们不乱我们怎么卖军火是不!
至于电影讲了什么,谁在乎,这只是一部无人机宣传片罢了。
顺便说一下对于英国人的描写还真的很精准。
豆瓣评分居然达到8,我觉得是不是看在教授的份上啊?
吐槽完毕,说一下对电影的感受,导演想表达的应该是一件涉及到普通百姓生死的事情,在政客眼里是如何看待的。
我们犹如一只蝼蚁偷生在无处不在的天眼下,你永远不会知道你的命运是被上帝还是安拉还是人类决定的,描写普通人从呼啦圈,到两个大兵的对话:你是谁,来自哪里?
为什么参军?
导演是想让他们轻描淡写的对话和卖饼小姑娘的未来命运形成了对比,普通人家的孩子因为出身的不同,决定了他们所主导的地位不同。
电影播出到三分之一,确实非常棒,营造出了一种紧张又祥和的可预见结局又不可预见过程的气氛。
教授的表现当之无愧,我觉得应该给予最佳男主,整部电影他坐着的镜头占了大多数,但是给予的表情和气氛却十分到位。
促使我不断出境的就是列强开始贩卖人权了开始,从2个英国国籍和1个美国国籍的讨论开始 。
让我感觉讽刺的是,他们完全忽略了可怜的索马里卧底哥还在风险之中,整部片子最让我揪心的反而是这个卧底哥,在英国人喋喋不休为是否炸掉英国公民还是逮捕他们的时候,有2个友军正在危险之中,他们为了核对其中一个恐怖分子的脸不惜让友军深入虎穴(名单3个有2个已经确定了,实际上第三个是不是一定要确定需要看环境),所以啊,民主国家的人的命就是金贵的,就是犯罪犯也是值得讨论一下下,其他国家的人啊,你为你们国家牺牲是应该的。
慢着!
不对!
画风又转变了。
新鲜热乎的普世价值观打手小姑娘出门卖饼了!
不!
能!
炸!
无人机大兵抛弃了服从命令就是天职的军纪顶撞了他的上上级!
欧no!这个片子是要上天啊!
欺负吃瓜群众智商都在瓜上了吗?
门外熙熙攘攘的人群,买东西的,卖东西的你都没看见,你的眼里只看到一个卖饼的小姑娘?
所以事情的最后围绕炸还是不炸滴尽了鳄鱼的眼泪。
本片完。
给3星不嫌多。
一部军火商的宣传片,剧情是赠送的,还想怎样?
片尾耐人寻味,无论打着什么旗号的剥夺别人性命的军事打击,都会由老百姓自己承担。
文/梦里诗书在战争面前,或许每个人都有着自诩正确的立场,但却无以去否认战争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原罪,《天空之眼》以一位小女孩的生命为引诱发的艰难抉择,形成了电影道德矛盾的张力节点,而最终戛然而止的结局,则对战争与文明做出了耐人寻味的沉思。
这部电影的剧情奠基其实就是伦理学中一个尤为典型的“电车难题”,当面对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电车即将就要碾压到他们,而此时你有一个拉杆只要一拉便可以将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然而那条轨道上同样也被这个疯子绑了一个人,那么你会如何选择?
同样的在《天空之眼》中这个问题被更为具象化的体现了出来,是牺牲一个无辜小女孩的生命,打击一群恐怖分子,还是等待小女孩的离开,错失这次能将其暴徒一锅端的良机,电影用这样一个问题的抛出,所直指的并不再是个人的“电车难题”,而是在战争面前对一个自诩正义文明政权体系的拷问。
面对这样一部电影相信有人不经会质疑,这是一部用道德去绑架战争的伪善之作,被现代战争所夺去无辜生命的又何止于电影中的一个小女孩?
是的,这部电影本就是一个杜撰的故事,或许在现实一个年轻的无人机飞行员真的面对必须执行的战争任务,即便会有无辜者出现在射杀范围内,他更多的可能是不会有太多的犹豫便按下发射钮,这种问题更不会上升到要将军甚至是政府官员来做出选择的地步,但《天空之眼》的意义就是用这样一个几乎不会在现实中发生的故事,唤醒着自诩正义的文明者在现代战争中已然麻木的人性,形成了对战争本身强而有力的讽刺与批判。
其实不管我们拥有着多么正当的理由,都并无法去否认战争的本质永远只会是丑恶,由这部电影更为发散性的去看,为什么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却至今仍旧无法彻底消灭恐怖分子的痼疾,这本质上就是因为战争所带来的仇恨种子,并不会随着如本拉登这样个体的消亡而消失,而这部电影之所以将结局拍成一个悲剧,除了让人痛心所见于战争的残酷之外,让人不经联想这个小女孩的死如果是发生在现实,她所引发的仇恨会不会将更多原本普通善念的人推向恐怖主义的深渊,又有多少的恐怖分子其本身就已然背负着血海深仇,以暴至暴的方式,永远不会平息暴力。
《天空之眼》以“电车难题”为引的展开,它所诱人的思考,却并非仅止步于个人道德价值的范畴,以小博大的手法固然存在着一定刻意的煽情,但其用人性直面战争的抉择,所为人审视的人性困局是如此深刻,用生命侵染的悲情亦动人心房。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影片放大了战争中的伦理悖论,恐怖分子作为潜在的杀戮对象在与无辜民众的性命取舍中,背后的政客利益、行动中的欺下瞒上,显然成为又是另一种政治博弈。
但影片用了大量时间描写攻击是否要避开儿童的拉锯式拖沓,难道周围平民的生命就不重要?
这种儿童至上的角度无非是为了博得观众怜悯的低级手法,弱化博弈强化渲染是可悲的拍摄理念造成的美式快餐式流水线思维。
原载于《看电影·午夜场》2016年第8期,限于杂志社规定的篇幅,总觉得没有说透,颇为意犹未尽;受限于出版方面的某些规定,杂志社对在杂志上发表的版本,进行了些许敏感词句上的修改;以下为原版: 在《天空之眼》之前,还没有哪部电影达成过如此成功的效果——将无人机作为电影的“主角”,又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
在信息化战争时代,军用无人机成了战场上的“新宠”。
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及时抓住了卖点,以无人机的电子光学设备、红外系统、微光电视与合成孔径雷达作为镜头,为观众开启了无人机的“上帝视角”。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这并不是军用无人机首次出现在银幕上。
2005年,《绝密飞行》中的“反派主角”,就是一架产生了“自我人格”的全智能无人驾驶战斗机。
只不过,这架战斗机过于先进,人类科技至今也无法实现,使其更像是“战斗机版”的《终结者》。
2006年,《碟中谍3》中出现了美军MQ-1“捕食者”式无人机发射导弹的镜头。
这同样看似科幻的场景,早在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中,就已经成为了现实。
阿富汗战争爆发2年之前,在北约空袭南联盟的战争中,无人机还仅用于执行侦察与监视任务。
2007年,在《变形金刚》中,美军特种兵大战“萨克毒蝎”时,首先赶到战场的也是1架MQ-1,及时为美军司令部提供了影像信息情报。
从此,无人机频频飞上银幕,一发而不可收拾。
2008年—2016年,在《地球停转之日》《谍影重重4》《善意杀戮》中,出现了美军MQ-1“捕食者”式无人机。
在《鹰眼》《天际线》《天龙特攻队》《第8海豹突击队:深入敌后》《危机13小时》中,出现了美军MQ-9“死神”式无人机。
其中,《天际线》中还出现了尚处于试验中的X-47“飞马”式无人机,向外星人的母舰发射了战术核弹。
有些观众将其误认成了美军B-2“幽灵”式隐形轰炸机,实际上笨重的B-2根本不可能像电影中的X-47那样灵活地上下翻飞。
《鹰眼》中出现了通过手抛,就可以放飞的“黄蜂”3式小型无人机。
就连《速度与激情7》这种与飞机完全无关的“汽车电影”,都虚构了前掠翼型的科幻版“捕食者”式无人机,来凑个热闹。
不伦不类的《威士忌、探戈、狐步舞》中,亦有无人机空袭的片段,但未表现具体型号。
在《天空之眼》中,除了盘旋在高空的MQ-9“死神”外,外形伪装成蜂鸟、甲虫的微型无人机,也一定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些看似“科幻”的技术,已经成为了现实。
除了迈克尔·贝导演的《变形金刚》与《危机13小时》中,无人机只用于侦察与监视外,其他相关电影中的无人机,都执行了对地攻击或空战任务,是不折不扣的“空中杀手”。
几乎所有在电影中出镜的无人机,都是美军型号。
这当然要归功于美国军事科学技术与电影文化产业的“双重发达”。
在美军引领的新军事革命与高技术战争中,无人机统治未来的天空,已是大势所趋。
即使是美国的敌对国家,只要具备技术条件,也都在一边通过官媒叫嚷“美军信息化作战的软肋与无人机的不可靠”,一边埋头苦干研制自己的无人机。
《天空之眼》片段,在目标上空盘旋的美军MQ-9“死神”式无人机。
《天空之眼》片段,美军MQ-9“死神”式无人机翼下挂载的AGM-114“地狱火”式反坦克导弹特写镜头。
“上帝”视角 通常来说,常规题材的电影不会使用太多的主观镜头。
从《拯救大兵瑞恩》以来,战争片中开始频繁地出现主观镜头,从而增强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
这是基于摇晃的主观镜头,成功地找到了观众可以代入的主体——参加战斗的官兵。
电影中的无人机,则名正言顺地创造了一种新的镜头语言——“无人机视角”。
本质上,是将观众代入无人机的驾驶员,所看到的画面是控制台的液晶屏幕。
无人机视角并未改变“推、拉、摇、移、升、降”等基本的镜头运动形式,拍摄角度几乎是清一色的俯拍。
在过去的电影中,并非没有俯拍镜头或处于全知状态的“上帝”视角。
但是,这些镜头却很难找到代入的主体。
《亚历山大大帝》希望通过高空俯拍展现高加米拉战役的恢弘气势,而不得不将视角代入了一只鹰。
无人机视角的优势在于无人机的飞行与监控方式,使其能够在目标上空不断盘旋,侦察设备却始终瞄准目标,在目标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提供连续不断的目标影像。
在速度极快的战斗机上,飞行员要集中精力进行飞行控制,无法长时间全神贯注地监视,发动机的轰鸣也会让目标逃之夭夭,使监视行动无法进行。
2014年9月,导演加文·胡德在南非的家乡拍摄这部电影时,南非政府并未对其用于电影摄制的无人机开放领空。
实际上,电影中所有的无人机视角镜头,都是通过后期的视觉特效制作而成的。
更令人意外的是,在电影摄制期间,电影的四位主演——海伦·米伦、亚伦·保尔、艾伦·瑞克曼、巴克德·阿巴蒂,甚至从未见面,都是单独与导演完成的拍摄。
作为艾伦·瑞克曼的遗作之一,人们对他纪念,也为这部电影增添了人气。
《芝加哥太阳报》的专栏影评人理查德·罗珀表示:“瑞克曼从未得到过奥斯卡提名,现在也很难说他会因这部影片而获得最佳男配角,但他在其中的表演,足以证明他独有的天赋。
” 最终,这部预算成本为1300万美元的电影,赢得了3280万美元的票房。
在“烂番茄”网站上,其获得了95%的新鲜度,广受观众与影评人的好评。
《天空之眼》片段,艾伦•瑞克曼饰演的“将军”与英国政府官员商议无人机空袭事宜。
《天空之眼》片段,海伦•米伦饰演的“女上校”,片中最为冷血与坚毅的角色。
《天空之眼》片段,无人机对恐怖分子藏身的民宅进行反复轰炸,误炸了无辜的平民小女孩。
反恐战争的悖论 无论如何,无人机只是电影的工具。
无人机的出场,绝不仅是为了提升电影的“逼格”,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其盘旋与监视的功能,进行叙事。
《天空之眼》亦是如此,无人机视角的作用,是更清晰地交待前因后果与情境,从而引出反恐战争的悖论——对平民的附带伤害。
过去,人们常说“子弹/炮弹/炸弹”不长眼睛。
如今,制导炸弹与导弹的精确性与命中率,足以算得上是“长了眼睛”。
然而,爆炸的威力,使附带伤害仍然无法避免。
早在2014年,同样是无人机视角的电影《善意杀戮》就曾表达过这样的主题。
但是,这部电影的情感倾向流于感性,而缺乏理性思考。
男主角与女副官无法确认中央情报局指示的目标是否是恐怖分子,就认为炸死他们是滥杀无辜,但男主角炸死他亲眼目睹过的恶棍,就是伸张正义。
这种仅凭朴素的情感与道德观进行的判断,明显缺乏说服力,以至于电影对战争的批判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自越南战争以来,以个人主义对抗国家主义而表达的反战思想,几乎成了欧美的“政治正确”。
某些国家对在影视作品中反思祸害了本国人民的历次政治运动,尚且讳莫如深,欧美影视界就已经开始关心他国人民的死活了。
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因为他们“吃得太饱,生活太好”。
相比之下,题材与视角都与其高度相似的《天空之眼》,就要成功得多。
整个电影多局限于几个场景,且多为室内戏,节奏却张弛有度。
电影曾计划定名为《杀伤链》(Kill Chain),军事术语中的意思为“目标的识别、分配、决定、攻击与摧毁”。
在电影中,无人机空袭的程序,完全遵循着这个步骤。
英国政府死抱着“政治正确”而逐级请示,使英军多次延误战机的讽刺,不禁让人想起英剧《是,首相》与《是,大臣》。
这种政府部门与官员的推诿扯皮与效率低下,“颇有我大天朝的风范”。
在电影中,美国政府就要冷酷而高效得多,每道命令都直击命门,一针见血。
在立场上,《天空之眼》并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
既没有完全偏向“反战”,却也着力表现了战争对平民的伤害,看似没有给出答案——提出问题,不给答案,才更能引起思考。
既表现了无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又反映了反恐战争的必要;既明确了恐怖分子的残忍,又表现了恐怖分子也会在危难之际伸出援助之手;既展现了“将军”与“女上校”的冷血与肃杀,也通过细节表明了他们的善良与温和。
甚至用矛盾而经典的台词,反复表达了反恐战争所处的困境——“一个YouTube视频也可能会引发革命”,“恐怖分子炸死80个无辜的人,我们就赢了;我们炸死1个无辜的人,恐怖分子就赢了”,“永远不要说军人不知道战争的代价”。
唯一真正关心小女孩生死的英国官方人士,是最终被瑞克曼饰演的“将军”一语驳斥的“女政治顾问”。
然而,她的“圣母心”却近乎于“圣母婊”。
“电车悖论”的伦理难题再深刻,也只能放在哲学课堂上去思考。
在那个危急关头,唯一需要的只有当机立断。
【In war, truth is the first casualty. — Aeschylus】「If Al-Shabab kill 80 people, we win the propaganda war. If we kill one child, they do.」「We cannot engage in an argument about possible future postings on YouTube.↓With respect, General, revolutions are fueled by postings on YouTube.」「Minister, we cannot have military decisions dictated by government committees. Nor can we put on hold a military operation at every stage for legal clarification. You tell us when to go to war, we conduct the war, you deal with the aftermath.↓If only it were that simple.」「We have now done everything in our power to give this girl a chance to survive.」「In my opinion, that was disgraceful. And all done from the safety of your chair.↓I have attended the immediate aftermath of five suicide bombings on the ground, with the bodies. What you witnessed today with your coffee and biscuits is terrible. What these men would've done would've been even more terrible. Never tell a soldier that he does not know the cost of war.」
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弘扬人道主义洗地片,其实不是。
不要以为那些政客文人关心小女孩生死有爱心。
恰恰相反,他们只爱惜自已的羽毛,并不惜害死更多的人,只要甩锅给别人。
妇人之仁的法律顾问无法做决定,要甩锅给检察官,自热而然的,烫手的山芋从指挥室抛到了总部。
于是政客们又陷入了担心舆论对自己不利的焦虑,又是一轮的甩锅大战,美其名曰为保全无辜女孩的生命。
无论是政客还是军方,都知道小女孩必死无疑。
军方选择直视并承担这个后果,政客选择掩饰推卸这个后果。
军方自始至终选择“含泪”死一保十。
而政客们不会在意死一个人还是死80个,所有的决定都是推卸责任和保全自己。
让我感觉讽刺的是,没有实战经验的士兵因为感情用事拒绝执行任务。
然后为了救无辜小孩差点牺牲一个眼线。
他们完全忽略了可怜的索马里卧底哥还在风险之中,整部片子最让我揪心的反而是这个卧底哥(虽然讨厌索马里人)。
在我看来,这个黑瘦的非洲男子才是真正的孤胆英雄,他的出现也让沉重的氛围有所缓和。
当上校命令他进入恐怖分子驻扎的区域时,我分明看到他脸上懵逼的表情,我猜当时他的心中一定有千万个草泥马跑过。
操纵甲虫、假装卖桶、飞速跑酷,这个特工,很超级英雄。
最后就差半分钟,他本可以救下小女孩,但他真的已经尽力了。
那个圣母大妈安吉拉是挺厚黑的,虽然她流下了不值钱的眼泪,但是记得部长先生问她“如果我们不作为,恐怖分子炸了市中心,到时候被请到电视台交代我们的无能的是你还是我?
”圣母大妈毫无负担的表示,“死道友莫死贫道!
黑锅还是你来吧。
我可以心安理得的看着青年党炸死80人然后谴责他们,但我不想担责任解释我们的炸弹炸死一个小女孩。
” 最后,女政客想通过把小女孩的死怪罪到将军身上来麻痹自己,减轻罪恶感(我相信女政客的良心是不安的是忏悔的,因为全程她的反对声最强烈,最漠视生命,甚至表达了宁愿牺牲更多的人以确保舆论在她这边的意愿,竭力甩锅)。
将军则以自己的实战经验反讽了女政客对生命的漠视:因为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性和生命的珍贵,才会做出牺牲1人保全更多人的决定。
这部片子非常反映现实——反恐战争的真相,不仅仅是美国的反恐战争。
将来中国领导也会面临类似的选择:坏选择和更坏选择,哪个是更坏选择?
该不该担当。
比如911之后,各国都有击落被恐怖分子控制客机的预案,我相信中国也有。
从上帝视角来看,显然击落被劫客机比撞楼要好得多。
飞机上的三百人总归要死了,没必要赔上地面的三千人啊。
但当时没人知道这个后果,所以不可能击落。
而现在,就算知道了底牌,就算知道了911的后果,就算是有预案。
可以说,90%都不可能拦截成功,911依然会发生。
因为政客和官员愿意担责?
真发生这种情况,相互扯皮直至飞机撞上目标,是大概率事件。
因为撞死的人都是恐怖分子杀的,官员顶多是个反恐不力。
如果官员下令杀死全飞机的人,虽然救了更多的人,但没有人知道自已是被救的,没人会知道如果不击落会撞死自已,没人会因为没有发生的灾祸去感激政府,因为没有办法在平行空间演绎不击落的后果给大家看。
到时候,那些公知和政敌会借机阴谋论质疑:“能确定不击落就一定911?
就没有更两全其美的办法?
机上真的是恐怖分子?
” 而所有遇难者家属都知道自已的亲人是哪个官员下令杀死的,这个官员很可能成为皇上的替罪羊。
如果我是领导,就算知道多死三千人,考虑自已要不要赔上仕途和生命去救他们呢?
关键是被救的人不会感激我,他们和所有人都会指责我比恐怖分子更凶残。
舍已救人,既没利更没名,还有罪。
这种事,干不干?
中国已经发生两起未遂航空恐怖案。
未遂,运气而已。
对于一个领导,做消极决策要容易(不管对错),出了事也只是领导责任,不会成为元凶。
如果碰上可能的911,就给下属一个模糊的指令:不惜代价粉碎恐怖分子的阴谋,保卫人质和人民群众的安全。
下属一看:这明摆着推卸,拿我顶锅,我也推卸下去:一级一级传达下去,传达到飞行员那儿,没人说到底发射还是不发射。
飞行员心里也清楚:不发射背锅,擅自发射更背锅……撞上了,不用再纠结了。
领导发表重要指示:一谴责凶残的恐怖分子,二慰问遇害群众,大家纷纷点蜡烛。
愤怒的矛头指向恐怖分子,这是必须的。
当那个圣母说出:“死80个人,锅是恐怖分子的,人心在我这边;死一个小女孩,人心在恐怖分子一边”的宣传战论调,这是很可怕的。
那会不会明知恐怖分子要砍杀群众,也要等他先砍死一些再制止呢?
这是个现实问题,暴恐砍翻上百人后,向暴徒射出子弹的战士,被所有人视为英雄,幸存者当他救命恩人。
如果暴恐动手之前就击毙了,公知会不会说死者是平民,圣母会不会说这些人是温和的维权?
群众会当警察是杀人刽子手,因为只看见他杀人了。
暴恐没有砍死一个人,所以没人知道自已是被警察救了。
甚至还会认为警察更危险,可能会乱开枪乱杀人。
坏选择和更坏赌博,这种题目会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洪水来了,是行洪避险(群众受损失);还是冒险顶住(顶不住全完,死很多人)。
但是两个底牌不会同时开,开前一个,群众只会记恨哪个官员让他们受损了。
开后一个,成功守住了,群众会感谢这个官员保住了自已的一切。
失败了,那是洪水干的。
电影中的国务卿算是正常人,有担当。
好象希拉里用手机批准了不少无人机袭击,但是扔个炸弹都要国务卿做决策,这本身不正常,又不是扔原子弹。
小女孩可爱,但她的未来很黑暗,不是成为恐怖分子,就是成为恐怖分子的母亲。
唯有消灭青年党极端主义,才真正拯救小女孩的人生。
如果做不到,把小女孩和恐怖分子一起灭了,动手术流点血正常的,拯救其它更多的无辜。
二战的原子弹杀了很多平民,但救了更多的人。
做决策的精英是聪明人,但聪明人未必会是好人,会是有担当的人。
应当把电影中的政客、律师和无人机玩家派到前线去,与恐怖分子面对面搏杀。
一年后生还的,官复原职。
从来没有这么急切地,希望一个大饼摊上的所有大饼,能够被尽快卖掉,因为,它的摊主,是一个闯入军方反恐行动打击范围内的小女孩。
我们已经无数次地看到过参与过这种主题讨论了:如果正常铁道上有九个小孩在玩耍,而废弃铁道上有一个孩子在玩耍,进站的火车已经来不及刹车,做为车站员工的你,是否该把铁道切换,让火车冲上废弃铁道;如果轮船沉没,十个生还者凭借救生艇漂流在茫茫海上,而获救之日还遥遥无期,要不要杀掉其中一个作为粮食,让其余九个人多挨片刻?
《天空之眼》(Eye in the Sky)把这种伦理和道德困境变成了现实,凯瑟琳上校和她的同事,已经追踪一群恐怖分子达六年之久,终于等到他们进入同一所房子,并且看到他们正在筹备自杀式炸弹袭击,可以名正言顺、合情合理地发射“地狱火”导弹,将他们歼灭时,有一个小女孩,却在那所房子的墙外摆起了大饼摊。
根据军方安全专家的估算,一旦导弹爆炸,她被严重伤害的可能性,是65%。
所有指挥、执行行动的人,包括官方的法律顾问,开始拷问、纠结、估算、博弈。
但我想到另一种可能,如果这是一个游戏呢?
如果这是一个反恐游戏呢?
我们在电脑屏幕前,看着恐怖分子已经走进打击区域,而小女孩在墙外提篮叫卖,面对一群数字人物,我们会否有那么难以选择,会否有那么强烈的道德感,迟迟不肯敲下发射键?
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天空之眼》 的画面感觉,酷似游戏。
不论是空中监控设备的俯瞰视角,还是甲壳虫等等小型入户监控设备无死角移动的视角,还是军方分析员所使用的面部识别程序、炸弹伤害分析程序,都让《天空之眼》酷似一场反恐游戏。
我们就是上帝,就是全能的操控者,就是天空之上的那双眼睛。
所以,《天空之眼》让我想起的,倒不是任何反恐电影,而是《安德的游戏》,游戏里发生的一切,对操控游戏的人是假的,而对游戏中人(数字人物或许并不是虚拟的,也许自有生命和情感)来说,却是真的。
事实上,对人类精英,对军界高层和政客来说,这就是一场游戏,按下发射键,没有那么难。
犹如斯大林的名言:“一个人死亡是悲剧,一百万人死亡就是统计数据”。
到底是要一个小女孩子死,还是要八十个人因为自杀式炸弹袭击而死,根本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内,他们考虑的,只是舆论、民意、支持率,“如果让恐怖分子出去实施了自杀式爆炸,我们就赢得了人心,但如果我们因为附带伤害而炸死了那个小女孩,那他们就能获得了谈资。
”而他们做出决定的方式,也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慎重,国务卿正在国外访问,吃坏了肚子,只想赶紧下个指令,好回到马桶上;总统在中国访问,正在和中国的乒乓球小将打一场友谊赛,他很简单地做出了发动袭击的决定,随后面色轻松地回到了球桌旁。
所幸这不是游戏,在作战指挥室担任指挥的,在一边担任法律顾问的,以及最终执行导弹发射任务的,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情感、思想,有自己的世俗身份,也要承担世俗后果。
他们没有单向度地接受命令,而是一个一个、一层一层,从自己的角度,发表了反对意见,官方的法律顾问,从头到尾在反对袭击,执行导弹发射任务的军人,甚至临场抗命,就如电影《十二怒汉》中所说:“必须有人反对,基于慎重对待生命的原则。
”必须要反对,哪怕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这些微小的反对、拖延,让袭击被推迟了,从将军到发射员,都只好再等一等,希望局势发生微妙变化,他们无法干预小女孩的行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饼以自然的速度自然地卖掉。
尽管他们的努力,最后并没收到预期的效果,但他们的努力本身,就避免了让恐怖分子赢得战争,因为,如果他们让无辜者死去,他们就变得和恐怖分子一样了。
为了让他们更像活生生的人,剧本给几个主要人物,设置了一些职业之外的生活细节。
开场,凯瑟琳被丈夫的呼噜吵醒,无奈出去遛狗,这一幕甚至让人以为这并不是什么反恐故事,直到她穿上制服,我们才知道她的身份;紧接着,将军给女儿买错了洋娃娃,导致女儿不满,不得不让下属去解决。
所有这些细节,简洁、高效,都赋予这些人物真实的质地。
但诡异的是,这又分明是一部电影,或者说,一部真实感更强的游戏。
所有人的身份、来历、立场、道德感,以及他们作为人的真实质感,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
他们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都是经过设计的。
所有的情节,如何推动剧情,会引起什么样的讨论,在这个电影还只是纸上梗概的阶段,就已经经过反复讨论,都已经被估算过了。
为了政治正确,主要的恐怖分子,甚至被设定为白人,来自英国和美国。
他们的困境,他们的反对,他们的热泪盈眶,都是假的。
所有这些,和游戏并无两样,比游戏更可怕的是,游戏会多几种选择,面对电影,我们的选择只能有一种。
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人在发射导弹时有丝毫犹豫,没有人在疯狂印刷货币的时候,有丝毫罪恶感,没有困境,没有道德挣扎,既已获得操控一场游戏的权力,没有人会轻言放弃。
我们,都只是这场游戏中的游戏人物。
《天空之眼》是一部简洁、审慎、见微知著又力拔千钧的电影。
从大量的上帝视角、平行视角和监视器视点的影像本身,到所探讨的反恐法律机制、政治风险、道德审视的三种博弈都以一种清冽,透明,时空顺畅切换的方式呈现,千钧之重系于一发,使得这部看似小格局的战争题材影片,在一个高度时间浓缩的博弈故事中掀起多变的波澜。
影片讲述了海伦·米伦饰演的英国上校凯瑟琳在抓捕一名追踪了六年的女性恐怖分子时,联合行动的美国无人机侦查人员却意外发现该名恐怖分子正密谋自杀炸弹攻击,为了防止伤害,凯瑟琳下令轰炸秘密基地将敌人歼灭。
当无人机驾驶员史蒂夫(亚伦·保尔饰)瞄准目标后,却发现有一名女孩在他的攻击范围内,是依然进行轰炸连带伤害女孩?
还在为保全女孩延迟轰炸却要担负自杀炸弹可能会伤害80人的风险?
原本单纯的跨国逮捕行动瞬间变成复杂难解的反恐任务,端坐在英国内阁指挥室的将军、部长、司法部长、女政治顾问以及远在新加坡的外交大臣由此上演了一场政治风险踢皮球的游戏,而艾伦·瑞克曼饰演的将军和凯瑟琳上校坚持强硬的反恐执行力,强烈促成军事法律合法的继续轰炸任务,与英国内阁冗繁而缓慢的审批决策体系形成强烈的矛盾冲突。
而卷入行动的每个人也都在经受道德的审视。
随着影片开场女孩转动呼啦圈的声音化合成无人机螺旋桨的声音,逐渐上移的镜头,形成上帝视角,建立了一个三层监视的关系:无人机及监视鸟、监视虫子的实时信息反馈到内阁指挥室和各作战室,对于恐怖分子活动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切形成一种监视,而影院观众对于银幕内的一切也通过不同的视点形成监视观看。
无人机、监视鸟,监视虫视觉制造了游戏感和纪实感,全片除上帝视角外,大多为客观呈现的平行视角,使得影像本身形成一种制衡感,客观,冷漠的呈现所发生的一切。
这些博弈的推动全部系于小女孩一身,“连带伤害小女孩,还是要承受可能伤害80人的风险?
”的道德困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著名的“电车难题”,然而电车难题面临的道德困境在功利主义的观念中很容易决断。
而这一事件中更多的是因为错失了无连带伤害轰炸的时机后,法律风险和道德审视将内阁指挥室内的博弈演变成了政治风险的踢皮球游戏。
立场坚定的将军秉承着最大利益化的立场坚持继续轰炸,而女司法顾问以人道主义的考量提出反对,紧接着部长,司法部长、外交部长开始了推卸责任的踢皮球游戏,深埋他们心中的不是人道主义的考量,而是不愿担负的政治风险。
而另一层面,影片也呈现了英美对于反恐行动的不同决策机制。
”油管上的视频都有可能引发革命“的紧张神经以及内阁指挥室里发生的一切将英国内阁冗长而低效的决策机制讽刺至极点。
而美国国务卿和特派员按照军事法律严格执行的决绝态度也对比反讽英国内阁的决策机制。
影片中将军和上校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行动结束后将军拿着给孙女买的玩具回家,上校车窗里黯然的表情都是一种呼应,但由于反恐军事身份,他们更明白战争意味着什么,将军在行动过后对女政治顾问说的那句“不要告诉一个士兵他不知道战争的代价”点明考量立场。
影片中每个人都蒙受了自我的道德审视,然而越接近战场的人越有这样的严重性和紧迫感,身在指挥室外的英国外交大臣都可以在马桶上接电话。
而驾驶无人机按下两颗导弹钮的飞行员以及协助的女技术员,“连带伤害“的数据分析兵会烙下沉重的道德煎熬。
而这样的道德审视不是单向的,卸下武器帮助女孩送医院的武装分子,没有救出女孩而黯然神伤的当地特工,都在加重影片多面的道德砝码。
此外,影片中有三处凝视特写令人印象深刻,凯瑟琳上校在家中办公室凝视墙上的恐怖份子,无人机驾驶员史蒂夫第一次出现时开车后望的凝视,女孩父亲抬头凝视天空,都是被不自觉的卷入这场深渊,却又无法改变。
当这一切结束,新闻登出时,就像片头埃斯库罗斯那句点题的“在战争中,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
”一样,或许我们看到的还不是真相,但留下了足够的怅惘和对战争的重新审视。
大开眼界,英美等国的军事行动竟然是由平民小女孩的面包决定的。总而言之,整部电影就是为英美所谓的反恐行动洗白。
别了艾伦,别了我们的斯内普教授
冲这虚伪的嘴脸给一星,真实世界里面当biaozi,电影里面立牌坊,把其他国家民众都忽悠成SB,假大空的可笑。
无语凝噎,哭成狗。等待发射导弹的过程简直也是在拷问观众要如何选择,是否要为了不误伤一个小女孩而放走自杀式袭击者,从而导致更大的伤亡?完全是一面照妖镜。在这面镜子面前,映照人心。
看起来很可笑,一堆在军队和政治上爬到如此高位的人,居然不懂战争的残酷和代价,为了一个小女孩开起了辩论赛,还各个哭鼻子如此妇人之仁,感情英国的政治家们都是白莲花,远不如片中的美国官员,干脆利落的说行动!
看的我直想吃面饼 -_-||| (就着这碗主旋律鸡汤)
个人觉得还是有点点期待太高了,影片用的是上帝视角,无论名字还是影片都不停地让我想到那个三角形里的眼睛“全视之眼”,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部片里完全是鸡生蛋蛋生鸡的疑问。给小女孩的情感铺垫虽然很短但是很足,看得出父母多爱这个孩子,但不由得让人自动埋入情感种子……
“不要告诉一个士兵战争的代价”,话是没错,但把KB分子越打越多,到底是战争还是生意?把自己主动降智,就可以固守坚不可摧的所谓良心阵地,美西这套宣传机器散播的心理战术无非是让一部分人代表国家去得了好处,再让一部分人卖乖的策略,要是谁的乖卖不出去就卖谁doge。真正的战士是那位肯尼亚一线地面人员,也是一个人类,其它不论其立场如何都是助纣为虐的官僚机器。电影拍的不错,给战争优势方心理描写比地面一线人员以及无辜人员的描写多很多,因此其也较差
完美反映英美政客对于反恐的不同观念和不同决断/讽刺的是让射杀行动变得复杂的小女孩被编剧塑造成了一个家庭思想先进,不拘于生活大环境学习数学会玩呼啦圈的形象,激发观众的同理心,忍不住想如果小女孩是一个早中晚拜阿拉的设定,不知道观众对她的紧张会不会少一些。
表面为群戏,实则全靠2位老戏骨撑起来;片名改成《上帝之眼》可能更贴切,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左右他人生死,除了上帝。互相踢皮球倒是黑的很彻底,反倒是在恐怖分子面前军方所表现出来的优柔寡断似乎不太真实,可能这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吧,包括其中英美的态度对比。菲利普船长里的海盗小哥快混成熟脸了
现实中不可能的事情。
甚至以为是在开玩笑。
英国式虚伪
这真的就是个喜剧片啊
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的无人机版,也刻画了军人、政客的一些面孔和决策体系中无可避免的内部冲突。结局的设定保证了一定的高度,不过也难说很有深度。无人机主题的影片也不新鲜了,有强国人以"装逼!" "虚伪!"为由打低分,是完全可以预料的。
3.5星吧。墙裂建议片名改成《卖大饼的小女孩》,一群踢皮球的圣母婊静等小女孩卖完大饼,都怪老马没有把农村电商深入千家万户,不然小女孩坐在家中轻点鼠标分分钟卖掉数亿张大饼,大饼连起来都可以绕地球一圈。参考影片《战略特勤组》
间谍天眼,实地奔波,外交皮球,法务判断,道德辩论,数值计算。导演Gavin Hood对军旅题材把控真好。英伦出品,把美帝黑得没心没肺
战争从来不讲妇孺之心,为了消除未来潜在的巨大隐患,必定要付出代价。Never tell a solider he doesn't know the cost of war.
假仁假义,有位豆瓣网友的评论深得我心,欧美电影居然到了今天还在战争电影里卖人性,这帮人其实正是杀人如麻的人,也不正是他们的冷血屠戮才导致了现在恐怖份子现在的横行吗?!
战争的代价。不能犹豫不决,权其利害取其轻。2018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