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主演:苏珊娜·罗莎 乔治·弗里德里希 影片分类:剧情片 影片地区:欧美 影片状态:DVD+BD 快播在线地址:http://www.vod1905.com/vod/32125.html 剧情介绍:剧情片进出口是由苏珊娜·罗莎 乔治·弗里德里希 主演,2007在欧美发行, 《进出口》剧照 《进出口》剧照 以双线交叉方式描写两个人的生活。
奥尔嘉是乌克兰的一位单亲母亲,她的职业原为女护士,她移民到奥地利,想改善自己的生活,但却受到歧视和剥削,成为养老院里的清洁妇。
保罗是迷失人生方向的奥地利青年,由于在国内苦无出路,他最后到乌克兰谋生。
导演以冷酷的长镜头呈现现代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人性丑恶面,赤裸裸地暴露老年化社会的无奈与悲哀、失业、贫穷、种族歧视、以及卖淫的问题。
一部纪录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吸引观众的就是让观众看到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他周围环境的变化,与其他人和事之间关系的变化,在外界环境改变下他内心的变化,和由这内心变化引起的行为方式的变化。
这种对真实的捕捉,不论是以戏剧的方式,以纪录片的方式,还是以电影的方式似乎有着对观众永恒的吸引力。
《进出口》有意避开了剧作家眼中的戏剧性,而对事实产生的戏剧性,这种最本源的戏剧性进行了探索。
这表面上降低了电影的观赏性,没有做到3分钟一个小高潮,5分钟一个大高潮。
但实际上,影片是通过追求真实本身的力量并对戏剧性本身抱以更加严肃而非哗众取宠的态度而赢得赞美的。
高级货是消费者是谁呢?
高级货的消费者大抵是高端人士,当然对于电影这种艺术产品而言,所谓的高端人士一般指的是具有较高电影欣赏趣味的人。
个案上而言这往往可以和物质和社会地位脱节,但是在趋势而言大抵还是呈正相关的。
《三块广告牌》是拍给谁看的呢,是学院派的评委,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
而这决定了这部电影需要一定雅俗共赏的“文学性”、“社会批判性”。
以上这段话摘自豆瓣影评,当然不是本片的。
我很想让这位“高端人士”看看这部电影,想听听在他的口里,这部电影是“几级货”。
因为:我就是不明白,现在的观众是怎么了,一看到严肃表现现实生活的电影就扭过头去。
宁可看胡编乱造地打打杀杀两小时,也不想了解我们世界的真实样貌。
我就是不明白,有的朋友看完后说难以理解,这个片子难以理解吗,我们每天为自己的生活工作烦闷苦恼,看到他人的烦闷苦恼难道不能感同身受吗。
我就是不明白,一个就算到今天贫困人口也仍处世界前列的国家,一个自称代表大多数低层人民利益的领导者,为什么只拍粉饰与歌颂型的作品。
为什么不能表达人们真实的生存之苦和低端人群的艰难世事。
我就是不明白,低端一词真的很可怕吗。
没有学历、没有一技之长,不能以得体的方式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人们,不就是低端人群吗?
电影中当保安的、倒卖游戏机的、色情网络直播的、到有钱人家当阿姨的、为了留在富裕地区而与老头结婚的.....他们是多么的低端,但他们也有生存的权利啊。
贫困是不分种族和地域的瘟疫。
我就是不明白,这样的故事,不是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吗,看到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少女走在白雪覆盖的肮脏城市里,背后是破旧的住宅房,冒着浓烟.的烟囱....我立即想起了我国东北,贫困可以识别出贫困。
绝望是绝望的邻居。
此星球不仅有纽约曼哈顿或者非洲大草原,这也是现实之一种。
我就是不明白,无产阶级左翼文化的优秀传统:关注大众,关注现实,现在都跑到哪里去了?
都由什么人继承着?
我们有《神女》,有《万家灯火》,有《一江春水向东流》......但现在呢,为什么再没有人拍这样的电影了?
反而是英国拍出了《我是布莱克》,伊朗拍出了《一次别离》、《小鞋子》,东欧拍出了《毕业汇考》、《进出口》......我们有什么?
我就是不明白,粗糙的画面质感,手持摄影机的晃动感,全片无配乐画外音,对白日常化无设计,没有灯光、道具的真实现场,为什么就那么不招观众的待见,大家反正得看点假的东西是吗?
电影越真,就越没得看?
我们已经有了好莱坞、宝莱坞,如果再来个华莱坞,世纪电影梦就真的实现了吧?
大家一梦不醒,到真是轻松自在啊。
我就是不明白,我们这些“中端”的、“高端”的人士,真的可以站在生存以及道德的至高点上俾倪命如蝼蚁的“低端民众”吗?
他们只是社会前进车轮下无足轻重的牺牲品吗?
当穷乡僻壤的姑娘为了想留在维也纳而犹豫着要不要嫁给孤独的老人,当她带着老人去保洁员休息室找个乐子陪他跳个舞。
你们真的觉得她是可以被鄙视和嘲笑的吗?
她比那些为了名利而以身体进阶的名星们有什么不同吗?
就算是片中老男人当着儿子折磨妓女的恶趣味,难道就因为他是个穷人而更显其猥琐下做吗?
片名《进出口》,其实不是在告诉我们人类生存的真相吗——这不过是东欧贫困版的《饮食男女》。
我就是不明白,片中对老年院中垂死老人们的自然主义表现难道不令人深思?
人类是没有灵魂的生物个体这一事实在哪部电影里有过如此令人触目惊心的呈现?
衰老和死亡,不分血统,不分贫富,世间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奔忙的人们,祝你们健康,总有一天精神竭尽、形容枯槁、丑得让人不忍多看一眼的时候,你们就得一无所恋地默默离去了......真相如水,一望可清;刀锋无情,直指人心。
做为一个成年人,宜于观看此片。
影评:乌克兰那个国家在现代社会遭受了这么大的耻辱,沦为了欧洲子宫的美称。
大多数有些姿色的女人都去沦落为去做妓女,因为她们只有这样才能糊口,只有这样他的父亲兄弟姐妹才有吃的,他们的孩子才能够吃饱饭。
而且说实话,能够选择这个行业的人还多多少都有点资本,不是每一个女性都选能选择的,选择不了的那只能被面临饿死的境地。
影片记录了整个乌兰社会的动荡。
任何国家的动荡,最受苦的都是老百姓。
男人们去坑蒙拐骗去杀戮,为了能得到一口粮食,什么都可以去做。
而女人们呢,选项却少了很多。
有个学生写了个剧本,叫“热天午后”,故事讲了一个普通县中学生宿舍的管理员,一个中年退伍军人,长期性压抑,最终和初中女生发生性关系而被开除的事情。
同时做为一条副线,又描写了一个旁观这整件事的初中男生,性欲萌发的片段。
看似不相干的两件事,经由欲望的主题串接,刻画出人性的卑微与不堪。
很喜欢这个故事,在评价时,我使用了这个词:“生活的剖面”。
有很多电影和故事,形式奇特有趣,镜头美妙神奇,像是在生活的皮肤和毛孔之上,涂上了一层又一层肥皂泡。
你即使能通过它们生动的艺术形态,了解到人类精神的深层和丰富幻想,却无法获得那种赤裸的、厚重的生活质感,无法看见那种最本真的原始层面-日常的麻木、毫无情调的沉闷压抑与人与人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嫉恨和提防的现实,那股令人窒息的腐臭之气,若没有一把冷酷的手术刀,若找不到精准的切口,你看不见这些剖面。
而有些电影,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演员的第一个表情开始,背景和画面的第一个色块...就给你这样的感觉,“这个可能是真的了。
”“真是这么回事。
”电影里没有任何矫饰,也没有立马就来的什么廉价的同情、关怀,而是直接了当地,把生活扒光了,扒得一丝不挂、不堪入目,所谓的艺术,在这些导演看来,只有从这儿开始。
哈内克算一个,卡萨维茨是一个,托德索伦兹也是,罗伊安德森......塞德尔是其中很生猛的一位,看完“狗日子”,你会了解,生活既非天堂也非地狱,天堂和地狱这两个词对于生活来说,都太矫情。
塞德尔的独特还在于,他只对人性中最卑贱最麻木最折磨的那些精神状态感兴趣,而且,他的电影给你这样一种感觉,他不营造,他只发现和发掘。
没有什么刻意的情境,而是...生活本来如此。
街道是这样颜色、房间是这样杂乱而不协调地堆积在旷野边缘,每个人是戒备而厌倦的,性是苦闷而无聊到极点的白痴游戏。
“进出口”,叙事很清晰明了,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一个从维也纳来到乌克兰,一个从乌克兰去了维也纳,两条线没有任何交集,直到最后,这两个在生活中备感逼仄和焦虑、在异国语言不通四处碰壁的年轻人,也无法找到安全的落脚点。
进出口互为映照,仿佛人生无处可逃。
结尾收在医院老人病房,象征着人类最后的安息之所。
全片的愤怒、恐惧和绝望,是不言而喻的。
演员的表演自然、准确,片中有几处暴露出男女器官如果你有幸在临终医院的老人病床上和很低档的脱衣舞夜总会里看见过,那就是那样,大小、色彩、角度,不夸张、不造作,都是丑陋而缺乏性美感的。
男女主人公除了职业特征(没有安全感的保安,无人爱护的护士),就只是那种在生活中备受歧视的下层人物,没文化没思想,被生活盲目驱赶着、为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烦恼。
男保安因为养狗爱狗,被女友分手(实际上他用狗吓着了女友还很高兴),欠了一屁股债,时刻遭到羞辱和追打;女护士不断失业,每当她小小的高兴一下,就面临丢掉工作:她在中产人家好不容易和难缠的孩子混熟,就被善妒的女主人无原由地开除;她在网络视频秀的工作也因为不够骚和不顺从男人而无法继续;她被一个气息恹恹的维也纳病老头求婚,看起来她不会是为了获得居住身份而出卖自己的那种女人,但这个意外也多少会让她为自己的美丽开个心,可转眼老头就死掉了。
她在舞会上被邀和男护士跳了个舞,被嫉妒的女护士在停车场里追打。
男保安和父亲的乌克兰之旅充满了空虚和乏味无聊,为了找刺激他被父亲激将,钻到吉普塞人居住的贫民窟里去,而一扇扇门背后的廉价肉体,让害怕被敲诈的他兴趣全无,唯有在灯光拙劣的迪厅里,他独自扭动身体的惨白身影中,能发现点他的真实宣泄,但转回头到宾馆房间,却被端着性具毫无羞耻的父亲,逼着看如何调戏和作贱一个乌克兰妓女。
片中人际关系的营造,尽显人物的可怜可憎可悲。
家里的女主人嫉妒女佣人和自己孩子的欢闹,所以辞退她(孩子们更愿意在佣人房间玩耍)。
女护士教训低一等的女清洁工,却极度仇恨她在病人中的人气。
衰老的父亲,通过性追逐和性能力来显示自己比生活中无能的儿子高上一等,并抓住机会羞辱他....塞德尔式的压迫和仇恨的方式,无论亲疏,让人不寒而栗。
这就是生活,稍给点甜头,松一口气,紧接着当头一棍。
电影中让人怜悯心起的几个片刻,成为凄苦中的小小安慰。
女清洁工在干瘦的老女人病床边听到诵念爱情的痴妄词句时停顿的手,男主人公在楼道里猛然打开一扇门,尴尬地坐进一堆肮脏的穷孩子中间,看见一个等待出卖的吉普塞女孩乌黑而美丽的面庞...我想对于奥尔加来说,那个一直对她好感的男护士,为了帮她查清是哪个不守规矩的病人把充满便臭的尿布丢在过道里,一个个病床地去查问,这可以算作是冷漠的奥地利给她这个打工者难得一见的尊重和温柔了吧。
一不小心剧透了些,还是抄几句评论放最后吧。
补充一点:对于人物的喜怒哀乐,导演从不给煽动情绪的片刻,你看不到明晰的眼泪、沮丧独坐发呆神伤,此所谓“冷”和“准”,正如残酷的生活根本不给你这样的机会去伤心自怜,人人都一样,冷而硬,才能活下去。
“导演以冷酷的长镜头呈现现代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人性丑恶面,赤裸裸地暴露老年化社会的无奈与悲哀、失业、贫穷、种族歧视、以及卖淫的问题。
又狠、又冷、又准。
”
其实,我不该看这片子。
因为读到一本小说,里面飘忽唯美的文字,提到这片子,一时兴起,竟让自己闯进了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季,到现在都觉得冷得直哆嗦,冷得透心凉。
我心中美丽的奥地利,我印象中穿着皮草,风情万种的乌克兰女人,都被这部恶魔般的影片撕成了翩翩飘落的雪花,落地融化成水,蒸发了。
尤里西.赛德尔是人还是魔,他是不是拿起镜头,就会掉进疯狂的、分裂的、精神世界。
我真是不懂,好端端的片子,藏着那么深奥的生命哲学,为嘛要亦真亦幻地扭动躯体,用如此折磨人的耐性去嘲弄变质的欲望与本能。
片子已冷到了冰点,不再需要毫无掩饰的风骚与下流了,真的遗憾于尤里西的决策与判断,如果他能处理得唯美另类,那该是怎样的升华与高度啊。
我对电影的制作一窍不通,但我愿厚着脸皮评述,这片子砍掉三十分钟,没疤没痕,整形后肯定是美女,还是感喟人生愁苦依然动人生活的良家妇女,而不是糊一脸低廉化妆品骚首弄姿的站街女。
即使这般抱怨,还要承认我所感知到的,有关电影尤里西呈现给观众的部分精彩。
两条不曾交织的平行线,一条从富裕的奥地利到贫穷的乌克兰,一条从乌克兰漂到奥地利。
都为谋生、寻求出入而选择奔走异乡,一样的淘金梦,相似而又不同的艰辛,结果却要面对年老后都会归西的同一条路。
从乌克兰女人奥尔拉辞去养不活自己的护士工作,尝试做视频裸女,到把女儿丢个母亲,只身一人前往奥地利寻希望,就能看到影片关注的对象了。
是普通的老百姓,是生活在严寒的国度里,保障不了温饱的普通家庭。
从奥地利出发的父子俩到了乌克兰可以装大款,花钱买醉。
实际上,儿子保罗是欠下一屁股债的无业游民。
有点小流氓的感觉,但就像他说的,他其实在思考着一些严肃的问题,而不像他的父亲,满脑子都是找女人玩乐。
所以从这条线出发,展现的依然是最普通的劳动人民。
只是各自悲惨的命运,都可找到可归咎责任的借口。
比如她生活在无望的国度,比如他与他还没有找到施展才华、大干一场的机遇与地点。
等等当然接下来要讲具体的故事,就是现实加现实了。
看怎么卖力打工又遭人白眼儿,看怎么打开创业的路最后沦落街头。
奥尔拉以为自己真能嫁个半死不活的心脏病老人埃里克,从而安身于奥地利?
而保罗真的以为离开了处处绊脚的生养地就能峰回路转?
不是他们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啊。
那些等待死亡的老人们,是这部电影最经典的编排。
为什么生命总是在最无助的时候爆发最震慑人心的威力。
片子里是一片绝望的叹息,就像保罗与奥尔拉的人生。
片子里还有一片未知的带有希翼的啜泣声,像千千万万出生的懵懂婴孩,也像千千万万含恨而终老人。
在电影中有那么一段是一场滑稽而深刻的处世哲学课演示,面试教官正在教授有关成功应征就职的技巧。
保罗坐在前排,三心二意。
面试教官说,面试工作的至理名言就是四个字母“F、O、A、D”意思就是“Flattery(拍马屁) Obsequiousness(拍马屁、谄媚)And(和)Deference(服从)”,看来这个地球真是平等,某些东西当真属于全人类。
如果想要保有自己可以做主的思想,那么就只能一辈子都住在冰雪覆盖的寒冷城堡里了。
进出口?
有什么不同?
又有什么意义,一辈子只留下寒冷无痕的雪印。
与《狗日子》相比,本片在影像风格上处于过渡阶段,少了《狗日子》里大量的手持摄影,增加了更多的固定镜头和对称美学,颜色的饱和度也更高。
除此之外,暴力,情色,疯癫,病态,压抑,阴暗,这些典型的塞德尔元素样样俱全,一个不少。
影片开始于单亲妈妈,女护士奥尔加在医院里接生婴儿的段落,一个新的生命诞生,而影片的两个主角奥尔加和保罗同样在泥泞浑浊的生活中试图寻找新生。
奥尔加由于医院给的薪水太低而离开了医院另谋高就。
她找到了一份色情直播的工作,在一个个弥漫着淫荡气息的房间里,穿着性感内衣或赤身裸体的女人们面对着电脑搔首弄姿,自慰呻吟,听从客户的指挥做出各种让男人高潮的动作。
而奥尔加在自己的第一次直播中面对精虫上脑的客户强势的指挥,她显得紧张和迟钝,完全败了客户的兴致,她最后也放了这份工作。
整个色情表演的过程导演尤里西.塞德尔始终将镜头一动不动的对准奥尔加,就像一出色情舞蹈,被镜头忠实的记录下来。
关于性,情色以及暴力的不加修饰,如纪录片般赤裸展示是塞德尔的拿手好戏,在之前的《狗日子》中已经呈现得足够疯狂。
一股子既色情又禁欲主义的诡异气质。
随后她从乌克兰辗转至奥地利,试图在新的国家开始新的人生。
她在一户富人家寻得了一份保姆工作,但富人家的孩子把手机的遗失归结到奥尔加头上,这让奥尔加和富人家有了一定的误会。
与此同时孩子们又喜欢和奥尔加相处,他们在奥尔加房间里嬉闹,一起在雪地里打雪仗,这样开心融洽亲密的关系却让孩子的母亲颇感不适和嫉妒,最终强硬的毫无理由的将奥尔加辞退。
接着奥尔加成为了医院里的清洁工,整日面对着病房里一排排衰老,将死之人。
塞德尔镜头下的医院病房里满是“返老还童”的老人,他们生活不能自理,穿着尿布,浑身散发着臭气。
镜头依旧如纪录片般忠实的还原了垂暮者的生命状态。
奥尔加耐心友好地倾听着这些垂暮之人的话语和回忆,却遭到了女护士的反感和斥责,一个清洁工不应与病人有过多交流和接触,这是护士的工作。
一股子身份,职业歧视的味道。
其中一个垂暮的老人表示愿意娶奥尔加为妻,他并不是贪图奥尔加的美色,而只是想帮助这个善良的异国女人取得奥地利的国籍能在此永久居住生活。
随后奥尔加带着这个老人在员工休息间里跳起了双人舞,奥尔加让这个将死的老人体验了一次重返青春的旅程。
这同样是对老人善良的奖励。
在始终压抑,冷峻,灰暗的故事中,奥尔加与老人的互动是为数不多的温情时刻,也是塞德尔作品中为数不多的温情时刻。
只是没过多久老人便去世了,奥尔加在停尸房里看着老人的尸体哭泣,墙上是耶稣十字,如此残酷的人生,上帝于心何忍。
在最后的医院联欢会上,男护士邀请了奥尔加跳了一支舞,嫉妒,吃醋的女护士却对奥尔加大打出手,两人纠缠厮打半天,生活中的恶意总是突如其来,但人性之恶每时每刻都在平静之下涌动。
塞德尔特别热衷于表现恶的激流在遇见裂缝时喷薄而出的状态。
在《狗日子》里,丈夫当着朋友面羞辱妻子,随后朋友拿枪逼着妻子羞辱丈夫的暴力癫狂场面便是最好的体现。
而本片中除了女护士与奥尔加的厮打之外,另一边平行进行的保罗的故事在最后同样上演了一出勾魂摄魄的黑暗戏码。
保罗在奥地利的生活同样处于社会底层切看不见光亮。
他的女朋友因为他养狗而跟他分手,他因为欠债而在地下停车场遭到了债主们的羞辱,他们扒光了保罗的衣服,将他双手绑紧,围着他跳舞,将酒泼在他的身上。
即使这样,保罗以后高昂着头颅,显示着自己的尊严。
他在地铁站里搭讪陌生人试图骗钱,却只得到了一盒香烟。
他面对债主的再次要挟只能撒腿就跑。
他和继父从奥地利辗转至乌克兰,继父的性开放和保罗的性保守形成了鲜明对比。
面对继父对陌生女人的搭讪,保罗很反感,却被继父斥责他过于保守。
在继父的教唆下,保罗来到吉普赛人聚集的平民窟,面对脏乱昏暗的房间里一个个廉价的妓女,以及皮条客们的讨价还价,保罗最后撒腿就跑。
在酒店里,他独自在霓虹灯下跟随着音乐起舞,与奥尔加和老人的舞蹈一样孤独。
他在房间里看着继父调教妓女,看着妓女将屁股对着他们,看着妓女慢慢脱衣,看着妓女给继父口交,听着继父口中的污言秽语和自我炫耀,他无法像继父那样放浪形骸,他年轻,强壮,保守,迷茫。
这一段两男一女共处一室的戏码不禁让人想到了《狗日子》中丈夫,丈夫朋友,妻子三人共处一室的段落。
同样的色情,裸露,暴力,疯癫,病态等等元素一个不少。
塞德尔总会在影片接近尾声之际来一场毁天灭地的视觉盛宴和精神污染,这也让一直压抑的状态得到了彻底的爆发。
这在之后的《天堂.爱》中被发挥到了极致。
保罗与奥尔加并没有寻找到所谓生活的出口,他们依旧在生活中挣扎,依旧艰难的保持着自己的底线,仅此而已。
最后医院里再次发出了臭味,不知哪一个老人死掉了,出生的婴儿与死去的老人,夹在他们之间的是操蛋的人生。
http://axinlove.com/2009/03/import-export/《Import Export[寂寞边界]》惨白,没有一丝温暖by @xinl.ve 090327是幸运还是悲哀,已经把自己裹起来,避免进入电影之中。
若是稍微温暖的的结局,无论有没有陷入之中的我,为电影中的人物(也为自己),心情可能会好受一些。
惴惴不安中看完《Import Export[寂寞边界]》,先小心翼翼地庆幸自己,游离于电影之外是对的,因为导演Ulrich Seidl[尤里西·塞德尔]在整个电影的惨白气氛中,不给一丝温暖。
不给镜头里的人物,也不给观看电影的人。
对那些想从本片或者本片人物中寻找振奋的理由的人而言,恐惧更加低落的情绪,不去放任感情随着情节发展,暂先靠裹紧自己的身体保温,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做法。
无论是《Chop Shop》、《Under the Same Moon》,还是《La Graine Et Le Mulet[谷子和鲻鱼]》,当世界变得萧条的时候,草民真和蝼蚁并无二样。
平头老百姓中,幸运的人暂时拥有一份可以温饱的工作,不幸的人或许真只能象本片里的Olga和Pauli一样,从一地迁徙到另外一地,继续茫然的开始与结束。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用社会优胜劣汰和道德的眼光来评判电影中的人物,卖弄身体和谎话连篇都已经可以把他们盯在耻辱的十字架上。
高尚的人,凭借稳定的工作,不菲的薪酬和良好的衣食住行,从上往下地去打量他们,具有无限的道德和身份的优越感,如同人看待正在在河水中挣扎的蚂蚁,看它们少部分爬上漂在水面的树叶继续等待未知,而其它的都被河水吞没。
恻隐或同情,坚信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人没有在他们的字典里储存。
参评2007年5月戛纳电影节的影片,导演也并不会预料到电影展现萧条景象,会这样应了世界经济危机的景。
正是这个与《Stuck[车祸惊魂]》一样的“未曾预料”,表明即使正常的年份,也会有人要靠出卖身体,来弥补无法全额发放的工资。
现在形势更差之后,是否会有更多的“交易”发生,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祥和温暖的世界—-坐上电脑前悠闲上网,灌水,或者XX网上东家田里拿个黄瓜,西家地里摸个青椒,社会的底层在和谐之后是看不到的。
表面上看起来,人世还不至于到饿殍遍野,易子相食的地步,但萧条和寒冷其实已经吞噬了Olga、Pauli和其它不幸人的世界。
渴求一份正常的工作,等于全部的需要。
(在无法独善其身更无法兼济天下的时候,无谓的牢骚和感概如此之多,拿着道德的杀威棒不过是掩饰自己的色厉内荏罢了)一贯把焦点对准“特殊人群”的导演,时时刻刻不忘提醒世界,有一群人是以某一种方式在生存。
白茫茫的冰雪罩住颓败的楼房,女人贩卖身体,男人坑蒙拐骗,在乌克兰和奥利地之间的迁徙没能和飞鸟的越冬一样获得温暖,没有希望的寒冷落在清扫女工的制服和大拇指朝上的拳头,轻轻感叹于两人依然坚守的底线。
稍微提醒下,本片不宜镜头很多(海报示意),请不要在公共场合观看。
Import.Export.2007.SUBBED.DVDRip.XviD-AEN
“把你的阴茎放在手里!
这是份严肃的工作,要认真对待。
”令人崩溃的对白,让所有的信仰在瞬间坍塌。
没有生机的肉体,苍白无力,难以鲜活。
养家糊口,追求物质,都可以成为理由,终归结底也仅为了钱而出卖身体,无论出发点如何结局都一样悲凉。
任何人都可以,付钱,然后发号施令。
钱是万能的,有时候你可以不信,有时候你一定要信。
两线平行,几场没有欲望的性事交织,用最冷静的镜头,来表达最彻底的绝望和孤独。
粉饰过的太平,往往让人产生假象。
浮躁,膨胀到极致的自我,让很多人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为所欲为。
“我让你看看钱的力量”——女孩面目空洞,于是塞进胸部的那一点钱,就可以让她像狗一样的在地上爬行,那个男人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可是一切都是徒劳,再熊熊燃烧的壁火,也难以排遣此刻的冰冷心情,一瞬间的世界尽头。
冰天雪地里漫无边际的行走,满天神佛。
生活所迫,护士、保姆,再到清洁工,从乌克兰到奥地利。
默默的隐忍,在与孩子的电话中,落下泪来,“谢谢你宝贝,你能这样去爱”,失控中戛然而止。
现实的艰辛,让人与人的关系在电影里失去了温度,彼此画地为牢。
老人院里的嗫嚅,连帮老人梳头发也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还好后来那场莫名其妙的扑打,让我解了口气。
一段白色的舞蹈,点燃的一缕生机,在推开太平间的刹那,天国降临。
从奥地利到乌克兰,还是为了生存。
逃亡、暴力、神经质、不停的絮叨和挣扎。
停车场内,凝固的冰冷空气,浇注在赤裸身体的啤酒让人窒息。
男人的无奈,在那场忧郁的蓝色舞蹈中安静下来,蓝色就像文德斯电影中的梦镜,无休无止。
爱情不过就是你眼睛看到的一场梦而已。
Import/Export,有些话说不出口,有些心情找不到出口,何时才能卸下无力的伪装,坦然的给自己找个出口,收拾那些破烂心情。
惨绿的灯光,静止的镜头,谁在哪?——死亡!
奥地利影片《进出口》(2007),又名《寂寞边界》,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关于“寂寞”的影片。
“寂寞”作为该影片的最突出的特点始终贯穿这部141分钟的影片,为了突出“寂寞”的特点,整部影片基本上运用长镜头,没有配乐,更像是一部社会纪录片。
这样“寂寞”的风格这对许多观众来说,是很难看下去的,就连我这样经常观看小众电影的观者,在中途,也打起了瞌睡,不得不按下暂停键,等精神恢复过来之后才接着往下看。
看完全片之后,我至少有这样六点感受。
一是影片不仅仅是“寂寞”,还特别的“冷”。
从影片一开始,室外取景基本上全是冰天雪地的场景,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有一种“冷”的感觉,整个影片冷冰冰的,随时都感到是在零度之下。
这种“冷寞”显然是对当今奥地种和乌克兰社会的一种隐喻。
二是影片中乌克兰的小城市中到处都是破旧的房屋,公共汽车也是破旧不堪,这与我国许多内地小城市的场景十分相似。
如果把影片中的人换成是亚洲人,我想很多观众很可能会误认为这是一部中国拍的影片。
三是影片采用了两条完全不相交的主线,一条是学护士的乌克兰的单亲妈妈奥尔加因贫困,将幼小的孩子留给母亲,只身前往奥地利打工,先后从事保姆、亲洁工等底层工作,但受到奥地利人的排斥。
另一条是奥地利的一名保安保罗,因贫困而欠债累累成为了无业游民,不得不跟限继父前往乌克兰。
在乌克兰的宾馆里,继父挥金如土,与妓女调戏,但就是不肯出钱为保罗解决债务问题。
为此保罗选择了离开,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流浪。
这个乌克兰版的打工妹故事、奥地利版的无业游民的故事与我国众多来从农村来到深圳打工妹和地方小城市中的无业游民极其相似。
看来贫穷给社会底层人群所造成的困境,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当然,这里要补充一点,奥地利属于高福利的发达国家,就业机制很健全,像影片中保罗这样的无业游民只能是极个别的异类。
四是影片拍摄于2007年,正好进入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时期,而这几年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下行,经济危机再次降临整个世界,各国许许多多的普通打工族又再次面临失业,无业游民又再次成倍增长,他们不得不再次重复着影片中的经历。
五是影片后半部中关于老年人福利院的场景,无论是男是女,全都老得来只能躺在床上,身穿纸尿裤,大小便都无法,全靠福利院的护士进行护理。
导演拍摄这一段显然是针对奥地利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借此比喻奥地利这个国家也进入了老龄化,是一个行将就木,即将走向死亡的国家。
至于导演的这个观点,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至少对于我来说,像奥地利这样的发达国家,有民主体制的保障,“即将走向死亡”就有些言过其实了。
六是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初,乌克兰成为国内大众关注的焦点,其中不少人谈到乌克兰盛产美女,许多乌克兰美女在国外从事色行业,或在国外给别人当情人,赚取外汇,养活家人。
从这部影片中来看,至少部分证明了上述观点。
影片中女主角奥尔加的确长得很美,无论是身材、像貌、气质都是一流的。
但在乌克兰,奥尔加失业后,只能从事色情行业,当起一个不合格的色情女郎,最终被淘汰后不得不远走奥地利从事保姆、清洁工等社会底层的职业。
影片中的另外几个女性配角虽不如女主角美丽,但也是长得很漂亮的。
中东欧的颓败诗篇;生活如此绝望,人挣扎挣扎又挣扎,出走,出走,从何而来又要去向何方。死亡,死亡,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结束。
面对生活,无力的抗争。
···没看懂,大致是生活多么痛苦吧,一男一女两条线,始终也没有交叉,快进着看完了,其实基本上也没看啥,没办法,欣赏不了···
不如达内兄弟一半。。
“导演以冷酷的长镜头呈现现代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人性丑恶面,赤裸裸地暴露老年化社会的无奈与悲哀、失业、贫穷、种族歧视、以及卖淫的问题。又狠、又冷、又准。”
看不懂
太白描了,看起来如此无聊,如同生活本身一样无聊
不必强求
2022年乌克兰战争期间观看此片。走投无路之下背井离乡,可到了异乡还是无路可走。
剧作上当然不如达内兄弟,但是冷酷无边,你坚持不坚持做自己 都不一定会走向哪个岔路口啊,控制自己太难了,人生何时有常过
被海报吸引 一直快进 就看来最后几分钟 没意思
刺骨的寒冷与无望
import 和export很模糊,移民,性交易,年老与死亡,像极力地展现现实困境但又一股子油腻爹味地窥视感
活在同樣沒有出口的生活當中再看這部電影誠然是沒什麼特別感受的。
景框变成了橱窗,纯展示别样/边缘生活,反戏剧性进而放弃意义的生产,只为让观众彻底成为一名观赏者。有点不太认同剧情片采用这样的拍片方式,毕竟景框中的文本是虛构出来的。
-.5
奥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从中欧到东欧,终日是寒冬。斯拉夫人、吉普赛人、甚至欧洲白人,生活在破烂、肮脏的环境之中。电影里都透露出一股冰冷、孤独,像阿基的电影那种感觉。奥地利男孩与乌克兰女孩互相到达了对方的故乡,生活其实并没有什么变化,像货物进出口一样,等待着的,只有死亡,被浪费,终日从早到晚,生活只有等死
他妈的竟然还挺好看的…………………………………………
恶臭的人间苦难
看完没明白这个年轻男人是干嘛的,看了简介才知道他是“进口”。“出口”的单亲妈妈好可怜,唉,单亲妈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