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过程中体会非常非常复杂的电影,情绪与不同的人共振,然后纠缠地打成结。
我已经分不清什么是对与好了,我理解芭芭拉夫人先天而来的阶级差异感,理解瓦尔的自我受限与竭力表达,理解杰西卡的痛楚和反抗。
难道我是老鼠吗?
难道在经济特权下想以同等状态被对待就是错吗?
我同瓦尔一样战战兢兢担心原本的生存结构被改变,心又被杰西卡所拉扯,我是保姆的女儿难道就因此低人一等,照护性工作难道因其私密性就与其他工种不同而显得卑劣,可是我只是想剥除那些束缚以人的本态站立,难道这也有错。
没错,谁都没错。
狂乱的撕扯中谁都没错,所以错的是不是生活,只要活着就会碰撞疼痛无法终止。
第二个妈妈既是瓦尔对于宿主家儿子的态度,去以照料性陪伴提供缺失的母爱;也是对自己女儿的缺位,为了逃避暴力与高薪她选择出走,将对女儿的陪伴弱化,被迫成为了错过成长进程的远方的象征;也是女儿身份的延续性,同样的路径出现了,女儿也为了新的发展舍弃自己的孩子,第二个妈妈的路线展开。
但是这次不同了,这次新的妈妈有了自己母亲的回归与陪伴,把孩子接过来吧,让我们共同抚养,这次会有一个不同的、不那么创痛的未来。
从宿主家出来一路瓦尔带着笑,而我的眼泪却流个没完。
***阶级:这女孩太不把自己当外人了,也许因为她还年轻吧。
她以为妈妈是佣人,自己不是,自己和雇主家是平等的。
我只想说她图样图森破,现实生活中人人平等只是一句口号。
如果她不在人家屋檐下可能勉强能来个平等,但是现在这叫寄人篱下,本来就不是人家的客人,是妈妈瓦尔恳求女主人,得到同意后暂住而已,而且女主人答应的条件是和妈妈一起睡在小屋子,女主人还付款给买了个床垫。
杰西卡在女子人家的所作所为我是非常不认同的,人家的东西你就心安理得的想用?
主人家的书、客房、泳池、昂贵的冰激淋。。
在我看来也是没深没浅,说句难听的,这叫没家教。
雇主一家三口的关系:雇主一家用餐时各自玩手机,没有对话。
夫妻关系、母子关系都已经淡漠!
雇主一家三口对杰西卡的态度:1、女主人其实看不起女佣,也看不起她的女儿。
一开始是客气,伪善的表示她愿意招待杰西卡,还会付款给买个床垫,这表明她的招待是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成立的。
如果杰西卡是个知道身份地位的人,也许能忍她一段时间。
她看不起瓦尔送她的生日礼物、她看到杰西卡在游泳池里后找人把换水,说有老鼠,怕病毒;2、男主人则把她当成年轻漂亮有青春活力的异性看待,面对和妻子的乏味感情,年轻的女性激发他的男性荷尔蒙。
但和妻子一样,他把保姆瓦尔还是当作下人使唤,与杰西卡区别对待是因为对她的贪念而已;3、儿子法比诺把杰西卡当成可以一起玩闹、没有代沟的同龄人。
雇主家的男孩法比诺是瓦尔养大的、杰西卡是瓦尔找的桑德拉养大的,他们都和养育自己的人更加亲密,而和自己的亲生母亲不亲。
相对于多年不见女儿的冷漠,法比诺和雇主家的狗与老保姆亲近很多。
法比诺失恋、考试考不好,晚上睡不着都会找瓦尔倾诉和安慰。
杰西卡考了高分,而法比诺则差了2分,也是一种讽刺吧。
有钱人高人一等,而成绩却低于穷人家孩子。
瓦尔毫不掩饰的炫耀女儿的高分、并高兴的在雇主家的游泳池给女儿电话,表现了她以为女儿争气,她也不比雇主家身份低。
然而现代社会并非这样简单,如果什么都是公平竞争就好了。。
拼爹、拼钱、拼关系完败公平竞争,当然靠自己出类拔萃改变生活改变命运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虽然法比诺国内考试失利,妈妈却送他去美丽的澳大利亚读很棒的英文课程。
有钱人家的出路可不是只有升学一条。。
***女权:有其母必有其女啊。。
杰西卡竟然年纪轻轻就有个一个儿子。。。
她也同样留下儿子自己到圣保罗读书学习。。
其实这个电影是涉及到女权的,女雇主也好、保姆瓦尔也好、女儿杰西卡也好都是为了工作而疏忽了对子女的照顾,造成孩子长大成人后,母爱难以弥补。。
对于女性来说,究竟是工作更重要还是照顾家庭、孩子更重要?
影片结尾是比较积极乐观的,瓦尔辞职了,照顾孙子。
她露出了久违的会心笑容,她在自己的家里自己就是主人,母女关系也修复了。
她这次选择了家庭,放弃了工作;而阶级并没消失,而是她回归到自己的圈子里生活了。
母亲要隐藏多少无奈才会和孩子分离?母亲要有多少内疚因为和孩子的分离?这部剧让我想到一首唐诗: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瓦尔为了养活自己的孩子,只能守着主人的儿子法埃尔长大,却和女儿十年不见,这份母爱的压抑与内疚有多么纠缠这个善亮勤劳老实的女人,影片自始自终表现的很克制。
除了机场接机那段,女儿出来了,她却没认出来,见到了懵了,继而拥抱狂吻,女儿僵硬的反应看出母女多年不见的那份疏离。
前90分钟琐碎冗长,对剧情剧没有兴趣的人恐怕很难坚持到最后,瓦尔辞职后的高潮部分。
一个有一个琐碎的生活细节,不疼不痒,却又刺挠你的心——法埃尔的冰淇淋,女儿和女主人芭芭拉太太的早餐,女儿和男主人的午餐,女儿和男孩的泳池嬉戏,女儿和瓦尔不安宁的睡觉...一场又一场吃喝拉撒睡的戏,让你感受到人物之间的关系与心理,一点点刺痛你的神经,有意无意酝酿你的情绪,就这样波澜不惊到最后——泳池是伤心之地也是涅槃之地,瓦尔收到女儿考上大学的消息,第一次尽情的在主人的泳池里踩踏水花,瓦尔扬眉吐气的那一瞬,你也深深舒了一口气,不然太压抑,90分钟的小心翼翼,你的心早在不自觉中提高到半空中。
乔治的出现是瓦尔这么多年与女儿分离,无法陪伴女儿成长最大的伤疤!刚刚扬眉吐气,又一声棒喝推至谷底——这是母亲丢下孩子最大的代价,母女俩该如何面对?辞职!连女主人都不相信,老实的瓦尔会做这样一个天马行空的决定?工作辞了,生活费哪里来?她的理由只要一个——和女儿在一起。
她已经错过了她的成长,不能再错过和她一起面对生活考验的现在。
孩子和母亲不能分开——她错过了,不能再让女儿错过!把乔治接来,坐飞机,我出票钱!这是瓦尔整个影片最豪气的一句话,她不再是唯唯诺诺的女佣瓦尔,她是杰西卡勇气爆棚的妈妈瓦尔!
《第二个妈妈》参加美国圣-丹尼电影节的巴西电影,出自圣-丹尼电影节的电影,像经过质检机构的质量保证一样,出了许多好电影,现在也越来越国际化,让世界各地的优质独立电影,新人新作在此平台展播,可惜没看到新人的中国导演作品,圣-丹尼电影节的水准并不比欧洲三大电影节差多少。
在本片中,导演自编自导,可惜信息不足,从我的直观猜测,估计是个女导演。
拍摄手法细腻,注重表现一些生活细节,人物的内心表演也入木三分,写了一个好剧本。
故事讲述母亲瓦尔,把女儿放在老家的亲戚养,在圣保罗大城市的一户有钱人家作保姆,住在那儿,做了十三年,兢兢业业,跟一手带大的小孩,亲如母子。
有一天,女儿杰西卡要来圣保罗,准备复习考建筑学院,暂时住在有钱人家里,通过一系列的行为,使母亲感觉难堪,做了多年保姆的瓦尔,习惯性的谦卑阶层观念,被杰西卡打破,由一开始对女儿的反对,直至最终被女儿成功改变。
杰西卡离开富豪家里,独立租了小房子,与母亲发生的矛盾,只对母亲瓦尔说,你应该帮我说话的。
瓦尔通过女儿的行为,发现女儿也生了孩子,深藏于内心的召唤,决定辞去这份工作,搬到女儿租赁的房子,把孙子接过来一起,她们是一家人。
也许瓦尔并不愿意步年轻时的步伐,一家人终究需要在一起,爱也会在一起。
影片通过母亲瓦尔的一系列行为,表现改变,比如下到主人家的游戏池,偷了主人家的一套漂亮的咖啡壶套杯,这是以往瓦尔不可能做到的。
在女儿的影响下,她的内心找到了另一个自已,找到另一种新生活的开始,影片的意义就在于此,我们习以为常的价值观与生活轨迹,也许只是麻木,每个人都可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只是不知道迈出的那一步在哪里开始,所以需要有这样一个人,出其不意的一件事情,生活的变节,改变你的生活,什么时候都不晚。
妈妈为了养育女儿,可以独自去打工,但无论受多少委屈,无论付出多久,母亲对孩子的爱都不会丝毫减少。
母亲在做住家家政中,对待雇主的儿子也像对待自己亲生孩子一样,这更加体现出母亲的博爱。
当我们看到女儿与母亲住在一起后发生矛盾时,以为母亲会因此痛苦,但母亲做出的决定很果断,为了孩子继续付出。
影片中母亲和女儿的角色就像我们的邻居,就像我们自己,没有靓丽的外表,没有权贵的家庭背景,我们只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奋斗着,这时家庭成为了我们的港湾,家人的爱成为了奋斗的动力。
<图片1>昨天是母亲节,给妈妈汇了款,发了条短信祝她节日快乐,一再嘱咐她爱自己才是对子女最好的照顾,让她买点好吃的,注意锻炼等。
我没有在朋友圈、空间、微博、贴吧祝她快乐,因为我知道她是看不到这些的,所以我也没必要不带感情的浪费我的码字时间。
晚餐后我打开电脑看了一部电影,是2015年1月上映的巴西剧情片,获得第85届柏林观众选择奖的《第二个妈妈》。
我觉得在母亲节看这部电影真的很合适,它会让我们更加的了解我们的母亲。
众所周知巴西电影擅长描述细腻的情感,以及阶级之间的问题,这部影片也不例外。
讲述一个离家万里的保姆,她的女儿因为高考而到其城市,并暂住在主人家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影片描绘相当细腻,甚至细腻到令人有点尴尬,而偏偏就是这种尴尬才是最接地气的表现。
影片一条主线给我们展示的是阶级的差异,女儿的到来,给这个家带来一股前所未有的波动,从保姆与主人、女儿与主人、母女之间的相处中可以看出,价值观的不同产生诸多阶级方面的摩擦,阶级矛盾显露无疑。
女儿无法想象母亲在这样寄人篱下的状态下生活13年,她觉得没有尊严,奴性十足,对于母亲的劝导,她认为你是保姆,但我不是!
她忽略掉了在自己未能独当一面时,自身的地位取决于父母的阶级。
女儿在主人家的表现都被母亲认为不懂事。
矛盾愈演愈烈,阶级、亲情隔阂、代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两个家庭物质资源相差太大,主人的孩子享有最好的资源,而保姆的女儿却什么都没有,只能凭借努力和才华杀出重围。
不同阶级的人,手上所握的资源不同,在很多情况下,资源较多的一方往往是胜利者,但也有例外的时候。
保姆孩子考上大学而主人孩子落榜,在资源不同的情况下,阶级仍然是可以打破的。
从没下过泳池的保姆,“勇敢”的跳下泳池,最后毅然辞职,辞职后她不再是女佣,她与主人之间的阶级结束了,说明阶级本身来自于人 ,而人同样可以将其打破!
母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相当重要。
正因为孩子的到来才让你变成母亲,保姆如此,女强人亦如此。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孩子去工作去赚钱。
这让我想到中国的留守儿童,有句话很现实:“我抱着你就抱不了砖,放下砖就养不了你!
”夫人的儿子、保姆女儿,再到保姆的孙子,在一定程度上都属于留守儿童。
他们缺乏母爱,而他们的母亲为了生活,为了钱都在远方打拼着。
她们为孩子付出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谅解,她们内心苦闷,痛苦难以释怀。
反观我们中国,80 90后是第一批留守儿童,一年见不到父母几面,随着80 90长大结婚生子,第二批留守儿童又在中国产生了,并且比第一批更为严重。
无法避免的悲剧轮回上演。
影片还有两条支线,一条是表现男主人,人到中年总是蠢蠢欲动,想抓住青春的尾巴,男主人对保姆女儿的“热情”超乎寻常。
这个年过半百的老男人极其阴险狡猾。
不念妻子伤痛在床,也不念保姆多年的效劳,任性妄为。
这也是剧中最令人恶心的角色,而偏偏这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难遇到。
另一条是表现夫人,一个事业成功的女性,她不是吝啬的主,保姆能在家待13年,想必薪水还是颇为丰厚的。
当保姆提出离职,她一再道歉,甚至想用加薪来挽留保姆,最后还让自家司机送保姆最后一程,对佣人她还是很厚道的。
她的孩子不与她亲昵,丈夫不厚道,在一定程度上她赢得了世界却输掉了家庭。
职业女性的婚姻向来没有那么顺利,杨澜、鲁豫、倪萍、周涛,这些出色的女强人无不离过婚,一个女人要兼顾事业与家庭实在太难了。
所以世界上有两种人是值得尊敬的,年轻时陪你吃苦的女人,老了后陪你到死的男人。
而往往前者多,后者少!
就这样一部朴实、现实的作品,看似平平无奇,没有惊艳的情节,没有炫酷的大制作,却直抒胸臆,看完畅快淋漓。
这也告诉我们,幸福的定义是什么,不是拥有千万,不是有多显赫的地位,而是一家人能够互相理解并团聚在一起!
随着高考的临近,杰西卡借宿在母亲瓦尔工作地,法比尼奥的家中。
杰西卡率真的性格以及甜美的长相,让原本关系平淡,甚至略微沉闷的一个家庭带来一丝清风。
围绕着杰西卡,三人对她的接受度不同。
独生的法比尼奥有了同龄的玩伴,法比尼奥的父亲对她心声恋情,而法比尼奥的母亲敏锐察觉到家庭关系的细微变化,杰西卡的到来打破了往日的宁静。
我觉得影片让我感触最深刻的,是瓦尔在与女儿生活的日子里,一方面是母亲不断向女儿灌输着传统上的阶级关系,但另一方面,倔强的女儿实际也不断影响着瓦尔,让她逐渐感受到自我的一种荒谬,让她第一次发觉,我应该为自己而活,于是有了下游泳池与女儿通电话,有了最后坚定的辞职。
当辞职后,能明显感到以往束缚在瓦尔身上的枷锁骤然打开,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出笼飞翔。
最后,发觉世界很大,国家不同,但人性很多时候是一样的,例如瓦尔得知女儿考上大学的喜悦,法比尼奥高考失利,家人为期安排出国留学镀金等,熟悉的场景,一样的味道。
影片整体没有波涛壮阔,没有大起大落,但胜在人物细节刻画,人物间复杂多重的矛盾,处理的非常细腻。
影片中来自于日常的细节之丰富令人乍舌。
处处显露着阶级的隔阂却也有着跨越阶级的情感。
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里与儿子最亲近的是中年女佣,因为从小带到大,儿子会和女佣一起睡,难过时会与女佣拥抱寻求慰藉,眼神里满是浓于血的爱意。
而面对生母时则是冷淡态度,连拥抱都是勉强的,当女主人出车祸受伤后,儿子没有第一时间去母亲房间看望,而是和朋友以及女佣女儿在自家泳池里嬉戏玩闹,直到母亲把他叫到了身边才给了一句冷淡的问候,这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批判景观。
而男主人与女佣女儿这个闯入者的关系与互动同样是批判性的,他看似豁达与包容的态度实则来自于对家庭生活的麻木和对年轻酮体的渴望,甚至突然又尴尬的向女佣女儿跪地求婚.......这场说来就来的求婚打了女儿和所有观众一个措手不及,而后在女儿的目瞪口呆中男主人表示“只是个玩笑”,尴尬离开。
这场求婚戏可谓是作为博士的精英阶层男主人在日常空洞与压抑的生活里寻求的一次“泄欲”,即使女佣女儿真答应了,相信也不过是一场“泄欲”。
在女主人与女佣女儿之间展开的对立倒是最纯粹的阶级矛盾,从女佣女儿“没眼力见”的要求睡硕大的客房开始,女主人与女佣女儿的角力便开始了。
当女主人看到女佣女儿和自己儿子在泳池里嬉闹后,她以泳池里有老鼠为由让女佣抽干泳池的水,而后当女佣女儿和女主人儿子在泳池边抽烟闲聊时,女佣女儿问女主人儿子“我看起来像老鼠吗?
”这句问话轻描淡写,却也透着无奈与痛苦。
影片里还有不少有意思的细节,比如女主人儿子考试失败,女佣拥抱并安慰他,随后母亲安慰他时却得不到一个拥抱。
但当女佣告知他们自己女儿考过了时,嫉妒的母亲除了给出冷淡的祝贺,还不忘提醒有第二轮考试,不要高兴太早.......这盆冷水人性尽显。
“她的女儿没有别的出路,只能读书。
”这是女主人对儿子说出的话,也是她的自我发泄与安慰,其中也塞满了自卑与傲慢。
随后儿子靠在她的肩膀上寻求安慰,她不再像之前那样渴望亲近儿子,而是甩手离开,并嘱咐儿子要努力读书。
女佣和女儿的矛盾同样来自于阶级,虽然她们处于同一阶级,但却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这在她们的一次对话中可以充分展现。
女儿:“我不知道你从哪里学到的那些规矩,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难道有个手册吗?
为什么?
谁教你的?
你到这的时候他们教给你的?
”母亲:“没有人给我讲这些,我们(这个阶级)生来就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感觉你就像个外星人。
”女儿:“谁出生就知道这些?
”这段对话里的矛盾与差异也在母女二人寄人篱下的生活里处处显现,比如她告诉女儿不应该睡客房,应该跟她一起睡女佣房间;她告诉女儿不应该坐在厨房餐桌吃饭,赶快离开;她告诉女儿不要跳入游泳池,那不是给她准备的;她告诉女儿要学会在男女主人面前拒绝,因为他们说客套话是建立在你会拒绝的基础之上。
一个个规章制度不断灌输给女儿,欣慰的是,女儿一个都没听进去,只想离开。
有意思的是,得知女儿大学入学考试合格的那个夜晚,女佣“忘乎所以”的走进了泳池这个“禁区”,这个隔离阶级的禁区被她亲自跨越,这是女儿优异成绩带给她的自信与力量。
虽说考入名牌大学并不一定能实现阶级的跨越,但至少此时此刻,可以狂妄一回。
女佣辞了职,回到女儿身边,同时渴望见到从没见过的孙子,这是她弥补亲情的时光,多年的女佣生活让她赚到了钱却也失去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女儿读书的天分算是对她最大的回报与宽慰。
在巴西生活过一些年头,从充斥德国意大利后裔的南部小镇到满是印第安人的亚马逊雨林,基本都走了一遍。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第一感觉是:真实。
比起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罗马》,这部电影显然更能反映拉美阶层分化的情况。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阿隆索·卡隆出身显贵,无法超越自身的阶层去正确看待家中女佣。
导演对于儿时家中女佣的理解是:她真好,她对我真好,她生活还可怜的。
到此为止,再无更深刻的讨论。
而对于墨西哥上世纪的社会动荡,导演的观点是:社会动荡真讨厌,害苦了我也害苦了穷人。
殊不知动荡的根源就在于拉美长期的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大,这些都被公子哥导演忽视了,只留下一个动乱的表面。
我不知道是导演姿势水平太低,还是为了阶层利益刻意回避这些,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
我们来看看巴西女导演是怎么做的。
首先,完全不回避贫富差距的问题。
男主人很平静地对女佣女儿说:“我父亲挣了大笔钱,我虽然不工作,但继承了他的遗产。
”残忍吧?
每天辛苦工作的女佣,只能在贫民窟里给女儿租一间房子;而不工作的男主人却可以靠老子的遗产享受精致的生活:让老婆用奢侈品、把儿子送出国读书。
但导演并没有强化这种矛盾,幸好没有,不然就变成我们熟悉的阶级斗争电影了。
导演描述了一种风平浪静的和谐生活:女佣和主人家相互信任。
只是这种和谐偶尔会有那么一点不舒服,比如女主人把女佣的咖啡杯换掉的时候。
然后女佣的女儿出现了,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形象,她不顾及规则,觉得客房舒服就请求睡在客房,喜欢主人儿子的冰淇淋就偷偷吃掉。
这样的举动在这个死气沉沉的家里太令人耳目一新了,怪不得男主人喜欢她,男主人的儿子也喜欢跟她做朋友。
当观众眼睁睁地看着女佣女儿和女主人的矛盾快溢出屏幕时,导演安排了出口:女佣女儿搬出主人家、考上大学、女佣开始理解女儿、辞职、和女儿及孙子过上独立自主的新生活。
《罗马》只完成了第一步工作:表现了社会不公和社会动荡。
而且完成得并不出色。
而本片完成了:1. 正视社会不公;2. 揭露社会不公的原因,但并不激化社会矛盾;3. 提出可能解决的办法:努力奋斗直至独立自主。
虽然我个人对第三点的可行性有所质疑,但导演能在较短篇幅内把以上三点表述完整,已经尽力了。
就好比同样山中起火,有的人路过发现,立刻拨打报警电话,并找到火源,用身上的矿泉水努力把它扑灭,虽然我们都知道成功率很低。
但与此同时,有的人路过拍了几张照片,发了朋友圈,配上文字:着火啦!
火好大喔关于电影情节的几个问题:1. 为什么安排男主人爱上女佣女儿的桥段?
女佣女儿在电影里象征自由和公平,她给死气沉沉的家庭带来一丝新鲜的空气。
男主人爱上她一方面是表现男主人的逆反性,另一方面代表部分是可以接受社会改革的。
拉美素有左翼传统,即使在富人阶层,对穷人也有很大的悲悯心,这是当地的政治正确。
2. 为什么女佣的女儿这么早就有了孩子?
首先,女佣和女儿来自巴西东北,这是巴西的“大凉山”:经济落后且缺少资源。
越贫穷的地方,女子初次生育年龄越低。
到了巴西东北,你甚至会发现很多未成年妈妈,所以巴西东南部的发达地区也经常以此嘲笑东北。
其次,这和女佣的身世呼应,因为女佣也是在很年轻的时候怀上孩子,但因种种原因无法亲自抚养。
2017中国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放映的巴西电影,大概讲的是一个保姆在主人家尽职尽责的工作,身为一个保姆应做的工作,遵守本分。
然而她女儿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
她“太自以为是”,因为她身为一个保姆的女儿,却坐在主人家的桌子上吃饭,提出想在客房住的要求,还在女主人的游泳池游泳。
女主人不能忍受这一切,男主人却因和她有艺术上的共鸣而对她产生了兴趣。
“他们的邀请只是一种礼貌,因为他们知道你会谢绝”,保姆告诉女儿,女儿不这样觉得,“为什么要低人一等”?
女儿最终考上了那所大学,也搬出去住了,主人家的儿子没考上出国了,保姆在收拾女儿房间的时候发现了一张婴儿的照片。
从女儿口中得知是她的儿子。
保姆为女儿考上那所学校自豪,也下定决心开始另一种生活。
当晚,她第一次下了主人家的泳池,打电话告诉女儿她就在泳池里,第二天提出了辞职,和女儿一块儿住,带着她的孙女一块儿住。
电影名《第二个妈妈》,保姆是主人家儿子的第二个妈妈,女儿被第二个妈妈带大,现在,她的孙女可以和亲妈妈一起长大。
电影情节很平淡,没有任何刻意的成分,正是这样,你会觉得它特别真实,所以,你看电影时所有的猜测都显得是那么的可笑和恶心,对女儿的恶意揣测,对保姆和主人家儿子关系的揣测,对女儿和男主人关系的揣测,至少我这样觉得。
演員的完成度很高,讓整個作品生色不少。
女主角很棒,她和小男孩儿的关系处理得还蛮好。阶级,家庭,矛盾尖锐,好在结局明朗。
三星半
虽然女儿无礼,可她对于阶级却比妈妈更先进,妈妈真的很可爱。
三个层面的人物不对等关系,最后结局每个母亲都回到该处的位置里去。但其中帮佣女儿的行为还是有些过于目空一切到不讲礼貌。帮佣的“逾矩行为”,而偏偏我又理解为情绪压抑的释放。真是两套标准呀。〈第一部巴西影片〉女主人帮佣 —— 屋主人儿子帮佣女儿
简单平实,但剧作精彩,台词和戏眼都抓得很准,片名&#34;The Second Mother&#34;巧妙地指代了其中的多对关系(两位母亲的阶级关系、雇主儿子的“两个母亲”,女主角修复关系获得第二次成为母亲的机会、女儿结尾“第二代母亲”的隐藏身份),关系的复杂让人物避免了脸谱化的危险。然而女儿性格实在不讨喜,完全看不出她的魅力和能力体现在何处,这么一个别扭的角色,不论将她视作阶级矛盾的载体还是母亲觉醒的引路人都显然不够格。
太过平淡了吧,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
当母亲和女儿共享同一种身份的时候,她们才彻底互相理解了。葡语直译的影片名字和英语/法语/中文译名的差异很有趣。“她什么时候回来”是女主人家的儿子说的,也可以是Jessica说的,也可以是George说的。//第一次去巴西的时候,我觉得巴西和中国很像,经济条件并不好但人情味十足;第二次去巴西的时候,我觉得巴西人和中国人很不像,每个人都直来直往。这一片没有发生过战争的土地上,每个人都像是被太阳晒透了,活得很直白。
很不错,温暖
2025.3.6
第一次看巴西电影挺不错的
巴西其实是两个贫富悬殊的世界。要让这样的社会变得更平等美好,与其靠政府劫富济贫,不如期望有更多像那个女孩子一样自信自强的人,靠自己的努力去促进社会的阶层流动。
很多来自第三世界做着保姆帮佣工作的女性其实相当聪明,加上那股坚韧劲儿,如果不是无法选择的出身局限真的做什么都会成功的
全世界百姓的生活都是互通的,辛苦工作操心家庭,所以最容易引起共鸣。女主辛瓦尔就像是中国那些进城务工的民工们一样,孩子们被迫成为留守儿童,尽管他们是全心为了孩子赚钱,但陪伴的缺失却也对亲子关系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影响。
本片人物虽少,却塑造出种种矛盾,同处发展中国家的我们,似乎多少能体会到类似的矛盾情感。豪宅的男主人轻描淡写地问,你相信轮回吗?片尾处的剧情安排亦呼应此主题。女儿眼神过于笃定,给人不真实感,不管经历了什么,在她的年龄,仍该有些稚气。少了那分稚气,人性仿佛缺失了一角,便没那么完整了。
虽然有许多突兀的转折,但导演还是很好地抓住了“亲情”这个主线,母亲的爱超越了时间、超越了阶级、超越了世俗的偏见,其中可见一些出人意料的镜头机位,而且避免了过度的煽情,反而用几个细节来呈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影片场景虽然基本局限在别墅内,但巴西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可管中窥豹
既然女儿未婚生子,还是学生妹就早早当了妈,怎么没有一点感同身受,丝毫不理解在外辛苦当女佣的亲妈呢?
曾和朋友讨论,家境不好还应该要求家里全力供自己上昂贵的好大学。对方说,我就是父母唯一的骄傲了,如果不投资在我身上,谁替他们挣面子?你可以说我虚荣,但我从小到大受过的气看过的面色,你不会明白的。看到Vol激动地告诉女主人女儿考上了FAU,那骄傲、自豪、还有多年的吐气扬眉,我可能有点懂了。
我觉得,孩子不能穷养。泳池的戏非常好
开头看着就痛苦,睡着了。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