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大多数的人其实并不理解这场逃亡的实际意义,只知道要躲避士兵 警察、躲避所有的成年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断送她们未来和性命 不论是为了利益举报援救组织的老人,还是为了安全出卖孩子们的妇人,都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摆在了儿童的对立面,摆在了人性与良知的对立面。
导演用孩子的纯真和成人的虚伪、奸猾作对比,凸显了残酷战争下人们生存环境遭受的无情破坏。
故事开篇,妈妈强颜欢笑送别女儿芬尼,然而转身的那一刻就掩面而泣,奠定了全片的悲情基调,从此芬尼与可爱的妹妹乔吉森以及庇护所的孩子们相依为命,过上了注定不寻常的生活,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带来的撕裂性成长,往往也伴随着巨大的痛苦,纷繁的乱世中,芬妮从被监护人,变成妹妹的监护人,再到变成全队人的队长,从此有苦不能诉,有泪不能流,甚至连恐惧也不能表达,因为勇气是在这样的世界生存的必需品,如弗曼夫人所说:"就算怕,也要假装不怕,为了她们"。
片子里的人物各有特点,弗曼夫人充满了焦虑与不耐烦,但看到孩子一张张稚气的脸,心里的巨墙便瞬间瓦解,即使冒着巨大的风险,仍身体力行的践行着自己的责任;看起来乐观幽默善于逗女孩的大男孩伊力,却在孩子们最需要他的时候胆怯的变成了一个懦夫;那个送乔吉森娃娃的抱着婴儿的妈妈,却在关键时刻出卖了孩子们;战争阴霾下的群像形态各异,人性里的善与恶,爱与恨,慷慨与自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没有战争,弗曼夫人或许是一个脾气暴躁但心地善良的贵妇,伊力也可能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大男孩,而那位陌生的妈妈,应该也只是千千万万个充满对孩子爱的母亲之一。
可以明显的看出,导演显然不想要把全片描述得过于压抑,这不是片子的初衷,生命的流转与活力才是导演想要叙述的,战争就像一片放大镜,将人性的恶与善成倍的展现出现,而在那片阴霾的透镜下,孩子们的天真活力才显得弥足珍贵,穿插在片子里的几段孩子们嬉戏打闹的描述给整个灰暗背景涂上几抹绚丽的色彩。
孩子们没有等到弗里夫人,只能跟随一个陌生的大男孩离去,失望、恐惧、迷茫的种子在逐渐发芽,然而一个小小的足球,将孩子们最本能的玩性带起,伴随着小提琴声响起,阴霾的空气被一扫而尽,那些刚刚发芽的失落种子们被扼杀在了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壤里。
同样的手法在孩子们从法国警察那儿逃出生天时被再次使用,阳关下大片飞起的纸币,孩子们像捕蝴蝶一般扑向绿色的原野,远处森林色彩逐渐斑澜,欢笑声响起,疲惫与恐惧再次被丢到一旁,让人感叹生命的奇妙,即使在最肮脏的世界里,他们一样能够找寻自己的快乐与希望。
全片几乎没给成人奔跑的身影,却给了孩子们在原野奔跑的不同角度的大量镜头,甚至影片更是以芬尼在边境网旁的奔跑收尾,跌倒的瑞秋背后两杆冰冷的枪,芬尼的Z字跑呼应前文,突然响起的枪声拉动着观众的情绪,镜头从芬妮的第一视角仰拍孩子们一个个脏兮兮的或者惊恐或者庆幸的表情,而影片,也在这样的升华中走到了尾声。
二战中的故事千千万万,每一个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本片从孩子的视角描述二战的一隅,让观众有与观看类似辛德勒的名单等片完全不一样的触感,从不一样的角度呈现出同样的价值观,即:黑暗永远无法遮盖所有的光。
1逃亡的公路电影。
最后终于看到泪奔,好久没有哭的这么痛快了。
一群犹太孩子要从维希法国逃到瑞士,路上发生的却比去霍格伍兹魔法学校还刺激。
因为危机四伏,因为到处是眼线,因为他们可以随时被处死。
41分钟,上了一辆卡车,结果被卡车上同行的阿姨听到他们谈话,被卖了。
谎称自己不是犹太人,要去夏令营,也没用了。
结果却在争执的缝隙当中,逃到了山上……2我就不剧透了。
看到最后我对自己说,不要害怕,不要慌张,你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的。
不要往外找,就在你身上。
回到你自己的家门,你看到所有一切都可能的就是你的心。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生灵。
很多就像要回到大海的小海龟,在路上丧失了性命,我们是那幸运的一群。
我们的力量来自于自己。
我们的心量无比庞大。
无比知觉。
众所周知,二战题材从来不缺好电影。
好莱坞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用整整10年的时间创造了史诗巨作《辛德勒的名单》。
相信看过这部片子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影片中那句——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世界。
2002年,《钢琴家》上映,讲述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中艰难生存的故事。
这部电影最终为导演 波兰斯基 赢得了金棕榈奖,成为他晚年的巅峰巨作。
像这样赤裸裸还原历史、贡献巨大的影片绝不在少数。
但是在同类型的影片中与犹太儿童相关的电影却屈指可数且大多冷门。
就像今天的这部电影,它没有《辛德勒的名单》以及《钢琴家》那样很高的知名度,却也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芬妮的旅程》豆瓣评分:8.6
“芬妮的旅程”,它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旅行,而是一场关于逃亡和流浪的旅程。
旅途本该浪漫惬意,但如果与战争、犹太人、德国纳粹相关,这一切会是多么艰辛和残忍啊!
疯狂的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残忍的种族屠杀,600多万犹太人横死。
其中儿童竟多达150多万人。
犹太父母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们免遭杀害,将他们托付给了各个不同的组织以获得收养与保护。
在法国的某收容所内,一位面容憔悴的母亲,嘱咐着大女儿:妈妈很快就会来接你,照顾好两个妹妹…话没说完,眼泪夺眶而出…这位母亲知道,自己对女儿说了谎。
因为,这一别,必定是永别。
大女儿名叫芬妮,稚嫩的小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她知道,想活下去,就要远离市区,和爸妈分开…因为,他们一家,是犹太人。
芬妮常常给妈妈写信:我和妹妹都好想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来接我们呢?
妈妈回信总是:战争一结束,我就会马上出现在你面前。
但谁也不知道,战争何时结束,自己能否在战争中保全性命,以及,还有没有重聚的可能...
直到有一天,她们彻底失去了联系…
由于形势严峻,收容所也很快暴露,于是组织者决定,把孩子们转移到欧洲唯一安全的地方:中立国瑞士。
出发前,负责人叮嘱道:不能暴露真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任何时候都不要表现出害怕…并且让芬妮临危受命,肩负起同伴们的希望,然而,此时的芬妮,也只有10岁...
从法国到瑞士,从城市到边境,一路上,他们趟过小溪,穿过森林,越过大草原…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活下去!
《芬妮的旅程》改编自由犹太姑娘芬妮·班·艾米的真实经历,于2016年在法国上映。
和电影中一样,现实生活中,芬妮和两个妹妹在1943年成功逃到瑞士,在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回到法国,却再未见过父母…
在浩如星辰的二战电影中,这是特别的一部。
片中没有血腥战火、没有残忍屠杀,只有优美的风景,动听的歌声,和可爱的孩子…尽管电影的主题残酷、黑暗,纳粹踪影无处不在,可孩子们天真可爱、爱玩爱笑的天性,没有缺席。
在逃亡的路上,他们展现出非凡的勇气,镇定的应对搜查,面对纳粹军官的审问,毫无惧色。
可一旦暂时远离了危险,他们就变回了普通孩子…
他们奔跑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像一个个小精灵一般,他们飞跃田庄,森林,草原。
在没有任何食物补给的情况下,她们仍然展现出与大自然同样的生机。
有人说:这部电影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的善,总比恶多一分。
乱世之下,人人都在独善其身。
但是,总有一些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这些孩子...
为了逃避搜捕,孩子们躲进了货车尾厢。
检查车厢的工人大叔看着一张张惊恐的小脸,不忍心告发,低声嘱咐:十分钟后再出来,祝你们好运!
在野外,孩子们吃坏了肚子,凶巴巴的老农夫收留了他们。
尽管他总唠叨着:你们不要给我惹麻烦,明天就给我滚!
可看到孩子们无助的身影,粗鲁的老头又心软了,让他们住了一天又一天,直到再也瞒不下去…
战争是可怕、残忍而无情的。
尽管如此,依然有这样一群孩子,充满了对于生的渴望,在战火中迈着稚嫩的双腿。
这顽强的生命力,竟胜过一切。
当这群孩子们跑起来时,你也会看到这黑暗的世界始终有一束光照耀着他们。
20220605四月看的一些纳粹片 这是看的第二篇以小孩为视角的 看完了之后只能感叹战争的残忍 这些无辜的小孩 开头一堆小孩被送到那种像孤儿院的地方 在那里他们还算是过的幸福 有吃有穿 不像我看到的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里面 饿的不像样子的男孩 整部剧下来他们的穿着打扮都是正常样子 他们逃过了集中营的生活 芬妮这个角色 开始我并没有很喜欢她 最为动容的地方就是最后所有孩子都逃到另一边 在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 她还是一点都没有犹豫跑了回去救下了小妹妹 看着她背着小孩往回跑的时候 心都揪到一块去了 好怕中枪了 翻影评时候才知道原来她走的是z字形 这是那个大男孩教给她的 她利用上了 她只是听过 没实践过 并且在那么那么危险的时候 她还是能回忆起并用了起来 可见她的机智和冷静 这些都太强大了从是爸爸妈妈的小公主 到后面不得不担任起领头人 带着一堆小孩逃离纳粹党 从头到尾 她真的很冷静啊 太冷静了 一点都不像小孩 独立思考的能力 遇事沉着冷静从容面对的特点实在是太宝贵了 这也是他们能躲过这么多困难最后能生存下来的一个原因 里面很喜欢那两个小男孩 眼镜男和另外一个小男孩 真的好可爱 眼镜男开始高冷的不行 后面的相处原来这娃怎么这么可爱 哈哈哈哈哈在这一路走来他们遇到很多善良的人 他们很幸运 活在当下 遇到问题不要怕 加油!
《芬妮的旅程》本电影根据真人故事改编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许多法国的犹太父母为了让孩子免受威胁,把孩子托付给各种组织故事的第一幕就是芬妮的母亲把她们姐妹三个托付给组织的那天,刚开始的半年间芬妮照常的吃饭,和小伙伴们游戏玩耍,和母亲的书信往来。
日子过得非常平常,知道有一天告密者的背叛打破了一切的平静。
他们被迫转移组织。
到达新组织的第一天,组织的负责人是一位女士,刚开始非常排斥,因为组织已经有太多人了,可是还是不停的有小孩的涌入。
但是最后还是安排他们住下照料他们,在这段时间里似乎没有上一段时间那么轻松,因为芬妮没有收到妈妈的来信,后来遇到了伊力,他和芬妮在厨房通过一台收音机接收战争的讯息,等待着和平和亲人团聚的那一刻,日子似乎开始渐渐好转。
可是好景不长,呆在意大利越来越不安全,他们再次被迫转移,这次是瑞士。
但是和上次情况不同,孩子们需要更改名字,隐藏犹太人身份的象征,而且转移的理由变成到山上参加夏令营。
在逃亡的旅途中遇到许多困难,伊力的逃走,芬妮临危受命,当任队长;途中火车轨道出现问题,被迫更改路线;和组织人的失联。
但是最终还是到达瑞士的边界,成功转移。
在这个电影中有许多感人又让人值得深思的瞬间当第一次被迫转移的时候,芬妮十分不愿意,这时候最小的妹妹说了句:当你拥有什么东西的时候,减去一点,再减去一点,最后什么都会不剩的。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想要的太多有太多的羁绊,但是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减法。
当芬妮临危受命的时候,她犹豫如果害怕怎么办。
组织者告诉她:如果怕就装不怕。
对的如果辣,装作不辣;如果痛,装作不痛;如果害怕,就装不怕。
有时候我们必须隐形的赋予自己一种能力。
第一次转移途中遇到告密者,车上的人嘱咐不要挥手不要回头。
可是在车后座的一个小男孩升起他的小手向这个地方告别。
在第一次被抓关在一间教室的时候,最小的妹妹问:犹太人不好吗?
我们不做犹太人不就可以了吗。
不是的,我们没法不是犹太人。
孩子的心灵没有半点瑕疵,这个世界的规则对于他们来说太不可思议。
他们没有办法改变出生,犹太人的血统没法改变。
他们逃到山顶的时候看到一个破旧的房子的时候,提议在这里生活直到停战。
他们中有的人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想象着家庭布局。
也许这就是他们的愿望:世界和平,和家人在一起。
可是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愿望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一群犹太人血统的民族身上却是那么奢侈。
最后之所以能顺利的逃脱除了自身的勇敢和相互依赖和信任还有好心人帮助。
愿世界和平!!!
我们不能站在后来的高度,去批判当年的自己,这不公平。
如果重来一次的话,以当时的心智和阅历,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你应该不断接纳自己,不断去发现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并努力活出自己。
你的目标不应该是变成某个人,而应该是变成更好的自己。
最难过的,莫过于当你遇上一个特别的人,却明白永远不可能在一起,或迟或早,你不得不放弃。
战争的残酷还未能完全影响到法国的孩子们,他们在草地上肆意奔跑的身影那样自由而美好。
而越是淙淙清泉和灿烂千阳,这梦一般的画面越是在我脑海里和战场上遍地的残肢烂骸重合;说不上来,或许就是语文诗歌上常说的乐景衬哀情吧,多希望他们的欢笑是存于和父母的打闹之间,而不是存于小小身躯逃亡的路上。
国家的破碎和战争的残酷融于孩子们天真的欢笑里,我只是更为难过。
又是一部以孩子们的视角来描绘二战的,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不一样的是,他们终于跨过边境抵达瑞士。
没有血和牺牲,但隐藏在灿烂阳光下的是背后的枪声,是和父母永无相见之日的离别。
战争啊战争,所以我说我将永远反战,因为只有和平,它是一切美好的基础。
芬妮手拿白纸,在望向一双双期待的眼眸时,她撒谎了,但眼神里全是坚定和希望;这是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部分,她撒谎了,却用铿锵的字句言说着她所有的感受 "他没有逃跑,他依旧想念我们,我们终将胜利,我们终会自由" 这一刻的芬妮,应该是孩子们眼中的希望吧;当然这一刻身穿着一身红裙的她也惊艳到我,小小的铿锵玫瑰,终会盛开在这一段旅程中。
偶然发现这部电影,看完觉得真是个意外的美好。
印象深刻的几个点:1.伊力到底是因为害怕所以逃跑?
还是想引开站台的检查警官?
我看完不太懂,但不我想应该是为了引开警察:①在收容所的时候他就一直在偷偷关注战争的消息,这在收容所当时应该是被禁止的,中间弗曼女士发现了却并没有指出去责怪他。
②弗曼女士在收容所暴露不得不送孩子们离开的时候,指定伊力为孩子们的对长,说明伊力是值得信任的。
③后面伊力的那封信。
2.伊力的信:支撑了芬妮逃亡许久的伊力的那封信居然是空白的。
伊力或许明白:只要有一点点的信念,芬妮就会坚持下去。
这一点弗曼女士也提到过:黛安哑巴,维多内向,而芬妮坚定!
芬妮:我害怕难道你从来没有害怕过吗?
弗曼:那就假装不害怕!
知道吗?!
听起来好像很矛盾,可是对于芬妮,这更是一种鼓励。
3.那个笑起来像洋娃娃一样的小男孩(很遗憾竟然没有看到他的名字):太太太太太喜欢他了,全剧最爱。
趁警官不注意锁上门,咆哮怒骂那一段,真是看的我心惊肉跳的!
后面在山顶上找到一个破房子的时候,又带领孩子们玩起了过家家,简直太萌辽!
4.精灵般可爱的孩子:真是难以想象,这帮孩子们小的才6岁,而芬妮也只有10岁而已。
逃过玉米地的那个画面,就像一群散落在大自然里的精灵。
在最后帮他们的意大利人让那里居住时,一个小男孩半夜还在偷偷干活,只是因为芬妮争取来条件是帮让干活,让才留下他们。
感动哭了。
5.最后的结局:德国士兵已经举起了枪,芬妮还是义无反顾的奔向了摔倒的小同伴。
我更感动和关注到的是:在背上同伴的时候,那封空白的信刚好飞到她们年前,就像伊力在厨房初见芬妮时候的鼓励和幽默一样,给了芬妮站起来的力量;在跑起来的过程中,芬妮跑的是Z字型,而这也是伊力曾经开玩笑般告诉过她的。
太美好了。
为什么童真会与战争联系在一起?
反战依旧是本片所要表达的主旨,战争下犹太儿童的童年是怎么样的?
是每日的流离失所,是无法“离开”的庇护所,是不能和父母在一起,战争是如此的残酷,但影片中孩子们的微笑是如此的美好,是踢球的快乐,是追逐“蝴蝶”欢快,是玩水时的幸福,在这样美好的画面下衬托出的是更加残酷无情的战争。
四星半。孩子与纳粹生死之间的追与逃,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令勇敢更强大、美好更纯粹。
犹太人自导自演没完了
当孩子们把飞散的钱当做飞舞的蝴蝶一样追逐玩耍的时候,当芬妮背着小弟弟冒着枪口奔向瑞士的时候,你会感到,这个世界再黑暗再肮脏,还是有一束光。
3.5,也许只有小孩子才不会怨恨这一路遭遇的背叛吧。芬尼打她妹妹那一巴掌相当真实
幸好有惊无险,小演员个个演技爆棚。
每次看到孩子们在草地山野间奔跑都有点泪目
对电影没什么意见,但是犹太人掌控了大量媒体,控制了政治来包装成最大的受害者有点反感
孩子们演得太好了!
冲着“儿童与战争”这一亮点去看的,但没想到这居然是唯一亮点。无论是帮助芬妮一行人的人们,还是芬妮等人的本身,形象刻画都很浅薄。剧情累赘,芬妮等人路上几乎畅通无阻,这可能吗?没必要如此迎合观众审美期待吧?看的时候只感觉无聊,很烦,只能不断快进。反战效果差。
“我对人性是悲观的,可在丑陋的人性中,总会有些光芒给予希望。”
小演员们都很棒 戴眼镜的小正太好可爱嗷嗷嗷嗷!最后五分钟很好哭嘤嘤嘤
最后是有点放水了,但瑕不掩瑜。
孩子的天真无邪更加凸显出纳粹的残忍血腥,只可惜以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往往很难,成年人失去了那份童真,拍不出味道来。
这片子让我想起《横风之中》,但内容当然是不一样的。真实改编自然更有力量!结尾真正的“芬妮”回首以及同时字幕交待的她们再也没有见到父母还是特别让人伤感的。芬妮的小妹妹真可爱。那个金发小男孩脑袋怼枪是真的么?不敢相信。在任何时刻孩子都葆有天真快乐和小动物一样。这年头在所谓正版/官方的爱优腾B上看一部未删减的外国片子简直中大奖似的!但奇怪的事发生了!之前看优酷爱奇艺这片子明明95分钟啊我还奇怪竟然比imdb豆瓣都多了1分钟是怎么回事!结果投屏放起来之后就改94分57秒了!怎么肥肆!好在翻译得还不错很全面,中英字幕有时三语加法语字幕。这是不是哪年欧盟影展抑或北影节的片子?加班一天回来还坚持刷豆瓣春日影展也是很不执着了吧!爱奇艺App投屏。优酷app时间也出现这样的投屏即消失几秒的问题,只有中文字幕。
战乱时以小孩为主体的地下行动,危险中的童年与求生信念。
那时他是唯一一个曾与希特勒对话的中国人。1939年,纳粹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夫执行“排犹政策”,要求伪满洲国公使吕宜文向被驱逐的犹太人发予签证,犹太人便可借此离德,当时又正值伪满推行“河豚鱼计划”意欲大量吸纳德国犹太人,王替夫便作为承办人员向犹太人签发了大量签证。但德国在闪击波兰后对犹太人的态度大变,盟国日本自也随之改变态度。
避开对战火的直观描写,用儿童视角打开战争,又想骗我生小孩系列。电影总体来说很客观,小孩子表现力也很强,既展现了他们被迫坚强的成长历程,又高度还原了童真。
胆识过人的芬妮
空中飞舞的白纸,信念不是空白,是无限的可能。
芬妮比我们看到的要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