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导演拍公路自行车题材的电影咯,内心有点小激动,要知道这类电影在欧美都没有的。
别跟我说《疾速苏格兰》这种传记片和《追逐传奇》这种纪录片,正如一部《极速风流》才算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F1电影。
自行车运动在国内还不算被大众普遍认识的运动,所以蛮希望《破风》能在国内掀起一阵自行车风潮的。
前段时间,小伙伴李指导被剧组拉去做赛事解说的配音了,羡慕嫉妒恨,心想导演还缺不缺粤语版的配音,后来得知粤语版早就配好了,桑心。
国内骑公路车不认识陈主任好打极都有限,对电影期望值下降一颗星。
错过几次点映后,昨天终于和幸运鹰翔同学在恩平看了电影。
电影院内的女生惊呼阵阵,高潮不断(摔车桥段泛滥),只是全片唯一让我忍俊不禁的片段是闪电队经纪人出来买通仇铭破风手时前排的哥们说了一句“陈小春!?
怎么这么老!
”看完电影后,内心很复杂。
想写点什么,又无从下手。
那就简单写下对自行车运动和戏剧手法在《破风》里的得失吧。
首先的首先,我对《破风》的第一印象是——这他妈居然是一部台剧。
香港的导演和编剧(还有沈金康教练、港队一姐黄蕴瑶等一堆香港自行车界的技术指导),4大主演有3名非台湾人士,号称全球取景的电影,居然拍出来一部台剧。
对台剧没太多研究,这一点不吐槽了,上个星期才被披着东北剧外衣的“港片”《煎饼侠》坑过,心理承受能力很好。
由于电影的台剧属性,世界观乃至剧情设定偏魔幻现实主义就不难理解了,看过《终极一班》什么的都懂。
在《破风》的世界里,自行车运动很简单——赛事分一二三等,车队也分一二三等,车手们需要逐级打怪升级,和欧洲五大足球联赛一样。
这一根基就完全背离了现实中的公路自行车运动。
在现实中,赛事除了世巡赛(可以理解为一级赛事吧)外,其他职业比赛统统归为洲际赛,洲际赛再分HC级一级二级等等;车队方面倒是和电影的分法差别不大,分为一级的Proteam,二级的Pro Conti和三级的Conti车队。
电影里各个级别的车队要在对应级别的比赛中参加不同分站赛;现实中,不同级别的车队实际上可以跨级别参赛的,例如Pro Conti也可以通过外卡登陆环法。
最为关键的是,电影里的车队积分系统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各种比赛的类型也大相径庭。
现实中的比赛包含单日赛、小型多日赛/单周赛和大环赛,而不是由多场分站赛组成的系列赛;实际上电影里的系列赛模板在公路自行车的历史上也有过,不过始终没有解决和大环赛不兼容的问题,所以最后还是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世巡赛模式。
至于比赛类型方面,《破风》是在强调一个完全由冲刺手主宰的世界,估计弗鲁姆康师傅活在这个世界里都要哭;而现实中,平路冲刺只能算是自行车运动的冰山一角。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在评击电影对于现实的扭曲,毕竟《破风》没有像《达芬奇密码》那样厚颜无耻地标榜书中所有关于XXX的描述完全真实云云,导演完全有自由构筑一个理想状态下的世界。
电影对于自行车赛制的设定让剧情更方便展开了,不然导演还需要额外2个小时时间来介绍公路自行车的赛制是怎样怎样的。
我反而想吐槽UCI把公路车运动搞得太复杂,像电影那样简单点多好。
除了世界观设定,《破风》对于比赛过程的刻画也是反现实的。
如果说世界观的改造是亮点,那么比赛过程的描绘绝对是败笔。
不过也难怪导演,因为根据真实的自行车运动,你很难拍出如此有戏剧冲突的剧情。
先说炫光队对幽灵队或者闪电队对新星队的几场比赛吧,每每都是两队TTT大战,完全当其他队伍没到;在现实的比赛里,8个托尼·马丁带一个卡文迪什也不敢这么干好吗。
而且片中的冲刺手们在爬武岭的比赛中也能争夺冠军,这就完全不给爬坡手活路了。
纵观片中的每一场比赛,都有背离现实的成分,例如逆风赛段要在最后500米开冲(哪怕大顺风,卡文基特尔大猩猩也冲不了这个距离),例如各种恶意身体接触(真当裁判不存在?
),例如道路出现塌方(现实中屁大点塌方风险都改赛道了,而且领骑集团前方至少会有20辆前导车通过,个个都是瞎子?
),例如沙漠大战主将超超超远程进攻(这种里程的比赛主将在集团前方多领骑一秒钟都是犯罪你造吗)……可以说,导演为了达到他想要的戏剧效果,已经完全不顾及公路自行车比赛的真实性了。
好吧不怪导演,因为现代自行车运动确实挺无聊的,完全客观真实就根本没法看了。
别YY现在的自行车比赛有什么激动人心的瞬间,哪怕最史诗般的进攻,都可能是过程漫长的,我就问问假如你是自行车电影导演,你怎么拍康师傅在莫尔蒂罗洛连挑31人的壮举?
关于电影的技术部分,最后也最必须吐槽的,当然是赛事解说啦!!!
自行车比赛没有赛事解说是完全没法看的,解说员不仅在赛况平淡时要介绍背景知识,赛况紧张激烈时还要烘托气氛,在电影里也不例外。
片中的每一场比赛,解说部分都很难把情绪带进来(导演:我有配乐!
陈主任:配你妹夫!
【啪),再加上违背真实的解说词,看着让我分外揪心。
在女主角参加场地赛时,解说员唯一一次有了特写,然而样子之矬简直有损自行车运动解说员的形象。
可以说电影在这一环节上的不走心,直接让我对其印象大打折扣。
更多技术环节的东西不讨论了,选手们的训练方法、摇车动作、码表数据什么的都经不起推敲;不过话说回来,侧风阵型、嗑药这些元素都很符合这项运动的特色,需要肯定。
最后说说感情戏部分,基本上是一些用到烂的桥段拼凑起来——一见钟情、三角恋、NTR、误会、出轨、分手、复合什么的。
吻戏不走心,床戏无张力,女主角又没胸,这一部分的看点几乎为零。
我倒觉得片尾仇铭和邱田拥吻会好一点,他们之间故事的可挖性更多,什么女记者女队员那些酱油应该能省则省。
好啦,写到这里,怕剧组找上门打我。
据说通过参演这部片中的骑车手,彭于晏成功考取了自行车手职业资格证,由此可见他在片中有多么努力地练习骑山地自行车,同时流过了多少汗水,付出过多少艰辛。
说回电影本身,本片作为一部运动题材电影,满屏充满了热血、激情、正能量,还能够从中深刻感受到团队精神和队员情谊和难能可贵,其中蕴含的顽强不屈、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也能够激励所有的观众。
本片的故事情节一点没有俗套之处,每一场骑车比赛都是激烈中带着成长,拼搏中带着合作。
此外的文戏部分也非常细致和真实地描摹了人物心理上的变化,能够感受到每个角色都有在积极健康地成长。
片中作为第一男主角的彭于晏依旧表现出了高颜值和强演技,期待他的下一部经典之作。
2016年7月9日 《破风》:青春热血惊险励志,体育竞技类电影的独特魅力,自不必赘言,更推荐大家看《翻滚吧!
阿信》和《激战》,或许只看一部就会被彭于晏实力圈粉。
无论背后经受了多少不可想象、艰苦难熬的魔鬼训练,金刚芭比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孩童般无邪纯净的暖笑。
看骑行,想起前些日子跟老爸聊天,他说旧时为了养家糊口和供弟弟妹妹上学,十四岁就骑着自行车做小买卖各地奔波,还曾创过一天内往返北京天津定兴狂飙五百里的壮举。
老爸一生多舛,却百折不挠,永不服输,尽自己最大努力给家人最好的。
向所有意气风发、认真生活的人们致敬!
P.S. “往返”用词不对,因为当时宝宝过生日聚餐,有点乱,我在吃饭,听得不太清楚,就又微信问了老爹一下。
老爹一个字一个字地手写回复说:“记得是八六年春天,咱家浮小鸡,我去北京卖白货,白货就是浮不出小鸡的鸡蛋。
卖完后晚上就住在了永定门火车站附近的大车店里,早晨4点左右骑自行车往家赶,骑到离家三里路的王兰沟村北,已是上午十一点。
迎面踫上你爷爷和村里几个卖鸡的,我就把你爷爷的自行车接过来,转身和几个同伙向天津出发了。
一路上在路边的小饭店吃了点饭,休息片刻,便又骑车赶路,骑到天津北已是夜里十点半左右。
再骑到武清县城住了店,已是晚上十二点多钟,这就是我骑自行车最长的一天。
大约五百一十里路。
”多么认真坚强的父亲,你是我们所有人的骄傲!!!
不过,老爹的“孵”字打错了,“同伙”说成“同伴”比较好,哈哈,女儿有咬文嚼字强迫症。
本文为“但行前路无问西东”即“公子世无双456”(姜丹)原创,已在“维权骑士”确权,如若喜欢,转载请留言联系,感谢(^_^),欢迎点赞、收藏、评论指教、转发和分享。
图一源自网络,侵删。
看到大伙都赞这部电影好看什么的,我还是坚定地认为,『破风』这部电影完全不能算是一部好的体育竞技题材片,要说是励志好象也没多励专,因为车手基本上还是靠天赋吃饭的,比如现在的布鲁姆、金塔纳、萨甘、卡文迪什,个个都是自行车运动中的天才。
要拍好一个运动题材,首先要尊重这个运动,在此基础上再加入故事情节,不能违背该项运动的常识去异想天开,为了故事情节而去编造一些违背该项运动规律的事情。
比如同样是运动竞技题材的电影,『火的战车』就是表现百米短跑运动电影的典范。
对于片中自行车比赛方面的违背常识部分,可以用来吐槽的实在太多,举几个例子: 1、关于破风手这个称呼还能说是勉勉强强的话,那么冲线手这个称呼就基本上跟主将没什么关系,除非这是一支以夺取一站或几站比赛分站冠军为最终目标的车队,冲线手才可能是主将。
在大的自行车队中,主将往往都不是冲线手,比如今年的环法冠军天空车队的布鲁姆,在全部21天的比赛中,只有一站冲线夺得冠军,在整个环赛中,车手的总成绩是按时间来计算的,平地赛段通常是大集团冲刺,几乎所有的选手最后成绩都是一样的,今年开始用减秒规则,冲刺前几名的选手总成绩会减掉几秒,但通常是没什么用处。
自行车比赛是一个集体合作的项目,不仅表现在整个车队参赛的六七个人都只为主将一人服务,同时也表现在不同车队选手之间也需要合作,比如在赛段中间,冲出主集团的不同车队兔子们组成的兔子集团中,不管数量是三四个还是十几个,也不管是两支车队还是六七支车队的选手,一定是互相交替领骑为别的车手破风,这样才能保持与大集团的差距优势。
但是在本片中,不同车队之间都是极尽坑害之能事,什么故意撞人之类,从来没有不同车队的兔子合作的情节,这个是与自行车运动本身相悖离的。
不仅不同车队之间不合作,自己车队的副将还要坑主将,而且是在比赛场上就将主将撞飞(除非这位副将要自绝于自行车运动,否则没有选手会为了几个钱而去干这种自毁前程的行为),真是脑洞大开啊!
还有一个镜头我想破脑袋也没想明白,有一场比赛进行到一半时,选手纷纷下车站到路边开始掏出家伙撒尿,幽灵队的主将还故意将尿撒到炫光队的队员脚上,请告诉我这是什么鬼?
自行车公路赛中还有中途暂停比赛来撒尿的规则吗?
2、关于爬坡赛那段,因为爬坡赛是系列赛比如环赛中至关重要的比赛,所以武岭这段拍得更是漏洞百出,首先上坡时,炫光队率先三人冲出,然后幽灵队跟着四人冲出,各自组队向山顶出发,在真实的比赛中,除非该两队跟后面的队水平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否则是决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支车队中的车手组成,有冲刺型车手也有爬坡型选手,这两类选手的肌肉组织不一样,所以一个车手不可能又是冲刺型还善于爬坡,因此作为三级比赛的小车队,前面在平地赛中屡屡冲刺夺冠,然后在爬坡赛中又突然冲出三四个爬坡型选手而且完全甩开后面的车队选手,接着突然又冲出一支更多人的车队将这个车子又完全整体抛在身后,这在自行车比赛中简直是天方夜谭,武岭上坡中的航拍镜头,在看惯了三大环赛的观众看来是非常怪异,幽灵队四人组成的第一集团甩开炫光队三人组成的第二集团2分钟,而炫光队三人组成的第二集团又甩开后面大集团好几分种。
设想一下在环法阿尔卑斯山区的HC级比赛中,天空车队4人组成第一集团,后面200来米移动之星车队3人又组成第二集团,后面300米又是一堆快步,BMC之类车队组成第三集团,这种场面简直要亮瞎眼啊!
讲完上坡讲下坡,下坡80公里时速的情况下,不管仇铭还是幽灵队主将过弯的动作是很容易摔车的,其实可以请专业车手来当替身,因为拍电影中我估计实际下坡的速度也就是三四十公里,时速相差一倍的情况下选手动作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过弯时身体的倾斜度等,好吧,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比赛竟然没有前导车,以至于出隧道口一堆乱石挡路,假如大部队是七八十公里的下坡速度来到隧道口突然看到这一堆乱石怎么避开,那个地方摔车可以要不少人摔下悬崖的啊,难道赛事的组织方这么不拿车手的生命当回事吗?
最奇葩的地方来了,幽灵队的车手在隧道内撞翻了仇铭,仇铭起身后推上车就追,最后超过对手夺得冠军,注意哦,在这个过程中仇铭是没有戴头盔的!!!
根据国际自联的规定,比赛中运动员不戴头盔,即刻取消比赛资格,如果夺了冠军,一样是取消名次,也就是说仇铭的这次下坡冠军是无效的哦!!!
如果你以为这个武岭赛够奇葩的话,你未免太大惊小怪,最奇葩的比赛怎么也要安排到最后一场赛事吧,好吧,我们来讲讲那场超搞笑的腾格里沙漠之战: 1,首先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赛事,在43度的高温下22%的空气湿度中,骑行280公里,除非是想去自杀,职业自行车选手根本不可能去参加这样的比赛,而国际自联也是绝对不会批准这样的赛事。
2,那我们假定这样的比赛真的举行了,逆天的情节就更是数不胜数了,两车队主将一起跑出去当兔子已经够奇怪了,而且当了半天兔子竟然又双双被副将追上,这俩副将是有多逆天?
然后在46度的高温下竟然将车速拉到了68公里,没看过公路赛的人对这个车速没有概念,这个速度基本是车手的下坡速度,或者是在15公里个人计时赛时用TT车(计时赛专用赛车)跑出的最高时速,如果有谁在46度的高温干燥条件下骑出68公里的速度,五分钟就将自己拉爆了!!!
可是还没完,队车竟然没有跟上来导致没有补给了,队车为什么没跟上来,因为后面大面积摔车了,而且基本上是摔得天花乱坠铺满了整个公路(在46度高温下骑了200公里基本上队伍就已经拉扯得七零八落了,根本不可能摔成那个样子,太假!
),所以队车要么是处理摔车要么是被摔车队员挡住了,这个就太离奇了,队车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不能紧跟车队的领先车手,那就是道路太狭窄又是下坡路段,只能跟在第一集团的后面,但是如果车手需要补给也是第一时间会送上的(对了,车队里通常还有一个选手是专门负责给车队其它队员送水的),看着两个当兔子的主将舔着干裂的嘴唇互相让一瓶水的画面,我想这两个车队的经理都可以马上被开除了。
即使这么拼,将时速拉到六七十公里,突然之间两队的副将又带领大集团追上了主将(难道两队主将坐下来在路边开了个会决定等大集团上来吗?
),然后有个副将得了冠军,这是什么样的脑洞才能想得出这么奇异的情节啊?
哦,差点忘了女主,在场地赛中摔车后脚跟键撞到牙盘上被切断,然后神奇地爬起来冲刺,最后得了第二名,然后有人讲了黄蕴瑶的故事说明受伤的情况下得第二名也并非不可能(女主叫黄诗瑶是以黄蕴瑶为原型吗?
),但是我想说的是,黄诗瑶跟黄蕴瑶受的伤是完全不一样的,跟键断裂跟自行车的链条断裂是一样一样的,一辆断了链条的自行车还能骑着冲刺吗?
要吐槽的地方实在是太多,还是一句话,如果要拍一部运动竞技题材的电影,首先要尊重这个运动本身,否则就是一部恶搞片而已。
这部电影从电影本身角度,我只想给两分,另外的2分,一分给台湾,看到武岭太鲁阁啊,恒春镇啊,我就燃起来了另外一分给自己很喜欢的公路骑行,我完全作为骑行爱好者来支持的。
里面专业骑行背景,比赛团队战术,真的看得挺过瘾的,好想也去参加个什么业余比赛啊。
当然,这是一部商业励志电影。
打折励志的大旗,背后商业运作痕迹非常清晰。
娱乐宝众筹,大量赞助和广告植入,简直就是一部美利达的企业宣传片。
再加上三地明星助阵,看上去一锅菜齐了。
至于炒的好不好,我就不罗嗦了……里面不断出现的大品牌很引眼球,从look到specialized,美利达不用哦多说,硬是没出现一眼Trek还有Giant什么的,哈哈哈,还有champion system全面定制的队服,真的很专业了。
比赛是的解说还有战术讲解也比较到位,看着热血沸腾。
很多人对片名里的《破风》可能没概念,如果自己在一个车队里体验一下,以平均时速超过30公里以上的长途骑行,有人在前面破风领骑,和自己一个人骑差别有多大。
自己骑完全是在和空气战斗,如果还有逆风的话,但如果有人在前面破开风阻,30-40KM的时速都能很轻松。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公路自行车是一项团队运动了。
以前看过一个视频,在有一辆汽车破风的前提下,自行车手最高能达到100km/h的时速。
当然,汽车尾流的吸滞也起到了作用。
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兔子”,每场比赛当中,总有人先冲出去抢占优势,这样的车手叫“兔子”,一个车队里面,也有人专门当追兔子的人,以拉近大车队与兔子的距离,这样的人往往也当着破风手的角色,前段付出大量体力,后端没办法再参与冲刺竞争。
牺牲小我,成就车队核心。
所以,片中最后男配角甘心当破风手,也是做出了让步。
虽然可惜没有描述得太好。
如果一部电影能起到推广一项体育运动,这个使命也挺伟大的了。
希望以后国内的环境和气氛会越来越好。
关于骑行氛围,国内的体育环境实在太差,太多人没有运动爱好,也没有良好的户外环境,在台湾、香港,日本,自行车运动都很流行(韩国没去过不知道,但是电影里居然有赛车赌场!
),日本还专门有一部讲公路竞技的火爆漫画。
台湾就不用说了,全民骑行。
欧洲更加,满大街的比赛。
等我了解到这项运动,却已经过了30开始老了。
T_T糟糕的爱情最后吐槽一下感情戏,全程尴尬,王珞丹表演得不知所云,好像就游离在戏外。
这部电影硬要加塞一段感情线真的是画蛇添足,还不如像《士兵突击》那样完全不讲,或者像Rocky那样的拳击兄弟情也行。
看得难受死了,真是糟糕的爱情。
而且,王珞丹的身材并没有准备到位,一身肌肉都软趴趴的感觉!
没意思!
不如找个专业的选手进来演,反而会更吸引人。
最后还是提下小鲜肉吧彭于晏的身材的确挺好,一看就有保持训练,骑行姿势什么的也都还不错(虽然冲刺阶段的拉车姿势还是跟职业的没法比额,看看卡文迪什在09年环法上的经典冲刺,时速70KM+……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wMzkxMzE2.html?from=s1.8-1-1.2)不过彭于晏一个人卖力的表演,为了体现专业性也做了大量体能准备工作,挺好。
只要他出现,坐在我身边的女生们就开始叽叽喳喳他的身材了,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吧,看完就知道自己要滚去锻炼了……Finally,10月,环岛!
刚看完电影出电影院的时候,南京正好下了一场雨,夜幕和小雨的组合让高温达到37摄氏度的城市多一份不一样的味道,我想可能是因为心情,因为意外撞见了一个好电影,让我看完后连雨伞都不想打,就那么走在雨里。
因为临时加的电影,看的时候甚至觉得破风二字有点莫名其妙,只是看了演员表之后发现有几个还能看的小帅哥,至少可以养养眼,比删掉了马震场景的《杨贵妃》更有看头。
特意去看了预告片,也没有太多的感觉,看到评论区有人评鉴林超贤+彭于晏=好片,才稍微有点信心。
什么样的电影才是一个好电影,可以让我憋尿憋了半场多电影的,应该算是吧。
说说我对这部电影的几个意外之处。
一、笑点。
真的还蛮多的。
有好几个地方的处理都让人笑的很开心,笑点数量不低于《捉妖记》。
个人觉得编剧和导演在细节的地方是很用心的。
二、紧张。
尽管是一场接一场的比赛,每个比赛只是截取了一小段镜头,但是在关键的时候,身为观众的我还是热不住捏把汗,好害怕主角突然翻车搞个半身不遂什么的。
还好电影在这段的处理还是偏理想化,让人看了很开心。
三、专业。
以前我觉得这种竞技类的比赛只是拼体力,有点天赋加上训练就可以赢,事实证明我太天真了。
破风手和冲线者互相配合,最后才可能成功。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窦骁饰演的角色邱田是个完美的破风手却一心想当冲线者站在冠军的领奖台上,最后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却想走极限,因为短暂的成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让人唏嘘。
最后邱田的蜕变或许是想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人的位置,做好自己就是成功了。
四、励志。
电影的最后致敬梦想,献给有梦想的人。
励志的电影向来不少,但是难得的是整部电影虽然讲了几句鸡汤,但是却没过界,和剧情完美融合,不煽情,却让人动容。
于我来说,这就是最好的励志片。
五、青春。
因为是年轻人为主,还是少不了青春这条主线,好的单车手或许最好的年华就是那么几年,于是他们说,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赢或者退出两条路。
整部电影充斥的浓浓荷尔蒙气息让人炫目。
最后吐槽下王珞丹吧,身为里面唯一的女性角色,本来戏份就少,所以这个角色就是个点缀吧,万草从中一点红。
似乎没有女孩的青春也是个很让人遗憾的缺失,所以导演安排这个角色来弥补下,顺便适当的时候激励下男二也是不错的吧。
台湾的风景真美啊,拍的真美啊,真想看着他们一直骑下去,沿途路过那些个风景,汗水滑过皮肤落入尘土,再配上点缀得当的背景的音乐,真是性感的一塌糊涂。
2013年,我在电影院第一次看完「激战」,兴奋不已,血脉喷张,着迷于张家辉扮演的落魄拳王重回巅峰的故事,当即预测张家辉会因为这部片子拿下金像影帝。
也是因为「激战」,对彭于晏的形象大为改观,此前我对于彭于晏的银幕印象始终停留在「仙剑奇侠传」中的唐钰小宝和「听说」中的彭天阔,「激战」让我认可硬汉的他。
那年「激战」口碑票房双赢,而后作为导演的林超贤随即决定再拍一部体育类题材的片子,也就是如今这一部被宣传定位为激战2.0的「破风」。
也许是张家辉在「激战」中表现太好,以至于我忽略了「激战」中的一些缺点,然而这部没有了张家辉只有彭于晏的「破风」却再也无法让我一叶障目。
「破风」一定是一部由30余集的青春体育励志偶像剧剪成的电影,全片夹杂着十余场雷同的赛车戏和难以下咽的狗血言情偶像剧,且中间毫无过场,强行切换。
犹如冰火两重天,让人浑身难受、坐立不安。
这也让我在观影过程中,不由得在朋友圈吐槽,写下一句,「在电影院看一部偶像剧是种什么体验?
」——「破风」。
细细想来,这个缺点,其实在「激战」中早有体现,梅婷的很多戏份就与整体格格不入,「激战」中彭于晏的感情戏也是多余的很。
只不过得益于张家辉的超赞演技,和电影本身聚焦于摔跤擂台的动作戏实在足够精彩,并且「激战」的主线故事完成度很高。
让我们都忽略了导演林超贤的那些拙劣的文戏。
到了「破风」,林超贤加大了文戏的比重,于是拙劣的更加拙劣,而好的部分却没能延续下来。
讲真,星期四的晚上,我加完班赶着去看当天最后一场的「破风」,本期待不已,但「破风」的第一个正式镜头开始,我就基本后悔了,糟糕的画面和镜头感,让它看起来不像一部电影。
电影的主线故事围绕在由彭于晏扮演的赛车手仇铭、窦骁扮演的赛车手邱田以及崔始源扮演的赛车手郑知元之间,讲述的是三人本为队友,后来各自为战,相互竞争,到最后彼此扶持,在赛车手的路上一起走下去的故事。
整个故事中,仇铭和邱田还与王珞丹扮演的黄诗瑶有着一段狗血三角恋,他们分别经历了多次失败,触及人生冰点。
然而每个角色都发着梦想的光,从不放弃,重回荣光。
可惜的是通部电影看下来,这个故事完全不让人触动,我唯一的感受是,电影「破风」就如同老奶奶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好几次以为电影应该结束了,却没想还有下文。
整部电影中,你看不到着重点,十来场的赛车戏竟然表现雷同,中间人物在故事上经历世事变化,表现上却看不到人物的成长,整部电影也没有高潮点。
换句话说,「破风」讲述的故事在其表现上丝毫没有说服力,而且槽点满满,片中自行车赛事遍布台湾、上海、腾格里沙漠、意大利,并且持续时间至少三年,给人的感受却都像同一场比赛;片中王珞丹比赛中受伤,彭于晏用自己腱肌相救,上一个镜头医生判定会有永久性伤害,下一个镜头便开始重回赛场;片中邱田服用禁药被抓包,意志沦丧玩人间消失,上一个镜头人们还在说遍寻半年不到,下一个镜头郑知元便拿出一本杂志说邱田在韩国。
「破风」所有的单一缺点我都可以试着原谅,问题是当他们组合到一起时,整部电影就显得异常难看。
而难看,就是我对于一部电影,所不能原谅的。
文/突突订阅号:movie-s
片名十分霸气,故事血脉贲张,比赛扣人心弦,高潮一波又一波,快感一浪又一浪,但欠缺重点,虎头蛇尾。
巅峰对决还不如第一场比赛惊心动魄——沙漠考验耐力,邱田自然有利,所以看似意外的结局其实早在意料之中!
但依旧堪称国产竞技类励志片的突破之作!
运动部分,用警匪悬疑片的玩法配合着高清电视转播风格的画面,看的人血脉偾张;故事层面,谈压力谈人生谈成功,价值观很正很励志。
人物刻画稍弱,窦骁再丰满一下的话,影片妥妥四星。
还是一部很值得看的运动题材影片。
运动题材的真正魅力显然不是领导关怀,而是赛场本身,如何将比赛的精彩和激烈程度,以更直观的、戏剧化的方式传达给观众,才是运动题材该做的的事。
起码在这部分,林超贤是有他的经验的。
或者说,他把之前拍动作片的经验融入到了运动片里。
他的运动片动作场面还是非常好看的,够紧张,够刺激。
《破风》中,王珞丹那条线,整条线索都是很奇怪的,跟演员无关。
这条线索写出来就很怪,它游离于主线剧情之外,尤其是若有若无的三角恋,非常无聊的设定。
每次剧情来到王珞丹与彭于晏,或是王珞丹与窦骁的部分,就会有种跑偏的感觉,就是因为那条线太生硬,对主线也没什么太大的帮助。
试想一下,如果这仅是一部赛车题材的影片,把王珞丹那条线完全删掉,会影响整个剧情走向么?。
当剔除了那部分,影片会变成一部讲友情与梦想的片子。
虽然电影需要男女主,总体看有点那么欠缺火候。
特地骑单车去看《破风》,看完骑着那小破车热血沸腾地一路飙回家,感觉无与伦比舒畅。
半路上,我突然很想再看一遍《激战》。
别误会,不是说《破风》不如林超贤导演的上一部片,而是这两片用同样的方式打动了我。
把它们当姐妹片欣赏是最合适的,甚至《激战》的标题直接挪给本片也不违和。
跟《激战》一样,《破风》也有一些小毛病,但我依然愿意给它满分,林超贤联手彭于晏二度挑战运动题材,又一次交了一份超出预期的答卷。
《破风》的角色设定和互相关系,是将《激战》打乱后重排的结果,充满亲切。
彭于晏上一回演了个偏憨厚耿直的愣小子,这一次摇身变成坏葛格类型,往《激战》中张家辉的老江湖靠了靠,他的位置则由外型更为“傻乎乎”的窦骁接替,两人像死党又像师徒的关系也得到了传承,半裸着身子互相摸大腿的场面,气氛跟《激战》里师徒“亲了一口”如出一辙,还是那样基一下就迅速滑过去,狡黠得很。
彭于晏与王珞丹的感情线,表面是一段男女情缘,其实延续了《激战》中张家辉跟小女孩的线索,两个本属不同世界的人互相打气,走出阴霾后拥抱生命。
王珞丹倔强好胜又在受到重挫后一度神情恍惚,多少可以看出《激战》梅婷的影子。
彭于晏的母亲一角,原型自然是《激战》中该角色的父亲,同样是辜负了儿子反而唤起了后者斗志,双方最后也都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和解。
我不清楚林超贤童年生活如何,但他似乎爱在作品中描写破碎不和谐的家庭与怪异费解的父子、母子关系,而且都情感饱满,篇幅颇重,令人印象深刻。
比起《激战》,《破风》在很多层面有了显著改进。
举一例,《激战》的大反派安志杰,除了展示其心高气傲和功夫出众,没有任何细部描写,就是一个脸谱化的boss打手,是比较可惜的一环,而《破风》最大的“敌人”崔始源,性格立面丰富得多,他对同袍情谊的珍视,对对手的高度尊重,他的豁达、坦荡、正直和不屈,都让人喜爱,歪扭的普通话也带来一丝丝的可爱劲儿。
《破风》还笼入体育比赛的黑幕、赛手名利双收或止步不前时所遇的诱惑和心魔,使得整个竞技氛围更加真实。
两部片也有许多似曾相识的场景,我的思绪不断在两个世界游移。
彭于晏坏笑着向窦骁挑战定车,就像《激战》中跟张家辉说“师父,来比一场”;两个男人并肩走在雨中的背影,落寞中的不服输,像张家辉载着梅婷远去的那一幕;王珞丹受伤时心急如焚跑进场内的彭于晏,复制了《激战》中他父亲的举动。
林超贤的枪战片有着港片中罕见的专业军事素养,而他的体育电影同样挂着大量的作者标签,他一再使用钟爱而又有效的方式,就像两年前的《激战》一样,让我很不争气地眼眶湿了几次。
彭于晏是个很喜欢折腾自己的演员,以他的长相、身材和年龄,本可以靠《匆匆那年》这样的作品毫不费力的顺上很多年,无需担心粉丝的增幅减缓。
但他偏偏选择用《翻滚吧,阿信》,《激战》,《黄飞鸿》,《破风》这样造不得一丝假的体育全能电影来磨砺自己。
看彭于晏的动作表演,他那咬紧牙关挥汗如雨痛苦不堪却又隐约露出一丝胜利者笑容的表情,你没法不觉得,为了梦想吃苦是一件让内心幸福、身体爽爆的事情,会瞬间提升你对于生活的热忱,瓦解对于磨难的恐惧。
不管称之为电影梦幻的麻醉,还是实在的激励效应,这都是一种很酸爽也很难得的观影体验,个人觉得《激战》和《破风》都抵达了励志的极高境界。
片末,傻傻地坐在影厅里看完了花絮。
彭于晏、窦骁为了演出经受了大量专业训练,最起码可以在银幕上以假乱真地扮演职业车手。
但林超贤的艺术追求不仅于此,从《激战》到《破风》,他再度表现出对职业竞技的高度尊重。
常言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林超贤却要让所有外行都看得到、看得懂门道。
就像上一次把MMA介绍给大众一样,《破风》又是半部自行车竞速的科普纪录片,两名从未露面的主持人,旁白台词之多不亚于任何主角,不像央视五套某些解说员一样废话连篇,每一句都是干货,其中包括观众需要知道的(破风手的作用、赛场规则),观众想知道的(他们交替行进是为了什么,谁为谁如何担当破风),观众想不到但一旦知道会搅动情绪的(下雨反而会升高温度),以及承担意料之外的戏剧转折(你丫乐个啥,扛错车了!
),使得每一场比赛信息量丰沛,抓人度陡增,又带来海量涨姿势的快感。
《破风》打破了我对自行车竞速的肤浅认识,骑车绝不是靠着蛮力和精神原力,通过狂呼乱吼拼死拼活就可以超越极限的。
要赢需要意志爆发,也离不开专业的策略制定、仪器监控,以及对自身和同伴的优势、短板、极限的了解与善用。
说到底,人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育竞技也是理性与感性层面的综合较量。
许多体育励志片,都过于强调感性力量,随便找个理由爆发小宇宙搞定对手。
在林超贤眼中,这是对职业运动员的不敬。
他不但要主角赢,更要让他们面对着无法克服的障碍,赢得合情合理,让人相信同样的情形完全可能在银幕下上演。
常听人说,观众反正不懂,拍电影敷衍一点没什么大不了,但林超贤证明,如果你不拿观众当白痴,如果你真正用了心,观众虽然不专业,但他们能够感觉到你的专业。
在感性层面,林超贤的不败法宝是让主角被他心中重要的人注视。
量子物理学说,观测者的存在,会对观测对象产生影响。
文青们可以很容易地将之改编成文艺版本,当ta来看你的比赛,会让你觉得自己战无不胜,那种感觉,比取胜的喜悦更将人淹没。
从《激战》到《破风》,主角们持续追求的不是战胜对手,而是战胜自己。
也许每个赛者最难忘记的,不是赢得胜利的那一瞬,而是在ta的注视下,变得更有信心靠拢梦想的那一刻。
(文/方聿南)
二刷:本片在体育片类型上是中规中矩,天才、挫折、突破,再加上可有可无的狗血偶像剧爱情线,只能说差强人意。
但放在单车类型片看则绝无仅有,反正我再也想不出另一部以公路车竞速为背景的电影了。
在外行人视角下,它较好地描述了公路车竞速这项在盛行于港台,在大陆仍鲜人问津的竞技体育;在故事外,讲好了这运动的规则、玩法、职业生涯、商业运作,乃至看点,这对一项运动的普及可谓功德无量。
大陆一度是自行车大国,但从来只将它视作工具,喜闻近几年骑行的渐渐风靡。
看罢,我很好奇单人竞速赛事会是怎样的赛况,选手都是会采取默契轮流破风的策略吗?
短距离赛事又如何呢?
一刷:虽然是感觉很燃,把枯燥的自行车拍得这样实属不易,但反复的梗让人昏昏欲睡,运动是科学,一味强调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事实就是反科学,就是有病。
3星,150921。
文戏的剪辑镜头很有问题,题材很好,比赛画面的镜头还不错~PS:拿错车真它瞄扯啊····
林超贤不愧新宗师,自行车冷门题材,都拍得风驰电掣,肾上腺素狂飙、血脉喷张、绷紧神经,气吞山河,缺点情感情戏比较差
片尾出现那道彩虹见证这份基情。
呃我当时的标签居然有阮经天?明明比赛就是看他们表情狰狞蹬蹬蹬但也好紧张,感情戏好幼稚(欧阳娜娜好可爱)。想说的太多结果主次不分。“取是能力,舍是境界” ,累赘处好不好大刀阔斧砍掉?后来特别困。不过觉得能拍出来也挺厉害的,不容易。佩服。
满屏起格的渣画质,导演你拿手机拍的么?赛事塞得太满,节奏如片中极速骑行那般迅猛,文戏与比赛篇幅失衡,内心变化、行业黑幕都是点到即止,留于表面,跨越推进。满场给彭于晏做破风手,给王珞丹做备胎的窦骁,为结局留了惊喜,“取是能力,舍是境界”,最后强调非个人英雄而是团队合作。6.8/10
本片是《激戰》後林超賢又一部運動題材電影,且不同於《激戰》,本片詳細地介紹了自行車運動的比賽規則,架構,車隊戰術以及運動員技巧。林超賢還採用了大量實感的拍攝手法(如航拍)去交代山路,高速公路和沙漠的比賽環境,強調運動員比賽遇到的艱難。可惜本片過於沉迷交代比賽的細節,而忽略了基本的戲劇張力,林超賢未能在傳統的戲劇張力和三角戀中找到平衡點,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太鲁阁那段,也太惊险了吧!隧道里面的湿滑远比影片展示的要严重得多,思密达出来能刹住车,太扯了!彭于晏居然单车飞过障碍物,显然是把赛车当山地了!整体来说,正能量满满,四颗星。另:看到垦丁熟悉的景色,令人怀念啊~看乌龟的地方在哪儿?
不知道为什么去电影院看人骑车
个人觉得可以给90分。1,题材加一星,作为一个门外汉,知道了一个东西再加半星。2,青春热血励志,加一星。3,说什么重点都在三角恋的,我就呵呵吧,并没有觉得放在恋情上的比重会太多。4、择日再看一遍。
骑行过程很燃,感情部分很烂。有些对白很生硬,我们就看三大美男搞基就好啊,何必多个王珞丹。
欠缺一股由内而发的体育精神,很多时候演员演出了高潮,情感上却没传达出激动兴奋的情绪。赛车部分节奏把控可以,场面视觉上还是导演强项,但故事不及格,约有一半废戏,爱情非但没有起到调剂作用,反而成了累赘,与激烈赛车两种画风频繁切换,感觉像看两部电影,完全不搭,整体有种说不清的矫情感。
也就最后一场比赛让我意识到自己是在看电影
比赛场面调度,林超贤不是盖的。但文戏太弱太狗血,几乎犯了很多低级错误。女主设定有问题,配角设定有问题,沉沦到崛起的路线太狗血。
体育电影,有激情,有励志,还不错,但爱情戏是败笔,如果不加入爱情应该会更好吧!
前一个小时非常好看,中间不知道在演什么鬼,几个车手全都不能骑车了,乱入了海龟和 NEVER SAY NEVER 之后,终于又给圆回来了,并且车都骑的越来越好了……
林超贤心知肚明自行车运动本身无法吸引更多的注意,所以他将比赛只作为一种点缀,用快速剪接镜头来极力营造紧张感,而重头戏则在于几位主角的人物塑造、感情生活和人生感悟,这是一个聪明的策略,可惜他并没有获得完全的成功,主角们的经历被描述得隔靴搔痒,人物依然不够丰满和有力。
林超贤是不是香港最不会叙事的导演 。。。实在太失望了,其实车赛部分还是很刺激的,镜头也到位,就是这人物和剧情上惨不忍睹,激战的老毛病又犯了,与主线不相关的剧情和人物角色太多,主线剧情又不集中,着力点太分散,难以调动观众情绪。我看了一会差点睡着,唉,可惜可惜。。。
有部分赛事可以简化 爱情戏可以不要 比赛基本还是蛮燃的
窦骁依然是没什么演技,王珞丹依然是没什么演技,崔始源依然是没什么演技。
能把冷门的自行车体育项目拍成这样,可见编导还是有一定功力的;同时可惜他们能力有限,叙事有些磕碰,情节拼接感略重,导致剧情不够流畅;另外鸡精稍显过量的心灵鸡汤台词和部分让人有些难以置信的桥段设置(比如头轻碰玻璃碎、黄诗瑶摔成那样还能拿第二…)等还是挺败笔的。…最后还是想给题材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