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看过这么文艺的四川话版的电影。
虽然用的全是中国演员,但导演是法籍华人,片子也主要在法国发行的,据说最后还被伟大的总局禁掉了(未证实)。
法国片总是这个样子,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所有的故事都娓娓道来,影片中的配角来了又走,就像生活一样,又更像梦。
故事发生在那个被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铭记的十年,地点在一个远离所有暴风中心的重庆偏僻小山村。
这个山村太遥远了,远到在那个十年中也可以那么宁静,就像梦一样,就像三个主角的青春一样,浪漫而纯粹。
从一开始刘烨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出场时拉的那首“莫扎特热爱毛主席”就表明了他对生活和爱情的态度。
他对小裁缝的爱几乎是纯粹的精神式的,所以他并没有和陈坤竞争对小裁缝的爱情,而是静静的在一旁看着,看着小裁缝怀孕帮她流产,每天去小裁缝家对她念书。
与像无处不在的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小提琴背景曲一样流动着的浪漫主义情节相对比,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那些欧洲的小说。
那些欧洲的小说许多次都充当着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这些小说不仅仅有巴尔扎克的,还有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但是巴尔扎克被写进了影片的标题中。
巴尔扎克,和大仲马不同,他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在那个充斥着魔幻的斑斓色彩的年代,这一点尤为突出。
在那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它就像是一个让迷醉的人清醒的药剂。
知青去了又走,爱情来了又去,山里的人们生活依旧宁静得像飘散在群山中的青烟。
但对于三个主人公,青春和爱情,还有梦,都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在藏书洞看书的时候,在窗外拉小提琴的时候,也许这个影片对人生的第一个思考,浪漫主义的情节永远是短暂的,最后随着涨水而消逝,留下苍穹无尽的遗憾。
而本片的第二处思考,则是梦要不要醒来。
陈坤说要通过给小裁缝读书,让她醒过来,让她认识到这个世界。
但是当小裁缝真正的醒过来的时候,再浪漫的音乐也无法让她回头。
巴尔扎克对她说,女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也许比这个山坳里的小村庄还美。
所以她要走出去,巴尔扎克超越时间和空间,对这深陷浪漫主义的灵魂实现了现实主义的救赎。
至于这救赎幸欤?
不幸欤?
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作为一部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颇有一些独到之处。
同类电影中,虽然也有表现知青与农民之间的文化隔阂与相互影响,但是大部分都是作为前知青们回忆的背景,鲜有以此为主题来推动整部电影发展的先例。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一开始是两个青年来到山中小村。
村长检查两个人的行李,翻出了菜谱和小提琴。
文化冲突到这一地步还算常见。
之后的两个事件开始把故事推进。
两个知青遇上了一个山中美少女,还搞到了一箱子的翻译小说。
于是这两个人一边偷着看小说,一边把小说读给美少女听,一边开始自己的初恋。
这本来是可以成为一个关于启蒙和成长,愚昧和文明的精彩故事,可惜的是编剧只沉醉于对自己青春的回忆,而无力把这个故事升华为艺术,在更多的时候,他在这个故事所蕴含的各种可能性之前患得患失漂移不定,最终断送了这个原本应该更精彩故事。
或者这也就是创作者能力的限制。
故事中不乏精彩的段落,原本可以从容地表现文化对于这两个知青和村庄的影响,可惜一次次地错过机会。
例如,知青第一次读巴尔扎克,读了一通宵,早上起来说,这个世界在我的眼中已经完全变了。
当然我们知道,改变了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看世界的人。
可是整部电影中,知青似乎并没有任何变化,甚至包括他后来去采风搞音乐,也很难让人判断那是他的爱好还是小说的影响。
对于村民的影响,电影得到的机会要更多,却也表现得很无力。
两个知青被派去看电影,然后回村来讲电影。
他们看来看去都是一部《卖花姑娘》,回来讲得却是法国小说。
所以在那个文化贫瘠的时代,这个小村中的人得到了远比外面世界的人更多的文化享受。
然而也仅是如此而已。
电影内容在离开了两个知青的说书场后,村民的生活并无任何变化。
老裁缝在听了《基督山伯爵》后,给村民们作海军服本来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桥段。
然而同样的是,这些海军服在之后没有任何表现。
我本来觉得这故事应该有些魔幻现实的色彩,可实际上,他却非常的低调平实。
我不由想,如果由姜文来拍这个故事应该会好很多。
只是他或许会觉得这个故事太小题材了。
如我之前所说,电影的编剧由于某种类似于小资的情调,对于这个故事患得患失无所适从,最后只沉迷于对自己青春的回忆。
对于小资来说,文化相对主义当然是好的,小村中的人就算再愚昧、再不见天日,也有他们自己的文化。
所以,他在讲述西方文明对小村的冲击时束手束脚,还没有点到就停下来了。
而且他那种对回忆的沉迷让电影的后半段非常不靠谱。
知青在离开村庄多年之后,在村庄要因为修水坝而被淹没之际,他又开始想念这个小山村,跑回即将被淹没的山村去怀旧。
这里,他已经完全不顾故事的真实性了,居然让一个十多年前还全是文盲的村子有了在水潭中放纸灯的传统,还有什么把思念写在纸灯上云云的鬼话。
他的意思很明显,象征现代化的水坝淹没了代表传统的小村,所以以后的人们再也看不到那些水灯了。
只是那些水灯完全是他的臆想,他一脱离让他受苦的山村就忘记了那里的愚昧和苦难。
那些水灯只能证明文化相对主义者的自私与愚蠢。
故事中处理最好的部分是山中美少女小裁缝。
她本来是个文盲,却在听来的小说的影响下,离开了这个山村。
而关于她的下落,电影巧妙的打乱叙事顺序,给出了一个精彩的悬念。
回过头来看,知青居然到十多年前她离开的村庄去找这个小裁缝的下落,他内心中那种愚蠢的优越感真是昭然若揭。
电影中的大部分台词都是重庆话。
刘烨和周迅似乎没有使用别人的配音,因为他们的重庆话实在是有点别扭。
优点:好故事缺点:电影语言贫乏
开头某处有这样一个介绍:曾有一个不爱美人爱少年的皇帝把凤凰山赐给了他心爱的太监,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关于同性恋的记载。
不得不说这段话极具误导性,让人以为本片讲的是罗明和马剑铃的同性爱情,结果完全不是这样。
描写知青生活的作品总避免不了爱情这个话题,通常是男知青和乡下姑娘注定没有结果的短暂情缘。
罗明和马剑铃给小裁缝读外国小说的场景让我不禁想起《北风那个吹》里的月亮湾大队,趁着夜色帅子给知青们讲《红与黑》。
春心萌动的年轻人们难以阻挡爱情的侵袭。
在山野之间偷看女孩子洗澡真是世间的一大美事。
罗明看到了湖水中美丽的小裁缝,并且因此不小心跌进了深坑,美好的爱情就这样开始了。
马剑铃用小提琴给乡亲们拉莫扎特的曲子,生产队长说曲子名应该叫“莫扎特(老莫)经常想念毛主席”。
再加上影片中出现多次的《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的曲子,文革的精神面貌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人对于精神和知识的渴求是无法被遏制的。
马剑铃把心爱的小说段落誊写在坎肩的内衬,让人震惊之余感受到了文革时的压抑与反抗。
不过影片并没有沉浸在消沉的气氛里,相反有时候是喜悦的。
罗明和马剑铃给老裁缝讲小说,结果老爷子迷上了远隔万水千山的欧洲大陆的故事,从此他的裁衣风格大变,山村刮起了一股地中海风,俨然成为了中国时尚的最前沿。
这一段让人看得开心又担忧,这可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哟,被人捅出去可不得了,可山村里的人有谁会知道地中海是什么玩意儿呢。
小裁缝走出了大山,去外面的世界寻找新生活。
罗明说她是被巴尔扎克的那句话所启迪——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
可我疑惑,仅仅一句话或者一本书真的能让一个山里姑娘对年迈的爷爷不管不顾而远走他乡吗?
我倒觉得,这是小裁缝面对爱情的艰难抉择之际做出的逃避。
她一开始爱的是罗明,并且和他有了鱼水之欢。
可在罗明回家看重病父亲的几个月里,和她朝夕相伴,给她读小说,为她找医生做流产手术的都是马剑铃。
小裁缝就是再傻也能看出马对她的情意。
要是在他们俩之间选择一个,兄弟情恐怕就会破裂,而这肯定是小裁缝不忍目睹的。
这种情况下两个都不选似乎就成了最容易的决定。
正如影片最后马剑铃说的那样,他和罗明爱小裁缝的方式不一样。
罗明和小裁缝的爱情就像炽热的火焰,迅速包裹了双方,很快有了肌肤之亲和强烈的占有欲望。
而对于马剑铃来说,小裁缝就是让他倾慕的圣洁女孩,他愿意为之默默陪伴,无声守护。
在为被毒蛇咬伤的小裁缝吸出毒血时,小裁缝很奇怪地问马:被咬的又不是你,你抖什么?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和心爱的女孩有了肢体接触,能不紧张得发抖吗。
仔细回想,小裁缝和马剑铃之间似乎有一次接近摊牌式的交谈。
那是罗明不在的日子,马剑铃兴致勃勃要给小裁缝读鲁迅的书,可她却说自己还是喜欢巴尔扎克。
那可是罗明给她读了那么久的书啊,也许这就是小裁缝在暗示马剑铃,她心里只有罗明。
小裁缝离别之际,她在罗明脸颊亲了一口,而马剑铃在远处默默看着她离去。
从中体现出了马剑铃在这场爱情里从没有奢求得到什么,他只单纯希望小裁缝能够幸福,见识外面美好的新世界。
这是一部法国畅销小说,被中国人拿来拍了,又放到国外去参展比赛。
中国的很多电影都是这样,需要先被外国人肯定了,才会在国内大放异彩。
整部电影的主题,也好象是按照外国人的兴趣口味而量身定做的,比如文革时期,比如长江三峡工程,比如女性独立意识。
看在灵气小魔女周讯和刘烨的面子上,买了。
70年代,中国三峡附近的凤凰村,绿意盎然的山路上,一批反动知识分子的儿子大驾光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他们用童稚的声音唱,伟大领袖毛主席引领我们向前进。
他们大多只有18岁。
他们带来了闹钟,改变了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他们带来了小提琴,把莫扎特和毛泽东扯在一起才能脱掉资产阶级的黑衣,他们背一大筐一大筐的粪便,走山路哐啷一晃就兜得一头一脸的肮脏腥臭,他回头扶朋友一把,年轻的孩子,已经懂得隐忍和互相扶持。
小裁缝,山里最美丽的姑娘,问,谁是巴尔扎克。
他说,我要改造小裁缝,不再是有口音的乡下妹子。
刘烨读巴尔扎克,读《包法利夫人》,读〈基督山伯爵〉,有些东西是被禁忌的,只能在黑暗中悄悄进行。
可是小裁缝和村民对知识的恐惧和渴望,让这些国外小说显得越发迷人和难以抗拒。
两个人同时爱上了小裁缝,可是刘烨只是背转身去,不看他们激烈的接吻和水中缠绵的做爱,在影片结尾,陈坤对刘烨说,我知道你也在爱着她,刘烨说,我只是用另一种方式爱她。
不知道谁爱得更深一点,一个是肉体上的缠绵,一个是精神上的守望和关爱,而小裁缝独立女性意识的形成,终是刘烨的一手栽培。
当她义无返顾地抛弃家人和故乡,走向城镇去追寻她的梦想王国的时候,刘烨还是远远的目光相送。
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看你离开。
心中积累起来的无限深情,始终因为找不到出口而被压抑着,在岁月中变成一个黑洞。
曾经跟随一个女孩的脚步走遍天涯海角,可最后身边还是有了老婆孩子,记忆中那个爱恨缠绵的女孩,变成无望的思念和心病。
两个男人坐在回忆里,沉默。
影片对小裁缝的女性独立意识的形成过程刻画得太过粗糙,从一个天真幼稚的乡妹子,怀了孕,打了胎,听了些外国小说,就变成坚强独立,可以抛弃男人追寻理想而去的成熟女人,好象太快太程式化了一点,和所有独立意识电影中的女性差不多,只是换个背景,换个时代而已。
被两个深情的男人爱着的女人还是这么冷酷坚决,这简直有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有男人宠爱着的女子,应该像朵花一样艳丽滋润。
女人是为情而活的动物,母亲在离婚后变得歇斯底里,外婆在离婚前毅然决然,都是不会通融妥协的女子,都是对男人彻底失望的女子,我始终活在她们残缺的阴影中,思考女性独立意识的问题。
因为我不想一代又一代,殊路同归。
独立的女性,应该对感情看得通透而收放自如吧?
应该懂得关心和付出,懂得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懂得爱而不完全依赖,懂得尊重彼此独立的空间和自由,在理想爱好和事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那是有付出必有回报的生意,经济上的独立可以有更多的底气和资本造成精神上的独立,宠爱自己的身体,美丽永远是悦人又悦己的好事情,对人生的不公平,懂得不计较不在意,保持孩子般的好奇纯真,以及成人化的思考能力和冷眼旁观。
我眼中的独立女性,就该如此。
断断续续看完了《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看完后琢磨了许久都未明白。
结尾的时候,看到罗明娶妻生子,尤其是他妻子的那种透着自豪的夸赞让我有点小心酸,也许故事主题并不是爱情,也不是女性的独立与思想,只是对青葱岁月的一种缅怀,像淹没在水中的村庄和那瓶香水。
片中的三个主角都很有吸引力,罗明机智幽默,马剑玲沉稳,小裁缝明朗,还有村民的淳朴让片子变得有那么一点点的阳光。
很多片子的情景都是经不起细细推敲的。
也许小裁缝的情感只是她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被美好事物的吸引。
片中没有很长的篇幅讲包法利夫人,但是这段故事却是在罗明回家探病的期间发生的,也许堕胎这件事情让小裁缝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冲击,让她有了离开的勇气!
片中说小裁缝去了深圳,而后去了香港,不知道是因为编剧希望小裁缝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和憧憬,还是包法利夫人的那种不甘。。。
也许片中讲述的只是罗明和马剑玲两类人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村庄与香水代表的只是年轻时候爱情的美好
(与 张朝找昭荣 联合创作)导演野心很大,他想把巴尔扎克,莫扎特,知青,文革,音乐,现代化,爱情,友情等意蕴全部融进去。
如果电影衔接好了,加上神仙选角(周迅、陈坤、刘烨),拍出来的效果绝对震撼,只是受制于时长,电影略显生硬,不过仍为佳作,其丰富的内涵仍然让人产生讨论的冲动。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剧透警告!
1 结局对结局情有独钟,绝佳的立意,可惜给人的震撼力度不足。
小裁缝的出走临近结局,电影节奏略显仓促,小裁缝的出走稍显得生硬,缺少有效的铺垫。
女主的确在一直接受新的思想,但是好像还没有到那种可以抛弃年迈的爷爷与故乡自己到城市去闯荡一番的程度。
结局处理欠佳对整部电影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女主堕胎后的这一段时间是丰满人物形象的绝佳时机,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机会,比如增加对女主心理刻画,更加注重文学带给她的思想传递,以及将巴尔扎克对她的影响具体化,电影评分完全可以往上涨。
电影不落俗套,给人惊喜。
我以为罗明最后娶妻生子,功成名就,是因为他抛弃了在凤凰山的小裁缝,结果……我以为马剑铃回到小山村,去到他们曾经住的那个屋子,屋子里面住的是罗明和小裁缝,我当时心里还窃喜,结果……我以为女主角会死,结果……我觉得女主至少是要在那里守候吧,结果……2 三角恋电影的最后也提及罗明与马剑铃爱的方式不一样。
电影中的最后一幕也告诉了我们答案:一个是拉着莫扎特在旁边默默的守护,一个是给女主读巴尔扎克直接的追求。
令人慨叹的是马剑铃对于女主的守候。
他是电影的叙述者,却始终在三人的故事中保持沉默。
只字未提对女主的爱,观众却已为他的深情折服。
尽管他的爱意关切并未得到小裁缝的承认——罗明走后,马剑铃给她读其他作家的小说,小裁缝则表示自己只喜欢巴尔扎克,其实也就是说只偏爱罗明。
二十七年后,马剑铃从法国回到凤凰山, 小裁缝以前总是追问巴黎在哪里, 马剑铃在法国圆了音乐梦是否也有小裁缝的影响在呢?
如果他是在替小裁缝看世界,这可能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不曾动摇的守护吧。
这样内敛的,不求回报的爱,尤为动人。
谜底3 关于小裁缝的结局电影并未具体谈到小裁缝的结局,这也正为观众留下了丰富想象空间,我们不妨充分派遣自己的想象力。
也许小裁缝最后从香港到了法国,与马剑铃故人相遇——深情男二抱得美人归。
(男二人设,but双男主)不是说她去了深圳吗,说不定她就发家致富了——重生八零之小裁缝致富历险记。
(纯属玩笑,but有何不可)也会有担忧,出走的小裁缝会像包法利夫人那样被花花世界迷住眼,怕女主角从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变成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
(PS:没有冒犯爱玲小姐的意思)但,毋庸置疑,电影给了我们一个更加广阔的结局——它不局限于情爱。
小裁缝不会因为爱人的呼唤留下,而是选择拥抱自由,带着决绝,踏入自己选择的充满危险与诱惑的人生,走向远方的世界。
罗明也并未怨恨女主的出走,没有苦苦挽留,没有颓废绝望,更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是让女主学习知识,尽管他带来的知识促使了女主的离开。
尽管痛苦,但他接受了这一切,他为自己的爱情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无果,就继续过好自己的人生。
这样的分手不是因为现实的压力,而是源于个人的觉醒。
主角会为了爱情激烈燃烧,但又不止驻足于此。
(尽管我为罗明与小裁缝的分离感到意难平)观影途中,看到两位男主角给女主角小裁缝念书,教她写字,隐隐约约也冒出“这样带来的必然结局会是什么”的疑问。
但电影整体力度还不够,女主的改变仍是仓促。
4 爷爷这似乎是一个传统的爷爷形象。
担心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孙女被外来的知青小伙带坏,气冲冲跑来警告,反倒被两个年轻人口中的故事吸引,收到启发,给村里人做新式衣服。
这位年迈的老裁缝曾经想要将自己全部的本领交给罗明,不难猜测他对于小裁缝终身大事的关切,正如他将最好看新颖的衣服给了孙女。
爷爷的爱,无言质朴。
这也正是我为小裁缝最后一句话将爷爷托付给罗明的行为感到不解的原因。
5 碰撞,消逝“小裁缝”和“巴尔扎克”本身就是一种碰撞。
新式衣服,队长,闹钟,拔牙,莫扎特,violin,看电影……这些新鲜事物逐渐进入村民的生活。
起初,知青们诧异爷爷“一个裁缝怎么这么神气”,山村的闭塞是爷爷地位高的原因,经济的不发达,使得人们的衣服的来源单一,只得依靠这个老裁缝。
马剑铃记录的那首山歌(谜底电影已经给出了暗示),则代表着一种传统。
不识字的村民争论书上的外国人究竟是谁,他们说马克思是个大胡子,斯大林“都没几根毛了”,大多无知,但是我仍被他们的纯朴打动。
生产队长固执地将莫扎特的乐曲命名为《老莫永远怀念毛主席》。
女主角堕胎时发出的呻吟被解释成“我尖锐的琴声象征着黑天鹅的到来”,生产队长点了点头,当了真,评价一句没有“老莫”好听,浓厚的时代色彩让人啼笑皆非,另一方面又可见村民们的朴实,正是这份天生的朴实让他们对知青的胡说报以信任。
直到三峡被淹。
每当我想到知青与小裁缝那段美好纯洁的往事将会随着三峡的建设,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时,难免心痛。
马剑铃重返凤凰山,拍摄的录像带里清晰可见那条山路——那是出现在电影开头的路,也是女主告别男主去城里打拼的路。
那瓶未曾送出的香水名叫“巴黎情窦”,情窦!
初恋!
美好!
电影的最后,来不及回忆,镜头被洪水蔓延,曾经就消逝在水里了。
6 变与不变如同那首谜语被两位男主角两人唱起,有些东西是会被传承下来的,音乐,记忆,经历,只有过去消失了,定格了,才会永远留在记忆中,并且永远不会褪色。
现代化对传统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知青时代的旧物留存已不多,一些故人不见踪迹,现代化消无声息地改变这村民的生活。
河上漂浮的长明灯,满载对故人的纪念,仿佛也预示着什么,带走些什么……凤凰山这个地方本身是有历史的,可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融入浩浩荡荡的现代化潮流。
7 自由初见时的小裁缝懵懂无知,“巴尔扎克”使她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于是她选择出走,获得了身体上的自由。
巴尔扎克的影响是双面的,对插乡的知青而言,无异于精神养料;对长在山中的小裁缝而言,则是打开外面世界的钥匙。
他们同样没有自由,前者的自由被禁锢,后者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自由。
8 其他印象深刻的片段罗明教小裁缝认字、朗读,当小裁缝读到“我爱你”时,罗明叫了停,接下来,他让小裁缝一直说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罗明脸上的笑容,小裁缝的天真,还有马在旁边半蹲着,三人构成了这部电影的经典镜头。
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小裁缝要去捉鳖,被蛇咬了,马给她吸毒血,小裁缝问:不是我被咬了吗?
你抖什么抖?
此处真的是完美的体现了两个人的性格,一个纯洁率真,一个内敛深沉。
马也许是因为担心小裁缝,他喜欢她于无言中尽显,小细节拍得让人忍俊不禁。
村民用土方法(鞭打)治疗得了疟疾的罗明,当小裁缝忍着心疼抽打心上人,肉体刺激使少年少女的感情再也无法抑制, 亲吻纠缠,亲密无间。
镜头透过马的视角看这一番打情骂俏, 观众感受着马的呼吸,羞耻心酸,纷纷涌上心头。
马始终不知道小裁缝的真名,当马去河里找纸船上的名字的时候,无论如何,他都找不到小裁缝,恸!
寻找纸船上的小裁缝写在最后这是一部值得长久讨论的影片,这样的立意,这样的演员,这样的取景,怎么能不给人惊喜。
所以我得再三表示遗憾,导演想要表达的太多了,却没有把它驾驭的很好。
并非我吹毛求疵,而是,它本可以更好。
出走的小裁缝
三个人的故事
欢迎来到“沈曦与禾”秘密花园,说出你之所想!
说的重庆话(就陈坤那个重庆娃儿口音正常),讲的知青事(我只能从阅读和倾听中想象),却是法国人投资,法语小说改编,法籍华人拍摄。
于是,三峡人家也有巴尔扎克;毛主席也要莫扎特;爱要有纯爱,也要有性爱;挑粪挖洞的知青终究成为了科学家和艺术家。
思想给人以想象和希望,淡泊浓重的爱,挣扎挣扎着,有的文明着,有的野蛮着。
都美着。
这个名字真的很好听,于是我盗用了它。
来自于《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此片一个小介绍的副标题,引起了我这个并未经历文革的现代小青年的注意,事实上我仅能从一些长辈的口中了解到那个动荡时代的些许,而这些许,又是那么不堪联想,不忍回望的。
故事讲述的是两个城市下乡小青年来到位于三峡的一个小地方接受改造,他们同时爱上了当地一个美丽活泼的小裁缝,并表现出了对爱情不同的付出方式,他们为小裁缝阅读外国文学著作以改造女孩,最终小裁缝因书中巴尔扎克对女性肯定的态度而爱上罗明最后又因此离开了他走向城市。
三年中这两个朝气蓬勃的青年没有在知青生活中堕落沦陷反而给落后的山村带来了不同寻常的生气,人们没有过多地责难两个年轻人反而让他们的学识成了生活中的消遣。
故事用很多诙谐生动的语言讲述着,画面清澈明快,善良的山村农民,有目的的知青最终达到目的,那些对生活对文明对知识的热血,还有对爱情的,就是这样颠覆了我们对那一场灾难的灰暗印象,我像找到了一个舒适的睡姿,已不再对高度真实偏执。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改编于戴思杰的同名小说,这是一个多么温文尔雅名字,借着文革这样的背景又淡化了这个背景,几个眉清目秀的年轻人,演绎了不一样的时代生活,虽然背景是沉重的,但年轻的心总在改造的苦累中不时自我作乐。
美丽的姑娘腼腆的少年,享受着生活中的光明隙缝,享受着纯净天然的爱情;几本著作、一个巴尔扎克,吸引来年轻的和年老的心一起享用;那颗聪明的合着时宜的虫牙平息过一场风波;清澈的山涧溪道又是那么大胆地承载着赤裸的激情;还有那枚被解体后又重新装嵌的闹钟,就这样打破了一整个山村老旧的时间认知它们都那么淳朴以至于知青们所谓的接受改造所谓的再教育也就真的成为了所谓的。
在那三个年轻人之间,所有的爱都付出了也都收获了,即使方式差距甚大,但却就这样成就了故事本身,很多年过去后,当年那两个年轻人又华丽地成长了,有人成夫成父,有人故地重游,惟独那信奉巴尔扎克的小裁缝像迷一般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只有那浸尽在水中的轻轻关上的门,仍在述说着当年属于他们的故事。
据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以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为背景,但更犀利更表达了当时“革命”的深意,我是看过的,但我又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无法作出所谓的“两者对比看出在对文革这个特殊时代的反思和回忆”的差异性比较,然而有一点,我可能永不会忘记〈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中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宽容的记录,我宁可就这样接受那样的稀释来作为对历史的最后认知,浩劫已经过去,生产线还在轰隆隆地运作。
故事的结局,一瓶从遥远的法兰西带回的锥型瓶香水与那台古旧班驳的缝纫机一起缓缓沉入三峡渐渐溢灌的水中,伴随着那些年轻的回忆,伴随着那段老去的历史,就这样极度奢侈地唯美着抚摩那巨大的伤口。
大约一年前就知道有这样一个电影,那时候叫《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法国片,讲的据说却是中国农村的事情。
巴尔扎克与中国的小裁缝怎么扯得上边儿?
当时是蛮有些好奇的。
后来片子出来了,还代表法国参加了今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角逐,然后就看到了现在手头这张名字改做《中国小裁缝》的盗版DVD。
也难怪,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四川省,人性压抑,生计困难,山大沟深,识字的人翻几座山才找得到一个,而三个年轻人的思想和命运,竟因了巴尔扎克的小说彻底改变,这样一部向法兰西致敬的作品,怎会不受法国人礼遇?
电影里的回忆者,当年暗恋小裁缝的少年,现在旅居巴黎的音乐家,颇有些像前年获了诺贝尔的高行健。
法兰西与一个四川山村的联系,是藏在鲁迅下面的巴尔扎克和福楼拜,山里有史以来第一件自治的纹胸,声音曼妙的vilion,小媳妇下摆宽宽的水手服,和一个毅然走出山去的漂亮小裁缝。
不同的人在电影里看见不同的人生,在我眼里,那不是讲文学和人性,压抑和自由,而是一段感伤甜蜜的回忆,一个流淌着些怀旧情绪的爱情故事,是爱与不忍,是选择与放弃,当初少年的痛,在三十年后的夜风里,都化成了一丝惆怅,一杯乡愁。
于是,它和个人记忆有关,和青春有关,和去国怀乡有关,可以被任何从那个年代出走的人换成多情少女与红楼梦,青衫少年和维特。
电影算不上多出色,但把灰色的中国故事拍出了一种中国银幕上少见的个性和文学气质,明显感觉得到一个中年人文艺的眼光和怀旧情绪化为氤氲的光线,笼着电视机前这小小的方寸之地。
这就够了。
导演戴思杰,又是一个在法国学艺的东方人,在他之前得到许多人偏爱的是把东方的唯美发挥到了极致的陈英雄和比特吕弗还特吕弗的蔡明亮。
与其学美国人用金钱来堆砌电影的奢华,倒不如在卢米埃尔兄弟的光影里浸淫日久,汲得一点偶现的灵光。
主演是周迅、刘烨和因《金粉世家》最近人气正旺的陈坤,按理在国内应该是有票房的。
但因为其中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又如此可堪回味,要公映,怕是难。
我们自小就被电影、小说灌输的行为观念以及成人后按部就班的生活经验,与剧中不入经史的乡野气息颇有些距离,看这个中国故事,竟也有些猎奇的新鲜感。
这名字让我记起年轻时的母亲,那时身体还好,也是县城里的一个小裁缝,算来和父亲从中原迁到西北已整整50年了。
在北京长大的侄女从小就颇有些叛逆的性格,跟我说起她父母的包办婚姻,忽然说,二爷爷和奶奶比她父母还要幸福,自由恋爱,又一起离家创造自己的生活。
我一愣,蓦然觉得,对上一代人的事情,以前忽略了太多。
独自的时间看巴尔扎克和小裁缝伟大的文学艺术在任何时代都掩盖不了它的伟大光芒在那个荒谬的时代人们的智慧和热情战胜了黑暗在缝隙透出希望的光亮莫扎特的音乐响起给小裁缝带来的是另一个世界的福音让她的心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当她走出去以后呢?
我原本以为小裁缝会死或者罗明抛弃小裁缝原来是小裁缝抛弃了他们太帅了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她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决心展示她的美那个年代的美好和丑恶就这么盛开在我面前刘烨的美好就那样深刻的记在我心里深沉的爱尤其老裁缝在听基督山伯爵后设计服装时加入的法国时装风格令我格外震撼美藏在每个人心中人类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激发而知识分子的美好与丑恶更是一体两面的而我所在的这个时代文学艺术被不屑的时代知识分子更像是一个充满笑柄的词坚守因为看到了它的美丽相信未来
周迅同学就是天生的演员啊,四川话都说得那么好。
一种朴素的风吹来,民俗的,西洋的混合下,女人开始对爱情,对生活,对服饰,对性有了不同的看法。
法国特供的融合怪,仿佛另一宇宙的文革,让人看得全程地铁老人。唯一有记忆点的是陈坤刘烨坐在地里,被农民浇灌大粪的场景。但这部电影确实是西方精英左派想象中的一部分……
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而我只剩下一副空壳,与其三个人这样耗尽年华,不如舍弃掉离去,成全完整的自己。或许遇到这两个爱她的少年,只为苏醒女性意识的契机。不是一定要选择爱情,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女人要有守护这份美好的坚强力量,而不是依靠男性。
前头还是挺好看的,就是这个结尾…请问七几年女主咋滴能想去成都就去成都呢?介绍信呢??过分生硬了,还挺西方凝视的,依旧是给都市人看个奇观的故事。
历史同记忆时常发生混淆,说不清谁在前谁晚来,往往是稀里糊涂的,一切就都发生了。
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激动的组合啊...
说我爱你。重复十次!
多年前在电视上看的 只记得他们一直在读巴尔扎克的书 然后就是陈坤和周迅有一场尺度很大的水中戏
鸭不算内地,有负星多好
对知青下乡乱搞小姑娘的情节无爱,只是特定时间地点情境下的美,真让你把她带回城里过一辈子你肯定又觉得她太粗俗没有共同语言了,罗明为什么要改造小裁缝,并不是因为他爱她,而是因为他不爱她,他爱的只是自己设定中的被他改造完成之后的小裁缝,他真正需要的还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妻子一起过城市生活
开篇一段的汉文帝好基友的故事,让我以为这是一部同性的电影,但整部电影却像一个三角恋的故事,两位知青通过福拜楼的包法利夫人,激发了小裁缝对自由的渴望,飞出大山,并下落不明。故事有点飞,有点刻意了,难以说服我。电影音乐不错,风景还行,就是过于文艺,我大老粗,难以共情。
知青身上还有点儿中国味儿,小裁缝一看就是法国人的逻辑……我一厢情愿地认为小马爱的是小罗,就像他说的皇帝赐宠臣封底,在一旁默默陪伴帮助是他能给的最大赠予吧。ps方言叫“罗明”好像“罗密欧”……
全片透露着一股虚假之感。也不能因为是法国人(法国籍华人)就这么谄媚法国文化吧?这导演骨子里是看不起中国的。全片都充斥着法国式的傲慢。不喜欢。
除了坤哥,刘烨和周迅的四川话听着太难受了…主题倒是不错,书籍改变命运。btw我是站坤烨的。
个人最喜欢的迅哥儿的电影。在磨难时光里,周迅陈坤刘烨带来了纯真年代。书籍是充满力量的,从书中醒转过来的心灵,见山不再是山,见水洗脱水。小裁缝也不是刻板印象里荷尔蒙燃烧后被知识分子抛弃的废料乡女,她憧憬了自由,主动改写了命运,听说去了香港。电影完。
开篇的调性就定义了这是一部禁片。7.4
很厉害啊:两个男生闯入了一个女生的世界,留下了一地鸡毛千疮百孔,却道故人心变,沉溺在自我感动的遗憾里……
讲着方言的三人组太美好了,年轻的时候都是星星眼美到不行这三人!爱。
这导演真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