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东京一处不随时间变化的小街,有美丽蜿蜒的河流,古老的店铺,温馨的教堂,一位牧师爷爷,和一位袜子店老板娘。
影片一如既往的温情,闲适,充满人情味。
儿子本想看望老妈,谁知老妈很忙。
家里很热闹,仿佛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不久儿子发现,老妈恋爱了。
儿子在公司里将好友裁员,孙女对上大学感到迷茫,儿子工作不顺心,婚姻不如意,孙女离家出走,带着一堆烦心事的儿子,儿媳,孙女都到了母亲家里寻求慰藉,母亲的家这成了情感的避风港。
在日常的叙事中,有一种温情逐渐弥漫出来。
温情的来源就是母亲和牧师的夕阳恋。
和这个温馨融洽的恋爱故事相对比的是儿子和儿媳的分居,儿子公司不断裁员的冰冷现实。
影片中讲述了三代人的各自人生:母亲渴望爱情,儿子陷入困境,孙女感到迷茫。
影片延续了《东京家族》,《家族之苦》的叙事结构,通过3代人之间的互动,表现了美好情感和珍贵人性。
轻喜剧的风格,令人生的种种不如意逐渐变成云淡风轻的往事。
山田洋次,被称为“国民的山田”,电影中反映了日本人的国民性格和社会风貌。
最终儿子做出了符合道义的决定,帮助被裁员的朋友留在了公司,但他的工作也干到头了。
他回到了母亲家里,和孙女,母亲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
生日当天的绚烂烟花暗喻着他人生的新的开始。
3代人从此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虽然各有各的苦衷,但却充满希望和幸福,因为亲情的纽带将他们牢牢的连接在一起,他们是一家人。
影片以母亲的夕阳恋为主线,儿子的工作和婚姻为副线,讲述了3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彼此支持。
虽然结局并非尽如人意,但一家人终于开心温暖的生活在一起,本身就是对当今冰冷残酷的社会现状的一种疗愈和弥合。
山田洋次善于挖掘人心中那点滴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隐形的纽带,将善良美好的人性基因注入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故事中,引起观众的由衷的共鸣。
从《寅次郎的故事》,《黄昏清兵卫》,到《东京家族》,《母亲》,山田洋次的电影总是充满温情,在从容不迫的叙述中,于细微之处见大义。
从平凡的小人物的故事中,总能看见变迁的时代和不变的人性。
他的目光细腻,温和,总是平视着世界,将一个个平凡普通的人生,变成真善美的化身。
“我没有了工作,没有了工作,没有了房子,所以我住回了妈妈的家。
那么,拜托你了,妈妈。
”看到最后男主的独白,有许多感动,想到了那些脆弱的想家的时候,想到了每次生病回家妈妈都不厌其烦地照顾(大部分时候,回家也都是因为生病)。
影片中的妈妈好温暖,好温柔,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十分可爱,影片淡淡的幽默感全部来源于这些人们的可爱。
可能这种幽默到最后已经开始让人觉得不够有趣,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也可能导致后面困意上来,但不可否认生活流是温馨的,观影的过程是舒适的。
因为男主父母家开的是一家足袋店,镜头一般都放的比较低,带一点仰视,好像那些平凡生活中的人们也成就着某种伟大。
由于日本房间空间设计的缘故以及门帘的存在,影片中许多遮挡的镜头让人担忧人与人之间的间隙是否能够被缝合,好在最后人们之间是彼此拥抱的。
牧师离开时,妈妈说也要带自己一起去,最后妈妈朋友的突然入画使得这场戏的悲伤被削弱。
妈妈哭的时候说“我都这么难过了,不能让我放纵一次吗?”。
她依然关心儿子的难处,听完儿子的处境,对他说“现在我的痛苦因为你双倍了”。
妈妈的恋爱没有了,最后是一个成全了儿子的归家的结局。
不得不感叹,好温柔的妈妈,好强大的妈妈。
这是一部细腻而温暖的电影。
虽然,影片中的人们都有着各自的烦恼。
流浪汉大叔:不管有没有女人,生活都够烦的。
活着很烦啊。
儿子昭夫:我都有点烦这种环境了,我都想辞职不干,以后去当个牧师也好啊。
妈妈福江:怕有一天走不了路,下不来床。
到时候,不管干什么都得别人照顾我,这种事情多不好意思呀。
人生不如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放下烦恼,换一种活法也不错。
于是,昭夫终于辞职了,也签字离婚了。
这时他发现生活其实没那么糟糕,当他和妈妈仰望夏夜中绽放的烟花时,那一瞬间的绚丽和美好,给了他从来没有过的放松和享受。
是妈妈给了他温暖和力量,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他要过快乐的新生活。
还是牧师说的好:人不能把压力都揽在肩上,应该每天乐呵呵地生活。
整部电影治愈而温暖,正像片尾的小提琴曲一样,如清澈的泉水,似轻柔的春雨,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宁静安详的美好感受。
可能只有91岁的导演才有这样的能力,以温情的影调深刻描摹独居母亲的晚年寂寞。
看似简单的生活日常,细腻中皆是温情与感动。
回味良久,这温情的背后是独居母亲晚年的无限寂寞,正因寂寞到了极处,才会释放出那种义无反顾冲动和万般克制的温柔。
在我眼里,片中母亲是独居老人的一个缩影,而她已经足够坚强和独立,试图用公益服务、邻里家务、甚至黄昏恋来塞满自己孤独的时钟。
对年轻人而言,生命是由过往回忆和未来的期待组成的,可步入老年的生命,未来与他们早已渐行渐远,心中无所期待,心中皆是过往的回忆,而儿女是回忆中的主角。
特别是那场母亲送别单恋已久的神父那句突然激动脱口而出的“带我走吧!
”口吻近乎哀求,其中透着她多少的爱和寂寞。
每每想到此幕,内心是无尽的感慨:和剧中的主人公一样,人近中年的自己,是该多花些时间陪陪父母,一声问候,一顿简餐,甚至一次误会与口角,都是同正步入老年的母亲(和父亲)的一份共有的回忆。
适逢母亲节,衷心祝愿每位母亲都节日快乐
PS 女主角由79岁的吉永小百合出演,美丽气质不见当年。
出演女儿的永野芽郁戏份虽然不多,但也很美。
这次观影,戏外与戏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
这部电影从我踏进百老汇电影中心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当我兴致勃勃的推开影院的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从门口延伸到厕所出入口的队伍,参与排队的大多数人,不是我习以为常的年轻人,而是一群白发苍苍的步履蹒跚的长者。
(香港习惯称呼长者,因此我就不用老年人这一称呼了)这群长者中有不少是夫妇结伴而来。
面对这样的场面,我不禁幻想——五十年后的我,应该也会像他们这样,尽管驼着背,尽管腿脚不利索,尽管五官退化,也要来到电影院,享受一场电影。
我关注的一个豆瓣友邻说,"不了解当代年轻人是老导演的通病"——激起我强烈的反驳欲。
有没有一种可能,导演本来就不是拍给年轻人看的,而是拍给老年人看的 。
为什么一定要取悦年轻人?
你要求老人了解年轻人是不是透露着你的傲慢与偏见?
你身为年轻人试图了解过老年人吗?
一种小津安二郎老电影的既视感,看到导演,原来是山田洋次的电影,难怪了。
「牧师:其实是我讨厌那里了,在大学里,就是要我必须去看周围所有人的脸色干活,与其说我是研究文学的,倒不所说我是研究人家教授脸色好坏的,研究怎么才能让自己混到教授职称,这种事情真是又痛苦又恼人,时间一久,我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了。
昭夫:白领工作也是一样的啊!
从普通社员做起,然后混到课长,次长,部长,尽在那里研究领导的脸色了,这些人的脸色是最最不好揣摩的了,而且现在公司雇佣的临时工和派遣工越来越多,这些人说不定什么时候,说被开除就被开除了,连我都厌烦了这种情形,不对!
我已经烦到忍无可忍了!
我都想辞职不干了,以后当个牧师也好啊。
」短短的一段对话,说出了社会的现状,每个人都处在这个烦恼的漩涡之中。
好的电影可以让每个人从中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寻找到自己迷茫不知所措时,远方的那盏路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寺尾聪还是老样子,只是“胖”了一点。
话说十年前看他的脸就是老陈的脸,哈哈哈!
小百合还是那样优雅,气质如一朵百合,静静地绽放。
以前就试想过,日本现在的中青年演员里谁老了会有和她相似的气质感。
最合适的人,引入眼帘的便是竹内结子,可惜她已经走了好多年了。
🙏🏻这部里有仍然提出了很多尖锐的问题,一一来说说,首当其冲的便是,不稳定的社会工作环境,这个问题一直围绕着近年的日剧。
作为人事部长的昭夫,解决青梅竹马被辞职的问题,开端,昭夫虽然看上去很烦恼,但是一开始的处理也就是所有人事处理被弃员工的那一套。
观影人中一定有人会有被硌得慌的感觉。
即使你作为人事部长感觉自己去劝退员工是一件让自己也烦恼的事,也没有人会同情这种“加害方”,观众更关心“被害方”。
后面慢慢展开的故事中,以主角昭夫的视角把所有个人问题,他(她)人问题揉捏进来。
缓解了看似“无病呻吟”的昭夫虚伪的一面。
最终什么都改变了,或者本质上什么都没有改变,昭夫本想为青梅竹马争取被劝退后最大赔偿金,自己却被降职,索性辞职不干了。
而被劝退的青梅竹马却留下来贬职到子公司,会不会就从子公司这个中转站再次被踢出局,那就是另一个故事。
至少目前保护了一个普通的萨拉利满,让home less的队伍没有再增加人员。
第二个问题,是homeless,日剧里一直有一个不变的主题,流浪人群,很多剧里都只是涉及到为什么这些人必须沦落如今这般窘境。
而这部里却展示给我们一个新的世界,领了退休金的老年群体,如果通过做志愿者一样的存在去帮助流浪群体,可以让自己不至于孤独。
而对于受帮助的群体,可以让他们稍稍能缓解冬日里的寒冷。
这部里没有流浪人群受帮助后感恩涕零的矫情剧情,反而是有点不领情的状态,才是真实的写照。
演流浪汉的老演员也是一个资深的演技派了,他演步履蹒跚还在坚持用一辆破烂自行车拉易拉罐的情形让人感慨,谁也不想成为他这样的人。
可是他是自愿成为这样的人的吗?
电影里同时也表现出了这样的人群也有自己的喜好,爱恋,嫉恶,对于天天把人人平等挂在嘴边的一些虚情假意的人是一种讽刺吧。
结尾绽放的烟花,让人想到了《百花》,那个只能看到一半的烟花,同样也是母子两人的故事,很日式的故事,或者说很接近百姓生活的日常。
过的不顺心时候就回归这如水一般柔软而又普通的日常吧。
与妈妈的初相识往往是记忆的最前端,妈妈通常代表着熟悉、温暖、爱与包容。
但有一天,妈妈开始变得陌生,或者说,变得不像“原来的妈妈”,那么这一场“再相逢”便开始了你与妈妈的第二次相识。
导演山田洋次的“母亲三部曲”最终章《你好,妈妈》就是讲述这样一个与妈妈“再相逢”的故事,当妈妈脱掉围裙,穿上时髦的衣服,你是否还认得她?
影片《你好,妈妈》讲述了人力主管昭夫(大泉洋饰)因工作、生活压力不堪重负,决定去探望许久不见的妈妈福江(吉永小百合饰),突然发现妈妈变得时尚活泼,甚至坠入爱河。
面对这样的妈妈,昭夫感到困惑与不自在。
但通过与妈妈以及热情善良的邻居们相处,昭夫再次认识了自己的妈妈,从心里接纳了“崭新”的妈妈,并与女儿缓和关系,生活重新回到正轨。
影片围绕着多个女性形象展开描写,导演山田洋次通过塑造非典型的女性形象,试图打破性别的刻板印象,冲破性别枷锁,展现觉醒后充满生命力的女性意识。
在镜头语言方面,山田洋次延续了日本电影较为经典的长镜头,在多个场域中使用大景深的长镜头充分展现故事发生背景、环境和情节的下一步发展方向。
主人公昭夫出现的第一个场景便是办公室,一个大景深的固定长镜头为昭夫绷紧神经的故事背景做铺垫。
前景的女雇员提供着办公氛围和下一步共进晚餐的桥梁作用,后景昭夫与同事关于裁员的讨论使工作压力扑面而来,观众可以快速感知主人公的生活背景,从而推动故事继续发展;在多次居酒屋的场景中,山田洋次没有只使用普通的正反打对话,而是将三个主体人物放置于画面前景处,后景由影片开头的男性聊天饮酒变为结尾的女性聊天饮酒场景,不但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提供了气氛的渲染,更是很精妙地点出影片的主题——女性意识觉醒;在妈妈家的多个场景也延续了这一镜头特色,利用房间纵深,表现妈妈家里的人来人往,呈现出一个截然不同的家庭形象。
大景深长镜头的使用是日本电影的视听特色之一,既起到了丰富画面信息,营造故事氛围的功能性作用,也为揭示影片主题提供着隐秘的作用,增加着影片内容质感。
在声音处理方面,长对话与细节拟音是本片的设计特色。
大段的对话能够充分营造出一个普通的日本家庭的日常生活,有细碎的琐事,也有昭夫和妈妈的情感表达。
同时,许多声音的细节拟音都使影片声音富有质感与内涵,如颠簸碰撞的易拉罐、吱吱作响的木地板,格外清晰、引人注意,都是为影片的氛围营造或功能叙述增加效果。
通过对话与音效,观众很容易产生不自觉地代入感,从而能够将这种觉醒普及到每个观众的身边,女性意识觉醒的普适性便得以展现。
与妈妈的再相逢,不是失去了从前的妈妈,而是看到了不一样的、更加全面丰富的妈妈,更是让妈妈们跳脱出母亲的刻板形象,可以随心所欲地成为让自己舒服的、想成为的样子。
山田洋次用这样一个温馨的相识故事结束“母亲三部曲”,这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妈妈也曾是自由自在、充满活力的少女,做了妈妈以后,依然可以是一个洒脱活泼、充满生命力的女人。
与妈妈再相逢吧,看见和记忆中不一样的快乐的她。
好温馨,好浪漫哦。
没有生活的阅历积淀,没有对电影各种方面的积累,不可能拍的这么闪亮。
必是大师精作。
那感觉太饱满了,连细节都挑不出刺来。
如果一条条过细节似乎又很普通。
生活里可见。
但是又处处打动你。
让观众共情,又轻松。
全局没有一个反派。
依然故事有跌宕起伏。
每一件事的陈述都好清晰。
大爱此片。
btw,学了一个新词儿,原来日本文化中的足袋,是这个样子呀,哈哈。
因为提前看过影评,倒没对故事本身期待值过高,看完后反而是预期外的惊喜。
片中构图精妙但充满人情味,场景光暖而明媚。
只是有时台词的衔接和情绪转折有些生硬,制造的职场困境又显得过于朴素且与时代脱节。
但我想从短评中其他观众说的“闲笔”伊野先生,谈谈个人理解中这看似脱钩于时代的亲子隔阂。
在我看来这个角色反而很鲜活且充满记忆点,可谓“闲笔不闲”。
东京大轰炸把他的家人和归宿烧得一干二净,他因为从桥上翻进河里逃过一劫,而活到快入土还是一无所有,来到桥上差点乘着醉意翻身一跃,却被正在巡逻的年轻巡查拦下,巡查小哥笑着对男主娓娓道来老人的前尘往事。
也许桥与河水不是温柔的,但人情却是温柔的。
此时又突然想到牧师说伊野是“天使”——上帝也不会让儿时救了他的现在反而伤害他。
“你们做警察的那时候(大轰炸时)干嘛去了!
”“伊野先生,我那时还没出生。
”这段对话我也很喜欢。
生活在战时的老人们注定要与他们的子孙辈,出现相比和平年代的亲子们更强的代沟,就像那不再是生活必需品的足袋。
年轻人永远不能亲历老辈遇到的一切,而老辈也不会且无法强迫他们共情自己,反过来也如此。
就像儿子无法理解一生从不摆架子的母亲,为什么老了反而想任性一次,为什么会因为措手不及的失恋而尤其难过;母亲也无法理解精英儿子这个“开人的”怎么会比“被开的”更纠结难受?
结局看似淡淡的,在我看来却是亲辈对子辈无偿的爱和子辈对亲辈的理解与感恩,达成了亲情中最为圆满的两情相悦。
你说这未免显得高高在上,但现实中有几多亲子能做得到这一点?
(如果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欣赏此片,也许会有不同理解,交给其他观众置评)
抢到这部电影的全球首映,已经足够幸运;没想到还能在电影结束的主创见面会上,见到91岁的导演本尊,当时就涌了泪。
同行的她说,不太能共情到这个点,我想了想,脑海里一路从《寅次郎的故事》《钓鱼迷日记》《远山的呼唤》《黄昏的清兵卫》(武士三部曲)《东京家族》(家族系列)《母亲》(母亲系列)闪回过来……“这么说吧,和山田合作过的,亦或是同时期的演员,导演和其他电影人,很多都已经成为了历史,而我们今天还能在现场看到他最新的电影,看到他本人。
这个世界有太多美好,就是你眼前看到的寻常了。
”山田是我自认为最能接过小津电影衣钵的人。
电影一如既往地如春天黄昏里的一盏花茶,有叙事,有技巧,有意见表达,它要诉说的就是生活本身,又没有一点炫耀,陶醉,冲突和违和。
正如导演自己说的那样,“创作一个喜剧好难啊,表达清新的生活,比表达沉重难好多。
”我所认识的身边自称电影人的人,真得不太会懂导演的这句话。
谁会是山田的衣钵继承人?
不得而知。
至少不是见面会上那个自称接受了导演传承的人。
因为真的在讲述生活的创作人,不会从别人的电影去找相似和影子,因为每个稀松平常的人生,都没有复制品。
一直沉浸在失恋的悲伤中,自己儿子生日都差点忘了,看见烟花才想起来~现实中儿子这种舍己为人在职场根本不可能~
#Siff 2023 可爱又温暖的电影,可惜映后唯一的提问机会被典型中国自大男独立导演浪费掉了,全场嘘声。
我现在完全看不进这类型的是怎么回事,点开了四次都没看完……
吉永小百合已经快八十岁了啊。有妈妈在就有家。孙女不想和父母住了,回到的是奶奶家。儿子有烦心事了,也是去妈妈那里。最让我感动的是,妈妈正在为失恋而痛苦的时候,妈妈听说儿子丢了工作,而且即将离婚,立马也不借酒消愁了,敞开怀抱,欢迎儿子回家来住。“要是没钱的话,我就把我的人身保险给退了”。自己的烦恼算什么呢?孩子的需求就是母亲最大的牵挂。山田洋次真是拍了很多这样温柔的电影呢。
看不懂私密马赛 我的问题我的问题
嗯嗯嗯嗯嗯
SIFF2023
吉永小百合,在山田洋次的电影里第四次扮演母亲了吧?御用母亲。
太絮叨了,客气到很不习惯
#25th SIFF# 主竞赛入围。其实老爷子90多了还能拍片怎么着都得捧场不是……即便确实乏善可陈,甚至作为喜剧也不好笑。不了解当代青少年大概是老导演的通病(看看肯洛奇那个《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里面俩小孩拍得简直是……)。比较有意思的是山田洋次一直在模仿小津的三镜头空镜转场,一些情感浓度比较大的戏特意把人物搁在景深处或者画外,两处闪回的用法也相当有意思。
我永远喜欢这样的温情片,像是另一个版本的三丁目。独上阁楼,那是自己出生的地方,外面放着烟花,全世界都在为你庆祝。你有勇气为朋友辞职,虽然离婚了,但也重新拾起自信和笃定。你好妈妈,谢谢你的垫子,谢谢你分享羞赧与哀伤,让多年前冲出房子的我又回来了。
结尾留了几滴泪,真好,这个年纪还能拍出这么动人的爱情。
老山田拍这种喜剧真的是太驾轻就熟,下町人暖战胜冰冷摩天楼的故事固然直白,91岁的导演来总结再恰当不过。开头空镜头极小津,而后榻榻米镜头也一再出现,实际却来了个逆向小津故事。母亲家厅堂、厨房、后院的布置真的是六十年不变的寅次郎风
Siff25第七场,3.5,完成了每届siff看一部山田洋次的仪式感。很不幸的就是东亚家庭喜剧给人的观感总是在会心和不适感中交替,先说缺点吧(其实就是山田洋次一贯的局限)女性角色带有古板传统的圣母式奉献温柔与包容,男性角色的巨婴感在可爱和讨厌之间横跳,戏剧感有时会因程式化的表演和镜头变得微微尴尬。但是另一方面这个老头始终保持一种天然善良的温柔感,每次看他的电影都会觉得这些现实生活的痛苦和困局好像确实没什么大不了,喜剧的意义可以变得可爱纯粹而轻盈。以及,真的是隔代传啊,吉永小百合和咩酱美的我从头到尾都在心里反复感慨,实在是太漂亮了……
喜欢妈妈那条线多过于儿子的线,很多时候会忘记妈妈除了是妈妈以外,还是作为一个女人的存在,她的喜怒哀乐并不总是围绕家庭展开。很感动看到一个老年女性的世界是怎样的。当牧师离开的时候忍不住掉泪了。借玩笑说出心里话,她的勇敢让我佩服。人生如斯,永远为孩子提供避风港的妈妈在面对人生不如意的时刻也是无能为力的。希望自己在面对衰老的时候可以勇敢一点从容一点吧。
和以前的佳作来比,这部差了许多许多……
3.5
小日本总能把平常的日子,拍得这么热辣滚烫!
本来是打算05.12母亲节观影?可能那天重温国语版《魔发精灵3》《琳达想吃鸡肉!》和英语版《哈尔的移动城堡》以及做其它事给忘了就错过了?今天为了不被强迫症控制决定不在教师节观看临时下载的《教师休息室》,于是决定把《你好,妈妈》也找来看,看完电影发现港版海报写「繼《母親》《兒子的安魂曲》後母親三部曲最終章」,查了自己的观影记录发现那两部电影分别是在2016年和2022年母亲节观看。附注:通过观看影视转移注意力,以至于自己不会太过于烦恼悲伤。怀疑自己吃不胖可能有脑子想太多消耗蛮多能量的原因……
我印象中的吉永小百合还是她青春的时候,没想到她也都这么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