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影片,会想起《钢的琴》。
都是以东北工业没落,大批下岗潮为背景的。
《钢的琴》主角是下岗工人,《呼啸》主角是学生。
卜冠今最早是《驴得水》中认识,但不大喜欢那个爱大喊大叫的角色。
《忽而今夏》中被她吸引,演技真是不错。
大家都说小小的身高有1米8的气场,《呼啸》中演的小太妹特别带感。
其他演员,除了男主弱些,女主爸,黄觉,李梦都是演技非常好的演员。
关于有些人说假的,我是东北农村的,上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乡镇初中,也见过一些后来辍学的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好在我在所谓的快班,是成绩较好的女生,有管控力比较强的班主任。
我听过慢班中有女生和女老师对打,其余学生拉偏架(偏向女同学),也听过几个男生手里拿刀追一个男生,被追的男生瞬间跳墙逃过一劫。
我自己,在即将毕业时,与其他几个布置教室的女生,用笤帚和拖把阻退了几个要打我们一个男同学的几个男生,虽然事后吓得双腿发软。
(正常男生都不会打女生的,尤其是在民风彪悍的东北。
)我讨厌校园暴力,但对于电影中的学校环境,我佩服杨北冰的气魄。
她会因为吃醋想找李梦麻烦,但也会被其气质吸引,而不会做出过火的行为。
她很义气,就像曾经年少的我们一样。
李梦,真是特别擅长文艺女神,非常有气质有演技。
电影中也是一个悲剧角色,被别人欺负,诋毁,好在有杨北冰和男主的帮助。
但这样的人生仍是艰难,所以后来跟了黄觉。
真爱与否不知,毕竟黑道大哥也是一种择偶光环,只是最后的结果太悲惨。
故事中的青春,迷惘,无措,莽撞的迎接自己的成人礼,宿命般的残酷和美好。
也许我们不会像故事里那样经历群架,斗殴的青春,但是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自己在那个年纪的鲁莽和迷茫。
我们都经历了青春期里那些残酷的改变,它不一定像电影里拼勇斗狠,但或多或少掺杂了少年时的血气方刚,那些故事的情节如果让在我们这个年纪我们可能处理的更好,但在那个年纪,横冲直撞就是所有青春期孩子的唯一选择,就像宿命,你试图躲避,但是殊途同归。
而这,也正是中国青年真实的青春,宿命般的残酷和美好。
其实,我是很爱看国产片的,因为不用看字幕;但是我也很怕看国产片,尤其是国产青春片,因为百分之九十都是打着青春疼痛的旗号,大行狗血俗套之事,反正怎么疼痛怎么来嘛。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开始的,青春片怎么就和疼痛挂上勾了呢,好像没有堕胎、车祸、出国之类各种生离死别的情节就不配谈青春了……唉,望天!
公道地说,这片子前近一个小时还是挺有意思的,女主这种爱打架的大姐头人设也很不落俗套,服装布景什么的也都很还原九十年代,可惜剧情还没过半,也就是女二出场后,整片朝着狗血路上一路狂奔,什么打架、车祸、出国一个不落,甚至还大胆加入了黑社会、强奸这样骇人的情节,简直将青春疼痛进阶到了一个新的纪元……我都无法形容自己看到女二被人贴大字报时,男主冲去“小香港”迪厅放火时,以及女二终于还是被车撞死了时,等等此类情节时的心情,犹如好端端地吃着一个苹果,却发现除了表皮那一层,内里全是烂的┭┮﹏┭┮ 当然,这片子还是有很多比较惊喜的地方,最惊喜的可能就是几个主演的演技了,女主和女二我都很喜欢,尤其是女主,表演松弛自然,娴熟老练。
所以我觉得挺可惜的,片子里几个青年演员都不错,却是搭配了这么做作的内容。
我是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我国的导演们这么热衷于拍青春的疼痛呢?
就不能拍些普通人的正常青春吗?
还是说如果从普通学校生活入手,他们就什么故事都不会讲了?
所以就一个劲地拍一些非典型个例?
毕竟,在我的记忆里,我们的青少年生活也就是三年高考,五年模拟,除了做题做得眼睛疼,真没什么疼的了……说真的,所以这些所谓的青春疼痛片很难让观众有代入感,太为了戏剧而戏剧了,剧情假的很明显。
我真心期待有一天,能有一部描写普通青少年学生生活的片子,就像很久以前那部《十七岁不哭》那样,很真实,很有代入感,看着剧中人仿佛能找到自己,而不会觉得自己只拥有过一个假的青春期。
导演韩天在拍摄现场拍的工作照。
导演真会拍。
(在豆瓣上发这篇评论之前几分钟,还在和导演韩天聊天,最后导演说,我下午包了一场请人来看,我去招呼一下,再不请人看就没排片了,回头再聊。
——听到这话我觉得很遗憾,尽管《呼啸》的宣传为0,在国庆档票房成为炮灰几乎毫无翻身机会。
但这部电影有如此打动我的情节,有表现出色的卡司,还是会觉得被市场埋没很可惜。
希望你看过之后和我一样,为这些“不良少年”的真情所感染,被那本再也不会翻开的通讯录所打动。
)很遗憾我自己不再是少年了。
少年时我的那些往事,现在需要花点时间才能慢慢回忆起来。
《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带我走进回忆的时空,那些快要淡忘的青春,看完《呼啸》我全都想起来了。
《呼啸》的人物群像让我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我看着银幕上这些置自己前途未来于不顾,任性打闹欢笑的“不良少年”,我意识到自己似乎也曾幻想过这样的十八岁。
十八岁的我并没这么洒脱,我也曾经热烈喜欢过一个人,当年的心情现在早已平静,但我远远看着她,告诉自己衷心祝福对方,感情上还会心有不甘,见到她不知道该说什么。
也曾经有过热烈追求我的人,我确信我们不会在一起,但又不知该如何拒绝,现在对方早已开始新的生活,本该继续做朋友,也因我的无能和胆怯而失去联系。
《呼啸》女主角杨北冰再次见到曾经追求自己的白宇宙,仍然对他心怀感恩,坦然看着他笑起来仍然一脸少年时的样子,像少年时那样轻松地聊天。
谈起自己曾经喜欢过的于一,她流着眼泪学会放下,心间仍然驻留那个特定人生阶段的激动和温暖,那是青涩少年不懂成年人爱情的人生阶段。
还有比这更不留遗憾的青春吗?
她活得比我明白,我羡慕她。
出道刚满一年的卜冠今给出了令人难忘的表演,她一改《驴得水》里简单稚嫩的形象,为杨北冰这个角色注入了全方位的活力。
杨北冰情绪丰富,嬉笑怒骂端庄洒脱,为卜冠今给足了空间,使出一切所学尽情塑造,就算说《呼啸》是杨北冰的独角戏也不为过。
卜冠今铆足劲儿地表演,在演艺生涯初期为自己留下一部代表作,值得我们为她鼓掌喝彩。
有谁不会被这群样貌鲜活的少年所打动?
于一(刘畅饰)是他们当中最不懂女孩心思的男孩,那会儿的白宇宙(曲哲明饰)看上去比于一成熟了那么多,怎么长大之后,于一的信写得伤时感怀老气横秋,反而是白宇宙还笑得像十八岁那样无忧无虑?
紫薇(李梦饰)用真诚和淡然抚平大家对她的误解,她的态度是发自内心直抒胸臆,还是刻意的掩饰和隐瞒?
她体会到雷管(黄觉饰)暴戾外表下的男性温柔,是阅尽千帆之后的慧眼识人,还是明哲保身情非得已的权宜之计?
他们是在每个人的少年时期,身边都会出现的比我们早熟的人,他们的爱情是少年时的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成年人的爱情。
《呼啸》和《少年巴比伦》同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没落为背景,两部电影也都有李梦出演。
不同于《少巴》大量表现工厂工人生存状态,令东北老工业基地成为事实上的主角之一,《呼啸》选择淡化背景,故事线紧扣人物。
少年不识愁滋味,他们满眼只看到和他们同样闪着光的年轻生命,哪有时间留意大环境的变化?
还没等他们留下一点印象,曾经管道成荫厂房林立的工业区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从他们的人生中呼啸而过了。
片中那本通讯录拿出来的瞬间,我差点哭了。
别看他拿出来的时候故作镇定和随意,那是一个少年为爱情所做的付出,为自己喜欢的人所能做的最用心的事。
十八岁的我没有做过这样的努力,十八岁的我不配做一个少年人。
多少次坐在影院里我翘首期盼,银幕上发生的故事能够击中我,让我暂时忘记自己观众的身份,和片中的人物一起感同身受。
《呼啸》做到了,那是我最嫉妒编剧才华的时刻。
新浪电影原文链接: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59994546281972
到现在为止看到的最好的青春片了。
虽然不是东北人,但感觉很真实。
很可爱也很有爱。
挺社会的,打架不是一般的青春片里的作打。
有青春的疼痛但也不会去完全的歇斯底里。
看电影时在想,如果电影停在紫薇出车祸之前就结束不也挺好的吗。
最后看到对坐相谈的白宇宙和杨北冰笑笑聊聊,看到当海员的于一的信和微笑,看到桌下刻的字,看到大海,听到于一说"我还是会变成你的少年",觉得这样结尾其实也很好。
从来没有在看一部青春片时多次泪奔到这样。
我其实蛮惊讶的,全程都没有吐槽或嘲笑剧情演技之类的。
我觉得真的很好。
有段时间拒绝看这样的电影,觉得是太过浮夸的彰显“青春”,有时候是因为过了那个年龄段,有时候又是因为正当年却没有影片那么轰轰烈烈而不屑。
但回过头想想,影片不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吗,不管什么主题,为了突出强调那样一个“点”,各种渲染,各种放大,让观众去感受,去思考。
剧情吗,半真半假,真不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体会,是感觉。
就像今天的青春,呼啸而过,那回想自己的日子,不泡吧,不打架,也没有什么纯真美好的校园恋情,可能在其他人看来平淡到不能再平淡,但之于我们自己来讲,也许总有一天会说一句:“我年轻的时候……”那便是我们的青春吧,他还是不一样的,和懵懂的少女比,和成熟的女人比,那么所以,谁的青春,不是呼啸而过……所以我不会埋怨自己,为什么没在最应该好好学习的那三年那么作,那么不求上进,最后却又伤痕累累,青春吗,谁说平淡到不能再平淡,虽然那些人都变成了再也不见,但经历过的永远是经历过的……
80年代得东北,到处打打杀杀,小到校园暴力,大到黑社会仇杀,小时候感觉只有在电视里出现的情节张大了才发现电视剧里的情节远没有生活中那么精彩!
我,土生土长的哈尔滨女孩,从小上子弟校,学校里经常有高年级的学生拿着大棍子,或者大长片刀到学校来显威风。
一帮人围着一个人打的满脸是血,或者是一帮女生围着一个女生删耳光。
我从来都不觉得他们多厉害,我也没有被打和打人的经历,因为我是个平凡的小女孩!
偶尔有要被人打的时候,也因为我的不害怕,最后不了了之了,是的,就是这个不害怕,救了我好几次,在我后来的生命中也一直保护着我!
我想这是我的家庭留给我的很宝贵的财富吧,面对多么强大对手,我从来没怂过!
这份底气我到今天看了电影才明白是源于我的家庭,正如北冰一样,我想北冰的性格应该是随爸爸吧,那么仗义的男人,那么有担当的男人,即使替别人做了牢,老婆跑了,依然能重新开始,开饭店给女儿攒出国的钱,这就是北冰敢做大哥的底气。
影片刚开始,我一直不理解这么一个小嘎逗女生,怎么这么有勇气,敢和一帮男的打架,直到雷管的出现,看出北冰的家庭不一般了。
最后北冰知道爸爸得到雷管的尊重,是因为爸爸替雷管做了两年的牢,我也终于理解了北冰这样的一个女孩,是完全有可能真实存在的,而不是杜撰出来的情节!
上学的时候学校也经常有大姐大,大哥大,经常因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架,现在回想起来不过还是男女的这些事情,A喜欢B,B喜欢C,A找人打C,B更不喜欢A了,好像很多这样的故事,披着各种各样的理由,无非就是心里无法忍受自己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非要闹来闹去的,其实都是一群可怜的人。
就像于一眼里只有紫薇,为了紫薇差点丢了性命,北冰为了于一差点丢了性命,紫薇为了雷管丢了性命一样,这就是爱情,这就是我们底层人民的全部,爱情大于一切包括生命!
我见证过太多这样的爱情,有圆满的,有破碎的,有跨越几十年还纠缠不清的,也有早早恩断义绝的,电影里只演绎了这种,生活却比这更离奇曲折,我只想说,我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看过校园里的暴力,更亲眼看过黑社会的火拼。
在我10岁左右的一个夏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院里玩耍,突然一辆面包车里下来一个穿着一身白西装的男人,玉树临风,风流倜傥,手里端着一把猎枪,当时我们小伙伴们吓的赶紧跑到一边偷偷看,感觉像是枪战片似的,那个男人把枪对准了一楼,我家旁边的窗户,当时我都吓死了,因为我爸还在家里看电视。
他看了一会儿,可能是里面没有人,就上车走了。
后来我们听大人说,挨着我们家窗户那家新搬来的人是道上混的,后来被打折了一条腿,那个穿白西服的帅哥好像叫刘威,那个男人在后来的某年被枪决了,杀了好几个人,上了报纸头条新闻,我只想说他比黄觉帅多了,哈哈哈哈,我写这么一大堆,只想给那些觉得电影胡编乱造的人看看,世界真的很大,我们能看到人生太有限了,底层人民也有爱情,而且爱情往往是他们的全部,为了爱可以放弃生命的那种!
我生长在社会的最底层,看着周围的人打打杀杀,进监狱,出监狱,有的人混成了大哥开始做生意,更多的人混的不好,没有正式的工作,没有大房子,没有稳定的收入,同时他们又有北冰和于一这样令人动容的爱情,为了你我可以牺牲自己,谁能说他们的人生不精彩?
北冰一个人活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她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能给她拿出钱逃离那个地方的爸爸,可是更多的人没有爸爸,或者只有一个像于一家那样下岗的摆地摊的家庭,他最好的去处也只有远走他乡了。
以前总想不通那些人为什么为了爱打打杀杀,现在人到中年也终于理解了,我身边的那群可爱的人,他们打打杀杀,他们爱恨情仇,他们重情重义,没有对于错,没有应该与不应该,生长在那个环境,作为个人能改变的真的有限,我想如果再早一点出生,我上了离家最近的那个打架斗殴的学校,我想我也许会是北冰一样的女孩。
可是没有如果,我在东北那个比谁狠的年代,还是一个小女孩,我只是一个旁观者,看着那些大人的爱恨情仇,看着他们老去,抹去了棱角,我注定是个平凡的人,平凡的家庭妇女,没有作家的天分,只能在看完电影后有感而发,写些有的没的话,缅怀一下那些逝去的青春!
下午和阿妈一起看的。
我所生活的地方和故事中的设定很像,某个国企矿区,有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医院,俱乐部,电影院。
在奶奶家后面也有一个技术学校,我的妈妈就是那所技校毕业。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杨北冰和于一看流星,北冰拿着天文望远镜的时候,妈妈告诉我,那时候光拿死工资的国企工人不可能有闲钱买望远镜的,除非她的父母当官,果然,影片后面交代了北冰的父亲是个国企主任,还开了一家餐馆。
我觉得这个细节设定的很好。
影片中的杨北冰很像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在我们眼里她是个小混混,做事干脆利索,个子很小,但整个人很有气场,对于我的同学,我仅知道这些,卜冠今演出了这种感觉,她所塑造人物很立体,对不同的人表现的态度不同,比如对于一的态度,以及将紫薇设定位情敌时对她的态度,和情敌人设解除后对她的态度,我认为卜冠今拿捏的很好。
电影的一大亮点就是演员们的演技,我个人被卜冠今圈粉了(*/∇\*) 李梦塑造的紫薇的形象也很好,带点神秘,令人琢磨不透,外表柔弱,内心强大,并不是那么好惹的,从紫薇与杨北冰初见,和“大字报事件”发生后的一些事情处理就可以看出。
在性格上紫薇与北冰相比就成熟稳重的很多,如果说北冰处于青春期中期,那么,我认为紫薇处于青春期介于青年期之间。
紫薇和北冰都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她们才惺惺相惜,成为好朋友,她们身上都有一种侠气。
我还是那个曾经的少年。
或许分别之后,于一才会想起北冰,我以为于一不喜欢北冰,但是于一拼命把北冰护在身下的时候,我还是愿意去相信一个女孩的青春里 喜欢的那个男孩也在某个瞬间爱着自己。
看到课桌下的字,看到那个我喜欢你 ,于一终于知道了北冰藏在心里的话,只是身边的紫薇让他忽略了北冰。
或许每个女孩的青春里都有过某些遗憾,你喜欢的男生,最后也没能喜欢自己。
但是遗憾能让我们更加珍惜未来,未来的身边,一定会有一个历经风雨终于等到的人。
青春,伤痛,遗憾。
未来,加油,努力。
触动的不是电影的情节,而是平平淡淡如同微风吹过不留痕迹的青春,虽风起风过没有一点痕迹,却有真实的感觉难以放下。
青春都是拿来挥霍,最后再拿来回忆。
如今的自己不在年少,但还是被另类的青春波动的泪流满面。
结尾于一没有去到香港,没有可以和冰在一块,却选择了去做一名船员,像麦哲伦那样环游世界,这是他的青春梦。
他追上了自己的梦却丢了喜欢的人。
冰没有如同愿望那般和于一在一起,永远在一起,最后的她选择了出国留学然后在香港成为白领,最终抓到的只有一份工作,丢失了梦却最终找到了于一对他的情。
他们互相都喜欢着对方,却无法在一起了,因为他们丢失了青春,失去了在一起的时机。
有时一个人躺在草坪上纠结,为何青春抓不住,却还要那般轰轰烈烈,会有那么纯洁不掺杂生活的“我喜欢你”,明明最终要失去,最终不能活成青春里自己的样子,却还是会在青春里义无反顾,那时的自己好真。
如果可以,只想做那个不懂大人世界,不懂生活的少年。
最终时间推着他们成长,冰终于理解那句话,“有时候大人的世界小孩不懂”,她也成为大人,有时候长大只是突然的事情,假小子的冰也会给父亲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面对喜欢自己要离开的男孩也有眼泪,不再那么决绝的拒绝。
看到那个本子的时候眼泪已经夺眶而出,青春单纯的只是把我有的都给你。
紫薇并没有逃脱命运,但遇到了真心喜欢的管哥,想和他平平淡淡的活下去,于一再错失时机后才意识到对冰的情感,他们都面对生活没有骄傲下去,把自己融入了生活,即使美如他们的青春,也留有遗憾。
二十多岁男生最穷的时候,却也是女生最美的年纪。
我能遇到自己真心喜欢的女生不是遗憾而是自己的幸运。
喜欢的那个人会永远都在我心里。
我喜欢你,贯穿整个青春。
你一直在我的世界里。
45/100 纪念青春的类型片特别需要有反抗的客体,这个客体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学校、制度、文化等,但这部影片里的主角没有明确的反抗对象,主角和次要角色的定位也暧昧不清缺乏代表性,也就意味着没有让观众产生共情的能力,不得不怀疑编剧是在脱离现实进行创作。另外深度比“少年巴比伦”差很多。
这是我这19年攒下的人脉,只要你有事,找他们,就说你是大嫂,他们全得给你跪下来,哈哈,小混混的爱情故事。不过为什么这些青春电影都是压抑痛苦,不能明亮幸福呢?
也太好看了吧!!!!!!!!!
短暂的青春岁月里,能够彼此相陪的只有这么一小段时间。电影《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太过真实。
观影有一种分外熟悉的感觉,如同远古的记忆在一瞬间翻涌而来,前尘往事一一浮现在眼前。我在赴一场青春的约。
两星半,卜冠今的表演很不错,起码带出一些劲头,相对的,刘畅完全一塌糊涂。整部片子倒不算特别差,而是平庸,非常平庸,故事进展也想对俗套和狗血。李梦复制了 少年巴比伦 中的女神形象。
看的粗剪。一段回忆。
太生硬太干涩太电视剧化了。
一群小女生在桥上骑自行车,接着就跑到男澡堂拿扳手拿钳子准备干架,这样的开头开得挺猛的。作为青春片并没太多冗长的情情爱爱,父女间的感情发展也讲得很淡,笔墨有些过分着重在雷管的那条线上,反而更像一部反映东北90年代的社会片,很真实。《驴得水》之后的卜冠今更加惊艳了,假小子扮相太适合她。
好糟糕,整体就是一股“假意浓浓”感…所有的戏剧点和情绪都很做作,都是刻意拼凑的一些点,很多还是编导脑中自我想象的…
不功不过,东北破败工厂的残酷青春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套路了。但是还是挺好的,演员年轻有活力,好喜欢杨北冰。李梦也是格外适合这种角色。啊想去东北了。
真的曾有一个叫白宇宙的少年
比起前几年白开水感的青春片而言,这更像是一杯浓烈的烈酒。ps:紫薇真的很美!
整个片子很聪明,对主流市场的流行趋势很敏感,青春,时代,回忆,这些该有的元素都有,是一个很“土”的青春片。美术和摄像都很不错,虽说是放在90年代的东北,但也没有刻意突出东北的标签,放在哪里都一样。虽说整体都有一个“俗气”,但谁的青春又不是荒唐而激情的呢?所以接受了细节的描述,结尾的狗血就可以接受了。整体演技都可以,特别是女主,算是低配版的赵薇那部忘了名的青春片吧PS:惊喜的是BGM有刺猬和反光镜,乐队的夏天刚过,放在这样一部2年前的青春片里听到,挺加分的3星,6.5,不差,可以看
还不错,但是明明是杨北冰把紫薇推到车外的。。。
看完这部剧 让我想起了那个酷似白宇宙的男孩 昨天是他领证的日子 也是我们故事画上句号的日子.
青春都是这样吗?打架逃课谈恋爱是每个人都有的吗?像网络游戏一样,一不小心就挂了。能活到中年的都是锦鲤护体,那现在咋老龄化还那么严重呢?我是不是度过了一个假青春?
我怪那晚的流星失约,让你没猜到我的许愿;我怨那天的风声刺耳,害你没听到我的告白;我咒那次的司机瞎眼,使你没感到我的热吻;我恨年少的自己卑怯,离得最近却分隔最远。我唯独不怪你傻、不怨你笨、不咒你失忆、不恨你多情。失恋有我在,打架靠我扛,你只须做我永远的软肋,在青春的腠理间痛彻心扉。
我觉得挺好,工厂子弟技校的学生不就这样吗?
电影从叙事方式到导演手法,可谓是兼具了商业与艺术表现的平衡,节奏把控也很成熟,因此感染力自然而然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