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流动性加速,人际交往虚拟化增强,由各种客观的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空间,因此而变得似是而非。
缺乏“现场感”的社会关系会因客观或主观的麻痹,从而逐渐失去约束力。
裙角飞扬的日子,听起来很浪漫。
但这是个校园暴力事件,也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法国社会的移民问题,更是整个社会信任危机的体现。
杨佳袭警案件、全国乳品危机、多种食品污染、丰田召回事件、山西疫苗事件、网络购物诈骗、中国足协腐败……以追逐利益为终极目标的物欲社会必然陷入信任危机。
你说,是时代造就人性之恶?
还是人类自食其果?
我们除了需要更健全的社会制度,恐怕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和道德。
昨晚在星美正大看的,它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片。
场景很简单,但人物刻画很有力,戏剧矛盾冲突强烈。
伊莎贝拉·阿佳妮饰演的女老师,原先被那群少数裔(包括阿拉伯人,黑人,穆斯林)欺负,后来她在检查一个同学的书包时发现里面有枪。
她持枪把学生当人质,强迫那些平时不够尊重她的学生听她上文学表演课。
当然,期间也有几次反复,学生也拿到过枪。
最后,她作为一个老师,没能控制好局面,还是有学生死了(被另外一个常受欺负的学生开枪射杀),她自己也被不知实情、突围进来的警察给毙了。
总体上,这是一个悲剧。
阿佳妮有些胖,但演这类神经质的角色,她还是很在行。
如果,每个人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多考虑一下问题,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隔阂产生,世界要和谐许多。
电影中,阿佳妮要警察通知新闻媒体,告诉教育部长,要在全国设立女子穿裙日。
女部长一开始以为这是开历史的倒车,说:女权运动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要强迫女人穿裙子。
后来观众们才了解,因为在少数穆斯林眼中,女人穿裙子是妓女的象征。
而作为一个专门招收贫穷的穆斯林子弟的法国公立学校,老师要设立这么一个日子,就是为了让原先受穆斯林歧视的其他裔族女子得到应该享有的尊敬和平等。
由于对阿佳妮的爱,对这个片子打分增加50%。
虽然美人已经肥了,但脸还是很漂亮的,看不出53岁的样子。
忽略别的,那鼻子,那眉眼,仍然是我心爱的女神阿佳妮啊!
画外音:可是,还是拜托你减下肥吧,5555555555(泪奔)片子的故事还是可以的,只是过分依赖了阿佳妮的演技,如果能增强下学生和其他人的部分,会增色不少。
法国在外国人眼里向来是自由的象征,可在片子里,“穿裙子”居然成了一个问题?
这似乎是个可笑的问题,也许外人真的难以理解当地的民族矛盾。
片中那个女督察的话令我感慨,她说,(大意是)女人争取了一个世纪才有了穿裤子的权利,她(指阿佳妮)却要求政府设立一个”裙装节“。
只是,所谓”女权“真的就只是穿上裤子像她一样跻身于权力阶层吗?
穿裤子的就是正经女孩,穿裙子上学上班的是婊子,这何尝不是男权对女性自由的又一种压迫呢?
我想,真正的自由和尊重应该是,无论女人穿的是裤子还是裙子,都能有以公正的眼光被看待的权利。
每个人都企图表达自己,学生们有学生的烦恼,老师有老师的烦恼,警察也有警察的烦恼,领导又有不同于他们的烦恼。
他们都如此聒噪和喋喋不休地阐述自己说话的权力,最后却变得谁也听不见谁,谁也不被别人所听见。
最后阿佳妮抱着杀了同学的学生,她要求的”记者“来了,她却什么也不想说了。
自由不是穿”裤子“还是穿”裙子“,自由就是自由,它不是任何形式上的表现。
要理解一个人的真意,是有多么困难。
当她手无寸铁的时候,你可以从她的短裙嘲笑到她的神经质性情她的无信仰她的讲课;当她手上有了枪,希望你住嘴的时候,你却不知死活地言语攻击挑衅她。
直至她终于按捺不住要你听她说话,要教育你的时候,你又被她手上的武器吓得懵然不知所措并且胆寒。
这个世界总是那么犯贱,不拘束但明理的那些人总被所谓正常人视作疯子,因为正常的人,一般都会忽略别人那颗渴望与你沟通的心,而只在乎她手中那柄随时夺你性命的枪。
这个世上的人,似乎只对钱权名愿意肝脑涂地为之侧耳倾听,而这三样出生未能带来,死也不可带去的物事,足够掩盖一切真诚的关怀的声音。
学生们不会为一个讲莫里哀戏剧绘声绘色的老师神魂颠倒,他们只会嘲笑她宽大的白裙下遮蔽不了的肥胖身躯,带着控制欲望但又不受尊重地坚持教学更显得她被轻蔑成为了惯常之事。
人类最可耻最可悲的不是无知,而是对自己天性中同情和怜悯之缺失的毫不自知。
少了同情和怜悯,何来的相互理解,包容兼并。
到了后来,她已经疲累得不想再争取什么权利和自由,而是愧疚和无可奈何。
其实她起初只是想让学生听她命令,中途她糊里糊涂地抢了一把枪,兴奋莫名地让他们听她眉飞色舞地讲莫里哀;努力对这些不懂尊重不懂悲悯更不知包容为何物的男学生说教,成功唤起了两个孩子反抗暴力和歧视的勇气;中途发现了那个顽劣学生的恶行,顺道揭发,然后她最大的心愿是想女孩子们能有一天堂堂正正地穿裙子上学,不被视为有伤风化。
可惜当她顺利表达了意见时,她说服不了另外一个受压迫者的心情,最终她清楚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倾诉直至理解的不可能性比社会改革的可行性更加蛮悍。
在她说不出话的时候,在她被乔装摄影师的警察一枪射倒的时候,我们觉得,在这个冷酷的世界要让别人懂你有多么难以企及。
被她唤醒的和爱她的人结尾轮流将每支鲜花洒在她的棺木上。
多年后谁又会记得,当初她只是想安静地讲完一节课而已。
这部电影有着一个比较浪漫的名字,实际上它所表现得内容不仅和浪漫没有一点关联,相反可以说有些残酷。
影片以一所中学里所发生的暴力事件为切入点,探讨了学校教育的一些问题,然后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社会问题。
和大多数人相像的不一致的是,在这部影片里,暴力事件的主角竟然是老师,而且是一名柔弱的对工作负责的老师,这无形中就为影片定下了一个相当比较沉重的基调,而且,最终的结局也证明这恰恰是一出悲剧。
影片开始的十分钟,完全是一种混乱的状态,学生从女老师走进来对她的嘲笑开始,到课堂上肆无忌惮的说笑,说脏话,打闹,对老师的劝告置之不理,甚至还出现了毒品存在的暗示。
这种混乱的状态已经使人感到极度的不安,直到枪支的出现,将这个混乱的局面彻底推向失控。
女老师在极度的愤怒和痛苦中,终于情绪失控,走向爆发,开枪失手打伤了一名学生,并“挟持”屋内的十几名学生,酿成暴力事件。
在这里,老师已经完全处于被动的被学生无视甚至耻笑、侮辱的地位上,这种人格角色的巨大反差最终造成老师的情绪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发泄出来。
没有人会赞成老师的选择的方式,可是对于这种选择却只能报以怜惜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的谴责。
这部电影里所反映出的老师地位和我们所了解的西方有些不同。
印象中,西方老师的地位相对应该是比较高的。
当然,影片所反映的区域可能不具有普遍性,可是恰恰却反映了在民主平等思想已经成为普遍理念的地区,老师和学生地位的一种尴尬关系。
多年来,无论东方西方更多的强调教育关系中老师和学生地位的平等性,这也代表了社会进步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际上,在教育中,这种地位的关系极度微妙,在处理上还是有一定难度。
就像民主的普及一样,还有可能带来所谓的“民主暴政”等问题。
在这部电影里,学生的态度就明显的表现出所谓“个性”的肆无忌惮的张扬,和极端的自我膨胀带来的极端的无秩序状态等。
这个貌似复杂的问题在电影一开始的老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就有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体现。
学生嘲笑老师、在面对老师的斥责时,还指责老师不够尊重他们,可是老师回答就是反问“你不尊重别人,怎么叫别人尊重你”?
这个其实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恰恰却是难以回答的。
典型的代表了所谓的“尊重个性”和“平等待人”的口号背后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不是简单的对老师的指责和纠正所能解决的。
看这部电影之前几天,恰恰刚刚看过林岭东在八十年代推出的一部名气不大的作品《学校风云》,虽然都知道香港的黑社会电影大多带有“童话”的色彩,不过这部电影里所反映的黑社会对于学校以及学生的影响还是触目惊心,令人不安。
影片中刘松仁饰演的男老师最终也是选择了“以暴制暴”的方式,也是因为被一系列令人难以容忍的事实一步步推向了情绪彻底崩溃和爆发的极点。
这两部影片放在一起,年代就相差较远,其实却都反映了在社会复杂化的背景下对于学校和学生的负面影响,以及教师所处地位的尴尬和无助性,甚至最终还会在重重压力之下走向失控。
这也许是现代文明社会在所谓“师道不存”的背景下的一个悲哀吧。
出于本身对于教育的关注,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已经有这些影片里的影子在我们身边隐隐浮现,去年在网络所流传的一个北京某职业学校学生在课堂上戏弄老师和其它恶行的视频引起社会的不小的反响,其实,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回到影片上来,其实本片没有过多的探讨学校教育的问题,而是在影片十分钟以后就将这起事件转入一起社会性的事件中去了。
警察、家长、记者闻风而来,甚至还惊动了高层。
这时候,导演的野心逐渐显露出来,将这一事件置于了一个更为广大的视野中去了。
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这所学校和这些学生的不同特点:是一个由大量移民家庭组成的居民区内的一所学校。
学生里面有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理念。
而这些不同,是造成学校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里,导演想要表达的理念才逐渐明朗:是社会悲剧造就了这出学校的悲剧。
看着那些家长在局势混乱的情况下还在互相指责,看着被困的那些学生在绝望时刻的互相责骂,我们还是意识到导演的表述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在这个信仰不一致、肤色不一致的地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最本质的时刻表露出来,那就是相互排斥和敌对。
这种隐藏的排斥有时候就是一种仇恨,在某个特定的情形下会发泄出来,当年的希特勒就是利用的这种情绪,影片中最后的悲剧是一名学生开枪打死了另外一名学生,也是这种情绪酿造的悲剧,因为这也早已经超出老师失控的后果的范围,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问题。
想想电影《通天塔》里所表现出来的人类因不能通联造成的悲剧,这部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人类之间的因信仰肤色等等不同而相互敌对的悲剧表现得更为直观。
因该说,这部电影的立意是好的,可是在表现手法上却如同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有些失控。
在电影表现教育问题的开头上,却逐渐转入了一个更为复杂的课题,将影片开始所创造的氛围逐渐淡化,却在后面不断地表现解决问题的种种细节,使得两个中心都变得模糊。
而且导演的想法过多,加入了学校的管理问题,男生女生直接的交往和对待“性”的处理问题,甚至还包括了救援警探的家庭婚姻问题等等。
当然,欧洲电影不同于好莱坞的一个特点就是在细节上追求完美,可是这种相对混乱的表达还是使得本片前后出现表达上的脱节,稍显失控。
影片保持了欧洲电影的一贯节奏缓慢和以画面为中心的特质,较少音乐背景的辅助,即使是在一个封闭空间进行的戏,也没有拍成好莱坞式的紧张节奏和张力,反而是在采用不同话题的对话等方式来反映老师和学生的心态变化,影片节奏感不强,与欧洲电影的风格还是比较一致的。
电影的主演IsabelleAdjani是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演员,在这部影片中,她那稍微发福的身材与其以往的形象美女还是有一定距离,不过,倒是把一个压力之下情绪失控的老师愤怒、无助和最终的悔恨表达的比较到位,不失为一次实力的展示。
这部电影太深刻,欧洲确实有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法国意大利这么好的地方,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连安全都不能保证的地方,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默克尔把德国也快要毁了,还是英国人老谋深算,看看脱欧后会有什么变化吧。
现在最想去反而是东欧这些难民都看不上的地方了……还不够140字么,写微博总嫌不够……
比起玛戈时代的阿佳尼,不完美的躯体增加了真实感。
但内心的本质却相近。
女高官和老师成为鲜明的对比。
女权主义若实行男性原则,就彻底堕为男权。
一如“女性争取半个世纪才得到穿裤装的权力”。
让人无法自已的故事。
送葬时定格的那个画面,不禁想起黑暗中的舞者。
荒诞吗?
在这样看似浪漫的名字下。
一开始以为女老师疯了,后来发现,原来每个人心里都隐忍着巨大的愤怒与悲伤,在这极有可能是地球磁场混乱的古怪一天里,出离理智,齐齐爆发。
谁也不能说这不是真实。
表面上看是特定场合下人的情感与精神失控,其实是法国的移民问题所导致的一系列盘根错节的社会矛盾,酝酿已久,只差一点火星引燃。
看的时候,心理经历了“不可能,搞笑的吧”-“不明白...”-“好像有点儿明白了...”-“原来...”- “竟然还有这回事...”- “天啊..”等等几个阶段。
一步步牵着观众的心走,感觉这部电影的安排还是相当巧妙。
被结局震了一下,还没回过神儿。
待看字幕时才知道主角是Isabelle Adjani所演,竟然没认出来。
但这样略带神经质的角色,谁能比她好?
疯癫?
只因为我们太投入。
对女神的电影始终有种入骨的感觉,想看却又有点怕看,想看自然是因为女神,而怕看也是因为女神,我会不由自主地陷入角色,最后伴随着女神心碎沉沦。
对《裙角飞扬的日子》更是如此。
女神久休五年后出山,第五度夺得恺撒奖,而我知道今年五月才打开影片。
我深究过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也许我害怕她的发胖,也许我害怕她的老去,也许我害怕她不如我想象中得美好——我对女神如此浓烈的感情,让我不禁怀疑,是不是时间美化回忆,距离产生美感,我对她的爱慕来源于我添油加醋的臆想,我会不会爱上的只是我想象中的人儿?
挣扎了许久,我始终是耐不住诱惑,在拿到碟片的第一时间打开了它。
毕竟,理性甚至是多疑抵挡不住情感的冲动。
以前曾经想过,如果我是个老师,而我的学生却飞扬跋扈,丝毫不把我放在眼里,妨碍课堂秩序不说,甚至还公然言语挑衅,连基本的尊重都不给我,那我该怎么办?
这时,一把枪出现在索尼娅眼前,学生的轻视、家庭的争吵、宗教的压力、学校的古板融汇在一起,让她拿起了这把枪,忍耐到了极限,言语无法解决问题,唯有扣动扳机,以暴力的方式夺取课堂上本属于她的话语权。
说来有点可笑,她的所作所为真的仅仅是为了话语权,本属于她的那点点可怜的话语权。
手持枪支,打伤了强横的学生,她却拿起了课本,继续讲起了莫里哀。
“莫里哀的原名叫什么?
”当一个老师拿着手枪神经质十足地指着你,口中还会“砰砰砰”,念着相同的词语念着念着就不找调子的唱了起来,你该怎么办?
你敢让这个歇斯底里的老师问你三次,你才慌张地说出“让一巴蒂斯特·波克兰”吗?
我是不敢的。
特别是当眼前的老师是她的时候。
五十三岁的她比起五年前的她胖了,妆容显得臃肿不堪,可是,她依然拥有鲜艳的红唇、微微向下的嘴角带着一丝忧郁,她依然拥有那双独一无二、深邃得有如湛蓝海水的双眸,不老的双眸,一切都够了。
更重要的是,她依旧歇斯底里,依旧用她的眼神、表情和肢体掀起惊天巨浪。
早知道即便年过五十她还是会如此神经质,却没有想到她的歇斯底里起来,嗓音依旧如当年般柔软。
弗洛伊德说:“歇斯底里是女人的子宫。
”当她保持着她一贯地表演方式,足以让我们忘掉她的沧桑、忽视她为了影片增肥的二十斤。
她制造的威力不但穿过银幕影响观众,还感染了被她挟持的学生们。
他们决意帮助这位陷入疯狂边缘的老师,而不是落井下石获得近在咫尺的自由。
不是什么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只是索尼娅心中的善良与正义:为学生争取权利、劝告学生们好好读书、被抢了枪之后想把所有的学生都保护在自己身后——有了这些,无论她之前的做法多么乖张,所有人都会为之动容。
最终大多数的人都站在她的身边对抗那个万恶的外部世界。
外面,有移民问题,有种族冲突,有陈腐的思想。
而这里,只是一个持枪的老师罢了,她只是一心希望说几句话,平静地上课,最终只是希望她的学生好。
她给他们上课,教育他们尊重的意义和重要性,教育他们对于他人最基本的尊重,在知道了同学间存在轮奸事件的时候,她毅然主持公道搜集证据,要为被侵犯的孩子讨回公道。
她要求通过媒体对外发表讲话,要求一个可以在学校穿裙子的日子。
这一切,在外面的世界竟然被称之为“荒谬”。
是我也愿意留在这个隔离的世界里。
我也确实身处在那个隔离的世界里。
我聆听着她的教诲,感受着她的愤怒。
我想冲上去痛打那个胆敢伤害她的学生,我想挡在她身前,拦住那颗无情的子弹——它要射向的是一个挺身袒护过激杀人的学生的老师。
这是何等的不公平,事情已经到了结尾,你却始终不愿意给我们一个完满的结局。
为什么你的结局不是癫狂就是死亡。
难道仅仅是因为神经质和歇斯底里的结局除了癫狂就是死亡吗?
我始终爱女神在里面的所有的表演,她的惊恐,她豁出去时的凶恶,她眼里闪烁的天真与绝望,作为一个情怀浪漫,良知满怀的女教师,她有她的原则与不屑,在她眼里,公益事业是压迫,过度宣扬女权是压迫,暴力事件只是让问题浮上了台面,更多都隐藏在深渊里头了,终有一天要酿成惨祸。
电影以它惊人的厚度将本就百孔千疮的外皮一层层剥开,摊出了一张哀怨且丑陋的脸。
索菲亚就是要撕碎这张脸,她白皙的肌肤因遭受的不公待遇而显得病态,这个辰光,丈夫的怜爱与家人的关怀远远不能抵消这一腔热血。
所有的家长都在期待着,自己孩子走出来,索尼娅的父母也是,高龄的颤颤巍巍的二老也一脸期待地等着。
门打开,孩子们出来了,却没有索尼娅。
我从影片中段就开始无声哭泣,直到此时抽噎得不可抑制。
影片最后是索尼娅的葬礼,低矮的镜头前,走过来一个又一个学生,黑色的裙角随风扬起。
阿佳妮在以往电影中对于爱情的绝望和怅惘扩大到了对学生的爱,也扩大到了一个政治上的高度——为移民权益而斗争。
这同样也是戏外的阿佳妮之所以接戏的原因。
她已经不再是一个影评人或是普通观众所能研究透的人物了。
她不仅是演员,她在身体力行地为社会服务,而不是像某些明星捐几个钱、走几个秀就完事的。
虽然在影片中,她的头发太短,根本掩饰不住她的发胖的面容,她的裙子太短,根本掩饰不住她发胖的体态,她的鼻血长流,影响了她本身的飘逸潇洒。
可是谁又在乎呢?
对于一个如此伟大的演员,单纯从美丽出发来评论,更近乎一种侮辱。
不过回头来说她的面容体态,竟然在她的刻意丑化下,还能找到那么多的镜头,展示出她无人能及的美丽。
那是种无法复制的神韵。
纵使年轻的一代长的多么美丽绝伦,她们的心境、气质却比老一代差十万八千里。
为什么呢?
也许只是那个年代的女性,她们是时代孕出的珍珠。
而今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传奇了。
每日一句阿佳妮:“我没想到我会为了一个胖子(精神病)复发,但能够不以36-38的尺码工作,还能够因此被关注,被称赞,被加冕,这么做挺好。
有许多女演员人们称之为“出色”仅仅因为她们是性感偶像。
美丽可以作为才华的一部分,但不能代替才华。
”
独特的一部电影。
绝大部分都在一间教室里拍摄,场景转换极少,封闭的空间倒强化了人物情绪的冲突。
每一个出乎意料的情节,都以为这该是影片的高潮,再往后看却发现形势不断变化,尤其是看上去一切都将平息的结尾处更是高潮迭起。
索尼娅是一个被逼出来的殉道者,如果可以这样称呼她的话。
本来只是一节混乱的戏剧课(还是法语课?
法国文学课?
),而且这样的混乱在这所充斥着少数族裔学生的公立学校里并不鲜见。
只是一把掉落的手枪让她内心积压多年的愤怒激化。
警察全副武装,记者来了,教育部长也大驾光临,事情越闹越大,这并非索尼娅起初计划的。
但此时情况已完全失控,就她个人而言,她的生活已不能回复到从前。
学生的反应很有意思,无赖的继续耍无赖,和老师有共鸣的抢过枪试图控制乱局,还有过去的一揽子烂事也顺便被翻了出来。
这些不大不小的事件无疑让索尼娅产生了近乎悲壮的心态,至此她已无所谓个人得失,愿意独自承担一切应该或不应该承担的责任,重要的是要把声音发出去,让法国社会听见外来移民的泣血呼唤。
她的结局是死亡。
这不难猜到,只是被警察貌似误射的死法有点怪异。
索尼娅本没有志向去用生命换来人们对种族问题的关注的,她死时有没有不甘心呢?
葬礼上她的学生们终于能围聚在一起,没有争吵打闹,这也许能给她的在天之灵(或者说给观者)带来些许安慰吧。
如果说这也是“时势造英雄”,还真有点悲凉。
片尾处那段激越而绝望的配乐实在是恰到好处。
题外话,阿佳妮腰身是粗了,但那双透着虔诚、忧伤和一丝恐惧的绿眼睛足够勾人。
中文名也太文不对题了,所以短裙日有什么问题吗?我和seb全程对着阿佳妮那张整容脸猜到底是不是她。故事倒是很简单,但是东拉西扯地说了很多没用的东西,结构很松散,让人看到最后都疲了,只希望快点结束。题材不错某些台词也很不错不过可惜故事没有讲好,拍得也不太精致,感觉像是那种电视台自制的片子。
减一星是因为,我还是希望以后别看到这样的片子。
结构上都到位了,但一个精心的结构也许局限了最朴素的情感挖掘。
展现问题繁多却张力不够,在电影中问题不是说几句话就算在提问在表达在探讨了。
阿佳妮的第五座凯撒。佩服她为了拍一部戏可以增肥20斤自毁女神形象也是够拼了。影片以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为导火索,引出了如万花筒般展开的复杂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部分支流在汇聚后还能往前回溯,自成独立叙事线路,从而影响到主线的进展。时长较短,故事及人物却十分完整,丰满。
Adjani真的演的很到位。。。
叙事很弱,勉勉强强。但也不乏动人之处,可惜太短浅。
看看生活多么美好吧。四星半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挥舞着手枪讲课的女老师,我真是头一次看见,感觉如果让老师拥有震慑学生的力量,或许教学能更有效果?至少不会受到学生们的威胁
这样的片名,竟然和爱情毫无关系,和美毫无关系。以一起毫无先兆的校园挟持案件为主线,歇斯底里迫不及待地表现教育问题、青少年问题,种族问题,宗教问题,每个角色都撕破脸献丑,一点光亮都没有的电影,及时那个女教师,为了争取穿短裙权利的女教师也面目可憎戾气超表。这类谈教育的,基本都可以打一星以下了。
阿佳妮肥了,片子里导演想说的又太多了,liberté, égalité, franternité?
La journée de la jupe
法国都稀烂这么多年了,应该烂习惯了。(其他国家也好不到哪儿去)
女神还是那么的犀利!极具戏剧张力,不断的改变时局,老师是个好老师啊,但学生不是好学生,每个人身上都有那么多问题,环境使然,社会使然,也是自己造就的悲剧,移民有那么多问题,在民主国家也不会过得太好,最后老师被警察杀了,实在太可惜!!!
一个简单的故事被各种社会问题塞得太满了
国情不同,无法理解。
渐入佳境的兔子急了也咬人。
男权社会你还想怎样?
片子反映了法国的各种社会问题,但是感觉像蜻蜓点水一样没什么深度。不过从近两年法国的状况来看这片子也算是发现了前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