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十一集时,相信许多朋友都要不禁落泪,随着剧情的渐渐明朗,我们都缓缓的舒了口气,一切悬念似有答案。
但是,和美梦中老师的清丽形象,天海脖上那道长长的刀痕,还有她那扑朔迷离的背景身世,到底暗含了怎样的玄机呢?
在剧迷的指引下,得知女王还有特别篇,相当于一个解密版。
可惜我现在只能看前篇。
不过,也多多少少看出点门道。
其一,女王诞生的导火索,乃是一名叫做池田爱的学生——充满爱心和事业心的年轻女教师所教的第一批娃娃中的一个。
这位女娃娃的言行,令我不禁想起《挪威的森林》中漂亮却歹毒的娃娃女同;也能想到铁伊笔下撒谎如便饭的平凡女高中生。
但是,十七岁的自暴自弃的池田,又忽然让我感到了她的纯真,是的,一点也不邪恶;而同样纯真的年轻的天海,也到了要牵着她的手闯火车的绝望地步。
我得到一句话:纯真的人也会对周围的人有同样的要求,这只会是对他人的苛刻。
结果必然伤害了周围的人。
其二,女王的职业理想是教师。
于是,虽然她已经为人妻为人母,也会在和孩子、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袒露她的职业诉求。
其实,她所想的从未有错,很多时候也没有做错,然而一旦露出痕迹,就很自然的联想到,教师这种职业的行为习惯,实在很容易被带入日常生活中去,包括教育子女,包括信念的认同与辩论。
总而言之,虽然我们都希望社会能够多一些热情洋溢,年轻气盛的栋梁之材,却又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成长是几经挫折的。
挫败着挫败着,也就适应了。
其三,小照父亲其人,也就是女王曾经的丈夫,也曾为女王今天的清苦与不被人谅解的生活画上了重要的一笔。
当然,他无疑比年轻的妻子更加适应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发展,甚至是出人头地。
但他代表的,恰恰是那些品质中掺了杂质(就不说被污染了)却引导着舆论主流的那一群人。
他为人的矛盾在于:在逐步剥夺了妻子的事业、经济地位、尊严、对子女的教育权力之后,在妻子牺牲了追求由一个幸福的有梦想的小女人沦为诚惶诚恐的主妇之后,开始了爱情之外每一个平凡家庭会走过的嫌恶与斥责;最后,当失去了孩子,我虽然可以理解他所做的一切所说的每一句话,但他无视妻子痛失爱子的感受,与他原本对妻子的爱有违。
更何况他自己,也并非完全理解孩子的个性,他甚至都不知道孩子想上父亲排斥的私塾;孩子跑出去是为了哄(被父亲责骂过的)母亲开心。
我可以看出,如果你的爱人像个长辈,而且一直把你当作小孩子看待,那你要当心,也许今后你们在教育孩子这方面也许会有严重的意见相左——特别是当你是一个内心很有主见的人的时候。
从本片中我也看出来了,(包括和美的父亲)那些工作繁忙压力非凡的父亲们偶尔想要表达他们对子女的爱时,所提出的教育观点看似极富人情味,偏偏在深谋远虑的母亲看来那些不过是冠冕堂皇的漂亮话;在主妇家庭中,如果父亲繁忙而母亲的主意又没有地位,孩子的将来恐怕是相当糟糕的。
年轻的女王在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的伤害下,包括父亲,丈夫,同事,学生(也许他们只是帮助她更加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终于形成了她残酷的人生理念。
我想,艺术的表现形式就是要极尽能事地去夸张,才能够让剧中的表达,深入人心。
孩子们怀念老师的很多独特教育方式。
我记得两句:你还不清醒点吗?
以及:现在是说这个的时候吗?
我想这些,是在拯救小爱的时候,被她质疑“老师可以说这样的(不漂亮的现实的残酷的)话吗”的时候,陡然产生的,不顾一切的生存念头。
归根结底,也仍然出自对孩子的爱。
什么样的变态会看着一心里不健全的老女人折磨一群小孩而高呼女王万岁?
你们童年一定都很悲惨吧...这叫什么教育,看着老师整天一张死老公的恐怖脸还学习个毛啊,吓都吓死。
全身上下一套黑,连他妈伞都是黑色的,我擦,送葬者啊你...又是体罚,又是放卧底,跟踪狂,教唆小孩背叛朋友,陷害朋友?
还差点造成淹死小萝莉的事故。
看到她逼得小萝莉忍不住尿在走道上那段我真想弄死这老女人!
我想如果这样对你们这群乌合之众的小孩也没关系吧?
一群死变态。
确实国内教育水平有点傻逼,可也没必要像日本人那么不近人情吧,这会给小孩的童年留下多坏的影响。
对六年级的小孩这么高要太过了吧,他们连连带责任是什么都不懂?
你他妈搞那么多事干嘛,就算通过年复一年的魔鬼变态教育后,小孩最终长大出人头地了,他也不会感激你,因为这不一定是他想要的,你毁了更为重要的东西,你把他们都变成了行尸走肉。
第六集实在不想看了,我都害怕她了,走人...注:我是为了麻麻由来的。
最近十分喜欢志田MM,所以就开始翻她的戏看,《正义的伙伴》,《14岁的母亲》,《少年侦探Q》,而这部《女王的教室》则是第四部看的了,不过从时间上来说是2005年,应该是志田MM的第一部主演电视剧,而也是凭此电视剧一炮而红的。
这部电视剧可谓是神作,在05年7月首播,即录得14.4%收视,其后,收视率遂步攀升,大结局时创下25.3%的高收视,当晚最高点收视更录得31.2%。
是当年少有的高收视率人气电视剧。
剧情的简介我就不多说了,如果你对此感兴趣的话可以去 http://baike.baidu.com/view/409505.htm 看一下。
其实这部戏是单独看简介很难理解的,必须亲自看完一遍才能有所体会。
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对此剧几个点的看法。
关于友情 在这短短的11级,一个班24名同学+1个班主任的一部戏中,表现了,学生和家长的亲情,老师和学生的师生情,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友情。
而且是重中之中。
如果你经常看日剧,就会经常出现下面这些词汇,"你不是一个人","我会永远守护在你身边"等等...这部戏也不例外,同样也出现了很多这样的场景。
为什么如此强调友情?
貌似日剧经常乐此不疲的的强调,团队,友情,牵绊之类的。
这和美剧最大的不同之处。
其实根本原因就是民族的社会特性,《社会心理学》中专门讲到亚洲和欧美的社会区别,尤其是日本人,日本人在社会中特别注重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也就是说在日本社会中一个人个体的存在周围的环境影响对其自身的产生的影响会很大。
而美国则正好相反,美国人特别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个体的存在感大于群体的存在感。
所以我们经常看日本电影特别喜欢用一些周围的细节事务的变化,反映即将发生的事情,和人物内心的情况。
所以与其说是日本的映像手法高明,倒不如说是天性决定他们善于这样表现。
回国头来,既然了解日本社会这样根本的特性,也就很容易理解里面发生的一些事情了,譬如为什么要如此团结,为什么大家会如此欺负一个同学。
其实说的严重一点,如果你不懂得结交朋友,不懂得与很好的人沟通,根本就无法再日本这个社会中生存。
这是老师迫切想告诉学生的,并且教会学生的。
小演员们 整部剧终最亮点的出了黑衣老师意外,就当属这些小演员了。
小小年纪一个个演技了得,而剧中的三个主要小演员则格外的耀眼。
1、神田 和美(12岁) - 志田未来 这是本部电视剧的一号小演员,说到志田未来可是近年来日本知名的童星之一,而也正是因为这部电视剧一炮而红,夺得了「第46 回 アカデミー赏=日剧学院赏 2005-11-04 」最佳新人奖。
当初导演再拍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最关键的都是选这个主角选了好久,当志田未来进行试镜的时候可谓眼前一亮,立即决定志田未来主演神田和美。
在剧中的志田未来时而为了大家搞笑,时而为了斗争一本正经,有一种连大人都很少有的细腻演技。
而从这部电视剧以后又接拍了《14岁的母亲》于2006年,《侦探学园Q》于2007年,《正义的伙伴》2008年。
《14岁的母亲》同样也是被受争议的一部电视剧(志田MM不容易呀总是受争议),这部戏主要描写了一个14岁的中学生意外怀孕,受尽社会的歧视,终于靠自己努力生下了孩子。
说实话这部戏的难度要比《教室》的难度大很多,剧中的年龄是14岁,而实际年龄才13岁,志田未来也是刚刚才上初一而已。
不过志田未来在剧中,把少女的不安,疑惑,以及动摇不一的内心演绎的十分细腻到位。
不仅让这部不是包太大希望的电视剧取得了平均18%的高收视率,更是被业内人士评价为十年难得一见的优秀人才。
2、进藤 ひかる(进藤光)(12岁) - 福田麻由子 除了主角以外进藤光的扮演者福田麻由子也是本剧中的一个两天,和神田和美的活泼开朗的性格截然相反的进藤光处事冷静,虽然外表冷漠但是内心和深田和美一样,有一种坚强不屈,愿意帮助朋友性格。
福田麻由子也是今年比较出名的童星,虽然演绎的角色大多数都是比较冷漠安静类型的,但是实际上的性格是十分开朗活泼的。
年纪轻轻就已经涉及电影,舞台剧,声优等多个领域。
我最近看她的作品是《古畑中学生》2008年,一部电视剧的sp。
3、真锅 由介(12岁) - 松川尚瑠辉 一个班级里面虽然大多数都是乖孩子,但是也要有淘气不是很乖地,那么这个不乖的孩子就是真锅 由介,由松川尚瑠辉扮演,松川尚瑠辉的年龄都要比福田麻由子和织田未来大,是1991年出生的,按照当时拍戏的时候算应该是14岁,上初中二年级这样。
真锅 由介和神田和美可谓是,"天上一对,地上一双"在对敌的战斗中,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在戏中他们两个还有一小段相声,正式对他们两个在戏中的位置最好的诠释。
一个家庭幸福,一个家庭不幸,一个有姐姐,一个是独生,一个学习中等,一个学习很差不应该说是不学习,一个乖乖女,一个淘气男。
因为一个魔鬼老师,让他们走到了对敌斗争的统一战线当中。
虽然觉得没有志田未来和福田麻由子表演的出彩,但是作为唯一的男主角表演的还是相当不错的, 淘气,倔强,强颜欢笑,每当神田和美遇到麻烦的时候,总是他挺身而出,都她开心。
虽然名气不敌上面两位,但是也算是小小年纪就已经出演了不少影视作品了。
最近看到他的作品是在《侦探学园Q》sp 中饰演了数码一角色。
一点都不小了 小学6年纪12岁很小吗?
其实已经不小了,正式人小鬼大的时候。
让我们看看里面12岁的孩子都可以做什么了。
1、神田和美看到爸爸和妈妈总是在家吵架,所以总是用自己犯一些小错误的方式吸引注意力,从而转移了爸爸和妈妈的吵架。
2、佐藤 惠里花因为嫉妒盗取了同班同学的钱包,并且嫁祸给了神田和美,并且被老师利用这个弱点做了一会奸细,最终因为事情败露差点自杀。
3、从一个人和老师斗,变成几个人和老师斗,最后变成一个班和老师斗,这不仅仅是斗争,这是革命。
4、虽然用援交的方式是想引老师出来,并且很危险,但是他们已经知道怎样援交了。
5、他们已经知道怎样恋爱了,并且知道怎样处理友情和爱情的关系。
经典台词 细节,还是细节 日剧想来已细腻和注重细节著称,这部戏也不例外,而且细节说实话做的到位程度有点超乎我的想象。
1、每一集开始的旁白都是由一个不同的学生来念。
在片头开始的时候有一句固定的旁白,"这是记录~~~~~~~~",而每集一念旁白的都是一个不同的学生,而到了大结局的时候则换成了全班同学。
而且在第5级也就是本部电视剧转折点的一集中,片头的栅栏竟然喜剧的拆掉了,而且从阴天换成了晴天。
一个小小的片头就能看出导演的良苦用心。
2、神田和美与上学路上的狗狗 每一集的开始都是神田和美去上学,而在上学的路上会遇到一条大狼狗,在最开始的几集中,每次神田和美都会被狂叫的大狗吓跑,而从第x集开始,神田和美不在惧怕狗狗,还可以把狗狗吓住,而在最后一集中,神田和美完全可以驯服这条狗狗了。
这一个小细节也正好反映出神田和美在班级中斗争的状态。
3、生气的鞋子 在第x集中,因为老师把神田和美和妈妈叫去进行三方会谈,因为不想考私立高中,所以神田和美和妈妈起了争执,回家的时候两个人同时拖鞋一起进屋,互相不理对方。
而脱下的鞋子正好神田和美的是微微朝左放,而妈妈的则是微微朝右放。
有点两个人扭头撇嘴生气的意思。
4、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由大家一起制作的一个友子+上全班同学头像的拼图,是全局非常重要的一件物品。
而这件物品也不是用完就完了的,这个拼图在当集出现以后,是后来是挂到学校的走廊上做展示了,在x集中有一个镜头,可以很清晰的看到。
而到最后一集中,同学们又做了一个加强版,把老师也加了进去,可以构思和设计十分精妙。
5、信物 日剧中的爱情故事中绝对少不了"信物",互相赠与对方表达爱意与期望。
神田和美和真锅由介互赠的信物都是来历不了,神田和美的信物是爸爸的口子,是爸爸和妈妈的爱情的象征,同时在剧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过。
而真锅由介的小仓鼠娃娃更是了得,首先这是妈妈送给真锅由介唯一礼物,同时这个娃娃也陪伴了真锅由介和神田和美最简单的时光,通过小仓鼠娃娃上面的标签,让人了解到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的细心之处,最后老师还把小仓鼠娃娃交给真锅由介妈妈,得以最后让真锅由介妈妈在毕业典礼上出现。
配乐 本剧中的配乐虽然不是很华丽,但是确实是恰到好处。
最然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神田和美,上学的时候在路上会有一段十分欢快的音乐,但是当一走学校就立即停止。
一起一落明显就能表现出小神田和美的内心感受。
至于结尾的舞蹈加音乐也是本电视剧的一大亮点,整部电视剧从开始就有点压抑和严肃,为了组后能缓解一下广大观众的情绪,所以就特别用了一段舞蹈和欢快的音乐作为每集的结束,可见导演想的还是十分周到地。
与《大逃杀》的角度一致 曾经看到有人评论说和《大逃杀》有个一拼,我当时就眼睛一亮,我说怎么看电视剧的时候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你,原来这这样。
虽然看似和《大逃杀》是完全两码事,但是实际上对于要表达的事情和采用的方式视角确实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都是用一种Game的方式,把一个班级的学生,逼迫到一种一端的境地,从而内心发现,讨论一些关于学生,关于人性的一些东西。
只不过《大逃杀》是把学生们都扔井里面不仅不给任何帮助而且扣上盖子不让上来,而《女王的教室》同样的也是把学生扔到井里,不过老师在必要的时候给一些小提示,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井里爬了出来。
什么才算好老师 什么才算好老师呢?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就连电视剧中也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阿久津真矢是好老师吗?
如果说他是好老师为什么还要那么苛刻的的要求学生,如果说他是坏老师,那学生为什么最后还要那么感谢她?
好老师坏老师先不说。
但是确实她交出了一批十分优秀的学生,这就足够了。
其实就像她说的,我并不是想当什么好老师,我只是要把我的东西努力教会给学生而已。
我不许私立学校,哪里的学生的差距太小。
我只去公里学校,哪里的每个学生差距个个性都非常大,这样才有挑战性。
无论怎样我都不会离开我的学生,我会一直教课下去。
在不知哪个公众号看了推荐的几分钟女王训导视频后,我奔着欣赏另类强势优秀教学风格的心态开始煲这部剧。
开始两集觉得不错,老师另类,高压,貌似还有不为人知的背后动机,所以一直期待。
最终,却是失望的,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背后动机。
看完之后,才意识到女王这个词与教师联系在一起,原本就是不恰当的。
女王之下,无非臣民——跪着的臣民。
真矢老师的出发点当然是为学生好,也为学生付出了很多。
但!
但是!
这不等于说她就是一个好老师。
她从头至尾都不承认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试问,训导学生时说,社会只有6%的人可以得到幸福,本班只有前两名可能可以得到幸福——学习好的前两名!
这就是大家认同的社会现实吗?仅用分数来区分等级,侮辱表现差的学生,不管你多么努力!
这些,真矢老师内心也觉得是正确的!
也只有电视剧会出现后来的那种结局,现实中出现这样的老师,只会让学生变得自私自利,相互之间只有残酷的竞争,视他人为对手。
朋友什么的,不再可能出现,而大部分人类,还是需要三五好友的。
真矢让学习差的最后两名来做打扫卫生,分饭,扫厕所等等所有杂务活,这就是违反人权的!
试问,即使是在理想的状态下,每个人都努力学习,也依然会有人垫底,有人就是基础差,基因差。
假设你是这两个差生的家长,你会怎么想?
大家一起使用的教室,都要吃的午餐,都用的厕所,因为我成绩差就该我做?
那些优等生就可以专心学习了?
他们是真矢老师的王子公主?
我来学校是学习来服务别人的吗?
除了承担了所有的劳役,更可怕的是所伴随的侮辱,好几集弹幕都出现了“求学生的心理阴影面积”这种句子,我也很有同感。
当看到马场同学和神田成为朋友后,一起开心地上学放学,并在做体操上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的时候,我想90%的人内心都被融化了吧。
可是,可是,真矢女王完全碾碎了马场充满期待的小眼神!
她说,你没有资格参加!
不是每一颗种子都可以长成大树的!
教育者最大的作用,是让小草的种子生机勃勃遍满山野,让大树的种子繁茂参天,让花儿的种子绚烂夺目地绽放!
而不是放一把尺子横在天空,6米以下的植物都用推土机碾掉!
说他们不配幸福,是渣渣。
在真矢女王那里,努力是没有用的,进步是没有用的,只有达到了6米以上的天空,才配存活!
现实世界里,马场同学那样的孩子碰到真矢女王这样的老师,分分钟有可能成为《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松子。
还有上课一写完板书就刷刷刷地擦黑板这种动作,看起来很酷,真的大丈夫吗?
连学霸都抄得脑门出汗,中等及以下的学生还要不要学了?
还是直接认定他们不值得教?
设计进度的时候本来就是要照顾大部分学生的进度的,学霸可以被给予一些自由的特权,因为他们理解能力比较强。
但只向学霸看齐,就是精英主义了,这不配做老师。
学生提问说理解不了,女王只是轻蔑地看了一下,哎,不忍直视。
顺带吐槽一下神田同学,一开始我也被她的颜值俘虏了,但是,我还是渐渐地讨厌起这个人来!
我不觉得她连累了进藤学霸,因为学霸是主动为她求情的,知道后果的。
然而,当惠里花和她说为了神田她不考私立学校了,她那么高兴地接受了是怎么回事?
这不是拖累了好朋友吗?
(她们自己觉得自己是好朋友哈)而且这个角色是分裂的,在家里和同学面前那么软弱的人,在铁血女王前面应该是跪舔的小女仆,绝对不会这么坚强!
这么坚强对抗女王的神田看到惠里花准备扔钱包的一幕时,不会那么为难那么软弱,她会坚定地拉着惠里花的手去自首!
还有,给全班写信这种行为,虽然看到别人嘲笑她傻冒并撕了她的信时,我也流泪了,但说实话!
换作是我,我也是会嘲笑她的!
人以群分,学霸有学霸的圈子,太妹有太妹的圈子,普通孩子有普通孩子的圈子,弱者有弱者的角落。
除了运动会大家一起呐喊热血了半天,平日里我们是不做朋友的!
有什么必要吗?
美好回忆什么的,难道不是自然而然地吗?
你和惠里花那几个小伙伴过去几年是朋友你们自然有美好的回忆——照片为证,你什么时候跟太妹去泡初中男生了?
你什么时候和学霸刷题了?
你没有,所以你们之间没有什么美好的回忆,你又何必那么虚伪地追求集体地美好回忆呢?
另外,电视剧里证都明了(详情请看《乌合之众》),群体做出的决定一般都是低于平均智商的,是不可信的,大部分人都是盲从的,不要被感动,太廉价了。
当一些人说要反抗的时候,举手的人多了,剩下的人他好意思不举吗?
说要顺从的时候,学霸顺从了,大家不也顺从了吗?
群体是最不值得效忠的!
最不可靠的!
人家只是不想被排斥而已啦。
电视剧的硬伤,明明真矢女王一直在用苹果电脑来记录学生的档案,电视剧为了感人,还拍出并木老师去她家看到纸质的档案,还一个学生一个10公分厚的文件夹,假到不行。
哎,感人是最廉价的,你流泪了不代表她是对的是真理。
我记得一个同学说过,他上课可以让他的学生什么时候笑就什么时候笑(全班),精确到秒,我相信他也可以让他们感动到哭,情绪被操控有时候只是一些机理反应罢了!
真矢女王的高压下,只会产生跪舔的忠犬和虚伪的小人(不认同女王,但没有力量反击)。
不管她多么负责任,出发点多么正确。
小学生剧也看哭了真是…孩子们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收获勇气、力量……很感动。
女王天海佑希确实气场强大,让人忍不住追随。
但是…假如…自已的孩子就在这样的班里,肯定要第一时间转校!
摧毁孩子们之间的信任,让他们相互背叛,在被孤立被欺凌中挣扎?
然后…在心灵的废墟上涅槃?
这种痛苦情节,陪同孩子一起旁观,不失为成长的教材,亲身经历还是免了吧,不是谁走过黑暗都能够重建自我,尤其孩子。
如果受折磨受摧残有用,那越是底层越应该逆袭。
悲欢哀乐,说到底是心理的体验,儿童时期更需要爱与安全感,由此生出乐观,来抵挡人生的残酷。
牺牲当下的快乐获得生存能力换取未来幸福生活,不过是家长自嗨的伪命题。
采取这种做法的父母师长,不是眼界低就是心理有毛病,他们本身就是孩子的不幸的来源。
看了剧中老师的“教育”方式,我想到了一部电影——《赤裸特工》。
剧中有段情节是,一个组织搜寻了一批有格斗天赋的女孩子,通过各种淘汰方式(很大一部分是自相残杀),最后只剩下3个,训练成了他们需要的杀手。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一种筛选,因为很明显,多数人都死了。
而《女王的教室》里并没有死人,而且看上去结果很好,所以很多人看不出来老师的做法并不是教育,只是和那个组织用的一样的方法——筛选。
首先要说,光看结果是看不出来教育的好坏的,因为“长远来看,我们都要死的”,如果光看结果,那大家最后不都是一样的么?
那么不看结果,怎么看教育的好坏呢?
或者往窄一点说,为什么我说剧中的老师不是在教育,而是在筛选呢?
教育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一种锻炼,至少中等程度的人可以通过这种锻炼逐渐进步,而且能够承受锻炼带来的痛苦。
而筛选就不一定有循序渐进的过程,能通过筛选的也不见得就是少数人,这取决于想做筛选的人想要多少人,想要的多能剩下的人就多,想要的少,就没几个能剩下来。
只是不管多少,剩下的人都是无法承受这种痛苦的。
拿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打疫苗就是一种锻炼,利用灭活或者减活的病毒锻炼免疫系统,这样真正受到病毒侵害的时候就能平安度过。
疫苗发明之前,基本就是一种筛选,能挺过来的就活下去,挺不过去的就死了。
剧中的孩子们能有好的结果,真的是编剧硬给的,这样的筛选方式,放在大多数小学班级里,都不会有好结果的。
首先要有像神田和美这样有自己的想法,还能百折不挠的小学生,但即使怎么百折不挠,一个小学生面对这种境遇也很难挺过去,还得有一个喜欢她支持她的小男孩给她力量。
即使这样也很难突破局面啊,我都担心bad ending了,结果小姑娘就摔在玻璃上了,大家终于开始反省,神田和美还能坚强到受了伤不回家,跑回教室去。
要不是有这种种现实生活中很难有的人或事,根本不会有什么好结局。
再说惠里花,当间谍和偷东西暴露以后,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崩溃了,结果有神田和美不计前嫌只念旧情地替她说话。
而且不知道怎么的,之前一起欺负神田和美的大家,突然就理解惠里花了,都跑去鼓励她,不计前嫌,要不是因为集数限制,不能这么快吧?
总之稍微想一下也能明白,像剧中老师这种教育方法,就是一种残酷的筛选,你们能不能通过不关我事,如果不能通过,那你们本来就是那94%,和我有什么关系?
另外从结果来看(不是最后大家都会死那个遥远的结果:-)),筛选一般也不会带来太好的结果。
比如说运动,对人的健康是好是坏呢?
为什么一般人运动就会身体好,而运动员通常会受伤病困扰呢,就是因为一般人运动只是在锻炼,而运动员的运动,是一种筛选。
老师像筛选运动员那样筛选了学生,而学生们也像通过了筛选的运动员那样得到了好的结果。
那之后呢?
这些看起来一切都好的孩子们,会受到“伤病”的困扰吗?
最初知道这部剧是在weibo上转得很热烈的那条长截图——全身漆黑的女老师毫不留情地说着全国只有6%享受特权的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其他94%的愚人只能在抱怨和不公平中度过一生。
也是那之前不久才渐渐真正意识到有很多“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补这部剧分了两次,中间间隔了差不多一个月,很多细节在看的时候感受很强烈但一集一集看下去,新的覆盖旧的,最后记住的也只是一些零散念头。
真矢老师的教育方法大概就是所谓的“高压政策”吧,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便将残酷的社会现状毫不粉饰地砸向还只是12岁左右的小学生,并以“考上好的私立中学”为目的布置大量的作业和密集的小测验;按测验成绩排名并指明最后两名负担班级所有杂务;制定各项严格规定,万事以此为准则不允许例外发生;对反抗自己的学生实施惩罚,在班级里安插间谍......怎么看都是个不通人情不讲道理的坏老师。
影片的画面不知是否经过有意处理,全剧笼罩着一层晦暗的色彩,还好最后的片尾曲里在导演”卡“地示意后,卸下可怕表情的女王换上亲切的笑容和白衬衫带领大家跳起舞来——画面也在这时候变得明亮鲜艳起来。
一开始也对志田未来夸张的演技和动不动就张大眼睛的表情有点接受不能,但看到她努力想让班级全员搞好关系却反被大家欺负的时候又替她憋屈;剧情慢慢发展,”いじめ“(欺负事件)不断升级,神田在班里的处境变得微妙起来。。。
虽然也觉得节奏和内容有些凌乱,脚本作者或者导演自己似乎也没有把握好剧情行进的情绪基础、发展方向和准头——例如被欺负了的孩子真的能如此迅速地原谅欺负她(他)的同学?
在老师的绝对权威下敢于反对的人能坚持多久,又或者她自身如何保证这种反对就是正确的——会不会只是一种逆反心理和不愿服输?
等等。
最让我抱有疑问的是,在这种高压政策下,还是小学生的孩子们真的能察觉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在关于升学志愿的三方会谈(家长、老师、孩子)时,也是真矢老师让她们发觉到,总是说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们实际上也不了解父母;因此孩子们的梦想不被理解支持,家长们也永远都把儿女当小孩子对待。
而事实上,孩子可能远远比大人们想象中成熟,只是彼此的不理解而造成沟通障碍,矛盾由此滋生。
——当然,在剧情中老师采取的行为是用孩子们的弱点作为要挟,让孩子们乖乖遵从父母的意见;也是作为主角的神田从老师曾经说过的话里寻到蛛丝马迹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愿意听从父母,那么就自己去说服他们——但无论如何,通过这次见学,全班孩子与家长们面对面,鼓起勇气说出埋藏已久心里话;孩子们的坦白和对自身未来的愿望也使得家长们有所改观,班级气氛变得史无前例地融洽....但这时候大多数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仍然是朦胧而偏向不满的;在其中起到导航和点醒众人作用的,不用说当然是神田同学。
这里想稍微岔开一下话题。
关于惩罚的部分,记忆里也有不少相似的场景:四到六年级的时候换了新老师,那时候班级比较活跃,纪律也不太好,因此经常被任课老师训斥,当然,作为班主任的女老师不可能坐视不管。
那时候似乎常有全班一起被罚抄课本XX遍、或是放学后被延长时间静坐反省之类的事。
记得有一次,全校下午都只上两节课,我们却因为太闹腾而被留在教室里抄数学书几个小时直到副班主任求情才获释。
终于有一天,总是一脸阴沉的班主任实践了她一直挂在嘴边的”恐吓“——把班级全体人员拉到操场上跑一百圈。
最后当然没有真的跑满,大概十几二十圈之后吧(现在已经记不太清楚了),老师让我们停下来到操场上列队站好,然后原地扎马步,被点到名字的人才能回教室....现在想起来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当时我们的心情里所包含的”体谅“和”反省“真的胜过了”讨厌“吗?
真的有静下心来思考老师严厉的态度背后有什么深意吗?
时间隔得久了,我也早已忘记作为小学生的心情,因此对这部剧里过分热情相要团结大家的神田以及全班学生的改变是否符合正常的儿童心理这点就无法发表过多看法了。
回到剧情,在种种事件和班级同学的态度转变中,神田渐渐开始怀疑,严肃得近乎残酷的老师所做的一切难道都是为了让他们自己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
——通过遭遇困境而逐渐认识自己;学会是非对错并在应该拒绝的时候说”不“;勇敢面对人生中不断产生的疑惑和不安;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要逃避,承认自己的错误、承担错误带来的责任和后果;在成长过程中自觉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教育委员来视察时,学生问了这样的问题(大致是):老师你总是说学习没有意义,即使我们努力上了好的中学、大学,将来毕业进了一家好公司也并不能带来什么实际意义;那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学习?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呢?
当时想了想,现在的我或许还答不出来,或者说这种问题原本也很难用简单的话回答。
而真矢老师依然用严厉的语气和一成不变的口吻说,你们还没懂吗?
学习不是因为必须学而学,是因为想学才去学。
(以下为大意,内容或许有穿插到别的集数,但都是老师讲到的一些东西)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不懂的东西,迷茫和不安很正常,很多人会选择对问题视而不见或者干脆逃避,但逃避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正因为不懂,想要弄明白,因此才需要学习,在不断学习中慢慢发现世界、领悟到生活或是自己生而为人的意义。
保持好奇心,学会发现周围事物的美和感动,只是盲目随波逐流的人不能算真正活着......”你们现在才12岁,如果不知道以后具体要干什么,那么就先学习吧!
“为了将来更好地认识自我,发现这个潜藏在四周美好的一切。
当然,到最后神田的愿望——全班24人友好相处,一起制造小学最后一年属于大家的回忆——总算是实现了。
其实说到底,人的一生大概就是一个不断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吧,不管是通过困境还是通过与别人的相处。
不懂的时候诚实地表示不懂,不要装作一副了然的样子糊弄过去。
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假象的领悟——有些话有些所谓的人生经验听别人说得多了就习以为常甚至以为自己真的懂了,但事实上直到实际遭遇的时候你才会真的明白,那些看似简单的三言两语中包含着过来人怎样复杂纠结的心境和度过一个难关后释然的心情。
而难题总会不停往外冒,所谓的经验和总结永远不是绝对的真理,也未必适用于每一个人。
我们仍然要通过亲身经历才能真正习得一些经验教训,这时候你说出的话或许仍然和别人的话很相似,但心里却明晃晃的,因为那不再是人云亦云。
与其因为对将来未知的一切感到不安,不如不要总是考虑那些,多关心身边的事物——一只蝴蝶、一朵小花、风的方向...——世界上有意思的东西太多了,不要被暂时的紧张搞得一叶障目。
写着写着又偏离中心了。
在那节教育委员旁听的课上,神田对开头提到的截图里老师关于“全社会只有6%的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的话做出了反驳——幸福因人而异,没有固定标准。
有人只因为能自由地踢喜欢的足球而感到幸福,也有人因为有喜欢的人而感到幸福;等等。
虽然同学之间距离缩短,班级气氛变好,但仍然发生了一些现实问题(——上级机关视察、家长抱怨、同事教师的不理解等等)真矢老师最后还是被迫离职了,但终于获得学生们理解的老师一定也为他们的成长而感到欣慰吧。
即便到最后的毕业典礼,面对学生们的告白和感谢也仍然摆出一副冷漠脸孔,但在最后,目送着升上初中的神田离去的背影,如万年冰封般沉着脸的真矢老师终于在阳光下露出了明媚的笑容。
"Aloha!
"——你好,再见,我爱你。
——————————————————————————以上,虽然对剧中抛出的一些问题有相当的触动,但疑问仍然存在:这种高压政策真的适用于多数小学生吗?
是否该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让他们知道社会的残酷和现实中存在的各种不公平?
在价值观并未成形的青少年时期,孩子们是最可爱也可能是最危险的存在,他们可能因为适当的教育而获得良性认知,也可能因为教师极端或不恰当的行为而走上扭曲的道路。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关于日本学校群体性欺辱造成孩子们心理问题和不登校等问题的帖子时,也想了一些问题。
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通过对日本文化的肤浅了解也朦胧中有这样的认识:日本人都害怕被排除在集体之外,因此必须会读空气(空気を読む),这样就很容易跟风或是盲从。
加上小孩子又是心智没成熟的一个群体,不少人分不清是非对错;抱着只要自己高兴就好,欺负别人很有意思之类的想法,一旦有人带头,其他人觉得有趣也会跟着去欺负那个孩子,慢慢地就演变成了群体性的いじめ。
被欺负的人作为单独的个体难以反抗庞大的群体,很多孩子不敢反抗,于是只能倾向沉默忍耐。
或许这种现象中的确有一些日本特有的东西在,但扩大来想,无论国籍,小孩子大概都处于类似的状态吧。
因为在我小学的时候,班里也有被欺负或者常被别人恶意开玩笑的人存在,只是状况不那么严重而已;但也没人保证其他学校、其他地方不会有情节严重的案例存在。
教育者们存在的意义或者说作用大概也在于此吧——努力将孩子们引向良性的成长方向,让他们学会分辨最基本的是非善恶、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并学会诚实面对问题而非糊弄逃避。
杂七杂八写了这么多,回头看看也很没条理。
此外自己也仍然在人生道路的摸爬滚打阶段,未知的东西太多太多,也还有很多没有找到答案;但无论如何——就像女王所说的那样——永远不要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
连着特别篇一起看完了,了解了女王的初期教师生涯心路历程,从向日葵般的温暖到严厉再到严酷的变化过程。
她真的很倒霉,那么的热爱教育事业,认真负责的对待学生,却两次遇到学生的陷害,一次因学生认为没得到她独一无二的喜爱导致辞职,一次因学生耍手段逼她走导致进教师再教育中心。
这就考验应变能力和是否能保持初心继续热爱教育事业。
比较敬佩她的一点是,她愿意相信孩子都是可以教育拯救的,再坏的孩子其实也只是走了歪路,无论如何她都会尽全力把他带回正道,和她打架给她留下刀疤的英二,这人实在阴险恐怖,但最终她没放弃他,让他克服自己的扭曲的自卑心理障碍勇敢面对现实,去过正常的学生生活。
她很厉害,看人很准,能看透学生,看到问题的根本,逼学生接受现实不能逃避,并自己去面对,亲自解决问题,即使过程中走了弯路她也会引导其最终解决。
这其实源于她对学生真心的爱,用尽自己的时间精力去了解学生,发现他们的问题,有时甚至制造事端逼他们认清事实而最终解开心结,学会成长。
还有就是,经历了陷害和身边人的不理解甚至恶意,她仍能保持初心一如既往的用心对待学生,对待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并且坚持在公立学校教书,没有因为混个工作去私立学校,这是真的难能可贵。
试问你们能做到吗?
你们会不会心灰意冷,直接转行,或即使继续做老师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混日子?
我可能做不到……但我还是不能理解她经历这些事情后最后的转变,有点严厉过头了,有点残忍残酷了……就好像她儿子因为想达到她的高要求导致精神紧张压抑,她就不怕她的学生也会这样?
阿久津是个好老师,的确孩子太天真不成熟,必要时是要让他们知道社会真实的一面,有些问题要他们自己亲自解决,但感觉有时候做法还是太极端了,是我孩子的话不太希望孩子经受这种教育方法,假如孩子承受不了而产生心理阴影怎么办(比如不让和美课上上洗手间最终她尿走廊里了,假如在班上尿的,全班人都知道了,后果不敢想象……),不是每个人身边都有和美这种正能量朋友,能随时得到关爱与友情,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用这种教育方法,有些孩子需要的是赞美式的教育。
感觉这是阿久津提前就布好的局,整个过程中她一直监视着所有学生的一举一动和知悉他们的心理变化,各种情况下她应该都有了各种应对措施,一开始她就挑好了和美为目标,是各事件的漩涡中心,她看准了和美的性格,会是老师和学生间的化学粘合剂。
感觉她这样工作太累了,所以也因此体力不支晕倒了。
剧中也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女人低下的社会地位,一结婚就不能工作只做家庭主妇,上学是为了什么,怎样才叫幸福,精英阶层的特权,对其对平民阶层的鄙视,社会的公平,面对不公时要怎么应对,家庭教育等等,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孩子受怎样的教育,以后就形成怎样的社会,这是个艰巨而无比重要的事业……
如果这个孩子没有姐姐的话,如果她不是生活在那样的家庭的话,她早就崩溃了不是吗?
不管有多难,姐姐总在她的身边,维护她帮助她;爸爸妈妈虽然老是吵架,但是一直都足够重视孩子。
我小的时候也是在棍棒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爸爸忙,大部分时候是妈妈一个人带着我。
妈妈信奉棍棒教育,从不夸,打得也厉害。
我能感觉到妈妈对我的爱,从她打的时候的眼泪中,从她惩罚后的讲道理中,从我生病时她的忧心中。
因此没有怪过妈妈,甚至大了以后我也感激妈妈的严格。
但是真的需要那样吗?
我至今还记得小的时候循环往复的噩梦,以及那个时候那种绝望的感觉,那种感觉是刻在骨子里,无法剔除的。
我完全不能认同。
说来这个孩子所遇到的那些残酷的事情,我居然也都碰到过,只是没有集中在一处,也没有这么严重,但是持续的时间却更长,影响更长远。
这个老师未免太高看了孩子的健忘程度。
这个老师的本意是好的,但如果没有主角光环,她未必能注意到这个孩子的一切,也许在那次泳池里孩子就已经死了。
现实中的老师更做不到她那样全心全意为了孩子。
告诉孩子社会残酷没问题,立规矩没问题,但是请不要用那样的方法。
社会的残酷,大多数的成年人也是一步一步了解过来的,一蹴而成,拔苗助长而已。
孩子是残酷的,也是脆弱的,还是让他们去成长吧。
这样的老师,对于有些孩子来说,遇到了就是噩梦。
當初看「女王的教室」時是一個都不認識,不過現在回頭重看時,卻看到了很多熟面孔,夏帆、志田未來、原沙知絵、半海一晃這些後來我都算認識的人,再看一次覺得這部日劇還是很好看的,也或許是我之前並沒有認真地從頭看到尾,很多小細節都忽略了,加上這麼多已經認識的演員,擺在一起出眼感覺格外親切以前我很討厭子役小演員,大概是從小看台灣戲劇長大的影響,當時都覺得這些孩子演得好假喔~所以以前每次看到男女主角幼年時期的戲劇,都希望趕快把這個地方演完直接看長大,這樣的影響一直持續著,直到看「女王的教室」時還是這樣覺得;為什麼不演高中生,要演小學生呢?
不過這樣先入為主的討厭,還是沒影響我看這一部「女王的教室」。
直到現在重新再看了一遍,才這樣覺得;裡面的24個孩子表現得好極了,真的很好,換了個心情來看,整個感覺完全不同了。
不能不這樣稱讚;這一部「女王的教室」在教育類戲劇中是很獨特的,題材與訴求、核心思想與價值都很別樹一幟,即使不提這些劇情方面的編排,整個班級的任何一個人物也都安排得很好,雖然在故事中還是有主要的幾位學生挑故事的大樑,但是其餘的同學戲份雖少也都沒閑著,一個表情一句台詞都能很輕易地看出他們的代表性格,感覺得出編劇遊川和彥花了很多心思在營造一個班級的感覺,試圖要讓觀眾認為這真的是一個班級,而不是幾個人帶頭的一個小團體,而難得的是在這樣的鋪排之下,不會讓觀眾有主客易位、混淆不清的錯亂感,主要故事還是那幾個角色來推動,而其他人也能在自己的位置上適時地等待表現,雖稱不上是場面宏大、面面俱到,但是絕對可圈可點。
我就是在這一部日劇認識了天海並且喜歡上她!
其實;當初看到第二集時,我就覺得這個滿口現實理論的真矢老師;可能不像表面上看起來的模樣,當然不是我未卜先知,只是在她對真鍋由介說的話中感覺到的。
那些像是嘲諷、冷笑的像針一樣的話語,聽在當事人的耳中一定非常的難受,可以說是直擊由介的心裏,挖出了他不想讓人看見的傷口。
可是為什麼我總覺得這不太像是單純地說難聽的話?
總像有著關懷的心意。
從最初第二集到五六這兩集,我其實大概心中有了個底,真矢應該不是真的魔鬼。
我總覺得;是的,救助溺水、急救傷勢,本來就是老師該做的,你可以說她怕被指責瀆職,這也是沒有錯的,這是職責也是責任,但是在這幾個片段中,我總是有種這樣的感覺;這個老師是在演戲、是在裝的,她像是極力隱藏自己的本意,用冷酷的言語、嚴肅的外表製造這樣的假象,但還是可以尋跡得到她的關懷,只在那偶爾出現的情緒波動中隱匿不住。
我是這樣開始喜歡天海的,我很訝異一個演員能做到這樣的表現,應該說是開了眼界,演員演者,演的是另外一個人也,而天海扮演的這個角色,是本人還要再隱藏、還要再去扮演自己塑造出來的形象,而更難得的是;她演的不單只是魔鬼老師真矢,而是用魔鬼外衣把自己包裝起來的真矢,如果光演魔鬼,只是冷酷,沒血沒淚的形象,那就不是完全的真矢,只是被真矢裝扮出的一個外在形象,真正的真矢,要外在、絕大部分地表現出這樣的冰冷無情,但不能忘了隨時不小心散逸無法完全掩藏的那種溫柔關切很奇妙的是;我不是由劇情而聯想到這樣的安排,而是就天海在幾個片段的表現而感覺出來的,所以我一直這樣說;「天海祐希不愧是我心目中的女王」,因為每次看她的表現總讓人讚嘆,天海給我的感覺不是演什麼像什麼,而是演了什麼角色,就覺得天海就是那個角色!
是的,天海祐希,妳不愧是我心目中的女王!
啊?
想看看还有多少种“我这都是为你好”的洗白姿势是支撑我看下去的原因
心灵鸡汤喂的我想吐……
什么嘛……什么垃圾老师啊?我要是小时候碰到这种老师,真是伴随一生的童年阴影了,会用后半生了记恨她,想着怎么报复她,杀了她。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呢?还是说我自身的问题~管他的反正我决得不怎么样就对了!
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让他们学会了面对挫折·坚定信念~友情的力量~很不错的日剧~不过用这种残酷的方式教育孩子~~真的能有效么?
1.一个破烂日剧把哥弄哭了好几回 2.看到一半觉得天朝教育100年都追不上 看完才发现 200年都追不上
以前TVB有播,有机会完整看一遍。
很爱很爱天海佑希
恶心……如果碰上这样的老师真是倒霉
说的都是真话,只是未开化的我果然还是觉得小学生活就该有小学生活的样子;因为不知道这些所谓的真理而不幸福是社会的失败吧。
这是我看过的最烂的一部日剧,没有之一。即便结局生硬的编成大团员。但这种教育方法下教出的学生,在大陆已经证明不过只能流水线的生产出冷漠无情,功利且任劳任怨的机器人而已。这种教育根本不能称之为是对“人”的教育。让我回想起了学生时期不堪回首恶心事儿。只有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患者才会被感动
Aroha~
福田麻由子!喜欢这个姑娘呀!
小女主各种圣母,天海佑希女王范儿十足+1星,剧情太小孩子,一些言论太不切实际了
真不好意思我一集就弃了
手段激烈,效果平平,下场悲惨。
相同的教育题材却独特的取角,不得不佩服霓虹人民的构思,女王和loli们的表演都很出色~
主旋律
几乎用了一天的时间看完,于是一天之内哭得稀里哗啦的。不过如果我遇到这样的老师我估计会崩溃,我没这么好的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