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打杀杀的故事,看多了,挺腻歪的;需要看点平静的故事。
普通人的生活都是平凡,所以喜欢故事里的热闹,但每个人终究是平凡地渡过一生,刺激的人生不是哪个人都有!
讲一讲电影。
我刚才看的时候,以为是台湾本土电影,因为它是金马奖的提名,想这个奖项是台湾的,又是讲国语,总不会其他地方拍的吧。
没曾想,看到最后,电影中的儿子在学校接受笞刑,这玩意目前只在新加坡流行,然后就听到校长讲,我们新加坡人。
于是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在讲新加坡这个小国的故事。
电影的故事背景很有怀旧的味道,据说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亚洲金融风暴前后的时代背景。
故事的夫妻是社会中的中产阶级,不过也是双职工。
女主人大着个肚子,还得去上班,在公司裁员的过程中帮着老板处理善后事宜,生怕自己饭碗不保。
男主人则没有那么幸运!
他是很快就被干掉了,十几年的销售经理找不到工作,最后沦入公司仓库时的保安,还是时薪结算工资,不算正式员工。
如此紧张的背景下,因为女主人怀孕,所以他们从菲律宾雇佣了一个菲佣来。
当然,如果没有后续那一系列的变故,这段主仆关系还能维持更长一点时间。
只是男主人没有持续稳定的收入,被迫去炒股,亏掉了十几万;女主人被成功学洗脑,去买成功学的书籍并报名参加培训班,结果“成功学”大师竟然是骗子,估计也亏了不少钱。
车也好,房子也好,总之生活越发的艰难了。
菲佣虽然干得挺好的,只是支付工钱越来越力不从心。
男女主人难,菲佣也难。
她28岁,儿子还没有满岁就跑到新加坡来打工。
为了赚更多的钱,她还利用空余时间在商业广场理发店里赚时薪。
每天都在努力赚钱,为的就是能够寄钱回家,给家里人更好的生活。
只是寥寥数语,看得出家里老公不能让她省心;拜托照顾儿子的妹妹,也在伸手要钱。
钱,钱,钱!
生活里金钱不是一切,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
这阿堵物就是让你欲罢不能。
解决难题最后还得靠它。
老百姓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它转,货币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就连家里的儿子,想着要给家里解决难题,把自己攒下来的零花钱买了彩票,只可惜他没有中得首奖。
生活的轮轴还是无情地碾过了所有人的冀望,时间的沙漏一分一秒地走着。
离别终究是来的,不管人们如何不舍。
好在,电影的结尾还是给了一个彩蛋。
女主人生了一个健康的娃娃,母子平安。
产房外的父子同样也在迎接他们的亲人。
生活没有过不去的槛,所有的一切苦难都可以用时间洗去,最后留给人们的都是记忆中那些温暖的故事。
终究这个世界还是有希望的!
《爸媽不在家》:菲情歌原載於2013年12月02日「730視角」http://brucelaiyung.blogspot.hk/有人把《爸媽不在家》譽為新加坡版的《桃姐》,可能是弄巧反拙,恐怕會嚇走那些怕悶的觀眾。
其實《爸媽不在家》並不悶,其劇本肌理和文化視野都比《桃姐》有過之而無不及。
《爸媽不在家》說的是一個普通家庭裡,孩子很頑皮,家裡經濟遇上困難,請了一個菲傭最後又送走她。
雖然題材來自日常生活,但一個說故事的高手可以讓人以一個陌生的角度去回望熟悉的事物。
《爸》以小男孩家樂和菲傭Terry的故事為中心,情節圍繞著「理解/誤解」的主題來鋪展。
家樂在父母和教師眼中都是頑劣兒童,永遠無法跟人好好相處,整天只顧拿著「他媽哥池」遊戲機,最後更闖了禍,差點兒沒被趕出校。
別人眼中他只是一個怎樣也教不好的孩子,Terry最初也被他欺負,但漸漸成為了他的好伴兒。
關鍵是Terry不因自己來打工而怕了他、嬌縱他,反而明確地申明自己應得的尊嚴。
她有時把家樂當成那被自己的孩子一般看顧,有時卻給予家樂像成年人一般的尊重。
那是其他人無法滿足家樂的。
Terry這種外勞,跟其他從外國來工作的人比較,須接受的條件更苛刻,更容易被遣返回國。
家樂作為一個兒童,以及Terry這種外傭,在社會中的地位是次一等的,但Terry卻讓家樂體驗了甚麼是平等的相處。
社會按年齡、職業、族裔等分成不同部門,人們便按著那分類來認知自己和他人,卻欠缺了人和人之間平等而真誠的互相了解。
因為菲傭是主角,她不再是「客」而佔了「主」的位置,這種跨界視野便比《桃姐》更勝一籌。
故事背景發生在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1997年,主角一家面臨著從中產下滑的「M型社會」趨勢。
菲律賓為何那麼多女人為了養家而離國?
背後的全球結構性經濟問題,說明了我們跟那些「異族」其實共享著相同的命運。
还有两句话短评不够说,关于角色的事。
整部片子,主体视角也是最大的主角当然是菲佣Teresa,但是我想最深入人心的角色或许是小孩许佳乐。
家乐最初给人的感觉并不好,不懂事、叛逆、顽皮,还容易冲动。
他对新来的佣人采取了最粗暴的排斥态度。
这些行为都让观众不满。
但是初到许家的Terry最先打成一片的却是家乐,这便是小孩子的真性情珍贵的地方,一旦熟悉、亲切起来,便无顾忌的最真诚相待。
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和这个世界沟通,他排斥就远远地躲开,他拒绝接受T离开的现实就把可乐撒掉表达不满。
反观全片最后一场戏,这场戏导演写的很动人。
车子到达机场,爸爸妈妈都下车了,两个人都久久不下车。
T先起身,被家乐抓住,不肯松手。
T着急:“家乐,别这样...你是个大孩子了......”孩子终于松手了,可是却在背后拿出剪刀减掉Terry一束头发,然后转手被妈妈打了一巴掌......收到一句“照顾好你自己”之后,家乐独自一人在车内默默挤出几滴眼泪。
那几滴眼泪事实上着实吓了我一跳,一点点生硬是有的,但是也合乎情理。
家乐这个角色便是那种欲扬先抑型,让我想起了许鞍华在讲起她的那部《客途秋恨》时对陆小芬的评价:她不想把自己演得太坏,但事实上这个角色在后面才会出来,我又不会跟演员讲太多,我觉得这属于演员自己的专业修养......我想,恰恰是因为孩子的纯真,跟着剧本演就好,不会想太多。
因为,如果家乐前期不那么“坏”,他后期的“真”也不会那么讨喜,角色便不会那么立体。
许家乐这个小孩儿把角色的“坏”和“真”都演出来了,自然质朴,天生的演员胚子了。
新加坡電影《爸媽不在家》(ILO ILO)是陳哲藝的處女作,一鳴驚人,也難怪連獲多個大大小小影展的獎項。
對新加坡電影的印象離不開家庭與成長的題材,最能將新加坡走到亞洲的是梁智強執導的《小孩不笨》,其後當他的作品《小孩不壞》在港上映的時候,也頓時變得無聲無息,更別說他的新作兩部的《新兵正傳》。
也許華人社區內不把新加坡電影放在眼內,經常談及的話題都只是中港台,而今年華人社區內必須記住一個名字,那就是陳哲藝。
他有一部獲得金馬獎最佳影片的電影,叫做《爸媽不在家》。
從此對坡片的印象又可以擴闊一點,對華語電影的選擇可以有待觀望更多。
《爸媽不在家》某程度是導演在孩童時期的經歷與寫照,特別是他與外傭的相處。
新加坡與香港是很相似的,經濟發達,婦女出外打工,卻又不能把子女丟在家,總要找人代為照顧。
要不就送子女到補習班托管,要不就請個家傭看管少主、照顧家庭。
在現代,一些俗稱為「怪獸家長」的雙職父母更在聘請外傭時諸多要求,包括要外傭管孩子們的家課、要他們練習英語,視圖利用外傭把子女打造十八般武藝。
有些家長甚至是把教育的責任落在外傭身上,是相當的不負責任。
在《爸媽不在家》裡,實則講的是外傭見證著一個中產家庭向下流的生活,透過片中孩子的視角描寫出一份跨性別、種族、身份的情誼,此外也講到家庭裡的相處與異鄉人的視野。
電影題材是寫實的,拍出來那種感覺是似曾相識的,香港與新加坡同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生活背景是十分相似的。
九十年代請家傭還可稱作中產,而今時今日請家傭也不是難事,也有一些賺錢能力不高的人也請起家傭來,多數是為了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
且看香港滿街都是外傭的面孔,目前香港有三十多萬的外傭居港。
她們已經成為了城市的一部份。
而外籍的傭工們最常到的幾個地方就是台灣、香港、杜拜與新加坡。
在亞洲地區裡算是較為發達,而且能賺較多的金錢。
在電影裡的家樂已經是十歲小孩,都已經有自理的能力,本來以他這個年紀是可以定性起來,但祖父去世後父母不放心,就請了外傭Teresa照顧他。
從最初的抗拒、事事作對到接受與明白,展示出一份人與人之間那種純真的感情。
寄居在家裡的外傭並不是陌生人,而是慢慢地成為了家裡的一份子。
但事實上電影裡的爸媽都是每天在家的,只是他們都有各自的工作與操勞的事情,在管教兒子上是操心但又乏力,心裡還是很疼愛兒子,只是不懂說出口。
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在家樂心目中難免是「缺席」的,一直以來父母關心的是他的成績,而雙方欠缺了親密的相處。
在Teresa未來之前,家樂的大部份時光都是與祖父在一起。
而Teresa的到來出現了一種對母親情感的錯置,家樂母親心裡的妒忌寫得傳神,深怕兒子會被搶走。
然而,一份工作卻搶走了Teresa在家鄉的生活,捨棄她的家人。
本來團聚是人之常情,但是不同的人則有不同的命運,離鄉別井都是為了生活。
電影裡的年份設定在九七金融風暴後,但即使今日看來時代的轉變沒有太多的影響,生活依然艱難,孩子在女傭的照顧下成長、父母們對子女的期望更是十年如一日。
作為是電影中人同時代成長的人難免會有一點的共鳴,那個年代我們一起玩過的他媽歌池,我們一樣的好奇與佻皮,還有是屬於我們那種孤獨,沒有父母陪在身邊的童年。
成長的天空下,我們都一樣在經歷。
片裡的家庭實質上是四分五裂的,男人、女人、孩子與女傭都有各自的問題要處理,一家人不能夠開誠佈公的聊天,也許為的是面子、也許總是認為對方不會明白,又或者是深怕別人會看不起自己。
一家人的關係未如理想,各家自掃門前雪。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女傭的介入展示了她有一個不完整的家,襯托著這一個表面上是完整的家。
描寫出外勞的辛酸與所付出的情感與代價,寫出異鄉人的視覺與迷茫。
而片中有一點要提出的是,有多少人會認真注視這些外傭一眼,戲中的孩子認為外傭是次一等的,不值得尊重。
對於家樂,外傭姐姐是他的照顧者,更是他的朋友,他不喜歡別人對姐姐的不禮貌。
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還活在奴隸制度中,現代社會自恃為有教養的人,實質是狗養的。
戲裡的命題離不開成長,男孩要長大了,要有經歷與學習照顧自己。
家樂的路還有很漫長要走下去,而家裡的生活條件也會變差。
這一家人需要的是團結與和諧,新生命要誕生,影片為觀眾留下了希望的種子。
生活衰敗,但要心存希望。
「希望在於自己」。
電影以寫實的手法帶出家庭由盛轉衰的轉變,並擅於勾畫人的內心世界,戲裡戲外都是如此真實而有力,是一部新加坡電影的佳作。
文/Dorothy
很幸运是通过《燃冬》认识导演的。
《燃冬》可以说不够好,但它是对的。
就像《冥王星时刻》《东北虎》和《热带往事》也都是不够好的,但是在核心问题上是对的。
那这种对的东西是什么呢?
就是一种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一种“我坚持这样拍,不管你们认不认同”的风格自信,且这种风格自信是极大程度符合电影这一媒介,而非更属于文学、戏剧、脱口秀的。
(重点在后半句)当符合电影媒介的东西成为电影后,这种严丝合缝的魅力就无可想象。
好了,切入正题。
在经济下行的浪潮下,怀孕的女主人公忙于工作,丈夫也在被解雇的边缘挣扎,两人实在分身乏术,无心照顾上小学的孩子,无奈之下只好雇菲佣。
这也就形成了本片的片名——“爸妈不在家”的局面,一个站在儿子视角父母亲同时“缺位”的局面。
为什么说是“缺位”呢,正是因为这位菲佣补上了父母的位置后又离开,所以这个“缺位”的现象才被暴露得那么赤裸裸。
尤其是本片反复提到的“头发”这一意象,几乎完美地表达了母性在菲佣和儿子之间的展现。
儿子一直说菲佣的头发很臭,但在菲佣最后离开这个家庭的时候,他却忍不住用剪刀剪下了她的一撮头发。
“臭”也许指的是她的表面身份,作为菲佣,以一个下人的身份和儿子相处;而头发,在此处就如同脐带一般的存在,儿子“被迫自我斩断与精神母亲的联系”这一状态的转变,就通过剪下菲佣的头发这一动作极其高效且精准地展现出来了。
实际上,在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之间,他们也是彼此“缺位”的,他(她)没有做到一个丈夫(妻子)的职责。
丈夫没有给妻子提供一个具有安全感的生活前景,妻子也没有给丈夫提供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撑。
因此,妻子神经紧张,丈夫迷茫焦虑。
这才会出现汽车上想创业却被妻子狠狠打击的丈夫一怒之下把孩子的“电子鸡”玩具扔掉的做法。
(本片对鸡的刻画非常有意思,父亲后来为了补偿儿子给儿子买了小鸡,后面小鸡长大了一只被拿给外公祭祖,一只被吃掉,在我的理解里其实是暗示父亲对孩子的伤害一旦造成,即使事后再弥补,也只是破镜重圆,嫌隙依旧)当戒烟许久的丈夫焦虑到开始抽烟时,他甚至拜托菲佣帮忙向妻子隐瞒,妻子被划分为需要隐瞒的外人了。
菲佣几乎补上了除了丈夫之外的所有角色,包括一个妻子的温柔和体贴。
但她为了谋生来到异国当女佣,其实这也构成了她对自我生存空间的挤压和对自己年幼的孩子的“缺位”。
在影片大概20分钟处,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动作:菲佣在给自己涂口红。
这意味着她从“菲佣”这一社会契约的符号体系中脱离出来了,她其实有自己的名字,她叫“泰莉”。
她在进入菲佣这个身份之前,她首先是自己,有自己的审美需求。
然而,剧情紧接着就发展到儿子不服从管教骑车出逃被出租车撞,在从医院回来的路上,“泰莉”看着后视镜中自己的口红,因为作为菲佣,她没有看顾好小孩,她失职了,在女主人的警告下,她感受到“菲佣”和“泰莉”这两个身份的互相排斥,不由得擦了擦嘴唇上的口红。
菲佣出现在儿子生活中后,自然而然地遭到了下意识地抵制,然而这本质上并不是对佣人的看不起,而是在父母和学校的冷漠中,儿子已经被这份冷漠同化,对人失去期待和信任。
但菲佣出现后,她既承担了父亲的角色,严厉正直教导他尊重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承担了母亲的角色,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在他犯错时首先无条件地为他辩护、爱护他。
原本生理上的父母就这样几乎被菲佣在精神上取代了,且在现实关系中落实其功能。
所以,儿子开始依赖菲佣,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才渐渐感知到,自己已经逐渐被从“母亲”这个身份排斥出去了。
休假日,“泰莉”在临时打工的地方遇到老乡,发现原来工作日也可以出来赚外快。
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揭示了“泰莉”和“菲佣”两个身份的缝隙,菲佣只是泰莉的一个身份,泰莉最根本的驱动力只不过就是赚钱而已。
就在一个工作日,这个缝隙的真相被儿子的同学揭露出来了,儿子被迫接收了“他的精神母亲只是为了钱在扮演母亲”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怒之下把这人的头撞破了。
于是正在打零工的泰莉,穿着女主人给她的旧衣服(象征对母亲身份的占有),在父母同时忙于工作没空被叫家长的时刻,来到学校为儿子求情,再一次扮演了母亲。
虽然事后女主人也来了,但正如我上文提到的父亲给孩子买小鸡弥补的行为一样,事后的弥补,完全是无效的。
在这场冲突中,泰莉再次强化了她对儿子“精神母亲”的身份。
陈哲艺导演提出认为每个镜头里都必须要出现的三样东西分别是“Shape”(形状)“Energy”(能量)和“Tension” (张力)。
在一个镜头中这三种东西要泄掉之前,就必须要把这个镜头结束。
我想正是在这样一种观念的指导下,他的作品中才有一种连续而绵长的节奏感和力量。
陳哲藝。
據他自己說“19歲拍第一部片子,去了35個影展,拿了35個獎。
”之後拍了紀錄片《阿嬤》入圍坎城競賽單元,《霧》又入圍了柏林影展的競賽單元。
後來他準備拍攝長片,去了英國國家電影學校讀書。
在英國,他又拍了四部短片,其中包括亞洲人在倫敦的狀態。
“在你拍第一部長片之前,沒有人去丟錢給你。
只有長片才能看出一個人的成長,你有多特別,你的特別之處在哪。
”關於感覺:講起在英國學電影的最大收獲,他說三樣東西讓他一下子懂得怎麼樣做電影。
在舒琪院長的追問下,他說這三樣東西就是:「Shape(形狀)」,「Energy(能量)」和 「Tension(張力)」。
在每場戲,每個鏡頭,每個情緒裡面,都要做這三樣東西。
“電影是講感覺的,其實不是在靠戲劇,而是要靠這三樣東西來做電影。
不是靠起承轉合,而是靠「形狀」的轉變,「能量」的大小,「張力」的擴展。
”“有時候一場戲的支撐,不一定是對白,而是「形狀」的變化。
可以是畫面,也可以是音樂。
”“當畫面裡一個「形狀」開始趨於穩定,就得讓它變化,不是靠畫面,就是靠音樂。
而「能量」,就是要追求每一個戲的能量,每一個鏡頭的能量,每一個情緒的能量。
“如果一場戲迂與平緩,你就要給它「張力」進來,張力就是能量。
”“而每一場戲的結束,就是要在長鏡頭的時間和「能量」消失之前,你就把它砍掉,讓它結束。
”“而「形狀」的變化,比如兩個人在講話,走路,如果要「形狀」的變化。
就需要一個紅色衣服,但這個紅色衣服一定要符合你的劇情。
”“我不喜歡什麼東西都講白,對白通常都是爛的。
所以我會少對白。
我也常自問自己,真的需要拍那麼清楚嗎?
觀眾真的不懂嗎?
”“电影像魔术,如果一场戏没有「控制」它就會down掉,down之後,整個魔術就散了。
不管你之後多用力,都很難補回來。
”關於表演:“一個完整的作品,你不應該看出藝術家的痕跡。
”“我的方法是,一直用Take把表演去掉。
表演是很做作的东西,你一定要指导演员把这个东西按下去。
”“我讨厌美的,找演员的时候,是在找一个真正的小孩,写实的小孩。
Casting的时候也不是在找一个个角色,而是在找一个家庭。
”關於劇作:“我对戏剧没有兴趣,我对人物有兴趣,对DRAME没有兴趣,我的剧作,就是把距离感的东西都抓进来,然后把这些东西连接,连接,就是剧作,不是说一定要写成戏。
我都是慢慢去讲人物,然后铺陈,慢慢去连接,去集中,去聚焦。
”“我這學電影的一路,都是在推翻別人,證明自己是對的。
因為只有你自己可以捍衛自己的感覺和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會面對懷疑,人都很固執,偏偏要去試,用別人不看好的方式,來證明你是對的。
”他最後的一短話,其實對我感觸良多。
新加坡的藝術環境不繁榮,創造力低的情況與城市高秩序化和社會化不無關係。
一切都講求秩序。
而秩序在藝術学习中,最先抹殺的就是創造力。
香港或許也有同樣的問題。
一切都在秩序之中。
看了陳哲藝的幾部短片,最大的感受就是,都是拍家庭,人与人关系,诸如此类,和在APA见到的学生短片情况相似。
我想这是电影的一种,但不是全部。
一个社会秩序稳定的国家,没有平原也没有沙漠,面积小,密度大,没有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中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和人与人之间可怖的无法预估的关系。
你看到就只有家庭,平缓的人际关系中的涓涓细流,或许除了金融风暴,很难再看到别的东西。
这是当代岛国诸多导演,多拍摄家庭题材的原因。
而我豪放粗犷的大陆,每日都在上演超现实或魔幻现实的大戏。
它所要诉说的东西是沉重的,经济危机是个大牢笼,爸妈的腿脚被链条捆缚,尚可自由活动的双手凭着本能按住孩子。
粗粝的,厚朴的手,掌心残存一点点温暖,掌下是拼命大口呼吸的孩子。
所以,片中的每个人,从大人到小孩,都处于一种激烈反抗的状态。
而作者的呈现是不动声色、克制和妥协的,最终酝酿出妈妈的那次痛哭。
它又是云淡风轻、神清气爽的,电影最后,如同翻页一般把轰鸣作响的社会现实掀过去,视线落在新生命的诞生,在录像带这种含情脉脉的超现实的形式中,电影结束了,我恍惚得如同饮了一杯下午茶。
这种观影体验实在太美妙,你知道自己和冷硬的现实对峙了一个半小时,但又没有被支取过多情绪劳动,看完了可以沉默地抽离出去。
作者也太善良了。
对了,家乐对于泰莉的感情,到底是怎样的呢?
和《热带雨》一样的忘年交?
感觉很奇妙,作者把生活写得越普通,越不值一提,感情模式似乎就越超现实。
这何尝不是一种代偿机制?
(哎,我觉得忘年交可有意思。
太棒了这个片子。
导演陈哲艺1984年生人,亚洲金融危机时13岁,和片中小男孩的年龄差不多。
这一块背景一直不太懂,因为三年后我才出生。
而且97年也是香港回归年,我在想这一部分会有什么关联。
但是这部作品并不是当下危机的即时记录,而是过了将近二十年后的再回顾。
导演把镜头聚焦在一个小家庭,一个待产的中年母亲、一个失业的父亲、一个调皮但聪明的男孩、还有一个同样为了孩子和家庭而在外谋求生计的菲律宾女佣。
这个家庭只是那场大风暴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社会单位,但是却于琐碎的争吵、日常的对话、几个紧急而又焦虑的家庭电话扒出平凡个体在社会巨变下所遭受到的冲击,今天老师上课的时候、还在跟我们讨论“什么是现实主义”,如果仅仅从中文的角度、这部电影不论从电影视听语言还是叙事题材上,都是我所认同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对于我而言,是关于个体经历的、是关于普通人的日日夜夜所凑成的历史。
如果从英语realism溯源,那关于具体的人的现实片段所拼凑成的整体事实就是“真理”、就是“本质”。
所以在这个程度上,不仅是中国的现实主义还是西方的realism,毫不冲突。
但是如果这部电影没什么大的野心,只是单纯的做一个导演的童年回忆录,那也失去了“现实主义”的内涵,最终可能也只停留在导演的流水账意淫里,根本也不可能去打动2013年以阿涅斯瓦尔达为代表的戛纳评委、也不可能去击败同一年的大师们。
这部电影妙就妙在他给了观众全知的视点,母亲阿玲在经济窘迫的情况下依然买了所谓“成功学”这些洗脑传销课程、爸爸躲在楼道里一根一根地抽烟、小孩家乐像个小大人一样为了躲避受罚用彩票号码来和“成年人”-老师做交易、给爷爷上坟时郑重其事地给他烧彩票黄页并祈愿、女佣餐前的祷告。
从物质的角度,每个人都为了维持生存和繁衍,卖力地投入到社会市场的流水线中、以劳动和精力来换取食物和金钱,每个成年人都格外实在、功利和物质化,一边给后代供应一个稳定安全的物理空间、一边丧失了对自己的生活partner的感性情绪和精神倾诉;从精神的角度,成年人、甚至是小孩子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宗教、成功学鸡汤、受资本家操控的股票、还有死去的肉身,一边换取生存、一边寻找寄托,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几近丧失尊严和骄傲地、极其狼狈地继续生存繁衍。
写到这里,好像也慢慢厘清为什么这部片子大家都说好、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观众都动容,因为每个平凡的个体都是这样在漫长的人类史中存续下来的,我们自己构建起的价值观、美好的人性理念,其实都是现实和历史长久缺失的。
这不光是一部个人的回忆录、甚至还坚持了一种……人们愿意去认同的关于生活、生命、现实、历史的本质规律。
父母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少到我妈做梦,梦里我还是5岁的样子。
而5岁对我来说又实在太小,小到回忆里只有坐在爸爸单车上,连他的脸都看不清。
我读四年级时,家里建房子,父母在家待了一年。
年底有人来结账。
他们坐在灶屋里,火光映在脸上。
那年经济不太好,我第一次听到钱紧的说法。
房子建好以后,他们又去了外地。
我妈在柜子里留了一点钱,用信封装着,还附了几句话,希望我好好读书,听奶奶的话。
信是姑姑看的,她念完就哭了,我只是觉得心里空空的,没有多么舍不得他们。
因为和奶奶的在一起的日子更自在,她不催我写作业,不催我吃饭,从不打我,零花钱也比其他人家的孩子给得多。
有次上学没有钱,奶奶跑到隔壁村跟人借五毛钱。
她说:“凤鸣啊,实在冇得钱了,你先借我,等卖了鸡蛋就还你。
”小学毕业那年,父母答应我去那边过暑假,我兴奋得不得了,跑去堂姐家说。
天快黑了,堂姐和堂弟坐在床上看动画片。
隔着蚊帐,看到堂弟一言不发,我知道我运气比他更好。
伯父伯母有两个孩子,薪水比我父母少,没办法接两个孩子过去。
父母白天上班,我关在家里看电视。
南方台、翡翠台、本港台,看不完的电影和电视剧。
晚上大人带我上街,喝糖水、吃烧烤、买冰冻西瓜,这些在乡下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里都有。
这年暑假,我见过吸毒的人,遇到过给我看A片的怪叔叔,吃了难吃的白切鸡和烧鹅,知道四川人喊小孩Y。
这个新鲜又好玩的世界,仿佛怎么看也看不完。
回家前,我妈为我准备学费,把钱缝在内裤上,她从前是个裁缝,缝得扎实。
她没多少钱,算来算去,听得我心烦。
我知道这次回到乡下,就很难再看到这个流光溢彩的世界了。
乡下的日子那么闷,那么长,好像永远也不会结束。
我在房子里走来走去,看腻了墙上温碧霞、周海媚的照片。
我在地上堆麻将,一圈一圈往上堆,再一个一个抽走,直到轰然倒塌,麻将砸在地板上,弹啊跳啊,噼里啪啦地响。
我每天写流水账日记,末尾写着:今天是离开XX的第几天。
黄昏时,我坐在天台上唱:“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
”风穿过竹林,沙沙沙地声音扰的人心里很乱。
上初中因为父母哭过一次,那天晚上他们打电话回来,话还没说完,忽然断线了。
我觉得难受,闷在被子里哭,哭得一身是汗。
高中时我跟父母也还打电话,那时候我知道母亲节,给她打电话,她问:“母亲节是什么节?
我天天上班,过什么母亲节。
”因为考试成绩差,我跟爸爸说过几次,他讲:“你尽力就好,不要太勉强。
”回想起来,这大概是我们走得最近的日子。
后来上大学,我逃课去见网友,被学校知道了,爸爸打电话过来骂我。
我在饭铺接的电话,我不觉得逃课是多么严重的事,一面哭,一面义正言辞地跟他讲:“你从小到大都没管过我,你现在有什么资格来管我。
”再后来,我妈怀孕,因为那年爸爸赌博输了钱,我妈偷偷流掉了小孩。
我20岁那天,爸爸赢了一点钱,买了虾回来,我一个也吃不下。
我把他喊到外面,跟他说:“你用打牌赢的钱买的东西我不会吃的。
现在我20岁了,如果将来你还要继续赌博,你去赌,你和我妈离婚吧,不要拖累我们。
”我也劝过我妈,我妈只会流眼泪,她说:“豆腐掉进灰里,抖不掉了。
”那时候,婚姻对我来说,简直就像一场噩梦。
有天安姐跟我说了件事。
“有个奶奶带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我小侄女要她手里的一个树枝。
那小孩想要,我小侄女不肯给。
那老太太就对那个小孩说,这个姐姐真坏,不给你!
怎么这么坏!
一会又说,我给你抢过来!
还做抢的动作!
过会那小孩又找我小侄女玩,那老太太又说,不要跟她玩,她坏!
玩具不给你!
”奶奶养我的这些年。
她不太和我讲做人的道理。
建房子以前,隔壁家欺负我们家没人,排水沟对着我家的土砖墙,一下雨,雨水冲个不停。
奶奶和他们吵过架。
村上修路,要挖我们家的山,奶奶和他们吵架,昏倒在地。
山里有人结墓,都压到我爷爷坟上了,奶奶日夜守在那里,不准他们开工。
在别人眼里,奶奶是个泼妇,不讲道理。
可是隔壁家落难,儿子被人打了,得了癫痫,一到收烟时节,奶奶跑去他们家搭手。
因为修路和奶奶吵架的那户人家,儿子找不到活干,奶奶打电话给叔叔,让叔叔给他们介绍活。
还有户人家,因为姑姑要离婚,婆家因此恨透了我家,到处讲坏话。
奶奶去别人家里,那人说:“九老娘啊,你往后再也莫来我屋里了,别个讲闲话。
”后来,这人得了眼病,奶奶还去他们家帮忙腌咸菜。
奶奶对我说得最多的话是:“你要咬牙,要争气,多读点书,莫给要别个看不起。
”奶奶并不是十全十美,她横起来像个泼妇,村里人都这么说。
不过我知道她是为了保护家人。
她信佛,初一十五,逢年过节,送灶王爷,拜观音,她样样都做。
她吃猪肉,羊不吃,牛不吃,自己养了很多鸡,都给儿女们带到外面吃了。
路上遇到蛇,她也不让我去踩。
她心地善良,这是我成长时期受到的最好的教育。
而我妈呢?
她勤快,特别勤快,放假还要打零工。
但她舍不得,爱贪小便宜,受不得一点委屈,受迫害妄想症。
她在我面前爱讲哪个对她好,哪个对她不好。
喜欢评论周围人,爱攀比,爱虚荣。
我妈的这点缺点,在她生活的圈子里,人人都有。
甚至奶奶也有,只是奶奶不会念这些。
我大部分时间和奶奶在一起,忽然和我妈在一起,她一开始念这些,我就头疼,不想听。
不过她有一句话我爱听,她说:“这个世上,勤快的人是饿不到的。
”我妈到了更年期,隔三差五跟我打电话套近乎,我不习惯。
我希望她喊我名字,不要称呼我为儿子,QQ时不要写X儿,微信更不要弹视频。
她越是这样做,我越是不自在。
我真的没有办法,这种感觉就像和一个不喜欢的女孩子谈恋爱,很难受。
我妈不能理解我什么不能和她亲近一点。
我知道我没办法解释清楚。
我爸有时候闲得无聊,电话里本来聊得好好的,忽然提一句:“你小时候那些阴影,为什么不能忘记呢?
”这种情况,我铁定要骂人的。
我爸被我凶过一次,就会很有自知之明的很久不给我打电话。
我自己做得很差劲,我心里都明白。
我只能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希望将来有能力亲手养大自己的孩子。
我爸爸让我忘记的童年阴影是没有安全感。
他大概不会懂一个孩子躲在被子里偷偷想父母是什么心情,他大概不会懂一个孩子趴在窗台上看着别人家过端午节的心情,他大概不会懂一个孩子每长大一岁,跑到空旷的操场,痛苦流涕的心情。
他大概不会懂一个孩子和老人家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外面猫头鹰叫,这个孩子拼命担心奶奶要离开他的心情。
一个孩子,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呢?
我想应该是和一个人的亲近。
一个大人,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呢?
我想还是和一个人的亲近。
就像林家乐和泰莉之间那样的信任和亲近。
文:李镇2023年,一部《燃冬》让许多内地观众认识了新加坡导演陈哲艺。
但从目前评价来看,《燃冬》显然不是认识陈哲艺的最佳时机。
不知所云、无病呻吟……由影片种种负面评价所生发出的,是对陈哲艺作为艺术片导演创作水准的质疑。
《燃冬》缘何失利我们暂且不表,到底是创作环境的改变导致水土不服,还是创作能力开倒车,或许只有陈哲艺自己清楚。
但在十年前,他的长片处女作曾在戛纳大放异彩,也曾在第50届金马奖上,实打实地打败了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拿下最佳剧情片、最佳原创剧本等在内的多项大奖。
而这部电影,就是本期要聊的《爸妈不在家》。
虽然荣耀加身,但受限于题材和知名度,看过它的人仍少之又少。
如果你还没看过《燃冬》,或者已经让你失望,不妨通过这部《爸妈不在家》,重新认识这位青年导演陈哲艺,以及他背后的新加坡电影世界。
01看完《爸妈不在家》的直观感受:这是一部典型的东方电影。
不仅因为导演陈哲艺的亚裔身份,更因为在影片的题材、光影、表演乃至思维方式上,我们能寻到许多东亚电影大师的影子。
远的有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近的有杨德昌、侯孝贤、许鞍华和李安。
这一点上,陈哲艺也毫不遮掩,他视李安为偶像,也表示能拍出《牯岭街少年》一样的电影此生无憾。
李安曾评价这部电影“清新、不做作、很纯、很感人”,对于一部新人导演的长片处女作来说,评价颇高。
但如果我们顺着评语回看这部电影,会发现李安并没有过誉它。
这部电影中,陈哲艺全然没有新人导演的青涩,反而展露出他在电影技法上的灵气和游刃有余。
虽然《爸妈不在家》是一部弱情节的生活流电影,但散文式的叙事没有让影片节奏变得拖沓,故事厚度也没有因此而单薄。
可以说,哪怕十年过去了,如今许多吃着现实题材红利的国产电影,依然无法望其项背。
02影片探讨的首要问题,是东亚家庭的教育困境。
片名虽为“爸妈不在家”,但实际上,母亲惠玲和父亲阿德从未离开过家。
“不在家”更像是一种讽喻:在孩子心目中,不恰当的育儿方式好比父母是缺席的、隐形的,感受不到爱,自然也就不知道该如何向世界回馈爱。
影片中,叛逆的家乐面对谭老师训斥时,可以熟练地周旋;为了赶走泰莉,不惜在超市栽赃陷害她。
但泰莉的耐心和包容填补了他空虚的心灵,她不会像母亲惠玲假把式地给红包又旋即收走,也不会像父亲阿德雷霆暴怒地扔掉他的电子宠物。
她帮他洗澡,接他放学,与他分享耳机里的音乐,在校长发难时,会紧紧攥住对方的手哀求道“请不要让我的孩子退学”。
但导演没有把泰莉塑造成来自异国的“圣母玛利亚”,一味溺爱无法帮助一个孩子立德树人。
于是,当家乐诬陷泰莉盗窃后,她扼住家乐的嘴,警告他不要做霸凌者;家乐在天台打趣轻生者时,泰莉二话不说给了他一个大逼斗,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次生命教育。
在泰莉恩威并施的教育下,家乐学会了礼貌、分享,以及不顾一切地捍卫自己所爱之人。
影片结尾他奔入闹市,只为买一张能留住泰莉的彩票,这是一个孩子所能做的最徒劳,也最浪漫的冒险。
与家乐相对的,是母亲惠玲的妒忌和责难。
眼见儿子和女佣日渐亲密,惠玲感受到了家庭危机,作为反抗,她需要处处彰显作为主母和主人的权威。
因此,她会因为家乐对泰莉厨艺的一句夸奖,愤怒地倒掉整锅鱼粥;会没来由地让泰莉加班熨衣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诬蔑泰莉抽烟;会指责泰莉穿得太花枝招展;会在校长室外对泰莉破防道“我才是他的母亲”。
演员杨雁雁精湛的演技,细腻描摹出了一名妻子和母亲微妙的情感变化,所有焦灼不安、患得患失与无可奈何的心灵风暴,都化在了她秋水般的眼眸里。
金马女配,名副其实。
03影片的另一个名字“Ilo Ilo”是陈哲艺幼年时家里菲佣的故乡。
换言之,《爸妈不在家》是像阿方索·卡隆的《罗马》、保罗·索伦蒂诺的《上帝之手》一样的献礼童年之作。
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情感的经历当作题材,对于初出茅庐的导演来说无可厚非。
难能可贵的是,陈哲艺没有像许多新人一样,戴着玫瑰色眼镜一味沉湎回忆,拍成李安口中“做作”的电影,而始终保持着现实派作者的关怀和警觉,这或许是师承自杨德昌的优良传统。
影片背景设置在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裁员、倒闭、疾痛惨怛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但导演没有卖弄历史,时代只是主角们语焉不详的后景——它藏匿于办公室里同事对惠玲幽怨的眼神,阿德推销给客户的不堪一击的玻璃,那具坠落在泰莉面前的轻生者尸体。
寥寥几笔,陈哲艺便精确勾勒出散发着衰颓与危亡气息的时代幽灵。
而真正被推到聚光灯下的,是惠玲一家人。
时代太宏大,也太冰冷了,历史教科书上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往往隐没着无数个体沉甸甸的叹息。
最动人的艺术作品,从不是洋洋洒洒、冠冕堂皇地为时代作传,而是以关怀之心为生民立言,他们在无常之下的情感曲折和命运浮沉,才是一个时代最好的注脚。
片中,父亲阿德投资失败沦为保安,但不论何时回家,我们总能看到他穿着西装;深夜,他独自刷洗保安制服被泰莉发现,泰莉上前帮忙,却被他呵斥和驱赶;泰莉遭受排挤,他会发自肺腑地同情她的境遇……透过这些细节,我们看到导演给予那些处在时代拐弯处,哪怕狼狈不堪也要努力找回一点点体面和尊严的小人物们,充满敬意的凝望。
母亲惠玲呢?
你也许会厌恶她的算计、嫉妒和强势,但当看到她身怀六甲,还要坐在促狭的办公间里,一边帮老板写裁员书,一边担忧下一个被踢出公司的可能就是自己;她提防、妒忌泰莉,但泰莉即将离开时,她把自己的口红当作临别礼物送给对方;面对一地鸡毛、暗潮汹涌的生活,她心甘情愿掏尽腰包,只为换来一句“希望在于自己”的心灵鸡汤时,我们便对这个疲惫不堪的女人多了一分理解。
这是陈哲艺作为社会派作者的自觉。
相比煽动情绪和制造对立,他更愿意把目光探向人性纤细幽微的角落;他提醒观众,不要抽离现实语境,对他人进行道德高地之上的审判,因为这既愚蠢又傲慢。
当时代的尘簌簌落下,化作千斤重担压在个体肩头时,我们未必会做得比别人更加高明。
而反观今时今日“现实题材”炙手可热的中国影坛,仅仅在尊重生活真实、敬畏人性繁复这一点上,不少影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不定期更新影评、剧评。
为了剧情需要而刻画出一个憨憨小男孩真的让整体这部作品掉价 2.0
很生活的电影。母亲怀孕工作忙加上儿子调皮,所以雇来女佣。儿子讨厌女佣的到来,经常捉弄她,一次儿子故意躲开女佣导致胳膊骨折。而社会越来越不景气,妈妈的公司一直在裁员,爸爸被裁员后只能兼职保安却因为打破鸡蛋而再次开除,爸爸炒股失败,妈妈被导师骗,邻居有人跳楼。女佣也曾经自杀过,为了照顾孩子多挣钱,会在休息时兼职做剪发,渐渐的儿子开始更喜欢女佣的陪伴。经济越来越差,妈妈决定辞掉女佣,儿子买彩票失败,女佣离开。
不喜欢的点太多了,宁愿没看过…
讲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根据电影名字,应该是以小孩子的内心想法为主的,但是相比之下,说了更多中年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时代形势导致的失业。以及表明了孩子其实是需要关爱,算是一种呼吁吧
格局虽小,但也温馨动人。
说话腔调好奇怪
太平庸了,金融危机下的家庭困境与家庭教育缺位的故事,宛如大人模仿小学生作文,总不能说是反璞归真吧,金马奖评委有些矫枉过正,故意无视电影的标准。
在台湾金马奖中了解了这片子,新加坡一个这么小的城市,那么几百万人,能拍出这样用心的片子,真是很值得鼓励。生活都不容易,片子描绘了爸爸的压力、妈妈的压力、佣人的压力,也只有小孩子才可以没心没肺地度过快乐的童年。各位演员的表演真是很到位,在金马领奖时那个年轻的导演我也很喜欢。
金马拿得实至名归
-.
冲着金马奖去看的,有些失望,还是太文艺了。为什么新加坡的影视总在金融危机
tamagochi,pet chicken和炸鸡的哏好笑!但整体是个悲伤的故事,尽管最后孩子出生还是给人小小希望。家乐和terry的感情刻画不错。
得了好多奖,金马奖啊什么的。看了之后竟然觉得没什么感觉,这怎么搞的?
爸妈其实在家的,只是,当他们忽略了孩子,孩子便找到了不一样的家庭温暖:菲佣的母爱。数年前,香港导演郭臻的《妈妈离家上班去》已关注菲佣,前年,台湾导演李靖惠则以13年之力纪录了外佣的处境,这一次,是新加坡,放在了一个更大的背景:金融风暴。影片颇有台湾新电影的范,为金马50折桂加了情感分
三星半
有时候觉得97金融风暴离我们很远。
北影节第一场,失败告终(尴尬 1.好难过,又是那种新加坡俗套剧情,突如其来的女佣介入,洞察金融危机下的家庭巨变,时代的灰尘落在每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山;2.人物也都是符号集成,甚至下一秒都能猜到他们会做出什么决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拍得太早,以至于被后人模仿而烂掉了。这种女佣因其全知、体贴/善解人意的一面,同家里的男性产生微妙的暧昧情感;3.惊喜的是最后妈妈送给女佣她的口红,让原本对立紧张的女性关系变得可爱起来;4.tmd看完发现儿子就是《热带雨》的男主,观影时的猥琐不适感原来有迹可循!啊啊啊啊啊啊啊救命
非常棒的一部片子,并没有将笔墨过多集中于父母与儿子之间的故事,而是三线并行还加上了女佣,把人的境况、家庭状况和整个社会的状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编剧十分巧妙,全不煽情但情感十足。笑料不断,最后一绺头发戳得我要死要活。
我现在有点困,这事要重演,希望在于你自己
家乐费了好大劲买的彩票在这个片子里是注定不会中奖的,因为父亲失业、买股票亏钱、母亲被成功学坑骗、菲佣被辞退、父母关系紧张、即将出生的二胎种种危机,不能寄托于奇迹来解决。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电影,想要谈论的东西有点太多了,像中产家庭、儿童教育、金融危机、性启蒙、菲佣人权问题等等,似乎重点不太突出,好在问题之间相互关联,导演处理的很巧妙。作为处女作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