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动作片,我实在是硬抗下来看完的,情节太弱智了,里面的漏洞太多了,这个电影的编剧只能算三流。
情节总体来说,就像80年代的港产片一样,为了票房东拼西凑的情节,而且该片编剧是看多了好莱坞类似的动作片,想极尽全力模仿,可是却弄了这么一个满是漏洞的电影。
究竟哪些地方难以忍受,我就不说了,只要看过百部以上好莱坞制作的普通人,都可以看的出来。
接下来说说我们的主演,女主角。
怎么看她,怎么不像一个特工,首先她就没有特工那种煞气,眼神里缺少一种凶狠,其次,她的身材也太娇小了吧,看起来不过1米5吧。
而且身手也不够矫健,看她拿着枪的样子,总是感觉力不从心。
男主角的表演还很到位,其他演员都是龙套,陪衬。
俄罗斯人以为,追逐+枪战+搏斗+阴谋再加上帅哥靓女就是一部动作大片吗?
你们完全错了,你们还应该有不弱智的编剧,和可以上得了台面的女演员,而不是一个电视剧女星。
影片唯一亮点,我认为就是摄像和剪辑了,把外景拍得很美,选中了每个城市和国家标志性的建筑物。
剪辑使影片的节奏不至于拖沓,看起来来也象是一部动作片。
总之,这不是大片,虽然看得出来,俄罗斯砸了不少钱,但这只是一部让人难以忍受的伪大片。
话说影片中的克格勃的确牛。。。
话说四个城市,伦敦。
莫斯科。
纽约 找出来行了。。
剩下那个不用管了。。。
反正在tokyo。。
话说片尾那两架米格-29飞过很有feel一个。
MIL力量就应该保护国民,。
颠儿颠儿去看密码疑云以后就想说,忍住了因为懒,有若干次机会都懒过去,今儿下午在万达找不到火柴棍儿眼皮打架时,下决心要吐槽了。
看看豆瓣、时光的评分,我们有大片儿依赖症吗?
在密码之前看的是飓风营救,纯粹是第一次去大悦城瞻仰新首都电影院,然后觉得既然来了怎么也得看一个吧。
名字还以为灾难片儿,进去发现是父亲孤身闯虎穴营救女儿的孤胆英雄片儿,有他,全世界警察都可以退休了。
可是看看评分,比密码高多了。
我倒不是跟飓风过不去,只是临近看的,难免抓来比较。
密码的问题,在我看来是个人英雄片儿的通病,可是人们对邦德从来趋之若鹜,对一个女007却不能宽容?
好吧,这是掏钱的买卖,不是同情心泛滥的时刻,何况我一部007都没完整看过,似乎没什么发言权。
我奇怪的是,仿佛拍大场面,没有好莱坞证书,就必然是不合格的;拍英雄故事,没有好莱坞证书,就必然是不合理的。
邦德可以边和邦女郎嘻嘻哈哈边拯救世界,一个父亲可以根据一个电话跨国追踪被拐卖的女儿最终直捣犯罪团伙老窝,为什么一个认认真真的俄罗斯女007不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再看今儿让我预见周公的钢铁侠,超人+变形金刚吗?
要不是为了这辈子去万达一次,我怎么也不会去看这片儿的。
可是票房和评价都很好,果然英雄是出自好莱坞比较受用。
密码代表不了俄罗斯电影的风格,我还是更喜欢看那些思考着的文艺片儿。
不过尝试一下这类型也不错,至少我喜欢里面一如既往对老美的挤对,起到的喜剧效果就像盗走达·芬奇里的武士道切腹,只是后者引起广泛的哈哈哈哈,前者则只有我暗中得意地发笑——这不是只能在假想中充当胜者,已经是一种遗留的文化传统,对立,永远都会相对地存在,我喜欢它。
http://shawxx.spaces.live.com/blog/cns!C75C78C8E80335DE!4728.entry
(芷宁写于2008年5月15日)有人说看俄罗斯大片《密码疑云》,能看出俄罗斯人重振当年大国雄风的强烈愿望。
这话有点靠谱,从影片的最后一组镜头便能瞥见这种心态。
当俄罗斯女间谍达莎(安娜斯塔西娅·扎沃洛纽克饰演)单枪匹马地干掉优雅型恐怖分子路易(文森·贝雷斯饰演)、端掉恐怖头子扎法德的老巢后,在好莱坞制造中一向神速谱大的美国特工才带着三辆武装吉普、几个小兵排场寒酸地赶来,并准备向他们以为的恐怖分子、该女谍开枪,只见此女手扶腰后的武器,面容镇定地立在原野的烈烈风中,此时俄罗斯的米格-24和米格-29战斗机突然在其身后升起,一时间机声隆隆,场面托大,登机时,在此女的傲视下,美国人对其行了个庄严肃穆的军礼,并目送她在俄战斗机的保护下酷酷的离开……估计这组镜头让很多俄国人看得很爽。
貌似在冷战时期的《007》系列电影中,对前苏进行过一些“丑化”,特别是对其女间谍,往往被塑造成心如蛇蝎的美女,处心积虑地混在邦德身边,逮着机会就下毒手。
而这部俄国制造,仿佛是俄国人此种心结的外在发作,仿佛是为了扬眉吐气一把,让女间谍成为绝对的主角女版“007”,并对其各种应战技能进行了着力塑造,且让她在最后以傲视美军的强势姿态,在充满敬意的军礼中,威风八面的离开……让观者不往这方面想都难。
不论大国梦也好,自我陶醉也好,拿美国人开心也好,此次俄罗斯人对这部俄派大片可谓倾注了相当的心力,堪称俄片中的大场面、大投资、大制作,仅取景地点就直逼美式间谍片的“四处留情”式,巴黎街头、佛罗伦萨一隅、北欧森林湖泊、吉隆坡双子大厦,无一不成为故事发生地。
在拍摄时,俄军方还给予了大力支持,片尾那场烈焰升腾浓烟翻滚的大爆炸效果明显优于很多同类影片,因那是爆炸实景拍摄,而非虚拟,而片中部分的场景还是军事演习的实拍,看来,俄国人还真是憋足了要威风一下,只是他们的威风并没有用太多的电脑特技来填充,打斗枪战飙车的呈现手法也较花哨的美片平实,影片开始时的混战场面也相对实在,特别是子弹穿过身体的特写,身体所收的冲击和中枪者倒地的方式,都令人对子弹在人体中的滑行轨迹感到一丝恐慌。
可以看出,此番俄国人的确很努力,只是该片距离一部质量上乘的商业大片还是有点距离,不足之处甚多,如,情节设置尚显单薄,有关密码的解密过程远不够波折,缺乏真正具有步步惊心又逐渐显山露水的桥段,更别说抽丝剥茧、层层解析了;而女特工达莎的情感戏份也被处理的较薄弱,和俄男特工之间的往昔恋情更是被穿插应运的生硬刻板,缺乏应有的感染力,从而使人物不够立体丰满,缺乏层次感,偶尔的记忆闪回片段还被处理的无趣老套,并泛出点点的学徒痕迹;另外,影片整体节奏不够通畅(或许也和公映时的删节有关),过场戏的处理较弱,特别是刻意幼稚的转换场景手法,常令人失笑。
曾因出演《大鼻子情圣》、《印度支那》、《云上的日子》、《芳芳》等片而为人称道的法国文艺小生文森·贝雷斯,自从跑去混好莱坞后,其古典忧郁的一面就很少被挖掘出来。
在这部影片中,他出演了心理阴暗的银行家、恐怖分子路易,这样的戏份对于有着深厚舞台功力、演技不俗的他而言,实属轻松出演。
而女主角达莎性格的塑造就相对欠缺一些,仿佛隔着一层雾或者玻璃,仿佛只是个行动力很强的机器女,即便将特工都善于控制情绪、应变能力强等这些因素都考虑了进去。
也可以看出安娜斯塔西娅·扎沃洛纽克很用功,但她只是诠释出了女特工动作的一面,英勇的一面,其内心世界是模糊的,情感层面是缺乏力度的,这或许是导演的导向问题,而如此单面的塑造令影片结束时对那段夭折爱情的闪回,显得可有可无,不具有动人因子。
曾经前苏的艺术电影和喜剧电影都比较有人缘,如今,这部大制作虽然在俄罗斯很有卖相,但在其他地方就不好说了,如果俄国人真想重整光影雄风,还得在细节处衔接处多琢磨琢磨。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9555420_d.html)
最后跟美国的对抗很牛叉,就是让美国人也得不得不佩服你,足够强硬,强大才是硬道理,丛林法则永远不会为弱者书写。
老毛的话“枪杆子里出政权”
真是无语了,由于在映的几部片子中,有兴趣的早看了,这回去影城在“哈哈哈”“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时尚先生”“密码疑云”等片中,最后选了最后一部,事实证明真的很是错误从台词很白痴开始,阿拉伯大叔把自己控制核弹的程序居然会说那么清楚,晕。。。。。。
最后的美军敬礼真是让人大跌眼镜,试想如果美国人拍,肯定就F16铺天盖地而来了,就三个悍马,你当美国这么傻啊片中太多bug就不一一例举了,特别美女的感情啊,都不晓得她的男人到底和情节什么关系哎还是钢铁侠不错,情节简单而不白痴,特效就更是没法比了
有时英雄救美的,不一定是骑着白马的王子,也可能是两架战斗机!
相比好莱坞大片,一般都是年轻帅小伙是个人英雄主义领军人物,伟大的俄罗斯将主导权给了一位女性。
这是一部女英雄主义电影,最后一场戏还很有含沙射影的意味。
把我雷得外焦里嫩的。
美国不仅仅是像特工玛丽敬礼了,还是像俄罗斯敬礼了,呵呵,俄罗斯人的幽默可见一斑。
P.S 伦敦,纽约,东京,俄罗斯,四个爆炸点,倒是没怎么拍出景色来。
马来西亚和挪威的外景,却是拍滴不错呀。
PP.S 女主角这么好的身材,没给段床戏神马的,导演太抠门了。
这次拯救世界的不是风流倜傥的英国间谍,也不是钢筋铁骨的美国特工,而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俄罗斯尤物。
除了多了一些香艳的镜头,整部影片应该说硬伤多多。
不过,谁在乎呢?
难道就允许好莱坞拍些肌肉男拯救世界的片子,就不允许我们俄罗斯美女打趴肌肉男了?
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嘛。
看到有人说这片子跟好莱坞大片比就是一B级片的水准,可是别忘了人俄罗斯商业电影才几年,甚至比我们国家时间还短吧,可你看我们能拍出好莱坞B级片水准的电影来吗?
况且,本片根本就不是什么商业片,而是主旋律影片。
我之前说过,好莱坞电影,但凡是反映美国的好莱坞电影,都是美国的主旋律影片,而我们都乐颠颠的当大片看。
现在再看看本片结尾的一幕,苏27和米格24在天空掠过,美国人吓得尿都要出来了,屁颠儿颠儿的向俄罗斯人敬礼。
你能看到,很明显的民族情结在里面。
而且整部影片的所谓特效,全是TMD真枪实弹。
没错,玩电脑做特效我们比不上好莱坞,可我们的片子背后,有整个国家的力量在支持。
这就是俄罗斯人的气势与信心,这就是敢于跟好莱坞叫板的勇气和决心。
一个崛起的俄罗斯,正在用电影向帝国主义文化开战,收复被占领已久的阵地。
情节是俗套的,人物特征是平面的,特效是普通的(对于吃惯了好莱坞快餐的人来说)最后那段很很地把我雷到了,俄罗斯爱国基金会赞助的果然不同凡响,老毛子的精神手淫真是太无敌了。
那段告诉同志们,时刻不能放松国家综合国力、军事实力的建设啊,霉菌添乱就算了,还要杀了我们的主角,要不是俺们的米格+特种兵就要让他们得逞了(虽然美军的领导后来给他们打了电话,可是之前如果不是两架战斗机唬住了他们,电话就晚了)我们一个上校就让一队啥事都没搞明白的美国佬稀里糊涂的敬了礼。
(怎么看怎么像从中国抗日影片里抄来的)看来俄罗斯的同志们也知道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群欧盟的坏蛋,一群美国的蠢蛋,一堆俄罗斯配角倒霉蛋,一个俄罗斯的漂亮脸蛋(可能是俄罗斯人的审美标准)。
如果将电影人物的国籍隐去,看的人十有八九认为是部好莱坞烂片。
1、“核弹”又是核弹,2、坏人总是废话多(真为坏人着急,打倒了主角一枪杀了就好了,少说两句啊)3、子弹又总是奔向可怜的配角,又有一群旁边添乱的别国特工(只不过将过去的俄罗斯变成了美国人)。
4、过去是男人打入敌心脏,男人的女人被干掉,这次反过来。
5、女主角的稳定发挥,让人感到是在看机械战警。
6、最终boss是虚伪的小丑,总是故弄玄虚,装腔作势(可能是俄罗斯人对法国人的刻板映象)。
7、明明女主角要自杀殉夫了,咋就硬生生的逃了出来呢,可能国家的英雄是不能无谓牺牲的吧。
当然有创新,比如一开始恐怖分子穿的那件文化衫。
一个比较夸张的说法是,此片是在普京的授意下拍摄的。
在好莱坞引以为傲的007电影系列里,英俊潇洒的邦德总是把俄罗斯特工耍得团团转,引起了普京的不满。
在他的授意下,政府对《密码疑云》大开方便之门,不但有财政支持,而且直接动用军方的直升机、重型武器来配合拍摄。
普京本人更是对片子给予高度赞扬,大大催生了此片在俄罗斯本土票房的佳绩。
对俄罗斯电影的印象还一直停留在前苏联《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那个时代,印象中的克格勃似乎也应该是风衣礼帽的固定行头,所以看见《密码疑云》中的美丽女特工成天穿着紧身衣到处乱跑,一时半会儿还真有点接受不了。
喜欢“美女+反恐题材”的人不妨看看
女主角不错 其他就没啥了
喜欢果敢的形象
看1/3放弃
真的很一般。
很差左边如果还有按钮就好了
场面不错有些揭示情节不错~~
有bug
神剧。比较讨厌这种意淫的片子。
烧钱
最后5分钟才是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扇米国一巴掌
在另外两部非正常电影的衬托之下,这部简直太好看了
影坛十大女特工电影,中国仅两部上榜,第一位已成经典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0581491俄罗斯主旋律特工片。海报、演员不好看。海报变形了,明显拉伸过。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wMDcxMTMzMg==.html
火辣辣的女主角=.=
2009.01.28【C】鐵女人又多了一枚“性感”符号
俄罗斯也拍得像美国了 好事还是坏事?
女主身材好到爆。。。。
很早以前在央六看过,火候差了不少。
音乐好听。
最后的场面好性感!!
平时不太看俄罗斯电影,但它的拍摄水平的确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