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也灭有刻意强调哪个校园恶霸欺负男主儿子,别人在他录歌时来问他问题,他一脸的“你打扰到我了”也不说话…你录歌你可以锁门啊…而且说实话大学宿舍这么乱,话筒收音再好,没有隔音录出来音质也一般啊… 儿子的歌词都是“想离开这里”“没人明白我”“撒谎”一类的阴暗心累歌词但是全部电影我没找到一处支持男主可以这样的理由,你父亲跟你很好,小时候教你弹琴,生意谈成了想跟你庆祝是个cool爸爸啊!
还有女票,外国大学有女票就不是失败者啊!
女票还挺好看的啊~ 男主跟儿子打完电话,儿子回头看了一眼表,儿子镜头到此结束,根据前文我认为六个枪杀死者是随意挑的…不属于有愁有怨平实欺负我我现在弄死你的那种 所以排除下来就只剩下心里阴暗孤僻反社会了,跟别人没关系!
片尾最后一首歌惊喜与情绪太多所有的情绪都已解开自卑少年中断的梦想对世界不满的少年枪击案主角深深爱着儿子的父亲最终得以开始世界旅行的乐器店老板夫妇一个对世界怀有怨恨的人,如何能写出这么温柔的音乐呢?
我也想知道你的世界stuck in your confineschewing it overcaught in your headlightsstop staringu don't know what's on my mindwhat am i thinkingwhatever i say is a lieso stop staringtread carefullytake a breath and count the starslet the world go round without youif u are somewhere u can hear the songsing aloneclose your eyes and count to 10maybe love is the only answeri will find a wayto sing your songso sing alone
(欢迎讨论,不喜勿喷)开篇不得不吐槽一下,当下国产电影一部部都拍的像超长mv(哦,我当然不是针对某电视剧的电影续集,或某小说翻拍的超长系列电影),当begin again和这部rudderless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的眼球和内心完全就被俘获,瞬间路人转粉!
因为,导演把音乐与故事情节结合的实在太!
完!
美!
这和某些国产电影实在形成鲜明对比,有木有!!!
————————分——————割——————线———————We are all rowing the boat of fateThe waves keep on coming and we can't escapeBut if we ever get lost on our wayThe waves would guide you through another day命运就是这样,突然某一天,当男主还沉浸在事业顺利的喜悦之中,沉重悲痛的丧子新闻便毫无预兆的扑面而来,没有一丝丝缓冲,并且面对着各方舆论压力,男主只能独自承受内心的煎熬与苦楚。
时间是伟大的治愈师,可是,在伤痛被痊愈之前的每一天,男主都需要不断救赎自己的灵魂与内心。
两年之间,他放弃了本来蒸蒸日上的事业,选择独自住在郊外的游艇上,过着粉刷匠的生活,与两年前的他相比斗志锐减。
这段时间的他情绪低迷,屈服于命运,甚至带点自暴自弃,直到某一天,他的前妻带来了已故儿子Josh的音乐装备。
男主从音乐里重新认识了Josh,开始学着弹唱这些作品,从中感受想像着Josh的所思所感所悟,并借由一个音乐酒吧演奏这些作品作为宣泄的出口,也因此而认识了小Q,一个见陌生人都会害羞、却对音乐有着无比执着的萌汉子。
接下来便是男主与小Q从陌生到熟悉,组乐队唱嗨歌的节奏,里面的音乐实在太对味,完全不忍错过任何一秒。
后来当小Q得知这些作品的原创是男主的杀人犯儿纸,怒之,并决然告别舞台,继续卖他的甜甜圈,所谓的band也就势必分崩离析了。
而在这段时间的相处过程中,男主已经对小Q心生长辈对晚辈的怜爱与照顾,于是从乐器行买来最赞的乐器给小Q,激励他不要放弃音乐的梦想,继续在音乐的道路上走下去。
影片的最后,男主再次来到那个音乐酒吧,“我儿子的名字叫Josh Manning,两年前,他谋杀了6个人,这是他的歌…Sing Along”,然后,歌声娓娓道来。
第一次看的时候,内心无比心塞,完全就是老泪纵横。
直到影片结束,男主仍未完成灵魂的自我救赎,心生憾意却又是如此真实。
因为,这就是现实世界的样子。
我们驾着命运之船,波涛阵阵涌来,让人无处可逃,但若迷失方向,海浪会引领你再见朝阳; 我们驾着命运之船,即便波涛阵阵涌来,让人无处可逃, 旅行依然精彩; 无论如何旅行依然精彩。
#豆瓣春日影展# 一个校园枪击案凶手的父亲的自我救赎,一段在天堂的儿子与在人间的父亲的父子关系的重温,一段刻骨的回忆与如何活在当下的博弈,无人引航吗?
成年人的成长与救赎就是这个无形的引航员。
相比沉闷的影片底色,音乐却轻快无常,甚至超乎了父子合计年龄的成熟,暗示着一个活泼的内心,反衬着忧郁的外在与悲剧的必然,只是在悲剧之后,如何面对?
如何生存?
如何解除自己内心的禁锢?
当然和我最爱的《爆裂鼓手》不能比。
最后的一场演唱会,演唱会结束的时候片子也结束了,有点儿片中片双重定格的味道,值得回味,这是他儿子写的最后一道歌,也是这个影片的最后一幕,别人的孩子很可怜,他的儿子也很可怜,他也很可怜,这是一个共生的悲剧,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希望你们都能够成为你们自己的引航员。
看到最后还哭了。
感觉影片前半段有点长了,对老爸的颓废描写感觉有点肤浅不给力。
他与Quentin之间的关系的共鸣感和相互救赎的关系比较弱,所以最后老爸拿着吉他去甜甜圈店里找Quentin的时候的那段戏我会觉得有点情绪不到位。
他说那句 "I thought it was Josh, but it was you" (记不住原话了,差不多是这意思)的时候我还专门按了暂停,我跟我男朋友说,有没有一种在心上人面前表白的感觉,“我以为是我前女友,不,但其实是你!
”这种感觉。
我不知道是不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感觉全篇对Josh的描写都非常非常少,除了开头几个镜头,和女友Kate说他sweet,剩下基本都没有对儿子的直接描写,甚至在最后唱Sing Alone的时候都没有回忆儿子的镜头出现,是不是说其实当孩子离开之后,父母发现在自己对于子女知之甚少,当孩子做出了出格的事情后,父母根本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而就算父母想要与其沟通,但孩子的离开使得很多事情都成了谜。
再次回味这部电影的时候,最喜欢的几个片段如下:1. 爸爸和店主的对话,因为店主其实是他颓废之后唯一一个同龄的,知道Josh的事情,并且跟爸爸有过对话的人。
"i know what i read, but i dont know the story." 这句话我喜欢。
我也挺喜欢最后对爸爸的安排,用一艘船换一间店,后半生能够上岸了。
2. 很喜欢爸爸后来去校园,抚摸着遇难者的名字的时候哭泣的那场戏。
他的儿子也死了,但名字却无法出现在上面。
3. Selena Gomez在里面就三场戏,戏不多,但都还挺有冲突制造感。
第一幕她说Josh很sweet,但在此之前之后,影片都没有对Josh的第二人称视角描写。
第二幕她在爸爸好不容易恢复一点之后,作为一个过去和现在的联结者责备爸爸怎么可以演出Josh的音乐。
第三幕借她的口说出了当出现这样的事件的时候,对于一个必须活下去的人来说有多难,人们会忘记,但也不会忘记,所以Josh永远是那个枪击案的制造者,Kate永远是那个“变态”的女友,父母永远是那个“怪物”的父母。
总体而言是部挺好的片子,就是看的过程中还纳闷,怎么William和老婆都在这部电影里,还都不是主角,看到最后才知道原来人家是导演。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丧子的中年人通过音乐及组乐队治愈自己的故事。
治愈和成长之路,总是无人引航,这四个字不管是作为电影名还是乐队名都是一个很酷的名字,毕竟,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孤独的,特别是走在自我疗伤的路上的时候。
所以,下面的台词特别能反应无人引航的那种无法理解和沟通的孤独基调:
同时,这是一部献给音乐的电影,歌是真好听,即便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可依然会在故事buff下打动我。
特别是最后那支献给儿子的歌曲。
音乐有神明,他可以稀释人的痛苦,并通过音符让很多理解的人链接在一起,达到共鸣,甚至,可以让听者产生创作者痛苦之外的理解。
很多作曲家不一定是自己创作歌曲的最佳表达者,当一首歌被创作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属于听众了。
这让我想到,不久前和朋友讨论过语言暴力性的问题,我就想,如果听众听到的并不是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的话,对于创作者而言,是不是一种暴力呢?联系到这个自杀后,作品才被大众听到的作曲家,还是会让人唏嘘不已啊。
片子是好片,可惜有套路和美梦的感觉,观影多了之后的我,很容易从看似美梦的电影中跳出来,情不自禁的分析片子套路。
到现在,我依然很难把创作出这样曲子的儿子和杀人犯联系在一起,因为他创作的歌曲中对爱情,自由,友谊及爱的诠释都特别好。
除此,家境优渥更不必提,再加上父亲总是考虑儿子的感受,不像是个坏父亲。
(最起码片中是这么反应的)。
那么,到底是是什么让儿子变成现在这样呢?
母亲只是说,他病了。
紧接着,就被他的父亲否定了,可全片,还是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答案。
男主一直想治愈自己,而音乐恰恰给到他出口,他被邀请组乐队。
乐队伊始,男主只是借助乐队减轻对儿子的思念,或者说想让儿子活在出名后的音乐里。
之后,他作为丧子的父亲,又阴差阳错的把基本同龄的乐队主唱Josh当做儿子,帮他泡妞,帮他实现梦想。
直到他借助儿子的原创曲目成名的谎言被揭穿时,对于男主情感上越来越重要的主唱Josh,最终和他分道扬镳。
男主意识到儿子的失去是无法填补的,他不能再因为自暴自弃伤害别人的时候,他才真正醒悟,愿意在众人面前承认,他是校园枪击案凶杀犯的父亲。
剧本角度而言,这是一个较为套路的关于男主成长的剧本,灵魂时刻在男主最后那首歌,从头到尾经历了,脆弱,谎言,依靠谎言假治愈,揭穿谎言,再次失去,然后真正治愈的过程。
可能是因为开头提到的设定上的不真实性,观影过程中总让我想到剧本本身,并无法真正被感动到:1.痛苦方面的无法带入。
2.剧本设定带来的不真实感。
儿子成为校园枪击案的凶手,影片开头山姆更多的是不能接受、不明其因,他最初的态度更多的是逃避,也有自责,他在酒吧里用“混蛋”这个名字唱儿子写的歌,他用自己的方式想念儿子,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忏悔。
影片中关于儿子及儿子的生活并没有太多交待,想必能够让儿子成为校园枪击案的制造者,儿子对自己的生活该是多么的绝望。
身为父亲,山姆起初无法找到答案,他远离他原有的生活,住在船上,钓鱼、喝酒、到酒吧唱歌,有时漫无目的的骑车,他无法走出,无法正视。
直至遇到了年轻人昆汀,一起演唱儿子写的歌,他才从儿子写的歌和昆汀身上好像了解了他从未真正了解过的儿子。
怀揣着对儿子的愧疚,对死难者无尽的忏悔,他来到了儿子曾经就读的学校......影片结尾,山姆再次回到酒吧演唱儿子写的歌,并告知世人这是他的儿子一个凶手写的歌.......
#这篇文章可能有剧透#导演是威廉梅西(WilliamH. Macy),没错就是《无耻之徒Shamless》里面的混蛋老爸,而且老头不仅导了片子,还在片子里演了角色。
男主比利克鲁德普(Billy Crudup),算来也是熟脸了,比如正义联盟里闪电侠的老爸,聚焦里那个律师,以及…守望者里无时无刻晃动着XX的曼哈顿博士… Billy主演的Sam是个事业有成的广告人,在又一次凭借自己自信的表现拿下一个大订单后,打算跟他在上大学的儿子Josh在酒吧小小庆祝一番。
然而Sam并没有在酒吧等到他儿子Josh,电视里突然开始插播breakingnews,混乱的人群,匆忙的警察,医生,担架,人们失声掩面痛哭。
Josh的学校发生校园枪击案,造成六人死亡,Sam失去了他的儿子。
Sam的生活一落千丈,他失去了妻子,事业,等等,他本拥有整个世界,因为一桩枪击案,一切化为乌有。
他开始酗酒,放任自流,沉默寡言,企图忘记这一切,卖掉了所有的财产,独自一人生活在船上,靠打一些零工生活。
有一天他前妻来看她,已经重新嫁人并再次怀孕的她整理带来了一些josh的遗物, 里面是好几箱Josh自己录的歌,琴谱,cd,吉他,两人顺便还大吵了一架,责怪sam没有责任心,一直在逃避。
Sam开始仔细聆听他儿子生前写的歌,试着去弹,去唱这些歌,好像一点点的走进了Josh的内心世界。
终于他鼓起勇气,背着吉他来到这个酒吧,想把他儿子的歌唱给大家听。
他很紧张,面无表情,说不出一句话,只是轻轻的唱着。
Sam的歌在嘈杂的酒吧中引起了一个少年的注意本来颓丧地低着头的他,眼里闪出了光Sam逐渐进入了状态 脚开始不自觉的打起了拍子 这个被Sam的音乐吸引的少年叫Quentin, 同样怀揣着音乐的梦想,他开始一次次的来找Sam,渴望能够与Sam一起演出。
Sam放下心防,和Quentin在船上一起弹琴唱歌第一次演出 sam最后无奈又欣慰的小微笑渐渐地,广受欢迎的音乐,让Sam仿佛获得了新生,他们组建了名叫“rudderless”的乐队。
Sam还会试着像一个父亲一样去对待Quentin,一个敏感,羞涩的少年在又一次成功的演出完之后,一个静静站在暗处的女孩叫住了Sam,原来她是Josh以前的女朋友Kate。
Sam看见她非常惊讶,但是Kate却异常的愤怒,质问Sam,怎么能去唱Josh的歌。
她甚至摔下了一句“Shame onyou” 然后离去。
看到这里,会觉得略奇怪,唱死者的歌,也许涉嫌抄袭或不尊重,但是父亲去演绎儿子的歌,似乎也没太大问题,不应该如此让Kate动怒才对。
影片随后给了我们答案,Josh的忌日,Sam去扫墓,遇见了他的前妻,两个人并无太多言语,而是默默的开始清理墓碑上的涂鸦,镜头定在墓碑的特写,墓碑上写着触目惊心的鲜红色的大字:“Murderer(凶手)”Burn in hell, no for giveness, baster, evil,killer… 原来Josh,是两年前那场杀死六个人的校园枪击案的凶手,那最后一个他背着书包去图书馆的镜头,里面装的不是作业, 而是枪,子弹。
墓碑上充斥着的愤怒的单词无声的揭示了真相一切都解释的通了,为何当时会有那么多的记者围追堵截一个死者的父亲,为何失去一个孩子会造成整个家庭的崩溃,让Sam的妻子花了整整两年才走出阴影,让Sam选择将过去全部封存遗忘。
除此之外,Sam的乐队倒是蒸蒸日上,甚至被邀请去参加音乐节。
当Sam正憧憬着音乐节上的表演的时候, Kate,Josh的前女友把真相告诉了乐队的成员,他们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自己每天在台上表演的,竟然是一个杀人犯的作品。
////////这个电影其实描述了好几类的情感,父子之情,忘年之交,拆开来看,是一个中年男子试图用音乐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是一群热爱音乐的少年组band的故事,以及,隐藏着一条透过那些歌词旋律折射出的,一个拥有不为人知的隐秘才华,却在痛苦中结束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孩子的故事。
他也严肃的提出了一个疑问,一个杀人犯的作品,到底能否被传颂?
电影没有给出答案。
Sam并没有被音乐救赎,他在一次宿醉后大闹公共场合被捕,曾经的乐队也只不过是一场梦。
Sam并不是不清楚唱这些歌是不对的,所以他对Quentin一开始是抗拒的,但Quentin和Josh相仿的年龄,满溢的才华,还有这些音乐所受的欢迎,让Sam在已然稀烂的生活中重新看到了那些闪光的东西,他就像一个揣着错误和回忆的逃犯,小心翼翼的隐瞒着这个秘密,仅仅希望这样的日子能长久一些,为了他自己,为了他的儿子,也为了这群为音乐追梦的少年,我们无法去责备他,就像音像店老板所说:“I can’t say I know half of what you’ve beenthrough, man.” 就像最后别人问Sam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他只能噙着眼泪轻声的回答到:“but he was my son.” 当Sam鼓起勇气回到Josh的学校,当他在枪击案身亡学生名单上没有看到Josh的名字的时候,这个隐忍,坚韧,沉默寡言的男人终于靠着墓碑泣不成声。
学校为枪击案死者所立的墓碑上并没有Josh电影的最后,Sam只身一人回到了最初唱歌的酒馆,在舞台上,他面无表情的说,“我儿子的名字叫Josh Manning,两年前,他谋杀了6个人,这是他的歌”台下的人错愕,惊怒,Sam自顾自的唱完了最后一首Josh的歌,到最后,他一句一句的低吟,已经分不清他唱的究竟是“my song”,还是“my son。
”电影里的歌曲均为原创,且极为出彩,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在电影里也浓墨重彩的演绎的这首《Over Your Shoulder》这首歌,即使完全脱离电影,依然是一首极耐听的歌曲,开头灵动的贝斯线和木琴,中间鼓点逐渐加强,最后齐刷刷的吉他和弦配上和声,虽然唱这首歌的是Quentin,是Sam,但是这是Josh的作品,歌词依然反映的是这个封闭,抑郁,最终走向极端的孩子内心的挣扎:“The angel and the devilSecretly they get alongSitting up there with me in the middleFrom dusk till dawnI get so confused by itWhich way to turnThey're looking at me like"Decide which bridge to burn"天使和恶魔,在Josh的身上,体现的淋漓至尽🙏🙏🙏文章的最后,片中饰演Quentin的那个一头卷发的少年,俄籍演员安东·尤金Anton Yelchin,于2016年6月19日车祸意外去世,终年27岁,R.I.P。
- END -总有些电影看完后还是在自己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想你也是微信公众号:dain-ti
父母离异,单亲的孩子把自己锁在封闭的校园宿舍里,玩弄着自己喜爱的音乐。
当父亲终于忙完了一个大单子,约儿子出来聚一聚时,爽约的儿子在校园里枪机了六名学生,最后自杀。
突如其来的事件,引来媒体的问责和同事的质疑,父亲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与自责中,最终选择了逃避,辞退金领工作,卖掉豪宅,隐居在了一个偏僻的湖中小船中,干着油漆工的活,苟且度日。
父亲尝试着割舍一切与孩子有关的东西,但是当面对孩子的遗迹取舍时又于心不忍,看到了孩子留下的唱片,并决定演奏。
Q的出现,父亲似乎看到了自己失去的孩子,并唤醒了他内心沉睡已久的父爱。
在与Q演绎自己的孩子留下来的音乐时,父亲也找到了新的生活动力。
然而就在乐队刚刚被大型音乐会邀请演出时,杀手孩子的前女友出现了,道破他们所演奏的音乐的来历,乐队所有的憧憬顿时灰飞烟灭。
Q解散了乐队,父亲舍弃也了吉他,他再次陷入沉思,终于决定去接受孩子是杀手的现实,他找到了吉他店的老板,诉说了内心的秘密,来到了案发的图书馆,亲眼目睹了枪击案死者的名字,第一次留下了痛苦的泪水。
帮Q买下了他最心爱,却没钱买的吉他,并鼓励他重新启动了自己的乐队。
在电影的最后,父亲又一次演奏儿子写的歌时,终于走出了儿子是杀手阴影,在演奏前第一次承认自己是两年前校园枪击案凶手的父亲,凶手是他的儿子。
电影中的音乐非常美,单是听音乐就可以令观影非常愉快。
虽然涉及到校园枪击事件,但是从始到终没有出现血腥的画面。
可能是冲着音乐?
更多是安东点开的电影。
好吧更多的是安东也是真正爱上Anton的电影一开始就被那位朋克小青年吸引到,就是没有想到他不是主角。
被剧透地太快,还来不及思考曾经做过一些揣测,Q在男主的生活里到底饰演着一个什么角色:儿子的替代?
还是自己音乐上的贵人?
Rudderless的成立很热血歌很好听 主题讨论是杀人犯的歌该不该被表演?
一直到末尾,男主唱出儿子留下最后的一首歌,并为其续写,我也糊里糊涂地被这父子情感动到了Take a breath and count the stars, let the world go round without youif you somewhere you can hear this song, sing alongMAYBE LOVE'S THE ONLY ANSWER一次救赎 一次悔过 一次回忆 一次追寻儿子的记忆的旅途到底要说什么呢?
词穷语塞到底是不是因为 父亲对儿子疏于了解 才导致了这般悲剧?
我们并没有机会体寻儿子的生前,然而我们在父亲的生活里探寻到了蛛丝马迹结局Rudderless并没有得到表演机会,让我捶胸!!
没办法太爱Anton唱歌
最后才知道他儿子是凶手,也许过于敏感或许诚挚才会兴起杀戮,破坏远比建设没意思
不是纯叙事性的片子(本来可以做成的,枪击案是很好的故事点),因此最后儿子身份的揭示改变了整部影片,包括这些歌曲的意义。只是前史还是应该交代的。歌曲和演唱大于片子本身,剧本应该很难看。人情关系模式完成得不错。
我不介意再三呐喊:音乐触摸起你的灵魂来,就像儿时母亲抚在额头上的手。
校园枪击案犯的父亲,两年后,儿子写的歌,乐队。但,我拒绝接受这种设定。
7/10
不喜欢电影里音乐的人应该都看不下去吧
比较差
“我儿子的名字叫Josh Manning,两年前,他谋杀了6个人,这是他的歌…Sing Along” 简单浅显的治愈电影,音乐超越了故事本身。我们一直逃避和不敢面对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另一部“歌曲改变人生”,2014容易忽视的好片。
前面十分钟都还是逼近四星的 到了近中段完全丧失兴趣 后面的钩本来也很好的 哎 可能主要还是歌太难听了?
四星半。题材好,音乐棒,感觉比去年同类型片Frank、begin again都好,就是故事拍的太浅。
做好自己,看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作为父亲,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作为施害者的父亲,是否就是原罪呢。很喜欢评论里的一句总结——生活给你的伤疤,不会愈合。
还凑合
人生都是无人引航,爱是我们的动力。
挺无聊的
校园枪杀案凶手的父亲用儿子的音乐自我救赎。电影拍得也太偏颇了,杀人犯的角度道德上立不住脚就用父亲的角度,然后把Josh的过往和内在剃得干干净净,只字不提他的杀人动机和心路历程,就直接开始治愈了?我都不知道这在治愈什么,说洗白吧好像也不算洗白,说救赎吧但又膈应得不行,再一想音乐与灵魂相通,好的,更膈应了。
一个特殊的生还者的疗伤故事,情绪灰暗,看完仍然没得到多少安慰
my son/歌好听/儿子是枪击案的凶手没有铺垫还是有点突兀了吧
有钱人就是烦恼多,不像我们穷人每天忙得要死,哪还有时间东想西想。
Billy Crudup还得西装革履刮干净胡子当二把手,讲话比唱歌好听100倍啊!
主打音乐的电影,但里面每首歌都很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