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拉
Yella,耶莱(台)
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主演:尼娜·霍斯,大卫·史崔梭德,辛纳克·勋纳曼,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巴尔巴拉·奥尔,克里斯蒂安·雷德尔,Selin Bademsoy,Wanja Mues,米夏埃尔·维滕博恩,马丁·布拉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07
简介:女会计师耶拉(Nina Hoss 尼娜·霍斯 饰)遭遇生活危机,与具有暴力倾向的丈夫本(Hinnerk Schönemann 饰)离婚后,她在汉诺威阿尔法飞机厂找到一份新工作。在启程的当天,渴望赢回前妻的本上门纠缠,坚持送耶拉前往火车站。路上,两人发生激烈争吵,激动的本撞断桥栏,将车开进河里。 爬上岸的耶拉不顾湿..详细 >
太压抑了。。。
😓~~~~
最后去威胁老头然后老头跳河十分突兀,着力点又在此,剧本就显得很脆弱。这是不成熟的电影。佩措尔德对声音的使用非常厉害
拍得笨
曾经被排斥在外的客体借助错乱的幻境走向新世界,阵阵涟漪吹动着经济泡沫,资本的亡魂如死神般冰冷随形,所有人都在桥前绝望喘息,等待借力渡河,但成功者其实寥寥无几,剩下的不过是又一次走回湖底慢慢停止挣扎。
首位布局和一些超自然元素很像《灵魂狂欢节》,其实是让已经死了的"活人"去重现来自现实的社会压力并预见到自己的悲惨结局,这种封闭的结构似乎阻断了对未来的想象,就像片子里的男主,他对自己追求的事业并不感兴趣,但当女主问他你想要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就只能是"反正不是那样子"
好冷淡啊。
这部电影很有宿命论的意味。女主角最后没有一点动作。人往往在很失意的时候喜欢用谎言或美梦来麻痹自己、梦其实是一种心理反应是对现实事物的一种抽象的反射。即使重来很多事情都无法改变、跟蝴蝶效应一样、该发生总会发生、梦会醒来、现实永远是那么残酷、容不得你一丁点反抗。
【4.0】
啊?
昏昏欲睡,无法领悟到导演本人的风格,尤其是一些过于刺耳的背景音效(虽然可能是对结局部分的暗示),这个故事的主旨也很难理解透彻,老板和女主前夫这两个人形象太过相近,有时根本分不清楚。老板的善变形象也没有有效的塑造。(4.5/10)
恍惚中男人们相似的脸,远镜里相似的身形和步态,二万五与二十万也没有那么大的区别,一样可怖的是突然的暴力和对话时的面无表情。本以为是Yella才出虎穴又入狼口,直到最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相似,确实就是Yella被困在这样的命运之中,没能逃脱。
救命。。。我是真没看懂。。。
1.她拍门叫Philip,俩人相拥kiss真的好甜阿,不过如果只是这样就平庸了。2.耶拉开车带他见他父亲,他暴怒说见鬼,他不想这样。那一刻真觉得男人都一个样,耶拉再次遇人不淑。3.他偷钱,看好一个赚钱项目,还差20万,她帮他威胁恐吓公司,甚至逼死了无辜的人。4.原来,后面都是她跟丈夫故事的重演。他们一起冲下桥的时候就死了。5.导演看似讲爱情,但总觉得充满隐喻。
世界是一个轮回,人总会一次又一次地步入自己的宿命,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梦境,都无法抵抗。//以女性的肉身来隐喻国家,历史,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民众的境况,但反而让Yella的人物形象变得模糊,加强了女性的刻板印象//
整个看的过程十分焦虑
长于某一时刻的聚力设计,Yella由一个一个瞬间拼成,但处理过渡时段太差了,不免为消耗品。
空无冷漠的政治寓言,逐流资本的红衣幽灵沉入湖底,生存困顿,进退两难,理想追求终成泡影。简洁、精心的结构逻辑,首尾呼应,相同场面,不同结束,疑窦丛生;鸦声喳喳,耳鸣阵阵,叶动窣窣,精神游离,万般迷茫;冰冷至极,全片毫无暖色,人与人间亦如寒天,东西德统一后的深层残酷。水与钞票意象、红衬衫、谈判情境、尼娜·霍斯表演敏锐细微,波澜不惊。
现实的困境,不管怎么逃,都会回到同一条河中。
因为是这个结局所以显得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