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
השוטר,幸福的警察(港),铁男特警(台),Policeman,Ha-shoter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主演:伊弗塔赫·克莱恩,Yaara Pelzig,迈克尔·穆索诺夫,梅纳什·诺伊,迈克尔·阿洛尼,Gal Hoyberger,Meital Barda,Shaul Mizrahi,罗纳-李·西蒙,Ben Adam,Tracy Abramovich,Roy Arad,Ariel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1
简介:Man到不行的特警亚隆相信纪律,相信个人得为团体牺牲;他与队友们兄弟情深,却面临出状况时得找个替死鬼扛责任的尴尬局面。富家女希拉加入左派团体、朗读口号,相信为了理想,必须压抑小情小爱。当看似毫无关连的两人命运交会时,他们对各自的立场,是否仍如此肯定?详细 >
朦胧懵懂的四处乱撞,未找到或没得到合理的宣泄点。
眼看着大厦崩塌,所有固化的逐渐消散,它终将会消散,答案在风中飘。三星半
看的老娘昏昏欲睡,有想法但是没拍好
【4】像天然的一双手分别抓取社会的两端,执法者-理想主义者,在枪响与黑暗中交汇再分离,只留下了作者观察的瞳孔仍在凝视。
节奏是真棒,结尾挺秒的。非常简单的故事,不简单的手法。
若有机会讲景别那我就讲Lapid
和《西西里岛》最后使用了同一首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两种无望的幻想。
拉皮德乃神人也,怎么长片首作就给人一种已经掌握了电影命脉的感觉呢???
重看
A-,转换视点后的强烈政治诉求让人迷惑。
石破天惊的首作,象征着权力的手枪几经易手成为罪证,而左翼分子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个扩音筒。明确的行动线将人物紧紧吸附,镜头所迷恋的恰恰是游离于情境之外的即兴桥段,那些身份与经验之外的不合时宜让行动本身成为一场须倾尽全力的虚无。拉皮德用标签定义人物,再用断裂的逻辑和行迹的荒诞诱导观众怀疑、破解,后景中的人流与车流始终维持着在场性,而故事的主角,连同我们,已于某时被拽入幻境——一则高度浓缩的警世寓言。
8.2/10
警察与绑架犯双视角的两段式故事 结尾突然的一枪毙命使人清醒
导演掌控力惊人,讲了一半突然彻底转换视角,看似回忆,实则互文,值得玩味。
一边是特警团队的兄弟连式情感,一边是左派团体乌合之众式的跳梁表现。然后,突突了。
对这样的表达很难做得更好。
1er film
5.2
像拉皮德这么直接讲故事的导演不多,用“粗犷的豪放派”形容还算恰当,这种粗放表现在,两段式的结构简洁、直接;内在的性、情感和人物设计也很直接,寥寥数个对白就把两群人物的纵深感交待了出来;镜头也直接,尤其结尾对女主角的反复“扫描”和特写,所以当两条线交织,这个结尾也很有力量、很震撼。故事本身巧妙地对以色列社会进行寓言式描画,人物的性格和动机还是无法跟上个世纪犹太人的遭遇脱钩,从世界范围看,以色列社会矛盾和意识形态无疑是特殊的,影片仿佛回答了《同义词》男主角为什么会拒绝家乡和母语。因为个人对犹太民族有较立体的了解,故事给我的带入感很强,倒是没有隔阂,它为我提供了一种视角来补足自己对当代犹太人的认识。
没中字,对白基本靠猜T.T 20161003找那么久的字幕没找到居然在数字电视的点播就有→→。两段式毫无关联的叙事在最后十多分钟联系起来,以左翼青年和武装警察迷惘结尾,条理清晰但批判不够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