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好不时髦的称谓。
关于它,负面的东西实在太多,但其妙处却也会让人欲罢不能。
有人因为它飞黄腾达、春风得意,有人因为它苟延残喘、悲催度日。
在无监管的街头巷尾、匆匆人群中,它就像“伏地魔”般拥有着无限的魔力,人们甚至不敢直呼其名。
在中国它有着另外的名字,公权力!
05/07/2012给我们的公园装上灯吧,这样孩子们晚上就可以打棒球了,他们就不会去贩毒了。
《毒品网络》。
影片很冷酷地在讲述这一个时段间的故事,这段时间内许多人物都到了一个奇异的位置。
DEA的局长的女儿因为吸毒离家出走了,他不得不去毒窟去找回她。
而堂堂一个国家的DEA局长在面对这些小毒贩时也无计可施,甚至只能求饶。
DEA局长的女儿吸毒成瘾,不惜偷卖家里财物,还卖身换毒资。
DEA的探员们抓到了一个小毒枭,准备让他作为污点证人去控告另一个大毒枭。
但最终在付出了牺牲一名探员的代价后,污点证人还是被大毒枭的妻子找人给暗杀了,控告最终失败。
大毒枭的妻子原本是个普通的富婆,根本不知道丈夫到底在做什么生意,但得知丈夫因贩毒被捕以后,为了家人和自己高品质的生活,她很熟练地就走上了贩毒的道路,最终收买了另一个毒枭让他出手把污点证人灭口。
在墨西哥,两个虽谈不上特别好但在那种腐败的环境下还相对勤恳的警察曼诺罗和哈维耶被吸收到了墨西哥新上任的专管缉毒的将军的手下,他们两个起初非常卖力,把墨西哥两大贩毒集团中的一个打得落花流水。
可后来才发现这将军根本就不是想铲除毒枭,他只是联合和其中一个贩毒集团把对手铲除了然后独霸墨西哥毒品市场而已。
曼诺罗决定把这个消息告诉美国,而哈维耶则把曼诺罗出卖给了将军。
曼诺罗随之被将军处决。
哈维耶良心发现,把曼诺罗未完成的心愿完成了。
将军被处决,那个被他打压的贩毒集团重获新生,也正是他们帮助了大毒枭的妻子铲除了污点证人。
冥冥中有着联系,而尽力的人也许永远也发现不了,自己在帮助着自己的敌人,而自己,永远也得不到活着的意义。
影片一直是很淡然的调调,只是在单纯记录一整个事件。
但在色彩上影片分成了两部分,在美国,色彩真实,现实很冷酷。
在墨西哥,色彩超现实,现实已然冷酷到了一种超现实的状态。
在这种如梦如醒的状态中,不管是梦是醒都摆脱不了这种荒谬却真实的现实。
人真的绝望了,缉毒成了一团乱麻,一团永远都理不清的乱麻。
毒品,高利润,超快感,好奇心,自控力自信,空虚寂寞,谋生,教唆,继承家业,暴富的欲望等等等等,这些就是毒品横行的原因。
怎么解决?
反对毒品不单单只是“打一场人民战争”那么简单,因为你是要和人民打一场战争。
涉毒者可能就在你身边,你的财富可能就来自毒品,你的潜意识中有着对快感的渴望,你还年轻,你还有机会放纵和犯错,你觉得毒品不是错,你觉得错在社会,你对生命没有需求,你需要灵感,你需要体验,你要养活你的爸妈,你中年了没有欲望了,你老年了无所谓了,你有钱了想花,你没钱了却不得不花,你的理想破灭了,你需要理想,你什么都不知道。
可怕吗?
毒品真的可怕吗?
不,可怕的是你,你把自己当成了自己的敌人。
在影片极为矫情的结尾里,DEA的局长说“向毒品宣战就是和许多家人宣战,你怎么能向你的亲人宣战呢?
”这句话太矫情,与影片风格不符,片子里也有很多人突然莫名其妙在一个莫名其妙的环境里说出极其矫情的话,使得风格有些突兀,但这些矫情的话却都让人觉得心痛。
因为毒品的罪恶并非极恶之人才能实施,你就有可能在实施,你就有可能助长他实施。
毒品永远都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经济问题,一个人性问题,可以把本片配合着《梦之安魂曲》来看。
也许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美国,我们这里没有那么严重。
但我们难道闻不到危险的味道吗?
我们就挨着一片毒品高产区,我们正在搞东盟,我们是不是就有一天毒品可以送货上门?
毒品已经开始并会永远伴随着经济发展,是经济的错吗?
还是人的错?
欲望的物化还是欲望,你克制的不是罪恶,是欲望。
算了,讨论人性很多余,因为我们中国还没发展到可以讨论人性的地步,我们只能讨论讨论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
影片的结尾还是很矫情,不过却有些许温暖,这种温暖对于这部影片来说是败笔,但对观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希望。
DEA局长的女儿开始安心戒毒了,DEA局长对社会发出了极为绝望但发人深思的声音,DEA探员们又开始重整旗鼓去对那个大毒枭展开攻势了,而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哈维耶看到的景象,公园开始有灯了,孩子们晚上在那里打球,很多大人在看,在加油,一切都和毒品无关。
反对毒品当然要政府的力量。
可是为了更有效果,你应该多陪陪妈妈,多陪陪爸爸,多陪陪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带着弟弟去走走,和同学计划着做些作品,不要光想着成绩,做健康的宅男或干脆不要做宅男,打打球,来成都吃些好吃的,出门吃碗粉,吃粉的时候叫上朋友一起聊天,不要嫌弃别人,都是在和毒品说不。
你不需要装模作样地伸出大手挡着,去看看足球吧,每天早起看看季后赛吧。
我们不是在打一场战争,我也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总之,我们不是在打一场战争。
以现在的视听习惯去看这部2000年的片子真是太飞了。
甚至是最紧张的段落都以氛围电子勾勒而过,制造出置身事外的疏离感,看似松散实际上相当抓人。
破烂酒吧里放着fat boy slim,big beat的时代感立刻就出来了。
Cliff Martinez操刀的配乐list里都能看到几个大师,这里就不八了。
看到最后有种恍然醒过来的感觉。
黄色蓝色的,把握的真好。
演员太强大,惊现70年代秀的eric,,长残之前演了这个自以为是的毒娃子,却不及迈克尔道格拉斯阳光下鹰一般盯视的那个眼神。
毒品网络是一部很深刻的电影,从商业价值角度来讲,电影清晰地刻画出一个错综复杂的毒品的买卖网络,打击毒品的斗争惊心动魄,很吸引人。
从现实意义角度来讲,一方面,它直击毒品对儿童,青少年的侵害和毒品交易的罪恶,呼吁我们保护青少年和儿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电影中刘易斯法官的家庭和毒贩卡尔的家庭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怎么打击,禁毒的斗争都不会有终点,反而会带来伤害,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对那些只能靠毒品麻痹自己的不幸的人给予关怀和支持,让家庭环境更美好,让社会环境更美好。
呼吁我们从根本上去解决毒品问题。
从艺术价值角度来讲,电影中墨西哥美国两地的对比色彩,对毒品交易场所,使用场所的大量特写,极具情感的感染力。
毒品网络不仅有极成熟的商业电影技巧,在毒品泛滥的美国,它所传达的价值观是及其先进的。
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大部分群众对待毒品问题的态度仍然暴力且简单,吸毒者也是受害者的观点被排斥在外。
因为部分原因,中国影视作品中几乎没有对毒品问题的深层次的剖析,只是单层次停留在缉毒的话题上。
希望有一天,中国的主流电影公司也可以去拍摄像毒品网络这样的电影,去提升国产电影的质量、深度和公众的认知水平。
电影的开头由五个平行段落构成:①墨西哥边境的公路上,警察哈维尔和同伴缴获了一辆载有毒品的大货车,却中途被将军萨拉查连人带车一并劫走;②俄亥俄州的法院里,法官罗伯特与律师因为毒品问题激烈争辩,在记者的追问中满怀信心地赴往华盛顿出任国家反毒领袖;③圣地亚哥郊外,缉毒局的两个警察假扮买家与毒贩鲁伊兹碰头,但交易过程中因突发状况身份败露,鲁伊兹趁乱出逃未遂后被抓回;④俄亥俄的小公寓中,大法官罗伯特的女儿卡洛琳正与三个同学一起吸食毒品;⑤加利福尼亚,大毒枭的妻子海琳娜带着儿子在高尔夫俱乐部打球,与友人愉悦地午餐聊天。
然后五个故事继续单独发展:罗伯特雄心勃勃地准备开始自己的禁毒工作,却受到了上一任禁毒官员兰德利的消极看待;哈维尔按照萨拉查将军的要求设圈套将提华纳帮的杀手带到了墨西哥,心情复杂地看着杀手被军方严刑拷问;卡洛琳再次与友人聚会,同学保曼因为吸食过量毒品出现了突然休克,众人手忙脚乱将保曼送到医院却被当地警察发现带走;两个缉毒警察以免刑为条件控制了鲁伊兹同意出庭作证;海琳娜的丈夫被警察逮捕,海琳娜通过律师阿尼惊讶得知原来自己丈夫一直从事的生意竟然是走私毒品。
接着是各条分线开始逐渐交汇,每个人物之间也开始发生联系,剧情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罗伯特的禁毒工作寸步难行,日益增长的毒品数量和查控难度让他倍感压力,满怀希望去墨西哥谈判却也因萨拉查将军对毒品的消极态度和其他官员的沉默无功而返;卡洛琳吸毒的事情被罗伯特发现,两人大吵一架后卡洛琳被强制送到勒戒所,但无法控制的毒瘾还是促使卡洛琳从勒戒所逃了出去,并依靠援交来换取毒品;杀手被迫向萨拉查提供了组织地址,提华纳帮被重挫。
哈维尔和同伴意外见到了原本应死于整形手术的马瑞哥,二人得知萨拉查一直在为华雷斯帮做事。
同伴没有遵守与哈维尔的保密约定,为了高昂的奖金准备告密,不料中了萨拉查的圈套,哈维尔只能亲眼看着好友被杀死。
丈夫入狱后无依无靠的海琳娜面对巨额债务无能为力,儿子大卫也因此受到威胁,各路手段借钱均无果的海琳娜开始尝试接手丈夫的毒品交易,并两次雇佣杀手想要除掉法庭上指控丈夫的重要证人鲁伊兹,却误杀了缉毒局的警官雷。
错综复杂的人物故事逐渐汇聚之后是收网式的结尾,再次凝聚了之前铺展开的每一条支线,结尾处每个人物相较于开始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变:罗伯特找到了为了毒品援交的女儿,在发布会上几番纠结之后公开请辞回到俄亥俄州与妻子一起陪伴女儿戒毒;哈维尔最终下定决心向美国告发了萨拉查的真实身份,消灭了萨拉查在墨西哥的势力,成为墨西哥的禁毒英雄;海琳娜在开庭之前成功找人除掉了鲁伊兹,与丈夫重聚,在二人的派对上缉毒局的黑人警官趁乱在海琳娜家里安装了窃听器。
影片最后展示了开放性的结局。
黑人警官安装的窃听器给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也许警方与毒枭之间的斗争还会这样永无止境的进行下去。
总体来看,电影采用了交叉叙事的手法,开始时每个小故事看似相互独立,但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展开就会发现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
像是蝴蝶效应一样,“毒品”无形之中将每一个人物彼此之间联系在了一起,互相牵制,就像是大网中的一个个小的结点,最后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张巨大的毒品网络。
电影的交叉叙事让主角不再存在,这里选择了其中几个比较重要的人物来讲。
①大法官罗伯特罗伯特从开始一出场就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正直、自信、干练,最重要的是对毒品的厌恶。
第一场的庭审戏就很直接地表现出了他的立场。
接着又从很多方面表现了罗伯特对于未来禁毒工作的憧憬自信,表露出准备大干一番的坚定,例如初到华盛顿时在酒店眺望白宫的镜头。
以及当上一任领事暗示他撑不了多久时,罗伯特依旧不以为意,对自己信心满满。
开头塑造出的强大自信与罗伯特在之后工作中受到的困难和打击形成鲜明对比。
罗伯特开始明白,禁毒不是光自己有信心和毅力就够的,毒品牵制出的利益关系和它庞大的流通线都会让禁毒行动举步维艰。
比如在去墨西哥协商之前,在飞机上征求其他官员意见却无人问津的尴尬。
墨西哥是美国毒品流通的重要货源,然而在墨西哥根本都没有一个专门的缉毒组织。
罗伯特本来期望着这次墨西哥之行能够带来较大的改善, 然而萨拉查将军强硬的态度和对毒品的无所谓让两人的谈话再次陷入僵局。
外部工作毫无进展,然而对罗伯特最致命的打击还是女儿卡洛琳的吸毒成瘾。
罗伯特身为国家禁毒领袖,家里却有个吸毒的女儿,这让他无法接受,甚至在刚开始面对医生的询问也无法说出那个他不愿意相信的真相。
之后他再度忙于禁毒工作,没再过问女儿吸毒的事情,然而卡洛琳的毒瘾却愈发严重,直到罗伯特在卫生间找到了她的吸毒工具,才真正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决定把女儿送去勒戒所戒毒。
此时已经是内忧外患的罗伯特得知了女儿失踪的消息后和卡洛琳的男友赛斯一起寻找,来到了一个黑人的房门外询问却被对方恶狠狠地警告。
软硬不吃的黑人房客让罗伯特感到害怕。
这是他完全陌生的地方,纵使他平日里叱咤法庭,甚至受到过总统的亲自接见,但当枪抵在脖子上的那一刻,他还是服软了。
这里不讲法,罗伯特失去了最有用的武器,女儿也成了自己最大的软肋,而他对于这一切竟无力抵抗。
罗伯特放下了法官的尊严,开始深深感到自己在毒品世界里的渺小和无力。
接着发生的事情成为了罗伯特在之后的发布会上请辞的关键。
罗伯特终于找到了卡洛琳,发现自己的女儿正在依靠援交来换取毒品。
罗伯特伏在吸毒之后不省人事的女儿身上抽泣。
在最后的发布会上,罗伯特几经犹豫,还是做出了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请辞。
镜头通过罗伯特的几次停顿和与其他官员的眼神交流来表现了罗伯特下定决心的过程。
罗伯特在请辞前的几次犹豫,也表现了他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
他不想辜负自己之前的雄心壮志,这么轻易的向毒品缴械投降,他怎能甘心;但又想到女儿的遭遇,他觉得自己不能再自私的因为公事与亲人为敌,最后亲手把最重要的人推下悬崖。
几番思考之后,感性战胜了理性。
所以即便是在这么重要的场合,他依旧可以对着所有媒体说出“我做不了”,然后抛下身后的一团乱回家专心陪伴女儿戒毒。
罗伯特在矛盾之中做出了选择,选择了回归平凡,重新回归家庭生活,陪伴亲人一起渡过难关。
罗伯特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形象,正义凛然地出场,想要凭着一腔斗志想要在新工作中大展宏图,经历了许多尝试还是以失败告终。
他有自己的自尊心,但遇到不可掌控的事情也会害怕、无奈、不知所措。
亲人是盔甲也是软肋,罗伯特最后的选择更是展现了亲情在人生之中的重要力量。
②海琳娜电影的开头通过一段友人间的午餐聚会表明了海琳娜养尊处优的身份。
丈夫是哥伦比亚的知名商人,两人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生活无忧,从众人对她的阿谀中不难看出海琳娜一家的权势和地位,这一段也与后面海琳娜丈夫入狱之后朋友邻居的避之不及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更加具有讽刺意味。
然而海琳娜对丈夫正在从事的真正生意毫不知情。
在警察当着所有人的面从家里将海琳娜丈夫逮捕后,海琳娜甚至还没有料到自己的丈夫会和贩毒搭上联系。
这时候的海琳娜还没有脱离以往依赖的环境,突然的变故让她措手不及,只能依赖于自己和丈夫共同的好友阿尼。
当海琳娜从阿尼口中得知丈夫在做贩毒生意后,经历了“震惊”→“悲痛”→“害怕”→“深思”的一系列情绪变化。
突然的变故给海琳娜带来的第一个打击就是周遭环境的巨变。
家里的经济状况陷入危机、原来富裕的生活面临改变,这些都只能由她一个人来承担。
再加上之前表面上非常要好的邻居朋友都急忙跟她撇清关系,海琳娜见到了人心冷漠的真面目,她不再是之前人人羡慕巴结的富家夫人,她开始逐渐地崩溃。
但海琳娜终归还是一个内心倔强的人。
她不愿意接受眼前的残酷现实,迫切的想要回到以前的幸福生活,更想给儿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成长环境。
面对狱中丈夫的空头承诺,海琳娜决定要靠自己去改变。
然而不久之后海琳娜就受到了更致命的打击。
由于丈夫欠下的巨大债务跟黑帮有染,黑帮的杀手已经威胁到了海琳娜的儿子大卫。
孩子永远是一个母亲的底线,海琳娜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必须立刻采取行动。
这件事情成了海琳娜彻底改变的转折点。
海琳娜很聪明,她知道警察一直在监视自己,然而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筹到三百万之前是无法保护好儿子大卫的。
她一方面利用警察的力量保护儿子的安全,另一方面开始四处去借钱。
但是丈夫之前的所谓公司只不过是用来洗钱的工具,跟朋友借钱更是成了无稽之谈,海琳娜再次陷入了危机和恐慌。
后来海琳娜还是迎来了契机。
她猛然想起了探监时丈夫提醒自己的那副画像,并从中发现了丈夫隐藏的一些神秘代码。
海琳娜知道这些代码一定是跟毒品交易有关,然而想要接手丈夫的毒品生意对海琳娜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且不说她之前对这个领域一无所知,她现在甚至还成了警方和黑帮的重点监视对象。
残酷的现实几乎没有留给海琳娜思考犹豫的时间,她想要回到过去的生活,到目前为止除了这样做,别无选择,她必须冒险踏入这个她曾经畏惧的非法领域,才有继续生活的可能。
不再有人可以依赖,海琳娜开始学着独立。
为了将丈夫救出,她雇佣了杀手在开庭前取关键证人的性命。
人命关天的事情,可海琳娜说的好像跟自己毫无关系,冷漠,无情,波澜不惊。
杀人未果后,海琳娜独自一人前往墨西哥与黑帮老大谈判,这里再次体现出海琳娜超常的聪明冷静。
对方是杀人不眨眼的大毒枭,然而海琳娜在对峙的过程中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胆怯。
她不能让对方看出破绽,不能让对方看出自己只是迫不得已才刚刚接手毒品生意,因为只有在双方都平等的条件下,她才有资格和对方谈条件,把利益最大化。
她佯装自己还有很多条路可以走,营造出根本不在乎你这一点货源的假象,利用了毒贩的贪心,在适当的时机抛出利益来引诱对方,最后强势的提出了自已的三条条件。
整个过程流畅、完美、精心设计,此时的海琳娜早已与之前判若两人。
结局的海琳娜终于如愿以偿救出丈夫,二人回归了之前的生活,然而黑人警官最后安装的监听器也意味着海琳娜今后的生活也注定不会平静。
总的来看,海琳娜更像是毒品世界的一个牺牲品。
她的蜕变完全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发生,源起于她作为一个母亲和妻子为了保护自己家庭的本能,在她决定要参与进来的时候就注定要接受未来大起大落的生活。
与大多数养尊处优的人不同,海琳娜经历过不好的过去,所以她的内心深处依旧潜藏着顽强、勇敢和不服输的爆发力,以及为了自己的亲人可以拼命去改变的勇气。
海琳娜很聪明,她懂得如何利用自己身边的人,不轻易的相信和盲从,这样的天赋让她可以和老练油滑的大毒枭巧妙周旋。
这些都是海琳娜与生俱来的特质,也注定了她会拥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影片的色调运用也颇具匠心。
①墨西哥的部分,主要用了暗黄色来展现。
电影开头是一条郊外的公路,暗黄色让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粗糙,有种老式纪录片的感觉,让整个环境看起来更加荒凉、恶劣。
暗黄色还让城区显得更加拥挤混乱。
暗黄色的色调让人感到焦虑与不安。
这里有日常可见的毒品交易。
在马路上连汽车也可能会丢。
有各种各样的酷刑。
有委托人的暗杀。
是各路黑帮的聚集地。
还有腐败的军队高层。
整部电影用暗黄色构建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墨西哥。
③俄亥俄州部分,主要用了冷蓝色的色调呈现。
冷蓝色给人阴森、冰冷、神秘的感觉,比如开头的小公寓,是一群青少年聚众吸毒的场所。
冷蓝色表现了出毒品给当事人带来的迷幻和旁观者的冰冷态度,让一群年轻人醉生梦死的场面更有震撼力。
冷蓝色还突出了毒品对人精神世界的腐蚀。
俄亥俄州毒品泛滥,毒品交易随处可见,在某些街区开着车经过都会有人向你兜售毒品: 冷蓝色还渲染出了罗伯特紧张的家庭关系: 电影用冷蓝色构建了一个毒品肆虐、支离破碎的俄亥俄州,勾勒出了毒品对一个普通家庭的巨大影响。
Steven Soderbergh最好的一部电影,甚至超越他的处女作金棕榈奖《性,谎言,录像带》,叙事手法和场面调度都相当成熟,在当年力压李安的《卧虎藏龙》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的确名符其实。
近年来接连几部作品却毁誉参半,不断走下坡,逐渐陷入平庸商业制作的泥潭。
反观10年前的这部旧作,制作精良细节考究,堪称贩毒题材电影中的典范。
当时兴起多线叙事的电影手法,从《木兰花》到《爱情是狗娘》,佳作涌现不可抵挡。
我不知道Soderbergh是否投机主义者,但看得出他对这个题材确实下了非常多的工夫,无论是切入的角度还是探讨的话题,都相当具有代表性。
从毒贩到缉毒者,再到吸毒者,而缉毒者却同时又是毒品受害者的家人等等,这些身份各异却又不断交错的人物关系里呈现出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尽管人物、线索繁多,导演却在摄影技术中采用不同的滤镜,分别营造出棕黄色、深蓝色和自然色三种画面效果,对应的也无非是那段故事内主要人物的心态和环境。
最值得玩味的毒贩头目和老婆的那段故事竟采用了最自然的摄影光拍摄,是否在暗示着最平常的生活中已潜藏着最可怕的祸害呢?
还有最值得称赞的结尾:孩子们在棒球场上的比赛,响起Brian Eno那段光明感十足的配乐,似乎进一步暗示着只有爱护和培育好下一代才是打击毒品的最终极和有效的手段。
正如片中官僚所言,这是一个市场,有供需关系。
有市场,意味着存在一切商业手段,有广告,有推销,有物流,有质检。
有现金流,有账务,有一切商业社交,甚至政策斡旋。
你可以看见商家之间的竞争,手段极致。
这就是毒品网络。
这是一个系统,这不是单纯的惩治犯罪就能了事的,因为即便这个人不存在了,自然会有新一个人接替。
连接两头的是人的欲望本身。
不幸的是,人无法完全理性。
所以有效的办法,自然不如影片的结尾。
慈爱的父亲放弃冠冕堂皇的职位,就在第一线,就在他的家人身边,用心去保护女儿摆脱毒品。
而把金钱投到一些基础建设上,我们又能看到精彩的棒球,又能让我们的孩子免于黑夜深街的孤魂游荡。
当然,打击毒品犯罪是必要的,但需要更多智慧,而不是僵硬的司法体系。
毒品存在一日,无论是贩毒者、禁毒者还是吸毒者都难免要付出代价,无辜者牵涉其中而不不再无辜,水越搅越混,直至无人幸免,难以撇清、脱身。
贩毒者与吸毒者并立,吸毒者与禁毒者共存,贩毒者与禁毒者也许是同一人,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满腹经纶、口若悬河,一转身便吞云吐雾、醉生梦死。
信仰缺失,或者有信仰但那只是自欺欺人。
面对如此现实,生活在这样无间地狱中的的人们一不留神,失去的不只生命,朋友、家人,甚至灵魂。
片尾美国警察的笑容,一家人重新凝聚,孩子们在路灯下打棒球......至少还留了一线希望给人们。
《毒品网络》人物太多,线索太多,第一遍没看懂,第二遍觉得还不错,与大多数的缉毒影片不同,这里面没有光明的结局,没有英雄必胜,在与毒品的战争中,有胜有败,不相伯仲。
作品分为三个主线,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色调。
第一个故事是以墨西哥的提华纳市做背景,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这个有点像黄色人种的郁闷警察是故事的核心,贾维尔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小警察,将军的权势让他不得不屈服,没料到将军竟然是毒品集团的成员,贾维尔的同事决定举报将军,结果却被杀死,看得出将军的人脉很广,于是贾维尔不得不选择与美国的警察合作,揭发将军,作为一个墨西哥警察,通过向美国警察出卖情报来保护墨西哥的普通市民,这不得不说很讽刺。
第二个故事,是美国的圣地亚哥市,后来查了地图才知道,圣地亚哥市与提华纳市虽然属于不同的国家,却是两个毗邻的城市,圣地亚哥市算的上是最高一级的毒品经销点,由于污点证人的举报,大毒贩被捕,而大毒贩的妻子,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从来不知道自己身处这样的环境,开始茫然无助,后来为了营救自己的丈夫,也变成了一个贩毒杀人的黑色人物。
这个主线是最悲剧的,警察死了,污点证人死了,大毒贩的手下也被杀死了,大毒贩无罪释放,唯一的一点希望就是还剩下一个小小的窃听器,预示着未来不是毫无希望。
第三个故事,主人公是缉毒局的长官,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爸爸,女儿的吸毒让他对缉毒局的工作越来越没有信心。
最后的结论就是缉毒不可能取得绝对的胜利,因为家庭和亲人是更重要的。
在美国,毒品已经渗入到了各个角落,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
三条主线分别是毒品的生产商(墨西哥的毒品集团)、经销商(圣地亚哥的大毒贩)和消费者(缉毒局长官的女儿),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揭示了毒品对各阶层的影响。
故事叙事结构不错,但故事太复杂了,不太像个电影,本身很郁闷的情况下,不要看这样的电影。
这才叫史诗嘛。
多重支线,庞大的场景,杂而不乱的叙事风格,富有回味的结尾,导演编剧的功力可见一斑。
各个场景都以不同的色彩来联系,场景切换以人物的擦肩而过来完成,在这类电影中倒是不多见。
当然,对于最后法官的辞职,在国内肯定不够河蟹,怎么能不顾大我,去完成你的小我呢?
放肆!
当然,这种人权之类的价值观之争,我也不多说了,各人有各自的看法,我的看法我已经摆出来了,也就够了。
PS:哎,老子也想学西班牙语,不过发现最近法语和西班牙语已经能分清了,哈哈
挺有性格的,不同场景之间色调会变,没配乐只有音效
印象中是因为翻译很烂。2007.3
这片子到最后算结束了?
连伯格曼都夸的片子差得了吗?
与《精英部队1-2》对比,中产阶级的想象力真贫乏。
现实主义 封闭式电影 纪录片 手提摄像机🎥拍摄
凯瑟琳·泽塔·琼斯拍这片时应该真的有怀小孩了,墨西哥的最后那警察我觉得没太可能以后都安全活下来,这么乱的国家供出一个犯罪集团,余党一定会有想杀他的人。
@2024-06-01 21:31:50
故事讲得很好,观点没啥新意。
难看。拍得像纪录片似得,土黄的色调看着真不习惯。以为会是一部动作片,没想到这么无聊。
没有残酷的现实只有美国式的温情泛滥。。。
实在是难以下咽
索德伯格的野心之作,多线索,多人物叙事。如同网络,众多人物因为毒品被间接的牵扯到了一起,美国毒品的泛滥几乎让人触目惊心,特别是对未成年人乃至高中生,大学生的侵蚀更是让人揪心。影片的画面风格极其显著,用不同的画面呈现出美国和墨西哥两部分的故事,手持肩扛摄影则更添影片的自由纪实风格。
The bad guys are still out there.
导演试图通过一系列的人物—从白宫缉毒总管、毒品商人、中产家庭的吸毒孩子、墨西哥警察卧底直至墨西哥小贩把整个毒品行业从上到下的整个网络呈现给大家。但是本片毕竟不是一部纪录片,导演的整个逻辑和现实中的毒品行业是不是接近让人怀疑。而且里面人物的塑造过于脸谱化而失去真实感。
好无聊,昏昏欲睡
对我来说是半部好片吧。立意深刻,整个操作下来也是相对有序、缜密的。不过索德伯格似乎刻意把情绪控制得过于冷静,几乎人为剔除了所有高潮,这能有助观众保持审视,但不利于他们坚持两个半小时啊……
颜色的运用很性感,three colors
三条线在冷静克制的叙述中有条不紊地展开 除了叛逆少女的部分略显浮夸 其余的故事都非常引人入胜 尤其墨西哥警察这边 将军的真实身份并非作为一个大包袱大反转被抖落出来 而是借由两个小警察间的三言两语全盘托出 哈维对朋友的背叛以及与美方的合作同样波澜不惊 没有洗心革面或是苦大仇深 影片对逆境轻巧的处理越发凸显了小人物之渺小 由此反衬出他们所做的选择之沉重。对于结尾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真实 但女孩的陡然转变 黑人警察露出盲目自信的笑容 着实有些勉强 只有哈维的最后一幕是让我满意的 油管上曾有评论说这是与an ending (ascend)最贴合的一段画面 汹涌的暗流在暖黄色的照明灯下宁息 伤痕累累的人终于在孩子们的嬉笑中觅得一份慰藉 还有机会 还有希望
非主流的主旋律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