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早安,怪物》的时候,觉得心理学的阐述已经到顶了,不会看到更好的作品了。
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就打脸了,扪心问诊太棒了。
首先,此剧非常专业,问诊环境的设置,咨询师的言语、神色、动作;据几个咨询师反馈,真的和实际没差。
所以,我想,如果你是个想从事此行业的人,可以看看此剧,了解下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回事,然后再决定是否要真的此行当比较好。
此剧目前我看了三季,每季基本上就是5个左右的来访者,每人七次左右的对谈;有的能解决问题,有的来访者并没有在此季结束的真正痊愈。
也许导演是有意这样处理的,毕竟真实的世界里也一样,有的人治疗效果很好,有的却不是。
最完整的应该是sofia 的故事,毕竟孩子还小,故事还埋藏的不够深,容易发现原因,自然也很快得到缓解。
剩下的人基本上都人到中年,背负着故事已经度过了半辈子人生。
最年长的应该是walter,已经70岁的老人了,其实他的内心还保留的6岁时候的一些模式,这些模式带给他的不仅仅是限制,也带来了很多成功,他在一家大公司做CEO二十多年。
这在世人眼中已经是成功者的象征了,但如探究到他家庭的核心,他自己的内心深处,发现那里是一个孤独的逼迫自己成为男人的小男孩。
多么痛的领悟,多么晚的觉醒,然而,paule说,这不晚,还有时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激情所在,前半辈子的人生也不算虚度;剩下的时间不管长短,只要是在探究自己的热情,活出了自己的想法就很好。
这和武志红的说法不谋而合,人一生的目标,成为自己。
纵观这些来访者,他们那里是怪物,不过是一个个没有被好好爱过的人。
就像是paule和gina的对话:GINA(督导):你不仅听,你还观察、你还提问、你还解释,你鼓励人名去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
Paule(咨询师):但来访者想被爱, 甚至被我爱,他们想要孩子,想成为我的孩子,想要爱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想要关注,他们想要情感,他们想要希望,他们想吃药,他们想做爱。
是啊,咨询师只能在咨询室内给予一定的帮助,很有限。
看看paule的故事,咨询师自己也有不少麻烦,57岁了依然有不少困难,如何处理和孩子的关系,和前妻的关系,和咨询师的关系,最重要的,仍然需要深入了解自己。
我觉得,了解自己就像是种地的过程,你一旦停止照管这块地,它就杂草丛生;需要你勤勤恳恳不断翻腾种植,才能年年有收获。
paule这个主角选的太棒了,深邃的眼睛,仿佛藏着无数的心事。
人本身能够意识到的是情绪本身,至于探索情绪产生的原因,是非理性并且痛苦的,所以往往咨询师的介入能捕捉这些潜意识里的需求和事情本身的原因。
就比如Sophie,他爸对他的伤害在童年或者她成长过程中被Sophie合理化了,即使这部分情绪事实(需要被关心)是存在的,但自我合理化后并没办法去触摸到这部分情绪背后的需求。
我结合自身经历和Sophie案例做一个大胆的推论:大部分在你日常中常见的焦虑和痛苦背后都有个一直没被看到但事实存在的刚性需求存在并且等待着被满足。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绝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来访者Alex是精英中的精英,美国海军飞行员中的标兵,帅气、能干、聪明、完美的履历,领导眼中的未来之星,有完美的妻子与家庭,更有远大美好的前程在召唤……他简直就是上帝的宠儿!
因为足够优秀,他被领导挑中去巴格达执行轰炸任务,他实现了精准打击,却意外得知目标建筑物是一所平民学校,有16个孩子因为这次轰炸而死亡……他来找Paul是因为刚从死神中逃过一劫,因为不顾身体情况强行马拉松,他发生了猝死,抢救生还的概率不到3%,但他幸运的活下来了。
他也因为这个事情被暂停了工作,他也想弄清楚明明自己对于执行任务没有任何的愧疚感,为什么还是会做出如此疯狂自残的举动?
但是,他对Paul是否能够帮助他是带着深深的怀疑的,所以他的试探、阻抗和挑衅异常激烈……他会故意用现金支付,并且把钱扔到桌上,提醒Paul只是为了钱在帮他……他会打乱Paul的控制节奏,故意用喝咖啡和问Paul私人问题来转移话题……他会用他的Laura(与Paul情感纠缠很深的女病人,下一篇会深入分析)的关系来刺激Paul,因为他看出了Paul和Laura关系不一般……他更会动用手中的资源对Paul做各种背景调查,然后用Paul的私生活的问题来不断挑衅……
那么,Paul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他会尽量的显示出自己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尽量回避与Alex探讨个人生活……他会指出Alex的动机,让他学会觉察自己的意图,引导他去观察自己的感受……他也会很认真的倾听,尽力去理解Alex的攻击与愤怒……不过在Alex抓住Paul私人生活中的痛苦(尤其Paul与父亲的关系)残忍地攻击他,Paul忍无可忍,把一杯咖啡泼到他脸上,并一把抓住Alex,把他逼到墙角,说出了自己心中压抑已久的愤怒……就在Paul认为自己的失控已经导致这段咨询关系已经结束的时候,Alex却又意外的再次走进了咨询室,
这次,两个人通过戏剧化的冲突释放了内心压抑已久的情绪后,终于能够坦诚相对,Alex说出了自己是有意激怒Paul,因为他内心憎恨自己,并故意让Paul以他期待的方式来讨厌他和抛弃他,这样他又可以再一次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Alex的童年,他有一个极其严厉的父亲,用军事化管理的方式来训练和要求他,要求他必须优秀,必须tough(强硬),否则就是各种辱骂……他内心柔软脆弱的一面不被允许表达,他只能扭着自己拼命满足父亲的愿望,却似乎永远无法让父亲满意……他对父亲的感情极为复杂,他痛恨父亲的残暴无情,父亲曾在他面前骄傲的讲述当年自己亲手捂死爷爷的故事:当时逃难中,他们躲在地下室,外面有搜查的士兵,一旦被发现很可能全家会被杀,爷爷病重咳嗽,父亲紧紧的捂住了爷爷的嘴,等搜查兵一走,发现爷爷已经没有了呼吸……他也痛恨父亲背叛母亲,尽管母亲是那样的优秀,为家庭全身心付出……但他更痛恨自己对于父亲的认同,他一直无法摆脱父亲的期待,拼命的活成父亲眼中优秀的样子……他并不爱自己的妻子,只是因为父亲非常欣赏这位儿媳,所以他的婚姻坚持了14年……他更嫉妒自己的儿子,因为父亲对这个孙子宠爱有加,他小时候从来没有得到这样的温柔与宠爱,他觉得孩子和爷爷非常融洽,自己作为爸爸反而显得多余……而Paul也放弃了要在Alex面前扮演那个理想化的咨询师角色,他开始直面Alex的问题,坦言自己是一个情感的失败者,对Alex的处境也有了更多的同理心……这对Alex至关重要,因为他只相信那个更完美更优秀的自己才有可能被接纳,面对Paul的真实袒露,他也开始真正袒露与接受自己的柔软脆弱……
这是治疗的关键转折点。
从那个时候开始,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也跟随Paul的观察看到了Alex身上更多的闪光点,开始喜欢上这个桀骜不驯到处挑衅的“自大狂”。
他敏感、善良、正直、自律,有强烈的上进心与好奇心,洞察力很强,如果能够更为开放与温和,一定会魅力十足。
在与Paul的关系改善后,他真的变得更温和了,也让Paul帮助他的愿望越发强烈。
心理咨询中非常重要的转换就是咨询师能够顶住来访者的各种阻抗、试探、挑衅甚至攻击激起的负性情绪,做到真正的接纳与包容,并陪伴来访者一起去发现他身上的让人同情与喜爱的部分。
正如Paul所说,他只有看到来访者身上让他喜爱的品质,并真心的愿意帮助来访者,他才能真正的帮到来访者。
但是这条路对Alex来说又谈何容易呢?
压抑与逃避内心的感受是他一直以来与外界对抗并取得骄人战绩的法宝,他内心深处藏着太多的痛苦、恐惧和自我憎恨。
一旦他放弃从前熟悉的逃避方式,他的世界开始风雨飘摇,危险重重而又看不到希望。
他对Paul说:“我觉得自己做不到,无法完成这个治疗,到达我想要的目标。
”Paul问:“你想要达到哪里?
”Alex说:“让我不再那么憎恨自己,能够找到内心平衡的地方。
”然后他又说:“我真的很怀念飞行,因为那要简单的多,只要完成有明确指令的任务就好。
”
所以当军方召唤他回去的时候,他忽然想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因为那里有他熟悉的一切,可以让他不用再面对内心的痛苦与自我否定。
他希望Paul给他一个准确的评估报告给军方,Paul其实很希望他能够继续咨询,但是他不能去替Alex做这个决定(其实Alex希望Paul能够强势的挽留他),对Paul也是非常痛苦的两难选择。
最后Alex回到了部队,但在试飞中事故身亡,年仅39岁。
他到底是因为意外还是有意离开?
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谜团。
而这个事件也给了Paul巨大的打击,他去参加了Alex的葬礼,在Alex的父亲要求见他时,他本可以拒绝,但出于愧疚,他和这位曾让Alex爱恨交加的父亲进行了面谈。
这位父亲涕泪交流,他说儿子的声音一直萦绕耳边,他坦言自己很嫉妒Paul和儿子的谈话,但是他也非常直接的说到,“我见过太多的残酷与不公平,我告诉自己的儿子活下去最重要的是力量,而不是反省。
”然后他很直接的问Paul,“如果有一个陌生人,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男人,每周一次的给你儿子建议,而那些建议在你看来对你儿子都是有害的,你会怎么做?
”
面对这位父亲的逼问,Paul坦言可能会设法阻止对方。
这位父亲坦言:“这就是你对Alex做的事情。
你给他的咨询让他变得更脆弱,而不是更坚强,而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些来做咨询的人可能也是最早被干掉的,这个世界需要适者生存,而不是多愁善感……”这位父亲的话也说出了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质疑,他们觉得谈话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往自己内在看得太深最后往往是虚无,所以他们更愿意拥抱外在的世界而拒绝审视,他们也会认为那些需要去寻求心理帮助的人是弱者。
而Paul面对Alex父亲的攻击却有些无言以对,因为那个时候他也在质疑自己是否真正的帮到了Alex……审视整个Paul和Alex访谈的过程,之所以没有发生像Sophie一样的疗愈奇迹,很大程度上是困扰Alex的问题也在深深的困扰着Paul自己,他与父亲的关系也处在谷底,他对人生的方向也缺乏目标,所以他无法给Alex真正的答案。
而在咨询过程中,Paul做到了专业的水准,但是却无法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因为Alex的攻击也勾起了Paul太多的伤痛,所以一开始他选择拼命的隐忍,但这个时候的他其实也有很多的防御,他并不能完全的放下架子,真正贴近Alex的内心,去建立一种深度的信任。
当他终于忍无可忍,把咖啡泼到Alex脸上,并且直接把对方推导墙角,他彻底的走下了神坛,也放下了偶像包袱,开始袒露自己的脆弱,也开始贴近Alex 的内心。
但是,当Alex觉得太难太痛苦,想退出的时候,Paul尽管明确表示了担忧,但是还是没有明确的阻止他回去,这也成为了Paul后面难解的心结,也让他在后面的咨询中表现出更多的担当与魄力。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中这样说到,“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绝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
”
但是这个过程又谈何容易呢?
面对内心的痛苦会有挣扎,恐惧,伤痛,愧疚……所以这条路才成为少有人走的路。
不过斯科特派克告诉我们,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
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
愿我们一起同行,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共同精进!
刚看第一季第一集,显然已有拿本子记录的冲动。
要知道在诊室里让对话继续下去有多么难,何况是发生有实质性突破的对话。
当那句:“为什么我们之前没有谈过这个?
”瞬间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咨询师的兴奋、慌乱。
在刻意寻求解决的情况下,保持人性的克制,这都是专业的表现。
从来访者整理裙子到咨询师双手交叉,每一帧都是戏,每一刻都是人性。
有人说这片子乏味。
其实,真实的诊室比这个还要乏味。
两个人大眼瞪小眼还要把话题进行下去,每一刻都在诊室里发生。
只是每个沉默的背后都有不同的意义,稍微一个哈欠就会漏过隐藏彩蛋。
觉察、应对、无序、逻辑、抗拒、柔软才是考验真正功力的地方。
路还长,谨以此文告诫自己。
Alex小时候被push做了很多他爸喜欢的事情,并且还被训练成了“成功机器“,这代表他的意识里的成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正如他所说“good work good sleep“,但因为bomb事件导致他出现了“自我怀疑”。
也许他并没有那么喜欢飞行,并且开始改变生活。
在therapy里,Alex多次带着答案来寻求认同,是否去找新女友,是否去离开妻子,但Paul都说他没有choice。
反而问他,为什么这样选,是不是因为妻子比他完美所以他嫉妒,继续问潜意识里的需求。
在谈论他爸的那段,是个极其重要且痛苦的过程,漠视情绪,force做一个成功人士,缺乏平等感。
所以Alex哭着意识到,也许飞行员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所有的rebuild在返回到现实的聚会里被打烂,一种情绪闪卡加上自我攻击的复合伤害,所以他抓住了救命稻草和熟悉的schedule:back to fly。
但生命就此end。
我认为:therapy的分析如果回溯到一个过去的clue加一些pattern,就会导致当下的秩序瓦解,也就必须rebuild,但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很容易一方面被过去的痛苦的flashback拉住沉陷,另方面缺乏牢固的事物作为动力来motivate。
所以极其容易陷入情绪混乱和内耗里。
就导致再次back to old lifestyle。
有时候我觉得,这种来回的折回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也觉得这是一种少量痛苦和稍微喘息的选择。
总之,也许最有用的是,不要放弃。
《扪心问诊》是我在《真爱如血》之后,第二次被HBO电台惊艳到的一部剧。
虽然这两部剧讲的内容牛马不相及,如果生拉硬扯一定要找共同点的话,大概也就是HBO的一贯风格——重口味吧。
什么神仙剧,把在心理问诊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矛盾,如何处理(正面处理和负面处理,以及可能牵引的后果),门诊工作之内的治疗和门诊工作之外的私生活都一一呈现出来了。
太过于真实,以至于我总能从这些极端的点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顺带思考一下可能的后果以及更好地解决方式。
常规的心理治疗通常45分钟一次,不会超过一个小时,而这部剧为了可观性,把问诊的过程浓缩在短短二十几分钟内,病人不断高频率输出信息。
在其中,病人咄咄逼人不断地刺探挑战保罗的底线,暴露自己的困惑。
心灵的困惑往往有复杂的成因以及背后纠缠不轻的瓜葛,它非一日之功就可以成型,往往是一个人成长史的深深烙印。
或许在从他刚刚学会爬行记事开始,就不断地印刻在脑中,牵扯长大。
像根丝线不断吐出,经过牵扯,形成里三层外三层厚厚的茧蛹。
而心理医生保罗的工作,就是拿出一把麻利的剪刀,一刀一刀试图破茧的困难过程。
病人的讲述往往是漫无目的的,他能从一头突兀地跳到另外一头,扯得天南地北,而保罗所做的工作就是一股牵引力,以一种旁观者第三人称的视角,冷眼旁观。
从病人不断陈述的废话中,浪里淘沙。
发现每一件事之中的关系,从表面的琐事中发掘真实的本质。
而这个,需要和病人一起来探索,心理医生再神通广大,也一人无束鸡之力,需要病人敞开心扉与之合作,这个问诊才会有意义。
网是如何织起的,只有织的人才能解,困惑如何形成就得如何解开,心理医生只是牵引的力,帮助他更快解惑而已。
问诊中常见的逃避,有突然言语激动跳起来想证明自己并不是这样,极力举例开脱自己,有突然转移话题,宁死抱着刚刚讲的都是无关事件的态度,再也不愿跟着刚才讲的话题继续做出陈述,有直接起身我要喝水去找水杯离开座位,以我渴了作个好听的中断谈话的理由。
也有双手互抱双臂,自我防卫警戒地保护自己,继续听心理医生做出陈述。
正常的心理问诊应该是心理医生站在一个相对高的位置,但不会让病人感到威胁,用一些精炼的语言去点醒病人的过程。
问诊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心理医生其实也不知道,有一部分是病人在问诊中突然就明白了,还有更大部分是病人在以后的生活中突然想起,联系起来后就懂了。
因此我觉得问诊中所有的对话,只是治疗的冰山一角,而真正的水下世界,需要病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逐渐明白。
这部剧有个很特别的地方是,心理医生保罗不仅在日常自己当医生进行问诊,每周他也会额外以病人的身份寻求导师的帮助。
这些穿插的访谈让我感到意外,突然明白心理医生也是人的事实,他们也有困惑,他们也需要另一个人的牵引。
变成病人才能更好地理解病人,解决病人的困惑。
以此不让治疗过程中自己产生的情绪,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我又不想写结尾了)喂……
在电视屏幕上,我们经常见到许多色彩斑斓的人物和故事,但很少有作品能像《心理诊疗》(In Treatment)第一季那样深入探讨人的内心世界。
我一直对心理学充满兴趣,于是我决定深入剖析这部剧中的主要案例,试图揭示其中的人性、道德和心理治疗的真谛。
1. Laura的孤独之旅Laura(Melissa George 饰)是一位成功的外科医生,她的案例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在寻找爱情和人际关系方面感到迷茫,甚至对治疗师 Paul Weston(Gabriel Byrne 饰)产生了感情。
治疗过程的反思我看到 Laura 的治疗过程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许多人在寻找自我和满足感时的挣扎。
她与 Paul 的关系就像一首交织着欢乐与悲伤的交响曲,展示了人们如何在亲密与距离之间挣扎。
当我深入了解 Laura 的过去和内心恐惧时,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们的情感并不是表面所见的那么简单。
就像一棵树的根系一样,它们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经历和记忆之中。
**重要的启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Laura 的案例教会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她的情感挣扎不仅是一种个人经历,还反映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的困境。
2. Alex的道德困境Alex(Blair Underwood 饰)是一位军事飞行员,他因一次任务造成无辜人民的死亡而深感愧疚。
这一案例让我思考了战争、道德和责任感之间的微妙关系。
**战争的代价:**道德的迷失Alex 的案例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示了战争对人心灵的毁灭性影响。
他的自责和恐惧成为了一面破碎的镜子,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
这让我想起了阿基里斯的古老传说,一个英勇的战士在荣誉与人性之间挣扎。
**重要的启示:**个人责任与社会期望Alex 的道德困境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真相,还让我深入思考了个人责任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
3. Sophie的成长之路Sophie(Mia Wasikowska 饰)是一位十几岁的体操运动员,她的案例让我深入了解了青少年时期的心理挣扎。
青春的迷茫与成长Sophie 的治疗过程像一部成长小说,让我回味了青春时期的迷茫和探索。
她的自卑、愤怒和失落是一部分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
**重要的启示:**青少年心理的复杂性通过 Sophie 的案例,我更加理解了青少年心理的复杂性和成长过程中的挑战。
她的案例让我看到了成长的痛苦与美丽,并教会了我如何理解和同情那些正在成长路上挣扎的年轻人。
4. Jake和Amy的婚姻探索Jake 和 Amy(Josh Charles 和 Embeth Davidtz 饰)的婚姻案例是一部关于爱情、信任和沟通的史诗。
他们的关系挣扎让我深入思考了婚姻和伴侣关系的本质。
婚姻的舞台:爱情与理解Jake 和 Amy 的婚姻就像一部舞台剧,展示了爱情、信任和理解的复杂舞蹈。
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彼此的期望和现实之间摇摆,如何在理解与误解之间徘徊。
**重要的启示:**婚姻的挑战与机遇通过 Jake 和 Amy 的案例,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婚姻的挑战和机遇。
他们的关系教会了我,真正的爱情需要勇气、理解和不断努力。
5. Paul和Gina:治疗师的反思Paul 和 Gina(Dianne Wiest 饰)的关系揭示了治疗师自己可能面临的情感挣扎和职业挑战。
他们的互动成为了我对心理治疗职业的窗口。
治疗师的心灵之旅Paul 和 Gina 的互动就像一次心灵之旅,让我看到了治疗师自己也可能需要寻求帮助和支持。
他们的对话让我深入思考了人们如何在为他人提供支持的同时保持自己完整性和健康。
**重要的启示:**治疗师的角色和挑战这一案例让我更加尊重和理解治疗师的角色和挑战。
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不断学习和成长,如何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寻求自己的真实和平衡。
总结《心理诊疗》第一季的每一个案例都是一部关于人性、爱情、成长和道德的史诗。
它们让我深入思考了人的内心世界,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这部剧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还是一部心灵的指南。
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让我更加尊重和理解人们内心的复杂性和美丽。
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对人性感兴趣的人都不妨看看。
这是很有趣的观影(剧)体验。
我有过心理咨询的经验,作为咨客同咨询师交流的经验。
但是观看这个美剧,是旁观者,旁观自己曾经历的时刻。
旁观到自己也旁观到咨询师。
或许我还是习惯用123来组织我的语言。
还是用123来分述我的感受。
一、咨询师不容易。
一方面,跟剧中的来访者一样,我也常常希望咨询师直接给意见。
剧中保罗的确是功底深厚的咨询师,他有智慧和能力让自己旁观,以问题回答问题。
不干涉你的生活不自以为是的帮来访者做决定。
是的,咨询师是要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面对自己的问题,帮助来访者建立自己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认为呢?
”“这是你要的么?
”“你的感受如何?
”诸如此类,他们有能力用智慧的语言让你绕不过问题,让你面对问题。
另一方面的不容易,在于,来访者常常想要探求咨询师在咨询室之外对自己的关注和在意,想要了解咨询师的个人生活。
Alex的死,令到保罗陷入法律纠纷,Alex的父亲起诉保罗,认为Alex的死是保罗造成的。
我无意去分析究竟是谁的责任。
我更想表达的是,咨询师坦露自己的确有风险,有行业规定咨询师有责任和义务为来访者保密,但是却没有东西约束来访者要给咨询师保密。
剧中保罗,在为Alex提供陪伴、支持、接纳的同时,还要是自己的个人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
这真令我为保罗不平。
Alex的父亲的起诉,保罗却不能够在法庭透露当时咨询的内容。
好憋屈啊。
胜算似乎很微小,保罗有可能因此丢掉工作,经济破产。
难道这就是他要面对和承受的?
二、编剧和演员都好棒。
有过咨询经历的人会明白,在咨询室里的聊天,常常天马行空,常常情绪突然就来了,不像是日常的那些生活工作场景。
该剧的台词从不会令我有出戏的感受,每个细节都衔接的很好,就是那样,对,就是那样。
据说该剧是由多个编剧共同完成,并且有请教专家团队。
这真的很敬业。
顺便说一句,美剧的编剧都很专业吧,这就是美剧吸引人的原因?
引人入胜,让观众有挑战。
演员也很棒,情绪的表达很到位,不会觉得装或者不够。
就好像剧中的故事真的就是发生在他们身上那样。
好像他们不是在演绎别人,就是在呈现自己的真实。
嗯,我看到第二季了,以上就是关于这部剧,我目前很想表达的东西。
回想一下,心理医生这个职业,本来应该是很火的电视主题但实际是,它不好拍,不如急诊室那种天然的节奏强。
本片的牛逼还在于,没过几集,那么牛逼的医生自己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了。
好奇现实中,经常要看心理医生的心理医生是多大的比例。
他们还不能互相看--剧虽好,但可看性实在很难坚持。
那些俗套的英雄刀枪就像心理按摩,但如果一直在这冗长的对话中直达内心,实在是接诊完这三季的病人,我也需要一个心理医生了,问题是那150刀的诊费从哪里来感觉我的那些病人,有些也挺穷的
你之前说过,你希望能从缝隙中溜走,但当你遇到麻烦的时候却没有那么做。
你的大脑试着去做,但你的身体却不。
你的身体呆在原地。
你让别人对你为所欲为。
因为你说服自己,你并不在那儿,这些事情并没有发生在你身上,也并没有伤害到你。
我知道你这周一定会疯狂的训练,不是因为你想要奥林匹克金牌,而是你希望在诊疗结束后,自己还能有掌控感。
但是,我希望你知道,Sophie,当你走上平衡木的时候,你就超脱了,那也是你唯一感觉安全的地方。
但我想让你知道,你不必非要走上平衡木,有其他让你感觉安全的地方,比如这里,比如这个房间就是其中之一。
喜欢心理医生还要找心理医生解决????????
居然会有will在这里面,演技依旧拉满。简而言之一句话就是所有人都被自己亲爹或者亲妈嚯嚯坏了。
感觉心理医生过得也很压抑。
片子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敏感如我听着这些病人的经历也觉的很偏执很受不了。
看完可能会对人性有更深的了解,每个人性格的形成做事的方式背后都是有原因的。
不是专业,所以看起来有点枯燥
简直就是live!
非常接近真实的咨询,但如果代入真实的咨询,还是会很生气。我不喜欢咨询师破坏设置,过分卷入,产生咨询之外的情感,做来访一直让他做、实际上却希望他可以改辙换道的事情。更不喜欢他在自己的生活中躲在理论后面,用分析避免对话,很窒息。即使这样,七八节咨询下来,还是有很多拍案叫绝的时候,真诚的对话,喜欢上每一个来访的时刻,和很多不完美的地方。
看不太出paul的技巧
编剧很厉害。于是我也想看他写的黑道家族了。~爱丽丝小姐自然是我最喜欢的角色。还有那位感情迟钝、高度自信的飞行员也很可爱。心理医生很多时候都让我想起Al Pacino的样子。气场也有的。
Best TV show on psychiatry
你想知道男人和女人到多大年纪还会有吸引力?看完本剧你会知道。
求哪个个字幕组继续做完第二季字幕吧,第三季都结束了,另外在西班牙语字幕片源上加载英语字幕太苦逼了……
收尾的时候就显得显得刻意出戏了。伦理真的可以吗?这督导关系?这结束咨询后的表白?
心是急流深谷,你能探测到什么程度?很难看到专业度如此之高的心理剧,可以做为心理学临床教学观摩片,用以做案例分析,随同剧中人物一起潜入意识深处拆解心结。以纯会话形式展开,如同真正的问诊。非常考验编剧台词功夫与洞察力。演员们集体做到无痕表演,无表演的表演。这已不是剧,而是生活本身。
每天一集,连续看了43天没有间断。仿佛是连续43天的心理咨询。所有的故事和感情都是在谈话中,这种形式特别适合电视剧展开。
“这是我对心理学的疑虑:你发掘再发掘,直到你发现关于自己的所有真相,再在所有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但这有什么好处呢?”
文化背景不同,代入感不高,所以不是很耐看。
有点怕
熄灭了我对当心理咨询师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