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经典灾难片,叙事层面通常包括如下几个要素:1、一个具有强大意志决断力,甚至包括自我牺牲精神的男主人公——《海神号历险》(老版)中哈克曼;《活火熔城》里李琼斯;2、多数情况下,这个男人会因“祸”得福:要么是天赐良缘,要么是修复亲情——《2012》;3、与灾难的搏斗过程中,免不了有人(通常为抗灾团队中的配角,海神号中的胖女子,2012中的前妻丈夫)付出生命代价;4、影片最高潮,也是最危急的时刻,一定要想出战胜灾难的办法。
而这个办法常常因异于常理而引发巨大争议——《海神号》中率领少数乘客向倾覆后船底;《活火熔城》中的炸倒大厦令岩浆改道流入大海。
救世主,爱情,亲情,险情,决策,粗粗算下,这些东西居然一样不落地出现在《水啸雾都》之中。
唯一存疑的地方可能在于:儿子和父亲,到底谁才是男一号?
或许导演有意让父子二人分饰《海神号》中吉恩·哈克曼所扮演的神父一角——儿子负责引领一干人等摆脱险境;而父亲则负责提供可灾制胜的终极对策并为为此而生命。
可既然已将好莱坞灾难片要素一网打尽,为什么影片仍然让人感觉不太好看呢?
首当其冲该被诟病的就是特效。
虽然大家都知道,灾难片离不开场面宏大的特效镜头。
但这并不意味着只在远景中给出几个大笨钟摩天眼等伦敦新旧地标建筑被吞噬的镜头,就可以敷衍了事。
见多识广的灾难片粉丝们最希望看到的还是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英国佬如何以各种惊悚方式被滔天洪水中所吞噬——类似于像泰坦尼克的倾覆细节,哥斯拉肆虐纽约城的过程。
遗憾的是,这样关键场景仅在《水啸雾都》中至多出现了两三次,且篇幅较短,场面也很小家气。
观众从中根本无从体会足以让“二十万伦敦人顷刻丧命”的洪峰之猛烈。
而比体会不到更过分的是,影片最高潮处居然中省去了“洪峰止洪峰”画面!
如在视觉上没有能力去表现,导演你干脆就不要设计这种“人定胜天”的大结局。
男女主人公的逃难过程本应是影片表现的重点,但结果却令人失望。
一方面当然还是受制于特效——那水流的气势,你说是俩人掉到超过泰晤士河里也无不可。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导演不知道如何在脱险过程中创造出牢牢抓住观众心理的“阶段性危机”(参见《海神号》。
前半部一个:呆在轮船大厅还是随神父一起向船底攀爬;结尾有两个:需要潜游过被水淹没的通道,在蒸汽和火海的双重威胁下打开舱门)。
无论水中漂流时的分分聚聚,还是之后攀爬时的眩晕,总感觉是草草了事,角色之间也缺少互动,更不要说性格的深入刻画。
如果特效方面的种种问题尚可勉强归结为受技术资金所限,那么,情节和角色塑造环节的诸多疏失则只能说明本片编导尚不具备打造一部成功灾难类型片的基本能力。
这个星期二和同寝室的孩子们一起看了下,结果我们都很莫名其妙,由于没有字幕,我们只有欣赏英文原版。。。
大概是我们英语水平不咋地,故事情节有点不知所云,而且其中几个人物的死去更加让我们无法理解。。。
比如那个工程师,那个胖胖的地铁工人,那个形似布什的。。。
会看这片子,是因为国庆中影搞特价专场,10元一场.12点睡7点起床的我,为了鸡毛蒜皮和爸爸大吵了一架,就赶去影院了,买了向往的<李米的猜想>,然后就盘算着,再看一个,不想回家,结果,木乃伊3被片商撤了,没的选,只有这个了.好吧,就这个,一场完了正好接班,中间还有半小时去楼下SHOPPING.乌龙的是,她居然给了我两张票,一张<李米>10点,一张<水啸>10:10分,而且我还迟钝的到进了<李米>的场才发现,又冲出去改,我说"我一人能同时看两个10点的场吗?"后来正好改了位置,选个正中的,她们还嫌我麻烦,谁让你们先错啊,还有,居然到现在还是手写票,还要找人签名,落后啊!!!看<水啸>的时候,因为是12:15,饿了,而旁边更郁闷的是,在啃葱油饼,天啊,多有味啊,而且我饿,555.....灾难片,我印象中好像就看过<海神号>,而且印象不错,这个,就没什么啦,让我记住的就是场面,洪水原来可以这样,还有就是最后教授为了儿子牺牲自己的那刻.虽然总觉得老外对孩子不会象中国父母这样宠爱,但,在危难面前,天性使然,爱是无国界无种族差异的,她们一样会挺身而出的.片子真不怎样,除了特价好.还有,放的是中文的,所以剥夺了我学习外语的可能,多少有些别扭呀,虽然我不见得能学到多少呀,嘿嘿还有,就是看完了,真累真饿,连看两场,怎么觉得比看一天电视还累?
在电影院看的,虽然画面许多不真实的地方,但是配上音响效果也还勉勉强强凑合。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点第一,那个老爸的僵尸脸,我好像没从他脸上看到过其他表情第二,面对能推到房子的洪水,居然会跳下去,且说不然没有活路好吧,我承认我对这电影有蛮大意见,不过要是放在随便看看的位置上,也还可以当娱乐
1.开头苏格兰的洪水场景让我相当恐惧,那位女士难道真的打不开窗子,就此……?
2.纳什议员为什么比代理首相还牛?
不过看了之后,我就觉得女性还是情绪更加外露一些。
难怪目前一把手还是男的多。
3.有一段大家逃生后在顶楼上求救的镜头,给人感觉很像“后天”。
4.别的地方,感觉比后天沉闷。
总体而言:来电影院是为了在去北京前把我的电影礼券有掉。
还行。
恩今天是中秋节首先先祝福一下吧大家中秋节快乐大家圆明天要上班 没的休息早早的回来参加易聚网的免费观影活动谢谢你们的活动^^看了部灾难片 啊哦看完的感受是 没什么特别大的感受感觉有点象<后天>(其实我就看了预告)但是我有哭点在莫里森教授为了挽救上千万的伦敦市民生命挺身而出 献出自己生命那一刻我流泪了我曾经想看了一半就走的冲动到那刻 发现没走 还是值得的这片子其实很一般 里面讲的灾难其实也没有震撼到我比起汶川大地震 缺少了更多的真实虽然里面提到说 遇难的市民有20万 感觉就很虚不过电影归电影 不要太当真我能从影片里感受到那些领导人的无奈和当时的紧急情况真的不能靠我们这些平民想象的那样理所当然我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这些语言就这样吧如果你们真的很无聊又没什么片子好看那就看下这部感受下也许你们有不同的见解
今年的灾难特别多,而灾难片也不少。
一直觉得灾难片这种类型应该多多益善,而且应该有各种类型的灾难形式,海啸,台风,沉船,坠机,火灾……毕竟这是最简单的向大众普及:"碰到xx事应该怎么办?
"的科普教学机会。
《水啸雾都》这部片子拍得不是一般地一般,看看开头就知道的结尾、预料之中的煽情桥段、几位主人公的“梦游”表演都让人不敢恭维,唯一还算可以的,算是片子的特效制作了,毕竟伦敦SOHO区的各大特效公司也算世界排名前几位,这算是保留了一点颜面。
灾难片的主线索拍了几十年,不外乎就是“脱离困境”、“舍已为人”、“在恶劣自然条件下人的美德”等等,但如果用心,其实也能有所突破。
问题是《水啸雾都》的情节几乎全都是照抄,莫名其妙地,大洪水就来了(模仿《明日之后》),出现两个小人物,那么通常都得死掉一个(模仿《潜龙轰天》等),最后总会碰到个非得死个人才能搞得定的棘手问题,如果有个老人,那么99% 是这位老人英勇就义(模仿《活火溶城》),如果老人和主角们再有点儿血缘关系,那么10000%是这位老人来自我牺牲(模仿《绝世天劫》)。
再加上各位主角的“恶劣”表演——说实话,我觉得这些人的表演甚至还不如电子游戏桥段的真人动画来得有力量。
想通了,刚刚想通了,如果把这部电影当做剧情片来看,那么当然只能是失望,但如果把它当成科教片,略带着点剧情的话,那也行。
但问题是,如果真正洪水来了,我们模仿主角们的行动的话,那绝对是第一批列出死亡名单的人。
嗯,算了,这片再评也评不出什么花样,就此打住吧。
希望永远也别碰上洪水,但如果真碰到的话,还是攒点吃的爬到楼顶点堆火等人来吧。
原片是两部1小时33分的电影,很多人都说情节串不起来,看了一下午,觉得还是不错的,特技做的很出色,不过串联了太多人物故事情节,有点多此一举
气象预报并不是一门很精确的科学。
我一天到晚挑战她的极限,她不会放在心上的。
所有的交通工具……所有车辆,都必须受紧急应变小组的指挥。
“这一切可能已经太迟了。
”“但我们总得试试。
”人们每天都会犯错,但我犯的错却会害死人。
这是自杀式行动。
借着后天来炒作这部片子,果然是不错的选择,不然的话,我想根本就不可能有好的票房成绩了。
片子总体来说,画面效果做的还是可以的,flood的场景也算宏大了,可就是情节太牵强,或者说,根本没有情节。
唯一感动的地方是在bill被冲走的那一段,zac最后拿着bill的戒指,无助地看着rob的时候,确实有一瞬间的感动,其余时候都没啥特别的感觉。
总之,完全是被这个片名给欺骗了...哎有点失望啊..
非常失望
对于灾难片来说,拍得一般
果真如此,真没法儿活了~
看的时候没咋注意它讲的啥。
原来看过诶,家里换数字电视后看的第一部电影
现在看水啸雾都,很应水漫帝都的景儿
我以为很好玩呢~老头子倒是相对可爱~
灾难控
一人救国?屁咧!
很久以前看的,情节记不太清了,没啥特别的感觉,姑且给3星吧。
一塌糊涂的英国佬。
果然,除了美国之外没有任何国家适合拍大片...差劲的特效、拖沓的剧情、极度弱智的导演=本片,浪费了本小姐5块大洋.给5星的人要不是枪要不是佛祖
作为商业片,你怎么可以如此墨迹
一般。
怎么都逃不出的密室太太尼克么
宣传搞的很震撼,号称是后天的新版本,但是,却相差太远了,两者不具备可比性。这部片子透着蓄意的紧张,太过于刻意,有些情节甚至有点造作,带有强迫的特质。除了那个莫里森教授的专注很打动人,其他都是陪衬,没有太大的闪光点,没有太多的故事架构,匆忙的就结束了。教授牺牲了,国家被拯救了,和以前的日本沉没很相似,总是需要有人来献出生命,小悲痛被大救助所掩盖,虚无缥缈。
没有耐心!
灾难面前,不要责怪,不要内疚,要团结一致,有什么事都等灾难过后再说。。。
现在用真情感人的电影都这么不吃香吗
别告诉我这是灾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