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体
Corpo Celeste
导演:阿莉切·罗尔瓦赫尔
主演:Yile Yara Vianello,萨尔瓦托雷·坎塔卢波,帕斯夸丽纳·斯昆恰,安妮塔·卡皮奥尼,雷纳托·卡朋特理,Maria Trunfio,葆拉·拉维妮,Giovanni Federico,玛丽亚·克里斯切佐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瑞士,法国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11
简介:2011年意大利最新剧情佳作,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埃松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影片以近乎记录片的手法记录了一位小女孩内心的挣扎 13岁的玛塔生活在意大利南部深处,她在瑞士呆了10年,现在正在努力适应着回到意大利的生活。长着一对明亮大眼睛的她时常感到不安和害怕。她用着自己所有的感官在感受这个城市——她看、她听、她感..详细 >
看了第二遍果断加一星,视角很小主题很大。小女孩被打后背身走在满是垃圾的街道上的镜头成为tempesta制片公司的logo
那么生活在更偏远的山海之间的牧师,是不是可以理解成耶稣真正的追随者
网红导演大概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些过誉期
圣体掉下悬崖,因触感后的无法住持,角色的自我观察,在俗世教堂团体中挤压流转,脸颊带有灵韵透出光
意大利南部小镇,13岁女孩,坚振礼,宗教,信仰,成长,女导演,记录片,拍得很美,很细腻……女导演的处女作,和女孩都在同时成长。
灵气初现。(不知道为啥总是想起Daughter of Mine,虽是不太一样的故事,大概因为都是写小女孩成长的吧,不过洛尔瓦彻还是要比比斯普里高出一截的,毕竟人家这可是处女作。)
3.5;拍得细腻而优雅,多条线索略有凌乱,“坚振礼”的宗教洗礼与女孩的身体发育同步共振,构成身心的成人礼,思想上对宗教的疑惑也逐步显山露水,并与家庭内部的问题勾连,这几方面的缠绕以女孩视点来观测体验,是本片最动人的部分。
小女孩的成人礼,生命的脆弱,残忍,权力和自由。被摔死的小猫,落入海中的圣体,耶稣的愤怒与恸哭,惯性残存的教会,隧道里透出的希望。女孩的成长与耶稣的生命。Alice Rohrwacher的第一部,已经可以看出情节之外逸出的神性,故事细节透露出的情感,很个人的特质,只是还比较碎,一些感觉在酝酿中。
在所有即将受坚信礼的孩子中,只有Marta试图去弄明白那句口号"Eli, Eli, lema sabachthani" 的意义,而大人的世界又是那么复杂,在并不纯粹的环境中,明白和坚持信仰根本不是件易事。耶稣圣像没有了,Don Mario神父在仪式上泣不成声,Martha在海边再次发现了生命的奇迹。ps牧师喜欢听莫扎特的艺术歌曲
Breathtaking. 俯视镜头成为了本片的签名,并关联到片尾的隐喻和超现实:Martha终于走入她远远俯视着的世界,在真实中留下了存活的躯壳。
其实能看的出来洛瓦尔彻倡导的是一种新教的思想,老师借教义之名泄私愤那段写得很猛,中间视点被打破了,表达欲从女孩成长有些过分偏移到对宗教的讽刺上,不过后段圣像坠河这段很神,又把两条叙事线路连接在了一起。另外就是能看到一些女性导演才能拍出来的女孩成长细节。
纯粹
上帝的使者并不可靠,于是他亲自示范。
可以看出洛尔瓦切的进步,从圣体中教会形式主义沦为权利机构到幸福的拉扎罗中完成对天主教历史性的反思,其实表现的都是当代天主教宏大叙事的终结而产生的影响#桃花岛观影团#
75
一路跟拍 全然没有表演痕迹尤其是小女生萌萌哒一张雀斑脸,把意大利🇮🇹南部的风土人情自然演绎出来
感觉洛尔瓦彻是最适合影像化费兰特的作者,她们对于女性身体书写的隐秘探索是前所未有的,从认知自我开始建构一个无比阔大的世界。
Alice Rohrwacher太会拍孩子了。平静,视角独特,最后一幕奇迹……导演的个人风格还是很突出。
几乎可以作为后续作品的雏形 即使还只能摸到模糊的轮廓 初潮被赋予了宿命的意味 少女和宗教还真是东西欧百拍不厌的主题
罗尔瓦赫尔的两种宗教:一种是真正的、本体论上的、神的宗教,第二种是体制化的、属于人类的宗教,后者总是试图去理解与诠释前者。然而,体制异化下的人们自己都陷于现实的苦闷之中。双线的两个故事都很有意思,可惜的是教堂的故事完全没有深入,女孩的故事情感到了却还是少了点什么(P.S. 对《撒旦探戈》的模仿几乎完全失败,过近的景别和彩色的影像都没有复制出塔尔镜头下的破败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