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这类型电影的剧情逻辑本身就是挑刺。
导演藉由欧洲难民题材来强调宗教信仰的想法很特别,最底层被迫害的人拥有了神性,讽刺意味浓厚,对难民的欺压使得人与人的兽性爆发,镇压与反抗都是血腥的残忍的,开头对难民屠杀,难民又用人肉炸弹复仇。
医生利用少年敛财,想用金钱来洗脱自己的罪过却得不到原谅无法救赎,医生诉说自己在医疗事故中看到自己的医患眼里的光黯淡了,自己用生命保护少年失去生命后,自己并未瞑目的眼神里的光却亮了,使自己得到了救赎。
少年在多次施展神迹时,导演利用长镜头广角来显示很多人群,并未发现少年的神迹,甚至就是没有抬头冷漠的继续自己阶级的生活,对身边的神迹毫无感知。
导演的风格很起范,对导演的执导水平很期待,下部会更好。
《木星之卫》讲述的是两个男人互相救赎的故事。
影片一上来就是一群难民在偷渡,前景这个人物就是我们的男一。
这群人是叙利亚的难民,他们进入了塞尔维亚,从塞尔维亚想要偷渡过这条河,河的对岸就是匈牙利。
男一的线索靠这场戏就交代清楚了,一个难民男孩。
由于警察的阻截,这个皮筏艇就翻了,所有人都掉进了冰冷的河里。
我们的男一上岸了就拼命往前跑。
这里摄影机开始有一个长时间的横向跟拍。
它的整个纵深性构图中,偷渡者是分了几个景深层次,前景后景全是人。
这样的长镜头使用完全是为了让我们观众有写实的感觉。
在警察的追逐下,男主中枪倒地。
注意这个倒地之后相对有点奇怪的镜头。
后景当中,有血滴升起。
男主一上来就死了?
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
这是全片第一个,也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悬念设计。
随着整个音乐渐渐强起,我们看到一个超现实的画面,在音乐的衬托下非常震撼。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超现实画面是如何拍摄的。
男二呢,是一个医生。
由于出了一个医疗事故,他被发配到难民营地去做医生。
这天,他的病人就是那个中枪后有超能力的男孩。
和死而复生的男孩比,医生就是个俗人。
所谓俗人,其实就是那些不太相信神迹,也从没有见过神迹的人。
但是此刻神迹就由这个男孩带来了,医生是被震撼了。
其实看到这样的场面,每一个人都会被吓坏的。
另一方面,警方正在追踪失踪的难民男孩,而男孩恰恰是被医生救出去的。
警察成为医生、男孩这两人关系的一剂触酶。
医生虽然目睹了神迹,但是还是被他的俗人逻辑的惯性推动。
所以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用这个男孩来谋利。
医生用男孩的超能力去欺骗无辜的人,男孩很生气,他受不了这种不善良的行为,扭头就走。
两人的矛盾正在于此。
两个男人相互拯救,在空间上常常是分分合合。
这里用一个比较自然的处理,让他们两人分离。
摄影机又是一次跟拍,医生追着地铁跑,突然地铁里就来了个爆炸。
公共场合的爆炸袭击都是欧洲的现实。
所以这部影片有一些超现实的东西,但又非常写实。
《木星之卫》的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是匈牙利人,他也是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常客了,俗称“戛纳系”导演。
75年出生的他33岁就凭借作品《三角洲》首次加入了金棕榈奖和费比西奖的角逐。
两年后他的《弗兰肯斯坦计划》二度冲刺金棕榈。
今年他卷土重来,带着《木星之卫》第三次尝试摘下金棕榈的桂冠。
他对于镜头语法是非常工整的,我们来看看他这种工整式的处理。
这是一场重逢戏,起到两个作用。
是医生对男孩有一个承诺,帮他寻找父亲的下落。
医生先把男孩父亲的遗物交给他,告诉他“你的亲生父亲没了”。
其实这是一种父亲对儿子的承诺,那个父亲死了,但是他有了这个新的父亲。
你看这个系鞋带的镜头,这就是导演的工整之处。
他们两人的关系现在是如父如子了。
但是系鞋带的同时,男孩的手轻轻一碰医生的头顶。
医生抬头仰望男孩,男孩又是他的天使,是他灵魂信仰的知音者。
所以他们两人如父如子,谁是父?
谁是子?
可能是互为父子。
把这样一个超能力男孩的身份赋予一个难民,让他在欧洲逃亡,以此来唤醒更多缺乏信仰的人们,这正是本片导演一个绝妙的设计。
警方地面和空中全面出动,要缉拿男孩,完全把他当做一个恐怖份子来对待。
争夺男孩的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医生一个是警察,都是我们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职业,这两个人其实都是即将被拯救的人,只是时间先后的问题。
这部影片为何在一大批表现欧洲难民潮的同类题材影片中脱颖而出?
这部影片为整个欧洲带来了怎样的思考?
这部影片教会我们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
所有的疑问,在11月17日《木星之卫》同声评论场得到解答。
上海站排片表本届欧盟影展共带来了28部欧洲电影,上海站开票日为11月7日12:00猫眼APP购票,排片表双手奉上,喜欢看同声评论的影迷千万不要错过我们《木星之卫》和《吸血鬼》的同声评论场噢
这无疑是一部漂亮又新奇的电影,戛纳嫡系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用一贯娴熟的技术和奇幻的想象,完成了一次包含难民问题和信仰危机的文本书写。
影片伊始就是一个五分钟的长镜头,开门见山地交代了难民们在偷渡边境的绝望逃生,以及被射杀的男主角阿利安身上出现神迹的过程。
此后的两个小时内,无论在拥挤的医院、狭窄的难民集中营还是构造复杂的酒店,这样精彩的长镜头和巧妙的场面调度比比皆是,穆德卢佐是一个有些爱“炫技”的导演,但他对镜头语言的敏感度确实让人钦佩。
影片多次使用金黄色的色彩来营造神迹出现的神圣感,当阿利安从高层的窗户飞出缓缓降落,金黄色的灯光下,镜头只聚焦于他投射在楼房上移动的影子和窗内一闪而过的人间众生相,天使巡游俗世的梦幻感被精准地传达,无论是天使盘旋时旋转颠倒的运动镜头、俯仰视角,还是人与天使出现在同一镜头时的画面构图,导演的视听语言都是极为大胆且余味悠长的。
难民题材加上天使的设置,使这部影片既包含了对难民问题的现实追问:拥挤、破旧的难民集中营,以及由此滋生的暴力甚至是恐怖袭击,都在影片中被直观展现;也包含了对现代人信仰危机的反思:没有信仰的人把神迹当作谋利机器,或因恐惧欲除之而后快,人们大多无法领略神迹,因为永远只专注眼前的俗世纷争。
“我们生活在这个水平线的人际圈中,总是忘记抬头看看。
”导演大概以醒悟后的史登医生之口点评了人间现状。
相信神迹的人看到天使才会获得心灵的洗涤,史登医生作为一个被生活摧残得疲惫不堪的投机者,本对任何信仰都不屑一顾,然而,在影片最后,他却为阿利安重获自由献出了生命,最终完成了这一精神救赎之旅。
那时那刻,追杀了两人整部影片的大反派站在窗边,朝已经在天空盘旋的阿利安举起了枪又放下,大俯拍的镜头中,层层叠叠的交通线上所有车马行人都已停驻,信仰在那一刻又重新回到人间。
犹如《尤利西斯》之于《奥德赛》,《木星之卫》之于《圣经故事》,把难民题材拍成了耶稣复活升天和使徒殉道,变成现代社会的准寓言。
几组室内手持长镜头和复杂的腾空旋转镜头,绝对洗眼睛!
整个给人一种很高级的感觉,高级之处在于我很难抓住它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用了很多长镜头和手持来增加现实性,但整个设定就是很玄幻。
清除一切迷障,知觉之门将开,万物显出本相:如其所是,绵延无止。
——威廉·布莱克《木星之卫》注定是一部特别的电影。
1在1610年,有一颗卫星被伽利略发现,离木星第二近,那颗被伽利略命名为“Europa”的卫星,中文名叫“木卫二”。
这部电影一开始用字幕解释,Jupiter's moon专指木卫二。
Europa,Europe,显而易见的联想,讲述的正是欧洲大陆上那四处奔命的叙利亚难民。
试图偷渡到匈牙利的难民船,在警察的扫射下翻了船,一对各有一半小提琴纹身的父子在逃跑中走失。
儿子雅利安(Aryan)被警察击中三枪,却意外地从生命的死亡处脱胎出神性,他能够凭借意念飞跃上天。
而之后,有着内心创伤的医生斯特恩发现了雅利安,将他带出了难民营,还试图以神力为自己敛财。
两人不断受到警察拉斯洛的追捕,在遭遇地铁爆炸后、雅利安父亲的死亡、护士的背叛后,斯特恩拼死让雅利安离开,而此时斯特恩的抢眼对准了冲破大厦玻璃、漂浮上空的雅利安。
Aryan,被后人更多知道为是印欧语系,但这个名字背后,就藏着一个被遗忘的宗教,亚利安宗教(Aryan Religion) ,这是19世纪英国缪勒等所假设的印欧语系各族人的共同原始宗教。
这个宗教以苍天神为中心,梵语作dyaus pita,希腊语作Zeus,拉丁语作Jupiter。
而这个宗教,总是并存着两种对立,诸如光明与黑暗,秩序与暴乱,善与恶,文明与武力。
对于身陷病痛的政治家收藏家、战争漩涡中的难民,雅利安是他们所寻求的浮木,以庇护他们无所信仰的灵魂。
他成为一个“奇迹”,什么是“奇迹”,是连续体上的一个断裂,是旷日之久、痛苦争乱的断裂,得以出口去逃逸。
但从自己国家流亡出去、被警察围追堵截、深受重伤的雅利安,传达出神不过是另一个悲惨的人,他的存在代表着他的既死,没有哪种秩序里有他的位置,犹如犹太人一样,是国家的过剩,是生的过剩。
而电影试图在动荡欧洲的大陆上,为雅利安建立某种秩序,失重的秩序,父与子的秩序。
最为关键的一场戏,是医生斯特恩告知雅利安他父亲的去世,一个拥抱,雅利安哭得像他的孩子;而当斯特恩低下身为他系鞋带,雅利安触摸了他的头,雅利安又像他的Father。
圣经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生活的信念,源于父与子的关系,由此产生的兄弟情、谅解、责任、僭越、命令、遵从、罪孽等等,以此来理解自然与生命。
而当这个情节来到我们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却被观众提问,这是不是有同性之恋的倾向,导演直接回答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gay。
2欧洲,战乱,宗教,神迹。
是这部电影散落在各个真实影像与虚构故事之间的主题,文本的薄弱不足以去撑起整部影片的宗教意义,而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摄影,它用摄影去诠释了神性。
《木星之卫》极尽了影像作为幻觉的功能,在力比多溢出的目光下,影片带来了漂浮摄影。
且不说是否炫技,这种多层次的体验,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说让·雷诺的影像是液态-感知,《木星之卫》的影像就是气态-感知,借由技术从普通影像中解放出来的分镜单元。
真如同嗑药一般,以纯视效、纯音效的感知,取代人类官能的感知。
它呈现了漂浮感,“被抛入世界”,这是人所不能体验的感知。
不管是《盗梦空间》还是《地心引力》,它们所呈现的漂浮是一种稍显冷漠的静观,而这部电影的漂浮摄影,成功诱发了类似于宗教的幻象体验。
这种体验,如同保罗·乌切洛用直径13英尺的彩色玻璃所传输出来的魔力——那镶嵌在佛罗伦萨大教堂里的《基督复活》。
宗教改革之后,反对一切幻象经验;而在当下,幻象经验再次降临。
保罗·乌切洛《基督复活》导演是将既人既神的特性赋予了摄影机,使之成为游荡在诸角色和事物之间的匿名视点。
这种操作在各种电影里都能追寻踪迹,荷兰导演Morgan Knibbe在2014年就带来一部有着幽魂视角的纪录片《行过天堂之火》,如出一辙的开场,难民的船翻在夜晚的海,坠入深海的亡魂从肉身拔出,于是摄影机就成为这亡魂之眼。
战火幽灵 (2014)暂无评分2014 / 荷兰 / Morgan Knibbe记得在《木星之卫》开头,电影眼睛就非常霸道地出现在观众眼前。
难民从在树林里飞速逃跑,摄影机一路横拍,直到中枪倒地,死人被赋予神性而一跃升天,360度的旋转,这是一镜到底。
而地铁爆炸后,镜头随着位于地下通道的雅利安一路飞升到边上的一座高楼上,这也是一镜到底。
摄影机与雅利安一同解放,也将观众一同拉至云端,突然想到,这可能是最适合做成VR的影片。
再如当警察追踪到医生的家里,雅利安从高楼外漂浮而下,他的影子投射在墙面上,一路向下,百态人生。
而真正让人兴奋的是当影子与雅利安的脚尖在地面相会,是神性的一刻,这是对“降临”最影像化的诠释。
除此之外,帕索里尼所定义的自由间接主观镜头也在影片中屡见不鲜。
当摄影机在各个难民聚集地游荡,有两个孩子发现了摄影机,对着它比手指扫射击,这是电影眼睛人格化的例子。
而之后摄影机又以低机位跟随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又撞上去,这是电影眼睛物化的例子。
但不够巧妙的,就属最难拍的房间翻转,让人联想到日本的失重广告,那一片段的镜头是可以被剪掉的,难免有炫技之嫌。
对《木星之卫》的批评很多,但其实我们不可否认,他在某些感知呈现上,有着更高的价值。
如果能给零星,我会毫不犹豫。
如果可以从来,我不会浪费人生这两小时。
老夫阅片无数(吹牛逼的,比如一下,但豆瓣高分也算看了个遍)这是我个人认为烂片之最,没有之一。
《房间》只能在角落瑟瑟发抖,《春居图》吓得菊花一紧,《逐梦演艺圆》只能掩面逃走。
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剧情。
全程两小时我完全不知道在看什么,完全不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
能体验到的,只是导演那粗暴且无聊至极的炫技,长镜头牛逼?
我可以看《鸟人》,宗教?
我可以看《十诫》。
360度全景无死角镜头?
大把太空电影看个爽。
然后呢?
然后呢??
警察为什么要拼命大动警力追男主?
就因为他会飞?
男医生为什么带他去飞飞别人就给他钱?
我一直在想这片到底要怎么结尾才能圆美收场,一般这种超长铺垫的电影,结尾都会给个解释,就算不完美,也能收场。
但这片居然剑走偏锋毫不给解释!
让人懵逼进场懵逼离场。
这两小时到底说了什么!!?
一个会飞的难民遇到一个医生助他逃命,就这样!
啥都没了!!
啥都没说!
啥都没交代!
硬是拖了两小时!
哦!
我的天哪!!
剩下的只是毫无意义的炫技镜头,毫无意义的开头。
那些说这片表达什么什么,很有寓意很有深度之类的装13言语,只是强行加上去的思想,导演有这样想了吗?
导演只是想装个大大的13,让别人给这片子加思想,加寓意。
就像那些专家研究出什么作品藏着什么惊天秘密一样:作者在棺材想,老子只是画个画,可没想这么多鸟事啊...如果不是看了推荐文章,花心思下载了,抱着很大希望看,我想我不会这么啰里啰嗦写这么一编文章来发泄情绪。
没看太懂,对基督教稍有了解,鄙人上过宗教与国际政治的课程但是无神论者。
有gay的几个地方是全场笑点,还以为要发展为gay片了。
从开场就气氛压抑,除去电影虚构的部分,看了这个电影对难民问题理解更深刻了。
全片破绽不少,穆斯林去法国非清真餐厅吃饭?
女护士出卖医生其实有预感,但还是有套路的痕迹,影片没有把转折交代清楚?
重伤的医生用皮带制服特种兵?
移民局官员为何穷追不舍,单枪匹马抓捕还差点成功?
医生这个角色复杂,想赎罪但又没道德,带着难民骗钱最后却良心发现?
医生和难民男孩之间是什么感情?
逃难去住五星大酒店,还参加舞会,为啥感觉这里俩人很浪漫emmm?
男孩为啥对炸薯条充满执念?
医生和护士一夜情之后护士为啥哭?
从片头重复男孩拒绝酒以及医生努力挣钱赔偿就预感二者有关系,嘿嘿如果想用会飞的叙利亚难民体现救赎,我完全没看到,也认为不可能,太搞笑了,恐怖袭击、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等都是问题,他只是救赎了几个人然后取得报酬,什么心灵解脱之类的对个人还有用,比如医生不就被感化了?
但是在宏观上并无益处,解决难民问题从这个视角切入没有意义。
如果是从上空俯瞰欧洲,那起码要给我们看到的情景啊,炫技的镜头视觉很好,但对展现影片深意似乎并无帮助,没看到什么引发思考的内容,除了匈牙利街道的远景?
感觉导演的创意——会飞的难民与影片中的匈牙利难民现实是两张皮,没有看出来虚构与难民的现实有什么关系,也许是我看的时候学校的大讲堂太闷了,影片压抑的让人头疼。
说实话看影片中少数体现难民现实生活的镜头还是感触很深刻的。
影片中的恐怖袭击和难民的艰难生活确实是两难,出于人道主义目的援助,但却危害自己,欧盟内部的复杂形势也让难民问题更加复杂,战争伤害的是平民,既是叙利亚的,也是欧盟的。
影片中炫技的镜头很棒,但是看多了也就那样,并且堆砌太多对展现影片的深度并无帮助,最后听小男孩断断续续数了40个数,不懂······片子每逢关键时刻配音节奏很快,但是我看着内心毫无波动,可能是熟悉电影套路了吧最后,学校的大讲堂人太多太闷,尤其是这片子感觉挺压抑的,看的人头疼,以后坚决不在大讲堂看了,拜拜了打了这么多字,就算是反馈吧,钱花了起码要留个响,下次选电影之前一定要先看豆瓣,这次完全是被欧盟电影展和戛纳的名头唬住了,以为学校放的电影质量比较高,结果呵呵,可怜我的票钱
首发于 2017年05月26日 星期五 北京青年报 http://epaper.ynet.com/html/2017-05/26/content_250560.htm?div=0 匈牙利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的最新作品《木星之月》在戛纳首映后口碑不佳,《银幕》场刊得分仅为1.6(4分满分);中国场刊评价稍好,11家媒体给出了2.4的平均分。
中国影评人普遍觉得该片虽然在剧作上有问题,但整体而言仍比导演前作《白色上帝》更好,尤其是片中令人叹为观止的长镜头调度着实需要予以肯定。
此外,导演尝试用奇幻片的手法讨论目前最热的难民问题,更是值得展开讨论的。
该片片名更为准确的翻译应当是“木星的卫星”,影片开头即以字幕破题,专指由伽利略发现的那颗名为“欧罗巴”的卫星,也就是俗称的“木卫二”,这个片名明确地表明这是有关欧洲的故事。
影片讲述来自叙利亚的难民阿尔扬在试图偷渡穿越匈牙利的边境时被警察击中,却因此神秘地获得了靠意念飞升的能力。
发现这件事的医生斯特恩将不懂匈牙利语的阿尔扬偷运出难民营,试图利用阿尔扬为自己敛财还债。
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要使用各种手段控制阿尔扬,同时还要面对警察拉斯洛的追捕。
最终,因为难民中混入的恐怖分子制造的地铁爆炸案使得局面无法收拾,斯特恩最终牺牲自己保护阿尔扬逃出警察围堵飞上天空。
影片看上去融合了科幻、警匪、动作等各种类型元素,并“蹭热点”式地关注叙利亚难民问题,不过真正使得影片得以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仍然是导演“戛纳嫡系”的身份与影片神乎其技的长镜头。
1975年出生的穆德卢佐2004年就以短片《KisApokrifNo.2》入围戛纳“电影基石”单元;此后他的长片处女作《性女贞德》(2005)入围“一种关注”单元,接下来的作品《三角洲》(2008)入围主竞赛并获得费比西影评人奖,《弗兰肯斯坦计划》(2010)再度入围主竞赛;《白色上帝》(2014)则获得“一种关注”单元的大奖。
他的所有长片都能入选戛纳,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戛纳“亲儿子”。
如果用简短的方式来描述影片的观感,大概会是……克里斯托弗·诺兰、阿方索·卡隆和匈牙利大师米克洛什·杨索三个人合拍了一部奇幻片。
影片中既有《盗梦空间》里的旋转房间,也有《人类之子》式的超级长镜头,还有《地心引力》式的飘浮与360°旋转镜头,甚至连追车戏都是一个穿越布达佩斯的超级长镜头。
但对于穆德卢佐而言,这些只是从好莱坞商业电影借来的招数,他的技巧来源从根本上还要算到以独步天下的长镜头名扬电影史的匈牙利大师米克洛什·杨索。
片中最令人拜服的一个长镜头就是地铁爆炸后,镜头随着位于地下通道的阿尔扬一路飞升到路边一座高楼上,这一不无炫技之嫌的镜头不仅有着超高难度的调度——如主客观视角转换的同时形成的画面内部的蒙太奇、大场面的控制、绿幕摄影合成等,而且能够在连续的镜头内部形成对时间和空间的完整体验,传达人物的情绪和感受,并事实上形成了某种带有作者性评述的视角——站在高处审视难民与恐怖主义问题。
在这个高度上来看,匈牙利正位于今日“欧洲”的边界:它在申根国的最东部,事实上走陆路的难民主要也是尝试通过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来进入申根国家,而这个边界的存在实际上还是冷战中铁幕分界线的反提。
讽刺的是,昔日铁幕下的匈牙利如今已成为“欧洲”的边界(再往东那边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多年努力后仍然未能加入申根国),开始要把难民挡在国境之外了。
而影片对难民的描述仍是以定型想象为主,主角阿尔扬自然是善良淳朴,斯特恩医生对他的利用正是用他平地飞升的能力唤起危重病人的宗教情绪并让他们献出大量金钱——讽刺的是,一个叙利亚难民被病急乱投医的匈牙利人视为耶稣基督(阿尔扬的父亲也是木匠);而难民中也混有恐怖分子——虽然真的不太能理解他们搞恐怖袭击的逻辑究竟是什么——阿尔扬也尽力在寻找自己父亲的同时阻止恐怖分子的行动。
只不过这条故事线的叙事动力全靠警察和恐怖分子来推动,显得甚为牵强,真正比较有说服力的还是斯特恩医生这条线索。
医生的困境根本上是来源于自身的性格弱点,搞办公室恋情的同时与许多同事关系不睦;而直接导致他陷入麻烦的是他在一次醉酒后的手术中造成了医疗事故,使得一名小女孩死亡,斯特恩医生希望通过赔偿女孩的父母来求得原谅并免于被起诉。
但当他拿着通过阿尔扬骗来的钱财去女孩家,被当场拒绝。
这一情节带有明显的反思性:作为欧洲提喻的匈牙利和作为匈牙利象征的斯特恩(也是所谓“行动的主体”)自己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并不能通过帮助或利用难民来解决,真正的问题是欧洲自身;何况还有不可预期、难于控制和无法交流的难民。
所以斯特恩医生最后的转变和选择其实并不指向某种解决方案,奇幻片的类型限定更否定了片中“象征性解决”的可能性——阿尔扬飘浮在布达佩斯上空,面前一片光明,但谁都不知道他将何去何从。
首先说下我自己,本人宗教底子特别薄,连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都分不清。
仅仅知道一些浅薄的佛理。
依上所述,也就造成了我对这部片子缺乏观影基础。
从画面来看,很喜欢那些俯视的镜头,特别美。
还有一分钟的车戏,这个一分钟左右的长镜头对于导演现场调度的要求相当高。
拍的非常好。
还有阿利安对男主的摸头杀,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想起了牧师对信徒的祝福。
此处何尝不是这位上帝之子在对男主祝福,意为,原谅他罪孽的过往。
其次说下内容和我个人的理解。
因为我没有国外的生活和宗教体验,所以对于剧情里面主角内心的变化没有特别深刻的感受到,这也可能是我个人理解能力和社会阅历所造成的。
其次,我想说的是主角说的那句:我出于好意却犯了这辈子最大的错误。
我嗤之以鼻,你想赎罪,可你在做什么?
因为饮酒造成医疗事故,可总在不经意间将酒瓶放上餐桌,且一边收受这贿赂,一边妄图用金钱去赎自己的过错。
我非常不赞同这样的做法,虽然我们大多数都是一般,一边说着戒烟戒酒,却一边灯红酒绿。
到底是赎罪还是逃避,自己心里清楚。
还有在俯视角度下的人民,一个上帝之子般的人物从你头顶,身侧略过,可抬头发现的却少之又少。
让我想起了我们国内一句,举头三尺有神明,男主和这些人民,都是一些缺乏敬畏之心的人。
无论,对神,对人。
观点有点浅薄。
大家谅解。
【欧盟电影展-04】《木星之卫》:今年欧盟电影展第一个差评,全片只合适一个形容词:做作。
设定别扭,表演尴尬,台词矫情,强行贴热点,角色动机make no sense at all!
感觉导演就是自己想了一个很牛逼的场景(第二处反重力神迹很“地心引力”但还是蛮好看的,公路追车视角也很不错),然后往上使劲儿拗剧情——不伦不类的那种。
你以为是科幻片他跟你说人伦,你以为要走难民题材了,它傻逼兮兮地开始和你说神旨。
强造气氛又死了又爆炸,强行扩充人物黑历史又强行顿悟,情人之间毫无chemistry。
父亲是木匠的难民男孩暗示的就是上帝吧,但拿叙利亚难民(大概率穆斯林)搞上帝天使那一套,火车站那句恐怖分子的“安拉至上”,对比起来不很讽刺吗?
故事整体欠缺逻辑——不知道警察为什么要紧咬,不知道医生在拿命搏什么,不知道护士长为什么跳反,不知道他们所谓“逃跑”去五星级酒店开房有什么屁用。
这样的塑造完全不能带给观众共感,没有一个人物是讨喜的。
观影过程是完全脱离的,偶有几处牛逼摄影,评价的时候人也是脱离戏外的。
最后冲玻璃那里想起了《妈咪》。
什么?
多兰已经到了要被致敬的年纪了你莫不要吓我?
前半小时镜头神乎其神,其实我是很期待的,越走越不是味道。
从50min之后开始期待它快点结束,90min后开始抠指甲。
到最后坐立难安,最后一次神迹不美又无趣。
四不像,4分可弃。
进入申根国对难民来说就如同飞翔,欧洲人似乎是高高在上的物种。直到此片翻转过来,两个底层人打造了神迹,他们飞奔着,追逐遥不可及的梦,警察的追逐也同样无果,说明难民问题远远不是匈牙利能解决的。神迹能把人害死,欧洲梦何尝不能。而神本人,也在茫然望着翻转的城市(天空)
什么垃圾片呀 飞起来了又怎么样吗 跟木星有什么关系?
男主上天那几段的影像很酷炫,其他?????
好神奇的,就只能飘啊飘都不知道什么情况。很多长镜头拍得不错。
8.5 金棕榈入围是有理由的。开场和结尾的枪声,布达佩斯大饭店,会飞会旋转的“天使”和“上帝”。追车戏的视角,奔跑的镜头,紧张的节奏和混乱的气氛。心中郁结,难忘。
故事本身还可以,但是这个表现方式和镜头运用,乃至于导演的设计实在是太糟糕
匈牙利姜文?
有点惊,片中几段长镜头还有炫技的剪辑确实挺震的,但是这剧情也太水了点,开始感觉特别魔幻,后面却变成了神棍片,对于难民和穆斯林的恐惧太露怯了,最后的结尾太拖沓了,长镜头的飙车戏很棒,以为撞了车就结局了,然后又若无其事的去开房,男孩前两次飞行众人熟视无睹就是房间里的大象那个说法吧
第一次看这么超现实的宗教题材,可能那些宗教故事就是从这样的事演化而来的,谁知道呢
影片很妙的一点是完全没有想过去解释男主角的神力从何而来以及最后的归宿在哪。可惜当内心纯洁的“天使”遇上道德缺陷充满贪欲的医生之后,影片叙事线上失去了一开始具有宗教感化的格调,大部分时间都游离在比较Low的人类私欲上,而且由于时常把创作中心放在高难度的场面调度上,讽刺寓意并没有明确的
把难民比作天使的切入点很有想法,可惜故事的展开过于平庸,尤其后半段的逃亡戏码直接阻断了片子往深层次走的可能,移民局官员的脸谱化和医生的自我牺牲也是意料之中,值得赞许的还是影片的摄影,开篇树林奔跑长镜头就颇见功力,天使黑夜落地投射在大楼上的影子也别具匠心。
原来这里就是天使转转转酒吧
导演会玩!大量的长镜头充斥其中,还是那种高速移动中的运镜,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水中转到陆上的狂奔至停步,将强烈的生存欲望呈现,似乎冲出了镜头奔向现实中来,奇妙又引人。然而这种吸引力仅仅维持了1/4的电影时长,剧情开始走向莫名其妙,耐着性子看完,想及《柏林苍穹下》,只是这部表达了什么…
整部片都充斥複雜而令人嘆為觀止的場面調度,但我找不到這些場面調度跟這個故事之間的關聯。
好久没看这么烂的欧洲电影了,会飞就不用讲逻辑了吗?
今年我说《盛夏》是由许多华彩乐章串起的。这话放在这部上部分符合,但高下立判,这部空有奇观堆砌,导演对于这个概念根本不知如何开发,也根本不知道落点最终要落在哪,技术那么强却给人感觉是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
借神奇设定,讲人世间的故事,但并不出彩,反复停留于设定本身。
视效够炫酷,各种游戏视角的镜头风格,让人看得又晕又想去“吃鸡”
摄影是真的唬人,看得蛮过瘾。这双男主好有CP潜力呀!>。<
欧洲电影迷之节奏简直昏昏欲睡,慢速失重也是超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