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年幼时抑郁症的母亲在眼前自杀,让男主产生深深被抛弃感,觉得自己不配被爱,从而麻痹自己的感受,拒绝成长拒绝生活中的快乐与悲伤,从而产生幻觉觉得自己很坚强麻木,是个变态,所以以手浸油锅,屠杀邻居小动物的极端的方式来刺激麻痹的神经。
女主单身家庭成长,一直受到继父的排挤和嫌弃,而母亲懦弱无能碍于她的继父没能保护好她,让她对整个家整个社会有着深深的排斥感,她才是一直把“去他妈的世界”挂在嘴边的人,她从小缺乏安全感,内心极度渴望爱。
在她的想象里,父亲是爱自己的,每年都给自己寄生日贺卡,但因为不合群所以没办法照顾她。
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经常因为一点口角而激怒对方,因为同学在面前发短信给她而摔手机,因为快餐店服务员纠正自己的粗口而羞辱对方,都是年少轻狂的叛逆行为。
男女主代表了青春期最典型的两种叛逆行为,要么麻痹自己,任由恋童癖猥亵自己也没有感受,要么疯狂fuck自己看不顺眼的种种,但这部影片真正让大家高潮的是,虽然每个人都叛逆过,但人家手牵手走出了我们千万次渴望中叛逆的模样,两个人,一部破车,身无长物,一路或偷或抢,亡命天涯,好一部雌雄大盗。
经过一路的追逐,在女主离开自己以后,男主发现自己原来不是变态,自己也会爱会恨,也会不舍得伤害他人和拯救他人(女主),也会因为女主的离开内心空出一块,平日擅长伪装的情感也会缺堤。
甚至最后在逃跑无望后,他揽下了所有罪名孤身逃往苍茫的滩涂,这一天他十八岁,这一天他懂的了爱与承担。
而女主则揭穿了他瘾君子老爸虚伪的面孔,吸粉滥交,抛弃私生子,为了赏金举报亲生女儿。
她童年唯一的情感支撑——父爱——破裂,懂得了母亲忍认的爱,母亲并不是不关心她,她也在尽她的努力。
这部片以两个荒诞无稽的基情女警官的视角给出了两个观点,白人女警认为孩子们是善良的,能理解的,黑人女警认为孩子就是罪犯。
这两种观点不同在于你看待世界的角度,所以这部片表面是部流行的丧文化,内核却是爱情当中的互相成全和成长。
看完了,有一点震撼,开头男主虐杀小动物看见女主就想杀了她的心态看得我很难受差点离开,但是越往下看越喜欢。
两个家庭破碎的孩子,两个精神状态都不太好,自闭,疯狂,行为古怪,心理变态,道德感很低,但是他们同样天真,缺乏关爱,自卑,胆怯。
抛开故作坚强的大人面具,他们其实只是两个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孩子。
这逃亡的一路两个孩子都在成长,艾米丽越来越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不再用狠心的话伤害他人,她帮助男主赶走恋童癖,帮助警察找回走丢的小孩,她想寻找她的父亲,只是因为在她冷漠不被家人重视的环境中每年的生日贺卡是她唯一的慰藉,可惜讽刺的是,连生命中仅剩的这点光亮都是假的,她甚至可以为了这一点点关心和感动欺骗自己原谅父亲是毒贩子的事实,因为没有体会过温暖,那么一点点的关心在她眼里都是珍贵的宝物。
吉姆更甚了,他的形象转变是最大的,沉默寡言根本没有情绪,欲望全部体现在虐杀上,其实对比女主他的处境会好一点,至少有一个爱他的父亲,但小时候亲眼见到母亲的自杀给他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他虐杀小动物,甚至脑海里时不时会有杀人的念头,几乎不开口,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但是到后来,他无法忍心对受重伤的小狗下手,脑海里再也不会时不时闪过杀人的片段,甚至他懂得用自己的努力保护另一个人,都是很大的成长。
这个世界真的烂透了,可是无论如何,都要好好地活下来。
我不知道那么多看过这部剧的人们都几岁了。
但我看到一个评论说,如果他再年轻十岁,他一定会喜欢这部电视剧。
我想是的,因为当你在十七岁的时候去看这部剧,你会觉得非常的感同身受。
十七岁是什么?
应该是所以意义上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十七岁,代表着寻找的过程。
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有的人过了这个年纪就停滞不前了。
十七岁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你觉得自己可能是荒诞、怪异、孤僻、不合群的,大多数的时候,为了躲藏在“合群”的保护罩下,你会隐藏起自己的内心,把自己伪装成最适合生存的样子。
然后你就慢慢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样子,你就变成了一个大人。
James和Alyssa并没有这样去掩饰自己。
所以大人们会觉得他们weird,会觉得他们stupid ,也就是所谓的不成熟,在他们看来小孩子的稀奇古怪的表现都很幼稚。
然而,人不就是在寻找,在成长的一个过程吗。
你总是会在经历了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做作”后,才会长大成为克制理性的大人。
十七岁的少年们在寻找一个成长的途径,一个在这个他们看来fxxking的世界中存活的方式。
他们总是迷茫的,特别是在父母无法给予很大的帮助的情况下,他们只能自己横冲直撞地去闯入成人的社会。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大人们总是帮不上任何忙的。
他们的记忆太糟糕,总是会忘记自己也曾年少的经历,或许那段经历太糟糕,所以他们试图将孩子的人生限制在非常正确的轨道中,然而这条轨道,真的是非常的无聊吧。
少年大多是叛逆的,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倔强。
他们尽管不怪,但他们也并不坏。
Alyssa把小女孩带了回去,James不忍心把小狗弄死。
你永远不能否认,少年内心的美好,毕竟他们是带着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向往而来的。
所以,原谅他们对这世界的失望,或许你当初也曾这样的不安。
在世人眼中怪异孤独的我们,遇到了在彼此眼中美好的对方。
在最好的时光遇到对方,是美好的幸运。
James :有一天 我知道了无声的安静真的很吵震耳欲聋 当你周围没有声音时 你很难把情感排除在外它们都在那儿
Alyssa :我有时候会觉得我不得不躺下因为所有事都感觉有点太过了我向上看 看那些蓝色或灰色 或黑色然后感觉自己融化了进去就一瞬间 我感觉到了自由
我是个精神病变态。
如同夏目漱石写到我是一只猫,至今没有一个名字,那样稀疏平常。
听上去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精神病变态更正常的人了,因为我就是嘛。
一个晚上就看完了《the end of the fucking world》,它像刚过十二点的咖啡一样让我贪杯,因为它让我醒着,始终保持清醒。
似乎从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如此精准的描述当代年轻人,也从未有一样东西能像它这样令爱装酷的我们,边笑边流下泪来。
我多希望自己不能够感同身受到男女主人公的情绪,但事实是,我再清楚不过了。
那些密密麻麻穿插而过的内心独白,就像是在讲述我自己一样,正中靶心般和我们这样的人产生共鸣,并且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是"丧"人吗?
不够,远远不够来形容我们。
"丧",是软糯无力的挫败感,是失去信心。
而我们是颓败的英雄主义,是怀抱着某种强烈的信心在活着。
我知道这个世界凌晨一两点的样子。
很安静,也变得异常狭小,止于目光所及的范围内。
从十二楼的阳台望出去,那些暗的,亮的。
当所有的一切都在我周围安静下来,才发现有那么多混乱又尖锐的情绪拥堵在身体里,无处可逃,它们都在哪儿。
当所有的情绪都在里面回荡。
我才明白那句,无声的安静真的很吵,震耳欲聋。
我以为那种东西叫孤独,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后来我才知道并不简单。
当我无法和这个不按照自己意愿运转的世界相处时,也就意味着无法安然自处。
是绝望感,是悬浮在半空中,和除自己以外的一切都失去联系和依托。
我以为那是病,是从别人嘴里脱口而出的那两个字"抑郁"。
可是我连精神卫生中心在哪条路上都不知道。
我们只是最小公约数的正常人。
我们只是比绝大多数人更早的察觉到个体的差异,越是敏锐,越爱深究。
某些漆黑的夜里,感觉自己逐渐被周围的虚无吞噬,毫无违和的融入进去。
往前迈一步,迈一步,那个瞬间就能感觉到真正的自由。
当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我对十二楼的阳台既渴望又恐惧。
James:我刚满18岁我觉得我明白了人对彼此的意义
当你明白孤独的真意,也许就不会再感到孤独。
我时常在夜里,捧着咖啡,站在阳台。
像是虔诚的教徒手捧《圣经》祷告,表面无比平静,内心却充满了强烈的诉求。
那个时候,我望着东海大桥上鳞次节比立起的路灯,川流不息,日夜蹦腾。
那边热闹非凡,这边空空落落。
没有朋友吗?
不是的,只是他们过于吵闹。
在我也吵闹的时候,会无比契合。
如同两列相对静止的列车,可以开往天南地北。
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可是有一天,我们会在不同的时间停下来。
没有"哐当哐当"的声音,当一切都在你周围安静下来,才明白停下远比蹦跑更汹涌难耐。
我明白人永远都会是孤独的个体,而人对彼此的意义是体察到前者,然后渴望不孤独。
其实两个主角都是得了缺爱后遗症。
男主因为年少母亲离世,和父亲也得不到有效沟通,导致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求不到帮助而绝望。
女主则是因为母亲再婚再生子,后父也忽视她的存在,导致她自己都怀疑自己的存在是不是对的,会因为面对面的朋友发短信而不是直接说话而绝交。
缺爱的孩子,都是过度敏感而脆弱的。
结局的这一集是男主的18岁生日,也许成长的代价是告诉我们爱需要付出,爱对彼此的意义,在这之前,男主不愿意动用自己的情感,也许爱别人对男主是奢侈,也许爱自己对男主同样奢侈,也许男主是因为不想想起母亲的自杀,这种对于年轻的他来说痛苦的情感,才会选择屏蔽这一切,去逃避情感对自己的影响,直到他遇见了女主。
男主和女主之间是相互救赎,相互羁绊,如果两个心不在一起,那么他们也不会选择回到同一个地点,男主的心因为遇到了女主而变得柔软,女主是个酷女孩,但她也是个小女孩,两个人的相互保护,就是那种在患难中紧紧依偎的心,是他们之间最舒服的状态。
最后一集女警官劝他们自首,女主说他们如果坐牢了是不是就不能待在一起了,不能在一起,她果断的打爆女警官的头,酷女孩。
最后,在一片海滩中,我还是期待着罗曼蒂克的爱情,尽管此刻枪声响起。
这学期选的课不是很难,所以周末真的很无聊。
我不喜欢跟人打交道,不喜欢跟人说话,所以尽管今天外面气温正好,阳光正好,天蓝的正好,我都没有出门。
天生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
可是我既不愿意忍受对方乏味,也不愿意费尽使自己显得有趣。
所以在今天看这部剧之前的三个周末里,我一个人看了九季的老友记。
今天实在是看得有点疲乏了,满脑子都是Joey的那句How you doing,上豆瓣正好看到了这部剧。
于是就想说,那就看一下吧。
这部剧讲的是两个freaks的故事,其实也不是freak吧,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是有一面扭曲的吧,都会有时候想逃离自己的生活,想一个人待着,受不了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不想说话。
我最近一直看这种“奇奇怪怪”人的剧,打引号是因为我内心根本就不认同他们是奇奇怪怪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地方,是件多么奇妙的事情。
喜欢看“我爱上的人是奇葩”,追了一到四季,我们都一样,都害怕失去,渴望被爱,却又害怕被爱。
最近正好读到一段很喜欢的话:“有很多的人在从少年踏入成人的时候差了一步,于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就和他们永别了,真是可惜。
在所有的好书中写得明明白白的东西,在人步入卑贱的时候就永远看不懂,永远误解了,真是可惜。
在人世间有一种庸俗势力的大合唱,谁一旦对它屈服,就永远沉沦了,真是可惜。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得加入了合唱,然后对那些没有加入的人嗤之以鼻,觉得他们是freak.那这样说来,其实每一个人一开始都是freak,只不过有些人装得好,有些人装得不好,有些人承认,有些人不承认而已。
首先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崇拜心理,《去他*的世界》中的配乐全部是我最喜欢的blur乐队前吉他手Graham Coxon选的,自然觉得得给满分。
抛去这种个人主义不讲,《去他*的世界》的配乐确实在人物感情的体现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那我们就从音乐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这个方面来说一说。
其一,体现主人公的心情从一开始就能够明显的感受到,James和Alyssa两个人,不同视角下,同样的情节,却用了摇滚和抒情两种不同音乐风格,反应了James和Alyssa当时两人各自的心理状态。
其二,随着James和Alyssa的出走,这个过程中,配乐反而像一种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了,walking all day......这种和主角们相似的经历,俏皮中有着些许的无奈,奠定了感情基调。
当观众被剧情的反套路的所牵引,一步步看下去,最后的the end of world无疑充分调动了观众们的情绪,从而达到了更深的共鸣,加深了悲剧效果,给人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另外,我喜欢《去他*的世界》配乐中的那种淡淡的疏离感,忧愁是淡淡的,喜悦也不过分激昂,像一种克制的离愁,也像James和Alyssa自以为成熟和勇敢其实并没有那么坚硬的内心。
成长路上,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不知如何面对自己如何面对他们如何面对周遭,讨厌甚至憎恨很多事物,无法消解的那些淤积在心底,我们会怀疑那是否就是我真实的样子。
在亲眼目睹了母亲受抑郁症折磨而自杀后,James变成了一个古怪男孩,自认为是个心理变态患者。
八岁起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缺乏幽默感,善于隐藏内心的情感,波澜不惊的观察着周围发生的所有。
他杀害小动物,从小体积逐渐变大,直到他遇到Alyssa,一个受原生家庭影响了的问题少女。
我想Alyssa自始至终都是渴望爱的,她懵懂冲动的面对着这个看似和睦的家庭,生母的软弱无奈,养父的卑鄙自私让她早早的就看到了人性的黑暗面,她讨厌虚假的感情,厌恶合群的人。
就这样,两个17岁少年相遇了。
初见她,James正在预谋着如何能杀掉一个人;初见他,她觉得他并不合群,跟大家不一样。
很快,俩人开始约会,James并没有感觉,脑海中回旋着的一直是血淋淋的场面,而此时的Alyssa不断的试探他,企图引起他的兴趣。
James的木讷与古怪也许刚好让她感到了信任与安全,而Alyssa的大胆、自我则让他一次次的突破,终于在她想要离开小镇时,受到了挑衅的James情绪全部释放,在给了父亲一拳后,偷走了他心爱的车,和少女开启了公路之旅。
一对少年的公路之旅让人心惊肉跳,他们思考着大人的做法,逃离了自以为的禁锢,走在了发现更多的黑暗与光明路上。
小刺猬Alyssa好像总是有很多想法,她对人出言不逊,不轻易相信别人,面对James受伤害勇敢站出来并抢了恋童癖男人的钱包。
他仍然在观察,想要寻找一个好的时间、地点将她杀掉然后也许可以回家。
可是,当他发现Alyssa偷偷的哭,Alyssa面对未来的犹豫与害怕,她的勇敢与真实让他开始有了感知。
他好像感觉到了什么,当她即将受到伤害时,James杀掉了变态学者。
他们自以为严谨的处理了现场,然后逃离。
在不堪杀人重负后,Alyssa悄悄离开了James,想要寻求解脱。
两个人各自度过了一段孤独的时光,终于认识到对方对于彼此的存在到底意味着什么,重见之后,两个牵起手,互相许诺对方再也不分开。
再次相遇后的两个人真正踏上了寻找Alyssa生父的路程,James开始守护Alyssa,他们享受着这份感情,敞开心扉的James让Alyssa耳目一新,他会做很多东西,似乎拥有很多勇气。
在经历了偷车、抢加油站后,见到了生父的俩人经历了极短暂的快乐,却终于发现了生父的不负责任,他早早的抛下Alyssa母女,并在重逢后再次任性的对Alyssa不管不顾。
被通缉的两个少年,在James18岁生日那天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主动选择。
Alyssa天真的问女警官他们受刑罚时是否能在一起并得到了否定回答后,打晕了女警官企图逃走,面对走投无路境遇的两个人,James打倒了Alyssa,将一切承担在自己身上,向远方奋力奔跑……故事在高潮后戛然而止。
承载着各自创伤的两个人,在经历了几天的起落后,逐渐燃起了能够治愈彼此的爱与温暖,更多的是,相互包容及触摸到的真实感。
人生无需完美,有你陪伴已足够。
“在一个错乱的世界中疯狂,不是疯狂,而是清醒”。
她的父亲十分认真的说出这句话的时候,Alyssa满心欢喜,开心的想“他简直就是甘地”,一个酷炸的解放领导者。
Alyssa的父亲看似自由,乐观,他裸着身子在海边撒尿,有一艘小船,拿来零食和啤酒,收留逃亡的他们。
这看上去简直太美好了,好的不真实,果真也就不真实。
开车碾到半死的狗,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生的连新校服都穿不起的弟弟,十年里的贺卡也是假的,甚至看见有偿举报基本没什么犹豫就打了电话。
他只是一个不负责任混蛋透了的父亲。
他爱Alyssa吗?
爱的吧。
毕竟最后他说要把责任推给James,毕竟他为他们提供了几天美好的假期,但这爱也仅限于能提供几天无需责任的假期了。
几杯啤酒,几个笑话,几个拥抱和晚安。
一场可怜的,Alyssa满心期待的父爱仅仅如此。
早在少年时期,他们就早已知晓,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对错,或者干脆全都是错的。
Alyssa性骚扰的继父,视而不见的母亲,十年未曾见面的生父。
James当面开车跳湖自杀的母亲,脸谱化式的好父亲。
恶之花在轻轻招手,你势必会被推着成长沿着愤怒屈辱而行走。
James以为自己最愉快的事会是杀人,而感情总是可以轻易脱离。
不真正的遇见一些什么人,不真正的面对一些事情,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冷酷无情,都以为自己可以随时抽离,觉得自己只会爱上自己。
然后为了保护Alyssa而杀人,呕吐感抑制不住的涌上来,杀人的快感呢?
甚至帮那条半死的狗结束痛苦都忍不住哭泣,那个面无表情虐杀动物的少年呢?
那个在脑海里把尸体一条条清醒的记着,期待着下一次终结的冷漠少年呢?
Alyssa也以为自己什么都不在乎,随时甚至主动的和James上床,毫不避讳的问:你舔过么?
sex到底是个什么狗东西,让继父露出恶心的嘴脸,母亲却视而不见。
在和随便拉来的黑人小哥到最后一步反悔了,在变态房主意图强上更是心生无限恐惧,答案早就在前一晚出现了。
James搂着她入睡,她想,或许James真的值得爱上。
Alyssa只是渴望安全感,渴望爱。
其他人也很有意思,两个妹子警察。
白妹刚开始对黑妹心生爱慕,而爱慕在对两个少年的处置中逐渐退却,在黑妹高傲施舍般的勾引下,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还有便利店帮助男女主的小哥,那是他第一次叛逆吧,那是他第一次反抗吧,沉默的笑点。
回到最初的地方,Alyssa走向James,她开口撒的第一句谎开始。
两人并不知晓,在下一个瞬间会成为彼此的英雄,然后和所有人一样,被这个世界打败。
在一个错乱的世界中疯狂,不是疯狂,该是逃避。
#跟风看剧系列# 从头到尾都是典型的自以为是的英伦小清新,悬念不够,段子太少,旁白也只是在遮掩叙事的鸡肋,串成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可以再扣一星了。
太对胃口了,我对这一对young couple ——f **k this world,leave this shit,kill those dickholes充满信心!!!插曲无限好评!!!
好奇什么样的心态能把这部剧看下去,而且给好评?好好的青春非要为了“酷”而各种傻逼脑残的事情做下去
现在的大英青春片只有颓废,没有躁动,真无聊
又丧又精彩的英式黑色幽默,看的时候想起了《皮囊》,期待第二季。
前两集还行……后面就扯得过了,英国人很适合美剧风啊
学到闷,看了几集好无聊。
不喜欢这种纯神经质风格,实在无法共情,不懂看点在哪,主角极其不讨喜,故事不吸引人,三集弃,同类型的《韦恩》就很好看
本来劝退的男主竟然有点粉
可以,拍攝風格就是很英倫,從頭喪到尾的頹廢氣息。心疼james
The girl is one of the most unlikable character in the history. Done! I'm really unsatisfied without seeing her live in her whole life in guilt! Dumb fucker girl!
无聊
打架、偷车、抢劫、杀人……表面上有的三观不正,但正是因为没有以往电影中主角千篇一律的善良正直才让人觉得很有新意。面对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生活,大部分人只能选择忍受,但他们选择了逃离,他们做了很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第1集开车逃出这个小镇,最后1集想要开船离开这个城市。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至少他们有尝试的勇气。她一直以为父亲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对她好的人,后来她才意识到,让她一直坚持下去的东西其实是个谎言。而她最不待见的母亲,反而多年一来一直以她父亲的名义给她寄生日贺卡。也许她误会了母亲,也许她从一开始就不该离家出走。但如果她没有离家出走,没有和父亲见面,她永远无法发现事情的真相。
且丧且珍惜。
真的老了,我满脑袋“why?”,矫揉造作堪称当代郭敬明
装丧剧
演员的演技显然都可以该有的感情情绪都还好至少不尴尬至于说是神剧嘛我不认同。的确这部剧无论背景画面BGM都很棒到位,看完后除了觉得是最近挺新颖的题材拍得挺不错之外,对于主角的行为和思想以及反应说是潇洒自由,其实更偏病态吧?ok道德不认可的可勇气和那股热血疯狂是佩服的。抽空重看一回吧!
丧得高级就是cool freak,丧得不好就是中二傻逼。
给成年人的童话——自由的旅途,合拍的伴侣,有什么错都是别人的。另外就是好多影视剧和现实中都是这样的离异家庭:把孩子拉扯大的妈和没见过几面的浪子爸,孩子全都义无反顾地更爱酷爸
18岁之前你就可劲儿作吧,然后赶在成为大人之前死个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