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胞胎总是被别人认错,他(她)们带着与生俱来的自我丧失,宝妮因为自己喜欢的人却认不出自己,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丧失感。
“献给认真对待自己的你”,电影结束时这这一句话,不知道能不能激发你的丧失感?
不知道能不能这样说,我们没有糟糕到有个可以让人搞混的双胞胎兄弟或者姐妹,但是你有没有糟糕到丧失了你自己?
生活在一个路上塞满了车、车上塞满了人的城市里,你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细胞,甚至是外来的异类。
如果你是头顶的上帝,你能把你从人堆里挑出来吗?
你、你的故事、你的情感是独一无二的吗?
很偶然的点开了这个电影。
因为打发时间,一边玩着六人麻将,一边看着电影。
刚刚是漫不经心,后来越来越想知道结局。
于是关了游戏。
关于自我,关于改变,在一对经常被人当成“一个”的双胞胎来说,这个话题切入的太微妙了。
我的17岁,早就不知道淹没在哪颗大树的年轮里,我第一次喜欢的那个人,也没有那么认真的对待我,我也还没早熟得那么快。
初恋、自我都是陌生的概念。
或许是环境所造成,一路走来,什么事情都比别人慢了一拍。
感受总是不能语于当下。
宝妮的勇敢,自我是源于本性吗?
我在这一刻,这一阵子好迷茫,一直想要忽视的感觉又缠绕着我。
关于我的青春,似乎都是自我挣扎,要什么去做什么,结果是怎样,从来不敢想。
好不容易乐天一回,也终究会很容易被影响,又陷入一种无厘头的思考。
是我行动太少吗?
是我总是光说不做,行动的力量终究没能在我身上展开?
说什么看不进去书,照镜子,想想那些蜗居的年轻人,可是,我还是不能一往直前的朝着一个方向走。
人生苦短,你为什么不走一下你想走的路?
是啊,你为什么缺少那点勇气?
你怕什么?
现在,难受了,你的困惑就解决了吗?
没有,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行动起来吧。
没有成果的人没有资格说气馁的话,还没到时候。
所以,停止一下你的难受吧。
喜欢上一个人就是一场奇幻的冒险,肆意挥霍的那才叫青春。
【自我意识】我一直在找你,世界上的另外一个自己。
大概我们应该有着差不多的爱好,差不多的身高体重,还有着无以言说的默契,从痛经的时间和长度到喜欢的电影和歌曲。
就像娜娜和奈奈,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我在这里,你却在哪里?
我们总是偏执的觉得如果真能遇到这个世界上和自己心意相通的人,一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可是理解与感动却是难以表达的,越是期待就越是会失落。
不信看看电影里的这对双子星宝妮和米妮,有着差不多的脸,差不多的身高和体重,除了爸妈其他人太容易将其搞混。
他们却觉得和世界上另一个自己相遇不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因为别人总是将她们进行比较。
小孩子嘛,总是希望自己能得到最美红花最动人的奖励,希望自己是最闪闪发光的一个,当然不希望自己的个性被埋没了。
这大概就是当宝妮发现自己喜欢上一个高大有点傻气的男生时,决定守住这个秘密的原因。
从小,双子星之间就没有什么秘密,两个人的细胞都被分成两份。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再要好与相似的个体也希望自己能被重视被区分。
也就是这样的意识,让后面的青春故事变得意外的酸甜。
【失语症】《爱在黎明破晓后》让人知道陷入爱情的人会变成话痨。
其实如果面对一个喜欢的人,也有可能患上失语症。
就像帅气的男生优果,明明是辩论社的成员,但只要和心爱的米妮在一起时就变成了一个字也说不来的木头人。
想来真是有趣,对着别人或许有千言万语,但面对你就一个字也想不起。
想起多年前的自己,为了能多看喜欢的人一眼,在每个夏日的傍晚都要跑到他的楼下读书。
但事实上,和他一个字也未曾说过。
与之擦身的瞬间都要强忍着心脏跳动频率的加快,然后在下一个转角拉着死党的手臂疯了一样蹦跳。
初恋是一场顽疾,有的人因此患上失语症、有的人失去了自我,可是从没有人后悔过。
【误会】傻傻的徐永平把双生姐妹搞错了,也许这并没有什么两个女孩的确太过相似。
但这件事情却成了宝妮心头的一个结:她担心徐永平喜欢的不是自己,而是长相一样的妹妹米妮。
我想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长相平常的女孩子暗恋班长,后来托快递的大叔给班长送了一缸金鱼。
同班同学 无不唏嘘这个浪漫的举动,并纷纷猜测这个可爱的女孩是与班长很般配的漂亮姑娘。
漂亮的女孩也就顺势接下了这件事,一下子两个人成为全年级人心中的楷模情侣。
真正送鱼的女孩并没有说出事情的真相,只是默默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很多年以后,她也在想如果当时戳破了漂亮女孩的话会怎么样呢。
年轻的时候常伴随着一些误会和不可思议的故事,但就算是留有遗憾,在之后的日子里也觉得值得回忆。
p.s写的非常乱,我就是个没逻辑的人怎么办╮(╯﹏╰)╭这片子真的挺不错的,我真的很想用生命推荐,但就是无从表达自己凌乱的情绪。。。
关于《宝米恰恰》这部片子,的确无法说 他有多牛逼。
但就是在细碎的情节和温馨的画面里面,总能唤起共鸣。
清澈的午后,天空蓝的很干净,男孩和女孩走在一起,并没有牵着手。
但一切看起来就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自然。
看完当时没有特别特别的感觉,但是一天后开始回味其中青涩的味道。
徐永平“个子高高的,眼睛小小的男生”,俩个男生共同出现的画面总是乐趣无穷,大个子,黑道背景,但是却温柔羞涩腼腆单纯,一如我们最初喜欢的男孩。
遗憾哦,剧照里没有他的独照。
最近一段时间都没怎么看台湾的影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印度制造的宝莱坞影片上。
台湾影片一直以小清新的情节著称,至少我看过的台湾电影都是小清新的。
《宝米恰恰》应该算是一部校园青春剧,喜剧谈不上。
影片带我们回到了相对比较清纯的高中时代。
分饰两角的宝妮和米妮是影片最出彩的地方之一。
看到最后演职员表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双胞胎姐妹是一个人演的,一个人表演两种不同性格的姐妹,是对演技的一大挑战。
剧情没有那么狗血,是一部很适合在冬季看的影片,可以带给观众浓浓的暖意。
这是一部讲述青春的电影。
可能在电影中是一对双胞胎的青春,可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的青春呢?
青春期的我们,都渴望被关注,不管干什么,只要有异性在旁边,我们都会格外卖力,也总喜欢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也都想拥有一个记忆深刻的青春。
一路走来,感觉17岁的天空下,我的青春也没什么特殊的。
三点一线的生活;偷偷喜欢过某个人但什么也没有发生;在毕业典礼上曾有过无数的幻想和计划,但,最终也只是平淡的告别。
当时的每一天都太平淡无奇,可是啊,5年过去了。
周六下课后打球到天黑;每天踏着疲惫的步伐,迎着夜色,靠着车窗,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为了高考,无数次的在深夜苦苦挣扎。
那些曾经看似平淡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都会觉得好温暖。
怀念致敬那些熠熠生辉的时光。
以前的生活,有太多遗憾。
所以啊,用心地过好每一天是很重要的。
给自己,给生活,一个认真的交代。
给生活多点仪式感。
学会用各种方式来记录生活点滴。
设定一些特殊的日子,用以纪念。
题外话,还是很喜欢台湾人说话的调调。
最后啊,想吐槽一下。
这部电影看得我好急,大家都不愿意把话说明白,都喜欢猜测。
还是觉得,不管什么时候,一定要把该说的都说出来,不要让别人去猜测,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很想念,我的17岁。
《恰恰》之于我,或许在于不断被忆起的中学时光。
会惊讶、会感怀原来这世间做不好“恋爱”这件小事儿的,并非我一个。
也并非我与那个远远躲在记忆缝隙里的男孩子两个人。
原来那是初涉某事时都会有的不知所措、慌慌乱和略微粗暴心虚的避视。
一个男孩子莫名其妙的追求,莫名其妙的不是答应却也不拒绝,莫名其妙的开始两个人的一段相处。
男孩子不断的出现,然后不说一句话。
明明是一起走,却迈着大步走得飞快。
也还是什么也不说。
当我看着大荧幕上的男孩儿与女孩儿,居然会错愕会以为是自己的生活被跟拍被记录。
恋爱是一场两个人的磨难,怕被看穿,又怕不被懂得。
一起走过的长长的铁轨和一节紧挨一节的枕木,仍是互不开口。
以为约会不过是恼人的折磨,恋爱就是要与一个原本处于自己生活之外的人痛苦的捱近。
每次都是回到家之后,心才开始砰砰乱跳,下次再见了面,却仍是默默不言。
比《恰恰》口味稍重的是,曾有过的一次肢体接触。
是偶然说了一句关于“天冷”的话,对方特地打了车折返回来,说要不要试试牵手。
围着居住的高楼绕上一圈,越走到靠近家的门洞越感受到对方手握的力道的渐轻,心中不敢有埋怨,为什么不紧紧抓住我呢。
而自己的整只手都紧张得紧绷起来,僵直到指尖,好像是要直挺挺的扎穿对方的手掌。
整个人像充了电一般,浑身充满颤栗,在冷风中更添了寒冷。
此后却再也没有哪一次牵手会再产生出,如这般冗长又难以忘却的痒在心头的微妙感,心上布满阵阵酥麻。
再然后是一次马上降临的考砸的月考,那就不如斩断情丝。
说了自认识以来最多的一次话。
原来彼与彼谁都不是拙于语言。
究竟是怎么样度过的那些挣扎沉闷的两相无言的日子,谁与谁也不再愿意记得起。
后来读了文科。
再后来读了文科中的文科,中文系。
文科校区的男女生比例达到1:7,班里只有7个男生。
一个gay,唤全系女生做姐姐;一个蒙语生,四年大学没有用超出手语外的语言交流过;一个大胖子,一米七的身高背负着250斤的体重;还有一个处女座……这样才开始追悔,自己竟错过最优质的那一个。
《恰恰》里也是这样的罢,妹妹的男朋友根本是稍加锤炼便可以在未来秒杀情场的恋爱潜力股。
一切只是因为相遇在最初。
再后来,交了名正言顺的男朋友。
毕业,又换了男朋友。
年龄渐大,很多事情开始变得顺理成章。
甚至开始显现出其本来的面目,即空无意义。
又或者成为有可能招致讽笑的把柄。
初恋、初吻和初夜,来不及珍视的种种和对青春恋曲的小幻想,终于像扔垃圾一样从高空散落,洒得遍地凄凉。
开始有了这样的心态,甚是好笑,人生屙的第一坨屎都是香的。
坐在对面的男生谙熟于全套的服务。
只是这一套与上一套与下一套又有多少差别?
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在流露纯熟感赋予他的洋洋得意,使人生厌。
起身作别,告诉他说,你的那些机械的活塞运动从来不曾使我有过爬上心头的酥麻感。
而这些一个男孩子曾轻而易举的就做到了。
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该懂得的事儿,该懂得的应酬该懂得的交际,该懂得的表现出的举止的优雅。
也才懂得了该去珍惜去怀念那个曾经说不出话的男孩子,和彼时说不出话的我自己。
一次相处间的挫败和经久难以消散的尴尬感,是年轻得一塌糊涂、笨拙得一塌糊涂、彼与彼表达得一塌糊涂。
看完电影的那天晚上,走在长长的地铁换乘通道,无比突然的就哼起了刘若英的《后来》,她说,“后来我终于学会了如何去爱”……我的坏情绪突然失控得一发不可收拾。
早已显现出一幅大妈的模样,最经常的形象是披散头发,趿了拖鞋,腆着多层的肚腩摇摇摆摆在小区外的菜市场杀价买菜。
蓦然想起,曾被夸赞过的容颜,他说你像奶茶。
那时候是大家最爱奶茶的年纪,淡淡的温暖的微微坚毅的又是始终柔和的那种女孩子。
海子的诗,周云蓬的演唱,他们说呀,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感谢你曾帮我记录我年轻的模样。
那模样曾频频出现在学校一楼的小卖部,去买四块五的汉堡包和两块五的可爱多,还有两块八毛钱的百事可乐。
那模样见证过,食堂外高悬的小黑板之上的“今日菜谱”被某个高个子的男生从“火腿玉米”抹成“人腿玉米”。
还有一年一度五四青年节的篝火晚会,是从谁谁手上递过来了半生不熟的烤鸡翅膀。
那时候的同班的女同学已经摘得了某一年中国小姐的桂冠,移驾世界去了。
希望未来一切都好。
谨此献给那些不会爱的日子,和那些沉默的骚年。
PS:《恰恰》还真不是那种看完马上就让人觉得是多么多么牛逼的片子。
尽管被提醒说不要说别的片子的不好嘛,我还是忍不住想说,还真是因为顺便看了《女朋友男朋友》才体会得到《恰恰》的可贵。
桂纶镁老了,故事显出刻意。
《恰恰》的散漫、关于心声的小剖白和揪住一个误会(双胞胎)一直系扣总也不解扣的手法,居然在《女朋友男朋友》的略微匠气之下生发出包含了“稚气”的小美好。
让人有意料之外的惊喜和回味。
PS2:此外,对于小伙子用自行车载姑娘的桥段也总是一经过目即难以忘怀。
之前看过的《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里,穿着白色衬衫的佟大为把江一燕放在自行车前面的横梁上,站在远处的张歆艺就指着江一燕问片中的诗人王勃(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王勃,勃是勃起的勃”),她美吗?
王勃回答她说,不是美,是美好。
的确是美好,自行车上一双青春飞扬的脸庞在我的脑海里封存了好久。
此后还有《钢的琴》,那个手工为女儿打造钢琴的爸爸,他的自行车后座上载着秦海璐,秦海璐手里拖着一长条木棍,他们后面跟随的是怀着同样的“报仇”之心的自行车队和工友。
色调华丽,神情肃穆,整个画面简直屌爆了。
(刚才又去看了一遍,是摩托车来着,唉,好吧。。
)《恰恰》里是姐姐站在妹妹男朋友的自行车后轮上。
她双手按压在他的肩膀上,他们是什么关系呢,她是长得和他喜欢的那个女孩子一模一样的另一个女孩子,他是与她长得一模一样的那个妹妹的男朋友。
他载着她,她触碰着他的双肩,出现在暗夜的大马路上,出现在闪着昏黄光晕的路灯光下。
微微的放肆和简单的轻快,似乎还能感受到轻柔的风和年轻跳动着的心脏,纯洁的男生与女生间的情谊。
止于此,却使观者艳羡。
很喜欢演员真实有力的表演,眉目间的一颦一笑都是我们当年的影子。
对于爱情、对于同性、对于他,那么奇妙的感觉,不可言喻,只能在眉头间表达。
青春里寻找自我是一个常见的话题,那时候走路的样子,头发的造型,对方的眼神,都在帮我们塑造着脑海中的自己。
不知道自己的特性,却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同,那么局促和不安,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琢磨好久。
轻信他人确不认同自己,没有办法区别爱或不爱,只能感觉心里的紧张和不安。
喜欢电影里的认真执着的打篮球场景,当年的自己也是这样执着于输赢,执着于一场场训练和比赛,那是区别自我的方式之一。
在跳起和落下间感受自己的能量。
唯一区别的就是父母,电影里宝米的父母对待女儿的感觉是那么自然和宽容,不执着追问,也不干预,这才是成熟的保护方式吧,让她们自然的成长,感受疼痛和爱。
看电影时就一直想知道双胞胎的演员,原来是一人分饰两角,但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了内心的力量,好像默契很久的两人,在能读懂对方心里的同时,也给对方一个说出口的机会。
很喜欢这部影片!
在姐姐出去的时候一个人在家看了这部电影。
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平平淡淡的但也不会让人厌烦失望。
还好吧。
不讨厌,也没非常喜欢。
虽然只比妹妹大5min,但姐姐还是姐姐,还是比妹妹成熟。
看完后想到了自己和姐姐的一些事。
姐姐对我很好,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很支持鼓励我,但有时相处久了,就会有小矛盾,会出现厌烦不耐烦这些问题。
我真觉得双胞胎好奇妙,那种“心有灵犀”让我很羡慕哈哈不过有时我忽然觉得自己无故做了和姐姐一样的习惯的事时,就会忽然觉得,哦,这样是“血浓于水”的表现啊哈哈这部片子还让我想到了高初中的时候,如果重来一次,我会怎么样呢嘿。
青春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懵懂,简单,就像初次心动的米妮都不知道恋爱应该怎么谈,就像宝妮为那个认不出自己的傻大个独自嫉妒心伤。
这些误会,巧合,甜蜜,心动,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一帆风顺的感情我反正是觉得没劲。
或许是青春的尾巴追的太紧,心绪很容易就被搅乱。
有时,看到那些年轻的面孔会觉得羡慕,偶尔,看到别人的恋情也会觉得感伤,我的青春仿佛什么也没留下,记忆被水洗过,只剩下泛白的回忆。
我真是一个健忘的人,难道这是潜在的自我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怕被伤害,干脆好的回忆坏的回忆一并模糊?
其实,我还是愿意记得的,也许,每天睡前,我应该对自己这样默念,也许,慢慢的,我就会拥有很多回忆。
还有,也许,我可以把有些事用文字记下来,给我的头脑减掉一些负担。
“当最后一个赛季结束的时候,我的十七岁也这样跟着结束了。
”很普通的一个陈述句,在我听来却是泪水盈满眼眶的伤感。
当宝妮第一次为傻大个心动的时候,我想到的居然是傻大个将来会不会是个除了疼老婆啥也不会的男人,然后爱情慢慢被抱怨侵蚀。
这个念头在我脑里盘旋了零点几秒后瞬间被自我嫌弃所取代:现在的我怎么也会把现实横架在感觉上呢,更何况他们还年轻啊,操心这些干什么。
用宝妮的话来说,又不是写化学,还想什么。
==可是,可是,现在的我只能为他们喝喝彩了,换到我自己,一切又不同了。
因为我自己也清醒地知道,那个可以什么也不考虑,只凭感觉和心动就认定他是那个对的人的时代,我终于是错过了。
面对十七岁的欲言又止已经无法感受了
失落夜晚的河边骑行,以及黑道、教练的怪咖点。
小姑娘真可爱呀,可是为什么要把事情搞那么复杂呀,年轻的时候好好放开去谈恋爱就好了嘛!好强的自传体气息,很亲切很小清新,寻找自我的主题设置很讨巧,但少了那么一点点感动和回味。
2.5
同卵双胞胎,挺有意思哈
很舒服的小清新,青春期的小心脏,很轻很轻又很温暖
三星半。话讲清楚不就好。
女主角还不错嘻嘻
这部算是比较接地气的了
又是校园小清新,无论男女均嗲声嗲气,台湾电影你们够了吧!
献给认真对待自己的你。青春期最宝贵的情感。
这是那种你不会认为是最好但总能在说起年轻说起青春的时候说起来的电影。少女情怀,小细节和微情绪,都拿捏得比「那些年」强45323倍。就在我得出妹妹长得比姐姐好看的结论的时候,片尾居然告诉我是一个人加四个替身演的。
3.5
菠萝包奶茶 戳中青春
台湾的校园青春片的确别树一帜,小清新抓住了美好青春的味道...选角恰当,黄姵嘉表演出色,两个男生也很适合演校园角色...我可能会喜欢宝妮多一些吧...
喜欢徐永平的性格和优果那张小邱泽的脸 也喜欢片子传达的做自己的观念 (我整部片子都在找宝妮米妮的不同 片尾字幕我震惊了
清新小品,蛮好看的。姜康哲表现一如既往呆,虽然戏路有点窄,但最可爱。——回头一看,这条短评写得真像个怀春的少女。
演得那叫一个纠结啊
表演很青涩,什么都很青涩的片子。目前来说小清新不适合我。
不要觉得自己是双胞胎就没特色了,其实正因为有一个妹妹,生活才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