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八岁

那年八岁,When I Was Eight Years Old

主演:罗京民,杜俊豪,邱林,吕亚萍,焦妮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那年八岁》剧照

《那年八岁》长篇影评

 1 ) 你是我的爷爷

平淡而又直击人心的故事。

小小被卖给算命的吴先生当“小领道”,被带走的时候,他的眼神里好像只有对新家庭的恨,对爸爸和后妈的恨,家里唯一让他牵挂的可能只有小妹妹了。

吴先生带着小小四处说书算命,两人的感情也在慢慢走近。

小小总是一副很倔的模样,却也会在被“诈尸”吓得跑到几里地远后,再回到那可怕的地方带吴先生出来。

同样,吴先生对小小的好,不露于声色间,却也见于细微处。

他会帮小小打那些嘲笑他们的孩子,会背扎了脚的小小过河,还会把小小带回学校、给钱让他回去上学。

“我妈说要好好念书,才能有出息。

”“成天就知道你妈说,你妈说,以后不许再说你妈说。

”可吴先生心里知道,小小很爱也很想念他的妈妈,妈妈教给他很多有用的道理。

同样地,吴先生也教给了小小很多做人的道理,小小是吴先生前行道路上的眼睛,吴先生也是小小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吴先生最终还是把小小带去了学校,让他好好读书。

整片的故事细腻而平淡,原本以为会在平静中中带着回味看完,却被结尾一声声的“爷爷”击中,这时候前面铺垫的感情都被一股脑触动,眼泪会像豆子一样掉下。

这个曾经陌生的爷爷,或许比那个不再有牵挂的家庭,更能带给小小爱和未来吧。

 2 ) 国产除了禁片,还有他的那年八岁

很多时候,我们把豆瓣评分作为评判电影好坏的标准之一。

仅凭一家之言就对电影打上标签,结果肯定不全面。

就比如《水形物语》吧,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豆瓣评分7.4。

再比如《战狼2》,上映后掀起一股爱国热,内地总票房冠军,豆瓣评分也只有7.2。

这两部可都是良心制作!

一个美到极致,似梦似幻,一个点燃了我这颗闪闪爱国心。

像这样评分不高、却是良心制作的影片多吗?

多!

先奉上下面这部——《那年八岁》

豆瓣只有7.3分,却是难得的良心制作。

导演把故事藏在生活细碎里,搞笑又温情。

小小八岁,亲妈死了,亲爸娶了后妈,亲爸也就变成了后爸。

八岁的小小就要将家里的水缸挑满,担着沉甸甸的担子走过一个山丘,又一个山丘。

才四五岁的妹妹就要独自洗一大盆衣服。

后妈带来的两个孩子,却能养兔子。

按理说,小小亲爸在村里做木匠,有门手艺吃饭,家里不愁吃穿。

亲爸却把小小从学堂揪出来,卖给算命的盲人吴先生领道,换取每个月五块钱。

还美名其曰,小小跟着吴先生能吃饱。

这亲爸真不是人,给人打木头箱子就能收20块,随礼能随出去三块,还非得牺牲小小换那五块钱。

自家孩子没学上,他还有心思跟女人上床。

小小年轻气盛,一心只想上学,自然不情愿。

吴先生问什么,他都不答。

给吴先生领道,背着书包,书包里装着文具盒。

也不好好领道,故意把吴先生往沟里带,让吴先生踩上牛屎。

常言道,瞎狠瞎狠。

这吴先生眼睛虽看不见,那张嘴却无比厉害,说出来的话就像一把利刃,能直击人心。

一见着小小,就说他方死了亲妈。

头不光嘴狠,心也狠。

去村里给人算命,都要留顿饭。

那年代没什么好的,韭菜炒鸡蛋就算硬菜。

老头一夹一个准,小小半口鸡蛋都吃不着。

趁着老头给人算命,小小偷了颗糖,也被逼着交出来。

老头算命、说书样样都行,看着厉害,本以为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却也有认怂尿裤子的时候。

诈尸传说,农村历来就有。

说是只要活人被追上碰到一丁点,那活人就没命了。

是以,一听说灵堂诈尸,人人都拼了命奔跑。

还别说,这一幕吓死我了。

小小也不例外,拔腿就跑。

吴先生想跑看不见啊,没人给他领道,门都找不着。

跑到半道上的小小,听了大人们唬人的话,还是决定回去找吴先生。

小小也聪明,还带上条狗,这要是真诈尸了,狗还能拖住尸体。

吴先生嘴里说着不怕,却叫小小快带他走,还吓得尿湿了裤子。

从这件事后,一老一少的关系来了个180º大转变。

小小在河里玩水扎破了脚,吴先生立马从衣服上撕下布条帮小小包扎。

小小伤了脚走不了路,吴先生就背着小小走。

小小本来只是个领道的,这下子成了“背上的指挥官”。

再去人家家里算命,吴先生把夹起的鸡蛋放进了小小的碗里。

碰见下雨了,吴先生就把小小搂在怀里,用背包替小小挡雨。

小鱼一直以为小小很懂事,像个小大人。

给家里挑水。

听亲爸的话,留下来给吴先生领道。

会照顾妹妹,给妹妹抢吃的。

看到这一幕才想起,小小还是个八岁的小男孩。

八岁才多大?

小学二年级,才只有桌子高,小手小脚,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

人人都说他们像爷孙俩。

我看也像,感情靠培养,两人也算是相依为命了一段时间。

比起小小那个亲爸,我倒宁愿小小跟着吴先生生活。

要是把吴先生算命说书的本领都学着了,以后也不愁没饭吃。

这个本领就是放到现在也很吃香,逢年过节算命先生的门前都会排起一条长龙,去晚了还算不成。

不过相比算命,小小更想上学。

妈妈曾是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妈妈说小孩子只有好好念书才有出息。

小小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有一次路过妈妈长满青草的坟前,小小哭的鼻涕眼泪一把。

吴先生看得那叫一个心酸,就送小小去了学校,还帮小小交了学费。

这样一对比,小小那个亲爸就更不是人了。

小小爸对自己亲生的孩子,还不如只相处了几天的老头对小小好。

这部电影除了故事感人外,还拍出了一个柔美的黄土高原。

黄色的土丘,混着稀疏的绿。

明明演员摔一跤起来就是满身土,却不觉得浑浊。

小小和吴先生的爷孙情更是难得,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两个需要被爱的人走到一起,是件幸事。

据说这是编剧林和平自己的童年经历。

他曾经跟过三个算命先生,都是嘴巴狠毒、心地很好的人。

下次再见到瞎子,千万不要叫他们瞎子,他们是盲人。

记住了吗?

对了,这老头还是《士兵突击》里头许三多他爹。

演员叫罗京民,妥妥地老艺术

 3 ) 还好去读书了

无意中看到这部片子,看了一会儿,一直哭到电影结束,这孩子太可怜了。

小孩子就应该调皮捣蛋,懂事的小孩让人觉得很心酸。

想起以前旅行路到遇到的一个小女孩,不知道她有没有继续读书。

小演员演得真好,看完电影搜了一下小演员,也没有什么信息,不知道小演员过得怎么样。

现在应该读初中了吧,希望他开开心心地读书。

不让小孩去读书,太坏了,已经没有妈妈了,还不让读书。

孩子才八岁。

 4 ) 《那年八岁》:你我不过是茫茫人生中的盲人

1.这是一部平淡的电影。

《那年八岁》按本片导演杨瑾的话来说,就是一部“没有什么矛盾”的电影。

片子讲述了一个八岁小孩,被父亲强迫给算命的盲人先生领路的故事。

一路上,小孩与算命先生从陌生抗拒到熟悉相依。

故事情节,只像溪水般缓缓细流,向观众娓娓道来,不见一丝焦急与张皇。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部电影,“朴实”二字或许是最适合的形容。

从故事背景的设置(乡村)到故事情节,乃至于脱离了电影故事本身,其导演的态度、上映(无任何的宣传),都离不开“朴实”这一个形容词。

电影导演杨瑾甚至在访问里,直言不讳地说这就是“玩儿一下”的作品,并无什么主题可言。

或许就是因为无主题,所以才导致《那年八岁》有着那样一种无华和不争的味道。

也正因为这种“不争”,才能够使得导演得以好好地、慢慢地讲好这样一个无甚矛盾而又毫不华丽的故事。

或许这样讲吧,《那年八岁》相比起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而言,更像是一个夏夜里,从庭院里纳凉听来的家长里短,絮絮叨叨,软软糯糯,无关痛痒,却又那么地让人动容。

2.《那年八岁》讲好了一个故事。

电影主角小小作为家里的长子,八岁那年便肩负起养家的责任。

在父亲的强迫下离开校园,并以一个月5块钱的工资,被“卖”给了算命的吴先生,为其领路。

尽管他识字,但在面对吴先生质问其能否辨识钱币价值时,却闭口不答,以示抗议。

至于吴先生,尽管盲了眼,却似乎有着一种能知晓天下世事的本领。

即使小小从未开口,也早已知道:“小小,不愿意来”,而且还直言:“这孩子没福气”,并且方死自己的生母。

电影未播到十分钟,便已经把小小与吴先生两人对抗的因由交代清楚。

节奏明快,毫不拖沓。

这也是这部电影能够把故事讲好的原因之一,起承转合清清楚楚,不浪费一丝笔墨在其他无谓的情节之上。

尽管《那年八岁》的情节平淡似水,但其讲故事(叙述)的手法却极其稳妥并优秀,不仅能够把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处理恰当,还能够在整个电影里插入极多的铺垫与对比。

而这一点,正是一部好电影、一段好故事所需要的基础(也是市面上极多电影所忽略的一点)。

3.你我都不过是这遥遥人生路上的盲人。

小小领着吴先生到附近村落为人算命的路上,二人斗智斗勇,小小也试过把吴先生一人落在途中,逃跑回家。

这种种的抵抗,都源自于小小对于读书的渴望。

读书,是小小母亲生前对他的嘱咐:只有读书才能够有出息。

因此,在小小的背包里,一直放着母亲送他的铅笔盒。

这个铅笔盒,便是小小对其母亲怀念的一个象征。

电影里,小小曾做过两个梦,两个皆与他的母亲有关。

第一次是吴先生在夜里为人唱曲子时,他趴在桌子上迷迷糊糊所梦见的。

梦境之中,小小的妈妈与吴先生同样唱着曲子,只是吴先生唱得是市井低俗的民谣:“只说女婿比奴强,又秃又瞎又尿床,头一道尿在象牙床,二一道尿在红被上......”,而小小的妈妈则是用温柔慈爱的歌声唱着:“正月里来雪花儿飘,来梅花儿红,小小荷包哟,鱼儿游来波儿动”,并教小小算“小九九”。

这不仅仅可以看出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更能知道为何小小对吴先生是如此的怨恨与无奈。

然而,在第二次的梦境中,小小梦里所建筑起的课室、母亲以及学校,都在一瞬间坍塌,变成颓垣败瓦。

这或许是因为小小心里知道,他再也逃不了了,他再也不能够回到从前那个有母亲、有知识的地方了。

也正是这个梦境,才真正让小小面对现实,知道再也逃无可逃,因为尽管小小像从前一样,再次把吴先生扔在半道中,吴先生还是可以回到家里,告诉小小的父亲,并让他爹把他“揍死”。

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领悟,使得小小在之后一次的“诈尸事件”里,与吴先生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小小在面对“诈尸”的情况下,尽管早已逃脱,却依然选择回到屋子里找吴先生,带他走。

这也使得小小成为了吴先生心中一个可靠的陪伴与方向。

在吴先生那看似精明、狠毒的表面上,实则蕴藏着温柔敦厚以及孤寂无依的心:“我这一生啊, 有什么人呢?

都是我自己,因为眼前一片黑,我这一辈子呀,就在这一片黑里边儿,走啊走,走。

不知道后面儿是什么,也不知道前面儿是什么......”,直到小小说他:“你不会算!

”时,他才又道:“谁会算啊?

老天爷会算。

”是的,在这天底下,谁又会算呢?

只有老天爷会算!

我们永远不知道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是何风景,茫茫的人生好像一片荒野,你看不到我,我看不见你。

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只是这人生路上的盲人罢了,“眼前一片黑”,我们就在这“一片黑里边儿,走啊走”,走啊走,甚至连哪里是终点也不知道。

我们各自都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但求有个依靠和方向,好走得安稳。

 5 ) 依赖,理解与放开

1.风景很好看,可能是北方草原?

乡村风光和日常生活辽远,很多远景超美。

爷爷的说书带着一种沧桑的美感,算命算的准到底怎么算出来的呢?

2.主要展现了小小和爷爷从相互试探互不信任到相依为命的情感变化,暗藏了对妈妈和读书的态度。

其中有很多细节,比如一开始没收文具盒最后又送小小去读书,比如在饭桌上的抢菜到后面互相谦让,比如在路上只有爷爷问“你想当我孙子吗”的哄骗到后面小小让爷爷踩粪便的调皮的互动。

3.切入口很小,讲的就是爷孙两人。

爷爷应该是很想找一个能继承自己说书和算命手艺的孩子,不停说小小妈妈教的东西没用,最后却送他去读书。

切入口小所以感人,但是也因为切入口小,其实这个话题有很多比如像算命这种传统手艺的发展和生存困境,是不是确有其事,和现代教育的冲突,其实有很多深化的东西可以挖掘。

但是片子说得都很浅,豆瓣的高分对深度要求挺多的,所以可能分不够好。

4.这个片子讲的我经常在书里看到,但是是第一次看这种电影。

我很喜欢看相依为命的剧情哈哈5.其实我很怀疑算命的科学性哈哈,我一开始甚至怀疑爷爷不是个瞎子是装的。

如果接受爷爷算命是真的会算的前提,我的理解是爷爷发现小小对文具盒的执着,对妈妈说的话的坚信不疑,偷偷跑回学校教室大声读书的热爱,因为相依相伴所以尊重小小的想法,放手让他做自己喜欢的。

如果是不爱小小,他完全可以像一开始束缚小小一样,让他爸爸打他,再送回来。

一辈子让他陪着自己。

正是因为对小小有了真感情,才会去理解小小,尊重小小自己的想法。

6.中间有段剧情我挺在意的,爷爷去算命,说那家媳妇奶子上有痣,是贵人。

后来小小听说有一家公公强奸了一个奶子上有痣的媳妇。

最后爷爷解释说这样说,是为了让他们家重视媳妇,因为不容易。

这段剧情有点讽刺。

 6 ) 那年八岁部分细节及感想

1、一开始,就是小小费力的打了两桶水挑回家,回到家,弟弟妹妹们已经在吃饭了,有些生气的小小在倒完水之后一把揪开猫开始吃饭,女人端上饼,小小先是一把抢了一个递给坐在旁边的妹妹。

小小丢下吴先生,跑回家骗另外两个弟弟杀兔子吃,结果被父亲拉到屋里揍,两个弟弟扒着门偷笑,一改之前拿着兔子哭的模样,但是妹妹站在院子里,嚎啕大哭。

女人是后妈,另外两个弟弟是后妈的孩子。

2、小小刚被领到吴先生屋里的时候,憋着眼泪倔强着不肯说话,唯一一句反驳,是反驳吴先生的“你妈是你方死的吧”。

3、几次前后对比。

吃饭:吴先生虽然看不见,但是夹起鸡蛋和肉来毫不含糊一夹一个准,一块大肉都不给小小留的那种,但是在诈尸事件后,吴先生会把鸡蛋夹给小小,小小会把鸡蛋再夹给吴先生。

熊孩子们的起哄:一开始,吴先生制止小小,跟小小说的是“人就是挨骂长大的,你就是挨骂的命”,诈尸事件后,吴先生先一步小小举起竹竿就打起哄的熊孩子。

(在第一次吴先生制止小小,让小小放下石头的时候,小小扔石头那个不服气劲,真的是拽劲十足。

)领道:因为父亲把自己租给了吴先生,书没得念了,妹妹没得照顾了,小小很大不满,吴先生也是和小小斗智斗勇,两人在路上就是一前一后一前一后。

后来,小小弄伤脚,吴先生背小小过河,一个看不见一个不能走,两个相互依靠,互为对方的眼睛和脚。

4、吴先生带着小小坐在打他们的人家门口,就那么坐着,他不为钱,为的是一个公道和一个尊严。

瞎子和盲人本事一回事,但是人们喜欢用瞎子来嘲讽去戏谑,而自称盲人,是吴先生维护尊严的一种方式。

5、诈尸事件是两人关系的一个转折,但是在之前,小小做噩梦,吴先生一直摸小小的头,这其实是一种安慰。

6、说是算命,其实有点心理游戏的意思,至于吴先生为什么挺神,肯定是因为能从周围的蛛丝马迹发现什么,他的说书是真本事,算命也是真本事,毕竟他靠算命养活自己。

一开始,小小只是吴先生花五块钱一个月租来的小领道的,但是后来,他自豪的跟牛车师父说这是他孙子,特别聪明,像他妈妈,就算是孙子放个屁,也是“听听,这屁放的 多有出息呀”。

以上,那年八岁观后感,以下,附图感想。

(电影很克制,没有大肆渲染这片艰苦环境下的贫穷和贫穷之下人们的迷信,画面拍的甚至有点美,真的是很难得。

环境很苦,摔一跤就是满身尘土

但是绿是绿土是土,干净甚至有点美丽环境很苦,摔一跤就是满身尘土,人很穷也很迷信,但是也很善良。

说电影宣扬迷信的一定没好好看电影。

 7 ) 黄沙吹过的童年,倔强如巍峨山岗

《那年八岁》作为2017年浙江青年电影节唯一一部儿童电影,如一股清流流入西溪,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纯净气质。

自四年前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后,杨瑾导演深埋孩童世界,挖掘儿童生活的日常生活,做自我影像天地中的孩子王。

与电影节许多独具实验性的片单相比,作为电视电影的《那年八岁》电视感十分强烈,杨瑾在延续了前中西部农村儿童题材外,在新作中几乎抛开个人回忆杀,把目光投向更远的父辈童年。

与前作一贯欢愉忘我的基调不同,新作中对快乐的展现稀少且珍贵,在小小幼年丧母的悲剧衬托下,主人公小小的快时光稍纵即逝。

从一个八岁孩子的眼神和表情中,我们看到了不多见的任性和倔强,欢乐幸福与悲伤痛苦交替共存亦成为这部电影的主导情绪。

https://www.toutiao.com/i6490525661445227022/毕竟《那年八岁》是一部儿童电影,以家庭和个体为视角成为这部电影的表达核心;正因为抛去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宏观大视角,每一个家庭的小细节才更酸楚动人。

如果说悲伤源于小小年轻时的家庭悲剧,那么快乐的峰回路转则源于小小与算命盲人的结伴旅程。

故事的主线围绕一老一少展开。

吴老先生在旧社会中摸爬滚打,凭借说书和算命的本事混成了老江湖,在农村事务中专断神鬼之事,成为人们口中的半仙。

吴先生虽本领不凡,性格执拗蛮横,对外人避让防备,加上不能视物、更无子嗣,年过花甲无人照看,小小便成为他的直接看护人。

二人一次次挨家挨户的串门算命,中国民间的驱魔之法被导演加重了许多笔墨。

与神鬼的多年交际后,吴老先生兼具独特的强势和背后的软弱:善于安抚人心却怕怪力乱神,善于指点迷津但怕死人尸变。

在因闹鬼尿裤子被小小撞见时,倔强一生的半仙才展现出最返朴归真的一面;当然经历这次事故后,一个真是完整的农村老人让观众同情心倍增,且与小小无隔阂,爷孙之情不强求而自来。

从电影的角色情感转变来看,吴先生庆幸小小的到来,给了他黑暗中的道路指引,缓解了他一人世界的孤独感。

在善心被激发以后,吴先生可爱的一面在旅途中逐渐显现;古怪的老精灵的生命因为儿童的闯入,善良的种子在心中萌发。

当然对于小小来说,吴先生也扮演了他成长途中的引路人,在随着影像时间的不断流逝,一个孩童心智的成长和变化让人欣喜,小小因与先生的朝夕相处逐渐摆脱曾经的忧伤。

因为《那年八岁》的起点从路上开始,我们当然可以把这部儿童电影看成一部东方公路电影,祖孙二人的谋生旅程同样是内心从破碎到复合的旅程,从老吴冷若冰霜、小小叛逆倔强到依偎避雨、互诉衷肠,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不乏儿童天真烂漫,东方人的圆滑内敛亦融合在吴先生多年的为人处世中。

在故事的推进过程中,小小引领吴先生的竹竿发挥了被灌上形象的喻义。

从小小对吴先生的嫌弃不情愿到以此为玩伴,中国人的爱恨转变和情感表露寄托于这根竹竿,让本就木讷的二人有了巧妙地外在表达方式,更让情节运转少了些许尴尬和生涩。

东方公路电影的另一特点在于,两位主角看似浪漫的情感始终带着些许苦涩,小小与先生的朝夕相处更让人尝试回忆往昔的美好,而现实的缺憾老先生依然无法给予彻底的弥补;男孩小小性格中悲伤与快乐的共存也造就了观众对其的强烈认同感,在结尾处撕心裂肺的哭声亦让荧幕内外都为之动容。

据导演在见面会上的透露,故事是改编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但因东北过于山水明媚、代入感不强,西北才成为了最终采景之地,当然这得益于摄影的美好,黄土高原的奇异风光在片中一览无余。

或许西北的万里黄沙,才让小小的苦难和倔强有了历史般厚重;从电影中的每一位人物我们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硬气,这种由内而外的硬气不仅来自于个体,更来自于伟大的黄土高原。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们世代生活、孕育出无数坚强的生命;新鲜的花儿、无畏的庄稼汉、赶车的马骡、纵横的山野,这让如山般坚强浑然天成、屹立不屈。

文/武侠小王子《那年八岁》作为2017年浙江青年电影节唯一一部儿童电影,如一股清流流入西溪,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纯净气质。

自四年前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后,杨瑾导演深埋孩童世界,挖掘儿童生活的日常生活,做自我影像天地中的孩子王。

与电影节许多独具实验性的片单相比,作为电视电影的《那年八岁》电视感十分强烈,杨瑾在延续了前中西部农村儿童题材外,在新作中几乎抛开个人回忆杀,把目光投向更远的父辈童年。

与前作一贯欢愉忘我的基调不同,新作中对快乐的展现稀少且珍贵,在小小幼年丧母的悲剧衬托下,主人公小小的快时光稍纵即逝。

从一个八岁孩子的眼神和表情中,我们看到了不多见的任性和倔强,欢乐幸福与悲伤痛苦交替共存亦成为这部电影的主导情绪。

毕竟《那年八岁》是一部儿童电影,以家庭和个体为视角成为这部电影的表达核心;正因为抛去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宏观大视角,每一个家庭的小细节才更酸楚动人。

如果说悲伤源于小小年轻时的家庭悲剧,那么快乐的峰回路转则源于小小与算命盲人的结伴旅程。

故事的主线围绕一老一少展开。

吴老先生在旧社会中摸爬滚打,凭借说书和算命的本事混成了老江湖,在农村事务中专断神鬼之事,成为人们口中的半仙。

吴先生虽本领不凡,性格执拗蛮横,对外人避让防备,加上不能视物、更无子嗣,年过花甲无人照看,小小便成为他的直接看护人。

二人一次次挨家挨户的串门算命,中国民间的驱魔之法被导演加重了许多笔墨。

与神鬼的多年交际后,吴老先生兼具独特的强势和背后的软弱:善于安抚人心却怕怪力乱神,善于指点迷津但怕死人尸变。

在因闹鬼尿裤子被小小撞见时,倔强一生的半仙才展现出最REAL的一面;当然经历这次事故后,一个真是完整的农村老人让观众同情心倍增,且与小小无隔阂,爷孙之情不强求而自来。

从电影的角色情感转变来看,吴先生庆幸小小的到来,给了他黑暗中的道路指引,缓解了他一人世界的孤独感。

在善心被激发以后,吴先生可爱的一面在旅途中逐渐显现;古怪的老精灵的生命因为儿童的闯入,善良的种子在心中萌发。

当然对于小小来说,吴先生也扮演了他成长途中的引路人,在随着影像时间的不断流逝,一个孩童心智的成长和变化让人欣喜,小小因与先生的朝夕相处逐渐摆脱曾经的忧伤。

因为《那年八岁》的起点从路上开始,我们当然可以把这部儿童电影看成一部东方公路电影,祖孙二人的谋生旅程同样是内心从破碎到复合的旅程,从老吴冷若冰霜、小小叛逆倔强到依偎避雨、互诉衷肠,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不乏儿童天真烂漫,东方人的圆滑内敛亦融合在吴先生多年的为人处世中。

在故事的推进过程中,小小引领吴先生的竹竿发挥了被灌上形象的喻义。

从小小对吴先生的嫌弃不情愿到以此为玩伴,中国人的爱恨转变和情感表露寄托于这根竹竿,让本就木讷的二人有了巧妙地外在表达方式,更让情节运转不如太过于尴尬和生涩。

东方公路电影的另一特点在于,两位主角看似浪漫的情感始终带着些许苦涩,小小与先生的朝夕相处更让人尝试回忆往昔的美好,而现实的缺憾老先生依然无法给予彻底的弥补;男孩小小性格中悲伤与快乐的共存也造就了观众对其的强烈认同感,在结尾处撕心裂肺的哭声亦让荧幕内外都为之动容。

据导演在见面会上的透露,故事是改编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但因东北过于山水明媚、代入感不强,西北才成为了最终采景之地,当然这得益于摄影的美好,黄土高原的奇异风光在片中一览无余。

或许西北的万里黄沙,才让小小的苦难和倔强有了历史般厚重;从电影中的每一位人物我们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硬气,这种由内而外的硬气不仅来自于个体,更来自于伟大的黄土高原。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们世代生活、孕育出无数坚强的生命;新鲜的花儿、无畏的庄稼汉、赶车的马骡、纵横的山野,这让如山般坚强浑然天成、屹立不屈。

 8 ) 蹦迪男女必看的一部电影

和婆婆(外婆)一起看的 剧情没有太大的起伏 前前后后细节描绘地很地道 最后吴先生送小小去上学 小小突然跑出教室用尽全力喊爷爷 远处那个黑色的颤颤巍巍的背影消失在大山深处 没有很刻意地描绘人情 每一处真实自然 一老一小 罗京民先生和杜俊豪小朋友二人的演技很棒 可以说超过了当下很多荧屏常青树(不点名了)现今的互联网时代 快节奏的时代 夜生活丰富高歌男欢女爱的时代 需要这样刻入人心的温情的片子 抚慰现代人的心 记起最初心中的一抹善良

 9 ) 一点猜测

其中的一个细节。

瞎子吴先生帮人算命,那家人的儿子在部队当兵。

虽然电影里没有透露具体的年份,但从后来的对话里有“就要大锅饭”的字眼,那应该在1958年以前。

儿子属龙(1928年出生),瞎子一算说他今年25岁,按照中国农村传统的习惯,都是报虚岁,那这就是1952,1953年的故事,正在朝鲜战争时期。

这家人的儿媳妇,生的是个女娃。

(有特写,没有小JJ的)他们忽然找瞎子来算命,问的是儿子的“官运”,儿子长年不在家。

吴先生这番话,初衷是想帮那个儿媳妇说点好话,怕长期没有丈夫在家的媳妇在婆家日子不好过。

没想到后来,却发生了公公强暴儿媳妇的结局。

公公被枪毙,剩下家丑外扬的儿媳妇和她婆婆,在农村会遭到多少白眼和歧视,难以想象。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我猜,大概儿子在前线牺牲或者失踪了。

不然一家人不会无缘无故的请一个算命先生来占卜命运。

瞎子也说了,他们摊上事了,我给他们一个安心。

如果儿子死了,他们下一代又没有孙子,农村人很有可能觉得“断后”。

(何况是50年代)就算有痣的奶子再好,一千人才出一个,可六七十岁的公公图什么造化?

这不是色欲熏心的事儿,死活想留个后,才是驱使他这么做的主要原因。

人算不如天算,这也是瞎子完全没有想到的结局。

所以他说这是为儿媳妇好的时候,从众人的嘴里知道后来发生什么事的男孩回头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

瞎子的确不会算,真正会算的是老天爷。

 10 ) 我没想到这电影才7.3分

首先表示对六公主的赞赏和喜爱,六公主yyds。

有点像红高粱的渲染风格,貌似是在陕西?

电影的背景是饥荒年代,每家每户日子都不好过,但是作为算命的吴先生却不愁吃穿,甚至可以花钱雇一个领路的,足以说明问题。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外国人经常嘲笑中国人没有信仰,同时又会嘲笑中国还有一位专门管钱的神仙——财神爷,就像易中天先生说,中国人只祭拜对自己有用的神仙。

我们自己也会调侃道:左眼跳财,真是好兆头;右眼跳灾,去tm的封建迷信。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自古以来我们都是一个“迷信”的民族,你说这是个坏事吧,但是我们祭祖,我们尊重祖先留给我们的一切,我们传承他们的文化和精神;你说这是个好事吧,那过分迷信导致的悲剧数不胜数,所以我只能讲此归结为中性。

说回电影,开始我一直认为吴先生的眼瞎是装的,找来小孩领路是故意让其他人以为自己确实是瞎子,再加上一些小细节,但是他会踩到屎,会听声辩位,暂且不论。

小孩的亲生母亲去世,亲生父亲娶了后妈,把他卖给了吴先生,亲妹妹这么小的孩子洗衣服,另外两个哥哥却在屋里玩,不得不使每个单亲或重组家庭关心这个问题。

电影还有一个在中国(其实是全世界)都绕不开的问题:重男亲女。

小孩第一次跟着吴先生去给别人算命,刚出生的小女孩就抱着呢,结果问的确实家里的儿子。

男女终究无法做到绝对的平等,个人认为做好男女工作的分工是最好的出路。

还有婆媳问题,只是盲区,略过略过。

再说电影最重要的问题,算命。

剧情随着吴先生一家家的算命,我看到的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真是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不过家家户户都将吴先生说的话奉为圣旨,奉为神谕。

生病的老妈子因为他的一句话痊愈,就像华大基因的尹烨说的那样,冥想能控制基因表达。

很多病,确实和长期的心里压抑有关。

这可能也是很多“神算”的本事所在。

但是,作为生活在衣食无忧年代的我们,站在道德的高度上对我们的父辈,爷爷辈指指点点,或许也有点可笑。

对于喜爱历史的我来说,遵循一个理念,看待每一件事,不能脱离他的历史背景。

在那个饥荒年代,迷信或许并不是一个坏的选择?

一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可能因为一个算命先生的“鼓励”,就扛过了这个难关。

所以迷信,也许支撑了从古至今无数底层人民度过艰难时刻。

就像郭德纲说的:未经人苦,莫劝人善。

余华说,苦难不值得歌颂。

那我们能不能对正在经历苦难的人抱有一定的善意呢?

算命的吴先生前脚刚帮人家驱鬼,后脚就被鬼吓尿裤子。

小孩回来找他,这是吴先生真正将这个孩子看作自己孙子的开始,也是小孩真正将吴先生看作自己爷爷的开始。

我认为,是小孩一直以为他装瞎,后来才知道他是真瞎,想起他的种种的好,终于认可了这个老头子。

结局太好了,吴先生和小孩说掏心窝子话,“谁会算啊,老天爷会算”。

啧啧啧,好台词好电影。

电影最后,本事领路人的小孩,变成了吴先生领着小孩走,哈哈,这爷孙两。

本想给9分的,因为电影比较短,感觉可以在铺垫一下的,但是结尾太戳我了,10分。

《那年八岁》短评

算命算命,连手掌猜正反都只有50%的概率,何况命呢?多一星,俩人的真情,就是突然结束了。

7分钟前
  • 江湖大骗子
  • 推荐

也挺无聊的。罗老师这回演瞎子,不,盲人不用心啊,离章子怡差远了,还不如杨幂。这爷俩还是在《福与李》中搭档搭得好。吕松野也不在状态,失控太多。

12分钟前
  • Thin Knight
  • 较差

我不知道到底算好抑或不好

15分钟前
  • jiudaozheliba
  • 还行

小孩拽拽的,很温情的电影。

18分钟前
  • 黑白配小黑
  • 力荐

那年八岁 少年丧母之痛 后妈和父亲的不待见。贫苦的生活。算命老瞎子带路。

20分钟前
  • 游子
  • 还行

电影的核心还是故事,把一个好故事讲好,再谈其他的吧。

24分钟前
  • 哆啦A梦的口袋
  • 力荐

人心都是肉长的。

27分钟前
  • Jane
  • 还行

#六台#六台难得放了部好看的电影,少见的国内低成本好电影,带着一种朴实的感动。可惜有几处演的感觉太重了,让人出戏。

28分钟前
  • 司徒先生
  • 推荐

比烂更可怕的是平庸,导演的素材十分匮乏(相似的段落重复使用),再加上剪辑的生硬,使得故事被硬生生的撕成了碎片。

33分钟前
  • 康报虹
  • 较差

老头一上来就问小小亲爸是不是和后妈钻一个被窝,亲爸是小有名气的的木匠却贪一月六块钱不让儿子读书,公公强奸儿媳妇,活杀兔子,后妈和亲爸调情,还有处处暗示老头眼睛并没瞎算命靠坑蒙拐骗,以及这蛮荒的、落后的、人心快坏透了的山区……这定义儿童片略有点硬核啊。(全戏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小小的梦境)

38分钟前
  • 良夜正迢迢
  • 较差

非常质朴的电影,但是也充满了感动。

39分钟前
  • In车邻邻
  • 推荐

中国导演总是能把这种扣扣索索的剧情拍的不错

40分钟前
  • W.Q.
  • 推荐

想起《边走边唱》(改编自史铁生《命若琴弦》)。。如果用方言表演效果更好。

42分钟前
  • 伊壁鸠鲁
  • 还行

央六放出,少见的说得过去的片子。品质像那年的《五彩壶》。

43分钟前
  • 布鲁斯
  • 推荐

。换句话

48分钟前
  • 南森
  • 很差

很喜欢这类电影 一笑有泪 很温情

53分钟前
  • balance
  • 推荐

镜头沉静有味道,画面优美。在一个简单故事里,一老一少尽现演技。

55分钟前
  • 身无半亩
  • 力荐

抵制垃圾编剧杨瑾

56分钟前
  • 吸氧
  • 很差

最后真的蛮感动的

58分钟前
  • Rhine
  • 推荐

一老一少,越走越远,情感有,但没啥子时代感,剧情平平。

1小时前
  • 叶不归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