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争让每个人的生命都变得微不足道电影开头的十分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
西方战线片头以一个士兵Heinrich的视角展示了战争的残酷。
上一秒呼喊着你名字向你求救的战友,下一秒就满脸窟窿缺胳膊少腿的倒在血泊中,在战场上,生命变得如此渺小脆弱,生命的逝去变得如此轻描淡写。
当开头Heinrich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字幕里,观众自然而然的会发出疑问:Who is Heinrich?Is he the protagonist? 他会是主角吗?
而后观众会立马得到的解答是:No. Heinrich is just another nobody. 很快,他就像其他死去的战友一样成为下一个枪下亡魂。
他们死后的衣服被扒走,送到军队后勤部门,由一群缝纫工人修整洗净后给下一批战士穿上。
通过几个连贯的剪辑镜头我们很快得知,每件衣服上都有士兵姓名的标签,Heinrich也不例外,这是他的名字第二次出现在镜头之下。
拿到Heinrich军装的是年轻的士兵Paul,而Heinrich的姓名标签显然因为后勤部的失误没有及时去除。
Paul满脸困惑的拿着分发给自己的衣服询问军官是不是发错人了,然而他得到的解答却是,这件衣服的尺寸和Heinrich不合,所以他没有穿,把标签丢掉就行了。
军官一脸冷漠的将标签摘下扔进垃圾桶,这是他的名字第三次出现在镜头之中,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出现。
拿到军装兴奋的Paul而此时满脸兴奋,对战争充满期待的Paul,又怎会知道他手上拿到的看似崭新的军装实际沾满了阵亡战士的鲜血?
一个士兵的生命就像他衣服上的标签一样微不足道,弹指一挥间,就彻底消失了。
2. 战争让鲜活的生命变成冷酷的杀人机器主人公Paul刚登场时,和他那些即将入伍的朋友一样,是个有血有肉的年轻人。
他对战争充满了使命感和荣耀感,迫不及待的要为这个国家奋勇杀敌。
这时候的他,眼睛里全是光芒。
即将参战的Paul然而战争就是一把涂满了鲜血的杀猪刀,将这个鲜活的年轻人浑身上下宰了个遍。
在意识到战争完全不是自己先前想象的那样,在身边的战友一个接着一个的倒在身旁,Paul变得胆战心惊,眼神里满是恐惧和胆怯。
初入战场直到停战前夕,自己一直以来都朝夕相处的战友Kat的意外死亡,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的Paul彻底变成了一个冷酷的杀人机器,眼神里不再绽放任何光芒。
在剧情的最后,德军的General咽不下投降的这口气,在停战协议生效前的最后几十分钟,煽动士兵们做最后的抵抗,杀敌军个措手不及。
许多已经看清现实并准备回家的士兵对这个命令感到非常不满,但又不敢违抗军令只得重返战场。
而此时的Paul早已面如死灰毫无表情,他毫不犹豫的回头,就像一个杀红了眼的机器,再也不是当初那个会因为眼睁睁看着法军士兵挣扎着惨死而感到共情的他。
停战前夕的反扑除了Paul的转变之外,士兵Tjaden的死亡也让我心灵很受冲击。
Tjaden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失去了右腿,这让他想当一个ranger的梦想彻底破灭。
Paul和Kat为躺在地上的Tjaden带去了食物,而这时候的Tjaden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将手中的刀叉狠狠的刺向自己的喉咙,慌乱的Paul和Kat大声呼救,然而身边几十个士兵竟然全都不为所动。
唯一一个对此做出反应的还是一开始就对Paul手中的食物虎视眈眈的士兵,在Paul着急的帮Tjaden按住伤口的时候,他默不作声的拿起了Paul丢在地上的食物吃了起来,面对眼前死去的战友,眼神里除了冷漠再无其他。
战争如此残酷,每个人都不知道还能不能活到明天,又有谁还会再去在乎他人的死亡?
这就是战争,它让每个人在战场上变成一个冷漠的杀人机器,在战场外变成一个漠视同伴性命的冷血动物。
3.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静默西线
其实个人不太喜欢西线无战事这个翻译。
电影第一次点题是在停战协议刚刚签署之后,西线逐渐变得一片寂静。
Kat对Paul说,你听,前线如此安静。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这意味着战争结束了,我们可以回家了。
Kat口中的quiet指的是不再能听到炮火的声音,双方停火了,战争结束了。
但显然quiet这里还有另一层含义,即战场上的死寂。
尸横遍野,活着的人都已经离开,已经战死的人再也无法离去。
他们的尸体堆满了西线,也不会再发出任何声音,这是战争所带来的灭绝性的silence.电影结束播放片尾字幕时,没有任何背景音乐。
影院的每个人都屏住呼吸不敢说话,生怕打破这一寂静。
这是真正的静默的西线。
4. 阵亡战士的传承电影中多次以物品表达对牺牲士兵的纪念和传承。
第一次是片头Paul被拉去收集死亡士兵的挂链。
这显然是为了方便统计每个阵亡士兵的信息。
而Paul还在泥坑中发现了自己朋友的眼镜,这也是Paul第一次大受打击。
战友的眼镜第二次是Paul眼睁睁看着敌军挣扎着痛苦而死之后,内心极度不安,掏出了敌人放在内衬口袋里的书信和照片。
但后来Paul问Kat会不会法语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弄丢了。
从法国士兵口袋中掏出的相片第三次是Paul将战友Frantz从女路人处得来的衣物绑在脖子上。
第四次是片尾一个年轻士兵被要求去收集死亡士兵的胸牌时,摘下了死去的Paul脖子上挂的衣物,重新绑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每一处都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离去,而另一个生命则背负了更多而负重前行。
5. 《西线》和其他反战电影的对比首先是和另外两个版本的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对比。
原著小说出自德国作家Erich Maria Remarque之手,于1929年出版。
本片的前两个版本,1930年和1979年的两版均为漂亮国出品,前者拿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1930年时德国因为纳粹主义的盛行,当时的德国人并没有什么机会体会1930年版电影的震撼,随后在1933年,原著小说和电影均被纳粹政府封禁。
所以2022年的这一版,是原作的首部德语改编电影。
1930版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海报我个人还没有看过前两个版本,不好评价剧作上的好坏。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得益于如今发达的电影特效制作,本片的视觉效果相比起前两作来说必然是一个巨大优势。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主角Paul在第一次上西线作战时,遭遇敌军连环轰炸,众人躲在战壕里,一个士兵被吓破了胆想要出去,却被敌人的炮弹炸飞,那一刻就好像他的身体瞬间分解一般,甚至观众都来不及看清他四分五裂的样子,他就瞬间消失在我们的面前。
这种现代大荧幕所带来的视觉震撼,显然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战争的暴力野蛮和血腥。
此外,这部电影也很容易会被拿来和《1917》《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等电影对比。
我个人感觉《西线》和上述列举的其他反战电影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西线》更注重将战争放在一个宏观层面上来描述,电影的角色,如Paul和Kat等,更多的是作为这一主题的丰富和补充。
相对来说,在本片里,人物的存在感并不突出,也没有像《血战》《拯救》里那样的个人高光,几个主要角色和观众的connection也相对较弱,相反,这部电影更加凸显战争的难以预测性和个人的渺小与无助。
除此之外,我觉得这部片子的叙事性和另外几部电影相比也较弱。
整部电影只有大概一半的内容是叙事性的,所以中间的部分看起来会略有点沉闷。
全片更强调一种沉浸式的战争体验,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切身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Paul的痛苦。
6. 每场战争的背后都离不开一群战争狂人的推动从各种反战电影中都能得到类似的启发。
德军的general会真的以为停战协定生效前那十几分钟的反扑能带来胜利吗?
他只是咽不下这口气而已,在他眼中战士就应该为国捐躯,这是战争的荣耀,生命在国家利益面前算得了什么?
这样的思想荼毒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战争送去一波又一波的燃料,前仆后继,尸横遍野。
每一个当代年轻人都应该警惕军国主义思想 民粹主义思想的复辟。
战场从来都不是荣耀,只是自私的利益相争和无数无辜生命的逝去。
要多看一点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少看一点某某片2。
今天早些时候,第9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公布获奖名单。
《西线无战事》无疑是除了《瞬息全宇宙》以外的最大赢家。
影片包揽了最佳国际影片、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音乐、最佳摄影四项大奖。
小说《西线无战事》2022年的影视改编版本以德语面世,获得奥斯卡九项提名,似乎预示了将近百年来围绕这部小说与世界上从未歇绝的罪恶烽苗的讨论与注目更具普适性,雷马克笔下的悲悯与观照,同主人公博伊默尔的命运一起,成为不可磨灭的志念。
撰文 | 独孤岛主“1918年10月,他倒下了。
那天,整个前线是那么的安静,乃至军队报告上只写了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他向前倒下了,好似在地面睡着了。
把他翻躺过来时,你会发现他并没有遭受太多的痛苦:他的脸上呈现着平和与宁静,好像很高兴结束终于到来了。
”在翻译家朱雯先生笔下,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结尾尤显人生幽凉。
这位在小说全文中都以“我”的第一人称视角展现于读者眼前的一战德国年轻士兵保罗·博伊默尔,在这最后之最后的段落中,变成了“他”。
犹如置身事内的灵魂启航飞升,成了凝望自己的“上帝”。
读者的移情机制,也在此发生360度的转移,男主人公的死亡,同时也令整部小说中透过他的眼耳手足感知到的剧变世界,随流闭幕,化为了一片空洞的虚无。
《西线无战事》,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著,朱雯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
这不仅是雷马克在行文到尽处之时完成的对战争本身的反思,甚至也是对人之生而为人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内在宿命的审视。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小说《西线无战事》问世十年后爆发,作品中涉及的战争本体与战争所置身的大时代,几乎惊人地同现实无缝重合。
无论是在《西线无战事》小说、三个影视改编版本(最近的一个版本)或是近世以二战德国士兵为主人公的德剧《我们的父辈》中,透过士兵群像对他们被征兵入伍、开战前的迷惘、战后无可挽回的惨烈青春都有具体而微的投入与置评,这几乎成为与德国在战后对纳粹清算的力度一样彻底的无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西线无战事》的前两个影视改编版本,均是以英语作为对白主语言的,2022年的改编版本以德语面世,获得奥斯卡九项提名,似乎预示了将近百年来围绕这部小说与世界上从未歇绝的罪恶烽苗的讨论与注目更具普适性,雷马克笔下的悲悯与观照,同主人公博伊默尔的命运一起,成为不可磨灭的志念。
回到小说的开头,场景正是博伊默尔和他的战友们待在“火线后面九公里的地方”,与一个“脑瓜像番茄一样的炊事员”周旋,原定的一百五十人伙食量,因为一半人数的牺牲而变成了双倍。
《西线无战事》诞生于全球文化推向现代主义步进的时代,亲历一战残酷炼狱的雷马克,以“数量惊人的英国重炮向我们袭击,对准我们的阵地不停猛轰,因此我们的损失十分惨重,只有八十几个人活着回来”这样简约的纯粹陈述,带出德军这支部队的状况,而以整整一页的篇幅,以近乎电影片头字幕式的白描,逐一介绍主人公和他的战友:“头脑最清楚的思想家”克罗普、“在炮火密集轰击的时候嘴里还念叨着无力定理”的缪勒、“坚强、机灵、狡猾”“嗅得出糟糕的天气、可口的食物和舒适的工作”的卡钦斯基。
小说抛弃了古典主义小说中连篇累牍的物理/地理背景与人物视觉书写,反而在以电影为代表的视觉新触媒狂飙的背景下,为读者建立了一幅轻松愉快的想象画面。
这样从容的书写,彰显出的并非作者曲意卖弄技巧。
随小说进展,读者很快将看到,小说笔锋完全不是单纯描写人的状态,而是将人放置在战场上无数的张弛时刻,令观众感受角色的切身呼吸。
因此,《西线无战事》中,重要的并非后世由流水化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人物弧光”,文法形式趋向简约的直接出发点似乎也不是显示作者脑海中的新潮,相反,小说通篇都是冷静的,有时候甚至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在炮弹横飞的战壕中,作者的目光注目的是“有两只蝴蝶在我们的战壕前面蹁跹戏耍了一上午”,甚至看到“那是两只柠檬黄的蝴蝶,黄色的翅膀上有些红色的斑点”。
小说甚至极其仔细地描写博伊默尔和卡钦斯基在夜晚偷鹅烤鹅的全过程。
生理与生活赋予这些年方十九、已经对人间逐渐麻木的年轻人以物质与社会双重性质的内在重塑力,将本来可能是学生、工人、农民或各行各业的他们变成了最终连质疑自身都感到乏力的杀人机器,这是小说书写战场而始终保持“去类型化”的肃穆立场的必然选择。
电影《西线无战事》(2022)剧照。
显然对作者雷马克来说,战争生涯结束后的文化工作经历,决定了他在《西线无战事》选择的宏观视角,即是既跳出单纯的残酷性控诉,又着眼特定时代的特定荒谬,其间言说的,其实是荒谬性自身穿破时光的亘古不变,正是这一点,造就了小说的典范地位。
雷马克在书中不断通过战场不同部位的视觉景观描摹,力图以“恭请”姿态,带引观众体会书中角色眼目心灵所及、本来值得眷恋的大千世界,燃烧的时代余烬不仅落在荒芜的战壕里,更细置于每一道装着带刺铁丝网的栅栏后面,每一个步履艰难前进的晨曦,每一口后方母亲准备的果酱以及每一个由清晰而逐渐变得模糊的青春梦里。
因此,小说的表层叙事平静,内在质感不断跨越感官限制,实际上流露出雷马克以极大忍耐力不断将自己的曾经沧海如绞肉糜一般揉碎的努力。
于2022年爱德华·贝尔格导演的电影版本中,开场的一组空镜,展现远处闪动着火光的辽远山野、层叠密布的丛林、隆隆声里断续入眠的动物,最后才是尸横遍野的前线。
这不啻是对雷马克原作最直接的礼敬。
影片从自然的眼目开始,以冷色调的纪实化视觉语言结构描绘出其后所有战场上的情节,虽然在今人眼中,重复多少遍结局都不外乎是牺牲,但笔墨最终如何着落到“西线无战事”这样的荒谬残酷物语,依然是不同的改编者在不同的作者基调中需要具象落实的问题。
贝尔格的电影在小说最后的书写场景后,令文本回归到“无言的山丘”自然空镜,仿佛也是对雷马克“一花一世界”笔触的直接回应。
百年前的雷马克选择让角色沉默,他亲历的世界已经不值得角色留恋。
这个世界却一直记得雷马克和他塑造出来的众生,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外在于作者、读者甚至小说角色眼目的花花宇宙,永远在某种程度上需要被文本观照,一而再,再而三,如同战场上少年们的非梦之梦一样。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撰文:独孤岛主;编辑:张婷 李永博;校对:卢茜。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既不专业也不客观!
这部翻拍自好莱坞的经典,原作我并没有看过,但是我想说这翻拍本身就成为了经典,真是一部直击人心的电影,在一战残酷的战争环境里人性的善与恶,各种情感的复杂交织在一起,每一个点都感觉掏空了我,男主从激情昂扬的少年奔赴战场,一场战斗下来从恐惧到克服恐惧再到一年半后的休整时的放松以及战争结束前战友们纷纷战死,无论是法军还是德军高官们不顾士兵的生死只想建立自己的功勋,还是一个文官为了早日结束战争费尽口舌的说服军方妥协签字,最后男主在最后一攻中丢掉了生命,整部电影都让不断的反思,比如德军高官象征着疯狂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他们只会发动战争不可能停下脚步,只是不断的送士兵的生命白白去送死,仅仅是为了披着爱国主义外衣的自己的功勋与权利!
电影多次拍摄吃饭的镜头士兵们食不果腹还要去偷鹅来充饥而前线指挥官却大鱼大肉还喝着葡萄酒最后甚至把自己不吃的肉丢给了自己的狗吃,不光是德军法军福煦元帅在谈判中问这个面包不是现做的吧?
厨师赶紧道歉说是昨天做的,福煦小有不快但是没有发作!
说实话作为一个军迷我认为一战是最没有意义的战争,它就是一场无谓的消耗人命的消耗战既不争房子也不争地,就是空耗国力白白伤亡了1700万人还谁也没打服谁,这部电影完美的展示了这种毫无意义的送人命的行为!
演员也是无可挑剔,尤其是男主在弹坑里从装死求生恐惧到击杀法军坚毅再到杀人负罪的痛苦挣扎以及人性未泯的施救最后法军死亡男主翻出遗物告诉法军他会带去法国交给他的妻子,这一系列的戏基本都是男主的独角戏我认为他都可以凭这段戏去竞争奥斯卡最佳男主!
最棒的结尾是冥冥中又一个轮回另一个热血青年步了他的后尘为他摘下了军牌,这部电影就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战争片的样子,我毫不吝啬的我对本片的溢美之词我愿意给9.5分而且我也祝愿这部翻拍片能象原作一样在奥斯卡上大杀四方!
在前几年那种小年下今年终于有这样优秀的影片出现了!
这是今年九月上映的一部新电影。
影片是根据德国作家雷马克1928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的。
他一战时期18岁入伍,五次负伤。
小说中所反映的战场上的士兵生活,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
他的祖父那一辈是法国人,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他描述的角度更全面更客观。
小说出版后,当时的希特勒政权很不爽,他只好避居瑞士和美国。
二战结束后,德国新政府也不让他回国。
可见他的这篇小说影响之大。
雷马克的小说出版后,曾多次被改编为电影。
我现在手头上有三部,分别是1930年版、1979年版和现在这个2022年版的。
各种版本互有优劣和侧重。
按照以往的惯例,先看了小说。
然后三个版本依次看过来。
当然,这篇观感还是以2022年版的为主。
影片讲的是一战时期的1916年,读完高中的保罗等几个学生,在老师的蛊惑下,志愿入伍。
加入德军第76步兵预备团,参加了法国北部拉马尔迈松战役,1918年又转战于香槟地区的攻防战。
这里距离德军签署投降书的贡比涅森林仅70公里。
影片的后半段完全是1918年11月3日到11日这几天的情景。
增添了影片的紧凑性,很好。
影片中的画外音这样说:“直到1918年11月战争结束之时,战线几乎没有移动。
超过300万士兵在这里丧生。
”最后,战争终于结束了,保罗他们的生命也结束了。
毫无疑问,影片的主题是反战的。
然而编导并没有直白的说教,而是通过冷静的描述士兵们的日常生活和作战,将这种情绪体现出来。
战场上惨烈的厮杀,防守和反冲锋,保罗身边不时有战友们倒下。
一声声恐怖的叫声里,敌军的坦克无情的碾压着士兵们的躯体。
战斗间隙中,他奉命收集阵亡士兵的铭牌,随着他缓慢的脚步,我们看到堑壕中那一具具惨不忍睹的尸体。
干枯的树枝上,挂着残肢。
在一间废旧的厂房中,六十个士兵在毫无知觉中被毒气毒死的画面更是令人心惊动魄。
保罗在参战前,他心中是豪情万丈,或许还有一丝小小的浪漫。
当他亲身经历了这一场场真实的战斗后,他说:“这和我当初想的不一样。
”是的,战争的本质就是杀人。
在最后时刻,保罗在和一个法军士兵搏斗,猛然间另一个法军从背后刺向了保罗。
马大师有话:“你们不讲武德!
”那种时刻,人们已经失去了任何情感。
敌我之间,每个人都成为了杀人机器,互相杀红了眼,都在竞赛谁杀的多。
哪里还有什么规矩?
哪里还讲什么道德?
除了战场上的厮杀,士兵们的日常也并不舒坦。
保罗参军第一天,领到的军服上还挂着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海因里希葛柏”,那是刚刚战死的一个士兵的名字。
修补了上面的枪眼,继续发给后来的新兵。
那个军官对保罗解释说:“这是常有的事。
”不知道他说的是忘记取下标签是常事,还是死人是常事。
他们和老鼠争吃面包,用虱子来熬油。
还要领教当官的折磨。
“给人一点权力,他就会变得野蛮”。
每天在生死之间苟活,人们已经渐渐丧失了人性。
救死扶伤的医生也在煞有介事的统计每天死在自己手上的人数:“已经死了16个了,他是第17个,明天早晨之前要达到20个。
”在淫雨连绵的作战中,每个士兵都是满面尘灰烟火色,硝烟、泥浆都贴在脸上。
看到这里,不禁想起当年在越南时的场景。
几天下来,也是这般模样。
一个个灰头土脸,互相仔细辨认出来后,彼此相视一笑,露出三白:一幅眼白和一口白牙。
步兵更是惨,阴雨中连续行军后,走到一个涵洞中,连长下令休息,只见疲惫不堪的战士们顾不上满地的泥水,立刻席地坐下,马上就昏睡了过去。
战场上的情景都是相似的。
经历了这些之后,保罗从最开始的兴奋,到痛苦,到绝望,到麻木。
与对于死亡的恐惧相比,更使他不能接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
他想到:“不断扔手榴弹这两年,可不像臭袜子说脱就脱,我们永远无法去除这股恶臭。
”保罗在弹坑中,杀死一个法国士兵,对方也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临死前绝望的目光望着他。
可此时保罗并没有战胜对手的喜悦,而是陷入了彷徨和怜悯中。
在军营中,士兵们唯一的慰藉就是身边的战友,他们生死与共,保存着世间少有的朴实和真诚。
可是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枪林弹雨,战友一个又一个的倒下,还有那在医院里绝望自杀的克罗普。
胜利前夕死去的凯特。
这些战友纷纷离他远去。
他曾经寄希望于“总有一天会回家,可我们就像过往风景中的过客一样”。
老兵告诉他:“上了前线,只有变成野兽才能活命。
”变成了野兽的他,既不属于战争,也不属于和平。
他不知道以后的人生寄托,也不知道以后将如何生活。
所有这一切,令保罗痛苦又迷茫。
在最后的那场战斗中我们看到,保罗随着队伍冲锋,他端着枪,呆滞的眼神,木然的步伐,他不是去战斗,而是去迎接死亡。
那时的德国(也包括参战的其它国家),前方和后方都沉浸在极端的疯狂中。
可保罗和他的战友始终弄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去打仗?
为什么要去巴黎保卫德国的领土?
凯特对身边的人道出当前的现状:“这里的一切就像发烧一样。
没人真的想要发烧,但它突然就来了。
我们不想要,其他人也不想要,但我们来了。
全世界也卷进来一半。
上帝就这样看着,看着我们彼此屠杀。
就是这样。
”在原著中,保罗等一群士兵曾经不止一次的讨论过这场战争。
克罗普说:“想想真奇怪,我们在这儿,是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
可法国人在那儿,也是为了保卫他们的祖国。
到底谁是对的?
”可那些将军们却不这样想。
他们想的是“我的命令是战争。
只要这点不变,我必定会全力奋战!
”就这样,他们把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当做炮灰,推向死亡的深渊。
对这样的战争狂人,连那个停战代表也说:“光荣战死?
我儿子战死了,但他并不感到光荣。
”如果说二战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并代表了正义战胜邪恶的话,那么一战完全是一场无意义的屠杀。
春秋无义战。
再看看战场上的装备。
且不说步兵使用的毛瑟枪,每场大的战役,火炮的使用都在千门以上,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那时没有自行火炮这一说,也不重视火炮的机动性。
只强调它的作用。
影片中的弹坑直径大且深,这种重型火炮的口径达到420毫米,身管长就达36米,准头其实很差,威力却不小。
其它的火炮还有305毫米、149毫米的等等。
影片中首次出现的坦克是圣查蒙德突击坦克,配备一门75毫米火炮和四挺机枪。
看着确实很唬人。
也只是为了吓唬人,作用有限。
真正发展起来是在二战的古德里安时期。
影片中法军用的火焰喷射器也是初上战场,对着暴露步兵就射一管。
其实它的有效距离只有二十米,在以后的作战中,主要是用来对付地堡和坑道的。
此外,一战中特有的深堑壕,德军的制式钢盔等也表现的很真实。
最令我吃惊的是支在堑壕中的炮队镜。
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扛着和这一模一样的家伙跑侧观呢。
真是很令人丧气啊。
在这一版的影片中,对风景的拍摄很有特色。
和原著中的描写保持了高度一致:“广阔的平原铺陈在眼前。
远处山脉的轮廓逐渐显现在暗蓝的夜空中。
金红的斜阳朦胧地弥漫在大地上。
摇曳而神秘的白杨,它们一株连着一株,排成长长一列。
构成幻影、光线和思念。
”真是美极了!
对比几个版本的影片,1930年的那部在情节上完全忠实于原著。
1979年的有点小离谱,也还看得过去。
而2022年这版修改的比较大。
去掉了几个重要情节。
如保罗探家那段。
我觉得这段还是比较重要的。
可以体现出前后方人们对战争的不同感受。
但是增加了停战谈判这段。
在原著中是没有的。
我相信影片是完全忠实的描述了贡比涅森林中的这段场景的。
德国代表团的无奈,以及法国福煦元帅的傲慢。
都是很有特色。
影片加上这段,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性,还是很好的。
但是小孩开枪那个场景无疑是个败笔。
本人评分:7.5。
1930年,一部在当时绝对称得上顶级制作的好莱坞电影,在德国柏林首映。
时任纳粹德国宣传部长的戈培尔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命人在现场投放老鼠、臭气弹,首映礼不得不中断喊停。
电影也随之被吊销上映许可,成为了“禁片”,希特勒还下令焚烧了电影的全部资料。
在92年后的现在,这部影片终于得以再度翻拍,搬上大银幕。
还拿下了豆瓣电影2022最佳外语片榜单年度第一。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就来好好聊聊——
西线无战事 (2022)8.52022 / 德国 美国 英国 / 剧情 动作 战争 / 爱德华·贝尔格 / 费利克斯·卡默雷尔 阿尔布雷希特·舒赫1930年由环球影业公司出品的《西线无战事》,改编自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同名小说。
这部堪称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的影片,一举荣获1930年第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提名。
故事以热血的德国青年保罗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他怀着英雄理想,从学校中收到老师鼓舞应征入伍,投身到一战之中。
然而当保罗和他的同学们经过训练后,被派往西线参战时,他们目睹到的却是残酷的饥饿、血腥和死亡。
将近一百年以前的这部经典用简明精练的镜头再现了惨绝人寰的战争实况,也以细腻流畅的手法写活了保罗爱国迷梦的幻灭。
前段时间,网飞再度改编了这一故事。
尽管在原著小说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篇幅的改动,仍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已入围本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初选名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皇威廉二世的军队正在东、西两线与俄、法、英等国交战,战事十分紧张、激烈。
西线作战的士兵海因里希听从将领的一声令下,同无数德军士兵从站战壕越出,头也不回的向前冲锋。
海因里希身边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的倒下,在地上匍匐着呼唤着他的战友瞬间被飞来的子弹射中。
但海因里希顾不了那么多,只能闷头继续向前冲锋。
一波交战结束,死去的兵的衣服被脱下,送去后方洗干净,缝补好,再度被送到战场。
与此同时,在高中生保罗正在因为其父母不给他在参军申请上签字而烦恼,一旁的三个打算一同参军的同学怂恿着他,让他自己模仿父母签字。
保罗想了一下,激动地签了字。
学校里的老师宣扬着战士的英勇与战争的伟大,高喊着:“为了皇帝,为了上帝,为了祖国。
”受沙文主义影响,无数不谙世事的学生为了那枚象征着勇敢的铁十字勋章而走向了战场。
经过了新兵体检的保罗领到了自己的军装,但是上面却缝着“海因里希”的名字。
他向长官询问,长官撕去旧有名牌,轻描淡写地说着,那可能是上一个士兵的衣服不合身。
保罗不知道的是,这件衣服再度被分配,意味着这个名叫“海因里希”士兵已经倒在了西线的战场上。
很快意气风发的新兵便走到了战场上。
然而就在路过阵地时,两发炮弹从天而降,吓得这群新兵自乱了阵脚。
他们赶忙戴上了防毒面罩,但是上尉却在一旁说不需要防毒面罩。
急着帮助身边的战友佩戴面罩的保罗没能听见上尉的叮嘱,被他惩罚带着面具走到阵地。
终于走到了壕沟,可天空下起了大雨。
无奈,这群刚从学校里走出来的细皮嫩肉的青年只得马不停蹄地拿起头盔排水。
老兵凯特见到冻僵了双手的新兵,教他们把手放进内裤中取暖。
晚上,保罗和好友阿尔伯特在站岗。
一发照明弹划过天空,夜晚瞬间被点亮,犹如白昼,随之而来的是法军源源不断的炮火。
德军赶忙逃到防炮兵壕中避难。
此时的新兵早已失去了初入伍时的锐气,皆战战兢兢地蜷缩在洞中。
唯有老兵凯特明白,这只不过是刚刚开始。
一个新兵忍受不住恐惧朝洞外跑去,结果正巧一个炮弹飞来,刚刚还鲜活的士兵瞬间被炸成了肉泥。
其惨烈程度在小说中被描写到:“炸在墙上可以拿勺子舀起来装在饭盒里。
”
壕动开始剧烈抖动,不一会便开始倒塌。
等保罗再度清醒时,他已经被埋在了废墟下面。
好在他的战友及时发现了他,并将他从废墟中救出,保罗才幸免于难。
没能等休息,保罗便被打发去收集牺牲的士兵的名牌。
踉踉跄跄的保罗在地上发现了与自己一同入伍的好友的眼镜,果然在不远处便发现了好友的遗体。
才刚上战场第二天,自己曾经一起壮志豪情,立誓要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同窗竟然已经成为了法国炮火下的亡魂。
保罗已经无比清楚的明白了,真正的战争根本不是他想象的样子。
这里不是军功、鲜花、勋章......而是炮火、鲜血和死亡。
新版的《西线无战事》比起1930年的黑白电影,使用了当下最新的视觉特效,能够在表现战争场景时给观众带来更加震撼、更为还原的视听效果。
老版的“靴子蒙太奇”被替换为了逼真的炮火、真实的令人恐惧的血肉模糊。
尽管可能失去了一些传统手法的诗意,却将“残酷”表现的更为露骨。
在情节上,Netflix的新版和老版以及原著小说也有较大的差异。
新版删减去了老版和原著小说开篇都有一段新兵训练的桥段。
结尾的处理上,老版的“蝴蝶”线索和休假情节被剪掉,随之添加的是大量的战争背后操纵者的冷漠谈判。
老版中,保罗有幸能够得到一次休假,回乡的他再次感受到了来自母亲的温柔。
但是在保罗自以为是的父亲眼中,自己的儿子在这场毫无正义可言的战争中出生入死,仍然是他口中引以为傲的谈资。
和保罗父亲一样思想的老男人们在围坐在酒桌前“纸上谈兵”,高谈阔论;商量着还要将多少无辜的青年人送上战场,合计着他们的铁蹄什么时候可以踏平巴黎。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直至战争结束,超过300万的年轻士兵白白葬送了性命。
西线却几乎没有向前推进分毫。
老版里的保罗走到学校,学校里更加新鲜的面孔端坐在书桌前。
而那位当年煽动他们为国争光的老师依旧站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怂恿着新的年轻人投入战场的黑暗地狱。
试图阻止这一切的保罗,苦口婆心地向学生讲述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可贵,却被老师和学生指认为苟且偷生的懦夫。
新版这一冷眼旁观鼓吹战争的角色,换成了操纵战争的高级军官们。
他们不需要明白前线战事的惨烈,也不需要知道战争中物资和补给的紧缺,更不会知道会有士兵为了偷鹅而白白丢了性命。
他们只会为了面包是不是当天现做而大发雷霆,也会将一口未动的肉随手扔给自己的狗。
他们的眼中从来没有一名名将士鲜活的生命,他们只能看见所谓的胜利和军功。
在明明已经签订了和平协定,只需要等待生效的几个小时中,他们仍然下令继续开战。
就这样,在所有人都认为黎明将至时,黑暗再度包围了他们。
保罗像他的前辈海因里希那样,目光呆滞,好似失去了一切情感,头也不回的再次冲向法军的战壕。
在与一名敌军士兵纠缠时,被躲在暗处的长刀背刺心脏。
突然哨声响起,和平协定生效,战争结束了。
保罗倒在了黎明前的最后一秒钟。
无论是老版因为追逐蝴蝶而被流弹击中,还是新版离和平只有一步之遥。
保罗都死在了他再也回不去的幸福与和平。
老版的《西线无战事》曾被评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原著小说也曾在德国售出过百万册。
然而这都没有能够阻止二战将曾经的痛苦重演一次。
有人认为上百年的IP经典,再度翻拍已了无新意。
可是百年间,战火却从未停止。
*本文作者:浅浅
这么年过去后,技术上当然比1930年的电影要好了,投入也不小,但整个故事却讲的很差,乱糟糟的。
在情节上,之前小人得志的邮差形象被简单换成了一个要主角一直戴防毒面具的军官,而学生兵和老兵的战友情也没有怎么讲,很多地方总是一笔带过,以至于角色形象很空,感受不到主角对其他战友逝去的痛苦。
除此之外,之前版本里士兵们一起讨论战争原因的场景也没有,主角探亲回家碰上担忧的母亲,狂热的父亲,老师和学弟们的情节也没有,新加的狂热将军和谈判代表倒显得很刻意。
如果不是看到主角扎死了一个法军士兵,撕了美女海报,一群人在供需官那里抢吃的等等,我还以为这片压根与30年版本没关系,但说实话这些老情节也拍的不好。
改编不是瞎编(把从供应处偷吃的改成从法国百姓那里偷东西吃可真是...),反战片不是特效和化妆技术拉满,把战斗场景拍的血腥残酷就可以拍好的。
生活是無意義的,追名逐利可以掩蓋這種無意義,給人「充實」的幻覺。
本片則編織了一張虛無主義的巨大之網,網裡裝滿了為「虛無」獻身而最終為之吞噬的人。
在歲月靜好、藍天白雲的大後方,主角保爾和他的損友,就像德意志許多血氣方剛的青年一樣,自以為是patriots,其實不過是idiots。
保爾被沙文主義畫的大餅吸引,深陷虛頭巴腦的宏大敘事不能自拔,意淫自己投身於這場偉大光榮的事業中,英勇地擊敗法軍、操著正步挺進巴黎,於是在參戰書上冒充爹媽簽字同意,並為即將上戰場興奮不已。
新兵們是十九世紀的九〇後、〇〇後年輕人,他們不知道自己領的美麗新軍服,不過是從上一波炮灰扒下來找縫紉工人改造而成的;而武器,則是從上一波炮灰手中回收而來的。
保爾領到軍服後發現新衣服上有其他人名牌,質疑派錯衣服,派衣服的軍人隨即將名牌扯下便把衣服還給他,可見動員時將領說的「將來的人會記住你們的光榮」只是一張空頭支票。
他們自以為有多特別,不過是被推上戰場的另一波炮灰。
很快,唱著歌、踏著正步快快樂樂上戰場的年輕人就後悔了。
保爾在戰場上先後經歷了朋友慘死,自己差點被坦克履帶碾死,既不熱血也不帥甚至還非常狼狽。
他受盡精神和肉體的折磨,被現實教育得哭爹喊娘,才慢慢領悟自己可能墮入了什麼古怪的傳銷騙局。
與之對剪的畫面,則是將領們在大後方,大口喝酒、大塊吃肉、指點著江山,高呼著繼續送人上去,絕不放棄、戰鬥到底。
一次戰鬥中,保爾和一個敵人同時困在積水的炮彈大坑裡,被迫近距離單挑。
為了保命,保爾生平第一次用小刀刺向一個生活上與自己無仇無怨的人的胸口。
敵人倒下後大聲喘氣,保爾害怕得用泥沙塞住他的嘴,然後瑟縮在一角。
殺一個具體的人,對一個普通青年來說是多麼陌生的經驗,眼見這個法國人不斷吐血垂死,保爾受良心責備,於是衝到水坑舀水餵他喝,又用小紗布捂住他的傷口,但已無力回天。
保爾在這個法國人的衣服裡找到一張妻女的合照以及他打字員的證件,當頭棒喝,原來對方和自己一樣有家庭和正常私人生活,他們既非符號也非怪物,「敵人」這個term只是別人灌輸他腦袋裡的概念而已。
到德軍將領妥協,與法軍簽了停戰書,德軍小兵們酗酒慶祝之際,保爾的朋友卻因為在民居偷了兩個蛋被平民槍殺,慶祝對於戰爭結束了還要失去朋友的保爾來說是多麼諷刺而索然無味,戰士為了「無意義」而狂歡,又是多麼虛無。
狂歡半天,即將解散返鄉,將軍突然宣佈——協議簽的是上午十一點停戰,還剩十五分鐘,不准躺平、繼續折騰,趁此機會突襲敵人,奪取「最後的勝利」。
公開反對這項動議的小兵都當場處決了,其餘的人只好聽令繼續堅持。
怎麼?
像不像你的老闆命令所有人在店慶結束前幾分鐘拼命衝刺刷新業績?
結果,保爾倒在了十點五十九分。
電影最後還用字幕告訴觀眾,戰爭從開始到結束總共四年,戰線絲毫沒有向前移動過,但三百萬的士兵沒了——多麼虛無。
從目睹朋友逐個死去、屢次體驗瀕死、殺害一個與自己沒有私怨的人、參與無意義慶祝,到最後自己也死在戰場,不僅保爾完成了對戰爭的新認知,更重要的是觀眾也借角色的視角一同刷新了對戰爭的認知——自以為搏鬥很有趣其實是極無聊,自以為戰爭熱血其實是它是冷血,自以為在執行正義其實是被拿來買賣,自以為有機會做英雄其實只有當炮灰的命,自以為會被後世記住其實你的死不值一提。
到底人類還要過多少千年,才學懂不愛抽象的人,而去愛具體的人?
還要過多少千年,才學懂在問自己是什麼立場的人之前,先學會做一個正常人?
儘管保爾和他的損友們都十分可憐,但是我想,同樣可憐的觀眾也沒資格去同情。
誰知道你為他們發聲以後,遇難者家屬會不會起身反噬:「喂,是我家死了人又不是你家,跟你有什麼關係!
你死咬著德意志的負能量的事不放做文章,想必是要給法國人遞刀子吧。
」
该片由Amusement Park Film、Gunpowder Films、Sliding Down Rainbows Entertainment、Anima Pictures出品;由奈飞影业Netflix发行。
该片改编自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撰写的同名经典小说,本片与英美版的《新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79)》的剧情不一样,可作为全新的影片来观看。
影片开始,茂密的丛林覆盖着薄薄的积雪,一窝狐狸蜷缩洞里……镜头俯瞰隆冬的战场,横七竖八的士兵尸体躺在被薄薄积雪覆盖的土地上,一洼水坑被鲜血染成了红色……远处不时响起机枪声音,零星的子弹射在死尸周边,不时有炮弹落下…… 镜头进入战壕,两名机枪手操控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向对方的战壕扫射……战壕里的步兵正在跑动集结,梯子上的一名士兵被流弹击中死去,马上另一名补上……士兵海因里希·格伯Heinrich Gerber(Jakob Schmidt 饰演)正坐在战壕里休息,一名中士Feldwebel(Felix von Bredow 饰演)将他拉起、让他爬在梯子上准备冲锋;旁边的"年轻新兵Junger Rekrut"汉斯(Martin Dostál 饰演)刚露头,就被一颗子弹射中头部死去…… 冲出战壕后,海因里希Heinrich跟随战友往前冲,身边的士兵不时有人中弹倒地……在一根枯木树干处,海因里希Heinrich趴下做掩护;旁边一个受伤的战友喊他,他就爬过去救他,但刚接近这个战友就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死去……随后,海因里希Heinrich趴在枯木上,拉动毛瑟M1898式步枪的枪栓随便射了两枪,就丢下枪、拔出工兵铲,朝对方战壕冲过去,一铲砍在一名法国士兵的肩膀上…… 随即,屏幕打出片名…… 泥泞不堪的战场上,士兵从车厢上把死尸卸下,拔去大衣、皮靴,将尸体丢在淤泥上,皮靴堆积如山;另两名士兵将尸体装入棺材,棺材堆放于土坑里集体掩埋,另一名士兵往棺材上泼洒石灰粉……成捆成捆带血的大衣,装入火车车厢里;车厢下,几个修女在给几个伤员包扎断肢伤口…… 镜头一转,一辆卡车拉了一车的带血军大衣来到后方,将衣服卸下,女工将带血军大衣运走漂洗,池子里的水都染成了血红色……洗好的军衣晒干后,运到缝补车间,女工坐在缝纫机前缝补军衣……一个女工给一个大衣上缝补弹孔,大衣上的名字是"海因里希·格伯Heinrich Gerber"…… 1917年春,德国北部,战争第三年;一辆卡车运走清洗缝补好的军衣,青年保罗·鲍默Paul Bäumer(Felix Kammerer 饰演)骑着自行车跟在卡车后…… 来到镇中心的学校前,保罗Paul遇到同学阿尔伯特·克罗普Albert Kropp(Aaron Hilmer 饰演)、弗朗茨·穆勒Franz Müller(Moritz Klaus 饰演)、路德维希·贝姆Ludwig Behm(Adrian Grünewald 饰演)三人;三人听说保罗Paul的父母未给他的参军申请表签名,就提议冒充他父母给保罗Paul签了名;保罗Paul直接自己给自己签名了,他不愿同学都参军了而自己单独留下…… 教学楼内,校长Rektor(Michael Wittenborn 饰演)对着即将参军入伍的学生发表情绪激昂的演讲……随后,向参军的学生发放军衣;保罗Paul战战兢兢拿着自己签名的证书去领服装, 镜头一转,新兵保罗Paul从卡车上往下搬缝补好的军衣,军官看证书发现他出生日期是1899年11月18日,虽然年龄未达18岁、但军官还是盖章发了军服,保罗Paul领的服装正是"海因里希·格伯Heinrich Gerber"的…… 穿上军装后,乘车抵达法国北部的拉马尔迈松,此地距离西线25公里;途中,第78步兵预备团的霍普中尉Leutnant Hoppe(Andreas Döhler 饰演)检查保罗Paul等人的步枪,发现阿尔伯特Albert的枪没擦,就问他是不是喜欢肮脏的姑娘;阿尔伯特Albert称不喜欢,中尉就训斥那你怎么抱着一个肮脏的大腿睡觉!
中尉让每个士兵要把M1898式步枪擦得像他妈的圣母的大腿一样干净…… 途经一个后方医疗站,参谋医生Stabsarzt(Luc Feit 饰演)指挥卡车拐进医疗站;霍普中尉Leutnant Hoppe就问参谋医生Stabsarzt怎么回事,参谋医生Stabsarzt称他需要车辆运送伤员,40个伤兵躺在泥里奄奄一息;无奈,中尉只得让保罗Paul等人下车,步行前往前线……途中,中尉搞演习、谎称有毒气弹,下令全部戴上防毒面具;但保罗Paul却自己不戴、先帮笨手笨脚的路德维希Ludwig戴,中尉斥责他这样做活不过三个小时,惩罚他戴着面具一直到前线…… 雨天,第78步兵预备团进入战壕;由于战壕内积水,霍普中尉Leutnant Hoppe就让这些新兵舀水清理积水;那些老兵都站在梯子上朝对方开枪,新兵就用自己的钢盔舀水往战壕外泼……老兵斯坦尼斯劳斯·凯特因斯基Stanislaus Katczinsky(Albrecht Schuch 饰演)拿来一壶酒让保罗Paul喝,并预感到今晚会遭到猛攻……戴眼镜的路德维希Ludwig泼了一会水,手冻得失去了感觉,老兵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就让他把手插进裤裆里暖一暖…… 深夜,雨停了,保罗Paul与阿尔伯特Albert站岗;这时,保罗Paul听到战壕外有动静,就朝死人堆中爬行的人开枪;突然,一颗子弹射来,射掉了保罗Paul的钢盔,保罗Paul仰面跌倒,幸亏钢盔未射穿;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走来,告诉他对方的狙击手看到枪口的火光就会开枪,叮嘱他开枪后一定左右移动10米……随后,二人向左边移动10米、爬上梯子;天空,一颗信号弹升起,照亮了遍地死尸的战场…… 突然,对方发起炮击,德国士兵感觉找地堡躲避……进入地堡,轰隆的炮声不绝于耳,地堡屋顶不时有泥土震落,吓得戴眼镜的路德维希Ludwig双手捂着耳朵……过了一会,炮声结束,老兵贾登·斯塔克弗利特Tjaden Stackfleet(Edin Hasanovic 饰演)告诉这些新兵:“这是徐进弹幕,每隔几分钟,炮火就会往前移动;而紧随其后的,就是步兵。
”阿尔伯特Albert问:“这意味着什么?
”老兵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他们来了!
”……一个新兵"碉堡士兵Soldat Bunker"(Jacob Zacharias Eckstein 饰演)怕了,非要往外跑,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拦不住他,他刚跑出几步就被炸飞…… 随即,碉堡屋梁被震断,眼看就要坍塌,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带着新兵跑了出去;但保罗Paul未及时跑出,被埋在里面…… 等保罗Paul醒来,天已大亮,阿尔伯特Albert等人将保罗Paul挖出;保罗Paul这才发现战壕被炸得七零八落、一片废墟……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递来一根压缩饼干,满脸是泥的保罗Paul掰掉一段就大吃起来……随即,霍普中尉Leutnant Hoppe扔给保罗Paul一个布袋,让他收集阵亡士兵的狗牌……收集中,保罗Paul踩到路德维希Ludwig的眼镜,意识到他可能阵亡了,就赶紧去找;果然发现被炸断一条腿的路德维希Ludwig趴在淤泥里死去了,保罗Paul只得收走他的狗牌…… 18个月后-1918年11月7日,陆军最高司令部的军方阵亡士兵登记室,一个官员Musterungsoffizier(Michael Stange 饰演)念着狗牌,另一士兵拿着笔登记,旁边站着国务大臣马蒂亚斯·埃尔茨贝格Matthias Erzberger(Daniel Brühl 饰演);马蒂亚斯Matthias不等登记完,就拿走登记表,上楼找到冯·奥伯恩多夫伯爵Graf Von Oberndorff(Sascha Nathan 饰演),将阵亡表给他看;马蒂亚斯Matthias说:“光是过去几周,又有四万多人阵亡,这应该能说服总参谋部。
” 这时,一名士兵向伯爵禀报称元帅来了,冯·奥伯恩多夫伯爵Graf Von Oberndorff就进入办公室找元帅…… 法国香槟,占领区。
寒冬时节,地面覆盖着薄薄的积雪;保罗Paul和老兵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搭乘一辆军车,途中在荒野下车,朝一个农舍走去;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告诉保罗Paul,按照这个进度,德国需要180年才能征服法国…… 来到农舍院墙前,二人听到院中有鸡叫,饥肠辘辘的二人感觉值得冒险;于是,保罗Paul用手拖、让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翻越院墙进入里面,他等在外边……接着,保罗Paul听到里面有狗的叫声和农夫的骂声,只见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抱着一只鹅跑出,朝保罗Paul大喊:“快跑!
”二人飞速狂奔,背后拿着猎枪的农民Bauer(Gregory Gudgeon 饰演)、年轻农民Bauernjunge(Cyril Cechák 饰演)大骂:“下流的德国佬!
”说着,农民Bauer朝二人开了一枪…… 回到军营,保罗Paul和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回到军营,炖了一锅鹅肉,贾登Tjaden、阿尔伯特Albert、弗朗茨Franz等人乐得大呼终生难忘…… 吃过鹅肉削土豆时,五人看到法国妇女赶着马车、带着两个女儿"法国女孩Französischer Mädchen"(Alzbeta Malá、Andrea Zatloukalová 饰演)出现在远方,阿尔伯特Albert赶紧挥手喊她们,弗朗茨Franz干脆就跑了过去,帮她们背东西,看得阿尔伯特Albert羡慕不已…… 接着,军车送来邮件,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拿到自己的信,就进入林中厕所,让保罗Paul读给他听……空中,两架战机正在追逐缠斗…… 夜里,弗朗茨Franz回到军营,保罗Paul问他怎么样,弗朗茨Franz就拿出一个染有处女之血的元帕给保罗Paul闻,保罗Paul闻得不亦乐乎;阿尔伯特Albert听到,也夺下来闻,贾登Tjaden也闻起来…… 而后,国务大臣马蒂亚斯Matthias陪同弗里德里希将军General Friedrichs(Devid Striesow 饰演)乘车视察前线…… 这边,由于失踪60个士兵,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贾登Tjaden带着保罗Paul、弗朗茨Franz、阿尔伯特Albert等人进入丛林寻找……林中,看到一具尸体挂在树梢,尸体是被炮火从军装里炸飞的;但这个尸体不是昨晚失踪的,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称这个尸体已挂了一段时间了……找到一个火车小站,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发现地上有毒气弹的残骸,进入库房,发现里面堆放着许多炮弹……阿尔伯特Albert独自在外边用手压抽水机给水壶接水,随后痴迷看着一个张贴的有女郎的海报,就把含有女郎的半边纸撕掉…… 随后,保罗Paul在一个车间发现了这60名新兵,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猜测这60个新兵由于过快摘掉防毒面具而被毒死…… 1918年11月8日,法国贡比涅。
深夜,一列火车行驶在林中铁轨上……列车上,国务大臣马蒂亚斯Matthias醒来,左手拿笔开始写自己准备谈判的稿件…… 另一边,弗里德里希将军General Friedrichs牵着狗回到指挥室;冯·布里克斯多夫少校Major Von Brixdorf(Sebastian Hülk 饰演)过来禀告,称法国人在给德国施压,侦查员拦截到了法军让全师兵力集结到拉蒂尔的命令,英军的一队坦克仍被困在费尔南库尔特;布里克斯多夫Brixdorf建议马上进攻,弗里德里希将军General Friedrichs却说自己刚派国务大臣马蒂亚斯Matthias去法国与英法进行谈判,但将军誓称不会投降,要坚持战斗到底,谈判只是暂时停火以等待新兵的到来…… 火车内,国务大臣马蒂亚斯Matthias去洗手间小解;这时,火车紧急刹车,他望向窗外,发现抵达到一个小站…… 深夜,德军军营,霍普中尉Leutnant Hoppe拎着油灯喊醒士兵,让他们集结前往前线……随后,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保罗Paul等人跟随第78步兵预备团乘车连夜抵达前线……黎明,进入薄雾笼罩的战壕内…… 另一边,火车的餐厅,德国国务大臣马蒂亚斯Matthias在书写谈判的稿件,而冯·奥伯恩多夫伯爵Graf Von Oberndorff却大吃大喝;随即,一名法国士兵告诉众人,称法国的元帅在等他们…… 这边,保罗Paul等人所在的第78步兵预备团在战壕内严阵以待,等待上级发命令冲锋……阿尔伯特Albert亲了一口含有女郎的半边海报,将海报挂在战壕木板上,等冲锋后回来再拿…… 另一边,德国国务大臣马蒂亚斯Matthias与冯·奥伯恩多夫伯爵Graf Von Oberndorff、冯·温特费尔特少将Generalmajor Von Winterfeldt(Tobias Langhoff 饰演)、翻译官冯·海尔多夫上尉Hauptmann Von Helldorf(Anton von Lucke 饰演)等人,与法国的费迪南·福奇将军General Ferdinand Foch(Thibault de Montalembert 饰演)等人谈判,要求在谈判期间双方停火,以避免给各自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福奇将军General Foch将停战文件交给马蒂亚斯Matthias说:“你有72小时的时间接受我们的条件。
它们是不可谈判的。
战争将继续,直到你签署它们。
”马蒂亚斯Matthias说:“以上帝的名义,元帅先生,别让72小时从我们身边溜走。
成千上万的生命依赖于它。
”福奇将军General Foch站起来递给他一支笔:“那就签名吧!
” 这边,霍普中尉Leutnant Hoppe接收到上级命令,遂下令全团准备冲锋进攻……随即,保罗Paul等人冲出战壕,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法军阵地……临近法军战壕,保罗Paul卧倒在一个水坑里,拉响一枚长柄手榴弹扔过去,顿时炸掉一个机枪阵地;站起再冲锋,保罗Paul拎着刺刀跳入法军战壕,捅死一个、射杀一个……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往一个地堡里扔一枚手榴弹,一名幸存的法兵冲出、被贾登Tjaden捅死……一名法兵"垂死的法国人Sterbender Franzose"(Tomás Weber 饰演)从身后偷袭保罗Paul,保罗Paul用工兵铲砍倒他,当他奄奄一息时,保罗Paul愣住了……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贾登Tjaden二人一路射杀,进入一个指挥室,拿起桌上的面包、香肠就吃,保罗Paul也加入饕餮行列…… 正吃时,突然三人发觉地动山摇,桌上的盘子震动起来,地上成群的老鼠蜂涌跑出,明显是英军的坦克过来了!
三人可能尚未见过坦克,但也觉察到危险,赶紧出来趴在战壕上严阵以待……只见浓密的硝烟中逐渐驶出庞然大物的钢铁移动堡垒——坦克,德军赶紧开火,马克沁机枪疯狂扫射,奈何坦克的钢铁护甲太厚,根本射不穿……坦克抵达自己的射程后即停下,开始朝德军炮击,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拉着保罗Paul卧倒在战壕内……由于炮火太猛,很多德军士兵爬出战壕往回跑,但坦克上的机枪立马开火收割这些人…… 远处,弗里德里希将军General Friedrichs站在高楼的阳台上抽着烟,望着远处战场上升起的坦克炮火硝烟,悠然自得…… 这边,英军的坦克驶进战壕,保罗Paul看到一个战友被坦克履带直接活活压扁……坦克驶过战壕,吓得阿尔伯特Albert嗷嗷大叫……随后,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贾登Tjaden、保罗Paul、阿尔伯特Albert四人从战壕中爬出来,尾追坦克,往坦克的射击孔里塞手榴弹,立马报废一辆,再射杀钻出的英军士兵……万万没料到,身后又驶来坦克,还有火焰喷射兵,顿时把战壕内的德军士兵全部烧死…… 明显这次进攻彻底失败了,撤退时,一发炮弹将保罗Paul掀飞,他恍恍惚惚爬起身,看到负伤来不及跑的阿尔伯特Albert向法国火焰喷射兵投降,却被活活烧死……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拉起发呆的保罗Paul跑回自己的战壕,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操控马克沁机枪扫射,保罗Paul端起一桶给机枪降温的脏水喝了一大口……一名"战壕中士Feldwebel Schützengraben"(Peter Sikorski 饰演)搬起弹药箱,并让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保罗Paul搬走机枪后撤……德军自己的战线也丢失了…… 另一边,法国贡比涅,德国国务大臣马蒂亚斯Matthias等人在列车上查看法国开出的条件,准备与法国的福奇将军General Foch等人再进行谈判;冯·温特费尔特少将Generalmajor Von Winterfeldt看到条款上要让德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分明是让德国投降,坚决反对再谈判;但马蒂亚斯Matthias提醒说现在每个月有25万美国人来到欧洲,马恩河战线已经溃败了,是时候处理他和那些将军们的烂摊子了…… 这边,德军在溃败撤退中,还受空中法军战机的扫射……保罗Paul跌入一个水坑撞死,法军也大喊后撤,法兵纷纷后撤……这时,一名法国士兵杰拉德·杜瓦尔Gérard Duval(Marek Simbersky 饰演)举枪瞄准了他;突然,一发炮弹袭来,将杰拉德·杜瓦尔Gérard Duval掀翻进水坑里;保罗Paul立即拎着刺刀扑过来,朝他胸口刺了6刀……杰拉德·杜瓦尔Gérard Duval开始大口大口吐血,保罗Paul抓一把土塞进他嘴里、让他不要出声……保罗Paul用木棍挑起钢盔、露出水坑,立马被狙击手射掉钢盔,看来困在水坑里了,杰拉德·杜瓦尔Gérard Duval依旧在吐血、垂死挣扎……看着他在不断咳血,保罗Paul就过去拿绷带给他止血,但他随即死去;翻出他口袋里的家庭照片和工作证,发现他叫杰拉德·杜瓦尔,是一名排字员……入夜,保罗Paul慢慢走了回去…… 另一边,弗里德里希将军General Friedrichs与冯·布里克斯多夫少校Major Von Brixdorf共进晚餐;喝着酒,将军问布里克斯多夫少校Major Brixdorf他父亲做什么的,少校称父亲经营一间生产马鞍的作坊,还说战争结束后就接手父业;少校问起将军,他称自己的父亲是团级干部,跟随俾斯麦作战,三战三捷,并挺军巴黎;说到这,将军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拿起盘中一块肉、丢给了自己的宠物狗…… 法国贡比涅,德国国务大臣马蒂亚斯Matthias在列车上擦皮鞋,地上的报纸显示德国皇帝宣布退位;这时,翻译官冯·海尔多夫上尉Hauptmann Von Helldorf拿来兴登堡Hindenburg总统发来的电报,督促马蒂亚斯Matthias赶紧与法国签署协议…… 这边,深夜,保罗Paul来到一处修道院,聚集这里的士兵听到停战的消息纷纷高呼庆祝;一名"庆祝的士兵Feiernder Soldat"(Samuel Neduha 饰演)拉住保罗Paul,庆幸政府里的肥猪终于答应谈判停战了…… 教堂内,教堂军医Militärarzt Eguisac(Daniel Kamen 饰演)让教堂医务兵Sanitäter Eguisac(Hendrik Heutmann 饰演)按住那个伤员,他拿起一个锯子开始给患者截肢……保罗Paul进入伤兵休息区,发现有人叫他,走近一看发现是贾登Tjaden,他膝盖伤得很严重,他痛恨自己不能回乡当乡警了;查登Tjaden拿出了弗朗茨Franz的那个染有处女之血的元帕给保罗Paul,保罗Paul知道弗朗茨Franz也死了…… 走出教堂,保罗Paul把元帕系在脖子上,来到厨房,众多饥饿难耐的士兵敲着饭盒要口粮;愤怒的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扯住"教堂口粮管理员Feldgendarm Eguisac"(Michal Závodský 饰演)大喊:“你们收到了第二连队的口粮,我们就是第二连队!
快点给饭!
”……保罗Paul与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相见,二人领饭时,还替贾登Tjaden领了一份…… 当二人把土豆炖汤拿给贾登Tjaden并把餐叉给他后,二人坐着开始喝汤;不料,贾登Tjaden拿着餐叉捅自己的脖子自杀,二人急忙阻止却已晚了;一个饥饿的教堂伤兵Rekrut Eguisac(Tomás Capek 饰演)趁机偷走了二人的饭…… 另一边,法国的福奇将军General Foch吃了一口炸糕,感觉味道不对,问"福熙将军的管家Butler General Foch"亨利(Cyril Dobrý 饰演)是不是今天做的……而后,福奇将军General Foch等人与德国国务大臣马蒂亚斯Matthias等人坐下进行谈判。
马蒂亚斯Matthias称德国皇帝已退位,逃兵和散兵在乡间游荡,平民百姓面临饥荒,德国面临无政府混乱;福奇将军General Foch则称这是失败者的问题、不是胜利者要解决的事,拒绝任何妥协……签字后,法方宣布停战协议将在六小时后、即11月11日的上午11点生效…… 然而,刚愎自用的弗里德里希将军General Friedrichs认为马蒂亚斯Matthias等人的谈判是叛国行为,让冯·布里克斯多夫少校Major Von Brixdorf把新兵全部集结在院中,他要收拾这个烂摊子…… 这边,早晨,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带着保罗Paul走出教堂,冒着小雪,又来到之前偷鹅的那家农舍;这次,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让保罗Paul翻墙进院子偷鹅……保罗Paul进入院中,溜进畜舍,从笼中偷了几个鸭蛋;这时,他听到背后有异响,扭头一看、发现是个男孩Der Junge(Dominikus Weileder 饰演);随即,男孩Der Junge关门并锁住……农民Bauer拎着枪走来,好在保罗Paul跑出,与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亡命狂奔…… 逃跑中,兜里偷的鸭蛋烂了,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赶紧拿来饭盒接住,保罗Paul将另一个蛋打进去,用刺刀搅拌一下,二人就生喝蛋液……随后,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进入林中撒尿,再一回头,居然发现男孩Der Junge拎着枪指着他…… 林子外边,正在等待的保罗Paul听到一声枪响,赶紧进林子去看,发现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说农场的孩子开了一枪,刚走几步就倒了;保罗Paul发现他肚子上挨了一枪,就搀扶他去找医务兵……等保罗Paul背着凯特因斯基Katczinsky回到教堂,喊来教堂军医Militärarzt Eguisac,却发现他早已死了…… 随后,保罗Paul和一些新兵被集结起来,弗里德里希将军General Friedrichs发表演讲,要让这些士兵在11点前攻占属于德国的拉蒂尔;几个士兵不愿再去战斗,随即被拉出枪毙…… 法国战壕,法国士兵正在悠闲等待战争的结束,吃着东西,谈笑风生……保罗Paul等人被长官带到前线,全部装上刺刀;此时,距离11点还有15分钟……正当法军士兵在战壕内吃东西时,保罗Paul等人随着德军小队在薄雾中慢慢靠近,随即加速步伐;然而,还没到战壕,一些德军士兵开始嗷嗷喊冲锋,被法军听到及时就位射击,一时德军伤亡惨重……法军也冲出战壕,双方展开白刃战,保罗Paul射杀一个、捅死一个、拿钢盔砸死一个……进入战壕,保罗Paul射杀一个,与一法国士兵Französischer Soldat(Radek Brodil 饰演)肉搏……保罗Paul与法国士兵Französischer Soldat滚进地堡时,被另一法兵的刺刀贯穿胸膛;此时,恰好是11点,军官大喊停战,法国士兵Französischer Soldat望着垂死挣扎的保罗Paul,走出地堡……保罗Paul艰难走出战壕,发现双方都在救死扶伤,灰烬飘向天空…… 最后,德军一名军官给一"年轻士兵Junger Soldat"(Tomás Merkl 饰演)布袋,让他收集阵亡士兵的狗牌;"年轻士兵Junger Soldat"来到保罗Paul的尸体旁,掰下他的狗牌…… 片尾字幕:1914年10月开始敌对行动后不久,西线就陷入了堑壕战;直到1918年1月战争结束之时,前线几乎没有移动,超过300万士兵在这里丧生,通常只是为了挺进几百米而奋战,将近1700万人在一战中丧生……
前排剧透警告⚠️另外注明我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老版剧情老套拖沓,两个半小时毫无意义,2个小时差不多豆瓣很多人说什么感到虚无,什么战争的残酷啥啥啥的,我服了,这些东西也太老套和没新意了吧,同样的主题上百年来被表达无数次了,现在人人都知道战争荒诞残酷,但仗不还是照常打?
要是百姓投票来决定打不打仗,以后就没战争了,所以这片讲的东西等于没讲啊,完全没意义这片就是太老套了,完全没创新,看完之后基本记不住啥,因为相似的太多了。
有点新意的像冒牌上尉就很不错电影大多是用来娱乐的,但本片明显不是,那既然他是一个严肃的剧情片,他应该讲些深刻的东西才能配得上现在的口碑啊,但实际上啥都没有,不过是把别人讲了无数遍的东西再来一遍,你说内容没创新,其他地方来点创新行不行?
但片中用来表达“残酷”的无非就是死主角和血腥镜头,还是没新意。
摄影不错,但是也是一样,很标致,没啥特殊的总之就是绝对配不上现在的评分,8.9,哈
左翼电影。
一方面是对比,前线拼死拼活、在肮脏环境里挣扎的基层士兵和基层士官,后方拿“狗牌”打趣、吃着烤面包大餐喝红酒的高层;既有忧国忧民、儿子也上了战场的官员,也有自诩“战士”,但是为了自己的野心和掌权感不服从命令,驱使麾下士兵战斗的中层军官。
没错,那个主角士兵所在队伍的主要负责军官(原谅我不知道多大官,不过从食宿的派头看,最起码军衔应该中校往上),并不是合格的“战士”。
在最高指示已经下达后,自称为了荣誉,擅自逼迫士兵开战;不过从所做所为看,他这么做完全是是为了在最后一分钟享受“权力的快感”,因为和平以后,他这种中层军官,没路子没技术没靠山,没有了战争就是第一批被裁撤的对象。
不好意思,刚才那段是个人发挥。
回归正题,我认为是左翼电影的另一个因素,这部电影不是简单的用残酷让人害怕,一是通过角色之口,问出了“人类为什么自相残杀”这个话题,当然回答有很多,但是从之前电影反应的社会现象看,就是山阶层差距过大导致的;二是以客观的人物塑造,展现了“敌人”,也就是法国军人在战争间隙的日常生活,显示出大家都是人,没有什么不同;第三次对比,是最后几十分钟,停战时间到,两方人马马上停止战斗,在一个战壕里各自做各自的事,这一幕和刚才激烈的战斗形成强烈反差,甚至可以说滑稽。
五星吧,很好的反战电影。
所有鼓吹战争的人,都去 吧。
#TIFF2022 配乐特别震撼 尤其影院效果 青春懵懂的少年刚刚毕业就被国家主义洗脑 送上了犹如绞肉机一般残酷的前线 无谓的牺牲持续到了战争的最后一刻 一战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 然而战争狂人们还在不停地把无辜的青年送上前线 这样的电影依旧意义非凡👏
隔靴搔痒 如坐针毡
104年前的“双11”,对战争写实至极,残酷又荒谬,牺牲四百万人,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所以在和平时代,对战争的任何美化都应被定罪。
你洗完澡,换上睡衣,吃着刚点的披萨,喝着蓝带. 屏幕内的世界再残酷,你也不会闻那血腥味. 地狱一般的场景,完美的构图,是来自远古众神的凝视. 美学震荡你的泪腺,照明弹落入地平线,枯树就像独特又扭曲的灵魂,士兵们只有在战争结束后才能注意到空气中的灰烬,感知之门才会被打开. 屏幕那边就是你的西边,那边一片宁静,了无战事.
是否贴合原著、拍得好不好都不要紧了,此时此刻能够看到这样的电影已经很厉害了,地球快快毁灭吧。
你们看,他们好像一枚没有生命的棋子。
单调重复的配乐,男主中刀后从战壕出来,那几步阶梯似天堂之门,却永堕地狱。很有力量。
每一帧我都忍不住破口大骂,以至于我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骂才好。片子离谱到了雷马克要是看完估计能起诉导演侵权很喜欢特吕弗的一句话:“所有的战争电影不管是不是反战片本质都是亲战电影”。用快速而频繁的剪辑、无意义的环境镜头、展现整个战场的全景与两条不明所以的上层故事线,给观众构建了一个可以脱离出电影中的战争而不带任何负担的,进行毒理撕烤的安全区。这与反战有什么关系?这根本就是在借着反战之名来凸显嗜血的热爱罢了!真实的战争在这里,成为了和传统战争电影的战争美学一样的东西,只不过这种美学被叫做“真实的战争”罢了!结尾更是重量级,是不是你们好莱坞电影没有打斗没有爆炸就不会收场了?原著的西线无战事是指保罗的死实在不值一提,以至于根本就不能被称之为战事,您呢?保罗在结尾居然竟成了战争英雄,德国队长!可笑
这版西线无战事和老版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没有了开场的激情澎湃,没有了战场的上成长的弧光,没有了回乡时的内心纠结,最后保罗死于无味的拼杀中,当然没有了那只小蝴蝶,也就没有了人物,没有了灵魂。战争的残酷只停留在视觉上,没有了战争内核。视角不再是保罗,而是导演视角,于是只只剩下单薄与浮夸。极度失望…
片子一般剧情安排的比较刻意…用这手法拍摄五十年代东亚的那场战争或许给我们的震撼会更大…
疯狂的,贪婪的,愚蠢的,可悲的,如地狱一般,却永远在循环
作为战争片或许还能给及格分,作为原著改编,魔改成这样不如另起炉灶。原著残酷之处在于思想与美德毁于火药钢铁,在这个版本里,废墟上的蝴蝶无处可寻。
包括一二戰在內的經典戰役何其多,影片選擇講述的則是一戰中德法之間漫長而徒勞無功、典型無意義的塹壕戰,其對於戰爭的價值表達可謂非常明確,即戰爭是昏庸的上層為滿足一己私慾對群眾的利用和壓迫,是典型的專制非民主的行徑。“重要的不是故事所講述的年代,而是講述故事的年代”,除了影片改編時諸多不同於先前版本的原創情節和當代美學的細節,本版本更值得關注的是在2020年代選擇重新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所回應的對象,即各大國右翼政治強人興起,並構建和利用民族/民粹主義和愛國主義敘事實踐政治野心的當代世界局勢。同樣值得留意的還有1930年和1979年的兩個版本均係由美國製作,也即美國人擔當了對一戰加以反思的視點,該片在德國則一度成為禁映片。而本版本的視點則由美國人轉至德國人。2023年4月4日21:00於廣州地下放映。
大纲类电影+壁纸空(无一物)镜
他们不像战士,只是亲爱的小孩。(说一个巧合:电影中是11月11日停战,而我明后两天军训)
6.5/10。老片新拍,有创新之处如强调资本玩弄百姓、农户家偷鹅反杀、停战前最后冲锋等,军牌、饭盆、丝巾循环反复,精致的摄影配乐,极标准的工业大众电影。然而缺点比《1917》更明显,绝美的空镜战争场面如过眼云烟,压哨绝杀湮灭了人味,导演像那个为了荣誉的军官而电影成了牺牲品。
情感临摹能力的全方面倒退。说白了大部分人喊着反战实则还是来这种空洞片里找亲临实况战场的快感,纯jb扯淡。
不好,电影越拍越多,大家对战争片的观影量也在持续增加,战争的痛苦与悲怆早有太多人描写过了,而这样的直线性叙事,人物群像的松散简直看得人发困。
士兵直愣愣向前冲,上一秒如狼奔袭,下一秒如丧家之犬般溃败奔逃,哭爹喊娘。看着屏幕上极具观赏性的枪炮轰鸣、战火纷飞的场面,心中没有什么热血沸腾,只是浑身笼罩着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