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电影。
看出彭浩翔想说什么了,人生无所不在的烦恼,你得找到和自己和解的方法。
吸气又呼气,坦然接受,接受世界的不完美,似乎是这样,可电影看完,你很难说被触动到了,演员已经足够卖力,无奈故事和故事的讲述方式实在都让人难以进入,到最后戛然而止,更加觉得闷气。
倒不是说故事平淡,许鞍华那部《天水围的日与夜》,故事更平淡,可平平淡淡的生活气息所体现出的那种彭浩翔想要表现的港人情怀,要比彭浩翔自己做得好得多。
彭浩翔这些年不停地换风格,但是这些年的片子也说明了他难以驾驭这种试图“深夜痛苦畅谈人生”的题材。
个人觉得他最好的作品是《AV》、《买凶拍人》和《大丈夫》,鬼马的想象力和一脸坏笑的戏谑才是他的强项,可惜这些越来越少见了。
说起来他的电影靠的都是一个个有想象力的点子取胜,《买凶拍人》是杀手和电影怪咖的奇妙混搭,《AV》邀请女优拍成人电影,卖A片的阿叔在海边怒斥小青年的场面简直绝了,《大丈夫》将男人鬼混与黑社会做事嫁接,这些都支撑起了一部优秀的电影。
而到后来,志明春娇靠撞到鸡鸡没滚床单感动女友,还有什么i miss you的倒写,低俗喜剧里吊毛的比喻,到这部里老婆整容孩子长得丑这样的小点子,毫无新意,也毫无趣味。
再说言论。
其实我倒觉得彭浩翔说的话也没什么大错,言论自由嘛,谁都可以发声,甚至包括杜汶泽,说的那些话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然因为自由,别人的抵制你也得受着。
其实他们的问题不是话有多不对,而是说的内容也很一般,只是另一种愤青的低级的口水话,没什么新意,也没什么高明的见解。
只不过因为他们作为香港人,这样的话听起来带着一些对大陆的优越感,看上去和那些大喊蝗虫的香港low逼们一样了。
要是我们自己某些人说那些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等等之类的,没准还能赢得些掌声。
可是,那是公知们该干的事儿不是吗。
你也不是不能发声,彭浩翔可以说,杜汶泽也可以说,但既然你说了,你也知道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观众,私人订制里都说了,你们电影多俗啊,多没门槛啊。
你想赚的是这帮俗人的钱,那你就得接受现在你们面对的局面,我们这儿一向是很爱抵制的,也一向是很容易被伤害感情的。
你要是想一边做清醒独立的“勇士”,那就要做好赚不着钱的准备,因为你做出来的东西还真的没有那么好,好到你可以不在乎这帮俗人的看法,站着就把钱挣了。
一大帮唱歌的,演电影的,不都是这样么?
娱乐明星之所以小心翼翼避开政治话题,小心翼翼维护良好形象,就是因为他们面对的就是一帮庸众,或者说有低龄化倾向,所以要营造出世界还算美好的景象。
还有一大帮多大了都不敢结婚,或者结婚了瞒着不说就怕歌迷影迷不喜欢自己了的呢,说穿了不也是为了事业,换句话说就是想多挣点钱么。
你们能说出的某些话,先不说话的内容对不对,那不是因为你比别人更聪明,可以算因为你比别人更勇敢,但勇敢的你,也是得付出一些些代价的。
这个时候,如果能保持逼格,能够一脸爱谁谁,我还是觉得你们有种,我觉得吧,你们这点逼格还是有的,只是可惜电影是投资人投了钱的,唉,你看,人生果然是各种烦恼啊,怎么办,呼气——吸气——呼气。
钱难赚,屎难吃,想“站”着挣钱,没那么容易,你得拿出更牛逼的东西。
要是电影真的好看,你说的那句话,我还真觉得不是个事儿,要是真有什么事,咱们这儿有关部门会比抵制你们的人先把你们抵制了的。
是吧,真的啊,人生就是各种烦恼。
( ˇˍˇ )
预告片就那么烂,清新爱情的配乐和家庭伦理剧内容不搭,(琪)的白骨身材也敢露?
还模特,(琪)和(古)的演技毫无进步吃老本,女儿丑?
怎不找个真丑的演,导演你怎么不干脆山寨80年代港片画个王菲经典妆假装是胎记或毁容好,(达)和(伟)的床戏第一次让我觉得看电影床戏是反胃的感觉,导演想表现(达)的煽情可怜但加上那配音真的想笑,好像在跟星爷对话一样乐,最后(古)居然默默爱着黄晓明的女友,片名应该叫(淫间●爱找小三的一家人团圆)。
为《人间•小团圆》一辨文|袁复生昨晚在北京与《知日》主编苏静宵夜,席中谈及彭浩翔,他说最近见到彭,是在《人间•小团圆》的首映式,我没去影院看过此片,便问他:“票房怎样?
”“那能怎样?
被骂惨了呗。
豆瓣评分也是低到一塌糊涂。
”被骂很正常,杜汶泽口不择言,挑逗观众变幻莫测的G点,尤其是两地关系,那简直是太容易出事了。
大背景如此,香港人也好,大陆人也好,极其容易将“香港人对大陆当局的某些抗议、矛盾”替换为“香港人对大陆知恩不报”,也极容易将“部分大陆人在香港的不良习惯”替换为“在香港的大陆人素质不高”。
在“恩客心理”与经济至上的思维惯性之下,只能是大陆人对香港或香港明星越来越苛刻,敏感、易怒。
这种反馈再发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人间•小团圆》的惨败,与这种大背景密不可分,加上有“香港情结”的60、70乃至80一代,似乎并不是今日大陆电影院的第一观影主力,90后可能才是第一主力。
而他们的思维,并未与时俱进,相比而言,更自由地易怒,更擅长莫名地抵制。
至于电影本身,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吃完宵夜回家,在微信朋友圈,正好看到在湖南的青年导演蔺晨阳在讨论这部片子,他说——几个月前上映的《人间小团圆》,一直以为是彭浩翔圈钱的一个小品烂片所以根本没关注。
因为杜汶泽的原因该片票房惨淡豆瓣评分5.0。
今天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网络观看,大吃一惊,发现可以排进我心目中至今2014院线十佳,该片的叙事结构、镜头、音乐、美术以及演员都可以说是彭浩翔良苦用心加天马行空之作,特别是对人物超现实主义的写意描绘和细微探究。
反观韩寒6亿票房加豆瓣7.4的烂片,不禁唏嘘。
大家怎么看?
我从2004-2005年看《买凶杀人》、《AV现场》开始接触彭浩翔的电影,到后来看他的书《破事儿》,到后来去香港约他的专访,到后来他开始通过《志明与春娇》《春娇与志明》大面积流行,到《人间•小团圆》意外铩羽。
他的作品其实已经在我的阅读观影史上持续了十来年。
对于《人间•小团圆》,我是在机场等飞机时偶遇一个小萝莉,聊天聊累了,大面积晚点,就翻出电脑看这个电影,这种看电影的场景,有点像饿极了的旅人,遇见炒了个土鸡蛋的农家饭,顿然人间美味。
所以我之前一直没写过半句话的点评。
但昨晚,我还是留了几句:“这也是彭标志性作品。
对香港的情怀浓缩此片之中。
全景,细腻,纵深,灵感。
应是经典港片之一。
这部片子奠定彭香港导演的地位——新一代领军者。
”蔺晨阳导演的回复更是角度独特,他说:“《人间小团圆》里梁咏琪不惜扔掉偶像包袱露大脸和臭屁股演过气模特。
再看《后会无期》里的王珞丹,不就是演个风尘婊子嘛,把自己裹得像个哥特名媛,吐没吐相,操没操相,连讲‘包日’这个台词都遮遮掩掩,生怕自己不是玉女,要不就是这种演员的自我修养太差,要不就是导演自作聪明。
有朋友说连贯性有问题,我觉得和本片叙事性不强有关吧。
里面的电影符号给影片加分不少。
我始终看重电影里演员情绪的输出是否正确和递进,反正这部片子没问题。
结尾有大师范儿。
”我没看过韩寒的《后会无期》,完全没兴趣拿韩寒和彭浩翔进行比较,但关于彭浩翔,以我10年一贯的观察,还有几句话可以一说。
1、对于一个10年并未生产烂片,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鲜明风格的导演,这已经算一张很不错的成绩单了。
2、彭浩翔的镜头一直十分聚焦——香港和香港人。
但他所呈现的香港和香港人,和我们之前印象中的香港、想象中的香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们之前很多人想象中的香港,其实并非香港本身,而是代表着一种极度繁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态。
那是高楼、赌场、古惑仔、喜爱夜蒲、豪门别墅、警匪激战、狐仙等香港标签的组合,那是戏谑与传奇勾勒的香港,并非日常生活里的香港。
那是全球想象化身为了香港。
到彭浩翔的香港,不是徐克不是王家卫的香港,他的香港重新从全球化回到了一个区域性的香港,一个更LOCAL的香港,这是一个巨大视角转变,这种视角在麦浚龙2013年的《僵尸》中有出现,但毕竟还隔了一层。
关于真实香港的电影,长期属于“非主流”状态,比如仅仅在文艺青年圈中流传的陈果的香港三部曲,比如杜琪峰少见的写实风格电影《夺命金》。
并不是说这些电影的故事一定真实,而是镜头所及,是香港的写真而已。
情绪掠过,是普通日常,是共鸣之物。
如果一定要说韩寒与彭浩翔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韩寒表面上在做“公知”对现实天天发言,但与发言刚好相反,因为少年发达,名利泉涌而至,他对生活的质感是有限的,我看过与《后会无期》内容关联的原著小说《光荣日》,现实感简直弱爆了。
而彭浩翔不愠不火,潜伏市井,对生活的攫取转化能力,比韩寒强太多了。
3、幽默感与天马行空的跳跃能力、善于制造情色擦边球,是彭浩翔常年积累的一种能量,这种能量,让他具备一种适应大众观影者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逐一的实现,让他拥有了更大的现实号召力,成为主流导演的趋势日渐明显。
4、“香港梦”的着陆,近年来,政治环境、经济压力、个人发展等因素纠葛,让香港本土观众更具“现实感”,是彭浩翔电影在香港获得大众认同的一个强大的外部原因。
这部电影的家庭核心构图,以及“背叛——回归”、“矛盾——和解”的叙事路径十分清晰,但也是一种价值观稳定的“政治正确”,这种“政治正确”凸显的一种导演的商业理性和现实感。
5、《人间•小团圆》的多线叙事以及有意识的街景扫描,呈现出彭浩翔的野心所在。
这部片子也可以视为一部香港旅游局的外宣片。
彭把香港拍出了一种心碎之美,心情凝重之美,怜惜之美,而不是许多港片中的嫖客心态拍出的香港浮夸之美。
6、但最出彩的部分,还是导演对演员的重新塑造。
几乎所有出演演员,都是老戏骨,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曾志伟和梁咏琪,梁咏琪的尺度和敬业已被蔺导说完了。
作为职业演员,曾志伟这些年开始告别插诨打科,开始扮演黑社会老大,这是一种转型,但是一种尚未完成的转型,只有像《人间•小团圆》里这种看似波澜不惊的普通丈夫、普通情人、普通医生的普通生活里的惊涛骇浪,被他演绎出来之后,才算转型成功。
7、最让人惊艳的是吴孟达老先生的表演,这位长年跟随周星星的千年配角,也“转正”了,不仅转正,还拥有一个年轻情人,竟然还有床戏。
拥有长期、专一、认真的情人,是一种身份的确认,确认了以他为中心的一个气场,借他做法事的职业,谈生死,谈渔民群落变迁,飘逸而又精准。
所谓纵深,在此而已。
8、在现实以外,鬼片元素的出租车,已经变身恐龙的小蜥蜴,尤其是已经忽然搁浅的鲸鱼,这些情节的设计,既延续传统,又有现代感。
与贾樟柯的《三峡好人》里最后的飞碟一样,都是灵感之笔。
奈何造化弄人,烟花成哑炮。
用古人的话说,不知这算“非战之罪”,还是“口水炮灰”?
但用来阐释“命运即时代”,倒是很好的个案。
半夜里看的,很琐屑,却很温情,魔力般吸引人一气看完,为彭浩翔的情怀鼓掌!
影片极其注重细节和隐喻:榴莲、纸城、鲸鱼、B超都是给情怀之人准备的彩蛋。
影片提出的命题其实很深刻,生活是什么?
借助曾志伟的B超机给出答案——生活就是吸气,憋住,呼气,再吸气,憋住,呼气。
何其贴切!
P.S. 小女孩很出彩,只是觉得演这部戏对她有些残忍,不过,真正懂得生活真谛的人,又怎会计较这些?
P.P.S 豆瓣里无脑打分人太多,就因为龙套某杜而如此无良地拉低本作分数,何必呢?
觉得很好看。
有主流道德的高尚,有主流道德的离弃。
几家人,冷冷暖暖,那左手握右手的熟悉和无feel。
GiGi以前演戏都呆呆美美,这次大荧幕打着她黑青的眼圈、干涩的皮肤,过气明星与好老公好女儿的温吞、不甘、小幸福。
身体也大尺度开工,曾经的玉女驾驭色衰人妻自然贴合。
最喜欢的演技来自曾志伟,中国伦理道德里男人的好阐释:有偷吃、有怕老婆、亦有回头伴老妻。
最后的结尾你说是喜剧吗?
也谈不上,像饮一碗糖水继续百味生活。
我看的场次上座率还可以,广州供应的皆是粤语版,笑声阵阵。
彭导,虽然你的片子我看起来感觉没有粉丝夸赞的那么好,但是小团圆也没有主流说的那样糟。
彭浩翔的三观我很喜欢:生活没有目标、没有远方、没有目的地,就是一个哺乳动物然后有快乐有不开心,然后死翘翘。
宏图大略属于少数人、属于枭雄。
大部分哺乳动物的人生就是呼吸而已。
被大陆和美式困难后感恩的模式洗了脑的我,以为每个人在经历病痛后,都大谈感恩与付出。
杜汶泽2012年患怪病在家闭门修养修心,洗过脑的我以为之后他会带着宗教色彩的真善美起来,才两年,他却愈加真!
想什么说什么,42岁的热血,不得不佩服的五体投地,不知岁月为何没有赐予他温吞,还是锐化的像少年,羡慕,继续像马上的少年一样肆意吧!
记得02年,我读大学一年级,作品分析的时候看到一部颇鬼马的香港电影,叫《买凶拍人》,看完后大赞导演的想象力与鬼马,虽然后半部失去了对故事的控制,但前半部仍然让我深刻的记住这个名字,彭浩翔。
电影就是电影,虚拟时空的舞蹈,那年的彭浩翔脚步轻盈且曼妙。
之后他的发展也如我所预见的,彭确实成为十年空寂的香港电影里一匹黑马,横冲直撞。
从《大丈夫》,《公主复仇记》,《AV》,一直到我最推崇的《出埃及记》,我觉得他已修成正果,从现实到荒诞,从荒诞回到现实,游刃有余,成就了一部伟大的影像神话。
但之后彭的发展道路却让我感到了诧异,从《志明与春娇》开始,一种暴虐,一种戾气,从他的电影中开始点点星星的积攒。
到了《维多利亚一号》,接近癫狂式的发泄,仿佛一个性欲高涨者,突然某天夜里开始无能了,戛然而止。
关于杜的问题,我之前一直觉得电影就是电影,艺德的问题可以用票房来投票,电影本身质量评价应该脱离尘嚣。
不过,之后彭导的一句话直接破掉了我对这部电影的任何幻想,那就是他说的,不想看可以捂眼。
导演叫观众捂眼看自己的作品,应该也算百年影史上头一遭了,这种暴虐和戾气,对观众的藐视,可以算前无古人了。
既然如此,那对彭导之前与之后的电影我也就此捂眼吧。
但凡一件事情开始变好或者变坏,都会有一个原因。
《人间小团圆》的票房惨淡,直至演变成“人间小悲剧”,现在看来本片的龙套杜汶泽成了当之无愧的诱因。
这位依靠《无间道》起步的小伙儿,因为在网上骂战中站在了数亿亿网民的对立面而被唾弃,其中细节既不雅,我也没时间考证,总之最后杜汶泽摆出《九品芝麻官》里方唐镜“来啊来啊,有种你们来打我啊。
”的意思,大陆的网友也不是吃素的,虽然没法约他到朝阳公园单挑,但是观众选择用脚投票,“封杀”了最近两部带着“杜汶泽”三个字的电影。
尽管这一起仍在发酵的封杜事件归结于“杜汶泽没艺德”,但考虑到正巧碰上了香港女童尿不湿事件,一向喜欢彼此地域攻击的大陆网民瞬间从一盘散沙凝聚成符合ISO9001标准的水泥,把倾注着办理港澳通行证曾经受到的所有鸟气一股脑洒在了杜汶泽以及《人间小团圆》上。
甚至有文革小将叫嚣着“断水断电,让香港好看”的无知言论,我认为这一切对于一部饱含导演彭浩翔心血的电影是不公平的。
俗话说,“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人间小团圆》作为光影艺术,应当和政治权术、社会公平、大众心理以及国民素质保持相当的距离,只有这样,当你静静的在黑暗中平下心头怒火摘下有色眼镜,认真欣赏完这部讲述香港普通家庭日常生活变迁以及人情世故的电影,你才会真正发现——这部电影真的不咋地。
彭浩翔在电影处理中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比较低级,本名《香港仔》的原片不知道是为了政治避讳还是给亲情鸡汤增加浓度变成了莫名其妙的《人间•小团圆》,无意间又得罪了一批张爱玲的铁粉。
爱玲姐作为上个世纪的文青鼻祖,可以说是众多小清新派心目中的“女娲娘娘”,有些人不看介绍带着男/女朋友就去了影院,以为这部电影是改编作品,结果出来骂娘。
第二个错误,这部讲述香港人的故事中所挑选的家庭样本实在不具备代表性。
一个从渔民转业作法事的吴孟达,一个爱上糟老头子的KTV妈妈桑吴家丽,一个神经质总是梦到妈的杨千嬅,一个游走在小护士和老嫂子之间的曾志伟,还有一个过气却不甘心想脱又不敢脱的模特梁咏琪,以及一个帅到浪费资源的同样神经质的补习班老师古天乐,对了还有那个可怜的被父母嫌弃长相的小猪。
这一家子奇葩,很难想象这样一群人在一起也可以“小团圆”,我看没有小团灭就谢天谢地了。
彭浩翔习惯性的把故事通过蒙太奇拼接成了“吸气、憋住、呼气”的多层次并行递进,甚至总结出来生活的哲学就是“吸气、憋住、呼气”,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让观众尽管不是很明白,但还是认为很厉害的样子。
其实这种“不明觉厉”的哲理说白了就是人生的吃喝拉撒,而这个故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普适性归根结底,两个字:面子。
古天乐反对的不是跳大神的老爹和夜总会一姐鬼混,古天乐要的是家丑不可外扬的面子,所以他每天早上起床面对镜子的疑问都是相同的:老子这么帅,为什么女儿这么丑?
这个问题抛给梁咏琪,对她而言,面子不再是一个虚拟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韩国整容手术台上的人皮面具,她的不自信以及生活上的退缩在时间的杀猪刀下鲜血淋漓,以至于差一点坠入饭局女星的肉体深渊。
对于杨千嬅这个角色,则完全是精神层面的烦恼,她的面子在童年的一场游戏中荡然无存,最后留下神经质的阴影。
脏,这一堵纯粹被自己妄想出来的墙,成为她和母亲间生死两隔的业障。
而曾志伟所要的,也是大部分问题男士所要的面子,可以简单归纳为做婊子也要立牌坊。
劈腿不忘家中妻,在这个中老年角色身上,我实在不知道是应该夸他懂得调剂生活情趣却又知道浪子回头,还是要欣赏他玩腻了就说不合适的娴熟脱手技巧。
彭浩翔让这一切在悬崖边刹车,古天乐乐观了、梁咏琪自信了、杨千嬅想通了、曾志伟回头了。
总之这些匪夷所思游走在道德边缘的故事,在影片最后通过一只变色龙和一条鲸鱼神奇的回归到五千年来中华传统“仁义礼智信”的轨道上,算是在香港电影历史上开创了弘扬家庭主旋律赞歌的先河。
但是,这部电影,彭浩翔以社会现实问题切入,让香港人以及香港家庭所面临的变革、经济、情感问题暴露在观众面前,最后却以搅稀泥的方式让一切如同童话一般美好起来,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最后,我还是要为杜汶泽说几句,作为出场仅五分钟的小配角,把票房滑铁卢的黑锅全部让他一个人背,实在是有失公允。
爱国青年叫嚣着让杜汶泽零票房,我也曾经动摇过以后只要是他出演的电影一律不看,但那天在百度上搜索到他和冲田杏梨合作即将上映的《豪情3D》——臣妾做不到啊!
从杜记的臭嘴巴到港人反陆情续,似乎香港人愈演愈烈。
暂不提各类事件孰对孰错。
到底是一家人。
小处着眼仅仅是区域性处世观和个人修养问题大处看,恰恰两岸交融正酣。
好事情。
再说说白了,如今之香港正如家道中落的小资产瞧着暴发户农村亲戚不顺眼,瞅人家哪哪儿不顺眼,哪哪还都离不开。
心理折磨 拿嘴罢罢姿态。
狭隘些讲,香港人有些过于将内地符号化、图腾化、妖化以及神化。
究其原因,对于内地尚知之甚少,起码不甚全面。
回想30几年前我们似乎也曾神化香港、妖化香港。
说来也好理解,相比内地,香港被称之为弹丸之地。
也是一繁华之地。
包罗万象,高度集中。
改革开放以来,又有港人电影、港地名星、电视剧、新闻台、娱乐频道等等源源不断输入内地。
我们在内地开始了解到,哦,香港原来是这样。
那么香港人呢?
面对着大疆广域,了解起来必然吃力。
再加之可用来做观察的样本较为狭隘,所得结论必然有失偏颇。
常此以往,久而久之,不由得就渐渐将内地人勾勒出了一张13亿人共有的脸谱。
一国两制道路上的必经之事吧~需要更多时间〜五十年弹指一挥间〜这个数字是睿智的。
回想我们自己也未必有多了解自己好吧?
比如某地认为出了本省就是北方。
某些地方认为过了山海关就是南方。
某地觉得除本市以外的任何省市都是农村。
而某城居民普遍认为其他省市人民都没怎么见过世面。
林林总总,且互相觉得对方奇葩。
有些事儿。
理解 了,理解 了。
理解理解就完了。
一家人嘛。
人家傲娇了,摸摸头。
别闹了,晚上下面给你吃哦~“哼, {><} 人家才不喜欢什么下面呢~内地什么的最讨厌了~”交待了上面的云云,说一下电影。
还没上映,值不值得一看?
不看。
1、有汶折 差评。
2、多半不好看。
先差评。
3、广电过审?
佐证上一条差评,差评。
4、发行方心机过重,骗子~差评。
5、差评。
当然,说不看也不能完全不看,此片标标准准的可做为日落黄昏,下班到家,捧着一碗隔夜又回锅的猪肉炖豆角子搅和着热腾腾大米饭,滴几滴香醋,一大勺油泼辣子,沙发上,茶几前,一大勺一大勺的就着CCTV-6 《间人-小团团》。
日落余晖,海碗见底,夏日清风拂面,甩一把额角微汗。
大桶可乐。
一个饱嗝呛到鼻酸眼红。
一根香烟。
人间至爽,更享不尽回味绵长。
上说种种,缺一不可。
如上所说,此片也必是一款绝佳电影。
君若同好,切记,万万不可正襟于五排十座,直背脊90分钟,35元美团票,25元爆米花。
庸庸而入,碌碌而出。
42路换乘18路公共汽车到家豆瓣差评。。。
切记。
切记。
切记。
再说蚊泽,差评因为两方面,1、做了婊@子2、还想立牌坊好了 大家现在看你怎么骂完了还赚钱?
所以,话又说回来。
这样的话cctv也不要看好了。
其实,看大头儿子小偷爸爸也行的。
赶上一集舌尖2也赶超你十几条街喽。
呐〜所以说做人呢〜最重要是开心喽〜
《人间小团圆》。
6分。
彭浩翔编剧、导演,古天乐、曾志伟、梁咏琪、杨千嬅、吴孟达主演作品。
一句话总结来说就是,彭浩翔确实江郎才尽了。
但大大的惊喜真的来自梁咏琪,低胸、真空、长腿、小内裤、浴缸戏,真的,你初看还以为梁咏琪要拍大尺度戏了。
当年的玉女啊。
故事太弱。
虽然曾志伟饰演的医生和杨千嬅饰演的导游已经情感危机,并且医生出轨小护士;而古天乐饰演的培训专家是导游的弟弟,一直对和梁咏琪饰演的过气模特生的丑女儿很不满;吴孟达饰演的培训专家的父亲则在妻子过世后,和吴家丽饰演的KTV妈咪生活在一起。
看起来是多线条交叉叙事,片名又叫“香港仔”,导演似乎试图通过香港平民的生活来表达底层的现状,但很遗憾,故事本身,既不深刻,也不感人。
真真让我惊叹的还是梁咏琪。
首先需要说明的人,本人对任何人都没有偏见。
昨天晚上沈浩波先生在微博上说:“咒骂内地人的香港人与咒骂外地人的北京人上海人,也都是一伙儿的。
因无知、狭隘而暴戾。
没有那么严重的香港与内地的割裂,人性的蒙昧,哪里都一样。
”这话刚好和我想说的一样,当街拉屎缺德,当街拍人家屁股也一样缺德,看缺德的人互相对骂挑边站的也都不是什么好货。
同样的道理,杜先生嘴贱是该骂,见了他的面,你可以抽丫儿一大嘴巴,但高喊抵制口号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觉得讨厌不看就是了,别上升到地域和文化的高度,对此事纠缠不放的人也就只敢在电脑后面骂两句痛快痛快。
用不着这样刷存在感,一个嘴贱的二逼客串了一部俗烂的电影,不看也罢。
反正杜先生的电影百分之99都是不看也罢的烂片,大度一点儿多好,反正会去看的人也不会很多。
嘴贱基本上属于绝症,治不好的,何必较劲呢!
别说什么大陆人香港人,你只能代表你自己,别因逞一时之快而脏了自己的嘴巴。
《人间小团圆》这样的烂片,是不值得被抵制的。
说来有点儿尴尬,这电影放映到十分钟左右,我就已经不想看了。
这部电影在清纯的外表下面,涵盖了众多龌蹉的内同,现实生活中所有拿不上台面的那点儿破事儿,都被彭浩翔拿出来展示了一番。
可贵之处在于导演并没有大声疾呼,高声批判,而是轻描淡写的把这些恶俗的桥段原封不动的展示了一遍。
这感觉,特别像在某个燥热难耐的夜晚,本想让自己清静清静,却被隔壁王大妈逮了正着,她偏要拽着你拉拉家常,碍于情面你只能硬着头皮听她絮叨,故事无非就是小区里家长里短——谁家的小孩长得不像父母要去做亲子鉴定、哪个老头不害臊的天天把不正经的女人带回家、谁家的儿子刚刚换了工作、谁家的丈夫出轨正在闹离婚、谁故去的老妈阴魂不散,甚至还有哪里挖出了个炸弹,遥远的秦皇岛岸边发现了一具搁浅的鲸鱼……这些不新鲜的烂事儿非但和你一点儿关系都没有,老太太讲的也就是个流水账,听着这些唠叨实在是无法让人投入。
终于等到大妈讲累了,你想用一个礼貌性的问题作为告别,你问,“然后呢?
”大妈回答说:“没有然后,就这样了。
”瞧,这就是彭浩翔的《人间小团圆》!
人物依旧,那些龌蹉的事儿也不会停止,《人间小团圆》里的和解和救赎只是走马观花,没人原谅也没人被原谅,就像是梁咏琪在最后还是隐瞒了自己的秘密。
生活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
有些较真的人就是喜欢问个为什么,比如我,对于这种没有为什么的电影,多数情况下我是无法投入的。
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
例外的情况是,即使没有答案和改变,最起码人物也要丰满动人,比如今年奥斯卡的《醉乡民谣》和《八月:奥色治郡》。
《人间小团圆》的人物很多,但印象深刻的除了梁咏琪的全裸,几乎没有了。
这电影,看了和没看没有任何差别,想不起,记不住,所以索性能不看就别看了吧。
《买凶拍人》和《AV》之所以好看,是因为终于有这样一个不装纯的导演,敢来戏谑拿不上台面的破事儿。
最近几,年彭浩翔导演能够在大陆上映的电影,似乎一直在寻找一种用清纯包装恶俗的方法,不知道是刻意迎合,还是想的太多,总有一种施展不开拳脚的感觉,结果就是拍的一部比一部更烂。
这家伙多次抱怨大陆的审查制度,却依然无法割舍到大陆拍片,妥协的结果可能就是不得不用装纯来掩盖骨子里的恶俗。
低俗,恶俗,也许你都玩得转,但清纯和文艺真不是你的真性情。
俗是一种境界,但俗人装清纯就是二逼了!
为选角导演和投资人默哀
没看,先一星伺候杜大爷.
影片并没有什么大冲突,以点点滴滴来推动家庭间的融合,可能最后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而且多线叙事的每个人到最后并没有什么交集,导演只是让每个人知道该怎么去做,仿佛生活不需要答案,算是一种温情的解答。深入感不强,但是当生活小品看还是挺舒服的。
有杜在,打死不看
前面70分钟,描述家庭中各个人的心魔都用力恰当,虚实结合,把以3个小家庭为主的故事线描述得详略适中。后面10分钟讲一家人终于其乐融融在一起也温情有余。但是也许删减的原因,家人之间的隔阂是如何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的?这个转折也太硬了。
彭导拍这么严肃的电影真是吓到了。不过我觉得细节处理得真是棒,搁浅的鲨鱼、遗留的炸弹、星球大战bug的处理。生活就是吸气、憋气、呼气。解开心结,让一起好好继续。
电影院的座椅都会逃出来的。
我真去看了,但真的不好看。
真的不是杜汶泽的缘故…
#求别黑#几段配乐和诡异场景(尤其是fa做梦那段)不错,还真有鬼片潜质,拍成惊悚片倒也好看;古天乐这个角色好奇怪,一面是几乎完美的形象(难怪价值观迥异,内地教师哪可以娶明星跻身中产啊?!),一面又为女儿容貌忧心,几乎成了夫妻间最大心结;梁咏琪不是演技突破,是尺度突破。
杨千嬅好惨,完全被梁咏琪盖过了啊!
令人失望。導演野心太大,想要說的故事太多,全融入一部電影,就變成一鍋煮糊了的粥。
杜汶泽参演
没想到豆瓣上比微博上还要激进。杜汶泽在这部戏里就是一个小配角,他也没因为这部戏来内地宣传,也不会因为这片子得到多少的好处。真正来的都是古天乐、梁咏琪和杨千嬅。我是第一次了解到一部港产片这么千辛万苦满中国跑宣传,就冲着一点,我也想给它打五星。
豆瓣也有这么多脑残?
提前看的粤语版,冲着古天乐和杨千桦~ “知识改变命运”
为了杜汶泽
这是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营造都市氛围的片子,所以故事有点散无所谓,但立意有点不够深刻就不太妙了。好在优点也很明显。演员将大都市里的平凡人物内心无端的失落表现得恰如其分,人与人之间那些克制的剑拔弩张又十分细腻真实。各位的表演都不赖。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后现代元素用得很有惊喜。
本来想给2.5星,后来因为古天乐弹了下梁咏琪的奶头,就补了0.5星!
专门为杜来评分看你TM面子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