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前面的影评说,是因为导演有洗窗户的经历所以才拍进电影里的。
我的理解可能有点多余,但还是想写一下。
前面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反复出现男主擦玻璃的镜头,明明已经没人给钱了,到电影最后男主作画的时候,看他拿画笔的姿势才猛然想到男主之所以选择擦玻璃而不是别的可能是因为刷窗户就是在生活中画画。
刷窗户和画画姿势动作都很像,每天擦玻璃机械又毫无意义,但是画画也变得一样。
想要画画是什么感觉,画不出来还不如每天擦玻璃。
不管哪一种生活都是行尸走肉。
最后作画的时候,男主穿着的是擦玻璃的工装裤,头上也绑了白色毛巾,这一身装备跟高空擦玻璃一样,是否代表男主跟原来的生活和解了,不管是哪一种行尸走肉都得到了认同,完成画作之后就倒在妹子怀里安然死去。
妹子游泳的时候简直美得像画,和鱼群在一起孤独又温暖。
好羡慕该妹子,我也想吻洋次郎!!!
想活下去的人不甘心死去,想死去的人却活的健健康康。
但又不能这么简单概括。
想活下去的人死前能坦然面对死亡,想死去的人最后虽然说要死去为什么这么难,但还是选择艰难活下去。
人活着,渐渐长大,哪里有一天是容易的。
都28岁了,却还是不知道未来路在何方。
典型的日本片,一看就好有日本导演的风格,头一次接触这个乐团的主唱。
因为长泽在ins上推荐,就跑来看。
一开始想,一个擦玻璃的跟圣母像能扯上什么关系,圣母像为什么要放在卫生间。
脑内脑补的画面是男主在刷牙,然后透过镜子看到了在卫生间摆放的圣母像=。
=突然被告知自己即将死去,什么也不做只剩3个月的生命。
不甘心不愿意妥协。
很奇怪诶,还遇到一个每天都愤世嫉俗的女中学生。
不愿意承认事实,从医院逃跑,再晕倒被送回来。
工作的时候,来不及跑厕所而拉在裤子上,掩饰过去,回家后,脱掉脏衣服,下一步却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知道做这些的意义是什么,茫然站了一会才动起来。
后来由着小男孩还有看到女主奋力骑车的身影,顿时对这个世界又重新有了新的想法,想要好好活下去。
后面小男孩手术失败去世了,男主回到乡下疗养,看着生机勃勃的景色,一边哼歌一边再也忍不住哭了出来。
之后在夜晚的泳池也大吼了出来,第二次的情感发泄,虽然知道自己一定会死,但是心态不一样了。
虽然都是安安静静,但一个是无所谓,对自己的不自信消极的态度,到即使事实如此,但不妨碍我改变心情,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的感觉。
特别喜欢男主坐在画好圣母像的卫生间里,被以女主为原型的圣母温柔拥抱的画面,眼泪哗地流了下来。
以下两点我记忆深刻:1、医院的小男孩去世了,小男孩的母亲恳求男主画一幅小孩子的画像做念想,男主虽然内心不忍但还是以“自己只会临摹”这个理由拒绝了。
前面男主不管是在画前女友的果体还是补偿给小男孩的图集,都是在有实例的情况下画的。
小男孩死去了,他一开始从小男孩那里获得的希望和勇气也没了。
但是最后卫生间女主的圣母像却是原原本本靠自己脑内的画来做的。
2、游泳池的金鱼随着女主一次次下水游泳,随着一次次镜头的出现,数量越来越少,直到最后男主去世,最后一只金鱼死掉了。
我现在,感觉我是活着的啊。
活着和死去哪一件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另外,欣赏男主前女友画的男人,第一次出现是男主去前女友画展却没有看到人,他提醒男主说前女友不会来了,穿着短裤配黑长袜加皮鞋……女主说的也没错嘛。
再,男主回到老家疗养在林子里面,画面真的特别好看,截图当壁纸。
最后,ED picnic 好听> <
《卫生间的圣母像》。
后面很感动,男主的饰演者是《你的名字》配乐的主唱,电影片尾曲的嗓音挺喜欢的,干净有力。
后来知道ed和电影中间一段哼唱的bgm也是他唱的(原创的),很喜欢。
第一次参演电影就获得新人奖。
男主演并不是传统的帅哥,但他的炸毛头,纯净的眼神,还有气质很吸引人。
当然,声音很好听,个子高,手指细长,是不是唱歌好听的孩子都有一双漂亮的眼睛?
从后面的录影中有看到他笑得很开心(这段录影很喜欢)像温暖的大哥哥,一改之前的安静沉默与笨拙。
果然,最喜欢的是他在隔间里画画的样子。
自由地运用各种颜料,饱含热情地绘制圣母像,那圣母像是那个女高中生的样子,是他的救赎与治愈,是初恋,还是周围人的讽刺,是那个小男孩的笑容和离去,还是周围人的温暖,以及那个奇怪的少女,他开始重拾画笔与希望,但是人毕竟不能与死神斗争。
画完圣母像后,他安然沉睡,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有不想死的念头,但最后一刻,他肯定是很安然地离开的。
“大眼睛眺望这世界,哪里都是平静的蓝……”
之前我从来没有写过影评,2017我的愿望之一就是看几十部好片,写影评。
正巧我在B站看到可以看这部《卫生间的圣母像》,决定要为它写一个影评。
野田洋次郎是我非常喜欢的歌手。
结识他是和许多新粉一样,在听了RADWIMPS乐队为《你的名字》做的曲和歌,叹服于乐队的才华。
其中的四首歌歌词和音色让我折服。
一看,都出自洋次郎。
“天呐,这个人怎么这么有才?
”我一边感叹着,一边移步音乐软件,找到他们所有的歌,听着洋次郎的世界观,听着乐队高超的演奏,喜欢上了他们的音乐。
我不是很懂音乐,也不是电影的权威。
但我喜爱,所以喜欢。
之后从哪个途径知道了他的电影作品《卫生间的圣母像》,便观看一下。
首先要给四星吧。
因为对于我来说,这电影的叙事不是很明了,我看了要捋一捋才明白,可能是我智商不如人吧。
(以下包含剧情,没看过的请撤离,但我想也没几个看) 洋次郎在里面扮演一位多生活失去了热情的画家园田宏。
他在一开头就对害怕上吊篮的工友说:“没事,掉下去最多一死。
” 我想他就如同一个被生活牢笼囚禁的蝴蝶。
热衷于画画,但放弃了,为什么?
我想因为生活。
他感受不到生的气息。
在岗位上,他晕倒了。
去医院检查,独自回家,面对空洞的房子。
取化验结果,医院要求家属一起去。
但他找到自己的前女友伪装成自己的姐姐。
但谈话时满满的尴尬,前女友不干了。
由此,女主登场。
一出现自带气场(话说她怎么就在医院了?
算啦,不管了)所有盯着她的眼睛都移开。
只有男主依然看 女主的校服1万日元,园田只赔了1千,让她当自己的妹妹。
取结果:胃癌。
生命只有三个月。
他依旧是颓废的脸,当说要叫父母时,他神情似乎十分慌张,直截了当的拒绝。
他不想让父母来,大概是怕自己的一切被他们担心吧 。
而女主,在得知他的病之后,劝他:一起死吧。
园田就载着她,通过了条隧道。
但好像他还没要去死,被女主骂成:没骨气!
之后,他去了酒店“尬舞”。
虽然这一段的舞蹈很是尴尬,但仔细琢磨里面有深深的无力感。
死期将至,一个对生活没有热情的人,尬舞是最好的发泄。
之后他与伴跳的酒店女亲吻。
园田宏的表白很特别:跟我回家,我给你画像。
他是热爱绘画的,他的擦玻璃工作好像也和绘画相似。
也是这一点,让他选择了擦玻璃吧。
他自己也对工友说:我们就像虫子一样。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
第二天,他在街边晕倒,父母去了医院,他们劝他:回家吧,在东京没实现绘画梦想,也没什么意义了。
但他拒绝,可见对于梦想,仍有期待。
在医院,他结识了旁边床上的病友:横田,一开始就抢园田的饭。
男主开始接受抗癌治疗,横田把他带到两个小孩子身边。
他们,同为癌症患者。
玩打针抽血时刚结束男主就要呕吐。
他们说是抗癌药的副作用。
然而他们知道,正是因为他们在吃,才懂得这些药的副作用。
这里出现了一个地方:医院里的学校。
再说男主,在厕所里痛苦的呕吐。
横田递给他一张艳照,让他转换心情。
男主先笑,后来渐渐变成要哭的感觉。
对于这种生活,他是不接受的吧。
于是,他在夜里逃离了医院。
回到自己家,依旧难受,在厕所里,他发现了一只在天花板上的蝴蝶。
这蝴蝶,会引出一幅壁画的。
第二天,他工作时,发现出现了第二个副作用:拉肚子。
因为这个,还把厕所弄堵了。
加班修理时,前辈让他回家了。
然而,回家后,他换了身衣服,在大街上挨家擦门店的玻璃。
甚至在擦窗户时,半夜要收工的店主拒绝他擦,夺走了他的器具,园田大吼,泼了那店主一头水,起冲突被打倒在地。
看出来了男主的无力。
这一闹,他又被送回了医院。
整天郁郁寡欢。
病痛能夺走一个人的生命,无论这个人对生活充满热情,还是失去了信心,也一并要么丧失生命,要么夺回来,有了新生。
而死期将至,希望渺茫,原本就颓废的画家变得有些冷漠。
横田带他去了医院学校。
园田对着医院学校的留言树 在那里,横田另有所图。
归途中,横田自顾自的展示他偷拍女老师的照片,引得园田愤然离开。
之后,一个小孩子闯进了他的生活:拓人。
来送蛋糕和涂色图片。
男主不领情,直接扔了。
但这时候孩子折回来,说送错了,想让他还回来。
园田方了。
说自己不能涂色,便扔了,被蛋糕弄脏了。
孩子就非常难过的离开了。
然而之后,孩子给园田一张愿望卡,主动承认了错误,给了园田个台阶下。
园田决定赔偿。
委托女主买了画纸和画册,开始补偿。
给他的时候,这里又出现了个人:拓人的妈妈。
园田去楼顶坐着,想横田公司的后辈要了跟烟,横田的生活也不如意,或许这些色色的东西能让他从病痛和孤独中脱身吧。
横田出院在即了,与园田在天台上谈心,这里的话,可以认真思考一下了。
可这就是世界,就是人类,我们貌似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但却依然要恐惧一些东西。
其实也没有绝对的食物链顶端,如同斗兽棋,唯有鼠可克象。
我们的使命也是自己或他人赋予的吧。
后来他们去了教堂,终于,看到了圣母像。
可是孩子去世,便不会同耶稣一般复活升天了。
拓人接受手术后,离开了人世,拓人的妈妈拜托园田画张拓人的画,园田大概是怕他伤心,拒绝了。
一出病房,拓人的妈妈就失声痛哭,园田去看情况。
那一刻,我想他也很伤心吧。
出了病房,他又遇到了女主,女主要他带她,园田拒绝了。
女主直接把自行车推到在地。
其实连一个失去了孩子的母亲的愿望都不能答应的人,又如何有心去与一个孩子玩乐了呢?
或许女主只是想让他开心起来吧。
他独自去了食堂,一张纸撕那本画册,看到了拖地的清洁工(这里客串的演员很重磅的样子,可惜我不熟悉日本的演员),开始进行“思想教育”
男主检查后被告知,情况不乐观。
他选择了回家修养。
就是这美不开眼的小村庄。
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他的父亲的支持,在此刻表露出来。
有一段,园田在绿野里哼曲,哼着哼着哭了出来,这里是洋次郎整部剧的演技爆发。
下面这一段,是他回到乡下又回到东京还是他会乡下之前呢?
我搞不懂,但我偏向于他又回到了东京。
他和女主在游泳池游泳,那些女主买的鱼少了很多。
上岸,两人小戏了一会水。
但当园田要回家拿药时,女主拒绝,把他推下了水。
当女主问他是不是还没接受要死的现实时,园田终于吐露了心声。
这时,女主用自己的初吻鼓励男主活下去。
这甜蜜,如同救赎,又如同道别。
男主回到医院(或许是走之前回到医院),发现横田又回了医院,进行放疗,依旧以拍女照为乐。
两人一起回了园田的家,终于,剧情进入高潮阶段。
园田开始在家里的卫生间作画。
画画中,横田第一次拍了除女生外的其他东西。
但我想,不止。
画作完成后,园田坐在马桶上,身后,就是那如圣母一般把他拥在怀中的女主。
女主看见后,大叫:画了这些,人不在有什么用!
而这电影,留下了很多没有交代: 女主是否真的能直面生活,直面一个让十几岁的女生担负着压力的家庭。
帮痴呆的婆婆洗澡 而孤单的横田,将相机挂在了卫生间的门上,他是否通过放疗,能延长他的生命?
已经失去了孩子的拓人母亲,会怎样继续生活下去呢?
我们无从知道。
有一段男主陪女主买了鱼去学校的路上,他们偶遇园田前女友和她的朋友(男友?
),他们的冲突戏很是有趣。
我认为我们每个爱好最后都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而服务,早就失去爱好的本身意义。
最后,男主对横田说:“我感觉我还活着。
” 这很晚吗?
不,不能算晚。
我们呢?
是否也要在生命尽头发现自己还活着呢?
现在,发现咱们活着吗?
热爱的事,要靠生命完成。
生命尤在,不要将灵魂丢了。
将热爱的东西放在心底,面对苦难的生活,别忘了我们的热爱的东西。
拥有热爱的东西,拥有牵挂的东西,才能叫做活着吧。
和日本留学生小哥哥一起去看的「你的名字。
」,看之前他说唱bgm的是他最喜欢的乐队,还说晚上熬夜看了主唱演的电影,就是这部「卫生间的圣母像」。
今天他回日本啦,也许再也不回来了,我对他也许暂时该放下了,实在太想他了,来看看他最喜欢的歌手是什么样的。
看完电影来评论,真的很好看,大哥哥和小妹妹的设定让我想起了我和他。
小哥哥在日本等我吧,我会永远记得你的名字。
在这个城市里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奔波的蝼蚁,随随便便的活着到了死去都不明白为什么活。
可是当我向死而生的时候生的意义才凸显了出来。
野田饰演的落魄画家,像极了郁达夫笔下每一个惶惶度日不得志的穷苦知识分子,他们都曾追求过生的意义,后来放弃了所有意义,比肉体消亡更可怕的就是精神死亡了,可能在这场死亡将近之前,野田早就死了许久了,而当他终于意识到活着的时候,精神的复活也就打破了肉体的死亡,得以永生。
作品就以这样的方式用死让我们来体会最大的生。
为什么圣母可以抱着自己死去的孩子如此安详呢?
因为圣母知道每个人最后都得向死而生又或者说,不是的,圣母内心里百面的情愫只留下了沉默的安详。
一切情绪到了极致不就是沉默吗?
我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以这样碌碌无为的样子,是你拯救我拍醒我,你唤醒我让我再次活着,你给了将死之人所有的尊重与勇气告诉我,我是个男人不是病人,你似乎充满着戾气但你就是我的圣母,我想在你的怀里安静的死去永远的活着,原谅我的不道而别,希望千种情绪过后,你可以理解我,就那样安静的抱着我,连着我的份一直活下去。
说到漫改电影,我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日本这个国度。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漫画被真人化,《一周的朋友》《今日的吉良君》《银魂》,这些都是优秀的漫改电影。
而《卫生间的圣母像》算是一部半成的漫改片。
为什么称之为半成品呢?
因为它仅是从原作中获取灵感与框架来进行重塑。
《卫生间的圣母像》来源于阿童木的画师手冢治虫日记中留下的一段话。
在其中大体的构思已经给出。
不幸的是,由于病症,手冢治虫未及将之画出便已去世。
导演继承了他的遗念,将尚未成型的漫画改编成电影。
与大多数的漫改片不同,该片极其地现实。
现实中的惨烈、苦闷、温情、无奈通通充斥其中。
《卫生间的圣母像》,初看影名,我们难免不解其意,但是慢慢融入其中,就会得到答案。
概括地说,故事围绕着一个将死之人缓缓展开。
男主角,是一个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的绘画青年。
和每一个家境不好的城市游民一样,他失去了恋人,埋没了梦想,每日为了生计做着擦玻璃的低下工作。
才华得不到赏识,常听到的只有同行大叔的黄段子,稍有不慎就会失足摔死。
在这种情况下,他日渐麻木,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与兴趣,放下了从小喜爱的画笔。
背负着本就沉重的人生,命运却给他开了个可怕的玩笑,当男主从一次昏倒中醒来时,得到的是一张癌症诊断书,这无疑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男主对一切无所谓的态度,转变成了绝望的挣扎。
因为不甘,他也有过抗争,但在病魔面前努力都是徒劳。
带病工作,频繁地呕吐与肚泻却打碎了他的幻想,逼迫着他用仅剩的存款去化疗,去延长仅余的寿命。
影片刻画了这个转瞬即逝的弱小生命,令人心痛、同情,同时也勾起观众对死亡——这一永恒命题的思考。
在医院里,他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
有孤苦的公司职员,身患绝症,只能用无聊举动寻求存在感。
有单亲妈妈,为了给孩子希望强颜欢笑,背地里却失声痛哭。
也就在这里,男主与女主相遇了。
女主是个十几岁的女高中生,表面上看,她不近人情,待人刻薄,但其实这些不过是保护自己的壳。
年纪那样小,却得为暴躁母亲做饭,帮痴呆婆婆洗澡,遭班里女生排挤,承受种种重压,苦苦成长。
一个时日无多的青年,一个孤独缺爱的少女,两人在相处中,萌生出了朦胧的爱情。
男主作为世上唯一愿意倾听女主的心,满足她无端要求的人,买了两大袋金鱼倒入了泳池里。
女主追随金鱼跳入水中,裙摆在水波中浮动着。
金鱼与少女,在一片幽蓝的水中游着,这个美丽又忧伤的场景,着实引人落泪。
影片借此传达以及营造了一种孤独感。
为了寻求所谓的灵魂自由,主角在这一狭小的封闭空间内获得了独一无二的释放与快乐。
就在这里,女主向男主献上了初吻,并强求他负责,妄图以幼稚的方式挽留他。
但这是不可能的,男主始终将要因不治之症,在最后的夏天中死去。
不过女主勇敢的示爱还是给予了他直面死亡的勇气。
他选择了放弃化疗,回趟老家为后事做准备。
在老家茂盛的树林中,男主边走边吹起了口哨。
炎炎夏日,蝉叫不止,他凝望着晴空、远山,还有四周无尽的翠绿。
在那一刻,他想到自己即将告别世界的美好,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被一片绿色拥簇着啜泣的瘦削身影,是片中不多的情绪爆发的镜头。
一反之前的阴郁暗沉,极具张力的悲泣表演,无疑给了观众心灵一记重击。
在最后时光,男主住进了医院的卫生间中,并开始在墙壁上、天花板上,用油彩不分昼夜地画画。
如梦方醒的他,突然觉得自己不能一事无成地死去。
之所以作画,是为了在世上留下点什么,而地点选择在卫生间则是因画作隐喻了“净化与升天”。
当画下最后一笔后,他满身油漆地坐在马桶上,像是被身后五彩斑斓的圣母像环抱着。
这是本片最震撼的画面,看到这里,我们明白了片名的含义,同时心里也激荡起难以忘怀的观感。
男主创作的全程都被病友录了下来。
直到男主离开了人间之后,女主才再次来到病院,得知男主已死,又看到那幅以自己为原型所绘的画像,她忍不住流下泪水,跑了出去。
即将入夜,女主行走在大街上,咬紧下唇抬起了头。
她回想起刚才录像中男主充满力量的一句话:“嗯,我感觉自己现在活着。
”至此,全片结束。
整部片配乐很少,表现悲伤的手法也较为克制,因此片尾曲响起时,予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效果,旋律、歌词也与剧情十分贴切:“第一次狠狠抓住这个世界的衣袖,即使被百般抖落,我依然用力抓住,我们是不足以称为奇迹的微光。
”值得一提的是,演唱者正式片中的男主,也就是“radwimps”的主唱野田洋次郎,该片也是他初次出演的处女作。
《你的名字》中的“前前前世“即是他所唱。
他虽然不帅,自带的忧郁气质却是与”悲“的比重占主的情节极为契合。
女主则是当时年仅十四岁的杉咲花,虽然年少,却将一个缺乏安全感、缺失亲情的少女形象演绎得细致入微。
选角的成功,也成就了这部高分电影。
相比同样以癌症患者为主角的《滚蛋吧肿瘤君》和《小花的味增汤》,《卫生间的圣母像》显得更加真实也更加残酷,在艺术造诣与深度上更胜一筹。
比起乐观豁达,它更多的是平静。
在男主重执画笔之前,电影氛围一直都是沉闷而压抑的,节奏也是控制得如日常生活一般缓慢,那种无力感正是身负绝症的人的最大感受。
纵观全片不难发现,这部影片的精髓,在于“对生命的尊重”。
我想它传达给我们的是,我们虽然没法延长生命的时间,但可以通过专注某件事让时间变慢甚至停止。
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就不算白活。
手冢治虫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我有一个很棒的构思!
名字就叫《卫生间的圣母像》吧。
被宣告患有癌症的病人不想就这么一事无成地死去,于是开始在住院病卫生间的天花板上画画……(中略)净化和升天。
这就是这个将死之人对世界的挑战!
” 我们对于死亡充满了恐惧。
也许是恐惧即将面临的未知,或是恐惧个体生命的消逝。
为此,人们通过宗教,通过仪式来寻求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
无论在世界的那一个角落,这种人类原初文明留下来的残印仍影响着当下的我们。
在西方,是基督教的临终圣事;在东方,或者说在日本便是本土神道教的净化升天。
但时至今日,信仰稀薄的人类早已不受众神的眷顾,如何才能再次寻求这种直面死亡的力量,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作为一部典型的日式文艺片,导演用特有的缓慢节奏和细腻的叙述视角将剧情铺展开来。
整个故事以男主原田宏患病至去世为轴,穿插了诸多人物身心俱疲的问题少女宫田真衣,同病相怜的色大叔横田亨,痛失爱子的母亲桥本敬子。
正是这些人的存在,是这个本身单薄的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故事,变得丰富生动。
导演对于故事是裁剪分割的,除男主原田外,其他人的故事交替展开,通过不多的台词来营造一种氛围,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大量运用暖色调的镜头,将冷冰冰的现实封装起来,同时也加上了一丝“自欺欺人”的味道。
人间百态,在临死之人的眼中显得更为虚假,亦或说全然的真实起来。
生与死,在这个空间下,扭曲成花。
向死而生,这个词用来形容原田是再合适不过了。
胃癌对一个青年人的打击是巨大的,他想过一了百了,可其内心的恐惧,不甘让他不能面对死亡不断逼近的现实。
他逃避,在公路上飙车,在酒吧厮混,可等待他的只有医院那个冰冷的床铺。
他一次次的逃亡,又一次次回来,死神总以巧妙的方式提醒着他生命的流逝。
在生存和灭亡交锋之中,他的灵魂被一次次的鞭挞。
向死而生,便是在必定的黑暗下,一次又一次地追逐着光和热的幻影。
幸运的是,这个世界仍是有人会带来光和热,尽管他也不一定幸福。
病友横田,被下属断定为毫无用处被公司养着的男人(日本的“社畜“文化,没有价值的人就不应该占据公司的位置),却努力地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他积极地去品尝难吃的病号餐,去收藏成人杂志的裸女图片,去拍摄护士小姐各种色色的相片,去担心着公司的运转和那些”不靠谱的后辈“。
他的行为看起来是丑陋无疑,违背道德的。
但是他却是积极的对待生活,以一种扭曲变态的方式。
他在原田抗癌药副作用发作时,去唤醒他人类的本能,带他进入癌症患者的世界,希望这个年轻人不要这样颓唐的等待死神的降临,而是努力地去过好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每一秒。
虽然这个世界已经在所难免地将与之告别,但仍要去珍重存在地每一天。
横田地性格有着大和民族原始的一面,对一切怀着敬畏之心。
正如日本人用餐前对食物的祷告,横田也是在用心地去度过自己的余生。
比起横田,真衣对原田的影响更为重要。
恰好相反,真衣对于死亡有着一种别样的迷恋。
青春期的她,比起其他女孩子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和重量。
单亲的家庭,冷漠的母亲,痴呆的奶奶,生活对于她来说并不是五光十色的,也正因如此,养成了她暴烈古怪的性格。
但她毕竟只是个孩子,死亡对于她来说太过遥远,她知晓死亡的存在,死神却从不对她露出微笑。
这也许是上帝对人类开了一个玩笑,事与愿违罢了。
可就这样的一个女孩子,却使身在灰暗世界的原田看到了一束光芒。
生命也可以像她一般,痛苦而又坚强的活着。
当下诸多年轻人不也同真衣一般,一边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一边咬着牙努力的活着吗。
原田开始挑战这个世界,他重新拾起他早已丢下的画笔,拖着羸弱的躯体,在那间不足几平米的卫生间,创作他的绝唱——那个魂牵梦萦,带给他生命的女孩子。
横田陪着他,看这个孩子努力地生活,努力地作画,努力地抗争着,和他一样。
原田终究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坐在卫生间的抽水马桶上,被“真衣“怀抱着,他是幸福的,他死的时候理想和爱情伴他而去,他借由这次创作,重获洗礼,净化,升天。
真衣来到了这个房间,知晓了一切,用刀子扎向自己的手臂,不会死。
对于她来说,死亡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事情,为什么原田自顾自的就死了,自顾自的画了她的画像,自顾自的丢下了她。
世界是不公平的。
这部电影是不公平的,原田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卫生间是祭坛,圣母像是装饰,而他自己本身便是祭品。
人直面死亡的方式,有很多种。
原田将自己献祭,用生命为真衣留下了最好或是最坏的礼物。
他在作画的时候说:“我感觉,我还活着。
”他那时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被医学,被社会,被整个世界下了判决书,但他活着,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他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么,他知道这个世界有人清楚地记得他的存在。
名字自古都是一种很神圣的东西,真正的消失,是被遗忘,如果有来生,我知道他一定站在那里,等待着那个记忆中的人。
生与死之间绽放的绝色,不过是人世间的痛苦与希望浇灌出来的一株曼珠沙华。
3.5。
女主演技是硬伤。
剧本的话,有些线索挑的太明显,比如哼歌、擦玻璃、某些台词等,也可能是我看这类日影有点多的缘故,感觉这类日影模式化太刻意地回扣主题也会略显尴尬,观众太容易明白了,同时缺失了复杂性。
哼歌和擦玻璃都可能是对于过去生活的重现,但这个重现要体现什么呢。
留恋或者反思都不是,或者说都不知道为什么。
某些台词的设计也是这样,重复出现的意义何在呢?
有点摸不清楚。
男主和女主的人设也有点单一。
从前到后的转变很模式化、很“典型”,剧情设计上就显得刻意了。
虽然女主一改温柔面目这一点是很亮眼的,但有因为太强调她的不幸和脾气,最后就太过了,一直对她脆弱的一面没有很好的铺垫,最后的最后才流露出不舍,那个吻来的注定但又突然,看到那里的时候就能明白这时候一定会有一个突然的吻吧。
最后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即使大概明白导演想说什么(冷漠、不幸的无解,以及在这种条件下梦想和爱意何以可能),但感觉上作为艺术创作而言给人带来的观影体验是有点不顺的,或者说不自然。
形式感固然重要,但如果想要显得真实,还是要把人刻画的稍微丰满一点。
导演想要表现人活得辛苦,在重重外壳下流露对他人的依恋,但男主的感情实在是刻画不够,前半段啰嗦,后半段也不明白他探索人生意义最后落到了哪里,男主是有情感的(从他对小男孩的态度可以看出来),但最后他对于女主的态度不明不白,而最后他的解法似乎跟女主也没关系,女主对他的救赎也不是,爱或者信仰都不是,单纯的乐观也太说不过去,如果说是一种梦想的回归那又和剧情、主题不太协调(怎么就回归初心回归本质了?
这是人生虚无的解法么?
难以揣测),最有可能的是女主对男主的态度唤醒了爱从而让男主把女主当作圣,完全可以如此解读,但显然最后的跳跃太大而前面没有铺垫,也是表达上的问题;女主的人格也应该更复杂一点,不应该是前期全都在自我防御或性格本质的愤怒抵抗和桀骜不驯,后面突然转变态度献上初吻,再无情的人也不会在面对绝症患者的时候还那么横,后面也太柔情了和前面的人设反差过大,对女主的感情刻画也不够。
一个在重压下时常愤怒又无力的的人,的的确确会有更加复杂的个性,很多细节上应该表现出依恋,而不只是前面对男主一味地激将。
也不只是靠最后一个吻和几句想要留住男主的话,依恋应该是一直存在的。
全篇对人生虚无和冷漠的刻画倒是足够的,但对于虚无后人生意义要归于何处,以及在这一背景下爱意的存在方式,显然导演不是放任观众自己去想的,而是给出了一幅绘画作为答案。
那么就很有必要探究导演想要表达的那个想法以及对这个想法的表达是否成功。
我认为最后这一步是有待深化的。
片子前3/4真心要睡着了,大概下载3周后才考完了。
杉咲花真的是把我丑到了,真是姑娘演技真的好,小姑娘好配园田(天啊,男主,女主的名字是什么啊)整个片子大概是从圣母像出现后才开始高潮,变态大叔真的好有爱,好遗憾只画了最后一幅画手动比心洋次郎&手冢治虫
正因为生命没有意义,对死亡的态度才是“无所谓”的。正如一开始的园田,也正如现在的我。所以,不论那是什么,please give it to me
导演能不能俗一把,把男主喝前女友的事儿讲一讲。感谢本片让我认识了市川纱椰
毫无逻辑
为了认识野田中二郎来看这部电影 居然有佐藤健客串扫地23333 总体而言 电影是我非常喜欢的调调 夜里一边咳嗽(…)一边慢慢看 心有余悸 惶恐不安 又有光芒 有勇气 好几次想哭 眼泪又没掉 要负责哦 不要随便的死掉 喜欢泳池的段落 前一段金鱼和后一段吻戏都很冲击
1.5
什么鬼
喜欢闷片!宗教意义意味不明,害怕死亡却无能为力。
抱歉男主画得太难看了让人想到现实中某些爱装的美院男......剧情也是,没有剧情,莫名其妙
尽情奔跑、恣意摆动身躯,那是我不曾体验过的青春,临终前片刻的清醒,可叹且动人
可能女主想演出一个热爱生命敢做敢为的角色,但是,怎么看也就是个泼妇,只是泳池那段确实很美。
理解不能
忧郁少年遭遇美好和痛。不(再)是我的菜。
文艺男死前的幻想罢了
活着的人想死 要死的人不知道如何活下去
女孩这设定过了。。。。
安安静静,孤孤单单。
日式文艺片。沉重~看的很难受。最后赞一句网友评论 “圣母为何没有悲伤,因为活着的人们终将向死而生。” ps~几个插曲和ED不错
看到中途才觉着可能是野田洋次郎,因为发型。结尾歌声一出来,就确定了,是他的声音。演的不错,女孩子更好。
小花小时候挺灵的,长大竟然还是那样
用力的部分都在后半,前面着实磨人。选了洋洋来做男主也是蛮有意思的,总让人忍不住联想起《独白》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