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刷这部电影是2019年,刷到结尾的时候对于真相非常吃惊。
今天在听日文歌的时候,回想之前还会循环听的旋律,就是m-flo的never,就想起这部电影《去年冬天,与你分手》。
现在的我看电影都抱着这么一种目的,去看电影里面的家居布置场景以及家具。
这个电影的结构有个巧妙的地方,开篇是第二章,当时还不理解第二章是什么意思。
发现是正叙,倒叙,正叙的手法。
所有的真相都在男主最后完成的小说里面。
小时候被虐待性格扭曲的姐弟,姐姐的帮凶一起害死了男主的女朋友。
男主查到弟弟是凶手,去找姐姐问真相,看着可怜兮兮的男主,姐姐给他下药,发生关系,却告诉男主杀你女朋友的是我,你却和我上了床。
面对如此变态的姐姐,男主发誓要报仇。
做了一个局,用偷梁换柱的方式,让弟弟和帮凶(两个都是深爱姐姐的人,却是害死女友的帮凶)一起看着姐姐烧死(以为烧死的是其他人),却不救。
观后感:悲惨的童年的凶手,导致无故被殃及的路人,导致为了复仇变成了变态的男主。
让我想起了《蝴蝶效应》这部电影,如果当年有人可以保护这对姐弟,后面的事情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
很喜欢这首歌的结尾曲,never,从未,循环播放听了好长时间,失而复得的爱。
https://music.163.com/song?id=543607369&userid=1834039451music.163.com/song?id=543607369&userid=1834039451
neverm-flo 《never》《去年冬天,与你分手》片尾曲music.163.com/song?id=543607369&userid=1834039451
欣赏下剧中的一些家居场景。
编辑于 2022-05-08 18:37
《去年》的叙事结构宛如精密运转的莫比乌斯环,通过多重叙事维度的嵌套与反转,将观众卷入一场关于真相生产的认知实验。
影片以记者耶云撰写犯罪特稿《愚者》为表层叙事,实则将整个追凶过程异化为一场"元电影"拍摄: 第一层:纪录片式跟拍(记者调查过程) 第二层:虚构剧本创作(耶云设计的复仇陷阱) 第三层:观众认知重构(银幕内外共同参与的真相拼图) 这种俄罗斯套娃结构在结尾达到巅峰:观众先目睹虐杀影像(伪纪录片),继而发现是耶云伪造的证据(解构),最终揭示真实作案场景(再建构)。
三次认知颠覆在15分钟内完成,形成对观众信任机制的连环轰炸。
按照佛教的说法,世间有六道轮回: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地狱道。
其中最苦为地狱道,有十八层最深最底为阿鼻地狱,也就是无间道,受尽一切苦难,煎熬,没有间歇,永不轮回。。。
根据这种说法,唐代画家吴道子在宁王出资修建赵景公寺做了一副名为《地狱变》的壁画,据说这是他此生的巅峰之作。。。
然而就在众生为他的画如痴如醉是,寺院的禅师将他请到禅房,意味深长的说“没有在心中下过地狱的人,是画不出这样的杰作的,是吗?
”吴道子冷汗淋漓。。。。
介意龙之介在他的《地狱变》里也写道,欲绘地狱之屏风,须亲眼目睹地狱。
影片三段凶杀案,每个人都经历了人性黑暗丑恶的阿鼻地狱,此生再也无法得到超度。。。
姐姐从小被性侵,弟弟一直在童年阴影的泥沼中挣扎,小林编辑为爱而奴役,中原为复仇与恶魔为伍。。。
三个男人亲眼两场火灾,烧死了两个为他们心爱的女人,从此一起堕入地狱道永世不得超生。。。
日本这个民族喜欢在各种极致的体验中享受毁灭之美,如他们所说樱花最美的时刻是纷纷凋落的瞬间。。。
影片最后,耶云恭介说,我与你分手是在去年冬天知道真相后。。。
那一刻他决定以心中的纯爱燃烧成熊熊大火,自己变成嗜血的恶魔,吞噬姐弟俩,为爱人报仇。。。
总体来说,还是挺有意思的剧本。
但是有几处bug, 作为悬疑片,硬伤太多。
算个爱情片吧。
1. 男主在摄影师家门口等女友,门那么矮,既没有电网也没保安,结果房子烧起来了,男主还有闲情先打电话,等总编来了才做势要翻进去。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了。
2. 警察认尸,不做任何法医鉴定,就凭一个戒指就认定受害人身份?
3. 脑残的姐姐,亲口告诉男主自己杀了他心爱的人,之后还得意洋洋的单独赴约。
就这智商还做风投生意,全球到处跑?
4. 卧薪尝胆的男主,到最后居然掏出一大包钱,递给帮助自己做局的小服务员。
我记得他不过是在一个快倒闭的书局做编译的小职员,这几个月都躲在拆迁楼里住,他哪来的钱?
5. 还有帮着做局的小服务员,她做的事相当于故意杀人共犯。
她只是悲观厌世,为什么要帮助杀人?
6. 摄影师给小服务员拍照的时候,布置好蜡烛,窗帘,手铐。
然后说他要出去一个小时。
我去,难道是啤酒喝完了赶着出去买一打?
然后是摄影师出去的这个时间节点到底是什么情况?
如果是男主和主编先翻进来,摄影师后回来,那他有现成的不在场证据。
如果摄影师先回来,他们在门口的时候应该同时都看到着火了。
可是电影里只有男主在翻墙,摄影师消失了。
7. 最后男主把事实写进了书里。
那至少三人都知道了死掉的不是服务员。
然后还对服务员说什么你可以用新身份重新过了,蒙人呢?
有剧透,作为刚吹可能不太客观,夸演技的,不想看可以不看。
这个角色的表演按序章到第三章分为四个阶段:单纯男孩,担忧女友的偏执男孩,情绪压抑想要求真相的男孩,一心复仇伪装自我的阴郁男孩。
四个阶段表演区分还是很明显的。
第一部分好演,突出纯爱感就行了。
这部分表演是他舒适区,台词语气较轻快,外部动作自然轻松,热情绪为主,眼神表达比较轻盈,笑容100分。
第二部分气氛骤然下压,男主和女友两人关系出现裂痕。
男主角想帮女友又不敢帮,只能用眼神表达焦急担忧,雨伞那段无台词留白不错,而且外部动作处理较之前僵硬,符合男主紧张的状态。
第三部分女主离世,男主角陷入急躁情绪。
原本比较温和寡言的男主角,在采访三位证人的时候,对凶手的怀疑总是冲口而出,态度较之前强势很多,状态变化很明显。
但这时候由于还没破案,男主角只是急于寻找真相,他也只是个无助的年轻人。
所以在面对凶手姐姐的时候,压抑的情绪终于崩塌,他开始语无伦次地哭着求真相。
这段哭戏我觉得是整部电影他表演最好的一段,外部肢体动作很自然,台词急促而且停顿得当,表情处理和哭泣的时间点也都卡得不错。
能看出来他从理智逐渐崩溃的过程,为自己的失态而懊恼和绝望的情绪也向观众传达到了,有层次感而且表演主次分明,节奏也好。
但是后面那段发现对方才是凶手的惊恐戏我觉得不太可,演得有点突兀了,不合情理。
第四部分就是影片中最先出现的部分,复仇部分。
在看的时候就感觉有些奇怪,男主对摄影师敌意太重了。
比起来,他对几位证人还要更礼貌一些。
最开始以为,他认为对方是凶手所以咄咄逼人,看完之后才发现他就是冲着凶手去的。
对假女友的莫名淡漠,对凶手们无所不在的凝视,在假女友死后的冷静,贯穿整个部分、完全不符合上进记者气质的阴郁感,都在揭晓的时候得到了解释。
其实这部分完全塑造成热血记者,或者记者与复仇者的状态交替出现,都不合适。
前者给人感觉与其他阶段太分裂了,与整部电影调性也不搭;后者暗示太明显就没什么悬念了。
现在这种,将角色处理成带些阴郁气质、但又不至于怪到让人怀疑的记者,看上去正合适。
而这种平衡还是挺难把控的,但我觉得他处理还不错,没什么太大问题。
复仇时“头顶利剑”的情绪也挺到位,有点四两拨千斤的感觉。
整体看下来演技和名配角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不过那会儿他好像也没演几年戏,在我这感觉不错了。
尤其在本人是阳光天然大男孩的情况下哈哈,这角色对他来说挑战性还挺大的。
这篇影评就是来吐槽的,很好的故事,被这样演绎实在是可惜。
男主的演技尬到我一度想切出去,那个莫名其妙的眼神从头到尾,实在是不可理喻,虽然你确实苦大仇深,但也没有眼睛发直的表演方法吧?
可以参考《愚行录》男主的演绎,天差地别。
片中就数他的表演明显用力过猛,当然了,老警察那段也把我尬住了。
本片作为悬疑片,剧情设定也有问题。
前面说到弟弟给“新女友”手铐,后面切画面就出去了,摊牌时男主回忆,弟弟说有事出去,十一点才回,前面没有铺垫,十分突兀,专门给男主准备换人的时间,完全没有道理。
其次,就男主住的那个破地方,随便谁都会生起一丝警惕心吧?
更何况是本片最狠的姐姐呢?
可影片中姐姐居然一脸愉悦,没有任何怀疑地进去了,面对着之前被你无情折磨的男主,别说这个人迹罕至的待拆房了,就算换个地方你能这么放心嘛?
和前面姐姐冷酷、严谨的变态作风相差极大。
你明明描述了,姐姐是在十几岁就可以弑父并冷静地抹除所有证据的狠人啊,小林过来帮忙捅她一刀就行,杀人灭迹都由姐姐操刀,天衣无缝,让老警察都无可奈何的狠人啊,就这样倒了,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悬疑电影剧情强杀,是最下流的招式。
最后吐槽一下,男主真是个奇葩,他在结尾自白时还自我陶醉“去年冬天为了你变成了怪物”,三观严重不正,我就听了以后第一反应就是你哪有脸说这话呢,还指望我感动不成?
笑,前女友为啥和你分手,你就没反思过嘛?
女主不小心出车祸了,你就秒变跟踪狂,性质极其恶劣,会严重破坏女友自尊心的。
如果你真的担心女友,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去实现,去表达,而不是这样的变态行为。
还有小林,这个角色同样大失水准,什么编辑部的老前辈,他这个了特色全靠回忆和别人的称赞支撑起来的,而且形象摇摇欲坠,完全是为了剧情服务,三个犯人,被偏执自我的男主玩的团团转,离谱到家了。
故事是不错的,可怎么就演绎成这样呢?
不是烂片,但看了以后血压上来了,十分恼火,2星。
上次同类题材引发颅内高潮还是在《告白》的时候,日本悬疑题材一直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但剧情到表演到剪辑手法面面俱到的上乘佳作还是难得一见,直到打卡完这个。
电影从既定的结局作为开头,直接把观众的思路带偏方向,狰狞的野兽覆绫罗于利爪,似乎黑暗将倾,随着故事的推进,殊不知真正的恶魔早已枕戈待旦,磨刀霍霍。
活焚,血浆,乱伦,还有扎根于此呼啸疯长的艺术之花,恍惚间像极了龙之介描述的地狱场景。
剪辑一流,画面舒服。
男主换苏打效果可能更好,大叔换香川照之更佳。
女主气质可以,戏演活了。
四星推荐。
所以真相就是雄大的姐姐朱里为了让弟弟拍出好照片烧死了男主的盲人女友亚希子,但是都没有被定罪,然后男主找朱里询问时,朱里给他吃药并且还跟他上了床,然后告诉了男主真相,然后男主改名并且和另一个叫百合的女的合谋开始复仇计划,最后男主烧死了朱里,还让所有的人以为是雄大烧死了百合,那么问题来了,朱里为什么要给男主吃药还跟他睡?
还把真相告诉他?
朱里给男主吃那种药时他毫不犹豫就吃了?
有点解释不通啊!
另外有个支线就是雄大和朱里杀了他们的父亲,还有小林的帮忙,抓住并烧死盲人小林也有参与,这部剧第一遍看有点乱知道真相后回头再看一遍就顺畅了
我觉得是认识爱情的必看片之一。
什么是爱情?
什么又是爱?
如果有一个男生,非常非常在意你。
而你又是一个有眼疾的盲女。
你在一次遭遇交通意外幸存之后,他因为担心你,而天天跟在你身后保护你。
这样的爱人,你想要吗?
当我们还在用动物分类男友类型的时候,其他国家的电影人,已经在探讨什么样的爱情,才拥有爱应该有的样子。
现代社会太过于强调爱情的拯救功能,太过于夸大爱情在人一生中的作用。
仿佛一生不曾遇见爱情,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可曾想过,一生遇见无数的爱情,都有可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
因为,你遇到的,只是男女情爱,与欲望有关,与爱无关。
爱情只是一道门,而且是最容易触碰到我们内心深处的一道门。
借由爱情,我们才能看见那个一直和自己捉迷藏的真正的自己;借由爱情,我们才得以一窥内心无穷尽的欲念;也是借由爱情,我们有机会看见自己内心的那道光,遇见那个本自具足的自己。
我不剧透答案,盲女的选择就是在告诉我们,误入歧途的爱情长什么样,而爱又应该是什么样子。
世间爱情千奇百怪,但爱只有一种样子,奢侈而美好,昂贵而稀缺。
你不是无法拥有,但你要先学会放下。
可能是看过太多本格推理的原因 让我觉得这部电影虽然看上去几次反转 很烧脑的样子 实际上很多地方逻辑不是很通顺 或者说因为没有背景和细节的交代显得苍白没有说服力 比如少年时代的编辑 为什么愿意帮姐弟隐瞒杀人 还刺伤他们替他们掩盖?
怎么认识的好像都没有交代比如姐姐为啥要把耶云骗上床然后告诉他全部真相?
好像没必要特意刺激一下被害者家属吧.... 比如假扮女友的百合子 就是在网上随便找的么?
怎么确认可以信任她?
为啥正好演技这么好?
后面设的局感觉有很多偶然因素 某个环节对不上就不能按照他的计划发展 然而偏偏都如期发生了 只能说 靠编剧了.... 而且书里基本就是他犯罪的证据了 那不是正好让弟弟脱罪?
那盲女岂不是白白死了... 总之 这个复仇者的心态也是奇奇怪怪的 虽然说 就是因为变态才杀人 但是不太能分析出来 到底为啥会一下子扭曲 之前过度担心盲女女朋友 一直跟踪 感觉盲女不跟他分手或者不被烧死的话 说不定反而会死在他手上 死在过度保护的爱里啥的... 总之 预期是像愚行录, 怒这样表现人性之恶的电影 但是好像还是差了点火候
三星半说不出来什么,就是很日系的感觉
摄影师的姐姐真厉害,和电影里的三个男主都上了床。
1、娓娓道来的纯爱悬疑片,其实后面用不着人来解释,书中自有真相;2、弱者反杀怪物的秘诀就是毁灭人性变成更狠的怪物;3、姐姐这个角色简直就是低智商变态啊哈哈哈。
变态生出病态,病态生出复仇,人性的恶同初冬的雪一起生出怪物,燃尽在地狱变的火焰里。好这口温柔又残酷的结局。
犯罪悬疑日影烧脑的同时,人为设计的太刻意,就是如果有一个人不按牌理出牌,那么整个杀人事件就会掉链子,哈哈哈哈哈!日本变态就是多,而且还低龄化!
好故事被执行的马马虎虎大约就是这种感觉,可惜了
哦。姐姐的角色没想到,最后发现果然不能用正常逻辑思考她。女生一般都不会大半夜跟着恨自己入骨的男人一起去一个没有其他人在的拆迁楼里叙旧吧???
(キ`゚Д゚´)!! 可以有!算你狠!p.s.小姐姐们真心美
很有《愚行录》的感觉,但是比《愚行录》还有差一些,但也足够好看了,悬疑铺垫做得好,对没看过原著的我来说最大程度得保持了它的神秘感,整个观影过程保持了高度的兴趣。最后的结局其实在意料之中,但也在意料之外,但是“姐姐”这个角色应该还有塑造的空间,这样可以让整个复仇显得更加的酣畅淋漓。
即便有乱伦、放火、复仇,还是难看得要命啊。为什么毫无电影感呢,先从剧本少点巧合开始吧。这个反转和《嫌疑人x的献身》有啥区别。。
4.5 上半年前三。
前半截后半截合起来就惊艳了。原来是黄雀啊。原来是设计啊。原来是咎由自取啊。谁说日本人报仇不够彻底的,这个故事中的男主报仇连韩国电影也望尘莫及了吧。
呃 剧本不错导演不会拍 可惜了 感觉日本电影拍不过日剧 日本不乏好编剧 就差好导演
抱着巨大的期待看完,结果发现这大概是这么多年拍复仇题材里剧情最简单,反转最直白的电影了吧?作者好像是想写成社会派推理的风格因此悉心铺设了一个正反角大反转的设定试图震撼到观众,然而全片缜密的逻辑感和代入感统统被甩在后面,人物动机的核心简单直白禁不起推敲,魔男魔女的存在也是非常牵强的为了戏剧性而安插的角色,整个片子基本没什么真实感,像是一部三流的悬疑片。由于悬念揭晓得太快,整个片子后半程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并没有让人觉得哪里特别惊讶。这个故事其实还是有想法的,但是这种丝丝入扣的叙事感更适合拍成电视剧。演员们也没有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反倒是北村一辉这种戏咖有种被角色束缚的拘谨感,山本美月的演技依旧趋近于打酱油,斋藤工依旧是那套自成一派的本色出演,岩田刚典明显火候不够,爆发力和台词功底都有待提升。
看到一半轻松的猜出了所有结局 本觉下半场将会甚是无趣 但本片后半段依旧凭借充沛的情感,精湛的镜头语言和极为优秀的节奏将我深深的钉在了椅子当中 当一部悬疑片不仅仅把解迷来当作他的全部或是重点 这或许更能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
很日式的悬疑及翻转了,后半的时候基本能猜个七七八八。但翻转不生硬,起承转合自然已经是难能可贵。就是片名实在起的日式地不搭调
又是这么变态的复仇片...前半部太闷,在飞机上看得不耐烦跟邻座Arizona guy聊天,就只看到了惊奇的结局,补看了剧情,感想...好变态...
其实故事悬念铺的可以,几次反转也很有料,但这几个人的人设都太薄弱了,斋藤工的气质和演技还救回来一点,但男主看起来撑的困难,使人物降级不少。
变态杀手间的对决。
跟《愚行录》某些元素有点像,父女兄妹之间混乱的性关系+致力于挖掘真相的人其实另有所谋。姐姐被电晕的那段实在无语,一个幼年就敢弑父+精准挑选裙下之臣为我所用+编造缜密口供骗过警察的腹黑魔女,居然一下就智商掉线了??片子整体拍得既跳脱又无趣,看得人昏昏欲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