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尚秀的风格十分鲜明,画面不像电影像电视,场景比较单调,人物对白很多。
影片讲述了女主角一天的经历,一开始给人一种节奏缓慢的纪实感,情节非常平淡,但女主与妹妹的对话将故事背景拼凑起来:女主很早离开了韩国去了美国,在美国开店为生,此次回国见亲戚兼怀旧。
接着,女主和妹妹去见开年糕店的侄子,观众渐渐知道女主曾经是个明星,妹妹对女主并不是很了解,比如不知道她有恐高症。
女主与导演见面之前去了梨泰院的旧宅,寻找过去的回忆。
与导演见面后,导演表达对女主年轻时参演电影中的形象的爱慕,想与她一起拍片,但女主告诉他,她将不久于人世,导演在悲伤激动之际说要给女主拍短片,明天就开始,并承认自己像睡她。
然而第二天,导演退缩了,打手机取消了酒后的承诺,女主不由哈哈大笑。
从女主开始与导演见面开始,情节开始渐渐吸引人起来,观众为女主的遭遇而嘘唏,为导演的执着和坦率而心生好感,然而第二天的手机留言又让人回到了现实,原来生活还是那么操蛋,承诺还是那么一文不值,也许只有女主妹妹的美梦才能安慰人心、治疗心灵的伤痛。
一如既往,做梦-感慨,吃喝-再感慨,闲逛-偶遇-寒暄-怀旧,分开-继续闲逛-继续怀旧,抽烟-感慨,找人-找到或没找到-等待-继续感慨,回程-独自感慨,突发-换人换地方怀旧,换人吃喝-重新怀旧-抽烟-感慨。
一通换人,一通聊聊聊,一通怀旧,一通感慨,讲一个不完整的故事,你去想吧……生活就是这样,才显得深刻,似乎是你,又似乎是我。
低成本战略,聊个想象中的剧本,电影就拍完了。
一部平淡又无常的人生缩影。
起初不理解为什么要蹲在桥底抽烟,后来才理解应该是一种下意识躲藏的姿势。
亲姐妹却聊着琐碎又有隔阂的话题,妹妹的有些惺惺作态让她始终感觉疏离。
她只愿意静静看着她睡着的样子,就仿佛还是童年最单纯的样子。
男人酒后的一顿温情安慰让她误以为自己真的又看见了纯粹的灵魂,她无所顾忌得敞开心扉,而对于男人来说她的真实和自由只是他的一次逃离理智的意外冲动罢了,逢场作戏信手拈来。
一觉醒来,于是她大声得笑了,也许是笑自己在死神临近前似乎像回到了孩子一样的状态,没有防备得轻松装点着身边糟糕的人和事,忘记了成年人原本的虚伪和麻木。
抱住突然闯入的小女孩就像抱住了童年的自己,紧紧得那般留恋。
当能够看见生命的终点的她,体会着神明庇佑的感觉,一种无诉无求的禅意。
“这不是我在死亡面前变得感性,我是真的从心底感受到了什么是真实,我能够用最理想的方式看到事物的本质了。
如果我能用那种理想的方式看到我面前的事物,我就会变得什么都不怕了,真的!
在我面前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完整的,没有被强加的或是夺走的,是种完完全全的完整,这是一种恩赐。
”
我在反复通关doom系列作品的同时观摩了洪尚秀的大部分电影后发现:洪尚秀电影与毁灭战士是一种类似的视听娱乐形式。
宏观结构上看:1.受众明确。
洪尚秀的电影有人分析的头头是道,有人觉得拍的无比沉闷纯属凑时间。
毁灭战士有人觉得疯狂射爆太爽啦,有人认为主角飞来跳去晃得头晕。
2.风格强烈。
洪尚秀的电影在影坛独具一格,他的风格甚至被称作洪氏,毁灭战士在有自己的风格别具一格,以至于有 类doom游戏 这个说法。
3.剧情内涵丰富但晦涩。
洪尚秀的作品不用多说,大部分时间你都不知道他们在干啥,但接着看就完事了,玩毁灭战士大部分时间也不知道为啥打起来了,但打烂每个会动的就行了。
掉换角度,从二者的具体内容上看:4.固定的元素。
洪尚秀的电影离不开烤肉喝酒和男女之情,毁灭战士离不开霰弹链锯和bfg。
下面5.对白简洁洗练。
洪尚秀的电影对白较少,摄影机对准主角的生活,doom slayer直到dlc2才开口说了一句话。
6.演出阵容固定。
洪尚秀一拍片大家一看,嚯,金敏喜权海骁申锡镐这都老熟人了,毁灭战士大伙一玩,嘿,巨脑魔亡魂肥球,又来送人头啦。
从某些角度看,我们甚至发现,毁灭战士是洪氏片的威力加强版。
1.洪尚秀的电影往往没有配乐,虽然较好的营造了自然日常的氛围,但在烘托情感方面略显不足,毁灭战士得益于Mick gordon的配乐,将每一场战斗的氛围都带向高潮。
2.洪尚秀的选角难有突破,自从金敏喜加入后便更加固定,虽然保证了观众审美体验的一致,但难免有些呆板了,但doom的主人公在保证连贯性的同时变化极大,从doom guy到doom slayer还是原汁原味的体验,大伙玩了都说好。
3.虽然有点难为情,但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洪尚秀指导电影和毁灭战士历代的豆瓣评分,可以发现毁灭战士还是跟为人民群众喜爱的。
综上所述,毁灭战士和洪氏电影本质上是同一艺术形式,结合某些内容和评分数据我们可以认为,毁灭战士是洪尚秀的完全形态。
“如果你做了个美梦,到中午12点之前都不能说哦”。
看不见的短片,不了解的美梦,以前不喜欢,现在却爱花,一句“最美不过大自然”拉住了模糊的此刻。
未来,过去,通通抛弃,永远是爱当下的主题,偶尔也对死亡的叹息,却依旧会自我说服自己“无论如何都是幸福的”。
亲缘关系的陌生性,外人却可以敞开心扉。
往事感伤,沉重的旧日时光,提到了不会、学了一点儿搁置了的吉他,却又在不经意间把握主权,吉他声也随之完整地响起(悲鸣曲说来就来,时日无多,还要继续生活,还要安慰外人,好难,好难…),而其中气场的全面压制性却也在不可控的哈哈笑声里融化。
人生没那么多针锋相对,到头来尽剩下真诚与纯粹。
生活一团糟,我们能做什么。
喝到至死方休,竟然这么合适,突然也就释怀了,只要万物一切完整。
喜欢下雨的场景。
而结尾的“反复鞭尸”,也是笑到了泪流满面。
这一部老洪满是叛逆。
擅以极简手法挖掘男女情感关系的韩国名导洪常秀,新作《在你面前》让缪斯金珉禧退居幕后,邀来韩国影视资深女星李慧英饰演一位重新适应韩国生活的中年女子,埋着秘密和姊姊生活在一起,她和一名导演相约在首尔巷弄里的小酒吧見面,正当两人打开话题、酒酣耳热之际,外头突然下起倾盆雷雨。
洪常秀以看似日常的举止,韵味十足的对白,男女一来一往间,竟也带出衰老与死亡的生命顿悟。
#ICA 依然是风格化作品,从美国回到韩国,探望亲友,内容上表达了对于死亡和生命的思考,梦境还是电影看完后依然萦绕在内心,这部是由“此”创作的短篇小说,还是一切皆为一晚的梦境,亦或者本身小说就是梦境,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这个空间下的今天,其实这么想,这部作品就跟《北村方向》类似,我当时看完感觉《北村》感觉是展现了无尽轮回中的孤独,不论是“他到达的那天”还是《北村》似乎都呈现出了那种对于未来方向的迷茫,而本片则是对照剩余时间的思考,同样类似表达。
电影中的“Novel”也同样是出现在《北村》这部电影中,似乎也是相同的呈现。
电影以独白开场,仿佛就是“在观众面前”,之后就说她们昨天见过,所以空间是固定的,流动的依然是时间,如果电影作为影片中的承诺,这部作品结尾处女主游荡在熟睡人旁的身影则像是同一空间的无限次闪回,如不同的短篇小说,也像是每日不同的梦境,梦境中有逝去的时光,有曾经的辉煌,有对于亲情的渴望,有对死亡的恐惧,今天又做梦了,只是不是美梦罢了。
视听上,基本上是标志性的长镜头和静态构图,尤其是在室内场景中,镜头的缓慢移动维持着空间的连续性,过爆的场景依然是不真实,外景中的自然光效果不错。
配乐很舒适,环境音非常喜欢,尤其是那段流水声。
洪導應該是我最愛的當代南韓導演了。
很多朋友覺得這次的色彩過於豔麗,其實答案藏在片中:導演在「小說」酒館提出要用camera為女主拍一部短片之時,答案就已經揭曉了。
喜歡攝影的朋友應該不陌生,早在十年前卡片式camera流行一時的時候,多數相機的成像感光元件就是使用的ccd,所以電影一開始,我看到這種色彩,便能感覺它的復古。
所以,我更相信,本片是導演真實世界的互文。
導演最後還是用相機拍了一部「小說」性質的短片。
短片的內容,就是大家所看到的85分鐘。
韩国导演洪常秀经历了“低产”的一年后,2021年再次回复活跃的状态,两部新片问世,前有《引见》拿下柏林最佳剧本奖,后有《在你面前》入围戛纳首映单元。
这部《在你面前》出人意料地没有让缪斯金敏喜出演角色,洪导找来一位退隐多年的90年代知名女星李慧英担任女主角。
坦白说,这次的选角相当精准,金敏喜无论如何也演绎不了这个角色的沧桑感,不单是年龄的关系,浸淫娱乐圈多年的经历全在这位前辈云淡风轻的表演里娓娓道出,充满吸引力之余还相当耐人寻味。
很有可能洪常秀在写这个角色时参考过李慧英本人的真实经历,片中有不少情节反应出这种创作思路(比如在公园拍照被路人认出的一幕)。
当然,我和很多观众一样从没看过这位资深女演员昔日的作品,却丝毫不妨碍我们轻易就对这个角色产生共情。
一名过气女星放下演艺事业移民海外多年,突然回到韩国,探访妹妹和家人,还与素未谋面的导演商谈拍摄计划。
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显然是女星因婚姻失败失去收入来源,不得不借助昔日名气重出江湖。
▲退隐多年的女星李慧英担任女主角然而,影片并没有沿着这种庸俗的套路展开叙事。
洪常秀此次探讨一个人如何面对死亡的来临、看透生活的本质,从而自信轻松地把握当下。
导演以往作品一向乐于探讨男欢女爱、忠诚与背叛,对死亡话题甚少触及,上一次出现是在《江边旅馆》。
虽说此次探讨的话题如此沉重,但在导演的剧本里却演绎出轻松欢快的气氛。
洪常秀依然以双人谈话的场景来构建叙事,和过去的故事结构相差无几:吃早餐、喝咖啡、逛公园、自拍、重访旧居、饮酒谈心,在稀松平常的情节里透露出两姐妹对彼此并不了解,并埋下悬念:女主角回国的真正用意为何?
想不到在后半段,女主角与导演在餐桌上酒后吐真言,将秘密倾诉给这个陌生人。
秘密揭开之时让人颇为感触,也呼应解开前半段她种种行为的动机(故意转移话题、专门造访旧居)。
当然,也不浪费机会大胆自嘲,戳穿某些导演道貌岸然的假面具,并讽刺地指出男性对死亡无法共情的笨拙情感智商。
▲餐桌上最精彩的一幕然而,这回洪常秀不再如以往般玩弄实验的结构,而采用极简主义的手法,不动声色地在日常生活流里捕捉诗意的韵味,如女主角在桥底下抽烟,在旧居里与小女孩对话,这些徘徊于真实与梦幻的画面情节值得玩味;同时也放弃了以往餐桌上聒噪争辩的戏剧性场面,所有的一切都像是当下的实录,甚至邀请观众一同参与倾听,感同身受地进入到人物的内心。
再者,运用舒缓的音乐和沉默的对视取代以往喋喋不休的台词,洪常秀越来越懂得少即是多的黄金法则。
最明显的莫过于女主角在餐桌上弹吉他的一幕,巧妙道出其面对死亡时乐观豁达的心态,也有效掩盖了男主角得知秘密后的尴尬不适。
两人餐厅外抽烟,及其后雨中两人打伞走入小巷的一幕更是经典,没有一句台词,完全依靠背影来营造出暧昧的氛围感,颇有王家卫的暧昧感。
▲前后出现女主角的睡梦情景开头和结尾的梦境嵌套,到底女主角是在做梦还是身处现实?
梦境太过美好,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
女主角在年轻之时幸运地获得感召或禅悟,从而放弃了轻生的念头,由此她学会把握当下,因为每一天都是“恩典”,渐渐懂得放下种种包袱与淡泊名利。
这种生活哲学理念不仅能够解释她当年放弃事业,选择和爱人远赴大洋彼岸双宿双栖,即使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也在所不惜,还能解释她在餐厅弄脏衣服不再折回去更换的心思,而最后对着导演的语音留言舒心大笑更是顺理成章。
在她看来,生活没有什么过去和将来,生活就在你面前,把握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她得知自己死期将至时,能轻易地看破生死,不再惧怕。
这种“把握当下”的顿悟同样出现在法国导演杜蒙今年的新片《法兰西》里,那是一位患上抑郁症的新闻女主播,她长期曝光于媒体镜头前,在虚假的生活里难以控制情感和把握未来。
近年电影里这种生存理念的涌现相信与席卷全球的疫情有关,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令无数人陷入困境,家破人亡、经济危机……人们不再看到未来的希望,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活在当下,因为每一天都是上天给你的恩典,这相信也是“后疫情时代电影”另一个重要的特征。
一对姐妹久别重逢,互相诉说各自的人生。
平平淡淡,从从容容。
经过风风雨雨,世事变迁,内心恢复为平静的一杯水,变得纯澈自然。
风景变得淡然明快,心情变得波澜不惊。
影片情绪如同潺潺流水,低吟浅唱。
曾经做过演员的女子,和自己的妹妹在家乡散步,和陌生人聊天,去过去的家的附近探寻,听到的,遇到的,是故乡的事,还有热情好客的乡亲。
炎热的季节里,女子就这样徜徉着,回忆着。
故乡的街道变了,小院的风景变了,她也变了。
但,记忆里的一切都没有变,还是孩子时的模样。
和导演见面的时候,导演诉说了当年女子在大银幕中的惊艳时刻,但他丝毫不知道,女子如今在美国的生活是多么琐碎和平庸。
一面是当年的高光时刻,一面是如今的步履艰难,女子的内心可想而知。
如此的人生反差造成的戏剧张力,令人动容,令人唏嘘。
影片从童年平静的小溪渐渐变成了成人波涛汹涌的暗河。
对导演来说,昔日的偶像和女神就近在眼前,可时光却将她塑造成沧桑和陌生的样子,这多么像自己的青春一去不返,在时光的凄风冷雨中渐渐枯萎,渐渐凋零。
而眼前的女子依旧散发着一丝迷人的感伤的香气。
导演信心满怀,期待和女子的合作,但女子却告诉他自己已来日无多。
蓦然间,导演的事业和心情都遭到打击,他只能灌上两杯烈酒,痛骂一句:生活真操蛋。
望着导演斑白的双鬓和流泪的面孔,女子只能默默地安慰着他。
他的梦想和雄心,如今都变成了泡影。
女子于是卸下成人的伪装,展开自己的内心:当世界完整而美丽的显现在我的面前,死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死亡令我们留恋生命,但生命并非以我们孤独存在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世界那无比美丽的本质显现。
因此,死亡,不过是将自己融入这种无垠永恒的美丽之中而已。
一切都是那么完美,那么从容。
导演折服于女子内心的美丽,他俩萍水相逢,相见恨晚。
一位看到了心中的偶像,更臣服于她的灵魂。
一位虽已走到生命的尽头,却也得到了一个蓝颜知己。
悲哀固然悲哀,但那又怎么样?
导演决定为女子拍一部短片,描绘她面对死亡那份自由和从容,这不是最好的告别,最深刻的电影吗?
然而,结局却无比悲凉,导演退缩了,他的温情感动终不过是逢场作戏。
也许,一个人在洞悉了另一个人的内心后,便会产生某种畏惧和退缩。
因为那颗真实的心必定会唤醒自己的心,作为成人,我们带了太久的面具,做了太多的伪装,连自己都无法面对和承受内心那份真实和自由。
我们无法过于谴责导演的懦弱,因为那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风景,那世界的纯澈和美丽,那宇宙的鲜明和璀璨。
也许,只有孩子才能够理解,才能够共鸣。
最后,女子呼唤着沉睡中的妹妹,悄悄的问她究竟做了一个什么美梦。
也许,只有在梦中的那个美丽虚幻的世界中,人们才能够真正的连接彼此,像孩子那样不再装模作样,不再惺惺作态,不再彼此隔阂。
成人的世界,即便是生离死别,也无法令我们真正的展现内心,看清彼此。
因为在很早很小的时候,我们已经在世界中迷失。
我们渴求着彼此,但也许只是肉体而非灵魂。
在你面前,我们却再也触碰不到彼此那颗无比孤独冷漠的内心了。
洪常秀是发达电影语境下的思考派。学生别看,普众别看,学院派更别看。骚粉更不要用他来标榜文艺青年。有些时候,不好辨别丫是不是在投机!视听语言用熟了,就成街边的素描人像混混了。
非常精彩的欲言又止,笑对荒诞;明显能看出女主是千疮百孔的归来,但在努力组织和应对当下,用(尴尬的)笑应对自己的苦处。此片是一部适合共情的片子
或许仅仅是这一次,洪常秀的重复与差异有了超出形式之外的存在形态。我们仿佛跟着李慧英幽灵般伸入画内的手去触摸梦的轮廓,看到面前的天堂及其所能接纳的一切。在现实之下匍匐蹒跚,从死亡之上轻轻跃过,这就是我所拥有的时间。太感动了,谢谢洪常秀
我观看的第一部「洪尚秀」导演的电影就决定是你了:《在你面前》。—— 豆瓣2021年度电影榜单终于出来了!看到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雄狮少年》和外语电影《心灵奇旅》都是动画片,开心;然后,入选「豆瓣2021评分最高华语电影、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年度冷门佳片、评分最高日本电影」的40部电影刚好都是我看过的,不过有点意外入选「豆瓣2021评分最高韩国电影」竟然只有5部,此前看过《兹山鱼谱》《摩加迪沙》《奇迹》,而没看的《在你面前》《姐弟的夏夜》目前评价人数都没超过2000人,冷清得出乎意料,因而决定来补看下这两部电影。
?
不知道说什么好,其实开头和结尾的纱窗外公寓楼的图形化还蛮有意思的,但中间就越来越无聊。最后看得心里只剩下那半盘没吃掉的糖醋里脊 但也可能就是这半盘糖醋里脊和桌上的四个半空酒瓶浓缩了整部电影所有的情绪和信息 只有那不说话的静物才真正表达了人物的真实心情 相比之下 所有的话语都那么空洞、做作、虚假。这种通过言语不断覆盖的电影 实在不喜欢 即便你假借生死之类天大的命题也无济于事 弄到最后还是知识分子在自己抽象的概念里面自我感动。说句难听的 这种极度选择观众的电影最后不过是另一种讨好观众的类型片罢了 深度全靠观众自己脑补啊。另外 妹妹到底梦到了什么呢?或许洪自己也不知道 因为他晓得观众会给他补的
设计感太强,而且少有的主题先行,在女主明确说出将死的台词之前就能通过之前安插的细节猜到。这部的新鲜之处正是洪常秀利用了观众对他自由随意又峰回路转的旧有认知,以及变焦如此缓慢的不寻常。你看女主口口声声说感受当下,内心里、表达中却全是过往,是「困在时间里的缪斯」。
+
即便忽略转场,不去解读梦境与现实的嵌套勾联,单幕长镜中所暗藏的演员的即兴表演,依然可被视作不可控的幻念,或无须入眠的梦。借遗言袒露内心,换得完美的当下,保质期限却不足一场梦的时长。如收到新的死讯,仰天长笑后,相信恩典仍在面前。没错啊,在意识到当下的那一刻,当下已经逝去了。洪再这样拍下去,是时候为他建一座电影世界的梵蒂冈了。🙏🧎♂️
真的非常喜欢这个至淡又情感极其强烈的小片儿。中老年女性面对死亡,面对人生中的荒谬,只有笑和温柔可以对待了。
拍出了不可思议的顿悟感,洪常秀真是一个神奇的导演,对瘟疫时代之前死亡观的最后记录。
5.与洪尚秀无缘,主观上对他的电影有偏见,还是不看为好。
..
后金敏喜时代的洪尚秀我只是觉得没那种味道了
摄影师找的是大学生吧
韩国新片《在你面前》写一个生命将尽的女子从美国返回韩国的两段生活记录,基本上是双人对话的两个片段组成。前半段是姊妹重逢的平常生活,有点无聊甚至空洞乏味;后半段与过去相好的同事座谈,涉及生死话题以及普通人接人待物的人情世故,都是一种真实,但作为观赏性的电影,估计留不住观众,美言之为高端小众吧。
#ICA 长评-一个又一个梦。依然是风格化作品,内容上表达了对于死亡和生命的思考,梦境还是电影看完后依然萦绕在内心,这部是由“此”创作的短篇小说,还是一切皆为一晚的梦境,亦或者本身小说就是梦境,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这个空间下的今天,这部作品就跟《北村方向》中展现了无尽轮回中的孤独类似,电影中的“Novel”也同样是出现在《北村》这部电影中,似乎也是相同的呈现。电影以独白开场,仿佛就是“在观众面前”,之后就说她们昨天见过,所以空间是固定的,流动的依然是时间,如果电影作为影片中的承诺,这部作品结尾处女主游荡在熟睡人旁的身影则像是同一空间的无限次闪回,如不同的短篇小说,也像是每日不同的梦境,梦境中有逝去的时光,有曾经的辉煌,有对于亲情的渴望,有对死亡的恐惧,今天又做梦了,只是不是美梦罢了。
我看洪常秀不困了!!!
前半段非常无聊,越发反衬得后半段有惊心动魄的力道,从咖啡馆一场对手戏到结尾的大笑,非常精彩。之前就很喜欢《江边旅馆》,但相比较那部里的“曲终人不见”,这部面对生死与无常的凝视就更加直接,也更加有力,男女的心灵力量对比也未免太过悬殊,男的真是一如既往的弱(电影里与现实中如出一辙),确确实实只能寄托雨中共点一根烟的片刻温存。而女主角最后的大笑真是豁达又酸楚。人生如梦魅。
连吐槽它的欲望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