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得粗糙,导得应付,演得业余,说得太轻巧,浪费老子时间++++++++++++++++++++++++++++++++++++++++++++++++++++++++++++++++++++++++++够了50 字没!
1. 洪晃本人还没看过《无穷动》,现在想翻出来组织点映,已找不到原始拷贝;2. 洪晃片里广为流传“吐槽前夫陈凯歌”的“金句”基本上是编剧宁岱写的,本人否认内容真实性;3. 李勤勤是来救场开拍前不干了的苏小明;4. 提供拍摄场地并客串演出的章含之,因嫌剧组提供的“饭”不靠谱而包办了剧组饮食;5. 片子当年由于冬在保利发行,宣发时大肆炒作洪晃陈凯歌恩怨,致使洪晃全程缺席影片宣传活动并一度与导演宁瀛交恶;6. 一般作家会忌讳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周处除三害》警告),宁愿烂在肚子里,但刘索拉一点都不care,无穷动的才气也是底气。
腊八节的晚上,花了90分钟在人都走光了的办公室里看完这部电影。
一开始,《无穷动》之所以会吸引我,并非因为它的内容和婚外情有关,也不是因为它的全部演员仅仅是五个女人。
而是因为它是一部所谓的独立制作的小众电影,且和洪晃有关,作为一名有着独立思想、自由意志极强的上流社会女爷们儿,她主演的片子总不会太差,至少我这么觉得,况且片子里还有章含之客串。
电影围绕着上流社会女人的情感故事展开,讲的是洪晃饰演的作家之妻妞妞偶然发现自己的丈夫有了外遇,这人还是自己的好朋友。
于是,除夕当天把三名最有可能的好朋友:音乐制作人拉拉(刘索拉饰演)、房地产大亨之妻夜夫人(平燕妮饰演)和过去是名歌星,现在是时装模特的琴琴(李勤勤饰演)以聚会的名义请到家里,打算找出谁是那只背着自己偷人的野狗。
看到这里,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这部片子会充满逻辑的火拼或是脑力的过招,也不要期待会有刻意的搞笑或是对观众的假意讨好。
事实上,这部《无穷动》给我感觉更像是一部平静中带点夸张的写实纪录片,更像是一幅透过镜头媒介投射出的社会名流阶层女人们的情感经历之近像素描。
面对镜头,四个女人陈述着各自的生长经历和情感经历,一下子,观众的心绪也似乎被勾冗起来。
从内容到表达,看得出,虽然有几处略显夸张,但从始至终导演宁瀛都在追求着一种生活真实感。
无论是餐桌前几张涂满高级口红的嘴或张牙舞爪或故作斯文地啃着紫云轩的“菊花招手”(即鸡爪子旁配几朵白菊)的吃相,还是茶饭过后、麻将桌前时而嬉笑怒骂时而默默自语,分不清是交流还是回忆的对白、自白,都流淌着浓烈的生活底色和极强的演员自我特色,没有矫揉造作,没有生硬雕琢。
画面的纪实感很强,据说摄像师意大利人安德烈原先没有涉足过故事片,虽然第一次试水,但个人以为他还是按照导演宁瀛的要求,把女人们内心的那种迷茫、彷徨、空虚的感觉给表达出来了。
同时,摄像师并不避讳年龄在演员们脸上写下的痕迹,经常会进行小角度仰角、俯角式的人物脸部特写拍摄。
当看到衣着光鲜的女人们无意中露出满脸粗大的毛孔和浓重的眼袋时,我简直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一部宁瀛借助好友之手腌制出来的情感纪录片。
事实证明,这个直觉并非没有道理。
当看到这几名非专业演员的身世背景和情感经历时,我想你会和我一样觉得这部片子其实讲的就是她们自己,至少有一部分是这样。
来看看她们的身世和背景吧:饰演作家之妻、时尚杂志出品人妞妞的洪晃:章士钊之外孙女,章含之的女儿,陈凯歌的前妻,现在的主要精力在媒体和杂志上。
(此人比较有名,就不多说了)饰演音乐制作人拉拉的刘索拉:音乐家、前卫艺术家、被人称作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作家,定居纽约。
父亲是烈士刘志丹的弟弟,解放后第一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党组书记兼第一副主任刘景范,母亲是撰写“反动传记”《刘志丹》的李建彤。
饰演房地产大鳄夜夫人的平燕妮:刘索拉的发小儿,父亲是2001年去世的原统战部副部长平立三,年轻时在京城干部子女中以美貌著称,打小儿就是男孩子性格,豪爽、不吝、霸气。
现在是国际商业顾问,挪威国籍。
不得不说,这群女人的确是出身名门,贴着上流社会的标签。
她们的身上流着一股名门之后的贵气和霸气,用个“装”一点的词来说就是特别有气场。
在戏里,这几个人随便的一举手一投足就能让你感觉到她们的优越感是天生的,压根儿和做作沾不着边儿。
相比之下,里边唯一的一个专业演员,原先在医院做护士的李勤勤倒显得有些拿捏作势了。
印象最深的是平燕妮,一张嘴就是大嗓门儿,表情动作放松得让人相信她就是在本色出演,这个半老徐娘戏里穿了一身橘红色的大貂皮,显得十分艳俗,宁瀛说其实她生活中也是一个穿得十分火树银花、艳丽高调的女人。
咱说的那啥点儿,这就是自信,一种只和身份有关和金钱无关的优越感。
一般的名门之后都特别自我,特别不愿听别人的调遣。
所以我特佩服宁瀛,她怎么做到让这三个很牛气的女人都听她的?
后来知道,敢情作为导演她也有苦衷:“影视圈内的人都知道三种情况拍摄难:动物、小孩和非专业。
通过这次电影,我敢肯定说:动物、小孩和非专业比起‘社会名流+非专业’真是小巫见大巫。
”拍戏的过程中,大家几次吵翻,甚至有几次险些掐起架来。
平燕妮、刘索拉、洪晃哪个自小不是娇惯起来的,“不顺眼我凭什么憋着!
”虽然戏拍的磕磕绊绊,但电影出来还是获了奖(在国外)。
我想,最终感动评委,感动观众的,肯定不是这些演员们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身份,也不是因为这部片子满足了大家对于上流社会女人生活的偷窥欲,而是因为片中涌动地的确是这些女人们最真实自然的情感。
导演宁瀛说,这部影片的台词只是有个大致的框架结构,具体说什么全凭这些非专业演员自己发挥。
于是我们有机会听到她们真实的情感表露,和那些掺杂着个人真实经历的自白,当然,还有许多真实的泪水。
最后,就连一向坚决反对摄制人员在拍摄现场不冷静地“入戏”的宁瀛自己都“一边拍一边掉泪。
”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只是这真实中饱含着苦难。
或许,藉着这部电影,藉着真实地宣泄,这几个现在极为成功的女人又重温了一遍过往岁月中那些本已被遗忘的伤痛。
回忆中,那些早已给时光的尘埃掩埋住了的伤疤又一次被掀示开来。
纵然有了地位、金钱、名气,但心底的伤痛总不得消失。
这伤痛,是历史、是年代,是情感经历留给她们的痕迹,之所以有些看不见,是它们悄悄藏了起来,但还是会在那里,始终在。
嗯,我喜欢这部《无穷动》。
虽然不过是借着想象中的上流社会(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抒发点对女人的感想,却拍出了新意,至少我是愿意看第二遍的人。
真实。
因而让人沉迷。
不是全部细节的真实,但是感情。
洪荒年轻的相片,略带不羁的素脸。
中国化的瓷器。
金鱼。
一点点凌散堆积的意象,还有充斥全篇的中国式音乐 让人惊心动魄的一点点打开,把人魇住一群不漂亮的中年女人,举止言谈间,琴琴的拘束不安,夜太太的强势,拉拉的神经质……她们肆无忌惮的狂笑,她们似乎完全没有形象的吃鸡爪……我不得不佩服宁瀛的勇敢,洪晃她们也是,我行我素的眼光神色,是我所喜欢的活生生的女人。
喜欢洪晃 欣赏宁瀛惊心动魄的喜欢这样的女人
我是用快进看的,觉得是不错的片子,就是拍摄手法寒碜点儿,这些其他前辈有写。
简单总结下,四个貌似风光而内心彷徨的中年女性怎么也搞不清自己哪哪儿有问题,在四合院里耗了一天,让我们看病例,趁早引以为戒。
1,职业女性Spoiled。
老惦记自己跟美国搭界的身份,老惦记自己的高贵出身,给自己堆积了许多泡沫,可惜个人魅力跟那些的关系并不大。
多心,导致没有真正的朋友。
爱老公,却丝毫不了解他。
2,美貌模特感情无方向,不独立。
小心侍候别人的情绪,也喜欢把自己的情绪披露出来。
self-absorbed,可离开男人就无法找到自己,才一嫁再嫁,一爱再爱。
童年时的心理问题一直不作任何修复的努力。
3,富婆感情比较封闭。
自从父亲去世后节日对她就没意义了。
似乎没有什么事真正对她有意义的,抽离的人。
笑的时候很正常,一旦笑完脸挂下来,就显出了丝毫不开心的本相。
4,名文化人洒脱、永远青春、豪爽的表象下,严密地掩盖了最脆弱的内心。
她已经是发散型的人,由于过于善感,情绪奔流,仍然无法控制。
那个男人究竟怎样我们不知道,但是女性的通病似乎是到了一定等级后将男人放置在对立的位置去探讨,即使心里牵挂得要死。
男人更严重,一开始把自己当大人就会有这毛病。
这年头没有一个所谓成熟明智的人会说“我很爱他/她,我们是注定的”,所以中年人啊,你们就互相猜忌吧。
这四个人,有最佳的标签,但可惜这四张标签,跟幸福一点关系都没有。
童鞋们,我们可以跟她们一样成功,但是不要跟她们一样拎不清自己的人生到底在哪里。
至少片子里讲得分明,它不在精致舒适的小日子,不在过往的罗曼史,不在家里阁楼的珍藏,不在精心保养的容颜,也不在男人的电话里。
过往的遗憾,逝去的岁月,都纷纷翻过才是,陷在里面,思路太过拗,对人对己都没有太大的价值。
女人生来是缺乏安全感的。
从出生的那刻起注定了女人对于父亲,对于兄长,对于未来出现在身边每一个男人的依赖。
每个女人的童年都会留有灰色的记忆。
即使成年之后,这个女人拥有权力,拥有物质,拥有美貌,拥有精神,可是童年的灰色记忆总是在梦中一遍遍的折磨她。
好像拉拉在电影中的独白,“没有了你,家也没了。
”好像夜太太看似平淡实则惊人的一句“自从父亲死后,过年对我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又好像勤勤会一遍遍念叨家中父母的争吵。
每个人都有童年阴影。
越成长,童年的阴影对自己的纠缠越甚。
妞妞的婚姻不过是导演的的引子吧,导演想讲述的也不仅仅只是探讨男女两性之间畸形的爱。
这部片子上映期是2006年,但我可以说十年之后中国的中年女性的心灵场景应该正如影片那样。
充斥着谎言,欺骗,惶恐,独白,不安全。
谎言来自两性,来自最亲的密友。
惶恐,不安全感来自现实的欺骗与被欺骗,来自童年的阴影。
女性始终是弱势群体。
现代女性的脆弱绝对深藏坚强的外表之下,那看妞妞的地位,你看夜太太的奢华与自信,你看勤勤的夸张,你再看拉拉的超脱。
可终究谁也敌不过心中的那个梦,终究谁也敌不过被别人的一次欺骗。。。
所以勤勤大哭,她爱的那个男人啊,没等到,又死了。
所以拉拉疯了,她年轻时纯洁的爱人啊,身边却还有个18岁的姑娘。
大年初一,除去拉拉的三个贵妇依旧行走在北京阳光普照下的街头。
现实的阴霾,梦境的灰暗都将被阳光蒸发。
日子还是要过,绝望也好,忐忑也罢,还是要穿起貂皮大衣,摆着屁股,昂着头,不时的跳着小碎步,展现作为一个现代女性的骄傲与韧性!
ps:有人说这部片子不具美感,本人却有不同的观点。
洪晃,刘索拉,章含之,这些人的名字就等同于“中国女性美”。
她们每个人都代表了中国女性的精神生活之巅。
所以,看这部电影,如果你想看美女就算了;想要为女性呐喊算了;想要看她们抡着胳膊厮打也算了。
因为宁瀛导演就是通过一面镜子把中年女性的现实生活折射给大家看。
不夸张,不离奇,这,就是生活。
我也不想给差评啊 可是没办法看到的是公映版 这些女人本都是欣赏的 可是电影看起来就是别扭 也许无穷动真不适合公映 就像<欲望都市>没有被CCTV8引进一样 炒作的太刻意了 真的也成假的了 好的也成坏的了 呵呵不晓得传说中的完整版是什么样子的 等文文拿到再看吧好象已经没有耐性再去看一次完整版 无端 没吸引力 完了
本文全文转载自王小鲁教授,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ー、知识分子电影与文本之典型《无穷动》奇怪而精彩,八十分钟的电影里容量大,但似乎因为历史联想的禁忌,电影不能充分展开,一些情感影影绰绰地出现又缩回去,整个结构略显局促紧张,它似乎需要更多的舒展,但仅就目前所呈现的,已经足够形成一个文本。
这里说的文本不是泛化的文本,而是这样的文本“构成文本的是那些本身带有思想性的、反思性的东西,本身就是心灵的一种表达”。
这里的文本是需要借助于技术才能被阐释,需要在阐释中将其中的意义释放出来的。
《无穷动》不能带来更多感性直观的愉快,却带来了解读的宽阔空间,这对于操刀四顾、踌躇满志的学者来说,也许是快乐的事,但对于大众电影欣赏者,却可能造成反感。
后现代的阅读者们“反对阐释”,并企图取消深度模式和对意义的追索迷恋,面对文本只需要发展一种艺术的色情学。
这种色情学的解读在此并非全然无用,《无穷动》也并非不能产生通俗的快感,只要有“影”,就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快感,这个电影里的四合院是美的,鱼缸里金鱼的出现可以不是欲望的象征而是予人灵动的感受,神秘的无法定位的旧族生活,室内布局精致华美,给人痴视的欲望。
但如果仅以色情学的方式进行观看,那就无法把这个电影的全部精华释放出来,所以我说这是一部知识分子电影,在中国的电影历史里,这个电影有种空前诡异的色彩。
ニ、“一部没有男性角色的电影就是女性主义电影”虽然徐静蕾在她的博客里说《无穷动》不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但我还是认为这是一部成功的女性主义电影。
也许是因为电影中几个女人是围绕男性进行较量的,所以徐静蕾认为这仍然体现了“男性中心主义”。
但这里以男性为中心并不能赋予男性以尊严,男性在此成为争夺的对象,是他者,而非主体。
他仅仅作为欲望之物被描述:洪晃发现老公有了外遇,可能是她的亲密女友造成的,为了弄清是谁,她在年夜摆饭局把三个女友请来,意图揭开迷底。
四个女人一起聊天并回忆往昔,此夜,蒋勤勤大谈不同男人的床上表现,而洪晁问刘索拉是不是她动了她的老公,刘索拉说,你的老公我不早就使过了吗?
“使”将男性工具化,若做一些解读,可以说这里不仅仅消解了男性霸权,其人权都在游戏中被象征性取消。
女性在此并非被动之物,而是主动评价世界,并赋予世界以意义的人。
男性在此彻底成为被动的他者,他只是书桌上相框里的一张相片,他不能走进画面里说一句为自己辩解的话。
因此,男性在此丧失了一切攻击性,丧失了传统电影中的男性行为方式。
尤其是在当下语境里,一般的,一部没有男人的电影往往就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不然它就是一部反女性主义电影,因为性别因素在此被极大地突出和强调,电影作者必定要在这个问题上做一个决断,在女性主义的问题上,一个现代人将会陷入一种二元对立的紧张中,要么是,要么不是,它必须对电影中女性的性别利益进行阶级斗争一般的考量。
女权主义作为最深入最彻底的人权攻治,它指责男性语言系统已经侵占了一切领域,所有领域都不再干净,需要大的清洗,因此,女性的一切行为都能被这一标准所衡量,所评价。
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1)8.81991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 / 剧情 / 张艺谋 / 巩俐 马精武《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几乎全是女性,但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吗?
电影里有一个没有露面但有声音在场的男性角色出现,此男性的象征意义大于其实体意义,它象征一个无名的权威力量,女性沉溺在权威的控制能力中,她们只是彼此消耗抵抗的能量,而不把抵抗对象指向权威。
但有人也许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辨认,说这一部女性主义电影,说它是通过描述男性对女性的压抑的状况以促进观众生发一种反抗的意识,不过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因为从观众在观赏中获得的无意识效果来看,那往往并不能促进女性的觉醒和男性的反思,它反而可能是加固这里的秩序,这里的一切。
根据劳拉・穆尔维的观点,观众获得观赏快感时,必定与电影中的某个角色进行认同,由此推论,如果电影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觉醒的,那么观众往往也就不会觉醒。
电影必须塑造一个榜样,是我们可以把自的愿望投射到他身上的人物。
如果没有,我们就只能去理解或者将自已的愿望投射到一个受害者身上,带着一定程度的遗憾认同他的身份,并认同于他所行的一切。
如果不认同这一切,那么我们必须有一种意志和能量,反对这个电影本身。
这表面很像女权主义者电影理论家所提出的“反电影”,但这里却并不是。
这里不是电影作者在制作中运用反男权至上的电影语言,而是这个电影本身是反动的,它激发了女性观众的反感。
“反电影”一有时候导演能自觉地制造一种间离效果,这是主动的设计,而反动的电影只是被动地接受了观众们的反对。
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里提出了观众观看的快感结构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观看癖,另外一个是来自于对所看到的某个银幕形象进行认同。
在后一种快感方式中,观众必须维护电影的神话特征,即不自行制造一种间离效果,而是让自己充分沉浸进去,分享他人的人生,或者分享他人的满足欲望的过程,若达到此一效果,男性观众必须与其中一个男性人物相认同通过他的视角来占有画面中发生的一切。
而如今,在《无穷动》里,占观众大多数的男性观众无法找到同一性别的认同对象,于是无法使男性在此获得欲望满足的便利,因他无法分身成为游魂,去将自己潜伏在一个有着体现男性优越感的角色中,以他的成功为自己的成功。
男人们在《无穷动》里寻找,只能找到一个女性角色,并通过她的眼睛了解眼前发生的一切,在这个身份的重合里,男性观众暂时告别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而充满错觉地体验了一次女性的生活,而只有体验他人才能产生理解他人的能力,在此,他进行了一次深人理解女性的旅程,虽然这个旅程在《无穷动》里只有80多分钟。
这将是一次怪异的行动,或者让一些男性荷尔蒙过于旺盛的人或者那些对于男性利益有深刻的自觉的人感到不快,甚至这可能是一次完全难以理解的旅程。
为什么是难以理解的?
因为“芙蓉姐夫”不在场。
这使他开始迷失,他难以找到一个习惯的视角。
……此处我们借分析前段时间发生的“芙蓉姐姐”事件来获得对此问题的理解一芙蓉姐姐的出现让人难以理解,是因为她是一个无法归类的人物,我们不能在过去的既成经典和正成为经典的文本里找到这样一个类似之人,于是我们就只能将之看成一种难以言述的奇怪现象。
这是芙蓉姐姐的独角戏,她是北漂一族,家人在外省乡下,不能在这场事件中出现并发言,这是一个孤独的乡下女孩在北京的演出,而我们这些观赏者很少有人愿意直处于劣势的芙蓉姐姐相认同,我们并不打算去爱并理解她,而一首名为“芙蓉姐夫”的歌曲出现之后,问题忽然明朗了起来,在价值坐标素乱中人们忽然获得某种顿,因为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明晰的可以认同的角色来近距离地观看美蓉姐姐:我是芙蓉姐夫,每天每夜想哭,老婆臭名昭著,不行我也出书,我是芙蓉姐夫,每天每夜受苦,老婆体形像猪,也有男人追逐…总说自己清如水,看看你那粗大腿。
这种身材也叫美,我看真是活见鬼。
自知之明很重要,可她偏偏整这套。
白痴媒体还采访,说她魅力不可挡,自称明星很耀眼,我看纯属不要脸!
人们在这场争论中终于找到了恰当的位置。
那首歌是北京某女歌手演唱,但创作绝对是男性的发明,歌词正是男权的发言,大家终于获得了那一事件的明晰的印象与大多数人可以认同的评价。
在《无穷动》里,我们找不到一个芙蓉姐夫来进行认同并进行评价。
芙蓉姐夫开始不在场,天亮的时候干脆出车祸。
翻到马甸桥下,死了。
“芙蓉姐夫”只为我们的电影提供了一个表现女性友谊与描述信赖危机的契机,或者说,他仅仅被设计为一种情节功能。
三、“恶心!
”……与男性观众的强行对话一个自觉的女性主义导演为了让男性失去认同,她可以使用的一个技巧就是一一让电影里找不到一个男人,她要证明给观众看:女性并非是要男性来征服的,她们有一个自足自立的世界,女性就是女性,女性不愿意被表述为“非男性”,这就带来一个奇特的景观,她们必然仇视男性性器官,为了证明她们不依赖于男性性器官也能够活得快乐,女性主义者往往成为女同性恋者并同时赞赏男同性恋者,《无穷动》里的厨房一场戏就隐约暗示了洪晃和刘索拉有同性恋情的成分。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扼杀男性的欲望和快感,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全是女性的电影或者女同性恋电影也可能正好逢迎男性的窥视欲望。
于是,女性主义者又找到了另外一个招术,那就是设计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让她们又老又丑,不再性感。
“恶心!
”这是我与一位朋友一起观看《无穷动》时,他在影碟机前发出的怒吼。
四个女人一起吃鸡脚,导演让四个女人展示了四种不同的吃法,刘索拉吃的时候姿态最为别致,她并不用牙齿咬,而是以嘴層与之进行飘忽不定的接触,蒋勤勤则饥不择食,连骨头都吃进肚里。
这种吃态已经能展示四种不同的气质和性格,尤其是四个女人对性的态度,可谓精彩。
但这里还有另外的含义,电影以长镜头展示中年女性坑坑洼洼的嘴脸,镜头的时间长度使这场被刻意强调的戏成为电影中最为出彩或者出位的部分,在此,导演不仅仅是展示四个女性的欲望特征,还是在刻意打破男性的观赏期待。
女导演宁灜以镜头语言在诉说:我并不按照你们男性的需要来设计镜头语言,我不满足你们的欲望。
即使这里仍然是“女性作为被看的形象,男性作为看的承担者和主动者”的结构,但男人却在这里失去了快感,面对此情此境他是沮丧的,女性在此成功地实现了一次报复,女人们获得了强烈的恶作剧般的快感,或者说,其实这不是恶作剧,而是事实和真相,这是女性演员们的一次大胆的实验,她们,尤其是几位面目狰狞的女性比如洪晃做了一次富有意义的牺牲一谁越丑,谁的牺牲与贡献就越大——因为她以自己的沉着的力量在银幕上展示了女人的事实真相。
这种展示对于女人能够形成一种关怀的力量,因为女人在影像中一直被塑造为美人,这会使银幕下的女人感到自卑,女性在自我形象方面承担着大于男性的压力。
劳拉・穆尔维在她那篇1973年提交给维斯康辛大学法文系的论文中,展示了一副坚定不移地与文化做斗争的女唐吉河德的形象。
她说:“对美或者快感进行分析,就是毁掉它。
这正是本文的意图。
”毁灭掉某种特定的快感,也正是本电影的意图。
看完这部片,只能昧着良心地说句:"还行!"狠心抛出此句的原因是:1.有偶像级人物"洪晃"(文字和管理方面的风云人物,非电影也)2.当然,还有部分是冲着那高调宣称誓走清高电影人路线的宁导.3.中国版"绝望的主妇",有够夸张靠谱的TAGLINE.可是,这所有的卖点正是电影的败笔.故事是明显的"东施效颦":拉拉竟然因为一个和别的女人结婚多年的风流作家莫名其妙地疯了,绝望过了头.而这帮女人说八挂的能力可以媲美街坊大婶,娴熟高贵的主妇倒说不上,只能算是敢怒敢言的"八婆"...洪偶像明明是个风风火火的事业女姓,新闻稿上却偏要说这个小心眼的鸿门宴始作俑者是她的本色演绎. 这应该是导演的过失吧. 过度夸张的镜头,把小细节夸大得连不懂电影的人都知道是故意留下的暗喻伏线:一如那只抢闸出场的垂死飞鸡,一如那场左一个狼吞虎咽,右一个垂蜒细味的鸡爪看人性. 所谓先锋电影,一定得是这类貌似粗糙的制作么?女权电影?一点都没有感觉,恰恰相反,我觉得此剧是从一个反面衬托了女性被男性牵着鼻子走的典范.整部戏的伏线正是一个从头到尾没有露过面(相片里的不算)的男人,女人们的感情随着身边男人起伏不定,除了那位衣着夸张的"红衣主妇",每个女人都有流泪的一段.好像没有男人就活不下去了,是更年期综合症的前兆?还是导演在越刻意回避描绘事实的同时,自己却无意的一脚踏入了怪圈不能自拔.宁导似乎要一洗当初建立的独立电影人形象,以非专业演艺人阵容加入主流市场.这似乎是电影人MAKE MONEY的唯一途径,本人不鼓吹,也不打击.不过,最后还是很想奉劝一句:人,还是安守本份比较有持久抗衡的ENERGY.
最近都很少写影评了。
写点东西,过几年看看。
无意间了解了洪晃。
《无穷动》只有一个场景,冬季的四合院,没有标配白鸽哨。
萧瑟与凋零包裹着富有内涵,书籍堆满阁楼的四合院。
就像四十多岁的女人,青春不再,内里却内涵底蕴丰厚。
没有年轻女性初入社会时的青涩,有的是对生活的调侃,与直面生活敢于“捉奸在床”,直面生活的勇气。
然而自己苦心劳心费神,却仅是一场笑话罢了。
就像一个段子说的,没有姑娘永远18岁,但年年有姑娘18岁。
哪怕再回忆,最初的悸动都会逝去,取而代之的生活鸡毛。
生活的美妙之处不也就正在于此吗?
有果必有因;有外象自有根源;有面子当然有里子。
盘根错节,交相辉映。
让你想说又不可说。
四个平凡的女人。
主角没有光环。
真正的生活剖开了给人看而已。
人到四十的腰粗膀圆大肚腩,不动声色藏巧于拙的岁月沉淀。
印象最深的是四合院和那台老式彩色电视机,像极了我幼时。
日立电视机,导台九个键。
零几年中部限电供应东部,很多家电流只能带起来一个发着微弱暖光的泡子,它还能看。
大院里有棵合欢树,春夏开一树粉色的花💐。
夏天还有妈妈种的夜来香,夜晚开花🌼香气扑鼻。
他们都陪伴我走过了童年。
还有以后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如果严肃点用最简单的话影评的话那就是冷静、审视的过人生吧。
如果一定要加上一句话,那就是给他加点甜。
主题曲刘索拉的《一天过去了》不错,推荐。
该小记用《鹧鸪天 合欢树》结尾。
贴切。
独立丛林喧闹中,此身不与众身同。
盈盈粉扇枝头满,淡淡清香一日穷。
天尚在,梦何逢,晨来舒展夜成封。
合欢纵换苦情去,可似当初那刻浓?
国产片里女性抽烟总量历史第一名?
一天过去了
看着恶心,似日本AV50系
在拒绝被看中追寻女性主义
有点意思 怪吓人的吃鸡爪法
前半部分很吸引人,越到后面越乱,我不喜欢电影偷梁换柱偷工减料
看着片子的过程里,不断与去年夏天在烧烤店里听@荔枝三千 和她们宿舍的姑娘们胡侃的场景发生有趣的互文关系真好玩儿~
刘索拉还比较能看一点。。。。
太强了
喜欢看她们吃鸡爪
吃鸡脚那段真令人不适。
索然无味
想要成为中国女权运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是仅凭动动嘴就可以的。显而易见,宁瀛利用后宫争宠这种烂俗桥段拍了一部大男主的戏。这部女版《鸿门宴》想要告诉广大女性同胞,已死皇权在近一百年里阴魂不散的事实。尽管它已被一些进步人士扒光了毛、放干了血和吸干了肉,但尸骨未寒的父权制仍然以一种《无穷动》的方式在场。对于这些特别耗人精力的幽灵,仅凭女人们茶余饭后的冷嘲热讽是完全构不成致命性打击的。想要迈过父权制这道坎,还得对其进行溯源,于是几位现代女性又从解放后回到了解放前。不过,时间越久远记忆就越伤感。最终影片对于父辈的审视就这样被局限在了女人的多愁善感里——她们对于历史的反思既不够全面彻底,而对于未来的预判也过于乐观儿戏。因为父权制距离更年期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事实上,它在后文革时代仍然是独领风骚的一枝花。
啃鸡爪子那段精彩!
再也不想吃鸡爪了 阔怕啊~
分了三回才看完。。啃鸡爪的戏够生猛,dv范儿十足。。
2006.7.21 南充 网吧
整个人都为之一振!看到了一个作为观念艺术家、作为影像实验者的宁瀛!宣传自己是女性电影的《送我上青云》充斥着惺惺作态和无病呻吟,而真正在“冒犯”男性观众的《无穷动》则迸发出市井的乐趣、日常的哀愁与深刻的痛苦。是知识分子臭显摆出的最高级的段子电影,是最自如的职业与非职业演员们刻意地表演精明女人之间的较量。摄影越简陋,空间越贫瘠,机位越怪异,配音的瑕疵越重,就越是能反映出电影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然后再把这秩序打破的决心。关键在于,镜头里的她们大方地袒露丑态,而在灵魂的触动面前,她们不算计、也不关心来自他者的凝视。最后的狗血几乎是意料之外的必然,不然还能怎么结束这一切呢?那个清晨在北京街头的行走,太存在主义了,太特么虚无了。牛逼。
隔了这么多年重新看,一部多么寂寞的电影。也是很独特的一部,几乎没有同类。
想看很久,体会这么直接的需要强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