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贫富之间所产生的差距,是人类社会产生阶级的根源之一。
而贫富阶级之间的仇恨,更是永远不会消失的社会定理。
电影的篇幅并不是很长,整个故事结构的设计并不复杂。
但是他用血淋淋的画面告诉了我们,一旦阶级斗争爆发将是一个何等惨烈的局面。
电影从一场婚礼开始,画面很舒适很洁净,水龙头内流出的绿色颜料,预示着一种不寻常的产生。
然后一系列的事件发生了,数次情节的反转,到最终所有人物的命运都有了一个明确的交代。
电影如同一把磅数不大的小铁锤,打击着观众的神经。
进行告诉我们,有钱人居高临下的傲慢,贫困者发自内心的愤怒。
一旦二者冲击之后冒出火花,都会极端残忍。
所谓革命和镇压。
用血淋淋的手段摒弃旧的秩序,迎来新的秩序,而到最终都会存在阶级。
革命和杀戮就永远不会停止。
很深刻吧?
也很无可奈何。
本以为在看完三部华语片后的威尼斯电影节就这样准备划上句号了。
但事实证明,我再次低估电影节的魅力所在了,不到最后一刻,随时会有爆点出现。
我们只需安心等待,总会出现,或早或晚,就像今天。
上午,就像这几天每天的往常,坐船从主岛去电影宫,路上一边处理前一天发布的许鞍华导演访谈信息一边整理下午王晶导演的访谈提纲。
然后走进电影宫准备观看倒数第三场主竞赛影片,这是一部墨西哥影片,叫做《新秩序》
对该片完全没有期待,因为导演米歇尔·弗兰克的上一部作品《艾普尔的女儿》虽然在戛纳获得一种关注奖项,但是影片本身没有什么意思。
然而却被这部突如其来的电影炸到半空,久久无法落地。
甚至都没注意到首场结束时经久不息的掌声和众媒体人的大喊声。
这部影片描述的是在墨西哥一个上流社会家庭在举行婚礼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个意外事件并由此事件所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
后来被朋友问及为何感觉这部电影带给你这么大震撼,比去年的金棕榈《寄生虫》,金狮《小丑》以及今年柏林的爆点《DAU》呢。
虽然这些类型电影是无法放到一起刻意对比的,我依然会觉得这部影片带来的震撼远远超过了那几部。
这部影片时长88分钟,很紧凑的把《寄生虫》的穷富阶层对立,《小丑》中的反社会暴乱,以及《DAU》中的性虐羞辱场面凑齐了。
除此之外,导演通过一次次的情节反转不停让观众感受智商被碾压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跟看诺兰的《信条》还不同,因为《信条》里的各种概念是超出人类现有认知范围,而这部电影里面所发生的一切都看似合理,在可控范围内,却一而再,再而三失控。
前一秒钟你刚觉得可以把悬着的心放下了,紧接着的下一秒会吓得你目瞪口呆。
这种接连失控会诱发观众内心的恐惧,所以很多人看完都说吓出了一身冷汗。
其次,这部电影打破了以往对于跨越阶层,力争上流的固有观念,如《寄生虫》里穷人对富人的艳羡,借用豆瓣评论里的一句话,看完这部电影,你会觉得不管身处何种阶层,都是不安全的,因为里面除了底层和中产之外,还包含了高层统治阶级,而正是发生在统治阶级身上的意外事件将一切不安全感无限放大。
再次,导演将这个故事放到一个架空的时代,这样就可以更加肆意的展示阶级斗争和暴力政变,也可以让剧情的走向更加富有戏剧化。
而其高明之处在于他所营造出的真实感让这些内心明明知道这是一个虚幻场景的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还是会沉浸其中,无时无刻不会觉得里面的一切都会发生在自己生活的当下。
看完上午场,我立即又订了下午两点的第二场,后来发现如此操作的不止我一人。
在二刷的时候,我发现影片开始的前十分钟非常重要,这是一个描述婚礼的群演场面,这里面其实交代了很多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而这些关系都是和后续情节相关联的。
另一点新发现是导演的镜头语言很绝妙,当他希望让观众看到并记住某个人的时候,在场景中无论有多少人出现,观众的视线都会被那个关键的人物所吸引,这种吸引并不是通过夸张的动作或艳丽的服饰。
导演米歇尔·弗兰克在威尼斯之后会到西班牙的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做评审团成员,《新秩序》同时会在西班牙展映,此外这部电影也同时入选了TIFF多伦多影展,下周会在北美放映。
如果幸运的你恰好在这两个城市,那很推荐去看一下这部影片。
墨西哥导演米歇尔·弗兰克在参加马拉喀什电影节时确认他执导的第六部影片[少数人的梦想](The Dreams of a Few,暂译)将于明年4月开机拍摄。
弗兰克的上一部影片[艾普尔的女儿]于去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首映并荣获评审团奖。
弗兰克表示新片将是一部大制作影片,影片风格有别于他以往作品,将采用全墨西哥演员阵容,墨西哥取景拍摄。
据悉新片故事将设定在一个不远未来的反乌托邦世界,影片主题涉及墨西哥城的贫富鸿沟。
先照着一个城市说——天津,只说1900-1949,短短的49年。
1900 - 义和团先来一遍(大规模小冲突),八国联军再来一遍,城内破烂一片。
1911-1912 年- 华北水灾 天津“滨河各州县禾稼多被水淹,村庄遍成泽国”1912 - “壬子兵变”袁世凯让曹锟的北洋陆军第三镇“闹一闹”,于是天津城内外,满目疮痍,到处是断壁残垣。
猝遭兵匪抢劫的天津城,民丧其所,商失其业,生计维艰。
1917 年- 天津水旱灾1917年 - 张勋占领天津,曹锟或段祺瑞争管天津(直系、皖系军阀大战谁赢谁管)1920 年 - 北五省旱灾,继光绪初年“丁戊奇荒”以后的“四十年未有之奇荒”,灾区 317 县,灾民 2000 万人(也有 4000 万一说),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二,死亡 50 万人。
1921年 吴佩孚管理天津 1924 年- 北方水灾 仅直隶地区淹没区域就达 11500 方里,农田被毁面积达 8800 余方里,人民流离失所者达 150 万人,直到翌年初,仍有 2000 方里浸在水中。
1925年 冯玉祥占领天津1926年 张作霖占领天津1928年- 1930 年西北华北大旱,中间换了山东军阀管理天津1928年-天津鲁军徐源泉部投向国民军,徐自称天津临时保卫总司令,阎锡山委派傅作义到津就天津警卫司令职;张宗昌所率直鲁军退出天津;孙传芳残部为阎锡山收编1931年 日本策划天津便衣队暴乱,以及天津事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天津制造的一连串挑衅事件。
1935年 何梅协定,中国军队退出天津1936年,三十八师驻军廊坊、天津一带,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调张自忠到天津兼任市长1931年- 1935年 水灾 1937年-日军占领天津|七七事变爆发时,张子奇正在天津,担任电话局局长,他帮助张自忠将军逃出天津,到后方参加抗战。
(电影《侠隐》)1938年-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名义管天津1945年-南京政府占领天津1949年-解放这些只是大的兵灾,水灾、旱灾,不提小规模的动乱闹饷,与租界殖民地的冲突。
这些兵灾过后,所谓的“军爷”大部分没啥追责措施,都是匪兵,都有枪,抢了就抢了,杀了就杀了——直到走上了从未设想过的道路,才解决问题……
八国联军占领天津
极端的贫富差距导致了贫困群体的暴动和阶级的颠覆。
曾经贪婪无情的资本家在广大劳动人民的愤怒下唯唯诺诺,抱头鼠窜。
这是“新秩序”的第一层含义。
但当喧嚣散去,尘埃落定,在军队绝对的专制和暴力的裹挟下,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迎来了所谓的第二个“新秩序”。
混乱之后的余震,是有着绝对权力的军方成为了新的特权阶级,他们巧取豪夺,肆意杀戮,监禁勒索,强jian淫逸,释放兽欲,灭绝人性,最后赚到盆满钵满时再用淋漓的鲜血掩盖惨绝人寰的事实真相。
当男主问病床上的老父亲,是否要将女儿被士兵绑架的消息告诉政界的朋友时,得到的答案是一段长久的沉默和一个简短的“不”字。
老人家心中雪亮,这些道貌岸然的家伙背地里唯利是图,沆瀣一气。
可那些善良的人儿却不知道,他们被诚挚的天真蒙蔽了双眼。
本片讽刺的地方是,片中出现的所有好人最后都遇难夭逝,不得善终,而人面兽心的幕后黑手却名利双收。
仗义相助的女主被先jian后sha,帮助女主躲藏的老员工死在了冷血士兵的枪口下,一心想救女主的年轻员工和女佣先被男主怀疑后又被军方当做随意刀剐的替罪羊…… 外来人拥别墅豪车,原住民成男仆女佣;白人稳坐高堂椅,印第安人惨上绞刑台。
所谓新秩序,强权统治变本加厉,社会矛盾为态如故。
简短说下个个人对电影理解。
对比同类目题材电影 【寄生虫】来说,无疑此片叙事的层次直接上升等级从普通的阶层仇富斗争直接上升到了政权更替。
改朝换代 电影名字就是叫做新秩序很明显是一部以发动政治运动为主要从而来洗劫财富和肃清权利更替的政治手段从而实现权力交接的目的。
之间所发生的暴乱和富人被劫掠也只是权力争斗下的牺牲品。
其中一开始看完有点没搞懂后面的仔细想想就大致懂了所以我说这是一部权利交替的政治运动。
和寄生虫比起来这完全就是一部上升到一个宏观局面的政治电影 政治动荡下 无论是 底层 中层的富人也无一幸免。
从主人公一家婚礼场面以及来的宾客一家可以看出主人公一家非富即贵甚至应该也是政客领导,影片出现一名女法官也来参加可以看出,大家注意女法官来的时候一开始就说我是绕道而来的说主要街道被封锁了说她也是绕了才过来的,说明那个时间掠夺的暴民已经在她来的道路上已经被某种信号牵引着聚集过来,
并且大家注意这中间白胡子头发的老头也就是后面和将军一起的在女东家处理借钱的时候已经离开了,而且白胡子老头说了一句话明显的牵引出了他的问题。
取消原计划路线 说明这白胡子老头是知道原先的线路已经是发生变化了从而改道走人。
女主一出门后暴乱瞬间就席卷来了,这中间这个给女主家看家护院的保镖应该也是有问题的,在暴乱人出现在宴会视野的时候其中一名宾客喊保镖开枪 保镖直接把宾客的脚打穿并大喊大家快进来。
这很明显有人提前告诉保镖了。
后面女主被抓起来关起来的部队也是有问题 细心的朋友应该也会发现来带走女主的时候军人只有三个人他们好像是在寻找什么?
后面被将军下令处决时军服的颜色也是不一样,说明这支部队是专门被下命令来负责搜寻富人进行勒索。
而且一般这种部队从国家层面来说将军调部队一般会调离这个城市不相关的地方非本地服役的士兵来执行其中道理大家应该明白,从影片一幕一个士兵踢了踢一个小孩感觉还有生命体征瞬间补枪的行为来说也是存在问题这是真狠啊 小孩也不忘补枪的。
很大程度上我感觉这些施暴镇压的士兵很大可能是将军提前准备培养好的替他专门处理勒索收钱的最后三个军人被处决也验证了这一说,你给我收钱钱全部收到以后这些士兵全部被灭口处理 。
其实所有被勒索的人质应该就算给了钱也是活不了的军方肯定毁灭所有。
女主为什么会被带出来的原因就是想嫁祸给剧中老实人一家,因为老实人一家知道这个勒索的这个事情肯定没办法活干脆借刀杀人最后也是活不的。
其实女主的父亲他儿子在和他父亲说勒索的的时候就应该大概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并且只问他儿子她和这个事情有什么关系。
后面还要一百万的时候儿子立马打电话给将军将军还特意问他父亲知道吗?
这也表明了 影片最后我还想说下 最后的赢家应该是将军和白胡子老头双方应该是一个在政权上更上一层楼 一个通过政治在军权上应该也是获利。
谁大谁小应该也是利益相切。。
老实人和富人被勒索的以及平民都是牺牲品。
那些暴乱的也都是高层的棋子罢了。。。
以上仅仅是个人观影后感。。。
一、隔壁街区暴乱都控制不住了,他们还欢天喜地的开party?
“敏感、谨慎”不应该是食物链上层动物的天性么?
即使个体疏忽,但它们可是一个信息互通的集群啊。
对比咱这小区,刚开始闹流感,有条件的家庭就把子女送去医疗条件更好的小区了——不应该是这种操作么?
二、这女主的行为处事如此不识大体,完全不是一个富家子女应该有的样子。
他们会肆意妄为、会闯祸……但是,在“向下兼容”这个原则问题上,想法应该和家庭、朋友是一致的。
三、再退一步讲,有信用卡、能手机转账、有司机……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去救助。
稍微动动脑子,就可以用最省事的步骤达到同样的结果,亲力亲为绝不是有钱人的处事方法。
这是我看电影开头时,感觉迷惑的地方。
即使后面的情节再怎么写实、反转、震撼,初始条件不成立,那它也是个虚构的——这是编故事的常用手法,就好比“霸道总裁死活就爱一低保户”的开篇,后面再怎么情路坎坷、荡气回肠,那也是脱离现实的闹剧。
当然,不排除个例,但既然是个例,那影片就不应该冠名为“新秩序”,顶多算一个“新手段”。
此片看得我全程紧张,毛骨悚然。
故事设定在不远未来的墨西哥,女主玛丽安正迎来自己的大婚之日,家里宾客盈门,社会名流军政高层,甚至毒枭大佬等都悉数而至,不难看出玛丽安一家非富即贵。
本应是浪漫美好的婚礼也不失为一种上层社会利益勾结的交易场所。
此刻门外的街区已经发生了贫民暴动,玛丽安因为坚持给老仆人送治病的钱侥幸躲过了这场婚礼屠杀。
暴动还在继续,是谁制造了这场屠戮,是以将军为代表的军方?
是受压迫奋起反抗的贫民?
还是政府为了维护绝对权力的洗牌之举?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富人们被洗劫一空,被敲诈勒索,被残忍撕票,穷人们手无寸铁,虽置于暴乱看似反抗,但只是局中的棋子罢了,性命更不值一钱,可参照老仆人的死亡。
迷雾重重,从善良的管家营救玛丽安,女看守借机勒索,被将军毁尸灭迹,玛丽安好不容易脱离魔窟却被护送她的军方一枪毙命,甚至栽赃嫁祸给救她的司机,到底谁才是正义的一方,最后老父亲还感恩戴德的观看了一场对杀害女儿凶手的行刑,混乱、迷惑,却又冥冥之中感知到了什么。
新的秩序真的建立了吗?
骇人的真相曝于观众面前,冲击力巨大,直指人心。
这部电影由墨西哥导演制作,另一种译名叫《少数人的秩序》,极度贴切,作为美国的后花园,其毒品泛滥,社会治安堪忧,生活在其中人们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也无法选择善良,此处参照《侣行》-墨西哥篇,算是较为真实的现状写照。
也不由的想到美剧《使女的故事》,也是设定未来发生的故事,政府被推翻,国家进入极权统治,阶层极端分化,碾压了平等、正义和自由,一种新的秩序,一种变异倒退的秩序给予了我们毁灭性的打击。
透过此类影片,面对几近真实却又未知的存在,我们怕了吗?
故事不算难懂,讲的是发生在墨西哥的一场贫富阶级暴动。
影片开头以一堆尸体切入视角,随后转变到一场婚礼当中,通过一场聚会来描述这场婚礼的参与者都是社会政界名流人士,但很快这种其乐融融的场面被一个男人给打破。
一个曾经的男管家闯到婚礼现场问曾经的雇主借钱治病,奈何雇主没给什么好脸色给了一部分钱打发他走,目标没达成的管家只好向新娘求助,尽管周围的人都阻止新娘借钱出去,但她依然力排众议拿着自己的信用卡要给对方付医药费,甚至追到对方的家里去。
而这时候,一群暴动正在袭来,示威者带上自己的绿油漆泼洒到聚会上,拿上枪肆意掳掠,就连婚礼现场的服侍者也迅速倒戈,加入到抢劫当中,逼着富人们摘下首饰、打开手机转账,撬开保险柜,甚至连衣帽间都不放过,曾经的女佣更是熟练到不行....
而新娘呢,也掉入了一场漩涡当中,在管家的家里被暴动的士兵抓进牢房,勒索、各种羞辱,然而一切也架不住人贪心,他们通过指使曾经的保姆和司机去收取赎金,很快就被发现,被处决。
刚被救助出来的新娘没过一会就被军方高层谋杀,嫁祸到司机头上。
影片最后切换到新郎新娘两家人和军方高层坐在一起,面临那个保姆和敲诈勒索的士兵被处决的场面,一切嘎然而止。
正常看完下来我有很多疑问,比如在暴动的示威行径下,阶级的界限在被模糊,谁也不肯听谁的,连私人护士都可以甩手不听家属的指令,可见弱化的雇佣关系在暴力的渲染下无比脆弱,军方高层和上层阶级人士也并不是拔刀相助,都在各自盘算,满是对人性的讽刺。
这算不上一部完美的作品,何况时长只有八十分钟,探讨的东西也过于浅薄,对于背后的推动者、执行者也未曾有过深入的描写,社会的畸变、贫富的差距也总是在抢打砸里发生,传达一种暴力对抗暴力,才能终结暴力本身。
而引发这一切的那个管家,也在求病的路上被士兵杀死。
影片并没有太多叙事故事的成分,只有在等待当中感受绝望,绿色本是有着新生意味的颜色,但在电影里充满了暴力因子。
虽然有着寄生虫阶级的角度,但在维度上显然是高于前者,至于深度和故事性不可置否的削弱很多,除去时间被架空以外,你是可以体会到那种荒谬与不确定性,随时面临不可预知的风险,这是我所敬畏的,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下,没人可以偏安一隅,受到的伤害难以去用文字来衡量,因为那是要以生命来承重,庆幸现在你还能感受、还能爱、还能对着这个世界去叫唤。
极力称赞这部片子的,就是社会的既得利益者。
这是在警告穷人不能暴乱吗?
毛主席没有领导穷人革命成功吗?
穷人只暴乱才有出路,才能建立新秩序;这部影片把一个军方的人物描述的只手遮天;完全就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低级口味,他们知道贫富差距越大他们就越不安全,他们的不安全感导致了他支持认同这部电影。
Rebel without a cause
不太喜欢这种国内影评人/公众号/x分钟看完xx电影类up主看了会高潮的电影。
生猛暴力,阶级矛盾在权力面前什么都不是
一个虚构的事件,却能在很多国家看到现实的例子。前面很长一段关于婚礼的剧情一度让观众轻松下来,热闹的爬梯像极了法国家庭喜剧片。远处的战火突然就燃烧到这个正在举行婚礼的大户人家,杀戮与洗劫过后,消失不见的军队重新出现维持秩序,幸存的富人和平民都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戏份较多的富家女和男家丁其实都是这盘大棋的棋子,真正在幕后下棋的反而是戏份较少的一股力量。所谓的“新秩序”只是一次幕后黑手的洗牌,洗牌的目的并不是建立“新秩序”,而是收集财富。电影并没有试图探讨更多的内涵,导致前面出现的绿色液体和彩色粉末都成为了有始无终的视觉噱头。反转也仅仅让观众觉得“原来如此”。
导演只是想感官上刺激观众吧,也没有讨论什么深度话题,反而看得我身心不适。
非常反乌托邦,一点都不荒诞。因为现实只会更残酷罢了。军方最后屁事没有,就像墨西哥国旗一样,红绿永远无法融合,杀害的与被杀害的根本没捍卫到所谓的正义,不过是为军方做嫁衣。可悲啊。
完全不知道在干什么,求求糕女士以后别再当主席了
2021年第100部电影、剧集。和《狩猎2020》同为看完可让营销号无限装逼的电影。贫富差距,暴乱,暴力之类,乱炖一锅,粗糙的不如国产烂片,改行拍军方纪录片可行,只管跟拍就行。没有把寄生虫、小丑剧情融合其中的能力,敢把时长控制在88分钟,自信够强大。在此类题材中,这是最低级一部。
简单粗暴的狰狞
很久没看过这么简洁有力的片子了,有点被吓了一跳的感觉,“粗暴“的政治寓言,“冷酷“的暴力描绘。在这个时代拍90分钟以内的长片是一种美德。
[C+]
野蛮的生态环境,血淋淋的食物链,看的让人甚至有些生理不适。在这个新秩序下富人穷人已经无所谓去定义他们之中的好人与坏人,因为他们都是这威权政府下的韭菜被分别收割。虽然剧情看着挺像是阴谋论,但这历史中并不少见,甚至现在某些不被大众注意的角落中也仍在进行着,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真的得来不易
主要讲了墨西哥导演米歇尔·弗兰克在参加马拉喀什电影节时确认他执导的第六部影片将于明年4月开机拍摄。
开头洗手间的绿水本带着无尽的压抑,爆发之后却只有荒唐与可笑。所谓新秩序无非就是末法时代的兵权当道,阶级沦为庞大秩序的玩物,本该由经济带来的社会对立到了这里空有其表,遗憾过后留下的只有空洞毫无深思。
我发现我和我的导师看电影看不到一块儿。。。这个从头黑暗暴力到尾的反乌托邦片有啥意义呢?有啥值得解读的暴力美学,时代浪潮,历史创伤和革命情怀在里面吗?有吗?没有吧?
暴力奇观片 不过逻辑还是能讲通的
这类片子中最低级的写法。
和寄生虫一样,滋生出一群暴民
好像前因后果都可以删去(反正也几乎没有),这就是暴力爽片,只是主角变成了受虐方,怎么狠怎么来,是不是墨西哥人骨子里就这么野?
咱们是见惯了